企业号会是微信的滑铁卢么?

文/李智勇

这几天连续看了几篇关于微信企业号的文章,让做企业软件的很有一种狼来了的感觉。但这很可能是一种错觉。下面展开来说说。

  企业号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源

企业号的思路有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便利性在企业软件中排位非常靠后。

在个人应用这个层面上,可以做一个很酷的产品,通过口碑传播形成连锁效应,最终就可能会出微信,WhatsApp这类神话。但这对企业软件不是最关键的东西,企业是务实的,它首先必须看到实际收益而不是爽或不爽,这天生就决定企业软件的渗透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考虑的因素远多于个人。而在诸多因素中微信所占优的部分(比如易用、便利等)是次要部分,这反过来意味着相对于现存企业软件微信是处在配套的位置上。

如果说微信对接电商是顺势而为,那微信对接企业号则是剑走偏锋,试图以弱势地位来主导企业软件的发展方向,这天生是困难的。

其次是会导致在个人体验上有大矛盾。

微信此前一直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一款产品,不管是朋友圈,公众号,服务号等走的都是用户是上帝,让个人用的爽的思路,但企业号不是的。你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是工作狂人,热爱工作,事实上正相反大部分人可能盼早下班,不喜欢工作。简单来讲企业号与让人爽相反,走的是让人烦的方向。这不取决于你产品做成什么样,而取决于一种必然逻辑。这就使这款产品内里就会有种矛盾:一只手在拉用户,一只手则在推开用户。而企业号应用范围越广这种矛盾就越大。

对此我专门在V众投上发起了一个问答来统计各行各业朋友的意见,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反应与我上述所说吻合,也就是说大家确实认为企业号是个让人讨厌的想法。 样本不是很多,但大家所处的行业,工作的地点都不一样,同时我也相信我的朋友们不会骗我,所以我认为这结果非常有代表性。

作为结果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讲,企业号这东西看对了方向,但找错了切入点,用错了手段,挂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但我们必须承认上述只是基于现有信息以及特定假设的一种分析和推断,如果微信可以跳出这种假设,那也许别有一番局面,虽然我认为这可能性极低。

  企业号于微信是福还是祸

企业号一出无非三个结局:整合成企业软件的入口,不死不活,挂了。就微信的特质与企业软件的特质来看后两种可能性更高。这甚至不在于你产品做的怎么样,而是企业号所依赖的基本假设很可能是有问题的。

往极端讲因为其内蕴的矛盾这甚至可能成为一个伟大产品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下没有长胜不败的将军,也没有基业长青的企业,自然也不会有永盛不衰的产品,而像微信这么成功的产品如果出问题,要么是赶不上时代巨变,要么就是被自身内部的矛盾所冲毁,而企业号则很可能是使矛盾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企业号的诱人逻辑

下面这种猜想使企业号看着非常诱人:背靠大量用户以便利性倒逼各种企业软件接入微信。这样就可以像移动互联时代的微信一样,占据最有力的位置,不管后面怎么变化,自己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这很可能是一个看着合理,但其实站不住脚的逻辑,是一种把做个人应用的思路彻底生搬硬套到企业软件的思路。分析和猜测总是要和事实相验证,等企业号正式推出,并应用一段时间后,结果如何到时就一清二楚了。

如果不给出建设性的思路,上面的文字很可能会被误以为是一个狂人在专职搞破坏,说的全都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了避免给人这种印象,下面我来说说我对企业软件的一些理解。

  企业软件可以怎么做

企业软件这事近来有升温的趋势,就我所知最初是写作《浪潮之巅》的吴军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企业软件很可能是下一个机会,接下来就有李彦宏先生在年会上的演讲,再下来就是微信企业号的传说。

如果不出意外这是机会是无疑问的,我们很难想象移动以及云的兴起不会对企业办公产生影响。这里的关键在于怎么样去抓住这个机会?

形象来讲个人应用可以很像游击战,以精干团队,打造优秀产品,这样在窗口期里就有可能获得极大成功,这一模式在很多产品上得以体现,国外有著名的Instgram,WhatsApp等,国内比较典型的就有微信自身。但企业软件与此不同,更像阵地战,没法剑走偏锋,迅速建功,必须一仗一仗打,同时还要避免边际利润的下降。

这样一来故事也很简单,如果我们假设企业有生存压力,一定会非常务实,那么切入企业软件市场就需要依赖于SaaS,借助摩尔定律的力量,大幅拉低企业在这类软件上的开销。这是基础,之后是生产力上有促进,最后才是所谓的企业社交以及便利,易用等等。Salesforce其实走的就是这种套路,它从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切入。

传统的企业软件是部署于企业内部的,又由于企业不同的需要做了大量定制类的工作,这就是攻坚手段,所以传统的企业软件大多做的很辛苦,其市场确实是一仗一仗打来的。但这做法的关键坏处就是边际利润会下降,而实际上由此产生的一切开销还是会分摊到企业头上。这样一来SaaS形式就存在着大幅拉低成本的机会,并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企业软件的格局进行再平衡,比如对一定规模下的企业免费,但提供80%的应用场景,这样一来如果企业成本压力大,就会倾向于放弃自我定制部分,而使用SaaS平台,这样故事就可以开始了。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比较艰苦的阵地战,非土豪不能玩。

如果把面向个人的产品与面向企业的产品放在一起比一比,我们就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到他们的不同。

面向个人的软件可以主打体验,甚至体验就是一切,但面向企业的产品则首先是实效其次才是体验。如果结合上面的新形势:云与移动,那么实效这两个字就可以进一步分解:最直观的是成本,其次则是生产力。而就生产力而言,又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最低的层次则是提高沟通的便利性,但应该不仅只于此,它更多的意味着工作方法的变更,想象下电子邮件,复印机,Word这样的软件其实是颠覆了办公的形态,而云与移动的导入同样也会带来这类巨大的变化,比如所有的工作信息有统一的入口,只用浏览器就可以在自己的入口上完成每天的工作,再比如伴随个人行为都在网络以及数据库中而来的评价方式的变更等。找到这类故事的突破口,需要想象力,也更需要宏观方法论的支持。缺了这两点的企业软件就更像缺了灵魂,这实在是现有很多企业软件的现状—单纯的去解决现场问题,进行大量定制化,最终逼近一种用软件的与做软件的逼近一种双输的结局。如果展开,这将是一个更长的故事,在后面会陆续提到。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