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媒体首秀:危机流露还是战略自信?

  文/王如晨

  泛滥的信息与碎片化趋势,导致任何话题的生命周期都只像一阵风。人们顾不得驻足片刻,然后就裹挟上前。随后,过往的问题一再重现。

任正非的媒体首秀,就遭遇这样一种尴尬:先是一轮正面追捧,接着一轮质疑轰炸,然后总结一堆概念,走向阴谋论。看似普通的逻辑,言论的深度与维度,跟过去几年几乎没差异。

比如,一种流行观点是,任正非出来见媒体,是因为华为军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我的体会恰恰相反。多年来,任正非与华为虽然对外传递很多信心,尤其是多篇重磅文章,引发业界瞩目,但在我看来,没有一篇的内涵比这次传递的信心与自豪更多。我要说,这是一次战略与文化自信,它也包含着任正非个人的理想。

  在我看来,任正非战略与文化的自信,其来有自:

  1、华为产业地位、业务模式;

  2、任正非与华为的商业理念、价值观及文化自信。

让我来说说第一部分。可能你觉得我在溢美。比如,这次任正非一上来就明显谈了危机,说前段时间公司挺骄傲,以为行业领先,但经过沙盘推演后发现,全球重大机会点,华为未来可能占不到10%,顿时没了优越感。

他其实透着骄傲。注意后一句:这不是危机,而是假设,假设未来的方向。画外音是:华为有能力预判产业变迁。

不是在吹牛。继续体会下一句:“为什么我们能行业领先呢?就是我们率先提出‘管道’这个概念,这也是个假设,当时我们还归纳不出大数据这个词。这比别人对管道认识早几年。”

“管道”说法已泛滥。它已成运营商的梦魇。OTT模式过了它们的顶。华为也难免,它业务分三块,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营收占比达70%。这么大比例,OTT模式未来会让它难受。

但要说OTT来了,别做这块了,很荒唐。管道化危机不在市占规模,而在业务模式。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仍在持续增长,受益于“去IOE化“,中国市场增幅甚至更明显。

任正非心里其实很自豪。他说将这块业务视为信息互联管道的“铁皮”生意,目前,全球能做这“铁皮”的也就只有两三家,华为处在优势地位,不要老羡慕别人。我都体会到他在得瑟了。

我认同他的看法。一种商业模式被OTT,无法延续暴利,但往往会促成巨大整合机会,给后发者若拥有持续的原始创新能力,反而比早期的领头羊更能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

我认为这就是华为的战略地位。爱立信、思科的管道化危机其实更深。它们还比华为多两重压力:一是上市公司追求短期效益,微利生意会被所谓投资人视为负资产;二是中国“去IOE”影响。华为其实迎来许多增长机会。

无论任何时候,基础的服务设施都不可或缺。华为这业务已是全球老二,没有理由弱化自己的优势。OTT虽美,你还是要嫁接在“铁皮”生意之上。任正非说它是铁皮生意,其实是一种钝感力的战略自信。

我这可不是否认华为存在管道化危机,认同坐守运营商网络业务就能一劳永逸,而是说,首先你必须看到它的战略地位,然后再考虑开拓新的业务模式。

任正非早就意识到了。2011年,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独立,后来提出“云、管、端”发展模式,都是他的意思。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华为做出的危机响应。

这个响应很容易被人误解。当华为手机大卖时,外界以为它会成为苹果了。去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570亿,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

在我看来,它根本算不上驱动华为成长的核心力量。这跟华为战略定位有关,“云管端”里,终端固然不可或缺,能创造庞大营收,增加消费接触面,放大品牌影响力,强化入口布局,但它不过华为技术与服务集成的输出窗口,短期只能带来规模效应,缺少利润贡献。

而任正非根本就不是一个崇尚规模的人,他在意的是华为的技术立身基石与健康的体质。

驱动华为增长的核心力量,我以为是目前的“小不点”企业业务。2013年,它的营收是152亿,占比不到8%。但是,上周现场访问后,我感受到了一个拥有核心技术、加速渗入政府与关键行业、贴近民生的华为,未来,它会更像IBM、GE、西门子式的企业,绝不会是苹果。

这业务是任正非变革华为的信号,也是他的战略自信的新基点。几年前,他觉察到通信与IT技术的融合趋势,会影响到华为的生存,决意转型。若说当年《华为的冬天》侧重的是管理之道,这次可是从战略高度定义公司命运的。任正非说,未来关键市场领域,华为占比可能不超过10%,有危机,我觉得风险就在于企业业务急需壮大。

看一下数据,你会明白。调研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全球企业业务规模将达1.4万亿美元,消费者业务只有2700亿美元,运营商网络业务只有1500亿美元。难怪华为企业业务BG CEO徐文伟说,刚进这块市场时,就像走进非洲大草原,兴奋啊,到处都是猎物。翻2013年年报,华为企业业务占比虽然还小,不过连续三年,同比增幅都接近40%,飞一样成长。

我认为,这是华为聚焦核心主业的同时,化解管道化危机的关键途径。要明白,运营商网络业务是总包概念,根本不掌握细分市场。但这次不同,华为开始根据需求定义市场,主动性更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概念,给它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带来许多集成机会。

再看一组数据,你会更明白华为企业业务为何要独立。截至2013年底,华为中国专利达44168项,国际PCT专利14555项,外围专利18791项,储备不逊国际巨头。守着专利不转化,可浪费哦。你可能不知道,截至目前,华为服务器、路由器、数据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球市场已有许多斩获,各类行业解决方案,储备已经很深,许多关键产品大幅领先爱立信与思科。

呵呵,前几天,浪潮信息因某部门建议银行不要用IBM服务器,股价立马涨停。其实,华为服务器才是国产老大。

企业业务促使华为聚焦拥有庞大企业群的区域市场。中国大陆当然首当其冲了。东亚、欧洲等地也是如此。仔细想想,任正非为啥这时会见本土媒体,除了开放驱动,那是因为:华为必须进一步聚焦中国,这里有全球最大的企业群。

再次强调一下,我这样说不是辱没华为终端。“云、管、端”模式下,它不可或缺,但在整个华为体系里,更像增值的部分。

记得原酷6创始人李善友曾撰文断言说,华为会死。他只谈了华为手机,似乎不了解华为核心业务。不过,他倒是提醒了华为,不要以为手机大卖,就认为这是公司的未来。

我坚信,任正非的战略自信,或者说,真正驱动华为走向下一轮竞争的关键力量,在于管道基础发展出的企业业务。

让我再说说第二部分。也就是任正非与华为的商业理念、文化自信。

说到理念、文化、价值观,外界总觉得太虚。但是,放在充满太多机会主义气质的中国商业环境里,可以说,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途。

任正非媒体首秀对这部分的解释,比例明显高于业务。他谈到了华为不IPO、接班人、人与组织管理的话题,全部触及到外界过往对他的质疑。

我个人觉得,这是任正非第一次面向中国媒体集中宣扬价值观与商业理念,明显带有反拨西方商业理念的用意,尤其是反拨西方“为投资人利益服务”的商业理念。

“为投资人服务”几乎挂在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者口中。在我看来,很荒唐。一个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现实中的商业难题,才能达到赚钱目的。“为投资人服务”泛滥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路径,它其实不过就是IPO造富效应的衍生品。

很多人根本不愿面对这一简单问题:一个盈利稳定、同样采用外部机构审订年报,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的华为,为什么非要上市?全球没有上市的著名企业很多,你经常去逛的那个宜家,就没上市。

看看上市的那些,尤其是中概股,过去3年多,接连发生私有化。它们给出的理由是“美国股市不能反映公司基本面”,呵呵。我觉得,这是冠冕堂皇的表达,背后逻辑是这样的:你按照美国IPO条件削足适履、吐血多多地敲了钟,然后就被那个“为投资人服务”的理念左右了立场,运营独立性备受考验,不退市,那你就等着机构折腾你吧。浑水们就等着你呢。

另一个例子也能说明IPO后的企业危机。斯坦福大学教授沙伊·伯恩斯坦追踪了近2000家上市科技公司后,给出这样一个数字:公司上市之后创新能力会下降40%。难道这不足以发人深思么?

当然不是否认IPO的价值。任正非明白这问题致命处。不去IPO,华为员工就容易被腾讯们或者将要IPO的企业挖角,挡不住。但他认为,IPO虽能造富大批员工,但可能会让人越来越怠惰,失去奋斗者本质色彩。

我认为他的表达就是一种立场的宣示。任正非的难处,根本就不在于华为IPO,而是在一个造富效应泛滥的环境,如何通过多重激励对冲、转移员工的财富冲动,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打破天花板。

这就需要华为澄清自己的战略,并表达出永续经营的信心,否则,几万的兄弟们,怎么会持续卖命的动力呢?光靠金钱诱惑来打鸡血,只能支撑一时,不能支撑一世。

我认为,这就是任正非媒体首秀的价值。这是华为战略转折的关口,当它改变直销模式,开始全力借助合作伙伴拓展企业市场、消费端市场的时候,当造富效应弥漫的时刻,任正非必须站出来,让外界看到一个充满战略自信的华为。

单纯看任正非的言论,可能有些单薄。如果你将柳传志、马云等人过去一年传递的信息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中国民族企业家一种集体的宣誓。

阿里虽被外资渗透,但马云们不妥协、坚持合伙人制的立场,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写出招股说明书,我觉得本身就是在表达一种立场,唯有对企业灌注责任意识,而不被所谓“为投资人服务”理念左右,它才有真正的未来。

柳传志强调的主人翁精神,发动机文化,与此异曲同工。

任正非没有直接的口号,但是他身上的某种情结,能在他的一些关键词里观察到:贵州贫苦山区、教师家庭、7兄妹、长子、大学、建筑工程、基建工程兵……

让我事后诸葛地总结一下,分析出任正非思维里感性的部分:这是一个对苦难有痛感、坚韧、有危机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这是一个拥有“长子情结”的人,有强烈的家族、社会、国家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崇尚结构、工程、力学的人,明白罗马不会一日建成;这是一个不易被变动不居的现象界诱惑的人,常体现为强大的责任感与掌控力。

我接触过多家台湾企业高管,他们提及大陆企业,让他们敬畏的人,首选是任正非。联发科高管对我说,创始人蔡明介专门组织决策层学习任正非的每一篇文章。郭台铭前不久专门为华为喊号,要求台湾当地对它的产品与服务立即开放,这与他对小米的评价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中国企业家集体宣扬价值观,宣扬商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我觉得不是无所凭依。一个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里,到了涌现全球企业管理标杆的时刻。80年代,日企管理引领风潮,90年代,台企也曾被视为标杆,新世纪里,韩企尤其三星被视作为标杆,在一个融合时代,中国市场有什么理由不能出现引领全球的企业与企管思想呢?

那些不熟悉华为主业现状、ICT产业现状,无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现有地位,纠缠于接班人、IPO,纠缠于股份的等边角的言论,是无法看到一个关键窗口期的华为的。任正非的战略的战略自信,其实正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自信,只是大众、传媒还有些不适应。他们对病入膏肓的西方商业理念的委婉反拨,在这个异化的时代,充满不安的时代,让我觉察到了中国企业、中国产业的巨大机会。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信海光微天下:再谈华为什么不上市说道: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上市确实能使华为价值在短时间内放大很多倍,并在华为内部制造出大批年轻富豪,但如果上市后发生的事情危及到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动摇了华为的内部稳定,利害相权之下,不选择上市,也在预料之内。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华为上市”的新闻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华为上市几乎已经成为财经新闻的“月经贴”,而大量营销号的标题党也经常性的将“华为怒砸千亿借壳石墨烯第一龙头上市获批”、“深夜利好:华为正式宣布借壳次新股龙头上市A股获批,满仓十连板”、“华为宣布借壳上市已获批”这类标题作为吸引读者的热点,俨然,碰瓷“华为上市”已成流行,这甚至导致一些主流声音也开始跟风探讨华为到底何时上市。

    然而,对于华为人来说,“上市问题”却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答案早已很明确:华为不上市!华为50年内不会上市!

    这样答案在媒体上已经见诸很多,我印象中最早是在2012年,华为在面对媒体公开采访时就明确宣称华为不上市,当时是财富中文网记者采访时任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徐直军称华为没有上市打算。

    到了2014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亲自对记者明确表示,华为肯定不会上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

    而在2016年,任正非又先后两次面对媒体表示华为不会上市,一次是在当年的巴展上,任正非面对记者的追问,回答说“五、六十年内也许不会(上市)吧。”到5月份,面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任正非再次解释了为什么华为不上市。

    很显然,面对上市这件事,华为整个领导层意见是统一的,是有主心骨的,那就是不上市。

    那么,到底为什么华为不上市?从一般意义上讲,上市不是很多创业企业甚至从一开始就追求的目标吗?按照传统经济学观点,一个公开在资本市场募资的公司不是更是更符合现代公司治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答案,所谓客观,是华为不必上市,所谓主观,则是华为不想上市。

    关于企业为什么要上市?经济学教科书是有标准答案的,最主要的就是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核心来看,就是上市能够帮助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迅速发展,实现规模的裂变。

    然而,对于华为来说,这个最主要的问题其实早已不是问题。

    看华为2016年财报就知道了,报告显示,华为运营商、企业、终端三大业务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稳健增长,实现全球销售收入52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过去十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3130亿人民币,仅2016年一年,华为投入研发的费用就达764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4.6%。而同年,中国市值最大互联网公司阿里的年收入不过1011亿元。

    单凭这份财报,就可以从多个层面解答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首先是财报发布的本身已经部分解决了华为企业透明度的问题。企业上市变为公众公司的目的之一是使企业对公众更透明,更便于社会监督,所以上市公司都会定期发布财报。在多年以前,外界对不上市的华为一直感觉很神秘,但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尽管华为不上市,但却主动定期公布财报,而华为的高管也越来越多的公开接受媒体采访,在这方面,华为的进步全社会都看得见,华为的公司透明度,不比大多数上市公司差。

    其次,从财报披露的收入和增速上看,华为即使没有上市,也获得了不低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不上市的名企比比皆是,有一种牛逼的商业模式叫不融资,核心就是不差钱,比如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塞仕(SAS)软件公司、美国的直销巨头安利公司,以及德国顶尖奢侈家电品牌美诺公司,还有我们都熟悉的宜家公司,他们都没有上市,却闷声大发财。

    第三,请注意财报中的三个数字:净利润3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4%。2016年华为研发费用达764亿元人民币。任正非前面那句话说的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资本市场终归是贪婪的,是追求利润的,而华为多年的主张是“厚积薄发”,长期把营收的至少10%用于研发。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一旦上市,就很容易被资本市场左右意志,为了股价而影响到长期发展战略,结果就是得不偿失。如任正非说,股东更重视眼前利益,而拥有这家公司的人则不会那么贪婪,“我们之所以能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上市”。

    华为是以至少十年为期规划发展战略,但资本却经常连一年之后前景都不愿意多想。

    第四,尽管没有上市,华为却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公司治理制度。华为在利益分配上实行了广泛的员工持股,在这一架构下,员工可以享受分红与股票增值的利润,华为每年所赚取的净利绝大部分是分配给员工的。同时,分红权与表决权存分离的设计又解决了科技企业稳定发展的问题。

    再看主观方面,华为为什么不想上市。如任正非回答新华社记者所言: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这里的主观,实际上就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但上市所产生的后果很可能是与这一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任正非认为,“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甚至队伍涣散;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上市确实能使华为价值在短时间内放大很多倍,并在华为内部制造出大批年轻富豪,但如果上市后发生的事情危及到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动摇了华为的内部稳定,利害相权之下,不选择上市,也在预料之内。

    华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家独特的公司,同时也是一家价值观驱动的公司,任正非直到今天还在思考如何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公司发展”,而华为今天的成功也反证了其不上市决策的正确性,期待华为能够在传统的上市与不上市之间,走出一条现代公司治理的新路。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