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一个公务员(张廷玉)的海市蜃楼

张廷玉(1672 年—1755 年),

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

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

罗辑思维:一个公务员(张廷玉)的海市蜃楼

从张廷玉这个反面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 根底扎实,有自己立命之处

第二 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不倒翁倒了——关于张廷玉

     一
乾隆十三年,入仕已四的老臣张廷玉在漫长仕途上第一次遭遇到了处分。

十三年九月,“皇家出版社”文颖馆修成了皇帝的《御制诗集》,进呈御览。皇帝翻阅一过,发现了几处错别字,勃然大怒,遂命将大学士、文颖馆总裁官张廷玉等三人“交部议处”。这是张廷玉有生以来第一次被“议处”,虽然处分不重,已足使他惊心。

这一年冬至那一天,翰林院按惯例,为去世不久的孝贤皇后写祭文,文中用了“泉台”二字。尚未从丧妻之痛中解脱出来的皇帝又吹毛求疵,认为这两字不够“尊贵”,用于常人尚可,“岂可加之皇后之尊”,以大学士张廷玉为首的管理翰林院官员以“全不留心检点,草率塞责,殊失敬理之义”的罪名,罚俸一年。此诏一下,张廷玉更是心胆欲碎。

     二
张廷玉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大臣之一。

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张廷玉却有本事在高层政治这一高危区域如履平地,山寨牌升,成为清代文臣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二十九岁高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三十三岁那年,他获得了一次与康熙交谈的机会,给皇帝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认为他持重得体,成为皇帝贴身低等小秘书。由于服务出色,四十五岁时升为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见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迅速升他为礼部尚书,参与机密。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难伺候的皇帝,对科举出身的汉族大臣尤其缺乏好感,对他却一见如故,欣赏至极。不论大事小情都要和他商量,凡有谕旨均由他缮写。雍正与他君臣相得十三年,君臣感情至好,甚至一天也不能相离。雍正五年五月,张廷玉生了一段时间病,病好后进宫,雍正说:“我前两天对近侍们说,我连日臂痛,你们知道吗?他们惊问其故。我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此事传开,成为一时佳话。

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皇帝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以上皆见《张廷玉年谱》)深情义重之态,形于辞色。雍正累次升迁他为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权倾朝野。为了表达对张廷玉的欣赏,雍正特别立下遗嘱,要以最信任的两位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在身后配享太庙,也就是死后与他一起到阴间做伴。这是一项极高的政治荣誉,整个清朝二百余年,他是唯一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汉人。

乾隆即位后,对这位三朝老臣更是优礼备至,继续奉为汉臣之首。一派儒雅的乾隆,一举一动,无不效法唐太宗等历代圣主明王。他对前代老臣尊敬有加,称呼鄂尔泰、张廷玉二人“先生”、“卿”而不名。平时和张廷玉说话,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张廷玉上朝时,皇帝从来不忘提醒身边上前搀扶,生怕老人家有什么闪失。乾隆二年,皇帝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恩遇可谓至渥。在此之后,屡有加太保、加纪录等奖励。乾隆初政,每事均向他请教,出京时则留他与鄂尔泰二人在京处理日常政务,责任至重。为了表示信任,皇帝多次赐诗给他。汉大臣中,张廷玉地位、恩遇在有清一代,堪称空前。

       三
在传统政治中,做皇帝近臣,特别是位高权重的近臣,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由于制度的自私本性,君权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防范心理。这就决定了君臣关系,尤其是君相关系的脆弱性和暂时性。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确实,生活在政治的高层,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是危机。一个人想始终得到君主的信任,真是难上加难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2015 年 11 月 07 日

    […] 罗辑思维:一个公务员(张廷玉)的海市蜃楼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