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场凝心聚力的现代“百团大战”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组织中央宣讲团,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各地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宣讲。要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多层次、广覆盖,推动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2013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闻来源:http://cpc.people.com.cn

        1940年8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时候,当时面对日寇的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国内出现了投降主义,汪精卫的投敌叛国,一大批缺乏斗志的汉奸充当了日本人的走狗,国内出现了对抗日前境失去希望、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丧失信心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将会灭亡,将会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正在这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一场震惊中外、名垂千史的“百团大战”,一举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三个月征服中国的野心,有力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的振奋了中华民族抗日的信心和决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出了巨大贡献。“百团大战”,是一场凝心聚力、坚定信心的战争,共产党人用这个壮举,不但痛击了侵略者,还向人们宣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在73年后的今天,重提当年的“百团大战”,不仅仅是要缅怀为赶跑侵略者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更是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百团大战”那种团结全国各族人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化保障得到充分保障,许多人愿意停滞不前贪图享受,更多的人缺乏锐意前进的斗志,斗志不昂扬,情绪低落。再加之,在部分领域,贪腐盛行,一部分为官者把权力变成为己谋利、中饱私囊的工具;少数有钱人为富不仁,宁愿大把大把的花着金钱过着紫醉金迷的奢侈浪费生活也不愿意把钱拿出来帮助困难群众,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仇官仇富心态。如何化解这个问题,破解这个局面,是当前共产党人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新形势。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国人的期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梦寐以求的夙愿,更是当代国人的光荣使命。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凝聚和传递全社会的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全民的共同艰苦拼搏。在发展中去化解矛盾,在改革中去攻坚克难,把国人的思想和意识都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来,把国人的认识和行动都团结在奋力实现伟大“中国梦”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地拧成一股绳,发扬“筷子”精神,凝心聚力,奋发图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以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央准确把握到当前国家面临的发展形势、面临的社会矛盾、肩负的历史使命作出的一个重大决定,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不但具有改革内容的广度,还有改革实质上的深度。这次会后,国家将在人们关注的多领域、多范围、多渠道掀起改革的浪潮。通过对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通过对改革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化解旧体制下的矛盾,将摒弃旧传统下的观念,将解决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次全会,将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坚定国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打破人们停滞不前的魔咒,昂扬人们奋发有为的决心,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去。这次全会,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历史征程上的一次“百团大战”,通过这次战斗,击退是人们停滞不前贪图享受的陋习,提振的是人们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改革决心,战胜的是旧体制下的各种对发展的阻扰和羁绊,吹响的是改革的“冲锋号”。

       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这的残酷扫荡给中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三中全会后得改革,将是一次利益上的调整,利益格局的被打破,必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必将给部分领域、部分人带来阵痛,但这些都只会是暂时的,局部利益的损失是为了获得更大更长远的整体利益,暂时性的伤痛是为了将来的更健康,人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正确对待,从容应对,打一场凝心聚力的现代“百团大战”。 (胡匆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