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三公经费“少”了,政府公信“升”了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中央政府报告政府工作时表示,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3月5日凤凰网)

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相关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全,公共财政缺乏监督和制约,导致三公经费不断膨胀,不仅给政府财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恶化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为一些不法分子贪污腐败提供了条件。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庄严承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党中央提出的勤俭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必将有利于转变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更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从根本上做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从长远看首先应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不该干的、干不好的事情交由社会去办,只有政府干的事情少了,才能减少经费的开支和使用。其次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日常工作中要节约纸张、水电已经办公设备等,提倡无纸化办公,厉行节约,建设一个节约型、环保型政府。最后是要加强对行政经费支出使用的监督力度。政府部门用了多少钱、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应该做到有据可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质询,不能是一笔糊涂账,不能暗箱操作由少数人说了算。

当然,无论中央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在“三公经费”的公开上有必要更详细,除了让公众看得见,还要让公众看得懂,更要条分缕析,让公众看得一清二楚。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制度设计,正如之前,一位国家领导人提出: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让公众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这是政府的责任;不该花的钱一点都不能花,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既靠政府的自觉,更需公众监督。从公开“三公经费”到削减“三公经费”,并形成严格的制度化安排,方能更好地打造民主财政、廉洁政府。

(文/雷阵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