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伶:为四川“民生优先”理念“点赞”

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大小凉山,无数个体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写入2013年的民生四川长卷——各级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民生实惠可亲可感。(1月14日 四川日报)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2013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增事项》,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赢得“点赞”。四川“民生优先”的理念,为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注入涓涓暖流,也为奔向全面小康的人们,镌下新的幸福刻度。

那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肩负起怎样的责任,如何为民生大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首先,要做到“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将自己思想贴近现实,工作贴近基层,服务贴近大众,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与自己分内分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并且积极践行中央地方出台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身体力行地率领和帮助群众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险等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难题。

然后,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所谓“勤德善政者,贵在养民”。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铭记为百姓“解难题、办好事、谋福祉”的朴实感情和求实精神,要经常走近群众,摘掉官帽子、丢下官架子,谈群众事,讲群众话,付出真心、抓住重心,裁好“民生衣”、存好“民生钱”、穿好“民生鞋”,才能解决好群众问题,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常怀务实心,常谈群众事,常解群众忧,真心倾听百姓心声,真切关心群众疾苦,表达党对百姓的关切之心,同时敢于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人生抱负和公仆价值。

作者:刘香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