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O2O:数字与文明的交汇点?

今年五月,百度百科就和北京动物园合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体验,用户在百度百科词条框中输入“企鹅”,就可以适时观看到北京动物园企鹅馆里的即时状况

作者:朱翊(微信号:zhuyiweixin)

当O2O所代表的电子商务引领全新的商业模式时,互联网俨然变成了线下交易的前台。另外,我发现一些知识产品也在默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文明传承的轨迹,或许,中国的“知识O2O”元年即将到来。

比如今年五月,百度百科就和北京动物园合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体验,用户在百度百科词条框中输入“企鹅”,就可以适时观看到北京动物园企鹅馆里的即时状况(如图)。

 

这种把线下的内容分享到线上,或许就算一种“知识O2O”。这种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国外的Google Art Project和国内的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

而这,在未来也或许将是一场革命。

O2O价值:数字方式产生便利

之所以称之为一场革命,根本的原因在于O2O的方式解决的是地域和时间问题。

以上面提到的博物馆新体验为例,在传统方式上,你要去参观一个博物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时间排期问题(确定去参观博物馆的时间),然后是距离路程,最后是各种费用、天气、陪同者等琐屑细节。但是在数字博物馆方式面前,需要做的只需要打开浏览器,即可随时、随地观看到各种博物馆的相关概述和文物细节。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随时360度无障碍观赏千里之外的“三星堆”、“云冈石窟”等文明遗迹。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意进行缩放、视角能够全方位调整,另外还能感受到配合文字说明的录音解说,充分领略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而这种方式,是远远在传统方式下感受不到的。

利用数字方式观赏文物古迹

比如在上图的截图中,通过高清全景拍摄,用户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种种细节,而其中一些特技如3D方式的应用,更是让用户可直接观赏到各种青铜器、玉石器、佛像等的3D旋转逼真效果,全新感受到丰富和完善的用户体验过程。

百科百科兴建的这种数字博物馆,截止目前上线时间仅2年,已经实现近60家博物馆的官方合作和上线入驻,共收录1500余家博物馆相关信息,预计未来这个数字会更多。

目前这种数字博物馆在国外已经全方面应用,而国内也开始蓬勃发展,百度百科倡导的这种数字方式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一定程度上或许会改观现有的博物馆参观方式,特别随着百度接下来投入的强大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支持,这种数字博物馆的未来方式或许会迈上新的革命旅程。

O2O趋势:架设沟通桥梁

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除了可让用户在网上浏览各种文物信息之外,还具有更多功能和技巧,比如最近推出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就是一种向用户传达相关信息的全新方式。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相关讯息

二维码“落地”,让用户在逛实体博物馆时,通过扫描文物的二维码信息进入该文物的百度百科无线端词条,获取到该文物的详细信息。不再走马观花,不再“雁过无痕”,通过指尖了解更多更全的历史文化。据悉,在目前国内14个省市近30家博物馆中,二维码扫描方式已经得到全面应用。

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解说牌在图文空间上的限制,用户在遇到相关文物的讯息了解需求时,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海量信息,一定程度上将用户的讯息获取成本降低到最小、需求体验发挥到最大。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对于用户形成了一种与知识的直接沟通,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O2O变革:文明可与数字交汇?

知识O2O革新了沟通的方式,使得互联网与人实现了链接,文明与数字时代也因为这种新的方式实现了桥梁的嫁接。这种便利特征,是使得用户获取资讯内容、文明传达方式得到根本改变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O2O应用在数字博物馆方面,就使得用户与文物的接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文物古迹面前,时间是最强的杀手,而用O2O的方式开设的数字博物馆,则因为避免了各种物理条件的考验,而使得珍贵文物可以有效避免直接的空气与肢体行为接触,从而获得直接的保护程度。但是数字博物馆在满足用户的浏览需求时,又避免了物理方式与文物的直接接触,因此从这点来说,O2O应用在数字博物馆是最为直接的价值体现。

其次,O2O方式应用在数字建设工作中,对于教育等方式而言也有着巨大的意义。比如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可让用户可远程、可反复观看等方式,就是最为直接和便利的方式,而其上线短短2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超过大概1000万用户的浏览规模,即可说明这方面的价值所在。

最后,O2O方式对于线上线下架起的沟通桥梁,也是当前最为直接的价值体现,例如百科数字博物馆架起的这座用户与文物沟通桥梁,这种意义对于长足发展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含金量。

甚至于可以说,这种变革,正是知识O2O即将爆发的时代。

(作者简介:朱翊,80后生人,互联网媒体人、知名博客作者,长期混迹于互联网圈,参与过多起商业公关和市场营销执行工作,信仰互联网,长期关注中文互联网商业趋势及案例研究,现从事公关传播与创新营销工作。个人微信号:izhuyi;个人公众平台帐号:zhuyiweixin)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曹政:知识分享,红利期还有多久说道:

    那么之前也说了,为什么又回到知乎,为什么是这个题目。

    主要是想分析和实际调研,关于知识分享这波潮流,到底运作方式和效果是怎样的,而这个题目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点,因为不涉及我公众号的核心领域,所以不用太担心被当众打脸出丑。

    今天的话题由此展开,最近,看到一些文章,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吃惊。

    1、喜马拉雅搞了一个知识分享的节日,单日成交超过5000多万。

    2、罗振宇搞了一个’得到app",可以认为是一个付费的订阅器,前段时间可能大家热点都是在看他怎么甩掉了papi酱;但这个从商业上来说更值得关注,据说总用户付费已经过亿,顶部作者的收入过千万,过百万的也有若干熟悉的名字。

    关于知乎live这个平台呢,那天 北冥乘海生同学果然还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赏包,让我心里很平衡,他说其实收入没有几十万,但十几万还是有的,当然这个成绩相当不错了,另外,据透露第三方数据监测知乎live的平均收入可以超过1万,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监测可能不够准;有可能是早期,live数比较少的时候,几个顶部大V拉高了平均值;此外,由于知乎 live允许后期修改参与价格,有些人数很高的分享其实是后期提高了单价,给人以金额很高的假象,这也可能导致第三方的误判,我前段时间就问知乎live的人,有个耳机分享算下来居然入金几十万,太刺激人了,人家说这是分享后把价格调整了,当然,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没那么夸张就是了。

    以前还有分答,值乎这些平台,从以上种种来看,知识分享的红利期似乎已经到来了,而且确实有很多很成功的案例在这里。

    那么,岂不是我被打脸了?

    以知识分享为幌子
    知识分享,如何待价而沽

    这是我过去的观点,其实至今依然会坚持这些观点。

    从商业上而言,一些仍然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基本上没有公开分享的可能。
    从技术和方法论而言,存在分享机会,但存在接收者和分享者,价值判定严重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我觉的很值钱的,交了很多学费才总结出来的血淋淋的教训啥的,你可能因为缺乏相关背景,完全不觉得有多值钱; 而且更可怕的是,入门级的反而容易被接受,越高端的越难以分享,高端知识的价值判定的差异性更大。

    这就是我一直,对这个领域心存犹豫,不愿意深度参与的原因。

    但回过头来说,这种思考方式,这种不断纠结的习惯,其实也是我傻逼的地方。

    再贴一篇旧文 你在看热闹,别人在捡钱

    正确的做法是,管他未来是个啥,有钱不捡傻啊。

    红利期来了,又能变现又增加影响力,根据未来发展慢慢调整呗!

    嗯,所以,今天的标题,我其实给不出结论,现在这股红利期到底会持续多久,未来会变成怎样,曲高和寡的局面会不会有突破,很抱歉,我一个答案都给不出。

    但,既然现在是红利期,如果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的资源,你不去试试,其实很可能未来会后悔。

    我从发起这个知乎live到现在,用户接近600人,收入接近6000元,和预期差不多,但没有达到理想标准(用户过千,收入过万),这篇文章后我估计会再涨一些,这可以作为一个评估案例,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这个数据,来认识这个市场。

    关于喜马拉雅知识分享节日和 得到app的商业数据 的新闻,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搜索,除了这两个产品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产品出现。

    馒头商学院,起点学院等等,前几天技术圈的大牛谢工搞了一个gitchat让我试试,也是这个领域,我看了一下,觉得挺有意思,不过还没试;此外好朋友吴鲁加的产品,小密圈,已经成为诸多知名大V的指定付费会员平台,但我一直没用起来,我还在给他们提新的需求,到现在他们产品还没能达到我的满意程度,当然,也就是我跟吴总十多年的老交情,他还能勉强容忍我,换个人跟我这样各种挑剔估计早掀桌了。 今年在深圳跟吴总吃饭,我把他忽悠瘸了,回家后俩月走不了路出不了门,这样的故事我才不会对外说。

    所以,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如果你在某个平台有固定的粉丝,记得,要动手了,别学我这么墨迹,抓住这波红利先。

    对了,据说百度也基于百度知道做了付费问答,然而似乎做了半年了,从没听人提及过,这个东西,有人在用么。。。

    据说百度又做了一款山寨知乎的产品,不知道现在发展如何,遥想当年百度知道半年秒杀新浪爱问,那时候百度产品团队真强啊。

    分割线之后,说点其他的

    1、如果读者您了解有什么其他牛逼的分享平台或牛逼的分享技巧,欢迎踊跃留言!

    2、今天流传一篇热文,关于一个女创业者的c2c平台,遭遇投资人夺权的故事,这个事情凑热点是可以获得很多访问量的,但我建议再等等看,具体内情我是完全不知道了,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说是非,但建议不要只看一家之言,等几天估计会有更多内幕爆料。

    不过我这里只做一个无关是非的点评,一个公司在资金链近乎崩溃,并且盈利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所谓创始人身价一说,基本上毫无意义,所有创业者都应该明白这一点,要不保证你的盈利能力;要不保证你的资金链和现金流充裕。

    3、一个新闻,全球最大的域名托管平台sedo以天价收购了一个域名投资人的全部域名,那么这个新闻似乎跟昨天说的打包域名资源,模式上很像,但骨子里不同的是,人家那批域名是连汤带肉真的都有,真的是各种好域名都在里面,这种玩意,专业的判断力极为重要,不是专业的,真别碰。

    4、其实,说句实话,我最大看走眼的,或者说,有一批老互联网人看走眼的,一个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红利,我跟你们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光这一个分享就非常值钱,当然,我猜很多人也会不以为然。

    我们那一代,70后,跟我们父母那一代,消费观截然不同,80后比70后好一些,90后和我们比,完全是不同时代的人,消费观差异相当巨大。那么我强调一点,最近几年,互联网最大红利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差异!

    很多十几年前被已经明确认为不可行的事情,被明确认为不会有付费用户的生意,被明确在中国特色的名义下判定死刑的东西,已经纷纷出现了机会,而且发展速度惊人的快。

    比如steam这种玩意 , 放十五年前,中国特色,毫无机会。

    我希望一些岁数大的创业者,务必要认识这一点,时代变了,消费者变了,消费场景变了,我们翻翻十多年前死掉的项目,有些可以重新来了。

    知识分享付费场景,也可以认为,属于这类场景之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