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 :听老兵讲那战争的故事

王晓明 :听老兵讲那战争的故事

王晓明 :听老兵讲那战争的故事

我这人,一辈子都和战争故事有缘,小时侯听得最多的是战争故事,长大后成为作家,写得最多的,还是些战争故事。
和战争故事结缘,首先是因为足不出户,家里面就有两个不折不扣的老兵。我的父亲母亲全是战争年代参军入伍的老兵。老爷子当年简易师范毕业,在山东一所乡村小学当教导主任,(估计那学校也没几个人)眼看着日本人打到家门口,当年血气方刚的他提着枝不知哪找来的驳壳枪投奔了八路军。我老娘年轻时,是前线卫生所的一名战地护士。拜他们两人所赐,从小我耳边充斥的,几乎全是些血淋淋的战斗故事。我知道了他们怎样在淮海战役的炮火中行军,走了大半夜,脚下踏着的全是些横躺竖卧的尸体。知道他们有一次冲锋陷入地雷阵,爆炸过后,只见人头犹如西瓜一样满地乱滚……
长大以后我自已参军来到了东海前哨,去的时侯,部队刚刚从战火纷飞的越南撤回来,不过他们去越南不是为自卫反击,而是为抗美援越,去帮着越南人打美国佬的飞机。于是我便常常有机会在那些仍然残留着弹片疤痕的火炮前,听老兵们讲述异国丛林里的战斗经历:美国的气浪弹如何肆虐,受伤的人外表毫发无损,里面的五脏六肺却已经支离破碎。大轰炸濺起的土石铺天盖地,转眼间就埋葬了整个炮班……讲到动情处,老兵们眼里常常会泛起一层晶莹的泪花。
时间久了我渐渐发现,要想真正了解军事,懂得历史,你就必须倾听这些上过战场老兵们讲述的经历,记录他们宝贵的故事。这些人的军事知识都是在枪林弹雨下一点点捡回来的,他们的战斗经验,都是伴随着尸体一具一具累积起来的。这些知识别处无法教给,那些经验书本更不可能传授。
走近老兵,倾听老兵,你才会了解一个真正的战场,一段真实的历史。要不然,就很可能会上当受骗,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
我曾经听过一次没上过战场的军人讲军事,当时听得兴奋莫名,事后回想起来,却象吞下一只苍蝇一般恶心。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后一个春天,正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中苏两国先后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爆发边境冲突,“备战备荒”的紧张气氛笼罩全国,各行各业整天都在忙着开展各种形式的战备演习。我所在的班级也请来驻军一位班长上军事课,大伙一个个把耳朵竖得高高的,只唯恐听漏了一个字。
那军人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上台,他长得威武高大,仪表堂堂,和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有几分相象。按照那时必不可少的仪程,他先带领我们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祝愿林副统帅身体永远健康,然后才切入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军事常识。不过他开头的几句话便振聋发聩,让我们兴奋得险些要跳起来,因为他说:同学们,如果现在爆发中苏战争,我们強大的人民解放军在48个小时之内,就能够席卷西伯利亚,打到莫斯科!
接着他又给我们详细讲述了我军当时強大的实力,飞机多么先进,能够在二三万米的高空作战;核潜艇多么神勇,一下水就让苏联美国的军舰退避三舍……
会场一片欢腾,所有的人都挺起胸脯,大有一番席卷天下,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还在受苦人民的豪迈气势。
几年之后我也穿上军装当了兵,而且还来到东海前哨的某个部队机关,有机会接触某些机密的军事资料。我如饥似渴地翻阅,试图从中找出某些证据,证实当年我曾亲耳聆听的大好消息:一旦开战,解放军能在48小时之内打到莫斯科。
可是不对,越翻越令人丧气,满眼看到的,都是些相差极为悬殊的军力对比。除了人数众多和人人紧握的“红宝书”,那时我军的实力好象没有多少可值得夸耀的。当年的中苏大战幸好没有真打起来,否则历史很可能会再次上演“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悲剧。后来我猜想,当年那位军人夸夸其谈,一方面是因为举国上下“文革”时的癫狂气氛,二也是由于此人根本就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
倾听老兵们的血火经历,你感受到的,不光全是自豪和感动,有时还会伴随深深的感伤与屈辱。
1978年我复员回乡,被派到一个村里当“学大寨”工作队员。一天有个满嘴大黄牙的老人找到我,说他也当过兵,想和我一起聊聊。
一看对方的年纪,当然是个经历过战火硝烟的老兵,我立刻就有几分肃然起敬,不过却发现当地村民看他的眼神似乎不太恭敬。一打听,才知道这份不恭绝非来自老人的大黄牙,而是因为他不仅当过解放军,也当过国民党的兵、汪伪汉奸的兵,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头,自然不会有他的好果子吃。
不过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事后找到他并递上一支烟,老人的话匣子马上打开了:“那次我们一个师开到太湖边,和日本佬一个排(小队)打……”
我一听差点跳起来,打断他的话问:“什么什么?你们一个师,和日本人一个排打……”
他似乎感觉我大惊小怪,瞥我一眼,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告诉你,还打不过呢。”
我惊得险些呆了,因为这跟我们平时在教科书和电影里看到的,完全是天差地别两个概念。我在极度震惊中听他讲述:那次部队去攻打日本人一个据点,据点设在太湖边一座山上,部队只能沿一条狭窄的小路往上冲,于是许多人倒在日本人的枪口底下。更邪的是日本人还设置了电网,只看见前边的战友冲到那儿成片成片翻倒,后面的人没有电网这概念,仍然奋不顾身一个劲地往上冲……
就这样打了好几天,也没把鬼子据点拿下来。最后还是在一个冰冷彻骨的雪夜,乘着日本人躲进据点烤火,部队才偷袭进去,用白刃战结束了战斗……
震惊吗?伤心吗?感觉难以置信吗?可是当年中日战场上的战力对比,有时的确就是这样不堪回首,(当然国民党的军事系统极为复杂,部队战力相差悬殊,这位仁兄所在的,可能只是某个补充师或保安总队之类战力薄弱的部队)不管你捶胸顿足也好,摇头叹息也好,那都是些铁打的事实。
如今这一切让我们后人难以置信,很大原因是因为在我们的教科书和影视剧里,长期展现的都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场景:敌人在那儿(或许也只有在那里)毫无例外地外貌猥琐,智力低能,不堪一击,中国人打他们如同砍瓜切菜,虎入羊群。现在更有那“抗日神剧”令人大呼过瘾,可以“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以一当百,形同儿戏。
所以,让我们赶快去聆听老兵们的战斗故事吧,听听他们当年怎样冒着弹雨冲锋,踏着血泊行军。听了那样的故事,你会感动,你会振奋,也会更加了解世界的真相,历史的真情,从而更加清醒,更加务实,更加发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与宁静。
乘着这些老兵如今还有人健在,还没有全部化做东天上灿烂的朝霞,西山上绚丽的流云。朋友,让我们赶快去到他们身边,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传说。去吧,赶紧去,因为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而那些老兵们,真遗憾,他们确实都已经老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