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拾壹谈”系列沙龙活动将在桉树空间举办第七期,本期活动的主题是“论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届时,在消费升级领域拥有成功经验的三位创始人将作为嘉宾现身拾壹谈现场,与你分享和讨论这一话题。
本次“拾壹谈”由11Space主办,同时由imbeer、摄摄、没想稻、掘金、氧分子网、天使帮、趣现场、兑吧、微链、UI中国、个推等企业联手打造。
谈到消费升级,你可能会联想到“高端”,“高级”,“高档”等词,事实上,如今出现的一些高级超市、健康减肥餐、有机食品、海淘、当日送达、超时赔付……都是消费升级的表现,是消费者对于品质生活的新选择。
作为消费者,你有了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作为供给者,你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满足大众对于新质生活的需求。
本次拾壹谈,11Space将邀请imbeer精酿啤酒创始人周京生、没想稻创始人于鹏、摄摄创始人夏高强三位嘉宾,现身拾壹谈现场,与你分享和讨论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imbeer精酿啤酒创始人周京生,曾就职于网易科技中心,有多次内容创业经历。2011年通过酒吧、酒厂、媒体等多种形式转战精酿啤酒行业,并成为行业起步阶段的重要参与者。
imbeer多年来一直是行业内公认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和平台。随着业务逐渐触及行业各个环节,未来将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完整生态形式的精酿啤酒平台,帮助带动中国精酿啤酒行业的崛起。2016年1月获百万天使投资。
没想稻创始人于鹏,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2016年10月10日,“没想稻”登陆京东众筹,当天众筹过百万。销售没想稻无常大米120000斤。没想稻意在专注消费升级,将农产品品牌化,做五常大米专家品牌。
摄摄创始人夏高强,85后知名人物摄影师,曾为法国总统拍摄肖像。2009年开始作品频繁出现于各大摄影展与画廊。2010年进入商业摄影圈后,开始与国内一线媒体(《时尚芭莎》、《芭莎男士》、《悦己》 等)、各界名流(让·雷诺、王石、杨澜、 等)频繁合作。
2015年跨界到互联网创业圈,并获得数百万天使投资,开发了一款在线预约摄影服务的APP“摄摄”。 意在帮助有才华的摄影师,让他们在平台随时随地接到订单。同时希望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高性价比的摄影服务。
“拾壹谈”作为11Space服务于创业公司的沙龙活动,每月两期,致力于为互联网人打造一个专业又有趣的互动交流小组。11Space寻找产品、设计、运营领域的牛人大咖,通过最引人瞩目的鲜活案例,从不一样的角度挖掘大咖独门经验和方法论。让经验分享更有料、有趣、有品位。更多11space活动:www.yangfenzi.com/tag/11space
本次活动还将有imbeer提供的精酿啤酒以及各类甜点、饮品,供与会者享受活动中惬意的茶歇时光,同时还有由摄摄专业摄影师提供的现场特写照片和没想稻提供的五常大米作为抽奖礼品。
活动时间:11月5日(周六)13:30-17:00
活动地点:桉树空间(日坛北路17号院日坛国际贸易中心A座15层,悠唐广场斜对面100米)
报名方式: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4356362020300
【活动规模】80-100人
【参会人群】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设计、运营人员及相关创业者
【交通贴士】私家车:百度/高德地图搜索“桉树空间”
公交:可乘75路,101路,109路,110 c 路,112路,140路,615路,650路,夜13路,至神路街站或朝阳门外站;乘44内,44外,特12内,特12外,特2路,至朝阳门南站
地铁:2号线或6号线朝阳门站A口出 ,出站后步行地图如下:
【承办单位】
【茶歇】IMBEER 精酿啤酒,各类甜品 会场内免费品尝
上期回顾:
11Space“拾壹谈”系列沙龙:在线教育需要一场颠覆性创新
11Space拾壹谈|直播行业如何把握风口:从用户角度解析内容直播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百付宝章政华:百度源泉商业平台用移动支付撬动O2O消费市场
(零)小市民
家住青年路自如合租房的Mina,今天早上收到了她在小红书的包裹。今年cosme大赏排名第二的保湿面霜,一个她工作之前没听过的牌子。
中午她坐6号线一路赶往三里屯,赴闺蜜的brunch之约。地点不是the rug,是wagas,理由不言而喻,便宜。小市民不懂对于brunch来说,班尼迪克蛋和莓果谷物酸奶的重要性,小市民觉得,翠绿的鲜榨果汁和下血本加了牛肉粒的考伯沙拉就是终极奥义。出门Mina习惯坐地铁,尽管地面上的朝阳北路全线绿色,常年都很少堵车。
Mina和闺蜜在北京工作三年,原来在杂志社,今年跳槽去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工资涨到1万3。还没吃完brunch,她的手机上叮咚弹出了一条微信消息推送。现在这些个卖东西的真鸡贼,做成服务号,每次推送都会响一下,害得她们以为是上周末在夜店勾搭她们的中金banker呢。
去年开始她们逐渐关注了十几个这样的服务号。现在在Mina的家里,放着植观的氨基酸洗发水,轻生活的纯棉卫生巾,乐纯的希腊酸奶,每周三还会在公司里叫一份甜心摇滚沙拉。记住,小市民喜欢加了肉粒的沙拉。还有,攒了两个月终于咬牙买了的hey juice三天套装,配送地址是公司。送到公司那天,好几个女同事都围上来问东问西。
Mina很开心地跟她们复述着公众号里教她的“生活理念”,她觉得,自己因为一瓶果汁,变成了更好的人。
是的,小市民渴望成为更好的人。你冲着太古里的人群大喊一声better me,会让百分之75%的人热泪盈眶,剩下25%是不明所以的外国人。
在她那十几平的房间里,Mina喜欢晚上用keep做一组hiit,然后发一条朋友圈,附上一句,晚安。第二天醒来,2个点赞,一个她妈,一个隔壁技术部的男同事,无人评论。
程序员不懂消费,长辈不懂升级,要弄明白消费升级,你得仔细研究小市民这个有趣的群体。
(一)小市民之心
小市民喜欢用在百度糯米上团购来的电影票去看港片,出来的时候跟身旁的朋友聊天,他们略带遗憾地感慨香港没落,感慨他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香港中环听来的八卦,感慨伴随他们成长的香港文化盛世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港漂回流,成为国贸金融男,化名parker,allen,david,michael继续兴风作浪。
小市民疯狂地需要优越感。而比较能带来优越感。
但是他们不会理解,那个没落的香港再狭小局促,也早在九十年代末就诞生了市民阶层。这种群体广泛出现在香港日韩新加坡等地,体现为早期tvb里的警官飞机师,日剧韩剧里的医生律师,他们体面地打工,虽然也和同事胡搞乱搞,也为了生存疲于奔波。但就像当代文化人林奕华说香港人的那样,虽然都羡慕李嘉诚,但羡慕的表现是做好自己的每件工作,获得回报和成就感。在巨大的现实面前,市民会认命,会向大哥低头。
这和我们提到的小市民不一样,小市民不服气,他们需要与众不同,需要“我和别人不一样”。My life is great,which indicates that yours are not. 所以小市民团体并不团结,他们要彼此鄙视才会真正快乐。为了比较得来的优越感,他们会为此付出一个很不理性的溢价,乘以这个群体3-4亿(保守估计)的基数,就是很好的市场。但是这里要注意,所谓不理性的溢价,也是相对于小市民的收入而言的,毕竟他们们就算倾家荡产,也不比王思聪他爸让他花钱吃一次亏赔得多。好在中国就一个王思聪,但是小市民的数量千千万,而且说是追求小众,但是他们内心的最终选择却出奇一致,指哪儿打哪儿。这才有了股价就曾一度成为佳话的mk之流,而它仅仅是解决了想买奢侈品又买不起的问题。
在国内的创业市场,比如最初是为了逃离劣质奶粉,有了几家估值数亿的母婴电商;后来为了逃离超市里以品类为定位的快消品,他们叛变了宝洁,转投海淘代购的怀抱;再比如为了逃离那些中国特色灯箱招牌和装修的餐馆,他们订阅企鹅吃喝指南、Timeout。现在哪怕吃个煎饼,也要有故事有情怀,《清华学霸放弃百万年薪辞职做煎饼,只为找回童年那熟悉的味道》,这也只是标配。
(二)独角兽
鸡贼的艾瑞每年都会出一份年度独角兽排行,之所以说他鸡贼,是因为每年出的都是图片,估计是为了防盗版侵权,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真是充分体现了艾瑞作为互联网数据资讯界小市民的嘴脸(如果他们做的尚且算是互联网数据资讯工作的话)。
经过两三年时间,这份榜单目前的前一百位,已经全部洗掉了做梦公司。费拉知乎已经跌出快两百名,估值逆水行舟,还不一定跑赢通州房地产。而被洗剩下的,正是服务于千千万万Mina,jessica,kevin,tony的。这些公司会见证这个国家的小市民阶层崛起。
但谁崛起了不意味着谁就赚钱了。
上面这句话你再好好看一遍,你一定没有理解。
Mina走在三里屯,周围都是像她一样的来自青年路的小青年,北京土著被挤压地没有空间,Mina们才是城市崛起的主力,是他们成就了青年路和西二旗。
小市民可悲的智识和人生观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奋斗到这个阶级就无法继续了。于是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上,这就催生了教育行业的爆发。俞老板的洪泰布局了那么多教育产业,还有正中年轻Mina们下怀的廉价燕窝,真是高明。
所以你看到了,崛起的是Mina,赚钱的是俞老板。
(三)投资经(min)理(gong)
市面上九成的投资经理分析独角兽公司的时候都仿佛事不关己。他们分析行业前景、市场规模,他们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团队背景和经营数据,一切好像按部就班,教科书级别的专业。但是其中九成的人忘记了一个关键问题——代入。
当他们是投资经理时,身份上的优越感,让他们忘记自己也是小市民中的一份子。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水平绝没有达到,单凭理性思考就能深入了解一个群体,一个自己从未体会过的群体,(请回想农民说皇帝用的锄头是金子做的),所以原本代入是他们最快建立思维体系的方法之一。
然而,每天我起码会收到一条和消费升级有关的创投分析推送。结果看了半年,每个作者的屁股都高高地撅着,从未老实地蹲到地板上来。屁股不在地板上,脑袋也不会在。
这些水平呵呵的民工只会跟我拽词儿,诸如“产品即体验”,“生活方式”,“都市白领的审美情趣”,“社群营销”,“kol”。说这些东西的时候,仿佛是五十岁阅尽繁华的资产阶级老大哥告诉他刚工作的小弟,“人生第一台车买凯美瑞就不错”。殊不知他们多数自己速腾的贷款还没还完。
你说的都很好,但是你忘了你自己。
没有痛定思痛,就没有深刻的分析。
以此标准,市面上所有摆出亲民中肯姿态的分析文,都是垃圾。因为真正分析小市民消费决策的文章,起码应该让同是小市民的那些投资经理读者,觉得有一丝丝痛楚。
这样不痛不痒的投资研究和分析,做多了,你会变得既不懂别人,也不再懂自己了。想象你行走人世,本来可以磨练一双慧眼,把世人都看得明明白白,然后玩弄其于股掌,但是因为你的懒惰和优越,你看他们的目光越来越模糊,最后变成了不懂所谓大众的近视眼,你的投资生涯就废了。
一个人能拥有多少粉丝(注意,是粉丝不是关注者),取决于他能深刻理解多少人。好的投资人,应该能有底气,站在国贸三期十几万一平的大理石地上,眺望东三环熙来攘往的停车场,甚至透视过地面十几米下的地铁,朝那些人张开双臂说,“I know them all”。
做不到之前,就别天天在什么峰会都发言,也别在什么公众号上阐述自己的高深见解了。你就默默给你女朋友买一束野兽派的林心如婚礼同款,周末中午去桃园眷村排个队,然后抄抄豆瓣发条朋友圈吧。至少你以亲身,在享受这场消费升级的盛世,然后误以为它的繁荣就是你的繁荣。
小市民最喜欢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愿这消费升级的盛世,如你所愿。
仅以本文献给爱我与恨我的Mina们,
愿妳们终有一天,实现和我一样的财务自由。
(零)定义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一)套路
北京时间22:00,东半球的生产力降至每日最低谷。
7.6亿的微信用户开始刷朋友圈了。
天涯共此时。
只是,这两晚,家住青年路的Mina的用户体验变差了。
先是她一直关注的几个时尚博主开始频繁的发广告。可以理解罢,Mina心想,时尚博主本来不就长期被一些品牌赞助么,gogoboi的微信常年挂着野兽派的商城链接呢,一开始关注的时候是知道的。毒舌电影这种在鲁豫有约上直接放话出来要接广告的,也忍了。
但是为什么六神磊磊的广告也越来越多了?接的还是浦发银行的信用卡,简直不能忍,哪怕洋气一点变成花旗银行呢。除了上海本地副处级以下公务员,谁还在用浦发银行信用卡?你们文人就是穷。Mina生气地关掉页面。打开了生煎孢子,《睡领导上位指南》,Mina眼睛一亮,一屏一屏地刷下去,妈蛋,还是个广告。为什么留学少女也沦落到管谁都叫爸爸了?Mina眼角有些湿润。关掉微信之前她看到曲玮玮也推送了,犹豫了一下,没有打开,上个月连玉兰油沐浴露的广告都接的二本女,谁知道现在会不会卖片仔癀(600436.SH)。
套路,都是套路。和那个中金banker一样,就知道套路。Mina心里好生委屈。
她忿忿地睡去,睡梦中,她走进了一座冰淇淋加工厂。工厂里被送进去的原料不是牛奶和糖,而是一个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写手。他们被送到一条大大的生产线里,进去之前,每个人生龙活虎千姿百态,出来的时候变成了干瘪的药渣。她从生产线上拿出一盒冰淇淋,第一口是清爽的奶油味,两口三口,吃到一半,她突然哇地一声吐了出来,“下面都是屎!”
她走出冰淇淋工厂,回头望见,工厂门口挂着骄傲的标语:冰淇淋即屎,屎即冰淇淋。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开始起反应,她居然开始在回味刚才那口屎了……
云破日出,东方既白。
(二)科学
在你知道什么叫做甜蜜的爱情之前,早上醒来又要去上班——陈绮贞。
早高峰,佛祖与你同在北京地铁。
地铁也是战场。Mina刚到互联网公司工作不久,原来在杂志社保持的仪表习惯如同骨气一样不能丢弃,这使她和互联网圈只穿la chapelle抹innis free的女生不一样。不不不,这种气质风范的差异不是因为用的东西,而是知识。
护肤、保养、穿搭、生活方式,这是属于21世纪的科学。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机械、应用数学、电子工程、量子力学。Mina花了更多精力去研究皮肤结构、紧跟每一季的潮流,今年的阔腿裤一字领她一个不落。要保持这种知识的持续摄取和广泛应用,才有办法把生活过出最优性价比,为此她的微博微信关注了多少KOL,直男永远不懂。每天要阅读的产品资讯远比你们读的行研报告难十倍。这样的付出和投入已不再是一个普通都市白领的消费行为,而是无比高明的经济学、医学、人类心理学集之大成。所以发明兰蔻小黑瓶的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简直应该列为人类三大未解谜题之一。
据统计,地铁上89%的人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过得更好。除了外表上要气势夺人,真正的文明阶级还要在精神生活的战场上全面碾压对手。你拿手机玩消消乐的时候,我在用包年的爱奇艺VIP会员看晓松奇谈;你只知道在朋友圈里看别人转发的明星八卦的时候,我已经下载了华尔街见闻和财新,时刻紧跟商业讯息潮流;你看到咪蒙和ayawawa的文章拍案叫绝却又不敢公然转发的时候,我已经默默地付了打赏。是的,我们有能力为知识付费,这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先去苏宁易购上,买一台iphone6s。(注:知乎上“哪些 iOS 应用让你用了很满意并能提高生活质量?”关注者45037人,最高赞7604;“APP Store上有哪些比较好的英语学习应用值得推荐?”关注者18421人,最高赞3849。这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你还没有紧迫感么?)
(三)情感
中金那个banker眼见Mina不给睡,最近几天也不套路她了。
说到底,她不理解男人,就像她不理解隔壁大爷家的狗。有时候人和人的差别,是比人和狗的差别还要大的。Mina们总是想得太多。毕竟情感占据了她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可不知道为什么,说得好像都很对的ayawawa,这么多年来也并没有让她的感情更顺遂。
听组里32岁还单身的大姐说,自我提升可以让自己更快从感情漩涡里走出来,她买了《Lean In》,当然,是中文版。她有时晚上会看看奴隶社会和LinkedIn中国的推送。不过,像桑德伯格那么拼命工作的劲头,和减肥的决心一样,大概只有每个月大姨妈结束后的那两天……面试新工作的时候,她对运营负责人说,自己的偶像是柳青。可是真正让她觉得励志的,还是米兰达可儿。
不如brunch,自我提升不如brunch。
还不如和闺蜜brunch,听听她们说自己也被渣男欺负,效果比什么都好。
距离周末还有好几天,还要先和公司里这些穿la chapelle的姑娘们貌合神离。Mina在空虚中等待周末降临,每天绞尽心思发朋友圈:找角度,自拍,修图,抄豆瓣,发布,紧张兮兮等待第一波高富帅点赞,心情如同看着不容修改的文章发出去的微信公众号编辑。
欸,好像有一个中信的SA上钩了,“今天真好看,晚上一起吃个饭?”……
物质的匮乏,都是精神的匮乏;精神的匮乏,都是物质的匮乏。匮乏感从未休止。
众所周知,中信的人,请吃200块钱的饭,也要开发票。
“难道这就是我的精神生活了么,我不信,我不要。”
下个月,去苏州散散心吧,Mina跟自己说,那里有诚品书店。
经济下行的原因是什么呢?出口不行,投资不灵。出口不行是外需减少,投资不灵是产业结构不对。这都指向一条:低水平制造业或者重工业产能过剩。
而消费升级是什么呢?中国现在有个一两亿人还算全面小康,有点钱了,国内低水平的制造业产品很多都不适用于他们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从够用到好用,这就是消费升级。
现在的情况呢就是说国内出现了供求的不平衡。低端供给多,高端需求多,这就要求供给侧改革了。
如果供给侧改革不行的话,消费升级最终也就是无源之水,经济停滞啊,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供给侧改革行的话,就是一个效率的问题,一大批低水平制造业和重工业肯定要被砍掉,当然高水平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肯定会扩张。这就又转向万众创新。而现在的万众创新是因为供给侧改革不行,原本岗位塞不下更多人,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互联网市场调研,或者各行各业的市场调研,个人纯主观估计,能达到专业水平的不到10%,也就国家统计局的调研结果和数据我觉得有可信度(也包括一些传统调研行业的某些项目),互联网公司的市场调研普遍很差,问题最大的就是样本选择性偏差,方便样本,在没有解决样本随机性的前提下,所有研究成果可信度都是严重值得怀疑的。
2. 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大数据,数据体量、维度、指标以及获取数据的成本,都是其他行业没法比的,所以,不管是市场调研,行业研究,你都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在互联网公司必须要靠数据说话,让数据支撑你的结论。
3. 关于市场调研的前景,个人觉得谨慎期待吧。以互联网行业的薪酬水平,是可以大量吸引传统行业市场研究公司、咨询公司的相关研究人员,这种劳动力转移的门槛并不高,掌握一些基础的数据库知识就可以了,所以你也要面临传统行业的市场研究公司、咨询公司同行的竞争。
最后,归根结底还是看能力,能力强在哪家公司都吃的开,特别的研究分析人员,每家公司都有分析师,但是能在水准之上的并不多。
作为中国的消费市场研究者,必须来答一波。
我大天朝的消费市场和理念的飞速变革,简直是对于消费市场升级的最佳实践者。
消费升级指的是由于消费者自身的生活方式(例如:城市化、快节奏化)、所在的消费环境(购买方式、供给内容的多元化,如网购、海淘带来的选择可能性)、以及自身的消费观念(例如:买多,买精,买贵,买少)、消费力(购买力)等因素的改变,造成的消费选择和决策的变化。
值得说明的是,消费升级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向的,而是多元化的可能。意味着,消费升级(upgrade)并仅仅不意味着花更多钱,走高档化(premiumization),也可以是追求个性化——买更适合我的,甚至是越买越少、越买越便宜——只买最合适的、最需要的。
如果不规定消费领域,这种升级真的是遍地存在。作为一个中(da)国(chi)人(huo),就还是以吃喝领域的变化为主,试着用一些例子,来总结几种不同的消费升级形态。
1. 由于消费理念的改变,造成的消费结构(structure)选择的升级
这是最为宏观意义上的消费升级。通俗的说,就是在消费力不变的前提下, 消费者究竟选择把钱花去干嘛。
恩格尔系数是最为常用的一个参考数据。发工资了,究竟存多少?花多少钱在日常消费?花多少钱去浪?这就是结构的改变和升级。去浪的话,怎么浪?究竟是下顿馆子,还是去K个歌,还是去买票场演唱会?这个也是结构的改变和升级。
2. 由于消费环境,消费成熟度的改变,让消费者在同意消费场景(occasion)下对于品类选择(category)的升级
由于消费环境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场合下,我们会做出的选择也已经完全不同。
同样想要好友闺蜜小聚吃个饭,十年前选择去的是必胜客这样“洋气”的西餐厅,五年前去的是高大上的“放题日料店”,两年前去的是韩国街的啤酒炸鸡铺子,今年也许就又回去了卖小龙虾的路边摊。
之所以会变化,并不因为必胜客的披萨质量不行了(虽然实际上就是这样…);也不必然是因为消费力提高了(小龙虾路边摊未必比放题日料花钱多);更多的是因为消费环境,社会流行文化,对消费选择的升级带来的变化。
再举一个随处可见的例子,是由于消费成熟度的提升带来的升级:春节家庭聚餐,大家喝什么?10年前,或是更早,那是可乐、雪碧一统天下;后来就有了瓶装的果粒橙;再后来有了酸奶、纯果汁、鲜榨果汁;再到现在苏打水、果醋这些也随处可见。可乐还是那个可乐,推动消费升级的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理念。
3. 在同一品类下,由于对品牌、品质(brand & quality)的要求的变化造成的内容选择升级
通俗点讲,就是买得起了,想买更好的,或者是更适合我的。
举个瓶装水做最简单的例子。10年前,农夫山泉是所有的标杆。因为大家要的只是一瓶“自然、干净、卫生、能喝的水”。之后,依云的广为人知,一下拉开了水这一最普通消费品“高端化”的维度;而这两年,百岁山这种“轻高端”从逐渐被接受到流行,则进一步给水这个最简单的品类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水喝起来真有区别吗?双盲测试的结果,会狠狠打你的脸。但是,消费者对于“品牌价值”、“(外观)品质”的不同的、更加多样化的要求。依旧个给这个最简单的品类的消费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上只是从最小的领域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消费升级的模式和案例真心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必需追上潮流。比如:出行工具,完成了自行车向汽车的全面升级,号称自行车之都的北京,短短几年间在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自行车;自行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更多是一种锻炼方式。其他的案例还有,山寨机及小灵通等向智能手机的全面升级,现金支付全面转型信用卡及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方面甚至领先于全球)。
山寨衰,正牌兴。上海襄阳路、北京秀水街、各种山寨可乐及各种山寨机等等,曾经都是人们的最爱,大家比着买A货、AA货和AAA货。但是这几年中国人基本放弃各类山寨货,大幅度开启全球购物刷怪模式,甚至对当地的治安和文化造成影响。
2015年,中国的出境旅游购物市场规模已达6841亿元人民币,从下图的人均及笔均来看,目标是正品奢侈品。
越来越少的将就,越来越多的讲究。最明显的就是吉芬商品(Giffen Goods,比如:土豆、方便面等等)的销量下跌,甚至在这些为了将就而生的产品,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向上攀升,方便面的单价提升反映这个趋势,简简单单塞满肚子不再能满足消费者。
吉芬物品(Giffen goods)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简答说就是,收入越高,销量越低;收入越低,销量越高。
国内方便面的销量从2010年开始连续5年下跌,而因为方便面品类不断创新而拉升价格(下图右方反应单价的走势) ,销售额从2012年开始连续3年下跌,这个走势很好说明大家越来越不将就一餐饭。
远离盗版,追求体验。这主要指盗版的内容产品,与山寨货有一定区别。因为山寨货无论怎么宣传超A货以及原厂转出,购买者终究是清楚其与品牌货是有区别的,与人分享的时候总是低人一等。而盗版产品就不一样了,本质上无区别。BT下载的高清美剧和腾讯视频上的,完全一致,而且甚至BT下载的还提供了更好的离线播放及字幕等等多重体验;分享的时候,也不会细究是在电影院看的还是哪个视频网站看的。盗版类产品销量的降低,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也说明对创意工作者的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回报;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为便捷付费(buy for convenience),说明消费者更在乎自己的时间和不在乎一些小钱,恰恰也反映了这十年消费者对较为虚拟的体验的追求。与这个消费升级的是中国一飞冲天的电影票房,见下图。
洋凤凰回归鸡窝。曾几何时,凡是洋品牌来到中国就会被奉为奢华或潮流,哪怕是在本国贱为低端或者大路货的肯德基或者沃尔玛。于是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在某地开业(21世纪初的四五线城市),就会演变成当地消费者的重大节日,吸引众人盛装出席。也于是有了仿造洋品牌的美国加州牛肉面等品牌,将地地道道的国产食品包装成洋品牌以吸引用户。
而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以及国人的走出去,对洋货洋品牌的崇拜也回归理性和常规。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也成为速食品和普通品,星巴克也不再是装13利器。下图就展示了肯德基和所有餐饮的人均消费走势图,在餐饮人均消费逐年攀升的同时,肯德基保持了平稳落后于均值的态势。
“简单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无论是正统宗教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的精神产品(包括气功、成功学书籍等等),或多或少让人忘记凡身的不如意及痛苦,保持幻想或者梦想,寻求精神世界的解脱和宁静。下图的上方完美得说明富裕程度与信教比例的负相关性:越富裕的国家信教的人群越少,只有中美两个奇葩。很明显这十年练气功及信各种x教的人减少了,因为人们的生活越发富裕了,不需要精神产品的慰藉和安抚,而不断增多的人群专注于健身(参考下图下方的百度指数)。
我见到的消费升级,大多都是被动地和地价、房价上涨相关:
汽车:“反正买不起房了,就拿首付买辆车吧!”“家里拆了三套房子,卖一套买辆奔驰S吧?”
教育:“反正卖不起第二套房了,省下来给小孩子读书好了!”“咱家几代都没出过大学生,出去读个洋文凭回来,气死你那帮同学!”
早餐:租金上涨,使一城市的早点摊普遍面临巨大压力,个体户退出市场,所以KFC的早餐有人买了,也有人端星巴克和麦咖啡上楼了
或者被逼无奈了,去海淘:
奶粉和其他食品:国内的食品安全,各位宝爸宝妈和吃货放心吗?
电子产品、化妆品:国内的增值税和店租,各位交得起吗?
这并不是富裕引起的消费升级,因为真正富裕起来的人,一会讲感情,二会敬祖先,三会惜羽毛。新的消费形式对应了新的贫穷--“穷玩车,富玩表,无产阶级玩电脑
食品:
十年前去一次肯德基麦当劳就算高消费,现在沦为平民餐。星巴克中国门店业绩高速增长,30多块一杯的咖啡被越来越多人消费。对食品越来越挑剔,有机食品、进口食品销量大增。
住房:
城市建筑质量提升,社区绿地、运动配套,相比以前的老式小区不可同日而语。农村由土坯房,转变为砖房洋楼,越来越多地区水电气光纤宽带全通。
服装:
以前你买地摊货,现在逛古奇普拉达,至少也是优衣库。
娱乐:
以前你看《快乐大本营》觉得高端上档次,现在不屑一顾,痴迷美剧英剧好莱坞电影。跨境旅游、出国旅游也越来越频繁。
根本上还是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先是90年代一批离政府近的创业先富了起来,后来一波离房地产化工煤矿等工业近的人先富了起来,最近一波离互联网近的人先富了起来。先富带后富,以先富人群为圆心扩散,周围另一批人跟着富裕。
富裕之后,自然有新阶层的消费理念和方式。我们称之为消费升级。
(如果你家在过去些年不仅没富裕,还更穷了,那就是消费降级……
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买东西图个面子——“哟,这老王家有钱啊”,现在买东西讲究的是里子——“喝喝,我买东西只为自己爽”
其实吧,这个问题要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联动着一起看,以前咱都是根红苗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八九十年代有台国产熊猫牌电视机都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暴露年龄了卧槽),我家是93年的时候我爹托人帮忙弄了台霓虹的松下的电视机回来,好家伙,打那以后我家就成了村里指定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兼少年文化宫。
再后来,二共背叛了革命,那位长者一挥手,要闷声发大财,我大天朝也加入了WTO,有钱人慢慢多了起来,但品味倒是一直被人吐槽,国人组团去欧美奢侈品店扫货已经成了日常,但往往你以为穿上LV,纪梵希你就成了这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我是感觉理性的消费者是越来越多了,至少在我和我身边的基友们基本都是这样——不再刻意追求越贵越好,不再盲目迷信奢侈品(好吧,我穷),不再讲究面子。因为我买东西是为了自己爽,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可以高看我一眼。
具体点说吧,凡是跟生活品质直线相关的,我不愿省一分钱,该买的要买的呀!机械键盘(不解释),144hz的显示器(用这个打dota2,就四个字——笋干包扎),投影仪(看片爽爆),扫地机器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卫生了),烘干机(洗完衣服拿出来就是热烘烘香喷喷的幸福感啊),洗碗机(谁用谁知道),智能马桶盖(你造冬天有一个温暖的马桶坐垫是多么的重要么?还有温水洗菊花多方便,什么?毒龙是什么?我还小你憋带坏我)。反正我推荐不差钱的直接上日系,没错我是理性日吹,我知道精日、日吹在知乎容易被喷,我也知道以sony为首的日本大财阀被苹果,google(其实我大企鹅,大阿里也都是极好的)打的是找不着北,互联网的这波热潮,眼看他们是赶不上趟咯,but,一旦涉及到那些细枝末节的用户体验以及对做工的高要求时,日系产品是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大腿君即将给你的可能是关于消费升级最犀利的解读了。
欧睿信息咨询发布了《2016年全球消费者十大趋势》(TOP 10 Global Consumer Trends for 2016),给出全球消费领域的十大最新动向,包括:
大家更愿意花钱买时间
吃得越来越健康
智能手机普及,随时随地买买买
消费者社会责任感“爆棚”,体现在对品牌的需求上
1. 大家更愿意花钱买时间
时间逐渐成为消费中的“奢侈品”,越来越多消费者会选择“花钱”来节约时间。
消费者也变得更愿意“外包”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购买其他人服务来节约自己的时间,即时食品就是这样一个的例子。根据这份报告的调查结论,大家选择买即食食品最主要的理由是“没有做饭的时间”:
2. 吃得越来越健康
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家吃得更“高效”,也吃得更健康了。
报告显示,消费者近年来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消费者在购物时会尽量避免垃圾食品、了解食品制作过程、选择本地生产的新鲜当季蔬菜。
这点看消费者去哪里吃饭就知道了。2015-2016年消费者在休闲快餐厅(fast casual)的消费明显增长。
在西方的餐饮界,在一个休闲的环境下,提供相对高价和考究的菜品的餐厅叫一般休闲餐厅(casual dining)。而休闲快餐厅的(fast casual)的食物价格和质量会介于快餐连锁店(fast food,如肯爷爷、麦大叔之类)和一般休闲餐厅(casual dining)之间,所以其健康指数一般来说优于快餐连锁店。
3. 智能手机普及,随时随地买买买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随时随地买买买成为一种可能。移动端已成为一大主流的销售渠道。报告显示,45%的互联网用户使用过店内移动端付费。
中国智能手机的用户比例已经达到了90%,为几大主要市场最高。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0%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巴西等国家的消费者会带着他们的手机入睡。
4. 消费者“社会责任感”爆棚,企业也得跟上
但是,粘着手机、依赖互联网并不代表消费者就是熊孩子。
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推进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他们的这种需求也体现在了对品牌的要求上:希望企业能够对社会负责。
下图可以看到,多数来自主要市场的消费者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报告其他热点推荐
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仅靠低价已很难让消费者动心,现在受欢迎的都是些有价值创新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品牌也不再是关键优势,消费者通过各渠道能清晰比较品牌背后的产品质量和价格;
中性风走俏——商品层面,两性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这一点在服装和玩具行业尤为明显;
心理健康受关注——心理健康商品变得畅销,减压涂色书、咨询App、假期休闲方式、瑜伽等相关商品日益流行,健身房外运动、高端健身用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
中老年消费者变潮了——2016年,55-65岁的中老年消费者更有活力,工作比例上升,热衷于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生活更加充实。
一、消费升级的狂欢
直播、网红、内容创业、IP……回顾整个上半年,各种新词热词纷纷涌现,叫人应接不暇。而在这些概念轰炸的背后,有一根暗线是异常清晰的:在经济下行、资本寒冬的当下,原有的那一套互联网生意的玩法已经走不通了,属于屌丝的免费经济正在翻篇,强调转化和毛利、赚有钱人(哪怕只是有点钱)的钱开始成为创业主旋律,消费升级的时代到来了。
从供给端看,各种“高端、垂直、升级”的新品开始横飞,他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亮点,各种高逼格、设计感、故事感和娱乐感凝聚一身,仿佛每一个都是某某领域的LV、某某行业的苹果。从渠道端看,网红、直播、短视频、内容社区……以小红书,网易考拉,YHOUSE为代表的主打中高端人群的消费平台们正迅速成为“升级产品服务”的营销渠道,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讲着意料之中的同一个故事:你是不是中产?你要不要有不一样的逼格?该消费升级了!什么你看不懂为什么要为这事花钱,那一定是因为你消费还没升级!
消费升级被神化了,仿佛成了所有纠结的传统商家的救命稻草,成了无往而不利的营销神器。消费升级又被妖魔化了,不懂消费升级的人仿佛就会落伍于时代成为人人暗笑的屌丝,不懂消费升级的商家更似乎会错失整个新时代和新消费人群。旅游就去南极吧,穿衣要对标欧美中产,买个二次元周边花了头十万……在大家的心中,消费升级人群成了一个为了品质个性(装逼)不要命的存在,不是人傻钱多就是有钱任性,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消费决策。
消费升级究竟是人一有钱就变傻,还是为了个性加装逼犯就不要命,或者根本就是一线城市远离基层百姓的投资人们的yy?商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常识,而不是迷失于表面的匪夷所思中,而我们的创业者该如何把握这一波趋势,找到自己的机会呢?在此,菜狗作为升级升得不太成功的个体,来谈几点浅见,请各位高逼格人士勿拍不黑。
二、赚钱的逻辑没有变
这是一个呼唤远离故事情怀、回归商业本质的时代,那么最喜欢对消费者讲故事的消费升级项目们,最本质的赚钱逻辑又是什么呢?在知乎上,青山资本的孔萌说,这一切必须回归到盈利公式上,这个公式就是((客单价*毛利率-履约成本)*复购次数-获客成本)*付费用户量。
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的消费更强调“性价比”和普遍认同的“头部品牌”,而电商们则多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流量和成本优势,强调的有两点:大规模的人流(即便其中只有少数会转化为消费者)和低价甚至免费补贴的竞争。那么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这个生意的核心改变应该是:
1、从强调流量的规模转向强调流量的精准,人可以不必多,但转化率应该更高,复购次数更多,不是贪图小便宜、有奶就是娘、不补贴就作鸟兽散的“屌丝”。
2、从强调价格优势夺取市场份额转向追求高溢价(毛利率),我就是卖得很贵,价格本身就是对人群的区分,我就是喜欢看你气得要死却不得不买的样子。
在这个新的核心下,消费升级的创业者们的核心诉求也就变成:
1、如何获取更精准的流量,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理想的消费人群?
2、如何提升流量的粘性和频率,培养目标群体的忠诚度,抢占他们的心智空间,让他们成为你的粉丝?
3、如何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并在转化中卖出真正的高溢价,让消费者们心甘情愿为你的产品上“多出来的价钱”买单?
4、如何获得较好的复购,而不是只作为一个单品爆款火一把就死?
这是一个个性逼格培养粉丝、拒绝蝇头小利收买屌丝的时代。精准流量的红利怎么来?高转化和复购怎么来?商品的溢价怎么来?这三个核心问题可以回答了,消费升级的生意才真的从理念意淫变成现实可行。这就好像今天我卖一款专门针对家境良好、二次元死忠的95后人群的二次元手办(随便举例不要喷啊),我怎么找到对这个手办发疯的人群,我用什么办法一直和他们保持连接,我怎样能够卖得特别贵(远远超过成本),但是他们依然心甘情愿地买单,还心满意足地成为回头客?
毕竟,消费升级不是你说有个性逼格就有个性逼格的,得有消费者愿意为你的说辞和设计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一下子销量很好就能说明问题的,得有复购,他们一直肯花钱,才说明真正打心眼里认同了你的逼格个性。
三、什么在改变?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何前两年都是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屌丝免费,怎么到了今年就忽然冒出个消费升级呢?难道就是因为资本寒冬了,机构不愿意再烧钱买单,开始追求转化和利润了?事实上,消费升级的提出是因为环境本身发生了巨变,具体有四:
1、消费人群正在改变,中产阶级开始崛起,80、90后人群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军。据说中国即将有2亿中产人群,你相信吗?是不是感觉自己拖后腿或者“被中产”了,明明活得很苦逼啊?不论是统计口径作怪还是文字游戏使然,现在我们都相信中产阶级人群在变多,特别是看起来有逼格的伪中产在史无前例地增多。
2、长尾理论开始生效。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当商品生产、存储、销售成本足够低,市场就开始从传统的“头部”转向看似极低的长尾甚至非标领域(说的是整体份额)。简言之,过去我们都买大众化的品牌,现在我们更可能买小众的、符合自己个性调性的东西。这一变化十年前已经在美国发生,那么现在是时候在中国出现了,具备个性化推荐能力和海量丰富sku、且各种环节分包的电商平台们,正把各种“连接成本”史无前例地削低,看起来条件成熟了。
3、口红效应成为现实。按照这个说法,经济下行消费反而开始上行,人们的消费欲望史无前例地增强。而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不可避免的“新常态”,人们更愿意为文化娱乐和小逼格花钱,反正投资和存款也没卵用了,反正买房看起来已经遥遥无期了,还不如对自己好一点,花钱让自己在人群中有点小特别呢。
4、信息渠道正在改变。过去我们常常嘲笑煤老板、暴发户们的消费品味,即便腰缠万贯、满身名牌,仍然掩不住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土气,这其实就是一个信息问题,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品味的。但是现在互联网正在迅速地消灭信息不对称,你可以轻易地在YHOUSE、知乎、小红书、什么值得买上看到各种逼格消费指南,看到有钱人如何秀优越;而互联网在消灭一个个中心的同时,也在构建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中心,现在你想知道怎么让自己更有逼格和轻奢,不必去淮海中路k11,只需要登录上述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内容电商平台就可以了。
环境的四大巨变直接导致了消费过程的各个要素开始发生巨变:
1、购买标的改变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购买主要都围绕商品服务的功能体验和突出性价比,但是现在令人惊诧的事情开始亮瞎双眼:体验极差的苹果手表因为纯金的表带就卖出129000元的高价,这个坑爹的东西却在中国抢售一空,试问购买者真的是在买苹果手表的功能体验吗?罗胖起拍价2.5元的《历代名篇选读》卖出了30260元的高价,老僵尸的《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赚得盆钵满溢,《李翔商业内参》创造了令人艳羡的销售奇迹,那么试问这些购买者买的真正是内容本身吗(换句话说他们真的会认真看吗)?直播平台上土豪们一掷千金,还在读大学的小盆友一个月送礼已经达到15万,淘宝上的二次元周边店转眼卖出1500万的年销售,二次元的爱好者们为周边的花费很快达到头十万,他们买的又是什么呢?
在《疯传》这本书里,“社交货币”的说法被反复提及,在这些高溢价的商品中人们购买的更多是功能体验之外的东西,是一种社交价值:
a、话题谈资,买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和人吹牛啦,别人见了你买的微型无人机,立刻投来艳羡的目光、这是什么呀,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好为人师的神吹。
b、个性表达,人家就是要买这种风格突出的衣服,才不管好不好看呢,只要不撞衫不路人就行!
c、情感兴趣,我就是小清新,我买的每个东西都要小清新!我就喜欢海贼王,和海贼王有关的一切我都要买!
d、逼格标签,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哪里好,但是装逼犯们都说他有逼格,而且是西方中产特别喜爱的,反正买了他就是有逼格、有档次、有品味!我不知道这个牛奶好在哪里,但是老外的小孩都喝它,就一定有品质不会错的!
总之,让大家心甘情愿掏钱的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阶层身份象征”,是一种在人群中可以突出自己增强气场的“社交优势”,仿佛只要买了这么个东西我就是中产阶级了,就是与屌丝不一样的了。
这一点在消费升级的社区电商中体现突出,以YHOUSE为例,这个从会员制线上精英俱乐部起家的app,通过聚合高端品牌和商户资源成为一种“升级标签”:你是不是消费升级人群,你有没有品味和情调,你懂不懂品质和生活,你是不是YHOUSE成员?在这里,下载和使用app,成了80、90后白领中产用户的身份象征,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不论赚多赚少,都要精致生活。利用这种心理,YHOUSE上线了“邀请函”的功能,这种逼格满满、专门定制的电子邀请函成为一种社交优势,变成中产男生屡试不爽的“约爱神器”(不要想歪了哦)。
2、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改变了。
购买标的的改变,映射的是消费者核心诉求的变化。ok,现在有2亿中产了,而迫切需要消费升级的恰恰是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新晋人群和心智达标但钱包并未达标的伪中产们——好不容易有点小钱了,想要装逼但生活依然苦逼,如何花钱才能使自己真正像是一个中产呢?如何避免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屌丝本质呢?
他们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最小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购买到最多的身份逼格标签。这是一个品味的问题,而品味的背后不是收入的高低,是一个信息和信任的问题。简言之,有品味的消费者不是钱更多,而是更会“聪明地消费”,在有限的收入条件下通过可以信赖的消费情报达到一个最优。更加精致有优越感的生活方式不是收入高了自然就来的,关键是你能不能获得这些核心信息,每个人都有选择困难,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获得选择的情报。
这依然是一个性价比的逻辑,只是更基于信息。
3、销售方式改变了。
既然消费升级的核心是信息的传递和信任的建立,是告诉你的目标人群“放心吧,买了我就是中产了,就是要买得贵,对价格斤斤计较才是屌丝”,那么销售过程中最常用的借力就是:
a、内容。只有通过持续地内容传递和消费,才能给消费者洗脑啊!
b、社交。光有内容还不行,你讲的这个故事还得人们普遍认可,特别是目标人群的意见领袖们认可了,已经开始在目标人群中口口相传了“买的人真的更会被大家赞赏羡慕哦”,这就需要社交的力量,这里的社交是广义的social,社交网络、主题社区、兴趣社群都包含其中。
这两点先略过,后头再细说。
四、升级的是什么?
消费升级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化的过程,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装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换血,它是消费的各个方面都开始逐步地转变。正是这样的系统化变化趋势带来了全新的市场机会,过去不好卖的领域开始好卖了,而在好卖的领域内后来者们本来被头部品牌牢牢压制,现在则通过讲消费升级的故事开始站稳脚跟、逐步扩大地盘了。
1、升级的是消费结构。简言之就是你把钱投入消费的比例,和投入不同消费领域的占比,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愿意为什么花钱。过去,人们更多地把钱投入日常基础消费品,吃喝是大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较低”。现在,人们开始把钱花到一些新的领域,文化娱乐、健身运动、出国旅游的占比越来越大,这种结构的变化是消费升级的第一层。
2、升级的是消费品类。消费结构改变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支出的每个领域里,你愿意选择什么品类的商品和服务,这个品类通俗点说就是“档次”,而创业者们最核心的机会就在这里,就是想方设法帮助消费者们重建品类逻辑,就是在人们针对这一领域的传统印象中切分出“新的心智区块”。
这就好像我们过去买手机靠谱好用价格便宜就行,后来智能机(品类)出来了我们要追求3g信号和上网体验,再后来以苹果为代表的高端智能机出现了,我们开始追求不一般的逼格和社交增值,每一次新的品类被切分出来,都会历经一次品类逻辑的洗脑。
过去是功能性住房,现在是改善性住房,而在Elab自由自宅这样的平台上,高端人群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选房,他们可以亲手定制自己的住房,自由选择最领先的设计元素,这是购房消费的品类升级。过去吃沙拉,现在要吃减肥沙拉,过去吃豆浆油条,现在要去桃园眷村享受LV一般精致的早餐。过去买衣服好看就行,现在得是欧风美范,还不能是大路货或屌丝装;过去买家具挑质量好的,现在要智能家具;设计要性冷淡风,LOGO不能太明显,低调奢华有内涵……总之,你只要能让消费者确信,他们花钱的某一领域有一个更高档次、更有逼格和个性的品类,而你是这个品类的代表,把这个品类逻辑耳濡目染地植入他们的心智中吧。
3、升级的是消费逻辑。简言之就是消费决策中的侧重点和估价的方法。
前面已经说过,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更看重功能体验之上的附加价值,品质、健康、社交货币、仪式感和参与感、个性化与定制化,这种侧重往往会达到“一白遮千丑”的效果,对商品的其它方面选择性失明。但是我们依然要强调,消费升级并不是人有了钱就变傻,消费升级并不是人有了钱就变傻,消费升级并不是人有了钱就变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事实上,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群体,其消费可能更加精明,依然是本着一个“性价比”的逻辑,只不过性和价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性的方面,过去更多是讲产品的质量性能、功能体验。而现在,人们更强调产品之上的附加价值。
价的方面,过去更多是强调便宜优惠。而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限时限量特价定制带来的稀缺感和占便宜的优越感,是通过各种信息节省自己挑选商品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具体的价格,正如《无价》一书所言,人们永远无法判断一个商品的绝对价值,只能在不断比较和参照中大致判断商品的主观价格。你不需要知道LV或者爱马仕的挎包为何卖那么贵,你只是知道,他们摆在那里、都是那么贵,这就是锚定。
利用新性价比逻辑的一个突出案例是网易严选,通过网易定制的背书确保商品品质逼格对标国外名牌,价格上却挤掉国外品牌的各种溢价成本,从而形成消费升级维度的性价比优势,帮助消费者更加“精明”地完成升级过程。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马柴对消费升级的解读,不谋而合,特此致意。
五、关键的控制点,COSOCO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消费升级的核心是针对目标人群的信息传递和信任建立,是像《盗梦空间》那样在潜在客户心中植入一个全新的消费逻辑,这个逻辑将潜移默化不断发酵,在他们以后的持续购买中变成一种“不假思索的神经回路”,并且帮他们在和别人聊天时创造一个逼格满满的谈资。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靠王婆卖瓜般的宣传轰炸就能解决。一次系统性的升级,往往需要三个玩家的共同参与:消费新品牌的塑造者consume,内容传播的洗脑者content,目标人群社交渠道的运营者social。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特点可以被简称为
SOLOMO,那么消费升级的关键节点我把它简称为COSOCO。
1、消费新品牌塑造者CO。
对于作为上游供给端的他们,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定位”。不管卖的是什么,你必须在茫茫人海中找准你聚焦的人群,找好要在他们心中切分和占据的区块。定位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口号,更不是一句“高端逼格奢侈”就可以概括,你必须充分理解这个人群的深层需求,深入把握这个市场的竞争态势,更要首先有自知之明,知道按照你的公司和产品特征,真正可以打响且自圆其说的点是什么。
只有定位清楚了,内容传播和社交运营才有的放矢。那么接下来就是围绕定位的“包装”,就是如何根据目标人群的特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持续深入地去植入这个定位。你要有你的故事,你要有你独有的设计风格,你要有不一般的调性和态度,你要有人格化的象征,你要像社会传递比赚钱更宏大的意义,你要有更加娱乐和亲民的构成去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归属感和仪式感。
让我们回忆一下苹果吧,高端智能手机的逼格定位,乔帮主的现实扭曲力场,充满仪式感的发布会和抢购,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改变世界”的意义感,无处不在的逼格设计……再比如三只松鼠这样的品牌,几乎成为ip的动漫风格,人格化的品牌形象,“物超所值”成为谈资的礼包赠品,动感卖萌的设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装也正是在论证商品本身的高溢价,我贵我有理,就因为这个贵的点你才必须买,正因为这个贵的门槛你才好说自己不是屌丝。
在定位和包装的基础上,商家要与客户建立更深入的互动和连接,以具备不断“迭代调优”的能力。小米通过打造“参与感”的米粉社群,让用户投入miui的升级构建中;ZARA通过一线店长的沟通监测反馈,随时推出最fashion的新品;丰田通过社区商务的构建,建立把握不同地区消费需求变化脉络的快速生产线(引自包政《营销的本质》)。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与目标人群不再是单向的销售关系,而是变成更加双向的互动,甚至是一种更加深入的结盟关系——商家专门为目标群体精心定制商品并迭代调优,这样为了中产特别建立的连接一旦形成,恐怕会有极高的归属。
2、内容传播的洗脑者CO。
品牌的塑造者们设计了最初的素材,这是故事的蓝本,但这个时代有人比他们更会讲故事,这些人深谙目标人群的深层心理和语言习惯,懂得“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渗透,更知道如何把这个故事变着法子讲给你的目标听——这些人就是内容传播的洗脑者,是品牌的布道师。尽管我们的商家总是自以为拥有乔布斯的伟力,总是想把内容的活儿揽在自己手中。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时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与其自建一个内容生产团队,不如找准你的PGC。
内容传播者的第一个能力是“分群”,他们通过垂直的内容帮助商家获得精准的流量。试想,如果一个人对海淘心得根本看不下去,他们也根本就不可能是长期海淘的目标人群;一个人对二次元或者电影根本就不痴狂,他又怎么会care周边呢?一个人对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文章只感到矫情恶心,你下再多力气去销售,恐怕也是鸡同鸭讲。在做好分群的前提下,内容的第二个能力是建立与目标人群的“日常连接”,因为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消费品,可以不断翻新满足他们的阅读欲。这样一来,精准获客和流量粘性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把营销比作追女生,假如今天你想追的女生是文艺十足、格调优雅的,内容就像是“书店和剧院”,是她们最爱去最常去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内容传播的核心能力是“洗脑转化”,是通过各种办法传递销售信息、强化用户信任,把你的故事植入进去,常见的办法是:一是摆出中立的姿态,做消费知识的传授者、消费资讯情报的提供者、消费观念的倡导者或者消费产品的评测者,这是我们在知乎、什么值得买、各种评测视频中看到的;二是依然讲自己的故事,只是悄悄把商品概念植入其间,当然不要像好莱坞电影放伊利牛奶那么露骨;三是营造各种高逼格的氛围,不断进行心理暗示,直撩拨得用户心痒痒的,看久了难免就要剁手了;四是抛弃一切伪装,直接做明目张胆的广告人,用牛逼的文案图片取胜,或者像马东在《奇葩说》里那样:感谢我们的赞助商……只要友谊的小船不翻,一言不合我就要洗脑啊要洗脑!
3、社交渠道的运营者SO。
光会讲故事还不行,还得让目标人群群体性地相信这个故事、自发地传播你的故事,这就要靠social运营的强大力量。毕竟人是群体中的个人,难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被你成功洗脑,他周围买不起的人并不投来艳羡的目光、只是呵呵,那么这种没有社交回馈的消费热情一定转瞬即逝。social的作用是创造一个群体环境,不断强化用户心中的消费认同,social致力于让一群人都认同你的消费理念,不论他们是否买得起,就像苹果或者LV那样,买不起也羡慕。
社交的第一个关键点是“偶像示范”,他们是目标人群的中心,是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是app运营的kol,是十万加自媒体的创作者,是正在直播的网红。很遗憾,不论互联网人怎么鼓吹去中心化,中国人都是崇拜中心的,中产阶级中下层或者伪中产们总是关注着中产甚至上流的精英,想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美,和他们一样有逼格。
社交的第二个关键点是“日常分享”。用户买了你的东西,愿不愿意在他的朋友圈里晒一下呢,只有在这个晒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艳羡,优越感得到满足、对你的认同才会更强;反过来说,正是这个晒的过程形成了自发的传播,这就是口碑效应。
社交的第三个关键点是“群体环境”,也就是常说的社群。对单个的消费者来说,群体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脉和资源,带来了各种活动和参与,最重要的是群体会成为一种精神归属,为他们提供各种仪式感和消费认同,这就好像置身罗胖的社群里,你会觉得买书(哪怕贵的要死)是一件爱智求真的事。群体是“传染”的温床,可以让一种商品像瘟疫一般快速传播,毕竟人都是从众的,大家的认可可以成为最好的消费动力,而大家都买你不买的局面会带来巨大的社交压力,谁想被孤立或者抛弃呢?
COSOCO并不遥远,以YHOUSE为例:它首先是升级消费品的聚合器,从供给端去聚合高端品牌和商家,做线上的K11;其次,它的主题是“精选生活方式”,通过PGC的商品精选解决了中产用户在美食玩乐学习提升方面的选择焦虑,成为一本“逼格速成百科指南”;再次,它定位精英人群的俱乐部,聚合各个生活方式领域的KOL,美食、美酒、高尔夫、马术、潜水、滑雪……这些意见领袖的日常分享成为一种方向标,一次上海顶级的UV餐厅直播立即引发轰动,而生活方式的课程直播也是粉丝众多。从消费精选到pgc到ugc,剑指新中产人群的专属入口,这样的例子在小红书、礼物说等平台也可窥见端倪。
六、小特别的时代
不论你接受与否,一个满怀个性与情怀的“逼格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每个人都想通过全方位的消费细节打造、让自己变得更加精致、有一点“小特别”。对于想要装逼却依然苦逼的中产们来说,“有那么一点小特别、不被看作屌丝”正在成为重要的心理推力。认识到这一点、找准定位、更会讲新消费人群爱听的故事,这样的后来者将在新一波红利中获利。
传统的广告渠道、一对一的喇叭宣讲、大型商超的突出位置、30年打造一个品牌的思想、大量的折扣和促销……这是传统主流商家的逻辑。如果你有心打造一个升级的消费品牌,一定不要沉溺在生产供应环节,沉迷在“逼格品质”和“工匠精神”的自嗨中,只有不遗余力地越过传统渠道的壁垒,与目标人群建立更精准深度的连接才是关键。曾经有一个世界首富认为他的产品是最完美的只需要一个规格、产能就是王道,后来他一败涂地,这就是亨利福特和他的T型车。更重要的是,一定不要被某次营销的一炮打响冲昏头脑,建立在好奇之上的眼球经济不能说明消费者的认同,复购才是关键。
商家要卖货,内容生产者要吃饭,社交运营者要变现,COSOCO历史性的联姻已是大势所趋,只有系统性的力量才能推动升级的完成,而不只是火一把就死,这是未来十年的消费逻辑。平台型的大机会也正在这里,至今为止这种“联姻”很多时候依然通过最原始的人力方式来完成,谈判议价权因为手握筹码的变化而不断易手,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的风险。这是效率显著需要提升的领域,如何让各个环节更加无缝对接,整个过程标准高效而自动?从消费升级定位代表的YHOUSE到淘宝的社区频道,再到大众点评的吃货社区,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看到各个新老平台的探索。未来会怎样,值得期待。
这是一个没有一点小特别就不敢出门的时代。今天,你装逼了吗?明天,你要怎么升级?逼格虽好,可不要贪多哦!
本人张俊,野路子产品菜狗一枚,创业在上海,测试打磨全新的消费向兴趣社区中,运营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研究者,微信号:biohazard2015,欢迎勾兑,吵架不回。
从原来买便宜的淘宝山寨,变成现在海淘追求高价质优原版。
从原来买功能复杂多样和高性价比的商品,变成现在追求功能专一、简约无印性冷淡风格的产品
从原来的看衣服追求款式好看,颜色鲜亮,model好看,变成现在追求衣服面料,质量,大地颜色的基本款。
1、消费更加能满足个人的主流兴趣
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消费的可选择范围更大。
因此综合个人兴趣、价值观、消费观念,会诞生一些群体,比如买iphone、游戏、旅游、摄影、影视、甚至明星粉丝等。
体现为,这类商品能满足一类兴趣,能够持续的、旺盛的满足某类人群的主要需求,甚至导致该类商品占据该类人群的重要消费比例。
这导致了不同人群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区分。
这个趋向,会导致两个情况,一是携程、去哪儿这类,抓到了旅游这种大需求的。
二是某些极其细分领域的机会,满足小众用户,市场规模不大,但用户忠诚度很高。
当然这里排除掉房、车等基本所需。
2、 线上的消费方式持续发展
从线下往线上迁移,电商、外卖、网约车等,已经培养了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人们习惯于第一时间在网上寻找需要的物品。
第一,现在不是电商的成熟期,而是开始,线上消费方式已经普遍影响了大众,但是线上消费仍然只能满足一小部分需求,因此会导致更多商品往适合线上消费的方式迁移或者结合。比如日常便利的方向发展,更多追求时效等。
第二、现上整体导致线下的部分衰退,但是参考第一点,并不是线下完全衰退,某些线上无法满足的需求是线下机会,O2O的核心价值其实在这里,找忠实用户、不在于价格更在乎体验的。
因此所有把O2O和电商的玩法混在一起来操作的,都会出问题,方向就不对,电商将来不好说,现在都是追求性价比的。
结合这两点,可以举个栗子,美团最早的团购的到店消费,和现在美团外卖,这两个业务的方向其实差别很大,应该分而不应该合。反而像是天猫超市、饿了么、闪电购等单纯的外送形式更加好操作。
3、大众化商品中,消费观念和偏好的影响选择
在日用品、便利物品等类别,人的选择偏好遵循的某种理念认同,而不是价格。
比较健康、审美、是否相信中医等等某种认同,甚至可以买更便宜的,而不在乎质量更好的。
同样功能的商品,可能因为颜色或者外形不同,会换一家店或者牌子。
这两年各种IP大热的原因就在此,各类周边衍生品很有前景。
品牌和品质的重要性更好。
但此处品牌,并不仅仅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不是唯大牌论。品牌特色、形象等差异化,更多决定了购买。
总体而言,消费升级表现为多元化、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比品质和价格更加重要的因素。
问题1:什么是你所理解的消费升级?
因为消费的核心主体是人,所以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心理需求的升级,比如说从追求价廉/物美/够用转为追求安全/放心/品牌,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等等。
简单套用一句几十年前的话:从简单追求物质文明升级成追求精神文明。
消费升级虽然是最近比较火的概念,不过仔细想想,人类社会进步到目前的程度以及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是不是都来自于消费升级的驱动呢?无论是茹毛饮血升级吃熟食,还是人力升级到简单机械再升级到机器人,其实都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所以如果从概念上来讲,消费升级可能是社会进步的内驱力和体现哈哈哈。
问题2:过去十年,那些消费变化可以称之为消费升级?
从过去十年国内的情况来看的话,轻奢品牌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智能家居以及消费级硬件的流行,O2O的迅猛发展,以万达为代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产生,健身的爆发式流行,都可以算是一种消费升级现象吧?
1,原来去咖啡馆为了泡妹纸,去了看那个名字好看点哪个,现在只喝冰美式
2,原来出门吃饭只关心价格,味道。现在更关心卫生,环境,服务
3,原来网购要比好多价格,现在看两三家差不多,就选好评的
4,原来泡妞是出钱出力,现在不但出钱出力还要照顾人家一辈子
"消费升级"的本质在于: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而不仅是买得更贵。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成熟,就越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越希望追求符合自我个性的服务。随之而来服务的提供方也会逐渐细分,消费升级很大程度上是长尾供需充分涌现的过程。
更多消费升级分析可见我的专栏:The Opposable Mind – 知乎专栏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解决温饱跟安全的基本生存需求后,开始考虑被接纳,尊重以及自我实现。
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的关注,对转基因食品的全民争论以及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同时对自身的医疗保健保养锻炼方面更加舍得投入等。
接纳,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升了。各种社交圈子增加,跑步圈,驴友圈,读书圈等通过社交媒体快速聚合在一起。以前国内游,现在国外游,甚至南北极游,七大峰峰顶游。
尊重,对品牌的需求增加。无论从衣服鞋子包包,手表车子住房,甚至马桶盖都更关注品质而不仅仅是价格。最大的一个变化是 人工贵了!
自我实现,留学以及创业的人数增加。
再分别从 衣 食 住 行 等角度来梳理我们这十年的变化,感受还是比较明显。每条试举几个小例子。
衣
1,西装的穿着明显更讲究,更合身了。好像看不见白衬衫里面穿红线衣了。
2,鞋子的品牌,对于鞋子要买好一点达成共识。
食
1,连锁快餐店,连锁超市,连锁水果店证明消费者对品质跟效率的需求。
2,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进口奶粉的需求。
住
1,南方室内地暖入住率提升。
2,绿植市场的生意很好。
3,出差狗们会对汉庭如家们嗤之以鼻了。
行
1,镇级市场的汽车普及率。
2,出国游也可以说走就走。
3,全家自驾到近郊度个周末很自然。
娱乐
1,去电影院的频率提升。
2,据老家的朋友说,以前看二人转,现在看话剧跟相声。
3,一位做歌手的兄弟打算开一家民谣乡村音乐酒吧为白领服务。
4,东莞模式全国开花,这点我瞎扯的。
教育
1,幼教更关注孩子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动手能力,家长会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并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高中毕业出国读书的人数。
健康
1,往死里喝酒的人少了。
2,跑步的人多了。
3,健身房私人教练的价格高了。
一、他们希望能够用上更好的产品。
以家庭饮用水为例,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的关心,一些家庭除了使用高级净水器对杂志、污染物进行过滤之外,还愿意购买灌装、桶装的天然矿泉水做日常饮用水。一些生鲜平台也非常红火,本来生活、顺丰优选和众多有机农场,都提供了比本地超市质量更好的选择。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让自己的选择更多了,可以用上更好的产品了,这里直接的消费升级体现就是商品价格上升、商品实用性增强。
二、他们愿意为精神内核而消费,喜欢有人格化、有情感连接的产品。
猫王收音机,一款主打怀旧情怀的收音机,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现代社会里似乎格格不入,但融入了创始人的匠人情怀,以及对广播音质的追求,成功圈粉无数,开辟了一个蓝海市场。良仓是一个有数百位意见领袖引领的生活美学分享社区,也是一个生活美学电商,精选预售来自全球最精美的生活产品及礼物的平台,主打的是品位和情感,启发了用户更有质感的生活。
我们发现,人们愿意为有精神内核的产品消费,尽管物品并没有太强功能性,但可以用来享受精神愉悦的同时,还能彰显自己的族群标签。
三、他们开始享用到过去精英阶层才能够享用的产品。
鲜花一直比较贵,除了节日和特定仪式场景,在以前很难进入到普通人群中。但近两年崛起的鲜花电商,如花加、花点时间,成功把鲜花纳入到了日常消费领域,通过低廉的每月四次宅配,推崇美好的生活方式,把鲜花引入了人们的家庭、办公场所。网易严选则通过跨国品牌制造商供货,连接消费者和工厂,去掉了高昂的品牌溢价、宣传公关渠道成本,把优质的商品呈现给中产消费者。这是基于全新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供应链整合、品牌营销才能塑造的成功,让广大中产阶级得以享受超越阶级的产品,获得幸福感。
四、他们希望订制、自定义产品,符合自己的全方位需求。
五、他们开始用钱表达对效率的追求,不希望自己花那么多时间做选择,而愿意相信具有专业能力的人、优质的内容或气质相投群体的决策。
小红书这类海淘电商,聚集了一众海淘达人、买手,以UGC内容导购为主,营造了用户社区;礼物说,则以日常送礼、情侣送礼为场景,通过PGC内容输出,直接告诉用户要买什么礼物。高端美食电商Enjoy通过美食买手,探访城市格调美食,为大家做推荐。中产阶级会被优质内容吸引,无条件相信一群背景、价值观相投的人的选择,这时候购买产品就成了必然,优质的产品又会进一步吸引复购。
六、他们越来越追捧长尾、小众的产品。
在日常饮食这块,就有乐纯酸奶,主打用户驱动、吃不胖的酸奶;范爷辣椒酱,明星林依轮自创爆款辣椒;维果清、Hey Juice,主打轻体健康果蔬汁;好色派沙拉,主打沙拉饮食;Top Cream,轻奢冰淇淋;Bon Cake轻奢蛋糕等。一些看起来是小物件的越来越流行,在自己所属的领域有极度忠诚的粉丝。中产阶级也以消费小众产品为荣,商品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觉得消费升级类创业项目充满小而美的机会,特别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移动支付、直播、移动社交等手段,能够维护培育一小撮核心群体,满足他们特有的情感、物质或社交诉求,从而换来付费买单。
把手动牙刷换成了电动牙刷;
把国产纯生啤酒换成进口精酿;
出门不选连锁快捷酒店,住个fancy点的民宿;
把超市买的洗发水换成了海淘的无硅款;
说白了,消费升级不就是给“买买买”取一个超凡脱俗的名字,
关于消费升级这个话题,更多是学界业界从学术和消费者研究这个角度去分享的内容。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 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词条,一看就是学术化的。
我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购物的经验,说几点对消费升级的感悟。
产品品质
谈消费升级,一定是从产品品质出发的,而不是销售价格。但凡研究消费升级的趋势,产品必然是团队悉心打磨出来的,用流行的话说就是“匠人精神”,如果你关注这个话题,李宗盛的《致匠心》不可不看。
情感连接
产品造出来是为了沟通的,增值服务也一样。我买这个包,就是因为当时在淘宝论坛看到掌柜的老公分享店铺装修的帖子,非常细致和用心。自然而然,时隔三年当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休闲的公文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家店。触动我的是什么呢?我也说不好,就是情感上的某种认同吧。你若用心付出,时间自然会有回报。
个性化
这是蛮重要的一个点。这个杯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天冷时上面的陶瓷传热比较好,捧一杯热水暖暖手心,天热时下面木托可以防止烫手,木托还可以分离,盛放小食。这都是杯子的卖点,详情页描述就是这么写的。但更重要的一点,估计店家也没有意识到,因为木托的设计,让这个杯子可以个性化。木是非常有意思的材质,打磨久了,人体的油脂沁入其中,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慢慢得专属于你,一辈子。好久才遇到这样一个杯子,用着用着就有了生活的痕迹,久了便是岁月的见证。
精神共鸣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当商业经营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去评论了。当我们把创始人作为偶像去顶礼膜拜的时候,商业已经超出了他原本的范畴,进而成为一种精神共鸣和寄托。褚时健的成功不仅在于造就了褚橙的销售传奇,树立了现代农业的典范,更在于为普普通通的农民树立了一个标杆,通过农业也能获得巨大的社会认同。伟大如斯。
营销方式
以上所有分享的案例,都足以说明一个最重要的营销趋势:因良好口碑而带来的社交传播。
就像张野说的:未来十年是消费升级的黄金时代。消费升级将是细分领域和新场景下的全面品牌更新,任何一个品类都将有新品牌诞生。
直白的来说,其实是在于国内中产阶级或者伪中产阶级的崛起。导致一大部分人突然对消费观念的改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以前没有跟上的消费意识慢慢的已经要到达和经济相同的水平,又加上经济缓速。大家真正的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实际的消费诉求。所以催生出消费升级的概念。
其实消费升级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对于独立精神的一种追求。对于个性和个人诉求的一种追求。近几年可以看出来大家对于一些轻奢概念的产品的追求,而非大牌的火热的朝拜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消费升级的一种初级体现。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消费升级应该是基于人们意识的崛起越来越细化。就是在消费品分类下的每一种不同产品的不同特性下的消费人群都会有。而且趋于平均。也就是大家越来越追求自己与他人不同的一面而不是盲目的去买贵的。这其实和未来五到十年主要的消费群体是90,80后有关。
所以,个人认为未来创业的点不应该再是基于取悦大众了,而是趋于吃透小众群体。让小众群体成为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且要做出特色和抓住小众群体与大众最关键的不同来创造产品的概念!
以电商为例,过去的电商靠的是便易和便宜。
现在的电商靠的是优质和优惠。
海淘最明显,国内没有的,又不想出国带回的 靠海淘。
对消费者来说,个性、理性、任性是标志。
个性不用说了,前几天看一篇文章,说的是年轻组群已经不在对TIFFANY感兴趣。
理性是因为见得多了,冲动消费少了。
任性是购买力提升了。
十年前要求是吃饱穿暖,生活要求不太高,一菜一汤足够了,衣服来来去去是那几件,鞋子也是那一双,最起码才能一年一换吧。
出行的话自行车,公交 ,,
现在感觉变大了,谁的衣服不是一大推啊,手机不是几部啊,,,卡不是几张啊!!鞋子最起码三四双吧(我8双,基本一个月换一双)
吃饭,还会担心这个吗?我的舍友基本上是一言不合就宵夜,外面吃,KTV
十年前你会想到吗?
出行,一言不合就打车,,,滴滴,优步,,,,十年前这一切我们都不敢想
我就是我感觉的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带来的消费习惯变迁,简单用3个阶段来描述下:
1.以前自行车只有永久凤凰,手表只有海鸥,想买套房子,不好意思,没有商品房,物质的稀缺决定了选择范围。
2.改革开放后,物质极大丰富,在逐步增强的购买力下,一部分消费者率先转向选择能够负担的更优质产品,更个性化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个性化产品的价格较量产商品价格更高(产量小,单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成本均摊更高)。
3.大众购买力增加后,正巧赶上信息爆炸,更方便大众消费者开始追随领先者的潮流,去选择更优质产品后,就是现在的消费升级了,不仅仅是更好的设计,也包括更细分领域的工具等。
近10年的例子:
1.手机从传统功能机到智能机,再到功能机,从诺基亚,摩托罗拉,到现在的苹果,三星,华为,小米,锤子,vivo,oppo,一加,有长项的都活得不错,如逼格相机,美颜相机,发烧友相机等。
2.笔记本电脑到上网本,外星人,平板电脑,小平板,大平板等,拥有超过一台笔记本的家庭越来越多。
3. 商品房从2000年前后刚刚起步,毛坯房到现在推品牌商品房,推拎包入住的精装房,独栋别墅,推学区房,推河景,江景,海景房,推迪斯尼景房。
其实就是衣食住行,全都花得钱更多了。
衣服:
鞋:心理价位30》60》90》现在:110-250元(线下买的兽霸,唯品会上买的AAA,鳄鱼);
衬衫:心理价位30》45》现在130也可以(七匹狼,红豆,鳄鱼);
小店》品牌店
淘宝》唯品会
食:苹果梨》20一斤的提子;瓜子》50一斤的开心果;食堂》MDL,KFC,必胜客等。
住:一室》三室。
行:公交 》 公交+滴滴 。
娱乐:免费视频》现在敢花钱买会员了:优酷包年,珍惜生命,少看广告。
健康医疗:无》注意身体保养了:有时候做做按摩,买点维生素矿物质啥的。
不是说现在很好,是说比以前要高档很多了。
以前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护肤品放着都没用完,妄想低价格质量好,便宜货中爱马仕什么的,现在就一套skii摆着。
说到买东西,偶尔找人顺路国外买,以前基本上是要别人看了多少钱然后再转换下人民币再告诉别人要不要。现在是“你怎么方便就怎么买啊,顺路就好啦,不要专程去找呀,专柜贵点没关系啊,机场方便在机场买啊”
我从一个从游民三大妈等各种渠道找各种破解、升级包的盗版游戏忠实粉丝,到现在被g胖耍的团团转一有特卖总会手痒痒神经麻痹入几个游戏,就算玩过盗版有时候也想入个正版重新回味的正版吃土狗。在正版化的大趋势下我还是乖乖随波逐流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到经济是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顺序进行的,生产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如今的模式应该是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根据消费乘数定理,消费能够起到拉动gdp增长的乘数效应。
中国消费在gdp比例中太低的原因:贫富差距大,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都有问题。在二次分配中国家开支大,所以老百姓福利不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几乎相同,先是出口导致财富大幅增加,出口不行就靠投资,投资不行就靠消费,转换不慎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消费者人群中有五亿人具备购买力,8亿人是穷人(其实葛先生这里说的有些夸张,严格来讲葛先生并没有细分劳动力以及劳动力中的中产阶级。根据高盛的报告统计,中国有7亿劳动力,即适龄且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其中20%为中产阶级,也就是1.4亿中产阶级。天惹噜,13亿中中产只有1.4亿,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维稳能力)。08年错误政策(宝宝躺枪),刺激经济,导致产能过剩。中国近些年货币投放过多,几乎gdp的两倍,引发通货膨胀。(很多人说我们的cpi还ok啊,那是因为中国没有把房地产放入cpi,衣食住行是不能通过cpi来概括。)
从供给侧改革看消费产业的短板。在中国,重化工业占据了70%多,轻工占27%,要去产能,发展时尚产业,中高端产品。(葛先生的意思是女生爱美无罪)另外,中国的产业资源配置有很大问题,北大荒是全世界最好的三个牛奶基地之一,另外两个是新西兰和日本北海道。但是牛奶半径短,所以北大荒应该搞奶粉。(现在是良田万亩!)
本土消费品行业的机会有很大潜力,中国几乎没有消费品行业饱和。韩国人均消费是中国的八倍,所以中国消费潜力很大。需要宏观政策来配套,(此处批评)营改增其实没有减税。麦肯锡的报告称有55%的受调查者表示有消费信心。中国80后有2.34亿人,而90后又是新的消费群体,储蓄率低,消费能力强(败家)。消费习惯改变会促使消费结构转变,不健康东西可乐薯片会下降(以前吃不起薯片的未来有机会放肆了),健康饮食娱乐会增加(我觉着是老龄化导致注重养生的多了)。
中国的本土品牌,李宁出问题的前兆就是库存很大(这里我不同意葛先生,李宁的问题不在于库存,在于城乡结合部泛滥)。化妆品来讲,中国超市百货渠道和电商渠道,存货也很大。中国人消费的药品中80%是在医院,OTC药品种类少,很多药品在医院消费才享受医保。对于化妆品行业,淘宝给的数据是每年消费4700亿,增长率是16%。2015年以前,化妆品市场主要为国内市场和海淘。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2年以前,4.9换100日元,赴日消费达到高点,1亿2千五百万人次出境消费(中国最近又有一群山炮在街边反美抗日)。
其实欧莱雅和资生堂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因为国际公司对中国市场反应慢,所以在面临目前中国消费产业变革迅速对状况下,决策机制往往反应滞后(世界上别说老外读不懂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读不懂中国人)。欧盟调查,55%的在华企业经营不善,45%打算裁员降低成本。几乎所有的国际企业在中国都遭遇滑铁卢,本土机会就来了。
关于国企改革的两种极端思潮:
不能按照苏联和东欧的做法,解体必然导致大量浪费,还有人员安置问题,完全私有化是行不通的。资源型企业,经营性牌照,凡是伴随这两样的行业都是伴生腐败的。两种思路,完全私有化和不改变都是不可行的。目前来讲,中国的国有企业基本没有改变。国企利润其实是负的,因为拿到资源花费的成本很低,比如银行贷款利率。
央企天量采购,腐败不可避免。每个央企背后有副国级领导,所以央企反腐败是个好契机。对央企来讲关键是反垄断,只有合理充分竞争,才能提高效率。南北车和两个钢铁合并在改革方向上是错误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就不该上市,石油上市和银行上市都被外资赚了钱,管理水平上没多大改变。一个国资委是管不好企业的,很多人举例新加坡的淡马锡,淡马锡等与新加坡财政部。新加坡小,可以由财政部管理国有资产。但中国,只要是国资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公司就必须由国资委管理,不能搞期权。
所以,目前来讲,中高端消费是短板,升级还得靠三个替代,替代境外,替代低端,替代政府。
下面我谈一下十年内消费升级的体现(咳咳):
十年的周期太长,因为中国的十年等同于国外的数十年甚至百年发展,所以十年之内中国的消费升级这个体现太多。以前满大街撒欢吃冰棍辣条的回屋里当宅男了,据说其他国家的宅男们又出门抓皮卡丘了。总而言之,就是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再到精神失常吧。未来的消费一定是个性消费,靠成本竞争已经没戏了,未来的创新是不可预计的,你永远猜不透不差钱(最牛x的是差钱也敢花)的我们想要些什么!
一组经典的对话,过年回家,问父母“过年需要什么?我来添置一下”。
但得到的回复一般都是“什么都不缺,上海有的家里这边都有”。
简单一点,在你原有认知中,所需要的产品和功能你都拥有了。剩下的,需要商家的引导,或者自我意识的提升。
自己从事教育行业,就举个例子。
原有家长报培训班,基本上只关注老师哪里的,价格多少钱。
现在要关注品牌 教学理念 研发团队 师资培训 教学环境 学员安全等等方面。
消费升级无非是在制造成本上有下降,人日常所需产品的有限(大额产品无非车子 房子,日常消费电子 衣服 餐饮等),加之通货膨胀和消费者自我意识提升,对产品有不满足于基本功能的需求。
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殆尽(另一个说法是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存在争议。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做判定,恰好我本科论文的题目就是以“刘易斯转折点”为研究方向的,下面就把摘要和研究综述的部分内容贴上来吧。
一.什么是刘易斯转折点
根据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发展中国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二元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初期,传统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负。因此这些劳动力便会以较低的价格(固定的生存工资)向现代部门转移。随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会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工资水平的升高的现象,以不变的工资将不能雇佣足够的劳动力,经济发展的雇佣成本将会增加。通常称这个节点为刘易斯转折点。
二.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的争论
相对于第一个争论,第二个争论要激烈的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节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分成“支持者”和“反对者”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1 支持者
蔡昉(2007,2008)认为相较于传统认识的刘易斯拐点,中国实际进入的可以说是刘易斯转折区间。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他首先测度出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然后用农村总劳动力数剔除这部分劳动力,最后再减去转移的劳动力的数目,得出了大约1.06亿的剩余劳动力。他还认为40岁以上的劳动力不再愿意外出务工,也应当剔除,这样20-30岁的适龄劳动力的数目相对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将会更少。第二,他对现代工业部门的几个典型行业的实际平均工资、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等证明城市制造业的当时水平工资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劳动力开始变得紧缺。
大塚启二郎 (2006)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他主要是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和中国的产业结构上说的,他认为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也使实际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再占优,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更加普遍。这使得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工资水平也会增加。
Garnaut(2010)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是建立在有大量可用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基础之上的,并且长期以来实际工资的增长非常有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率,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顺差)和高度的并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受教育群体的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被吸收殆尽。政策制定者应当适时变换政策,以实现平稳的过渡。
王美艳(2010) 则是对中国历年农产品价格进行汇总。对近十年的水稻和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和之前二十年的生产率进行对比。她认为后一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来说,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肯定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2 反对者
葛苏勤&Dennis Tao Yang(2011) 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工资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过去的几十年来农业工资和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同时保持持续的趋势。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刘易斯拐点还未来临。
Minami(1968) 在对日本战后经济转型进行检验的时候,提出了Minami 转折点判定准则,运用此准则可以判断发展中国家是否到达了刘易斯观点。卿涛等(2011年) 对Minami 转折点判定准则并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认为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到达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是经济还未到达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即“商业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存在。Minami(2010)本人也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进行检验。得出类似结论。
Knight(2007) 认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的工资收入持续增长,1989-2005年16年的农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率是5.8%;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速(8%)。另外他还认为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多是外生的,多与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农村的持续支持相关。他对剩余劳动力的估算结论是农村还有八千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2008) 也认为不认同中国到达刘易斯拐点的结论。它认为中国当前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区域性的,也对中国官方对劳动力工资的统计口径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政府忽视了小企业中非正式雇佣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这些都造成了官方数据不能如是反映现实。
The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 ANU E Press, 2006.
Meiyan W. The rise of labor cost and the fall of labor input: Has China reached Lewis turning point?[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0, 3(2): 137-153.
Ge S, Yang D T.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 A neoclassical view[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611-625.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会山分校人口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营养安全研究所和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对中国9个省的居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项目。
Minami R.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82(3): 380-402.
卿涛, 杨仕元, 岳龙华. “Minami 准则” 下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1 (2): 47-56.
Knight J. China, South Africa and the Lewis Model[M]. Research Paper, UNU-WIDER,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 2007.
世界银行. 中国经济季报 (2005 年 8 月)[EB/OL][D]. , 2008.
附:1.蔡昉定义的“人口红利”
蔡昉(2010)年定义的人口红利,当一国拥有较多比例的富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能够给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这被称作人口红利。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1949-1961)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两个阶段,已经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方式过渡,目前人口自然率仅0.5%。蔡昉、王美艳(2005)年测算的人口红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6.8%,而到2010年代中,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2. 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金字塔图。
图 中国的人口结构(1950-2050 )
图片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
上图是联合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司统计和预测的中国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图,形象地描绘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由典型的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过渡,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050年的人口数据是联合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委员会预测值
东亚地区从1965年到1990年的高速增长被视为「经济奇迹」,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6%。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希望用人口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其中最有名的要数Bloom和Williamson的论文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他们发现,总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但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的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解释东亚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超额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创造出了「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它的含义非常直接: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一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开始下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
在死亡率开始下降,生育率还未下降的时间窗口中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赡养太多父辈——他们的父辈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到位;他们也不需要抚养太多的孩子——他们不会生很多孩子。当这批人进入劳动年龄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开始逐渐升高,人口红利便开始了。
「人口红利」的作用很容易理解,其关键在于生命周期的产出和消费曲线。
上图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在特定年龄人口的产出和消费。在0-22岁以及60岁之后,人口的消费大于产出,而在22岁至60岁的区间内,人口的产出大于消费。当中间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较大时,有以下几个效应:
1,由于总产出大于消费,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
2,子女数目减少,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更高;
3,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资本存量更高。
这就是中国在过去30年所经历的事情。
当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口红利就会转变为人口负债。用公式来表示会更加直观:
、和分别代表时期的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总劳动力和总人口,上式的含义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乘以劳动生产率。对上式两边求导,得到下式:
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速度(),其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
也就是说,即便劳动生产率增长很慢,只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仍然在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会上升;相反,当人口红利机会窗关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我们就必须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来维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下降,一个国家便开始偿还人口负债。
对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大部分东亚国家来说,人口红利机会窗带来的甜头早已尝尽。讽刺的是,快速降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虽然让东亚国家的人口红利发挥得更充分,这两把双刃剑带来的低劳动供给和快速老龄化却也使人口负债变得更苦、更久。
上图是日本和美国总人口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便始终下降,其下降速度甚至比50年前的上升速度还要快。如果说人口红利为日本每年带来了1.6%的额外增长,那么不夸张地说,人口负债的作用就是为1990年之后的日本带来每年1.6%以上的衰退。
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结束?事实上,人口学家早就发现,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人口状况,中国会在2012年把人口红利全部吃完。
上图仍然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成稿时间为2004年之前,而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所以,不要有什么怀疑,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负债,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可以慢慢品尝。
之前实习有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蔡昉将人口分析与刘易斯二元经济分析结合,同时讨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这样新颖独到的分析近年来逐渐被国内外经济学家认可。顺着他的观点,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这两个概念。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刘易斯拐点:
概念指出发展中国家有两大典型部门,农业和现代工业。如果国家经济处于增长阶段,现代工业的资本积累就能将传统农业过剩的劳动力吸收,提高生产力。但是当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释放的供给速度时,如果没有工资增长等动力吸引,劳动力就不会出现转移。这时就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普遍认为是制度性的、结构性的、短期的因素造成的。接下来愈发严重的民工荒扩展到了全国。尽管2004年到现在农民工的工资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招不到农民工还占主流。这已经表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悄悄到来。
与农民工工资上涨幅度同样惊人的,还有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幅度。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之后开始减少,2012年一年减少了345万。随着人口变化,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小,甚至现在为负值,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口中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过去30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转移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保证了中国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5%。然而“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算的潜在增长率(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会对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的供给,以及生产率的提高的潜力进行预测,测算出一段时间的潜在增长率)降到了6.1%,“十二五”期间也仅有7.2%。现阶段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利益格局难以动摇,而减慢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威胁的是利益格局里弱者。加上利益集团会试图维持现有体制,反对改革,从而整个社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认为人口红利,不仅仅等同于劳动力充足。经济产业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对劳动力的质量也有要求。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平均需要的受教育年限是9.1年,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需要9.6年,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需要10.4年,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需要13.3年,农民工目前的技能(平均受教育为9.5年左右)显然不胜任。从经济转型来看,人口红利也可以算消失了。
当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劳动参与率。今天城镇就业的主体已经就是农民工,没有农民工就没有劳动力市场上庞大的就业人群。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40岁以上留在城镇工作的只有18%。因此,改变现行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农民在城市有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参与率上,减轻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除了提高劳动参与率,户籍制度改革还能将劳动力资源从地生产率的农业转到生产率更高的部门非农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代替数量的增加也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潜在增长率,减缓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的打击,以及避免中国社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从蔡昉的角度分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是可以有很多办法保持住经济发展的势头,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来一记之前在格隆汇首发的文章,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中、印两国人口红利的问题:1个中国人≥5个印度人:中国的好日子刚刚开始格隆汇
一、新闻联播
按传统,标题党后要离题万里扯点别的,最后再绕回来扣题。为了聊清楚题目的问题,先来看看最近一些新闻。
10月1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题为《IBM允许中国ZF审查源代码》的报道称,上述知情人士透露,IBM已开始允许工信部官员在受控空间检查专有源代码,源代码无法从受控空间带走。尚不清楚IBM允许接受审查的是什么产品,也不了解工信部官员审查多久。
10月16日,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小S发微博先后宣布要离开主持12年的台湾王牌综艺《康熙来了》。两人共同主持节目12年,不但入围多次金钟奖,近3000集的节目,这档长寿节目正式进入了停播倒计时。
9月22日,由熊影业公司耗资1.5亿元拍摄制作的《蜀山战纪》在爱奇艺上线,并且首次尝试先上网络再上星的会员排播策略。9月22日上线后的第一个小时,该剧就有273万VIP会员(付费)观看,挤瘫了服务器…9月23日早8:00,12小时内有超过380万会员在线观看了该剧…上线8天播放量破亿…
无心者,几则新闻;有心者,见微知著。
二、新人口红利
1、消费的力量
首先,个人非常喜爱的杜琪峰的一部作品《黑社会以和为贵》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大队长有段对话,具体台词忘了,大概的意思是对友商说:“来我们这投资?欢迎;来我们这赚钱?可以;但是,必须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近期的一些消息,串起来看,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大到足够让国际巨头屈服,码农同学可以帮我解读一下IBM开放源代码被检查是意味着什么。库克上台之后来了多少次中国,甚至都明摆着说粉色就是专门为中国定制的…微软为中国放开免费更新win10,中国市场上的win10默认搜索是百度(懒得调教自家的bing)。
往前10年,中国也一样是强内需市场,但是当时是对铜、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强需求,直接托起了大宗商品多年牛市,养肥了澳大利亚、俄罗斯这些资源型国家。当时即使有强需求也没用,一样被修理的不要不要的,看看钢铁行业当年被三大铁矿石巨头修理得多惨就知道了。
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宗商品的供给也是垄断联盟,没有替代供给,而且当年中国大基建干得火热,上游的大宗缺不得,自然也就在角力中处于劣势。但是现在是大众消费品时代,形势就完全一样了:产品的供给端明显多样化,这个时候消费者的谈判能力就强了,需求的替代性大大加强。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除了苹果实在干不过,其他外国手机厂商被国产手机修理得多惨…
国内个人消费的强势崛起,甚至是强到能让外资为之修改规则,这就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想想,13.6亿人,最关键口袋里还都揣满钱,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需求?这样强劲的内需市场就是足够的谈判筹码,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的能量就不能同日而语。
中国去挖TPP的墙角,靠的是什么,还不是我们这有钱赚,要不要来呀?
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大家都口袋空空的时期,中国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就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在中国GDP已经超10万亿,全球奢侈品20%以上由中国人购买的今天,中国的人口红利,则已变为令每一个人眼红的需求市场!
2、文化的崛起
其次,《康熙来了》当年是何等的辉煌,现在的停播让人唏嘘,关于这个事情,建议去找找《智族GQ》的一篇老文章《康熙来了十年记: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吗?》读读,文中提到一些数据,《康熙来了》每集制作预算只有50万台币(约人民币10万元),这已经是全台制作预算最高的谈话类节目,却不及《中国好声音》单集制作费的百分之一,立白冠名《我是歌手》的制作费就够台湾做一家电视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化产业其实是高度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两个基本要素之上:
1)足够大的内需市场;
2)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其中前者远比后者重要,这也就解释了当时港台文化的盛行以及今日的衰落。港台文化盛行的时候就是当时大陆一穷二白,港台地区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时候,强劲的内需市场吸引资金投入,资金持续性投入导致内容质量的提升,最后优质内容进行出口,输出文化。
这一切的根本也就是你得有足够强的基本盘,仅在区域内就可以回收投资,最后顺带出口再赚一笔。国内这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迅猛,除了到了饱暖思淫欲的阶段,还是内需强劲,罩不住你消费者多啊,一档好的节目直接面对的是亿级的用户市场,自然资金就涌进来。投资额上来了,优质的人才也就被吸引进来,即使当下烂片还很多,但是却为精品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起码这几年我唯一看得下去的电视剧是《琅琊榜》,每一帧都能听到制作费在燃烧的声音…这些年已经有内容输出了,就像当年在TVB看到《喜羊羊》、《甄嬛传》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这几年《中国好声音》的版权也卖到台湾了…
国内有几亿观众的基本盘,有足够多的资金,一定能出精品,个人是相信将来文化产业输出是肯定的,这难道不就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路子么?能刷回外汇的都是好产业,将来是会出现中文原声、英语字幕么?人口红利不仅仅体现在低端制造业的血汗工厂,强劲的内需市场也是人口红利,有这样的人口红利才能支撑起新的产业和更光明的明天。
3、网络的变革
最后,文化产品和互联网产业两者很像,都是需要足够的内需市场,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互联网企业更苛刻,没有内需市场就发展不了互联网底层企业,因为互联网底层企业的基础投资额高,边际成本低,过了盈亏平衡点往后就是一马平川,没过就一声叹息。
就近观察港台甚至日本,一些大型的底层企业像搜索、社交都是外资,包括一些资讯类的网站,感觉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除开地域用户的偏好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本地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持本地企业迈过盈亏平衡点,由于特殊原因,又几乎是不可能进入同语种的大陆市场,因此使用外资产品就是最符合市场规律的决定。而没有互联网底层应用,创新就无从谈起。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局域网造就了BAT三巨头。坦白讲从用户的角度是很痛苦的,因为三巨头很多时候是没节操的,甚至于像百度都推出了百度全家桶这种令人发指的东西。但是从投资的角度,他们曾经是好标的,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的这些套路更符合国内市场,即使google认怂重回中国,我也不认为他能干得过拿作恶当饭吃的度娘,何况还有更没节操的、用一个输入法把你强行绑架到自家那个要多烂有多烂的搜索引擎上的…三巨头在国内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自然就向国外发展,像阿里系的速卖通,虽然在英语系的发达国家搞不过ebay,亚马逊,那就去第三世界啰,去年还在做跨境电商的时候,速卖通宣讲的段子就是速卖通年度大促如何让俄罗斯邮政局局长下台…雷总的《Areyou ok》也成为一时佳话,其背景是国产手机倾销印度…
国产互联网手机的套路,直接把外资手机厂商收拾得不要不要的(除了苹果),同时让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的提高了,绝对用户数超5亿,加上几巨头、O2O的疯狂补贴,让这些智能手机都变成移动的钱包,消费场景和消费频次都大大提高。有个数据一查让我吓了一跳,《琅琊榜》的播放设备中,移动设备占比达74%!回过去看《蜀山战纪》那个前几年无法想象的数据也就更可以理解了,小说IP改编之前在网络电台刷一轮,电视剧上的时候游戏跟着一起上,新的消费形态在孕育——天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能刷出怎样的新模式,三巨头们这些年激进的投资,战线拉这么长也透露出巨头的焦虑:也许一夜之间,不知道哪冒出来个东西就变天了。
全球最大的局域网的血海中厮杀出来的互联网巨头,即使开放了和国外巨头干也有一争之力,而且在非英语系的第三世界,其实两者是在同一起跑线的,食物链都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压下去。
三、旧人口红利VS新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构成旧人口红利,加上以房地产为轴的一揽子消费刺激,支撑起了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搭起了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其实现在中国制造的能力是很强的,只是市场需求没到那个阶段,之前主力市场还是价廉物美,高端、品牌溢价市场份额相对不高。其实大部分制造业都是代工出身,绝对制造水平是很强的,完成原始积累后,就有能力、有资本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了,走出国门看,不少中国产品已经在某些领域站住脚跟了。
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有退出很正常,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请看新生代的歌尔声学,请看新的女首富:市场在迭代很正常,旧的功成身退也挺好,毕竟,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血汗工厂的年代。
现在满世界在讨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我们都知道最终我们都将死去,但明天还是照样来临。人口老龄化不是明天睡醒就全部60岁了,全体平均年龄是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终点都看到了。眼下的人口结构和平均年龄,也许已不是最能流血流汗干苦力活的时候,但却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时候,抓住这个强劲的内需市场,尽量的培育出一批新的消费领域的产业,通过消费领域消化制造业退出的就业人口,某些行业能走出国门,压榨第三世界,甚至逆袭英美,都完全可能。
旧人口红利时代是单纯的制造业时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消费领域的时代,是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刷产业变革的时代,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确实回不去了,但也根本没必要回去,利用新的人口消费红利,更上一层楼才是正选。
是的,我们终将老去,但,过程呢?
四、印度vs中国
回到近期关注的热点。格隆汇一篇《无路可退的中国》,引燃了全市场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印度崛起等问题的大辩论。看完我上面的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出结论了:两者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假设印度真的要崛起,必然重走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中国趟过的坑,印度一个不拉的也都会全中招。假设真要消化印度如此强劲的人口红利,必然要走前工业化时代的路子,铁公基一样要从头来过,这个体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就等着被大宗商品收拾吧。这么强劲的人口红利,如此强劲的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肯定被压低,一个新的阿三血汗工厂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口只有充分就业了才是红利,没有就业的人口就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印度想靠医药、软件这些高度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或者消化人口红利去崛起是不可能的,这些行业吸收不了多少就业,印度不比以色列,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靠科技很容易把自己给玩脱了。马省长的淘宝如果没有全球最快(不一定最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铁公基),没有江浙沪包邮,没有次日达,哪里会有今天的风光?!
至此印度和中国之争也就清楚了,印度要想做世界工厂,就是中国旧的人口红利时代,那像美帝当年欢快的来中国投资一样,我们的钱也欢快的过去压榨其廉价的劳动力,如果要相信印度真的崛起,投资按着铁公基的路子去肯定没错。
至于说印度要威胁到中国,至少他先把自己12亿人口的口袋填满再说,否则,就且在血汗工厂的“人口红利”泥潭里打滚吧——按中国10万亿GDP、印度2万亿的GDP数字简单粗糙比较,5个印度人的消费能力,才比得上1个中国的消费能力,这还不算消费后面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变革。
后记
中国过了旧人口红利时代,到了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强劲内需的市场,以此为轴可以支撑起新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一定能刷出一批新的行业巨头,互联网?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铁公基了。
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企业倒闭迭代很正常,关键是在真正老去之前,抓住新人口红利,趟出一条新路子,发展一批新产业,中国从此确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这事,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都完成不了,你认为全世界还有谁能完成?
计划生育前中国人口呈现左上角形态,即青少年人口多,老龄人口少的分布。计划生育后,呈现鸭蛋形态,今后将逐步向右三角形态发展。
2015年是中国有工作能力的人在社会中的占比达到最高点,达到73%,比当年的日本还要高,但是由于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早期的光荣母亲政策会使得中国老龄化到来得非常的剧烈、非常的迅猛,劳动力大幅下降,所以会对经济的增长构成很大的挑战。
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改革迫在眉睫。
chenqin数据帝的数据思路是对的,答案就需要商榷了,问题就出在对人口红利的来源认识不足上。与东南亚小国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来源除了单纯考虑劳动力人口之外,还要考虑劳动力迁移率(十亿农民进城一半了,还有一半等着进城)。户籍政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会带来新一波劳动力迁入城市大潮,这样一来将会延迟人口红利的结束时间。另外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只不过是个现象而已,无需过渡惊慌,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可,尤其是发展高科技门槛制造业和高服务门槛的金融等行业,彼时最要小心的是产业空心化,
人们生育时除了会思考儿童存活率,育龄妇对生育年龄的考虑也十分重要,这点实际上也是生育率下降迟于死亡率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的初始值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受教育水平偏低,而妇女尤甚。在二元经济下,廉价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用工企业首先偏向于廉价男性劳动力,其次才会是妇女,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农村留守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力市场,妇女的劳动力市场细分也会越来越细,这时妇女受教育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在育龄有限的条件下,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供,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提高,妇女生育时间自然削减,那么生育率自然会下降。
可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与受教育水平,又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显然出生率下降也和经济增长共因。
(我在老家虽然赚得少一点,但生活质量高很多,到处都可以找到工作,谁要来伺候你们这些没教养大呼小喝的城里人!)
最近火遍中国的就是房地产,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上海的房价接棒深圳,拉开了新一轮的暴涨,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些感觉是个伪命题,一线房价虽然存在泡沫,但刚需支撑着这些泡沫不断壮大。迫于消化库存的压力,为地产商减压,尤其是银行减压,不至于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连出组合拳,首付比例的降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再加之之前的房产五年转两年免征交易税等等又会措施。乍一看,政府又回到房地产支撑经济的老路上来了。这些措施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只不过是中央刺激楼市,增加GDP活力的举动,但是被一类特殊人群(房地产商,房地产中介,炒房机构)加以利用,再加上被收买的无良媒体疯狂报道博取眼球,瞬间在社会形成恐慌效应,老百姓的消息面从来都是单向,试问这般重磅的消息怎能不引起楼市哄抬效应,最终老百姓都成了接盘侠。
以上谈的只是现象,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由房地产泡沫问题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的资源过度集中,在这里我指的过度集中是指一二线城市,从面上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几乎垄断了全国最顶级985高校,北京长安街央企的总部就像步行街的商埠一样一家接一家,上海浦东从陆家嘴开始排队到张江几乎都是外企的总部,还有中国的一些超顶级的科研院所也基本上在一线城市落地生根。
其次刚需,有人会说一线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有地产商及利益相关方集体炒作的嫌疑,但是话说回来,炒作的目的就是有人得接盘(三四线的城市由于没有接盘者,库存压力大,鬼城现象普遍,这就形成了少数大城市房地产火爆而绝大多数城市鬼城遍布的怪相),最后接盘的一定是有刚需的普通老百姓,否则炒作失去了意义,但是现在的怪像是房价已经这么高了,为什么还有刚需,因为优质资源基本上全在一二线城市,资本论告诉我们,社会化大生产最基本的定律是生产者需要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这些高端的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所以大家都挤破头的往一二线城市赶,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赶来的人只能选择落地,但是落地的话只有生根才能发展下去,最后真正的刚需是房子背后的户口以及户口背后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教育资源,没有户口你的孩子将来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教育资源。户口房子和教育三者绑在了一起。受过良好教育精英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迫于对预期的压力做了房奴,至少80%的精英阶层在35之前还是房奴(这已经是很乐观的估计了),那么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进城工作的呢,为了生计,被迫放下孩子父母来到城市打拼。
其实房地产泡沫下面的问题还有好多好多,今天写的就谈谈以上说道的两点,这个还得从历史说起,1978年,那年的中国穷,还是叮当响的那种,以当时的国情,全面富裕那是不可能的了,必须走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子,于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高速发展起来,于是集中力量发展一座城市的思维便深入人心,什么资源都往区域的中心城市集中,于是人们都往大城市挤。因为国家的资源还在往一二线城市给,比如自贸区(第一个就给上海)。
资本论还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在适应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的果断的政策是一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有广袤的土地,巨量的劳动力人口,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推广,这些巨量的有着一定知识的劳动人口,再加上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撑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如今,以粗加工方式输出中国制造的贸易出口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我指的瓶颈不是指经济衰退,而是经济的停滞,有人会问这6.9%是怎么回事,这里有个数据一个数据,2015年中国的年发电量较上一年增长了1%。这样靠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消耗维持的增长已经走到了终点。下一阶段的终点就落到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提高科技生产力的地位。终点发展科技。
现在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迫于这样的压力,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继续维持人口红利。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经历了三十年洗礼的特区化思维,维持人口红利只会是人越来越多,最后北上广深就像黑洞一样吸引着全国包括社会精英在内的人落地劳动,未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重复今天暴涨的故事,试想国家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建设的精英们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怎么能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去,最终反过来打压的还是国家经济活力。(一个正直智商高峰期,创新能力的高峰期的年轻人因为房贷而束缚了手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刚刚过去的春运,铁路在此期间总发送旅客量为29亿人次,大家一开始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以娱乐性的视角看待这次破纪录的数字,可这是真真切切反应了地域之间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愿意抛下自己的父母孩子背井离乡(莫是为了生计,谁愿背井离乡),中国现在留守儿童约6000万(法国人口6620万)这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人才库啊,可是他们的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保障了(有代课教师的几十年工资还不到一万)。
有时候我们不能单单以经济学视角去看待发展,更应带着人文的眼光,以人文本,要做到重视人才,理解人才,给人才松绑,给人才解压,让他们在下一轮提高中国制造质量发展浪潮中轻装上阵,最后送上八个字:人才红利,利在万代!
所谓“人口红利”描述的就是上图这种胖肚型(橄榄型)人口结构:在整个社会中,人口以青年为主,社会整体抚养比低——幼儿和老年人比重低。要形成这种人口结构,必须有两个原因: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2、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人口结构自然是胖肚型的。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比如出生率不下降,死亡率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是金字塔型,人口中有非常多的幼儿;如果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近乎是倒金字塔
当我们把人口结构胖肚型的原因拆开来,就会发现二者和经济增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谈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婴儿死亡率会下降,传染病预防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人们需求的重要产品,人们消费结构中医疗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自然会造成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如果老年人死亡率不下降,那老年人自然对医疗服务没有需求,那当人收入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没有消费和生产的欲望,因此觉得老年人医疗消费高,浪费资金就是蠢想法。如果每个人都是50岁死,你45岁的时候还会劳动么?
所以说显然,医疗技术属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部分,公共卫生属于投资(包括人力资源投资)部分,医疗服务是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人口死亡率下降和经济增长显然是共因的。
其次谈出生率下降的原因。首先人生育时会考虑儿童的存活率。当儿童存活率比较低时,为了遗传自己的基因,就必须提高生育。这甚至是一种原始冲动,比如当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冲突时,以色列的生育率就会提高。同样中国也遵从这样的法则,如下图所示,新中国随着公共卫生的投入,比如改造龙须沟、消灭血吸虫病这些运动,中国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相应的从1953年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为了保持原有的家庭规模,大家没要维持以前的出生率了。1958-1961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在随后迎来报复性增长,直到1970年左右才恢复到56年左右的出生率。从生育基于儿童存活率这点考虑,实际上生育率也和经济增长是共因的
一组经典的对话,过年回家,问父母“过年需要什么?我来添置一下”。
但得到的回复一般都是“什么都不缺,上海有的家里这边都有”。
简单一点,在你原有认知中,所需要的产品和功能你都拥有了。剩下的,需要商家的引导,或者自我意识的提升。
自己从事教育行业,就举个例子。
原有家长报培训班,基本上只关注老师哪里的,价格多少钱。
现在要关注品牌 教学理念 研发团队 师资培训 教学环境 学员安全等等方面。
消费升级无非是在制造成本上有下降,人日常所需产品的有限(大额产品无非车子 房子,日常消费电子 衣服 餐饮等),加之通货膨胀和消费者自我意识提升,对产品有不满足于基本功能的需求。
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殆尽(另一个说法是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存在争议。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做判定,恰好我本科论文的题目就是以“刘易斯转折点”为研究方向的,下面就把摘要和研究综述的部分内容贴上来吧。
一.什么是刘易斯转折点
根据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发展中国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二元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初期,传统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负。因此这些劳动力便会以较低的价格(固定的生存工资)向现代部门转移。随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会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工资水平的升高的现象,以不变的工资将不能雇佣足够的劳动力,经济发展的雇佣成本将会增加。通常称这个节点为刘易斯转折点。
二.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的争论
相对于第一个争论,第二个争论要激烈的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节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分成“支持者”和“反对者”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1 支持者
蔡昉(2007,2008)认为相较于传统认识的刘易斯拐点,中国实际进入的可以说是刘易斯转折区间。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他首先测度出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然后用农村总劳动力数剔除这部分劳动力,最后再减去转移的劳动力的数目,得出了大约1.06亿的剩余劳动力。他还认为40岁以上的劳动力不再愿意外出务工,也应当剔除,这样20-30岁的适龄劳动力的数目相对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将会更少。第二,他对现代工业部门的几个典型行业的实际平均工资、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等证明城市制造业的当时水平工资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劳动力开始变得紧缺。
大塚启二郎 (2006)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他主要是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和中国的产业结构上说的,他认为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也使实际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再占优,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更加普遍。这使得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工资水平也会增加。
Garnaut(2010)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是建立在有大量可用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基础之上的,并且长期以来实际工资的增长非常有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率,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顺差)和高度的并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受教育群体的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被吸收殆尽。政策制定者应当适时变换政策,以实现平稳的过渡。
王美艳(2010) 则是对中国历年农产品价格进行汇总。对近十年的水稻和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和之前二十年的生产率进行对比。她认为后一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来说,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肯定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2 反对者
葛苏勤&Dennis Tao Yang(2011) 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工资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过去的几十年来农业工资和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同时保持持续的趋势。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刘易斯拐点还未来临。
Minami(1968) 在对日本战后经济转型进行检验的时候,提出了Minami 转折点判定准则,运用此准则可以判断发展中国家是否到达了刘易斯观点。卿涛等(2011年) 对Minami 转折点判定准则并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认为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到达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是经济还未到达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即“商业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存在。Minami(2010)本人也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进行检验。得出类似结论。
Knight(2007) 认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的工资收入持续增长,1989-2005年16年的农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率是5.8%;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速(8%)。另外他还认为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多是外生的,多与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农村的持续支持相关。他对剩余劳动力的估算结论是农村还有八千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2008) 也认为不认同中国到达刘易斯拐点的结论。它认为中国当前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区域性的,也对中国官方对劳动力工资的统计口径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政府忽视了小企业中非正式雇佣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这些都造成了官方数据不能如是反映现实。
The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 ANU E Press, 2006.
Meiyan W. The rise of labor cost and the fall of labor input: Has China reached Lewis turning point?[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0, 3(2): 137-153.
Ge S, Yang D T.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 A neoclassical view[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611-625.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会山分校人口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营养安全研究所和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对中国9个省的居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项目。
Minami R.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82(3): 380-402.
卿涛, 杨仕元, 岳龙华. “Minami 准则” 下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11 (2): 47-56.
Knight J. China, South Africa and the Lewis Model[M]. Research Paper, UNU-WIDER,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 2007.
世界银行. 中国经济季报 (2005 年 8 月)[EB/OL][D]. , 2008.
附:1.蔡昉定义的“人口红利”
蔡昉(2010)年定义的人口红利,当一国拥有较多比例的富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能够给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这被称作人口红利。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1949-1961)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两个阶段,已经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方式过渡,目前人口自然率仅0.5%。蔡昉、王美艳(2005)年测算的人口红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6.8%,而到2010年代中,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2. 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金字塔图。
图 中国的人口结构(1950-2050 )
图片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
上图是联合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司统计和预测的中国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图,形象地描绘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由典型的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过渡,预计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050年的人口数据是联合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委员会预测值
东亚地区从1965年到1990年的高速增长被视为「经济奇迹」,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6%。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希望用人口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其中最有名的要数Bloom和Williamson的论文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他们发现,总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但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的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解释东亚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超额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创造出了「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它的含义非常直接: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一般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开始下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
在死亡率开始下降,生育率还未下降的时间窗口中出生的人,他们不需要赡养太多父辈——他们的父辈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到位;他们也不需要抚养太多的孩子——他们不会生很多孩子。当这批人进入劳动年龄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开始逐渐升高,人口红利便开始了。
「人口红利」的作用很容易理解,其关键在于生命周期的产出和消费曲线。
上图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在特定年龄人口的产出和消费。在0-22岁以及60岁之后,人口的消费大于产出,而在22岁至60岁的区间内,人口的产出大于消费。当中间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较大时,有以下几个效应:
1,由于总产出大于消费,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
2,子女数目减少,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更高;
3,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资本存量更高。
这就是中国在过去30年所经历的事情。
当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口红利就会转变为人口负债。用公式来表示会更加直观:
、和分别代表时期的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总劳动力和总人口,上式的含义即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乘以劳动生产率。对上式两边求导,得到下式:
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速度(),其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去总人口增速。
也就是说,即便劳动生产率增长很慢,只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仍然在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会上升;相反,当人口红利机会窗关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我们就必须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来维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下降,一个国家便开始偿还人口负债。
对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大部分东亚国家来说,人口红利机会窗带来的甜头早已尝尽。讽刺的是,快速降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虽然让东亚国家的人口红利发挥得更充分,这两把双刃剑带来的低劳动供给和快速老龄化却也使人口负债变得更苦、更久。
上图是日本和美国总人口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便始终下降,其下降速度甚至比50年前的上升速度还要快。如果说人口红利为日本每年带来了1.6%的额外增长,那么不夸张地说,人口负债的作用就是为1990年之后的日本带来每年1.6%以上的衰退。
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结束?事实上,人口学家早就发现,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人口状况,中国会在2012年把人口红利全部吃完。
上图仍然来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书,成稿时间为2004年之前,而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所以,不要有什么怀疑,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负债,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可以慢慢品尝。
之前实习有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蔡昉将人口分析与刘易斯二元经济分析结合,同时讨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这样新颖独到的分析近年来逐渐被国内外经济学家认可。顺着他的观点,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这两个概念。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刘易斯拐点:
概念指出发展中国家有两大典型部门,农业和现代工业。如果国家经济处于增长阶段,现代工业的资本积累就能将传统农业过剩的劳动力吸收,提高生产力。但是当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释放的供给速度时,如果没有工资增长等动力吸引,劳动力就不会出现转移。这时就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普遍认为是制度性的、结构性的、短期的因素造成的。接下来愈发严重的民工荒扩展到了全国。尽管2004年到现在农民工的工资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招不到农民工还占主流。这已经表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悄悄到来。
与农民工工资上涨幅度同样惊人的,还有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幅度。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之后开始减少,2012年一年减少了345万。随着人口变化,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小,甚至现在为负值,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口中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过去30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转移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保证了中国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0.5%。然而“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算的潜在增长率(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会对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的供给,以及生产率的提高的潜力进行预测,测算出一段时间的潜在增长率)降到了6.1%,“十二五”期间也仅有7.2%。现阶段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利益格局难以动摇,而减慢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威胁的是利益格局里弱者。加上利益集团会试图维持现有体制,反对改革,从而整个社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认为人口红利,不仅仅等同于劳动力充足。经济产业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对劳动力的质量也有要求。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平均需要的受教育年限是9.1年,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需要9.6年,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需要10.4年,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需要13.3年,农民工目前的技能(平均受教育为9.5年左右)显然不胜任。从经济转型来看,人口红利也可以算消失了。
当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劳动参与率。今天城镇就业的主体已经就是农民工,没有农民工就没有劳动力市场上庞大的就业人群。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民40岁以上留在城镇工作的只有18%。因此,改变现行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农民在城市有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参与率上,减轻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除了提高劳动参与率,户籍制度改革还能将劳动力资源从地生产率的农业转到生产率更高的部门非农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代替数量的增加也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潜在增长率,减缓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的打击,以及避免中国社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从蔡昉的角度分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是可以有很多办法保持住经济发展的势头,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来一记之前在格隆汇首发的文章,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中、印两国人口红利的问题:1个中国人≥5个印度人:中国的好日子刚刚开始格隆汇
一、新闻联播
按传统,标题党后要离题万里扯点别的,最后再绕回来扣题。为了聊清楚题目的问题,先来看看最近一些新闻。
10月1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题为《IBM允许中国ZF审查源代码》的报道称,上述知情人士透露,IBM已开始允许工信部官员在受控空间检查专有源代码,源代码无法从受控空间带走。尚不清楚IBM允许接受审查的是什么产品,也不了解工信部官员审查多久。
10月16日,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小S发微博先后宣布要离开主持12年的台湾王牌综艺《康熙来了》。两人共同主持节目12年,不但入围多次金钟奖,近3000集的节目,这档长寿节目正式进入了停播倒计时。
9月22日,由熊影业公司耗资1.5亿元拍摄制作的《蜀山战纪》在爱奇艺上线,并且首次尝试先上网络再上星的会员排播策略。9月22日上线后的第一个小时,该剧就有273万VIP会员(付费)观看,挤瘫了服务器…9月23日早8:00,12小时内有超过380万会员在线观看了该剧…上线8天播放量破亿…
无心者,几则新闻;有心者,见微知著。
二、新人口红利
1、消费的力量
首先,个人非常喜爱的杜琪峰的一部作品《黑社会以和为贵》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大队长有段对话,具体台词忘了,大概的意思是对友商说:“来我们这投资?欢迎;来我们这赚钱?可以;但是,必须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近期的一些消息,串起来看,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大到足够让国际巨头屈服,码农同学可以帮我解读一下IBM开放源代码被检查是意味着什么。库克上台之后来了多少次中国,甚至都明摆着说粉色就是专门为中国定制的…微软为中国放开免费更新win10,中国市场上的win10默认搜索是百度(懒得调教自家的bing)。
往前10年,中国也一样是强内需市场,但是当时是对铜、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强需求,直接托起了大宗商品多年牛市,养肥了澳大利亚、俄罗斯这些资源型国家。当时即使有强需求也没用,一样被修理的不要不要的,看看钢铁行业当年被三大铁矿石巨头修理得多惨就知道了。
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宗商品的供给也是垄断联盟,没有替代供给,而且当年中国大基建干得火热,上游的大宗缺不得,自然也就在角力中处于劣势。但是现在是大众消费品时代,形势就完全一样了:产品的供给端明显多样化,这个时候消费者的谈判能力就强了,需求的替代性大大加强。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除了苹果实在干不过,其他外国手机厂商被国产手机修理得多惨…
国内个人消费的强势崛起,甚至是强到能让外资为之修改规则,这就是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想想,13.6亿人,最关键口袋里还都揣满钱,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需求?这样强劲的内需市场就是足够的谈判筹码,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的能量就不能同日而语。
中国去挖TPP的墙角,靠的是什么,还不是我们这有钱赚,要不要来呀?
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大家都口袋空空的时期,中国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就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在中国GDP已经超10万亿,全球奢侈品20%以上由中国人购买的今天,中国的人口红利,则已变为令每一个人眼红的需求市场!
2、文化的崛起
其次,《康熙来了》当年是何等的辉煌,现在的停播让人唏嘘,关于这个事情,建议去找找《智族GQ》的一篇老文章《康熙来了十年记: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吗?》读读,文中提到一些数据,《康熙来了》每集制作预算只有50万台币(约人民币10万元),这已经是全台制作预算最高的谈话类节目,却不及《中国好声音》单集制作费的百分之一,立白冠名《我是歌手》的制作费就够台湾做一家电视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化产业其实是高度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两个基本要素之上:
1)足够大的内需市场;
2)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其中前者远比后者重要,这也就解释了当时港台文化的盛行以及今日的衰落。港台文化盛行的时候就是当时大陆一穷二白,港台地区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时候,强劲的内需市场吸引资金投入,资金持续性投入导致内容质量的提升,最后优质内容进行出口,输出文化。
这一切的根本也就是你得有足够强的基本盘,仅在区域内就可以回收投资,最后顺带出口再赚一笔。国内这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迅猛,除了到了饱暖思淫欲的阶段,还是内需强劲,罩不住你消费者多啊,一档好的节目直接面对的是亿级的用户市场,自然资金就涌进来。投资额上来了,优质的人才也就被吸引进来,即使当下烂片还很多,但是却为精品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起码这几年我唯一看得下去的电视剧是《琅琊榜》,每一帧都能听到制作费在燃烧的声音…这些年已经有内容输出了,就像当年在TVB看到《喜羊羊》、《甄嬛传》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这几年《中国好声音》的版权也卖到台湾了…
国内有几亿观众的基本盘,有足够多的资金,一定能出精品,个人是相信将来文化产业输出是肯定的,这难道不就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路子么?能刷回外汇的都是好产业,将来是会出现中文原声、英语字幕么?人口红利不仅仅体现在低端制造业的血汗工厂,强劲的内需市场也是人口红利,有这样的人口红利才能支撑起新的产业和更光明的明天。
3、网络的变革
最后,文化产品和互联网产业两者很像,都是需要足够的内需市场,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互联网企业更苛刻,没有内需市场就发展不了互联网底层企业,因为互联网底层企业的基础投资额高,边际成本低,过了盈亏平衡点往后就是一马平川,没过就一声叹息。
就近观察港台甚至日本,一些大型的底层企业像搜索、社交都是外资,包括一些资讯类的网站,感觉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除开地域用户的偏好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本地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持本地企业迈过盈亏平衡点,由于特殊原因,又几乎是不可能进入同语种的大陆市场,因此使用外资产品就是最符合市场规律的决定。而没有互联网底层应用,创新就无从谈起。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局域网造就了BAT三巨头。坦白讲从用户的角度是很痛苦的,因为三巨头很多时候是没节操的,甚至于像百度都推出了百度全家桶这种令人发指的东西。但是从投资的角度,他们曾经是好标的,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的这些套路更符合国内市场,即使google认怂重回中国,我也不认为他能干得过拿作恶当饭吃的度娘,何况还有更没节操的、用一个输入法把你强行绑架到自家那个要多烂有多烂的搜索引擎上的…三巨头在国内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自然就向国外发展,像阿里系的速卖通,虽然在英语系的发达国家搞不过ebay,亚马逊,那就去第三世界啰,去年还在做跨境电商的时候,速卖通宣讲的段子就是速卖通年度大促如何让俄罗斯邮政局局长下台…雷总的《Areyou ok》也成为一时佳话,其背景是国产手机倾销印度…
国产互联网手机的套路,直接把外资手机厂商收拾得不要不要的(除了苹果),同时让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的提高了,绝对用户数超5亿,加上几巨头、O2O的疯狂补贴,让这些智能手机都变成移动的钱包,消费场景和消费频次都大大提高。有个数据一查让我吓了一跳,《琅琊榜》的播放设备中,移动设备占比达74%!回过去看《蜀山战纪》那个前几年无法想象的数据也就更可以理解了,小说IP改编之前在网络电台刷一轮,电视剧上的时候游戏跟着一起上,新的消费形态在孕育——天知道这片神奇的土地能刷出怎样的新模式,三巨头们这些年激进的投资,战线拉这么长也透露出巨头的焦虑:也许一夜之间,不知道哪冒出来个东西就变天了。
全球最大的局域网的血海中厮杀出来的互联网巨头,即使开放了和国外巨头干也有一争之力,而且在非英语系的第三世界,其实两者是在同一起跑线的,食物链都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压下去。
三、旧人口红利VS新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构成旧人口红利,加上以房地产为轴的一揽子消费刺激,支撑起了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搭起了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其实现在中国制造的能力是很强的,只是市场需求没到那个阶段,之前主力市场还是价廉物美,高端、品牌溢价市场份额相对不高。其实大部分制造业都是代工出身,绝对制造水平是很强的,完成原始积累后,就有能力、有资本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了,走出国门看,不少中国产品已经在某些领域站住脚跟了。
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有退出很正常,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请看新生代的歌尔声学,请看新的女首富:市场在迭代很正常,旧的功成身退也挺好,毕竟,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血汗工厂的年代。
现在满世界在讨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我们都知道最终我们都将死去,但明天还是照样来临。人口老龄化不是明天睡醒就全部60岁了,全体平均年龄是一个持续的增长过程,终点都看到了。眼下的人口结构和平均年龄,也许已不是最能流血流汗干苦力活的时候,但却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时候,抓住这个强劲的内需市场,尽量的培育出一批新的消费领域的产业,通过消费领域消化制造业退出的就业人口,某些行业能走出国门,压榨第三世界,甚至逆袭英美,都完全可能。
旧人口红利时代是单纯的制造业时代,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消费领域的时代,是刷品牌、刷高端、刷创新、刷产业变革的时代,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确实回不去了,但也根本没必要回去,利用新的人口消费红利,更上一层楼才是正选。
是的,我们终将老去,但,过程呢?
四、印度vs中国
回到近期关注的热点。格隆汇一篇《无路可退的中国》,引燃了全市场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印度崛起等问题的大辩论。看完我上面的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出结论了:两者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假设印度真的要崛起,必然重走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中国趟过的坑,印度一个不拉的也都会全中招。假设真要消化印度如此强劲的人口红利,必然要走前工业化时代的路子,铁公基一样要从头来过,这个体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就等着被大宗商品收拾吧。这么强劲的人口红利,如此强劲的劳动力供给,工资水平肯定被压低,一个新的阿三血汗工厂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口只有充分就业了才是红利,没有就业的人口就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印度想靠医药、软件这些高度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或者消化人口红利去崛起是不可能的,这些行业吸收不了多少就业,印度不比以色列,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靠科技很容易把自己给玩脱了。马省长的淘宝如果没有全球最快(不一定最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铁公基),没有江浙沪包邮,没有次日达,哪里会有今天的风光?!
至此印度和中国之争也就清楚了,印度要想做世界工厂,就是中国旧的人口红利时代,那像美帝当年欢快的来中国投资一样,我们的钱也欢快的过去压榨其廉价的劳动力,如果要相信印度真的崛起,投资按着铁公基的路子去肯定没错。
至于说印度要威胁到中国,至少他先把自己12亿人口的口袋填满再说,否则,就且在血汗工厂的“人口红利”泥潭里打滚吧——按中国10万亿GDP、印度2万亿的GDP数字简单粗糙比较,5个印度人的消费能力,才比得上1个中国的消费能力,这还不算消费后面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变革。
后记
中国过了旧人口红利时代,到了新的人口红利时代,是强劲内需的市场,以此为轴可以支撑起新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一定能刷出一批新的行业巨头,互联网?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铁公基了。
有的在崛起,有的在消亡。企业倒闭迭代很正常,关键是在真正老去之前,抓住新人口红利,趟出一条新路子,发展一批新产业,中国从此确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这事,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都完成不了,你认为全世界还有谁能完成?
计划生育前中国人口呈现左上角形态,即青少年人口多,老龄人口少的分布。计划生育后,呈现鸭蛋形态,今后将逐步向右三角形态发展。
2015年是中国有工作能力的人在社会中的占比达到最高点,达到73%,比当年的日本还要高,但是由于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早期的光荣母亲政策会使得中国老龄化到来得非常的剧烈、非常的迅猛,劳动力大幅下降,所以会对经济的增长构成很大的挑战。
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改革迫在眉睫。
chenqin数据帝的数据思路是对的,答案就需要商榷了,问题就出在对人口红利的来源认识不足上。与东南亚小国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来源除了单纯考虑劳动力人口之外,还要考虑劳动力迁移率(十亿农民进城一半了,还有一半等着进城)。户籍政策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会带来新一波劳动力迁入城市大潮,这样一来将会延迟人口红利的结束时间。另外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只不过是个现象而已,无需过渡惊慌,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可,尤其是发展高科技门槛制造业和高服务门槛的金融等行业,彼时最要小心的是产业空心化,
人们生育时除了会思考儿童存活率,育龄妇对生育年龄的考虑也十分重要,这点实际上也是生育率下降迟于死亡率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的初始值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受教育水平偏低,而妇女尤甚。在二元经济下,廉价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用工企业首先偏向于廉价男性劳动力,其次才会是妇女,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农村留守的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力市场,妇女的劳动力市场细分也会越来越细,这时妇女受教育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在育龄有限的条件下,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供,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提高,妇女生育时间自然削减,那么生育率自然会下降。
可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与受教育水平,又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显然出生率下降也和经济增长共因。
(我在老家虽然赚得少一点,但生活质量高很多,到处都可以找到工作,谁要来伺候你们这些没教养大呼小喝的城里人!)
最近火遍中国的就是房地产,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上海的房价接棒深圳,拉开了新一轮的暴涨,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些感觉是个伪命题,一线房价虽然存在泡沫,但刚需支撑着这些泡沫不断壮大。迫于消化库存的压力,为地产商减压,尤其是银行减压,不至于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连出组合拳,首付比例的降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再加之之前的房产五年转两年免征交易税等等又会措施。乍一看,政府又回到房地产支撑经济的老路上来了。这些措施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只不过是中央刺激楼市,增加GDP活力的举动,但是被一类特殊人群(房地产商,房地产中介,炒房机构)加以利用,再加上被收买的无良媒体疯狂报道博取眼球,瞬间在社会形成恐慌效应,老百姓的消息面从来都是单向,试问这般重磅的消息怎能不引起楼市哄抬效应,最终老百姓都成了接盘侠。
以上谈的只是现象,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由房地产泡沫问题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的资源过度集中,在这里我指的过度集中是指一二线城市,从面上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几乎垄断了全国最顶级985高校,北京长安街央企的总部就像步行街的商埠一样一家接一家,上海浦东从陆家嘴开始排队到张江几乎都是外企的总部,还有中国的一些超顶级的科研院所也基本上在一线城市落地生根。
其次刚需,有人会说一线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有地产商及利益相关方集体炒作的嫌疑,但是话说回来,炒作的目的就是有人得接盘(三四线的城市由于没有接盘者,库存压力大,鬼城现象普遍,这就形成了少数大城市房地产火爆而绝大多数城市鬼城遍布的怪相),最后接盘的一定是有刚需的普通老百姓,否则炒作失去了意义,但是现在的怪像是房价已经这么高了,为什么还有刚需,因为优质资源基本上全在一二线城市,资本论告诉我们,社会化大生产最基本的定律是生产者需要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这些高端的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所以大家都挤破头的往一二线城市赶,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赶来的人只能选择落地,但是落地的话只有生根才能发展下去,最后真正的刚需是房子背后的户口以及户口背后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教育资源,没有户口你的孩子将来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教育资源。户口房子和教育三者绑在了一起。受过良好教育精英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迫于对预期的压力做了房奴,至少80%的精英阶层在35之前还是房奴(这已经是很乐观的估计了),那么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进城工作的呢,为了生计,被迫放下孩子父母来到城市打拼。
其实房地产泡沫下面的问题还有好多好多,今天写的就谈谈以上说道的两点,这个还得从历史说起,1978年,那年的中国穷,还是叮当响的那种,以当时的国情,全面富裕那是不可能的了,必须走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子,于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高速发展起来,于是集中力量发展一座城市的思维便深入人心,什么资源都往区域的中心城市集中,于是人们都往大城市挤。因为国家的资源还在往一二线城市给,比如自贸区(第一个就给上海)。
资本论还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在适应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央的果断的政策是一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有广袤的土地,巨量的劳动力人口,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推广,这些巨量的有着一定知识的劳动人口,再加上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撑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如今,以粗加工方式输出中国制造的贸易出口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我指的瓶颈不是指经济衰退,而是经济的停滞,有人会问这6.9%是怎么回事,这里有个数据一个数据,2015年中国的年发电量较上一年增长了1%。这样靠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源消耗维持的增长已经走到了终点。下一阶段的终点就落到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提高科技生产力的地位。终点发展科技。
现在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迫于这样的压力,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继续维持人口红利。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经历了三十年洗礼的特区化思维,维持人口红利只会是人越来越多,最后北上广深就像黑洞一样吸引着全国包括社会精英在内的人落地劳动,未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重复今天暴涨的故事,试想国家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建设的精英们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怎么能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去,最终反过来打压的还是国家经济活力。(一个正直智商高峰期,创新能力的高峰期的年轻人因为房贷而束缚了手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刚刚过去的春运,铁路在此期间总发送旅客量为29亿人次,大家一开始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以娱乐性的视角看待这次破纪录的数字,可这是真真切切反应了地域之间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愿意抛下自己的父母孩子背井离乡(莫是为了生计,谁愿背井离乡),中国现在留守儿童约6000万(法国人口6620万)这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人才库啊,可是他们的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保障了(有代课教师的几十年工资还不到一万)。
有时候我们不能单单以经济学视角去看待发展,更应带着人文的眼光,以人文本,要做到重视人才,理解人才,给人才松绑,给人才解压,让他们在下一轮提高中国制造质量发展浪潮中轻装上阵,最后送上八个字:人才红利,利在万代!
所谓“人口红利”描述的就是上图这种胖肚型(橄榄型)人口结构:在整个社会中,人口以青年为主,社会整体抚养比低——幼儿和老年人比重低。要形成这种人口结构,必须有两个原因: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2、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人口结构自然是胖肚型的。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比如出生率不下降,死亡率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是金字塔型,人口中有非常多的幼儿;如果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那么人口结构就近乎是倒金字塔
当我们把人口结构胖肚型的原因拆开来,就会发现二者和经济增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谈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婴儿死亡率会下降,传染病预防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人们需求的重要产品,人们消费结构中医疗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自然会造成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如果老年人死亡率不下降,那老年人自然对医疗服务没有需求,那当人收入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没有消费和生产的欲望,因此觉得老年人医疗消费高,浪费资金就是蠢想法。如果每个人都是50岁死,你45岁的时候还会劳动么?
所以说显然,医疗技术属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部分,公共卫生属于投资(包括人力资源投资)部分,医疗服务是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的因,因此人口死亡率下降和经济增长显然是共因的。
其次谈出生率下降的原因。首先人生育时会考虑儿童的存活率。当儿童存活率比较低时,为了遗传自己的基因,就必须提高生育。这甚至是一种原始冲动,比如当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冲突时,以色列的生育率就会提高。同样中国也遵从这样的法则,如下图所示,新中国随着公共卫生的投入,比如改造龙须沟、消灭血吸虫病这些运动,中国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相应的从1953年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为了保持原有的家庭规模,大家没要维持以前的出生率了。1958-1961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在随后迎来报复性增长,直到1970年左右才恢复到56年左右的出生率。从生育基于儿童存活率这点考虑,实际上生育率也和经济增长是共因的
人口红利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
我的观点是认为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和作为一个经济体的优势所在。
简单的从人口的年龄分布,人口的男女性别分布来分析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个人觉得这个是片面的。
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低科技知识型的工业,这个时候,人口中年轻人、青壮人的数量较多的,人口红利;
在经济发展期间,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的基础,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更需要高知识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我的观点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工业基础下,人口红利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但人口是否一个经济体的优势,是判断人口红利的标准。
在我家乡,三线资源型城市
1.作为年轻人的我,坐公交从来没有座位,因为老人太多,即便坐在最后也要让座。
2.大型酒店业萧条,因为结婚的人少,办学子宴的年轻人少。
3.房地产低迷,少有刚性需求,大多数炒房者也都由于08年时候过度囤房,现在卖不出去而苦闷。
4.犯罪率降低,年轻人少,即便是黑社会都没人了。。。
5.老年公寓越来越多。
另外,人口红利消失最大的影响是使城市的人们丧失了对经济利好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唱衰城市经济,恶性循环,年轻人越来越少,再有20年,中国也会会遍地底特律的。
人口的减少是否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的趋缓这似乎不能划上等号,但是国家启动经济转型,力图推动产业升级不得不说至少是愿意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的减少,简单地说现有条件下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外出打工、又足够吃苦耐劳地农民工其数量在下降、年龄结构在变化,新生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其消费观和工作理念已经不再如同父辈,这一点南方周末有过不少新闻报道可以验证,那么血汗工厂后继乏人,于是我们三五不时地可以看到广东那一块已经有外国黑工出现,有人大代表鼓出引进外劳。
当然外劳不可取,但是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的强大的研发意愿和投入、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几点要素在我们国家还未充分。未来的转型升级之路依然步履蹒跚,当前仍然是房地产立国,只是自古尚未有房地产强国的,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固然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跨越式进步,但也削减了实业投资、削弱了青年的进取冒险之心、企业家的创新之心,未来路在何方,请看一片雾霾。
人口红利是个无意义的愚蠢概念。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
——假设美国发现国内人口老龄化严重
——除了鼓励生育,他还可以通过放宽移民限制(限制年龄)。
——美国经济更为发达
——因此美国轻而易举向全世界吸引适龄劳动力进入国内。
——国内人口年龄状况得到改善。
所以,鼓吹人口红利的,不是蠢就是坏。
你人口再多,发达国家都可以轻而易举放宽移民政策从而吸收掉你国内的人口红利。你只会便宜其他较为发达的国家。国家不可能直接封锁边境,阻止他人出国旅游/移民。
万一人口不是红利,而是个负担,哦呵呵呵呵呵。
你还能干掉国内人口减负不成?
更蠢的是一边吹嘘人口红利,一边说国内人口低生育率被移民拖垮,难道移民不是人?难道国家就不会被自己国家的人拖垮?
先放“人口红利”概念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使用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为“人口负债”时期。
所以,处于人口红利的国家,劳动力富足,在考虑资本、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劳动力价格低。
我们知道GDP的函数
Y=F(K,L,T,O)
Y表示GDP,后面四个自变量分别表示为资本、人力、技术、其他因素,F是自变量关于GDP的函数关系。
当一个国家拥有人口红利的时候,多半资本和技术不行,或者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最典型就是中国。
然后会说到刘易斯拐点。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这个临界点就叫做 “刘易斯转折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资本和技术上不占优势,因此靠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参与全球化竞争。主要的策略是对接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正如台商等在我们沿海一带的广泛投资。但是当财富增加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依然维持低水平,就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高阶层人群间接占有了低收入劳动力的报酬。但是刘易斯观点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因此,劳动力并非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劣势,因此收入分配会在工业化完成后改善。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刘易斯的观点不涉及我国的两个现状——计划对市场经济的转轨
和户籍制度。
计划对市场经济的转轨中,问题体现在“国进民退”现象。我们国企的运营,长期有着计划经济的色彩,追求大规模。为了保证大规模,从边际成本递减角度,挤出小企业,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但是在这样一个非竞争的市场,平均成本不完全决定平均收益,国企通过设置行业壁垒,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演化为资源未优化配置的局面。因此国企、集体和私企在同一发展水平地区中,出现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户籍制度问题体现在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报酬的限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一个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为9.8个月,世行统计的数据则更短。如果农民工在城市定居落户,则每年在城市工作的时间将会延长至11.5个月。另外一个统计结论是,农民工终身平均在城市打工的时间为8年,如果落户以后则就业的时间将得到大幅延长,高达30年。同时由于有稳定居留和收入的预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等方式,他们将明显加大在自身人力资源培育上的投入,而这也会显著提升有效劳动时间和生产效率。因此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只有参与竞争中获得报酬。换句话说,非农村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在竞争中具有某种优势,使得造成了非公平的竞争,也加深了收入分配不公。
因此采用西方的观点,要给予劳动者议价能力,实行集体谈判的策略,在一次分配问题上,让政府参与进劳动力市场,作为裁判,保证劳动力有集体谈判的权利,保证工资率的提高。
1. 人口红利是个很浅的概念,用来宏观上说东亚国家经济腾飞阶段人口红利是有贡献的,但具体实用的,是去调研人口结构变化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以及使用的影响,而把这个浅而泛泛而谈的概念去细究具体那年结束,是个很无聊的做法,真赶紧社科院养了些闲人。
2. 用人口红利去解释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是很扯淡的事,稳定的内外环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教育科技水平的提升、地方政府的招商基建热情、中国人的勤劳才是根本。现在用人口红利消失来唱衰中国经济也是很扯淡的事。
3. 实际上过多的人口引来的害处也不小,使中国一直为了保就业而头疼,于是只好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敢调慢GDP发展速度,进行产业转型并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
4. 从顶楼的图可以看到大概20年后,会有极大的养老压力,逐步延长退休年限是必然之举,另外就要寄望于习李政府的产业升级了,科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也不可估量。
5. 人口所的这个蔡昉是水货一个,从他把日本经济的停滞归因于人口红利结束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是道是美国打压的哈)。水货说2010年人口红利结束也根本不是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出发的,而是2010年发生了农民工用工荒,于是他就借此忽悠了。而用工荒的原因其实很多,比如农业收入上来了,农二代读书出来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等。总指望这剥削体力劳动者来发展经济这想法,是病,得治。
6. 再去看他原文,说GDP下调对就业没影响那是扯淡,去年和今年找工作的严峻大家都看在眼里呢,只不过没那么快传导到失业率上而已。
人口红利”其实根本就不是个问题!生孩子是最自然而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担心什么。不需要额外做什么,要调整的只是人口模型,以及对社会更多的观察。人不再是农业社会的静态,更多的流动和协作,早就让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失去了假设的根基。所以根本不要用“人口红利”这样的词吓到,人的适应能力来自于知识的更快速度的传播和使用,我们一定能适应现在的情况。邻居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没怎么样。怕什么!
旧人口红利时代基础是廉价劳动力。
这个时代的消费,是匮乏的,能免费就一定要免费,能盗版就一定要盗版。
新人口红利时代基础是强大购买力。
这个时代的消费,是任性的,只要喜欢的,不在乎收费免费。
蜀山战纪第二季在爱奇艺上线,第一天有273万付费会员去“追剧”。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会这么想:啥,在线看电视剧还要给钱啊?为啥不看盗版。啥,居然有几百万人充值当VIP?傻逼啊!
正经说,如果人口红利结束,中国就不增长的话。那么它不配成为世界强国。
首先,人口红利是指高比例劳动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
但重点在于,高比例的劳动人口是怎么拉动经济增长的?
有人肯定认为是劳动能力。我觉得大错特错,日本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很多工作不直接由人来操作了,可日本却不具有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表现为劳动人口高比例提升社会的收入,同时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还是用我的那个有效需求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
有效需求=min(收入,产品消费times 需求系数)(社会主体的需求系数由消费产品的丰富程度和贫富差距共同决定)
劳动人口多,将会同时提高社会的收入、产品消费,甚至需求系数(缩小贫富差距、丰富消费产品种类)。究其根本,人口红利还是提高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大于供给,将刺激经济发展。
如何看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消失,就看看中国购买和消费力的影响。第一,就看看中国的持有的美国国债,就知道中国的社会收入有多高,更别提国企跨国并购的交易额了。第二,还真的是第二,中国的进口额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二,说明中国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第三,中国的文化娱乐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就从近期的《港囧》和《捉妖记》等电影来看,一部接一部地打破票房纪录,文化需求兴旺发达,说明消费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人口红利消失了吗?是,有一部人口红利的确在减少,比如持有外债的增额已经不大,社会总收入的增长开始放缓。
尽管如此,我们的收入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消费(储蓄率还是很高),有效需求短期内不会被收入拉低。此外我们还有两个杀招,消费能力和丰富的产品供给,这两个杀招短期内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持续快速发展,提升有效需求。
所以,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未耗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
在我看来,人口总量的意义在于确保社会进步所需的有效需求,仅此而已。我认为,只要有效需求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积极影响,就说明具有人口红利。即使是计划生育,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相关分析请见:案例分析——生育率与社会老龄化现象 –
2015年visa进入了中国的清算市场,终于可以和银联掰掰手腕了。按照传统节奏,高大上的国际巨头和本地巨鳄之间必然是你死我活。可现实是,银行卡系统的所有人在中国都要时刻防备让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实际上就是要被弯道超车。支付宝和微信的速度让visa和银联这种稳扎稳打的传统企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现在能给他们刹车的只有管理部门,可惜去年支付宝和银联金融牌照也都下来了。这已经是一个干掉传统模式和你无关的行业了。
中国企业近十年发展之快,除了校长@常凯申提到的量变迅速外,更有行动力之快。新模式和新产品在行动力和资本的助推之下可以用国外几分之一的速度推开。这里不光是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也一样:电商快、o2o快,还是零售行业的便利店也非常快。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连锁百强"榜单显示,2015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2.1万亿元,同比增长4.3%,是历年统计以来增长水平最低的一年。而便利店行业在2015年门店增长速度达8.4%,销售额达15.2%,在相对灰暗的零售市场当中形成了一抹亮色。
中国的快在于照办国外模式之后,更有资本群雄迫不及待寻找更新的模式。照搬美国模式的企业很多,今天都改得面目全非,刚刚的例子中,日本便利店进入二三线城市的时候发现本地竞争者已经静候多时且o2o模式玩的驾轻就熟。
任何今天进入国内的世界巨头都要面临被迅速本地化的竞争者超车和被新模式把市场颠覆的挑战。
举个之前写过的例子:
Mit有个团队做了一个可以用无线信号模拟磁条卡的技术,美国到处都有pose机,这种技术于是可以不用修改现有设备,直接把所有卡放在一个小发射器里面。这种设备就是三星pay的原型,当时这个公司(2014年)还乐观地估计和苹果比这个技术不用修改现有pose机,可以无缝衔接现在的信用卡适应者与商家。可以和苹果正面抗一下,市场空间前景。然而两年时间:
相比jcb信用卡进中国,还是日本商家务实:与其等着jcb在中国吭哧吭哧开信用卡,还是我们上支付宝比较快吧
今天中国企业节奏之快,那些进步速度和研发速度慢的原领先企业已经不能站在山腰静静等待了,visa这种国际巨头也好,银联这种垄断地位也罢:摩拳擦掌的互联网企业是来掀桌子、来弯道超车的。
前两年去蓝田扶贫,开了两个多小时去了一所山区小学。一进大门,看到两层楼的教室居然有空调,我就笑了。
遥想到当年我上小学,学校别说两层楼,就是平房在当地也是领导家才有,而两层教学楼更是县城才有。那时候小学教室别说地板,就是连水泥都不平整,常常就是一块水泥、一块泥地。下雨天漏雨是常见的事。就这样的教学环境已经是周围乡镇最好的了,其他乡村很多孩子都转学过来,且我所在的小学是在关中平原地区主要省道旁边,不像这所希望小学在深山。至于空调,应该是我上五六年级才第一次见吧,还是当地最富人家开的酒店包间装的。
从02年我离开小时候住的地方,到现在不过14年吧,感觉就是沧海桑田。
欧洲工业革命前后,普鲁斯的招兵广告,身高也是限制到一米五几以上就行了,古典欧洲油画,脑袋也大
随着大航海他们占据了大半个世界,靠着几乎整个世界的供养,身高是越来越高,脑袋是越来越小
我们祖辈,身高一米六几,脑袋大··· 比如小萝卜头···营养不良啊
我们父辈,身高一米七左右,脑袋也不小,比如,额我们回家看看长辈就行
我们80后,身高一米七几,脑袋算是不是很大了,比如和刘亦菲同龄的明星们
中国发展有多快?快得连踢足球的都追不上了。
六七十年代,中国足球运动员一队标准是月收入40元,15元津贴,伙食全免。国内比赛冠军奖状奖品。
八十年代,辽足称霸时候一队工资月薪100元,几十元津贴,免伙食,有福利房。国内比赛冠军“百十块钱奖金”。
“1990年,辽宁队获得亚俱杯冠军,当时的东北制药总厂给辽足的主力每人发了6000元奖金,多少球员是热泪盈眶呢?多少人瞠目结舌呢?要知道当时辽足的平均工资还不到100元。”
甲A元年,上海申花开始第一个吃螃蟹,范志毅2500元(月薪)、成耀东2000元、李晓2000元,刘军2000元、朱琪1800元,申思1800元,吴兵1500元、毛毅军1200元、谢晖1000元、吴承瑛1000元。
2004年后高低不等,既有阎百万,张十万,也有几千块的。
1993年弗朗西斯·福山《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出版,这本书是以苏联解体,东欧变色,中国民生凋敝,人均GDP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共产主义运动全面失败为背景。
在这本书中福山教授得出了历史终将终结在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下,这就是著名的历史终结论。
然后时间到了2014年,他又出了一本书叫《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我们就看下这个目录:
第一部分 国家之前
第1章 政治的必需
第2章 自然状态
第3章 表亲的专横
第4章 部落社会的财产、正义、战争
第5章 “利维坦”的降临
第二部分 国家建设
第6章 中国的部落制
第7章 战争和中国国家的兴起
第8章 伟大的汉朝制度
第9章 政治衰退和家族政府的复辟
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第11章 瓦尔纳和迦提
第12章 印度政体的弱点
第13章 奴隶制与穆斯林走出部落制
第14章 马穆鲁克挽救伊斯兰教
第15章 奥斯曼帝国的运作和衰退
第16章 基督教打破家庭观念
第三部分 法治
第17章 法治的起源
第18章 教会变为国家
第19章 国家变为教会
第20章 东方专制主义
第21章 “坐寇”
第四部分 负责制政府
第22章 政治负责制的兴起
第23章 寻租者
第24章 家族化跨越大西洋
第25章 易北河以东
第26章 更完美的专制主义
第27章 征税和代表权
第28章 负责制或专制主义?
第五部分 迈向政治发展理论
第29章 政治发展和政治衰败
第30章 政治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天朝过去30年的爆发用福山当年自己的理论是解释不过去的,于是他重新解读了什么是专制什么是负责制,然后他又觉得负责制政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所谓的负责制,我觉得中国人更喜欢叫他中央集权)
你看,天朝的发展快到了能让很多理论学者还活着的时候就打了他脸的地步。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
中国落后了有多久?
我的外公外婆穿着葛布青衣;
我的父亲母亲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
而我现在在这里干的事情对前两者来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另一个世界。
中国很快,把世界高速发展的百年浓缩进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
我们这一代农村出来的中国青年,何其有幸地见证了人类社会跨阶段的发展。
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
1995年,北京,某知识分子聚集地,单位食堂,父母感慨,要是每周都能吃上一顿铁板牛肉就好了。
2000年,北京南四环,坐着老爹开的奥拓,说这辈子要是能有一辆帕萨特,应该就差不多了。
2003年,星巴克南京第一店开业,凌晨起开始有人排队,最后数千人排队等咖啡喝。
2007年,南京,移民美国的舅舅和我说,来美国读硕士,留在美国,多好。
2009年,最火网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2012年,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从香港迁到上海,从此每年失去了一次去香港shopping的机会。
2016年,北京,舅舅发微信和我说,北京房价那么贵,快来洛杉矶买学区房。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政治or地理课本有一节讲当代世界经济,里面有张插图,人教版的同学不知道记不记得,画的是在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图上,用几个金币叠成一堆表示每个国家的人均gdp,一个金币代表2000美元。图的数据是2002年的,日本当时的人均是34010美元,这个数字我现在还记得清楚,摞了很高的一叠像擎天柱一样。周围国家大都也有几千,能堆两三个金币,而中国只有966美元,半个金币还缺点。当时周围比中国低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外蒙古,一个北朝鲜。什么斯坦之类的没听说过的国家都比中国高多了。当时台湾的数字刚好是大陆的10倍。
不知道当时同学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看到特别是日本的数据的时候,几乎要跪下了,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侮辱。
一直到现在大四了,那几个数字我都还记得十分清楚。
近十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反映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我放个2006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大家感受一下这十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变化
一、中国网络视频元年,宽带用户突破8000万;C2C模式的土豆网、优酷网,B2C模式的中国讲座网等数以百家的企业,获得一亿多美元的真金白银;在中国的互联网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吸引着如此多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
二、 WEB2.0投资降温,但应用升温。假以时日,WEB2.0企业必成风险投资新宠。这其中千橡互动门下的MOP、DONEWS、5Q校内网最具代表性。
三、博客异军突起,2800万博客写手,改写传播学历史。新浪博客凭借八卦新闻迅速崛起,门户巨舰对方兴东的博客网等专业博客网站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四、美国互联网巨人遭遇中国本土化陷阱;面对百度,GOOGLE不进反退;面对当当,亚马逊四面楚歌;面对淘宝,易趣生死垂危;置之死地而后生,雅虎系风雨飘摇。
五、 无线互联网生机勃发, 3G门户网为代表的免费WAP和CGOGO以及易查代表的WAP搜索风生水起。
六、中国化工网A股上市,失业青年孙德良开辟互联网新天地,专注行业的互联网企业日益成长为互联网重镇。
七、 80后一代互联网创业者遭遇风险投资,在主流媒体的热捧下,10岁的中国互联网开启崭新时代。
八、中国移动整顿SP,无线业务哀鸿遍野;曾经是中国互联网救命稻草的短信至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九、 COPY美国模式继续大行其道,分类信息、垂直搜索、生活搜索、社区网站和交友以及与传统行业结合的互联网应用日益成为互联网主流应用。呼唤今后有更多的创新。
十、网络游戏发展迅猛,盛大、网易、九城、久游、金山、征途……厮杀正酣,这一国内互联网应用最为成功,盈利能力最强的领域也面临着最残酷的竞争。
“1996年电脑是486,内存4兆,14寸彩显,3.5寸软驱,看VCD需要用硬解压卡,系统是DOS 6.0+win3.2,DOS下用汉字要UCDOS,这样的电脑要一万”。我还记得我11年学托福的时候,舍友拿了一台世纪初的时候买的ThinkPad?(我也忘记是什么牌子了),说当年买的时候可是十好几万。12年我妈单位发了一台华硕只要了1000块钱把我开心的在家里翻跟斗。
在多少人的印象里,手机还是一个奢侈品(大哥大的阴影),但真相是,对于一线城市的中产来说,即使是最好的小米Mix(我没在黑谁……),应该十天多一点的薪水就能达到吧?当时我同学拿了块水果4把大家眼馋得不得不得了,当然,最牛掰的还是拿iPhone3G的人。。。
就在不久前,桑塔纳2000还是非常非常好的车,而皇冠?那简直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但现在,掏上首付,再加上极度发达的金融工具,唯一的限制条件已经是牌号(对,我就是说大北京)。
另外我觉得阶级分化也可以答一下,有空补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两条分割线—–
大家想一想,2006年时我们开什么车?我们用什么电脑?我们用什么手机?
2006年时我们住多大的房子?那时的装修现在看来是不是杀马特风?
而1996年时……电脑是啥?手机是啥?
人口红利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
我的观点是认为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和作为一个经济体的优势所在。
简单的从人口的年龄分布,人口的男女性别分布来分析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个人觉得这个是片面的。
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低科技知识型的工业,这个时候,人口中年轻人、青壮人的数量较多的,人口红利;
在经济发展期间,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的基础,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更需要高知识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我的观点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工业基础下,人口红利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但人口是否一个经济体的优势,是判断人口红利的标准。
在我家乡,三线资源型城市
1.作为年轻人的我,坐公交从来没有座位,因为老人太多,即便坐在最后也要让座。
2.大型酒店业萧条,因为结婚的人少,办学子宴的年轻人少。
3.房地产低迷,少有刚性需求,大多数炒房者也都由于08年时候过度囤房,现在卖不出去而苦闷。
4.犯罪率降低,年轻人少,即便是黑社会都没人了。。。
5.老年公寓越来越多。
另外,人口红利消失最大的影响是使城市的人们丧失了对经济利好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唱衰城市经济,恶性循环,年轻人越来越少,再有20年,中国也会会遍地底特律的。
人口的减少是否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的趋缓这似乎不能划上等号,但是国家启动经济转型,力图推动产业升级不得不说至少是愿意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的减少,简单地说现有条件下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外出打工、又足够吃苦耐劳地农民工其数量在下降、年龄结构在变化,新生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其消费观和工作理念已经不再如同父辈,这一点南方周末有过不少新闻报道可以验证,那么血汗工厂后继乏人,于是我们三五不时地可以看到广东那一块已经有外国黑工出现,有人大代表鼓出引进外劳。
当然外劳不可取,但是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的强大的研发意愿和投入、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几点要素在我们国家还未充分。未来的转型升级之路依然步履蹒跚,当前仍然是房地产立国,只是自古尚未有房地产强国的,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固然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跨越式进步,但也削减了实业投资、削弱了青年的进取冒险之心、企业家的创新之心,未来路在何方,请看一片雾霾。
人口红利是个无意义的愚蠢概念。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
——假设美国发现国内人口老龄化严重
——除了鼓励生育,他还可以通过放宽移民限制(限制年龄)。
——美国经济更为发达
——因此美国轻而易举向全世界吸引适龄劳动力进入国内。
——国内人口年龄状况得到改善。
所以,鼓吹人口红利的,不是蠢就是坏。
你人口再多,发达国家都可以轻而易举放宽移民政策从而吸收掉你国内的人口红利。你只会便宜其他较为发达的国家。国家不可能直接封锁边境,阻止他人出国旅游/移民。
万一人口不是红利,而是个负担,哦呵呵呵呵呵。
你还能干掉国内人口减负不成?
更蠢的是一边吹嘘人口红利,一边说国内人口低生育率被移民拖垮,难道移民不是人?难道国家就不会被自己国家的人拖垮?
先放“人口红利”概念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使用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为“人口负债”时期。
所以,处于人口红利的国家,劳动力富足,在考虑资本、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劳动力价格低。
我们知道GDP的函数
Y=F(K,L,T,O)
Y表示GDP,后面四个自变量分别表示为资本、人力、技术、其他因素,F是自变量关于GDP的函数关系。
当一个国家拥有人口红利的时候,多半资本和技术不行,或者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最典型就是中国。
然后会说到刘易斯拐点。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这个临界点就叫做 “刘易斯转折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资本和技术上不占优势,因此靠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参与全球化竞争。主要的策略是对接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正如台商等在我们沿海一带的广泛投资。但是当财富增加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依然维持低水平,就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高阶层人群间接占有了低收入劳动力的报酬。但是刘易斯观点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因此,劳动力并非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劣势,因此收入分配会在工业化完成后改善。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刘易斯的观点不涉及我国的两个现状——计划对市场经济的转轨
和户籍制度。
计划对市场经济的转轨中,问题体现在“国进民退”现象。我们国企的运营,长期有着计划经济的色彩,追求大规模。为了保证大规模,从边际成本递减角度,挤出小企业,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但是在这样一个非竞争的市场,平均成本不完全决定平均收益,国企通过设置行业壁垒,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演化为资源未优化配置的局面。因此国企、集体和私企在同一发展水平地区中,出现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户籍制度问题体现在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报酬的限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一个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为9.8个月,世行统计的数据则更短。如果农民工在城市定居落户,则每年在城市工作的时间将会延长至11.5个月。另外一个统计结论是,农民工终身平均在城市打工的时间为8年,如果落户以后则就业的时间将得到大幅延长,高达30年。同时由于有稳定居留和收入的预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等方式,他们将明显加大在自身人力资源培育上的投入,而这也会显著提升有效劳动时间和生产效率。因此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只有参与竞争中获得报酬。换句话说,非农村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在竞争中具有某种优势,使得造成了非公平的竞争,也加深了收入分配不公。
因此采用西方的观点,要给予劳动者议价能力,实行集体谈判的策略,在一次分配问题上,让政府参与进劳动力市场,作为裁判,保证劳动力有集体谈判的权利,保证工资率的提高。
1. 人口红利是个很浅的概念,用来宏观上说东亚国家经济腾飞阶段人口红利是有贡献的,但具体实用的,是去调研人口结构变化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以及使用的影响,而把这个浅而泛泛而谈的概念去细究具体那年结束,是个很无聊的做法,真赶紧社科院养了些闲人。
2. 用人口红利去解释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是很扯淡的事,稳定的内外环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教育科技水平的提升、地方政府的招商基建热情、中国人的勤劳才是根本。现在用人口红利消失来唱衰中国经济也是很扯淡的事。
3. 实际上过多的人口引来的害处也不小,使中国一直为了保就业而头疼,于是只好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敢调慢GDP发展速度,进行产业转型并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
4. 从顶楼的图可以看到大概20年后,会有极大的养老压力,逐步延长退休年限是必然之举,另外就要寄望于习李政府的产业升级了,科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也不可估量。
5. 人口所的这个蔡昉是水货一个,从他把日本经济的停滞归因于人口红利结束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是道是美国打压的哈)。水货说2010年人口红利结束也根本不是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出发的,而是2010年发生了农民工用工荒,于是他就借此忽悠了。而用工荒的原因其实很多,比如农业收入上来了,农二代读书出来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等。总指望这剥削体力劳动者来发展经济这想法,是病,得治。
6. 再去看他原文,说GDP下调对就业没影响那是扯淡,去年和今年找工作的严峻大家都看在眼里呢,只不过没那么快传导到失业率上而已。
人口红利”其实根本就不是个问题!生孩子是最自然而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担心什么。不需要额外做什么,要调整的只是人口模型,以及对社会更多的观察。人不再是农业社会的静态,更多的流动和协作,早就让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失去了假设的根基。所以根本不要用“人口红利”这样的词吓到,人的适应能力来自于知识的更快速度的传播和使用,我们一定能适应现在的情况。邻居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没怎么样。怕什么!
旧人口红利时代基础是廉价劳动力。
这个时代的消费,是匮乏的,能免费就一定要免费,能盗版就一定要盗版。
新人口红利时代基础是强大购买力。
这个时代的消费,是任性的,只要喜欢的,不在乎收费免费。
蜀山战纪第二季在爱奇艺上线,第一天有273万付费会员去“追剧”。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会这么想:啥,在线看电视剧还要给钱啊?为啥不看盗版。啥,居然有几百万人充值当VIP?傻逼啊!
正经说,如果人口红利结束,中国就不增长的话。那么它不配成为世界强国。
首先,人口红利是指高比例劳动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
但重点在于,高比例的劳动人口是怎么拉动经济增长的?
有人肯定认为是劳动能力。我觉得大错特错,日本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很多工作不直接由人来操作了,可日本却不具有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表现为劳动人口高比例提升社会的收入,同时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还是用我的那个有效需求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
有效需求=min(收入,产品消费times 需求系数)(社会主体的需求系数由消费产品的丰富程度和贫富差距共同决定)
劳动人口多,将会同时提高社会的收入、产品消费,甚至需求系数(缩小贫富差距、丰富消费产品种类)。究其根本,人口红利还是提高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大于供给,将刺激经济发展。
如何看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消失,就看看中国购买和消费力的影响。第一,就看看中国的持有的美国国债,就知道中国的社会收入有多高,更别提国企跨国并购的交易额了。第二,还真的是第二,中国的进口额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二,说明中国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第三,中国的文化娱乐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就从近期的《港囧》和《捉妖记》等电影来看,一部接一部地打破票房纪录,文化需求兴旺发达,说明消费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人口红利消失了吗?是,有一部人口红利的确在减少,比如持有外债的增额已经不大,社会总收入的增长开始放缓。
尽管如此,我们的收入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消费(储蓄率还是很高),有效需求短期内不会被收入拉低。此外我们还有两个杀招,消费能力和丰富的产品供给,这两个杀招短期内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持续快速发展,提升有效需求。
所以,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未耗尽,持续不断地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
在我看来,人口总量的意义在于确保社会进步所需的有效需求,仅此而已。我认为,只要有效需求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积极影响,就说明具有人口红利。即使是计划生育,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相关分析请见:案例分析——生育率与社会老龄化现象 –
2015年visa进入了中国的清算市场,终于可以和银联掰掰手腕了。按照传统节奏,高大上的国际巨头和本地巨鳄之间必然是你死我活。可现实是,银行卡系统的所有人在中国都要时刻防备让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实际上就是要被弯道超车。支付宝和微信的速度让visa和银联这种稳扎稳打的传统企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现在能给他们刹车的只有管理部门,可惜去年支付宝和银联金融牌照也都下来了。这已经是一个干掉传统模式和你无关的行业了。
中国企业近十年发展之快,除了校长@常凯申提到的量变迅速外,更有行动力之快。新模式和新产品在行动力和资本的助推之下可以用国外几分之一的速度推开。这里不光是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也一样:电商快、o2o快,还是零售行业的便利店也非常快。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连锁百强"榜单显示,2015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2.1万亿元,同比增长4.3%,是历年统计以来增长水平最低的一年。而便利店行业在2015年门店增长速度达8.4%,销售额达15.2%,在相对灰暗的零售市场当中形成了一抹亮色。
中国的快在于照办国外模式之后,更有资本群雄迫不及待寻找更新的模式。照搬美国模式的企业很多,今天都改得面目全非,刚刚的例子中,日本便利店进入二三线城市的时候发现本地竞争者已经静候多时且o2o模式玩的驾轻就熟。
任何今天进入国内的世界巨头都要面临被迅速本地化的竞争者超车和被新模式把市场颠覆的挑战。
举个之前写过的例子:
Mit有个团队做了一个可以用无线信号模拟磁条卡的技术,美国到处都有pose机,这种技术于是可以不用修改现有设备,直接把所有卡放在一个小发射器里面。这种设备就是三星pay的原型,当时这个公司(2014年)还乐观地估计和苹果比这个技术不用修改现有pose机,可以无缝衔接现在的信用卡适应者与商家。可以和苹果正面抗一下,市场空间前景。然而两年时间:
相比jcb信用卡进中国,还是日本商家务实:与其等着jcb在中国吭哧吭哧开信用卡,还是我们上支付宝比较快吧
今天中国企业节奏之快,那些进步速度和研发速度慢的原领先企业已经不能站在山腰静静等待了,visa这种国际巨头也好,银联这种垄断地位也罢:摩拳擦掌的互联网企业是来掀桌子、来弯道超车的。
前两年去蓝田扶贫,开了两个多小时去了一所山区小学。一进大门,看到两层楼的教室居然有空调,我就笑了。
遥想到当年我上小学,学校别说两层楼,就是平房在当地也是领导家才有,而两层教学楼更是县城才有。那时候小学教室别说地板,就是连水泥都不平整,常常就是一块水泥、一块泥地。下雨天漏雨是常见的事。就这样的教学环境已经是周围乡镇最好的了,其他乡村很多孩子都转学过来,且我所在的小学是在关中平原地区主要省道旁边,不像这所希望小学在深山。至于空调,应该是我上五六年级才第一次见吧,还是当地最富人家开的酒店包间装的。
从02年我离开小时候住的地方,到现在不过14年吧,感觉就是沧海桑田。
欧洲工业革命前后,普鲁斯的招兵广告,身高也是限制到一米五几以上就行了,古典欧洲油画,脑袋也大
随着大航海他们占据了大半个世界,靠着几乎整个世界的供养,身高是越来越高,脑袋是越来越小
我们祖辈,身高一米六几,脑袋大··· 比如小萝卜头···营养不良啊
我们父辈,身高一米七左右,脑袋也不小,比如,额我们回家看看长辈就行
我们80后,身高一米七几,脑袋算是不是很大了,比如和刘亦菲同龄的明星们
中国发展有多快?快得连踢足球的都追不上了。
六七十年代,中国足球运动员一队标准是月收入40元,15元津贴,伙食全免。国内比赛冠军奖状奖品。
八十年代,辽足称霸时候一队工资月薪100元,几十元津贴,免伙食,有福利房。国内比赛冠军“百十块钱奖金”。
“1990年,辽宁队获得亚俱杯冠军,当时的东北制药总厂给辽足的主力每人发了6000元奖金,多少球员是热泪盈眶呢?多少人瞠目结舌呢?要知道当时辽足的平均工资还不到100元。”
甲A元年,上海申花开始第一个吃螃蟹,范志毅2500元(月薪)、成耀东2000元、李晓2000元,刘军2000元、朱琪1800元,申思1800元,吴兵1500元、毛毅军1200元、谢晖1000元、吴承瑛1000元。
2004年后高低不等,既有阎百万,张十万,也有几千块的。
1993年弗朗西斯·福山《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出版,这本书是以苏联解体,东欧变色,中国民生凋敝,人均GDP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共产主义运动全面失败为背景。
在这本书中福山教授得出了历史终将终结在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下,这就是著名的历史终结论。
然后时间到了2014年,他又出了一本书叫《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我们就看下这个目录:
第一部分 国家之前
第1章 政治的必需
第2章 自然状态
第3章 表亲的专横
第4章 部落社会的财产、正义、战争
第5章 “利维坦”的降临
第二部分 国家建设
第6章 中国的部落制
第7章 战争和中国国家的兴起
第8章 伟大的汉朝制度
第9章 政治衰退和家族政府的复辟
第10章 印度的弯路
第11章 瓦尔纳和迦提
第12章 印度政体的弱点
第13章 奴隶制与穆斯林走出部落制
第14章 马穆鲁克挽救伊斯兰教
第15章 奥斯曼帝国的运作和衰退
第16章 基督教打破家庭观念
第三部分 法治
第17章 法治的起源
第18章 教会变为国家
第19章 国家变为教会
第20章 东方专制主义
第21章 “坐寇”
第四部分 负责制政府
第22章 政治负责制的兴起
第23章 寻租者
第24章 家族化跨越大西洋
第25章 易北河以东
第26章 更完美的专制主义
第27章 征税和代表权
第28章 负责制或专制主义?
第五部分 迈向政治发展理论
第29章 政治发展和政治衰败
第30章 政治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天朝过去30年的爆发用福山当年自己的理论是解释不过去的,于是他重新解读了什么是专制什么是负责制,然后他又觉得负责制政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所谓的负责制,我觉得中国人更喜欢叫他中央集权)
你看,天朝的发展快到了能让很多理论学者还活着的时候就打了他脸的地步。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
中国落后了有多久?
我的外公外婆穿着葛布青衣;
我的父亲母亲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
而我现在在这里干的事情对前两者来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另一个世界。
中国很快,把世界高速发展的百年浓缩进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
我们这一代农村出来的中国青年,何其有幸地见证了人类社会跨阶段的发展。
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
1995年,北京,某知识分子聚集地,单位食堂,父母感慨,要是每周都能吃上一顿铁板牛肉就好了。
2000年,北京南四环,坐着老爹开的奥拓,说这辈子要是能有一辆帕萨特,应该就差不多了。
2003年,星巴克南京第一店开业,凌晨起开始有人排队,最后数千人排队等咖啡喝。
2007年,南京,移民美国的舅舅和我说,来美国读硕士,留在美国,多好。
2009年,最火网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2012年,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从香港迁到上海,从此每年失去了一次去香港shopping的机会。
2016年,北京,舅舅发微信和我说,北京房价那么贵,快来洛杉矶买学区房。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政治or地理课本有一节讲当代世界经济,里面有张插图,人教版的同学不知道记不记得,画的是在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图上,用几个金币叠成一堆表示每个国家的人均gdp,一个金币代表2000美元。图的数据是2002年的,日本当时的人均是34010美元,这个数字我现在还记得清楚,摞了很高的一叠像擎天柱一样。周围国家大都也有几千,能堆两三个金币,而中国只有966美元,半个金币还缺点。当时周围比中国低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外蒙古,一个北朝鲜。什么斯坦之类的没听说过的国家都比中国高多了。当时台湾的数字刚好是大陆的10倍。
不知道当时同学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看到特别是日本的数据的时候,几乎要跪下了,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侮辱。
一直到现在大四了,那几个数字我都还记得十分清楚。
近十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反映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我放个2006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大家感受一下这十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变化
一、中国网络视频元年,宽带用户突破8000万;C2C模式的土豆网、优酷网,B2C模式的中国讲座网等数以百家的企业,获得一亿多美元的真金白银;在中国的互联网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吸引着如此多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
二、 WEB2.0投资降温,但应用升温。假以时日,WEB2.0企业必成风险投资新宠。这其中千橡互动门下的MOP、DONEWS、5Q校内网最具代表性。
三、博客异军突起,2800万博客写手,改写传播学历史。新浪博客凭借八卦新闻迅速崛起,门户巨舰对方兴东的博客网等专业博客网站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四、美国互联网巨人遭遇中国本土化陷阱;面对百度,GOOGLE不进反退;面对当当,亚马逊四面楚歌;面对淘宝,易趣生死垂危;置之死地而后生,雅虎系风雨飘摇。
五、 无线互联网生机勃发, 3G门户网为代表的免费WAP和CGOGO以及易查代表的WAP搜索风生水起。
六、中国化工网A股上市,失业青年孙德良开辟互联网新天地,专注行业的互联网企业日益成长为互联网重镇。
七、 80后一代互联网创业者遭遇风险投资,在主流媒体的热捧下,10岁的中国互联网开启崭新时代。
八、中国移动整顿SP,无线业务哀鸿遍野;曾经是中国互联网救命稻草的短信至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九、 COPY美国模式继续大行其道,分类信息、垂直搜索、生活搜索、社区网站和交友以及与传统行业结合的互联网应用日益成为互联网主流应用。呼唤今后有更多的创新。
十、网络游戏发展迅猛,盛大、网易、九城、久游、金山、征途……厮杀正酣,这一国内互联网应用最为成功,盈利能力最强的领域也面临着最残酷的竞争。
“1996年电脑是486,内存4兆,14寸彩显,3.5寸软驱,看VCD需要用硬解压卡,系统是DOS 6.0+win3.2,DOS下用汉字要UCDOS,这样的电脑要一万”。我还记得我11年学托福的时候,舍友拿了一台世纪初的时候买的ThinkPad?(我也忘记是什么牌子了),说当年买的时候可是十好几万。12年我妈单位发了一台华硕只要了1000块钱把我开心的在家里翻跟斗。
在多少人的印象里,手机还是一个奢侈品(大哥大的阴影),但真相是,对于一线城市的中产来说,即使是最好的小米Mix(我没在黑谁……),应该十天多一点的薪水就能达到吧?当时我同学拿了块水果4把大家眼馋得不得不得了,当然,最牛掰的还是拿iPhone3G的人。。。
就在不久前,桑塔纳2000还是非常非常好的车,而皇冠?那简直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但现在,掏上首付,再加上极度发达的金融工具,唯一的限制条件已经是牌号(对,我就是说大北京)。
另外我觉得阶级分化也可以答一下,有空补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两条分割线—–
大家想一想,2006年时我们开什么车?我们用什么电脑?我们用什么手机?
2006年时我们住多大的房子?那时的装修现在看来是不是杀马特风?
而1996年时……电脑是啥?手机是啥?
小学上学那会儿,村里比较闭塞、但还是能上到四年级,打铃是要学生自己敲的那种,但人还是挺多、一个年级有十几个人,一三年级在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楼是两层的、有点旧,后来担心二楼走廊的地板会掉、有一个学期搬到了附近的一个祠堂上课。
期末考试要到隔壁村去考、起早走一个小时的路,中午学校发泡面吃。
在我五年级出村到乡里来之前,没见过电脑,不知道英语是什么,课本除了学校发的教科书、没用过一本辅导书,劳动课以为就是大家去村里后山上给老师捡点树枝柴。
大学的时候回家,新盖了小学,虽然只有十个人不到,只有一二年级,但是
教室里有电脑、有大屏幕液晶,墙角还有一台式机、然后一架小钢琴,打开电脑看了下,正版office2013,我真是。。。
吃惊的还是隔壁一个小房间里竟然是一个图书馆。看那么多新书可以免费看,回到10年前真的无法想象。
虽然农村的教育不行,虽然即使我上面说的这些硬件条件跟城市里没得比、但在十年前我上学那会儿已经是很大变化了,即使整个小学十个人不到,政府确实做了能做的。
我95年出生在冀南一个村子里,等我记事起,家里或者说村子里的电器也就是电视机,能收十几个台,其中大部分还是很模糊。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村里有了一个风潮,卫星锅,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几百个台,清晰的很。
2003年村里没几部电话,过了两年人人都有手机了。
小时候村里谁有摩托车就可以炫耀一把,现在不能说家家有汽车,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家有汽车。
新盖的房子也都是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了。
这里提一句,我爸爸是03年去市里工作,那时候一个月三百块工资,一天工作十小时。虽说是做办公室工作,但也很累条件也不好。那时候我们租住在城中村,一百块房租。
现在,工资和以前比翻了很多倍,城中村也在08年拆掉了,拔地而起的都是30层以上的高楼。
我知道河北省在整个东部地区算是比较落后的,即使如此,这十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觉得很满足,也很骄傲,骄傲的是祖国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比我们发达很多。
但是也有很多穷困的地区,国家也在一步步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补充一个农业税,具体的我没查,我小时候每年都在我家拉走满满一卡车的粮食,可能0708年吧农业税就取消了,现在种田国家还给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一些补贴,8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更多。我们那里的农民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农业税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过程。
其实,这个国家发展多快呢?前面的答案已经提供了很多数据来反应,我就写点身边的小事吧。
新闻联播看得太多了吧。
中国发展的有多快?
快和慢都是比较的产物。那么,中国发展的有多快的这个比较对象应该是谁呢?
我们敬爱的领导们,最最喜欢的就是跟过去来比较。用现在人人有汽车开,跟过去大家都骑自行车比。用现在一个月吃多少肉跟过去一年吃多少比。用现在修了多少高速高铁来跟过去的牛拉马扛比。
其实,如果每个国家都用这套理论,跟过去的四五十年来比较,你会发现,其实人家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快。
说白了,这是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
四十年前,如果你有一辆今天普通意义上的5万块钱的最简陋小汽车。那这车保养一次,也是对全世界巨大的挑战。
用世界科技水平的进步,来偷换概念,洗白成统治阶级的巨大成就,全世界都在这么干。
犹如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在他三十岁以前,都能非常容易的找出自己相比自己以前的了不起。
发展的快与慢,其实要跟同等类型的对象来比较。
成年骏马跟同龄人比速度比耐力,才有意义。跟大象比速度,跟牛比高度,跟山鸡比耐力。
即使完胜,有意义吗?
那么我们现在回头来看。
以中国的体量,和曾经在历史上一贯的表现,你觉得中国应该和谁来比较呢?
首先,不知道这个发展周期是多长?
还有,快不快的标准是什么? 是与朝鲜做比较还是与美国做比较?
我胆敢瞎猜题主想知道改革开放后的30年作为一个周期,想感受一下祖国的快速发展的话请看下面的内容。
有些自大的国人会很神气的说这句话 “我们用30年走了发达国家200年走的路!” , 拜托! 你当别人是傻子吗?
30年前我家墙上挂着美国12大城市为背景的挂历,当我30年后去其中一个城市后偶遇那个挂历上的风景后惊奇的发现那个风景几乎没啥“更新”时陷入沉思,想得不是我们多么牛逼而是我们30年前怎么那么穷啊!
前几年我在日本东京的街头闲逛时当我感叹道“日本真是一个发达国家”时我回想人家日本丢失N 多年前到底是富的什么样。
大概20年前我第一次去韩国首尔时我没看到新闻联播上出现的大规模大学生示威活动、工人罢工而是发达的、有秩序的一个现代化国家。
很多人就不服了,我们人口基数大,看看印度就知道我们的伟大!
嗯! 人口基数确实很大,印度确实落后我们,说的都对!
我想知道你跟班上的落后生做比较还是优等生做比较呢? 当然我们解放前人均GDP 排世界的 70~80 位吧, 不知道现在多少了,你可以去查查!
中国社会福利投入排在世界什么位置
在以前讨论税负的如《在中国买辆车要付这么多税》、《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和福利究竟有哪些不同》等几篇文章中,我曾简单地提过我国税负较高但福利却相对较低的事实,但都没有深入讨论,因为学理科的我更喜欢具体的数据,但查阅、编辑和整理相关的数据需要花时间,于是只有拖到今天才成文。
上面这张图中的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数据库,是2012年到2013年之间有关世界各国生产总值花费在社会公共福利中的百分比例,很明显税负较高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投入比例也是很高的,而那些税率相对较低的亚洲、南美、北美的国家对社会福利的投入也超过中国,而尽管中国的税负较高,但对社会福利的投入却只占生产总值的区区9%,在世界上基本上处于垫底的位置。
上面这张图是是世界上福利国家的分布图,蓝色国家是社会福利最好的,此后依次是浅蓝、深绿和浅绿,灰色的国家是社会福利比较差的,或者被称为非福利国家,中国就在这其中。
上面这张图是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世界各国人均医疗健康费用的投入,深蓝色是国家投入,浅蓝色是私人投入,中国也基本处在世界垫底的位置,和生产总值第一、高税收的现实很不匹配。
很显然尽管社会生产总值很高,但中国对社会福利投入比例是比较低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平均工资收入在世界所处的排名也一样比较低,据世界统计组织Statistica 2012年的统计数据,用购买力校正后的中国平均工资只有656美元(见下图)。
尽管福利相对差、收入低,但中国税负比例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却并不低。以最近吵得比较凶的成品油税负为例,很多专家在撰文或采访时都强调我国成品油的税负不算高,但事实怎么样呢?先看看下图,这是我在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库里查出的一些国家的成品油税率,这张图的好处是在其网站只要点到相对国家的位置,马上能显示汽油税负的具体的数字(蓝色汽油,黄色是柴油),单位是美元/加仑。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天朝一升油半升税,比例已经超过基本不产石油的日本,可喜可贺,星辰大海。
.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现在的白面馒头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2.爷爷今年84了,记得我小时候爷爷指着村附近的107国道说,那里以前是官道。官道这个叫法也彻底让我震惊了。。。。
3.以前爷爷辈的名字很有意思,三爷、X蛋爷(那个字还是不打出来吧,留点尊敬),基本上就类似于狗子、狗剩之类的,他们还遵照中国的老传统,一个名,这些不好听的才是字,他们是焕字辈的,都有正儿八经的名字。我们这代是辉字辈的,所以我和很多堂兄弟们名字里都必须带辉字。但是我们下一辈的孩子取名字就没这么讲究了,至字辈的再也没人继承了,新出生的6个孩子没有一个遵照传统的,女孩都带雨、雪、涵这些比较雅一点的字,男孩就按照算命的命理说,比如烁就是命里缺火论。单论取名字水平,我只服广东人,名字好听又有内涵。如今还兴起了一种从古诗词、离骚里取名字的,但是传统的辈分取名很少有人了。
4.还有就是村村通了,这点不必细说。
5.还有就是县城的高中都有新校区了,没变的还是各个乡村的孩子需要从初中开始就要离开父母去外地读书,以本人为例,初中时是两周一回家,第二周周六下午不上课,周日下午回来,高中同样如此,持续了六年,那时候中秋节是不放假的,学校把那天的假期留在周末一起放,大学是半年一回家,从初中开始到现在13年没和家人一起过过一次中秋节。明年必须和家人在家过一次。
其他的就不说了。
今天上午还在想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这会儿就让我碰着了。
像高票那种比较深层次的那些不懂,也说不来,就说些零零碎碎的生活上的吧。
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听家里长辈讲些以前的生活,他们也乐意跟我讲。我问过爸妈他们童年都是怎样的,
母上答:“能咋玩,早上天不亮起来,几个姊妹一人拿一个耙子,大清早的就要把院子周围,甚至是路上的树叶树枝都搂过来,堆成一堆,沤成肥料,一有空闲就跟你姥姥下地干活,顶着大太阳施肥,拔草,拾麦穗,挣工分,等公社换粮食粮票。”
我爸说:“我们那时候别说辣条了,就是冰糖块儿都少,有什么玩具啊,没事就下地干活,一群小孩儿比赛玩游戏哪个赢了大伙儿就跟着他一起往分给他家的地里拾麦穗干活儿去,没啥玩,就这个,拾完麦穗了去赢了的小孩儿家,就能喝上作为鼓励的红糖水,好喝管饱!”
那个年代大过年才舍得吃上一次白面,平常都是玉米稀饭玉米面饼凑合过(港道理前几年吃过,觉得味道不错啊)家家户户不准自个儿养家禽,养了就是挨批斗,一到秋天收农作物了,学校也是阔利,大手一挥放假了,放假干啥呢?没啥,要跟着家里人上地干活去挣工分的,只要家里劳动力少,不管你人干了多少活,到分粮食的时候就克扣克扣,一个劲儿的克扣,挑你毛病,我妈说那时候家里就姥姥一个人下地挣公分,她和几个姨也卖力帮忙,到发粮食的时候,领回家的就几个玉米棒子,却还都是人家挑剩下的小的,经常瞧见姥姥背地里躲着抹眼泪。
后来条件就慢慢好了,村子里通了电,市场上有了黑白电视,每个村里总有一两家买了的,大晚上围在一块儿看那仅有的几个节目,连电视上演的广告都是百看不厌的。
再后来啊,我姨说玉米长起来的时节,再不怕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过那条窄窄的泥泞小路了,以前坏人多,路上打劫的也多,专趁玉米啊,树啊,长的深了打劫过路的,搁前几年,就是男的走那种路,都是怕的。
现在呢,不用我多说了,中国发展多快,自己都能看出来了。
外科手术量下降。两年前,晚上八点左右,全村有断指再植能力的医院,所有的医生都在手术台上,新来的病人一律等几小时。因为外地的工伤患者,到了下班时间才陆续远道而来。某医院2011年新开的手外科,开业一周年就满负荷运转。经济不景气,血汗工厂更加嗜血,断指量上升,医生们手术做到后半夜,第二天正常上班。经济继续不景气,血汗工厂倒闭,手外科业务量下降。
医院其他科室的来诊病人数量也发生了下降,这个姑且认为是分级诊疗分流了一批过去“小病大治”的患者。“改善型就医需求”比较多的眼科医院,也报告患者人数明显下降。华中地区某名门大学(不是我校,我校只是普通的副部级)肿瘤外科有人称,现在问了价钱就走的患者增多了,要求实施保守疗法、姑息减瘤术而不是根治术的患者增多了。还有一个案例远在山东省。某医院在2016年雨季,一个月左右接连收治了三名高空坠落致钢筋插入体内的农民工,伤员平均年龄45岁+。一方面是农民工队伍大龄化,另一方面是过去这个年龄段的农村人基本上都回家养老,即便打工也不从事危险系数高的工作了。
外,我对最近很火的视频直播,有另外的看法。
得在怎样一个环境下,才会有这么多的人不干正经事给别人直播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人似乎手上也没什么事可做去看别人的直播?
直播主要是依靠主播个人的原本在社交网站上的粉丝量,内容远远达不到“黏”住观看者的程度。对很多草根主播而言,为了收获观看量,只能够在内容上打恶俗的擦边球。
直播的内容很弱,但连续性很强,基本上直播中你一停顿,再去看有可能不知道主播说到哪里了;一旦漏掉一次直播,再去看下一次直播,很可能不知道主播说的一些事;当你错过一次直播,你根本没有耐心去看完动辄一个小时以上的直播回放。
这两点直播的特点,其实也是直播的死穴,但是依然不妨碍视频直播行业的火热。内容弱,无聊,没事,我只是想消磨时间而已。连续性强,没关系,我很闲,我可以追。
2011年开业的咖啡店,到今天已经没有一家存在,27家咖啡店,截止目前仅有5家继续营业,其中2012年开业的占2家,2013年开业的占1家,2014年开业的占1家,2015年开业的占1家,平均每年有4.5家咖啡店开业,平均每年存活0.8家,总的存活率仅为18.52%,年开设量从峰值7家锐减到1家。
开咖啡店,寄托情怀,实现赚钱目的,是许多人过去几年的梦想。但这几年,创业咖啡店的不断倒闭,与咖啡店开设的行为日趋谨慎,显示的是一个饮品需求泡沫的破灭。当消费泡沫破灭的时候,可以说与经济下行存在相关性。
饮料不是硬需,它的起起落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餐馆。我参与过自己家咖啡店的经营,以此为例,假设一年需要30万的铺面租金,装修含座位10万,购买设备花费5万,工资支出1万5,水电2000,月进货价2万,一年的花费为:89.4万。摆15张四人座位假设容纳60人,每天下午3点后开始有客流量,到12点打烊共10个小时,平均翻桌时长计2个小时,计一天有300个客人。不引入淡旺季等因变量的情况下,要刚刚好收支相抵,需要每天在每个客人钱包里得到8.17元。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周一到周四基本客流量少而分布零散;而且并不是每一次来客人都刚好四位或以上;另外并非每桌2个小时一定换客人,绝大部分人中午来晚饭前走,晚饭后来打烊前走。咖啡店为了不至于倒闭,同时不过分超过客人心理预期,普遍会把定价根据选址在成本基础上乘以3~5。这就导致了每处创业咖啡馆,价格低的必倒,价格高的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因为需求的持续性弱而容易倒闭。尤其见于各大高校周边,创业咖啡店的开设在近几年,应该呈现了一个抛物曲线的回落趋势。
创业者之前敢开咖啡馆,肯定是对人们消费饮品的需求有把握,而开不下去,不仅和本身的经营水平密切相关,更与消费力的变动发展相关。如果大的经济环境不行,则可能导致①:人们不舍得持续地把几十块钱花在咖啡店,过去可能有时间就去咖啡店,变成朋友聊天偶尔去;②:咖啡店为需要谈正事的人提供了安静的环境,但由于经济下行,赚钱机会减少,人们去咖啡店消费的机会随之减少。
小学上学那会儿,村里比较闭塞、但还是能上到四年级,打铃是要学生自己敲的那种,但人还是挺多、一个年级有十几个人,一三年级在一个教室,二四年级一个教室,楼是两层的、有点旧,后来担心二楼走廊的地板会掉、有一个学期搬到了附近的一个祠堂上课。
期末考试要到隔壁村去考、起早走一个小时的路,中午学校发泡面吃。
在我五年级出村到乡里来之前,没见过电脑,不知道英语是什么,课本除了学校发的教科书、没用过一本辅导书,劳动课以为就是大家去村里后山上给老师捡点树枝柴。
大学的时候回家,新盖了小学,虽然只有十个人不到,只有一二年级,但是
教室里有电脑、有大屏幕液晶,墙角还有一台式机、然后一架小钢琴,打开电脑看了下,正版office2013,我真是。。。
吃惊的还是隔壁一个小房间里竟然是一个图书馆。看那么多新书可以免费看,回到10年前真的无法想象。
虽然农村的教育不行,虽然即使我上面说的这些硬件条件跟城市里没得比、但在十年前我上学那会儿已经是很大变化了,即使整个小学十个人不到,政府确实做了能做的。
我95年出生在冀南一个村子里,等我记事起,家里或者说村子里的电器也就是电视机,能收十几个台,其中大部分还是很模糊。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村里有了一个风潮,卫星锅,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几百个台,清晰的很。
2003年村里没几部电话,过了两年人人都有手机了。
小时候村里谁有摩托车就可以炫耀一把,现在不能说家家有汽车,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家有汽车。
新盖的房子也都是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了。
这里提一句,我爸爸是03年去市里工作,那时候一个月三百块工资,一天工作十小时。虽说是做办公室工作,但也很累条件也不好。那时候我们租住在城中村,一百块房租。
现在,工资和以前比翻了很多倍,城中村也在08年拆掉了,拔地而起的都是30层以上的高楼。
我知道河北省在整个东部地区算是比较落后的,即使如此,这十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觉得很满足,也很骄傲,骄傲的是祖国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比我们发达很多。
但是也有很多穷困的地区,国家也在一步步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补充一个农业税,具体的我没查,我小时候每年都在我家拉走满满一卡车的粮食,可能0708年吧农业税就取消了,现在种田国家还给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一些补贴,8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更多。我们那里的农民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农业税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过程。
其实,这个国家发展多快呢?前面的答案已经提供了很多数据来反应,我就写点身边的小事吧。
新闻联播看得太多了吧。
中国发展的有多快?
快和慢都是比较的产物。那么,中国发展的有多快的这个比较对象应该是谁呢?
我们敬爱的领导们,最最喜欢的就是跟过去来比较。用现在人人有汽车开,跟过去大家都骑自行车比。用现在一个月吃多少肉跟过去一年吃多少比。用现在修了多少高速高铁来跟过去的牛拉马扛比。
其实,如果每个国家都用这套理论,跟过去的四五十年来比较,你会发现,其实人家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快。
说白了,这是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
四十年前,如果你有一辆今天普通意义上的5万块钱的最简陋小汽车。那这车保养一次,也是对全世界巨大的挑战。
用世界科技水平的进步,来偷换概念,洗白成统治阶级的巨大成就,全世界都在这么干。
犹如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在他三十岁以前,都能非常容易的找出自己相比自己以前的了不起。
发展的快与慢,其实要跟同等类型的对象来比较。
成年骏马跟同龄人比速度比耐力,才有意义。跟大象比速度,跟牛比高度,跟山鸡比耐力。
即使完胜,有意义吗?
那么我们现在回头来看。
以中国的体量,和曾经在历史上一贯的表现,你觉得中国应该和谁来比较呢?
首先,不知道这个发展周期是多长?
还有,快不快的标准是什么? 是与朝鲜做比较还是与美国做比较?
我胆敢瞎猜题主想知道改革开放后的30年作为一个周期,想感受一下祖国的快速发展的话请看下面的内容。
有些自大的国人会很神气的说这句话 “我们用30年走了发达国家200年走的路!” , 拜托! 你当别人是傻子吗?
30年前我家墙上挂着美国12大城市为背景的挂历,当我30年后去其中一个城市后偶遇那个挂历上的风景后惊奇的发现那个风景几乎没啥“更新”时陷入沉思,想得不是我们多么牛逼而是我们30年前怎么那么穷啊!
前几年我在日本东京的街头闲逛时当我感叹道“日本真是一个发达国家”时我回想人家日本丢失N 多年前到底是富的什么样。
大概20年前我第一次去韩国首尔时我没看到新闻联播上出现的大规模大学生示威活动、工人罢工而是发达的、有秩序的一个现代化国家。
很多人就不服了,我们人口基数大,看看印度就知道我们的伟大!
嗯! 人口基数确实很大,印度确实落后我们,说的都对!
我想知道你跟班上的落后生做比较还是优等生做比较呢? 当然我们解放前人均GDP 排世界的 70~80 位吧, 不知道现在多少了,你可以去查查!
中国社会福利投入排在世界什么位置
在以前讨论税负的如《在中国买辆车要付这么多税》、《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和福利究竟有哪些不同》等几篇文章中,我曾简单地提过我国税负较高但福利却相对较低的事实,但都没有深入讨论,因为学理科的我更喜欢具体的数据,但查阅、编辑和整理相关的数据需要花时间,于是只有拖到今天才成文。
上面这张图中的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数据库,是2012年到2013年之间有关世界各国生产总值花费在社会公共福利中的百分比例,很明显税负较高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投入比例也是很高的,而那些税率相对较低的亚洲、南美、北美的国家对社会福利的投入也超过中国,而尽管中国的税负较高,但对社会福利的投入却只占生产总值的区区9%,在世界上基本上处于垫底的位置。
上面这张图是是世界上福利国家的分布图,蓝色国家是社会福利最好的,此后依次是浅蓝、深绿和浅绿,灰色的国家是社会福利比较差的,或者被称为非福利国家,中国就在这其中。
上面这张图是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世界各国人均医疗健康费用的投入,深蓝色是国家投入,浅蓝色是私人投入,中国也基本处在世界垫底的位置,和生产总值第一、高税收的现实很不匹配。
很显然尽管社会生产总值很高,但中国对社会福利投入比例是比较低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平均工资收入在世界所处的排名也一样比较低,据世界统计组织Statistica 2012年的统计数据,用购买力校正后的中国平均工资只有656美元(见下图)。
尽管福利相对差、收入低,但中国税负比例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却并不低。以最近吵得比较凶的成品油税负为例,很多专家在撰文或采访时都强调我国成品油的税负不算高,但事实怎么样呢?先看看下图,这是我在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库里查出的一些国家的成品油税率,这张图的好处是在其网站只要点到相对国家的位置,马上能显示汽油税负的具体的数字(蓝色汽油,黄色是柴油),单位是美元/加仑。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天朝一升油半升税,比例已经超过基本不产石油的日本,可喜可贺,星辰大海。
.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说,现在的白面馒头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2.爷爷今年84了,记得我小时候爷爷指着村附近的107国道说,那里以前是官道。官道这个叫法也彻底让我震惊了。。。。
3.以前爷爷辈的名字很有意思,三爷、X蛋爷(那个字还是不打出来吧,留点尊敬),基本上就类似于狗子、狗剩之类的,他们还遵照中国的老传统,一个名,这些不好听的才是字,他们是焕字辈的,都有正儿八经的名字。我们这代是辉字辈的,所以我和很多堂兄弟们名字里都必须带辉字。但是我们下一辈的孩子取名字就没这么讲究了,至字辈的再也没人继承了,新出生的6个孩子没有一个遵照传统的,女孩都带雨、雪、涵这些比较雅一点的字,男孩就按照算命的命理说,比如烁就是命里缺火论。单论取名字水平,我只服广东人,名字好听又有内涵。如今还兴起了一种从古诗词、离骚里取名字的,但是传统的辈分取名很少有人了。
4.还有就是村村通了,这点不必细说。
5.还有就是县城的高中都有新校区了,没变的还是各个乡村的孩子需要从初中开始就要离开父母去外地读书,以本人为例,初中时是两周一回家,第二周周六下午不上课,周日下午回来,高中同样如此,持续了六年,那时候中秋节是不放假的,学校把那天的假期留在周末一起放,大学是半年一回家,从初中开始到现在13年没和家人一起过过一次中秋节。明年必须和家人在家过一次。
其他的就不说了。
今天上午还在想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这会儿就让我碰着了。
像高票那种比较深层次的那些不懂,也说不来,就说些零零碎碎的生活上的吧。
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听家里长辈讲些以前的生活,他们也乐意跟我讲。我问过爸妈他们童年都是怎样的,
母上答:“能咋玩,早上天不亮起来,几个姊妹一人拿一个耙子,大清早的就要把院子周围,甚至是路上的树叶树枝都搂过来,堆成一堆,沤成肥料,一有空闲就跟你姥姥下地干活,顶着大太阳施肥,拔草,拾麦穗,挣工分,等公社换粮食粮票。”
我爸说:“我们那时候别说辣条了,就是冰糖块儿都少,有什么玩具啊,没事就下地干活,一群小孩儿比赛玩游戏哪个赢了大伙儿就跟着他一起往分给他家的地里拾麦穗干活儿去,没啥玩,就这个,拾完麦穗了去赢了的小孩儿家,就能喝上作为鼓励的红糖水,好喝管饱!”
那个年代大过年才舍得吃上一次白面,平常都是玉米稀饭玉米面饼凑合过(港道理前几年吃过,觉得味道不错啊)家家户户不准自个儿养家禽,养了就是挨批斗,一到秋天收农作物了,学校也是阔利,大手一挥放假了,放假干啥呢?没啥,要跟着家里人上地干活去挣工分的,只要家里劳动力少,不管你人干了多少活,到分粮食的时候就克扣克扣,一个劲儿的克扣,挑你毛病,我妈说那时候家里就姥姥一个人下地挣公分,她和几个姨也卖力帮忙,到发粮食的时候,领回家的就几个玉米棒子,却还都是人家挑剩下的小的,经常瞧见姥姥背地里躲着抹眼泪。
后来条件就慢慢好了,村子里通了电,市场上有了黑白电视,每个村里总有一两家买了的,大晚上围在一块儿看那仅有的几个节目,连电视上演的广告都是百看不厌的。
再后来啊,我姨说玉米长起来的时节,再不怕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过那条窄窄的泥泞小路了,以前坏人多,路上打劫的也多,专趁玉米啊,树啊,长的深了打劫过路的,搁前几年,就是男的走那种路,都是怕的。
现在呢,不用我多说了,中国发展多快,自己都能看出来了。
外科手术量下降。两年前,晚上八点左右,全村有断指再植能力的医院,所有的医生都在手术台上,新来的病人一律等几小时。因为外地的工伤患者,到了下班时间才陆续远道而来。某医院2011年新开的手外科,开业一周年就满负荷运转。经济不景气,血汗工厂更加嗜血,断指量上升,医生们手术做到后半夜,第二天正常上班。经济继续不景气,血汗工厂倒闭,手外科业务量下降。
医院其他科室的来诊病人数量也发生了下降,这个姑且认为是分级诊疗分流了一批过去“小病大治”的患者。“改善型就医需求”比较多的眼科医院,也报告患者人数明显下降。华中地区某名门大学(不是我校,我校只是普通的副部级)肿瘤外科有人称,现在问了价钱就走的患者增多了,要求实施保守疗法、姑息减瘤术而不是根治术的患者增多了。还有一个案例远在山东省。某医院在2016年雨季,一个月左右接连收治了三名高空坠落致钢筋插入体内的农民工,伤员平均年龄45岁+。一方面是农民工队伍大龄化,另一方面是过去这个年龄段的农村人基本上都回家养老,即便打工也不从事危险系数高的工作了。
外,我对最近很火的视频直播,有另外的看法。
得在怎样一个环境下,才会有这么多的人不干正经事给别人直播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人似乎手上也没什么事可做去看别人的直播?
直播主要是依靠主播个人的原本在社交网站上的粉丝量,内容远远达不到“黏”住观看者的程度。对很多草根主播而言,为了收获观看量,只能够在内容上打恶俗的擦边球。
直播的内容很弱,但连续性很强,基本上直播中你一停顿,再去看有可能不知道主播说到哪里了;一旦漏掉一次直播,再去看下一次直播,很可能不知道主播说的一些事;当你错过一次直播,你根本没有耐心去看完动辄一个小时以上的直播回放。
这两点直播的特点,其实也是直播的死穴,但是依然不妨碍视频直播行业的火热。内容弱,无聊,没事,我只是想消磨时间而已。连续性强,没关系,我很闲,我可以追。
2011年开业的咖啡店,到今天已经没有一家存在,27家咖啡店,截止目前仅有5家继续营业,其中2012年开业的占2家,2013年开业的占1家,2014年开业的占1家,2015年开业的占1家,平均每年有4.5家咖啡店开业,平均每年存活0.8家,总的存活率仅为18.52%,年开设量从峰值7家锐减到1家。
开咖啡店,寄托情怀,实现赚钱目的,是许多人过去几年的梦想。但这几年,创业咖啡店的不断倒闭,与咖啡店开设的行为日趋谨慎,显示的是一个饮品需求泡沫的破灭。当消费泡沫破灭的时候,可以说与经济下行存在相关性。
饮料不是硬需,它的起起落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餐馆。我参与过自己家咖啡店的经营,以此为例,假设一年需要30万的铺面租金,装修含座位10万,购买设备花费5万,工资支出1万5,水电2000,月进货价2万,一年的花费为:89.4万。摆15张四人座位假设容纳60人,每天下午3点后开始有客流量,到12点打烊共10个小时,平均翻桌时长计2个小时,计一天有300个客人。不引入淡旺季等因变量的情况下,要刚刚好收支相抵,需要每天在每个客人钱包里得到8.17元。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周一到周四基本客流量少而分布零散;而且并不是每一次来客人都刚好四位或以上;另外并非每桌2个小时一定换客人,绝大部分人中午来晚饭前走,晚饭后来打烊前走。咖啡店为了不至于倒闭,同时不过分超过客人心理预期,普遍会把定价根据选址在成本基础上乘以3~5。这就导致了每处创业咖啡馆,价格低的必倒,价格高的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因为需求的持续性弱而容易倒闭。尤其见于各大高校周边,创业咖啡店的开设在近几年,应该呈现了一个抛物曲线的回落趋势。
创业者之前敢开咖啡馆,肯定是对人们消费饮品的需求有把握,而开不下去,不仅和本身的经营水平密切相关,更与消费力的变动发展相关。如果大的经济环境不行,则可能导致①:人们不舍得持续地把几十块钱花在咖啡店,过去可能有时间就去咖啡店,变成朋友聊天偶尔去;②:咖啡店为需要谈正事的人提供了安静的环境,但由于经济下行,赚钱机会减少,人们去咖啡店消费的机会随之减少。
其实我觉得大家要分清楚一件事:
经济不景气,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是增长率下降就叫不景气呢?显然了,景气不景气是一个相对概念,相比于10年11年,16年的经济自然是不景气的。那相比于美国德国呢?大V提到了,发达国家增长率只有2-3%,我们有7%,所以我们是景气的。坦白说,这话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但是,在一个经济增幅下降的时期,我们定性为“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了”更没有问题。
其二,GDP增幅高低其实也并不是唯一的指标,还有GDP的组成问题。比如美国吧,增幅当然是不如我们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一个现实:美国经济在复苏(越来越景气),而我们的经济在衰退(越来越不景气)。而且人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的贡献远大于投资,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7%怎么来的,就算去掉水分,也是国家印钱然后低效率投资拉动、甚至给钱保护僵尸企业占到了大头,所以,说经济不景气,也没问题。
并不是负增长才叫衰退的。
至于说什么,经济转型就是要让小厂倒闭、小厂倒闭不能说明“经济不景气”,也许是一个单口相声的包袱吧。
因为经济转型,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景气-不景气-新的景气,的过程,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所以以小厂倒闭、失业高等现象来感知整体经济形势,是没有大问题的。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小厂倒闭了,它们所在的产业链条,它们的角色,是不是由大厂来替代了呢?很遗憾,据我对浙江省的观察,不是的。而是产业链条由于小厂的倒闭,也在衰退。当然,由于浙江近十年工业增加值率持续走低,传统产业的确是……不景气~而新兴产业又不像大V说相声,张口就能来活儿的。所以整体就不景气,作为我国经济引擎之一尚且如此,我不知道其他省份怎么样~
其三,经济不景气或失业率上升而房价上涨当然不符合普遍国家发展规律,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现象的确具有特殊性,毕竟人家是市场经济,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么简单的道理,不需要冷嘲热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就是经济不景气和房价上涨同时发生了,这其中必然有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的地方。
我国的优良传统,储蓄率一直很高的。但是人民币不断贬值,就会想着把手头的钱来投资,投资嘛,无外乎实体经济、金融、固定资产这么几种,实体经济不行了,金融一塌糊涂,,所以钱都去投资固定资产,政府又不断刺激房价增长(喂,别再开脱了,我大杭州的房价,就是政府开了个会才疯涨的),那房子自然成为第一投资品了,市场需求变大,价格增长,这也是经济学常识。
最后,连一向高傲的中央都说新常态、L型发展,经济不景气,这个问题,居然还存在争议……
说说上海吧。
军工路的货车、卡车比以前少了很多。
上理工听到的货船鸣笛次数也减少了。
还有就是中环的三室一厅不好出租了。没以前都是租一家人的,现在只能给人合租了,不过其他的二室、一室影响不大。
五星酒店的阖家欢套餐
夜店的288酒水
足浴的女士养生新系列
假日酒店九十度鞠躬的经理
4S的保养优惠券
改装店门口堆叠的轮胎
移寿司到菜单前页的日料
楼下进口水果专卖的苹果
政府门口消失的特色菜
过了下班不怎么堵车的商业区
饭馆免费的粥点
重夺江山的沙县小吃
两点关门的火锅店
挤掉KTV的保健公司
菜场商贩的不屑吆喝
没什么包装的月饼盒子
重新上架的国产奶粉
再次火热的电动自行车
搬到市郊经营教材的书店
街边洗车强壮的年轻人
网吧年轻漂亮的收银员女孩
收到碧桂园疯狂增长的传单
品牌专营变成的内衣专卖
高档住宅区里的平价超市
拆迁村没M的五系
卡在4倍利率的借款
名牌健身会所的街边拉客
购物广场饭店的整层蒸发
缺了一截的地铁新线规划
iphone7身边没有128G
是一个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省会城市的新图景
前年我创业还在萌芽期时候。到家乡论坛贴吧朋友群招一个煮饭阿姨。西部小城。开1800的工资,三餐6个人。消息发布两天也就接了4、5个电话。
后面没合适的。由我爸煮饭给几个小伙伴吃。
今年八月我爸身体不舒服就没煮了。我就贴吧随意发了个帖子。因为只煮两顿不需要早点了。把工资压缩到1500。结果早上发帖中午就接到10多个电话。有待业大学生美女,有专业饭店厨师待业的。而且真的1500就干。真是大开眼界。
当然结局是很奇葩的。
电话里我们把自己描述成互联、网金、高学历、青年、激情创业团队,美女也被吸引了。
几个小伙伴都是屌丝。一听有美女都强烈要求美女来。
然后就饭很难吃。屌丝也不会撩妹。气氛诡异。
然后美女两天就走了。
然后天天沙县吃吐。
实体经济从2012年就开始下行,从2012年至今可谓逐步恶化。
管理咨询从业者,前两天查询中国货运周转量(和制造业景气程度高度相关),2005-2011年年均增速12%,2012-2015年年均增速2%。
老家之前盛行将民间高额借贷(承诺年化收益20%+)作为投资渠道,2014-2015年前后发生了大面积的违约,可能是因为民营经济失速,导致高杠杆投资破裂。
近两年香港的美元保险产品收到追捧,期间固然有人民币贬值推动的国际资产配置影响,但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民营老板预感经济下行,企业即将破产,为了在破产后还能保全个人财产,选择将实业资产抵押套现,前往香港购买巨额保险,冀望通过破产清算时“保险收益权高于债权”的国际惯例保全财产。
仅仅是从税收的一个角度来谈,毕竟税收是强制性的,如此刚性都还下滑,可见经济多痛苦。营改增后,很多数据更不好对比。
说说身边的例子,
2015年,男票在北京院实习,号称建筑设计第一院,当然,作为文科生的我是不懂的 ,一起实习的还有清华的土木,硕士研究生,吃饭的时候,男票顺口问了下,今年你们就业形势如何?清华的童鞋说啦,今年呀,给我们一份年薪十万的工作我们都签 ,那可是在北京,那可是清华的土木,我的内心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
再说说近的,成都某设计院,好吧,西南交大也算是地铁路桥扛把子了,院长2016年推了好些人,人家一个没要,往年还是能进去的,毕竟关系甚好。北交大某研究生童鞋连个面试资格都没有,怒吼着要延迟毕业,明年再战。
前几天热乎的国考,四川甘孜州邮政管理局一个岗位,报名人数超过600,甘孜州的条件,总之搁我是不去的,就业形势可见一斑……
临下班说点正经的,2016是实业悲催、地产兴盛、固定收益欲哭无泪的一年。
在下上一家公司是做贵金属的,2013~2015年做得风生水起,都去纳兹达克上市了。为啥那个时候业绩好?一方面是公司给力营销手段好,另一方面是老百姓手里有钱,也愿意投资玩玩。但是16年开始就能明显感觉到不对了,公司里成立了一大堆项目组,开始往个个方面投钱,具体的我就不说了,反正有许多我看上去很不靠谱的,光自己过过手的项目就有三个。如果跟以前一样来钱容易,公司不至于吃饱了撑的几百万几千万得砸新项目,我们这行又没有吞并上下游产业链的说法。
包括后来我们写报告也是,之前都把余额宝或者大额定存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但是后来就发现没法写了,因为你会发现利率实在太低。而且要知道大家之前都是看多了6%甚至10%的年利率,你现在写个4%投资者都接受不了啊(余额宝已经只有2.4%了)。这意味着什么?稳定赚钱的路已经没了,要么你走风险,要么你就看着手里的钱被房价远远地甩在身后。
说到这个,房价也能表明现在的不景气。以前是炒房兴盛,但这轮房价可不想之前四万亿的时候,大家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投资目标了,所以才会一起来做不动产。毕竟国内“房=家”的观念加上房地产永不贬值的概念深入国人内心。经济景气大家都忙着开厂做外贸,开饭馆茶楼也不错,实在不行开个“阿庆超市”也是可以的嘛,哪用得着天天跑来跑去看钢筋混凝土。
除此以外,你看看现在直播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其实也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看直播的和做直播的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经济景气我至于一个人在家对着电脑屏幕?不信你去听直播行业里口音最多的是哪里的人。其实除了零食外直播行业也就能拉动拉动点纸巾厂的生意了,但没办法,需要廉价的方式宣泄精力和荷尔蒙,造就了这个行业的火爆。
最后一条,现在朋友让我推荐理财策略,我都不知道怎么推荐,股票死水、炒房高危、开厂易亏、银行没味,还不如老老实实上班,这年头,赚钱真TM难。
让我特别好奇,全世界都知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升高会导致当地房价下跌,唯有贵乎经济学家们整出一套理论,认为经济衰退时大伙儿会把闲钱都拿来买房,才导致房价上涨。神奇的一套逻辑。
我就不反驳“我大舅/二舅/三舅小工厂倒闭了,四叔五叔六叔小炼铁厂亏损了”这种论调了。结构升级就是为了让这些人,以及采矿、炼钢这些产能淘汰掉。这些人还想着拿出口退税养活那些低端的玩具、小零件、劣质服装生产线,基本等于全国人民一人一条步枪打到白宫一样可笑。
还有人抱怨考研的人多,充分说明了贵乎的大学日子都是怎么混过去的,请问贵乎这些二本三本的同学们,你们水逼们本科怎么读下来的,连考研都考不上,配得上你们人人年薪百万的身价吗?
其他国家每年增长个3%就谢天谢地了,中国增长了7%,一群人嚷嚷着活不下去了?
哦对了,2015年我就有个千赞答案,被踩到那个问题的几十个回答下面了。那个回答上面的所有答主跟这里的答主说的几乎如出一辙。不知道组成中国经济发展真正引擎的那些公司员工,看到贵乎用户哭天抹泪地喊考研考不上,小厂子倒闭了,煤卖不出去了,炼铁厂过不下去了,会不会有当年汽车工厂看马车车夫的即视感。
自从有天涯论坛以来的十七八年里,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好过,年年生意不好做,年年倒闭一条街,年年房价要崩溃。人民币汇率涨,出口药丸;人民币汇率跌,变废纸药丸;人民币汇率不动,汇率控制严重经济没活力!
回到这个问题,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是经济单元的生老病死,自然更替,有新生的,有成长的,有活力四射的,有有威震一方的,也有步履蹒跚的,当然还有奄奄一息乃至已经死去的。
一句题外话,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能生活在一个经济仍在高速增长的国家,惜福吧!
第一,父母说装修随便装装,万一经济炸了,留点现钱在手上好。
第二,银行小额贷款好贷,服务态度好,天天催着你赶快去贷款,而且利息低,导致我身边不少熟人都一起去贷。
第三,家人建议,攒点钱,赶快回家随便盖点房子,万一要拆迁了。再不济万一形势不好,回家还有米吃,有菜种,还有地刨。感觉大家都在留后路了。
第四,公司逼走了好多人。
第五,附近的商家关门了很多。
第六,就业不乐观了。
你看,经济下滑了,大家都能感觉到,都在彷徨,但也有意识到存粮食了,经济再不好,吃饱肚子就OK!
1,餐馆越开越多了。
因为其他生意都不好做了,大商场非常明显,餐馆越来越多,其他店生意是越来越差,数量也在减少。
2,房价越来越疯狂了。
实体经济不行,资金都在涌向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或投机,导致实体更差。还好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不断的限令发布,希望能够遏制目前的局面。
3,贵金属,原油,邮币卡等虚拟经济公司越来越多了。
2011年前这类虚拟经济还很少,但是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实体在变差,大家投资需求在提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企业家在由实体转向虚拟经济投资,也说明实体经济之差。
4,股市转熊
又回到2010年到2014年大熊市模式了。随着楼市限令效果体现,估计又是一轮新的熊市的开始。
5.薪金太低
员工希望老板不停涨工资
以前小区门口总有人在等着收废品,从去年开始好像就看不到了。家里的废品存了半年多,也没碰上一个收废品的,实在没有的话只能扔掉了。”前些年,家里的硬板纸、塑料瓶都会收集起来,卖给收废品的人,“每次都能卖到十几二十块,也能买个菜。”
可从去年开始,发现收废品的人变少了,似乎价格也越来越低,塑料瓶从以往的一个一角变成三个一角甚至五个一角,硬板纸也从四角一斤变成了两角一斤。有一次好不容易在小区门口碰上个收废品的,可一上秤,一大摞纸箱子才卖了5块钱。“存在家里难看又占地方,还卖不了几个钱,以后真不如扔了。”
“受大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工业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下降,从而波及废品回收价格,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原先0.7—0.8元/斤的废旧报纸、纸箱等,现在只有0.45元/斤;原先矿泉水瓶收购价0.1元/个、酒瓶0.2—0.3元/个,现在矿泉水瓶收购价0.1元/10个,酒瓶干脆不收了。“2008年左右可以说是废品回收行业的‘黄金期’,那时生意很好做,多的人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但现在,一个月能挣到两千元就算不错了。
收废品的师傅说,自己认识的大都改行了,敲墙、工地上做工都比收废品挣钱,收废品的大多也只剩些老人了。
做了好几年的第三方物流,一直和某高铁线路维护的相关国企有业务往来。
以前结账多爽快啊!!!发票一开不到一个月钱就到账,开一万付一万,晚上下班回家买个一包蓝芙一包袋装花生米(还是五香的)就着维他柠檬茶下肚,那感觉别提了,走在人生的巅峰了
去年开始就感觉变味了,发票开出去了钱没影子了,好不容易挨到年底还欠10几万,今年简直了,一毛钱都不给我,货却发的越来越多,前几年的存粮全垫里面了。发票开了1万,钱却只打个4、5000,深更半夜忙完回家买包精白沙(最近考虑换劳白沙)称半斤散装花生米(原味的真真便宜啊)就着2L装的可乐灌下去。那感觉别提了,小埋即视感….
不说了,我先哭会
找工作就能看出来。
招互联网/软件的公司总能满场。上回一个没听过的物流公司去了哈工大,主持人说研究生的请举手,屋子里一大半人举起了手。
接触了两个工大的研究生,一个经院的女研究生,文文弱弱的,投销售岗,面试官问她实习工资2-3000能不能接受,这小姑凉半天没说话,我站在旁边看的一清二楚。
另一个食品专业的研究生,我和他聊了一阵子,我问他你找到工作了吗,他说没有。因为没有招这专业公司来。这样的例子太多。
当然了,也有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拒绝了华为高薪。也许吧。
奥对了,忘说了,哈工大可是东北最好的高校,没有之一。
山西某市,我舅舅和姨夫在老家地级市大型国企,十几万人员工的那种。现在一年只上半年班,每个月也只能开1200,天天在家打麻将。
我小学同学他爸,搞煤运的,去年运费降了,就把车卖了,没活干,天天在家打麻将。
我表弟在老家地级市某企业,前半年一个月只能开1100,辞职去昆山打工了。’
我们单位也是国企,不过规模比较小,几百人那种,半年前辞职的,辞职的时候一个月只能开1300。
何止是经济不景气,感觉山西的经济都已经快崩溃了,哀鸿遍野。或许省城会好点?
专科毕业一年多,在传媒公司从事财务,就是在酒店KTV小区小饭店写字楼等地方挂广告牌。
从去年年底开始接的单就变少了,以前点位全部挂满广告,到期立马下,因为后面排队等挂的很多,而现在除了某大品牌还有一单长期合作的之外基本没了。
出去跑点的师傅也在说 部分酒店 饭店 KTV要么已关门歇业 要么正在转让 比例大概是十个里面有三家左右。
和我同届的校友专升本之后 现在也陆陆续续找工作了,我所知道的情况是特别难找到工作,基本都要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不要应届毕业生,有人去做销售了,有人家里蹲备考公务员。
有个朋友这么跟我吐槽的:“现在在家都待不下去了,父母冷眼相看。找工作吧 没有合适的,也就指望着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什么的,不求能考上,只求能进面试,上次进了面试家里就会嘘寒问暖,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他很怀念进面试的日子,所以最近积极备考一百多比1的岗位
一个室友说他后悔专升本了,现在野鸡本科和专科基本没区别,现在比两年前难找工作很多,没经验找不到财务类的工作,做销售也做不来,还不如当时就工作现在也有工作经验了。所以他只能利用仅有的一点优势就是备考国考。
另一个室友没有升本 毕业后一心想找审计类的工作,但是HR基本都很忙啊,哪有心思认真看专科狗的简历,基本就是混日子 后来混不下去就去做销售,然后。。。。。只能拿一点底薪。现在因为没钱生存又拉不下脸向家里要钱,去酒店当服务员去了,毕竟底薪比销售高。
和他们比我算是还好的了,但是今年房价又涨这么快,从去年这个时候的七八千,涨到现在的近2万。心灰意冷。专科狗CPA要是考不到基本就进不去那个门,进不去那个门基本就只能回老家了。
这不算月经也算是个年经题了吧。要想唱衰中国经济,还愁找不到迹象吗?
看看大家都是如何推断经济不景气的:
某专业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工厂经营不善倒闭了,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工资“没怎么涨”,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电影烂票房差,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房价跌了,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房价涨了,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XX行业衰退,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直播行业、页游行业火热,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某医院某外科手术量上升,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某医院某外科手术量下降,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饭店生意冷清,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火锅店两点才关门”,可见经济不景气啊
如此一叶知秋,真的客观吗?
相关性哪有这么容易得到的。夸张一点,你怎么不说气温降了,可见经济不景气呢。
想一想你/他自身是不是个例?你所在的区域是不是个个例?你的行业是不是个例?
原因有没有可能是自己经营不善,有没有可能是行业正常波动,有没有可能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注定该淘汰?
一万种导致你失败的可能,为什么都归因于经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此同时,又有多少人发了大财,多少新兴行业生机勃勃,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没有大样本分析,举个别例子,怎么能得出结论。
当然经济学的东西,事物内部的相关性太复杂了,有大样本分析,也常常得不出什么真正可靠的结论。。
前面有人说“电影票房越来越高”、“电影市场红火”,但其实恰恰相反,春节档大爆之后的电影市场其实并没有预想的好,增长速度也降了下来,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既然说的是春节档之后,那就来看看3月份之后的电影市场。
去年这个时候,3月~10月份的电影市场贡献了:
24亿的《捉妖记》(7月份)
16亿的《港囧》(10月份)
14.5亿的《夏洛特烦恼》(10月份)
11.6亿的《煎饼侠》(7月份)
共4部过10亿的国产片,平均票房16.5亿。
以及
24.2亿的《速度与激情7》(4月份)
14.6亿的《复仇者联盟2》(5月份)
14.2亿的《侏罗纪世界》(6月份)
共3部过10亿的进口片,三部片平均票房达到了17.7亿。
那今年呢。
3月~10月的电影市场贡献了:
11.5亿的《湄公河行动》(10月份)
10亿的《盗墓笔记》(8月份)
两部过10亿的国产片,平均票房只有10.8亿。
以及
15.3亿的《疯狂动物城》(3月份)
14.7亿的《魔兽》(6月份)
12.4亿的《美国队长3》(5月份)
同样也是3部过10亿的进口片,但平均票房只有14.1亿票房。
有人说不能看10亿票房以上的片子啊,那我们再看看3月份到10月份4亿~10亿以下之间票房的电影,去年有18部,今年只有16部。
那3月份到10月份1亿~4亿以下之间的电影呢。
去年有23部,今年有34部,总算扳回一城,而且优势还不小,但在这个随便一个看得过去的片子就能票房过亿的市场中,这已经是电影票房这块大蛋糕靠下的部分了。
那10月份之后到春节档之前的这个时间段呢,去年有16.8亿的《寻龙诀》这样的票房巨星,也有《唐人街探案》《星球大战》《霍比特人3》《恶棍天使》《火星救援》《007》《老炮儿》这种首发级别的明星。(次年春节档之前都归为前一年)
那今年呢,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不是潘金莲》、《奇异博士》、《长城》、《大闹天竺》都是有着票房超巨级别的潜力,《神奇动物在哪里》等一干电影也是首发级别的明星,所以这么看,今年的电影市场说不定会在年底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综合来看,尽管电影市场还是很火热,但增长的速度已经下来了,春节档大爆后的电影市场已经有所降温。当然,有人说这是因为今年电影质量的下降,从这个方面来看,也说明了观众的审美提高了呀,也更理智了,从电影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否则电影市场的票房膨胀就要被某些烂片钻了空子。
说得多了,好像有些跑题,那就要最后圆回来。
最近两年一向发展迅速、票房激增的电影市场在春节档后开始放慢脚步,甚至出现倒退现象,除了电影质量和观众审美的改变外,也和经济的不景气多少有联系吧。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拾壹谈』第七期在桉树空间成功举办,本期活动的主题是“论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11Space邀请imbeer精酿啤酒创始人周京生、没想稻创始人于鹏、摄摄创始人夏高强三位嘉宾,现身拾壹谈现场,跟大家分享和讨论消费升级这一话题。
本期拾壹谈的三位嘉宾,分别来自三个不同行业,精酿啤酒,高端摄影和优质大米。这三个行业都属于消费升级范畴。
imbeer 创始人周京生,作为中国精酿啤酒起步的参与者,他在拾壹谈现场发表了《把握消费升级的机会,实现精酿啤酒行业的从0到1》的主题分享。
没想稻 创始人于鹏,专注于消费升级,将农产品品牌化,做出了五常大米的专家品牌。拾壹谈现场,他从没想稻自身出发,分析了消费升级这一现象的原因、特征以及如何抓住行业机会等内容。
摄摄 创始人夏高强,为大家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如何将摄影发展成消费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性价比的摄影服务。
在特别环节沙发论坛上,三位嘉宾为现场的小伙伴进行了问题解答。
现场还通过摇一摇抽奖为小伙伴们送上了没想稻五常大米,同时还提供了摄摄专业特写照,imbeer精酿啤酒无限畅饮等福利。
♥特别鸣谢:imbeer、没想稻、摄摄、桉树空间、氧分子网、趣现场、兑吧、微链、UI中国、爱咔咔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桉树空间是由星库空间和黑洞投资联合打造高端联合办公品牌,集商务服务、创业孵化、投资服务、高端社交、时尚体验为一体,为入驻空间的创业公司全方位服务。桉树空间具有极佳的地理位置优势,位于朝阳门,拥有1200㎡宽敞的办公场所。它不仅是对传统办公空间的革命,更是创业者的天堂。在这里创业者们体会到了家的感觉,这座承载着梦想的空间,像灯塔般照亮创业者的梦,成为理想的天堂。
从前我们想拍一组写真照,需要先去影楼咨询,选择好照片风格后预约拍摄时间,然后进行拍摄,最后再去影楼取照片。
而现在,我们可以在摄影平台上直接选择拍摄的时间、价位、风格和摄影师等,个性化定制一组自己的摄影照片。喜欢什么就选什么,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提出来。
“互联网+”为摄影行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促使了消费升级。
摄摄APP创始人夏高强说:“从O2O、互联网+、到行业的消费升级,我从一个手艺人(摄影师)的角度思考,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升级和改造这个行业,让摄影行业得到更好的优化。对我来说很简单,我只想帮助摄影行业的摄影师提高效率,同时让我们的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下“互联网+摄影”是如何实现消费升级的?
1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互联网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无法解决线下复杂的服务问题,也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只能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
互联网可以快速传播信息,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快速寻找大量用户。找到用户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他们。
对于摄影行业来说,客户体验是摄影行业最重要的问题,但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在线下服务客户,那么通过互联网就会传播不好的口碑。
线下摄影服务要尽可能给客户更好的体验。
比如:
✦ 没有拍照经验的人,拍照时会紧张。
那么,就在化妆的时候为客户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比如放点音乐,摄影师和客户交流一下如何拍照等。
✦来拍照的客户,大多都想把这个拍摄过程进行分享或者留念。
所以,摄影时可以为客户拍摄一些小花絮等内容赠送,让客户留念或者分享给家人朋友。
……
摄影平台或者APP,是利用互联网来寻找客户的,只是跟客户交流的一种工具,无法达到线下跟客户面对面的交流效果。
尽管我们可以不断优化线上用户体验,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但是线下与用户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仍然是工具不能达到的。
2
摄影行业的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是在现有条件下,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地服务好客户,注重和用户的情感交流,让客户有舒适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交易。
▌消费升级的体现:场景+社交+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社交属性的产品很难实现规模化。
例如:
摄摄APP推出的民国风摄影主题,通过寻找真实的民国家具收藏馆,为客户提供由民国设计理念演化而来的情境,作为拍摄体验。然后通过在微博、朋友圈寻找意见领袖来宣传,以“组团”的形式,把感兴趣的人们组织起来一起去拍摄。
以兴趣为场景的社交,同时推广了自己的摄影产品。
互联网+摄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服务。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好的品牌会发展得更好。同时,一些传统的、发展一般的婚纱影楼会被淘汰。
3
“互联网+摄影”需要思考的问题
▌用创新的、正面的方式,用好传播途径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你的想法好,产品好,就可以快速找到你的目标人群。
▌用技术的手段优化流程,节省人工成本
在线预约摄影的APP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提升效率,不断优化、梳理服务流程?
也就是说,从客户在线上寻找摄影师,到咨询、下单、再到摄影师拍摄、修片,最后将照片交给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投入更少的人力,产出更多的订单?
摄摄APP的团队,只有12个人,每个月可以完成100多单的订单量。如果是传统影楼,十几个人就可能无法完成这个数量的订单了。
在消费升级下,消费类、服务类行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
以上内容来源于拾壹谈第七期嘉宾夏高强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