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小学课本中的战争

小学课本中的战争

作者:蔡朝阳

 

菜虫曾经问我,什么是大扫荡。当时他读小学一年级,正在学语文课本中一文,题为《王二小》。菜虫放学回家,吃点心时,冷不防就问:爸爸,什么叫大扫荡啊?我一怔,大约停滞了几秒钟,就跟他说,大扫荡啊,就是捉迷藏。

关于我的这个回答,虽说是一时急智,但其实恰是我与菜虫一贯的交流方式。我常天马行空,兴致所至,给菜虫一些不着边际的解释。

另一方面,这个解释,也符合我的一个观念:我们需要温和地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

《王二小》一文,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课文大意想必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放牛郎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牺牲了。课文中王二小具体年龄不详,但众所周知是一个儿童革命英雄。这一序列里的儿童英雄很多,可以列举如下:刘胡兰、小英雄雨来、潘冬子,1949年之后又有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等等。在1949年以来的基础教育中,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些小英雄被我们称颂,并需要加以学习。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时至如今,我们基本上会有一个共识,就是儿童的安全应放在第一位。2006年,中国政府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第40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标志。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应符合这一法律精神,贯彻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呢?

在国际上,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早有共识。简而言之,战争是军人的事,孩子们不应该参与其中。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可以说是一个国度、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以,这样来看,《王二小》一课值得商榷的地方太多。

就孩子的个体而言,他们在某一时间段关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谓万物各有其时,孩子若关注到某个具体问题了,我们自应与他讨论。“大扫荡”亦如此,为何我不展开跟他讨论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的纠葛,以及甲午海战以来,乃至唐宋以来中日之间的恩怨,那是因为,菜虫7岁的时候,他最关心的,还是台风的风向。当一个孩子还在关心台风的走向时,讨论中日之争显然为时太早。

但吊诡在于,我的有意回避还是出了一点问题。学完《王二小》一课没多久,菜虫的词汇库里,程度最重、骂人最凶的一个词语,就变成“日本鬼子”了。我若强迫菜虫做某事,菜虫强力抗议,便大骂我是“日本鬼子”。亏得我还给菜虫还看了不少美好的日本动画片,包括《哆啦A梦》,宫崎骏什么的。

这样,朋友们对我的质疑就显得尤为尖锐。我说要温和的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那么,朋友质问:他们保护了吗?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单一价值观的单向灌输不遗余力,从来不保护孩子们的不知情权,我们家长则是欲保护而不可得。

其实,我很期待菜虫学到另一篇课文,就是《黄继光》。这一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故事内容大凡中国人也都知道。学到这个课文时,我打算与菜虫讨论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常识。比如,可以提出一个质疑,尽管现在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但我们知道,朝鲜战争中美军常用的轻机枪的实际型号为M1919机枪,亦或7.62mm口径,初速每秒792-823米的M1918A2,后者可打穿10mm钢板,能在人体造成的球状冲击波直径接近于一枚鸡蛋,前者的威力亦相差无几,总的来说此类枪弹近距离击中人体后几乎一定是立即贯穿的。如果是这种机枪,那么黄继光堵枪眼基本上是白搭。

 

多年以前,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在审视小学教材时,曾提出“事实的缺失”这一批评。《黄继光》一课,仍存在着这样的嫌疑。

总之,在涉及“战争”这一重大话题时,多数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谈得很不好。

 

罗胖曰:

儿童是“未来的人”。

是要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中生长、存活的一代人。

除了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让他们去充分尝试之外,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今天的教育,就是在对冲儿童未来的风险。

和理财产品一样,信过去还不如信禀赋,信专家还不如信运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