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辉:谈谈微信小程序,无须哀叹百度「直达号」

演讲技巧当然重要,不过当一个人足够重要的时候,演讲技巧反而不重要。只要他一开口,所有人都会倾听,这就够了。尽管广州当天的确很冷,但也没有人退场去外面活动一下,生怕错过什么。

同样,时尚算个屁,你们认为的时尚不过是摆拍,然后美图一下,忸怩作态罢了。不要对创造历史的人谈什么穿衣和品位,没功夫考虑这些。

微信小程序是什么?小程序能做什么?小程序有多大商业潜力?如果你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不会给你答案,我也给不出答案,很惭愧。

冯大辉:谈谈微信小程序,无须哀叹百度「直达号」

我不给答案的原因是,小程序的未来到底怎样,现在谁也不知道。包括微信团队。也或者他们看到了未来,但不会提前告诉我。我看到了有待发布的几个成熟度很高的小程序,很有创意,到底是什么,也不会提前告诉你。更多微信小程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iaochengxu

微信团队过去一年里,在小程序上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注入了太多思考。业界不少人可能低估了小程序的潜力(现在高估小程序或是低估小程序怕是都有问题),提前给一个事物下结论,就跟抛硬币一样简单。真正合适的做法是,去找几个小程序体验一下,动手尝试做一下。

公众号区分了订阅号和服务号,但服务号留下了太多问题,到现在看,可以说是个错误,但这个错误反而启发了小程序(应用号)的出现。服务号无法完成的事情,可能交由小程序完成。在这一点看来,小程序的想象力起码比服务号要大,这是基本面。

小程序的另一层价值在于激活并开启更多应用场景,无论是线上场景还是线下场景,有一个新的产品可以用来尝试,我想一些技术和产品人会为此感到兴奋,也会有人不以为然。变革到来之前,基本如此。

有人说小程序没戏,因为没有流量刺激。我看到的是,有流量刺激的新事物基本都很快消亡了。如果不是用户需求激发的产品,再多的流量灌进去也会有问题。流量刺激的另外一个坏处是,会招来太多钻空子的玩家,这些到处找流量红利的人对任何一个平台都不是好事。

我想奉劝大家的是,不要再想着流量红利的事情了。互联网进行到现在,恐怕没有人能再抓住所谓的红利,如果有,也不会是你,撸起袖子干,做了再看。

我看到有一些百度的人在哀叹「直达号」。恕我直言,百度当初做直达号可能是一个好的想法,不过,百度一没有账户体系,二做不好面向开发者的后台工具,最终这个产品没有多大声响是正常的。不必哀叹。直达号初衷没有那么大。

面向开发者友好的开放平台才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像百度以及更多大公司,后台界面一个比一个垃圾,不知他们那么多产品经理都干嘛去了。

微信不会为小程序分配流量,也不会有所谓的流量红利。我对此当然无法理解。毕竟,任何一家产品做到这样的规模,能忍住不用流量刺激一个新产品,太难做到了。不过微信团队做到了。

有人说是微信团队克制,我倒是觉得他们是足够谦卑。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谦卑。

【文/冯大辉 (小道消息 微信号:WebNotes)】

冯大辉:谈谈微信小程序,无须哀叹百度「直达号」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小包:既然说到百度了,你对李叫兽出任百度副总裁怎么看?
Fenng回复:百度傻逼

铁轨质量差:就李叫兽那件事,你在这冷嘲热讽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Fenng回复:你吃不到屎会觉得屎好吃吗?傻逼

Mario:百度是傻逼了,但仅李叫兽而言,他的学术造诣现在你的角度是怎么看待的?
Fenng回复:学术造诣?卧槽… 吓哭了,那我也有学术造诣

鸭鸭说其实并不难:总觉得想表达的很多,但是根本没写出来最近老板没加鸡腿吧
Fenng回复:池老师、阿禅、三表等人已经把能写的都写了。你要我写和他们同质化的内容吗?

余潜:不是从大公司出来的技术都是人才,原来也有二逼,呆逼,傻逼,脑子让驴踢了的啊!那些自称BAT出来的,可要小心了!

荻:微信都苟延残喘了,小程序还折腾啥?
Fenng回复:你可真牛逼,看起来是个做大事的人啊

angela:你明明去外面活动了一下……[吃瓜]

大漠穷秋:虽然某种程度上说是竞品,但是我还是真心希望看到微信小程序能成功!好奇怪的心态。。。

Nowbe:号称取代app的小程序拭目以待啊
Fenng回复:不是取代,是弥合缝隙

Captain本尊:借大辉哥的地盘回复一下一楼。 我就觉得吧,百度不好好琢磨琢磨自己的价值观,就整这营销型人才,先不说李叫兽水平到底如何。就说百度,难道说百度认为今年自己频频被黑仅仅是因为营销做的不好么?

丁丁_xcx.cn(小程序):前几年错过了公众号的风口,拍大腿至今,再不能错过小程序了!

快刀青衣:BAT三家同等级别的公司,百度的产品技术最好挖,企鹅的最难挖。这现象本身就很有趣了。

磨牙行者-何:后台界面什么的,开发者友好度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微信坚守了一些原则,没有让这个平台被挤爆,变质,垮塌。没有把用户吓走,这才是没有空子大家还是要来钻空子的原因。

William李梓峰Java工程师:小程序对于web前端来说是个技术标准的噩梦,没有angular react vue sass less webpack gulp npm…,开发出来也只能在微信上用,不支持个人开发者独立发布。被我们称为KPI工程
Fenng回复:你说的那些东西,都是你们前端自嗨呢吧、尼玛做个前端要几十个东西,都赶不上时代潮流了,然而技术再牛逼,也没人用

阿川:关注之后第一赞,送给了辉锅

jiawen:还是有一点不太理解,为什么只能用扫码的方式。如果用户要用了,但是找不到二维码那怎么办
Fenng回复:别猜,到时候看

赵伟:我只看评论,学习如何回击“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你吃不到屎会觉得屎好吃吗?!”,就这样,干得漂亮。

张航远: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谦卑)

姜大牙:哈哈哈哈,封面图配合那句话,太逗了

孙同凯:今天看到的推送中的一股清流。

胖头:李叫兽团队就是从人家书里或其他地方拿观点,然后再拼命套案例,制造一种“科学氛围”,听着挺有道理,但是实操往往不是那个事,别给忽悠了。另外,就他的“科学营销工具”来看,我是看不明白。营销应当是千变万化的,大手笔有大手笔的玩法,小战役有小战役的打法,千变万化来自于人心的洞察。要是能用工具解决,那千万企业倒是省事了

郑茂锡:如果不是从用户角度看待问题,巨浪般的流量灌进去,也只会沉船。最后两败俱伤

刚&강:您说 微信会不会出只留下聊天(语音视频…还有钱包等)的精简版?
Fenng回复:会。

北朝文:学术造诣个毛,牵强附会。今天想到一个点子,然后就去找有什么资料能够佐证他自圆其说。明天继续。瞎扯!什么狗屁营销理论,把一堆垃圾新媒体编辑培养成标题党。凭空杜撰也叫理论,不经过实践验证,也叫理论?看看他最经典的,给南孚电池做的文案,除了在广告圈自嗨,谁知道那个产品?

冯大辉:谈谈微信小程序,无须哀叹百度「直达号」

向前:希望微信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潘大叔:百度直达号最大的问题是和百度固有的商业体系的冲突问题,这也是百度很多创新项目饶不开的问题。

stone:其实我就是觉得百度煞笔,腾讯煞笔,360傻逼。一群无良企业。。我就是觉得网易好。仅国内而言。而且貌似我也跟个煞笔似的被别人当成煞笔。

bw:很客观的分析,总感觉小龙应该视大辉为soul mate才对。抛开小程序不提,现在微信在各个客户端都做得比以前更好。比如,我现在通过windows客户端给大辉哥的文章点了赞,还留了言。又比如,iOS版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里,选择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文章里进行搜索。这个功能我刚知道的时候惊为天人,一来为查找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二来可以有效杜绝抄袭:复制一大段文字进行搜索,如果出现类似文章,那就可以点击投诉提交给微信后台进行处理了。

痴线:现在看小程序是网站应用的另一种更便捷的触达方式

zzzzw:已经做了,等发布。我的订阅号利用接口做了很多功能,多到让很多人误以为是小程序。现在把一部分功能搬到小程序里,这样用户会觉得更方便。但由于无订阅、推送,单个用户给我带来的价值会下降。形式如此,还是得做…

朱卓冰:总感觉微信厉害的原因是(1)自身厉害。(2)有冯老师这种厉害的人的批评和建议。(3)微信团队会参考大神们的建议及时优化迭代。(4)还有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

doublely:可能是对“为无为,事无事”最好的解释

向灿:如果能把小程序绑定到群组上,那才是真的牛逼。让消息和应用深度结合。

kyo:被说的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梭一把

利民:相比很多挂着“X布斯”名号的资本家,张小龙才是真正的产品经理。

陈丽东:这是目前为止小程序方面写的最好的一篇,一个字:gan!

刘平:微信不会为小程序分配流量,也不会有所谓的流量红利。如果微信能做到这一点,它就太伟大了!对于阿里团队的挖空心思“骚扰”客户的手段,经常恨得牙痒痒,发些牢骚吧很多人觉得是“你能你咋不做”?唯一能做的,我就不安装支付宝,无论打车多么诱惑,也不安装淘宝,因为内存太小放不下,我把这俩都安装在Ipad上,归根结底,他们是属于偶尔用用的。说句小人的话,如果小程序可以上淘宝产品,我估计立刻会成为淘宝商家的天下,他们可是无孔不入啊!

造:感觉微信探索的这种非主流物联网模式很值得思考
Fenng回复:小程序+物联网

匆:都说微笑团队克制,可是微信团队觉着克制本身,是以抑制为前提的场景,而他们本身并没有觉着受到太多抑制。他们追求的是如何更合理。我的理解微信团队目标是,希望在最最基础的领域,提供最本质,最优质的服务来实现他们的价值(极致的体验解决基础的服务需求)。只要最优质实现他们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就是他们认为的成功。除此之外不做奢求,甚至杜绝擦边球。

海洋:如果不是用户需求激发的产品,再多的流量灌进去也会有问题。流量刺激的另外一个坏处是,会招来太多钻空子的玩家,这些到处找流量红利的人对任何一个平台都不是好事。 上面这段写的非常棒。

骑驴男孩:已经梭了一把!看到小程序有人兴奋有人不屑!正常啦

灵魂行者:腾讯编辑后台更垃圾 几百年不更新 兼容差的要命 更要命的是可能项目组都没人了

张永:大冯,我要做一个小应用市场
fenng回复:可以做

付涛:抛开流量让工具回归工具的本源

倩虹:第一次这么快在大辉推送文章后立即阅读文章。

南方:大辉老师说微信团队与其说克制不如说谦卑,我想到了这句话:人对世界的认知就好像是一个圆,圆内是你已知的东西,圆外则是未知的东西

加菲:我是来给你吐槽百度后台点赞的

can:一个多钟的公开课,半个钟才开始步入正题,也就张大大可以这样了!静待1月9号

yopo.yan:微信做到这等规模了,想做的、能做的事情很多,但他们依然很克制,从小龙回答的关于小程序的问题来看,流量入口、消息机制、去中心化等,就是为了少打扰用户,保持微信的核心用户体验,这一点上来看支付宝好像走了相反的路。

kant:等你的医疗搜索做好了,记得也做个小程序呀~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曹政:微信小程序的盛宴,你真的准备好了?

➤ 和菜头:作为大自然的微信,小程序是微信里的AppStore

➤ 池建强:微信小程序,仅仅是 Web App 么?

➤ 微信应用号小程序内侧:微信是一个操作系统、一个AppStore吗?

➤ 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您可能还喜欢…

7 Responses

  1. 不要把小程序当救命稻草!(进一步解读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说道:

    看够了一本正经的内行,逗逼的专家你见过没?今天我们用通俗简单逗逼的语言解读张小龙2016年12月28日的公开课演讲。前天报道的人非常多,但凡和小程序相关的都成了爆炸性消息,刷屏成了必然,居然不少公众号黯然神伤,觉得张教主要放弃去年还是香饽饽的公众号,一直只给小程序做广告。

    这次张小龙的视频弹幕上,不断地有人弹出:口才不好,张小龙不善言辞,太紧张这些评语。然而,口才好不好早就不那么重要了。跟随始源科技FAme的脑回路,联想到小燕子赵薇,当媒体大肆报道她穿衣杀马特、面容憔悴、大脸肥鼻、不收拾自己的时候,你怎么就不想想,其他明星都在那里挤胸、凹造型的时候,有几个明星能和马云勾肩搭背、和王菲这种怪咖做好朋友、和王思聪他妈谈笑风生,你见过国民老公骂过她吗?又有几个明星能斥资30.59亿元入股万家文化,还有幸被也上海证券交易所请喝茶,被怀疑收购是否与“阿里系”合一集团借壳有关。就算是负面消息,人家都这么高大上。好啦,我是来说互联网的,没办法,连娱乐圈我都懂。总之我的意思是,不要老去注意张教主不停用手扶话筒,手机啥牌子(话说究竟用的是不是华为?),人家都说了是程序员出身,核心竞争力在这呢。

    张小龙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把用户捆绑在微信里面,他还是希望解决用户的问题。酷就酷在,当大家都在显摆谁能把用户绑得越久的时候,微信却在想如果你能快速解决问题,哪怕你解决完就走。这样洒脱的产品,很讲究“品”格。2012年张小龙朋友圈写:PC时代的入口在搜索,智能手机时代的入口在二维码,二维码是微信的灵魂。扫一扫成为了微信的触角。体验、快捷、不打扰用户是张小龙对小程序的定位。

    小程序的出现源自于希望写出一个能运行程序的程序,不希望有安装的过程,不应该有负担,张小龙对未来的智能眼镜的畅想,可以感觉到他对AR和虚拟技术的向往,当你看到实物,实物的应用程序即刻浮现。你走到公园门口,自动出现你需要的购票系统,而这种所见即所得,已经被张小龙提及了无数次。我们试图去理解微信、微信小程序出现的源头,虽然是中国人讲究团队协作,但更多的是一个伟大个人的想法实现。所以,小程序的出现不是偶然和拍脑袋,他是一个程序员做到极致时候的必然“极简主义”。

    腾讯是家注重产品极致体验的企业,他们的成功和每一个人(每一个c)有关,这就注定了腾讯如果天天专研怎么运营、炒作双十二,是不会有微信这样的产品的,它也不可能天天专注于怎么弄排名弄广告费,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过去和将来不会去做排序、推荐。用户舒服了爽了,才会付费,这才是腾讯的王道。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以为支付宝即将拉响新年AR红包大战,可是张小龙却并不想迎战。始源科技FAme觉得,回归到工具的本质,教父并不想僭越微信的本分,希望团队轻松点,用户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而不是成为一场支付战争的玩具,冲这个,应该点个赞!我们作为用户,我需要你你出现,我不需要你,你别瞎掺和。我也不喜欢参与你们看似热闹的争夺,这才是用户思维。

    一个企业的风格如此一致,不善言辞不喜社交的张教主以及马化腾,比起江湖气息很浓烈的阿里巴巴,真是一代君主一代臣啊。马云崇尚个人领袖和武侠江湖文化,阿里内部都有江湖大名称呼,马云就叫做风清扬,乔峰、虚竹一堆堆跟着他闯荡。但后来显然,这种江湖、帮派、现实利益的冲突也必然埋下了腐败、内斗的种子。反过头来看2015年李克强访问腾讯的时候,你看看马化腾在看啥?领导在侧,阿谀奉承不见,却盯着公司白板研究数据采集。这张图一度被网友调侃。

    可见, 一个严谨的领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高管风格,进而决定了产品风格,当然了也决定了今天的小程序是否能让你找到蓝海,你不了解他们这帮人的个性和初衷,乱扎进去,才发现,张教主不会给你流量分发,他要你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你就自己朋友圈推,推了最后还是有人用啊,至于病毒式传播全看自己的能耐了。所以,始源科技FAme觉得小程序救不了任何人,只能说它给有的企业提供了一种送达服务的渠道,而如果你是濒临破产的企业,指望这个来咸鱼翻身,我看还是算了。

    最后来点关于小程序的结论(如果你没看视频和跟风报道的话)从张小龙的发言,始源科技FAme总结如下:

    1 小程序没有微信入口,意味着流量上的红利NO!NO!NO!。因为微信永远不会做入口、排序、推荐,腾讯就是腾讯,他不是百度。所以,你要靠刷量走上神坛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用户自愿扫二维码。

    2 小程序商店不会有!因为没有下载这个动作,查找会适度的有,但是没有app分发中心。去中心化无入口,跟公众号一样的做法。

    3 微信曾经没有推荐过公众号,现在也不会推荐给你小程序。熟人社交和推荐是张教主想要做的。

    4没有粉丝,只有访问量。因为粉丝不等于访问。所以无需订阅

    5 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会提供有限的服务触达能力。

    6小程序无法分享朋友圈,可以分享群和聊天界面。分享的页面是即刻性质,有协作性可沟通,无需重复开启

    7 不会有流量分发获取用户的事情,无法做游戏,有限的搜索能力只为了用户能触达

    8 企业自己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可以互相跳转

    9 基于LBS功能的小程序展示是有的

  2. 百度「直达号」服务,对微信「公众号」是否构成危险?说道:

    “直达号”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实际上就是百度商家轻应用的快速直达。至于与微信服务号的比较,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没有耐心的童鞋可直接看第4个问题)

    1. 第一个问题,“直达号”很新吗?

    直达号的新,在于交互逻辑上的创新。其实百度的轻应用已经出现很久了,商家的应用也有一些。但在之前,这些轻应用的入口,都是呈现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项,用户需要再一次点击才能进入。

    这是百度做搜索太久以后的天然逻辑,万物即搜索。但实际上对于用户而言,每增加一步操作,就相当于把一个功能从一个显性功能变成了隐性功能,需要用户去发现。直达号看起来只打掉了一步操作,但其实是百度摆脱搜索思维的一大步。

    2. 第二个问题,“轻应用”很新吗?

    轻应用当然不新,无非是 web app,做手机浏览器的厂商都在推。轻应用之轻,其实是相对原生应用而言的。随着智能机和浏览器性能的不断提升,轻应用免安装,在体验上也与原生应用相关越来越小,可以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可以说,轻应用虽然不新,却迎来了它最好的时代。

    这样一个时机点,恰恰给了百度推出直达号一个足够的信心和用户基数。

    3. 第三个问题,“轻应用”很轻吗?

    直达号的“轻应用”相比于微信服务号而言,无疑是“重”的。交互上更像一个app,要比微信服务号气泡对话的交互方式,更加立体和多样。虽然目前很多微信服务号也会引导用户进入到一个微信内的web app中,但微信还是觉得 web app 这类的“轻应用”太重了,不应该直接地暴露给用户,因为轻应用容易让商家有更大的空间,做更多“放肆”的推广和设计,甚至影响到产品的整体形态。所以微信服务号要更轻一些。

    微信服务号的轻是基于一种妥协和平衡。因为无论怎么说,微信都有着极强的社交属性,这就需要它更加“刻制”,让商业营销尽量不去干扰用户的社交。但百度没有这个制约,用户愿意进入直达号,要的就是“放肆”的服务,这是直达号的优势。

    4. 第四个问题,直达号和微信服务号的各自强项?

    百度直达号:
    1. 流量。百度搜索框天然的优势。
    2. 地图。O2O中最大的桥梁,未来百度地图接入直达号,绝不可小觑。
    3. 灵活。交互方式更多,宣传推广更加自由,商家权限更加灵活。
    4. 推广。文字上“@ XXX”,要比贴一个二维码更加美观和自然。

    微信服务号:
    1. 进入直达号后可以实现的功能,微信服务号全部都可以变相实现。
    2. 推送。微信天然的优势,百度几乎无法比拟。
    3. 社交。流量营销 VS 粉丝营销,虽然不好说谁更有效,对于后者,显然百度是不足的。

    5. 第五个问题,直达号是搜索的未来吗?

    到底什么是移动搜索的未来?这个问题,包括Google、苹果、微软、百度、阿里、腾讯都在尝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不会是直达号的样子。直达号更像一个操作体验上的微创新,而并未给移动搜索带来更多的变革。

    如果变一个思路来看,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这类语音助手,其实上是一个更自然的搜索。不再敲文字,人脑提取关键词,这样的体验如果进一步优化,接入互联网上更多的服务,这也许就会是移动搜索的未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微信要更接进于未来。如果微信服务号达到一定量级,用语音来唤起,用户会更加容易接受。

  3. 直达号vs微信说道:

    一、直达号是什么?(主要引用发布会的内容。如果已经看过直达号的发布会视频百度世界2014,请直接跳过该部分内容)1.直达号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接线上用户与线下服务目前有三种方式:native app:但门槛高、推广难、活跃度低(发布会以某航空公司为例);移动站(也就是移动端的官网):但功能弱、转化率低(发布会以佳美口腔为例);第三方平台:团购、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等等。但拉新难(发布会以新辣道火锅为例);以上的例子我没法判断是否以偏概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大量的长尾服务,或者说低频次的服务(如租房)提供商都会遇到上述的问题。而百度的直达号就想解决以上的所有问题。后面讲它是如何解决些问题2.直达号是什么?它想做什么? 前面的扫盲部分也提到了,百度直达号本身是轻应用的一种,但有更多扩展。为了方便理解,姑且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功能较强大的移动端官网,或者类比成淘宝上的商铺页面,或者微信的公众号。 它想做的是把尽可能多的售前、售后手续搬到手机里完成,用户在实体店直接享受服务即可。以海底捞的直达号为例:用户可以在直达号预订座位、叫外卖。如果是临时决定去海底捞呢?未来是不是可以在手机端取号,等轮到你的时候再过去?售后还提供点评 【对比海底捞的微信公众号和百度直达号,你会发现都是h5网页,但目前直达号比公众号功能更多(如点评功能)】<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5d55549d66469b37903e66e1f7552d6_b.jpg&quot;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以美发为例:是不是可以在直达号指定发型师、预约时间、完成支付,售后可以完成点评分享等等。用户去到店内,不必排队,直接享受服务。以黄太吉(煎饼果子店)为例:未来,用户直接在直达号中完成下单、支付等环节。用户只需要到店取餐,减少排队时间。(是不是有点像网购包裹自提点?)恩。看起来挺美好的。不过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后文再说。3.直达号的优势图片来自官方介绍

    (图片来自官方介绍(直达号),我用人话说明这4点广拉新 这是与微信公众号的最大区别。百度通过三种方式广拉新:搜索导流、手机百度“发现”、百度地图“附近”。 搜索导流是最关键的。但重点不是精确搜索,而是模糊搜索需求导流。举个例子:用户搜"北京哪家火锅最好吃"/“火锅”,如果百度将海底捞的直达号置顶是不是就相当于导流了?如果用户碰巧觉得这个直达号的页面体验还不错,是不是相当于拉新了? 这种模糊搜索微信能做?就算能做,有多少人会在微信搜索这种问题?这类模糊搜索的请求多吗?肯定很多,不然百度为什么这么隆重地推出直达号?任何一个浏览器,都可以访问直达号,这流量够大吧?未来,随着百度大脑对自然语义的理解更深入,还可拓展到语音搜索。 这种模糊搜索微信能做?就算能做,有多少人会在微信搜索这种问题?这类模糊搜索的请求多吗?肯定很多,不然百度为什么这么隆重地推出直达号?任何一个浏览器,都可以访问直达号,这流量够大吧?未来,随着百度大脑对自然语义的理解更深入,还可拓展到语音搜索。 看起来不错,但是: A.手机的屏幕已经很小,一页大概就展示3-5条搜索结果,推广链接就若干条了,还有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的搜索结果。直达号的位置该在哪?这是百度团队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 @贺滨提到的问题(但企业H5官网和直达号重合的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把它们合并就行了。如果企业本身就有H5网页,在新建直达号时,直接连接即可,具体参考核心优势——直达号中的易开通)。 B.以搜"北京哪家火锅最好吃"为例,如果有多个火锅店直达号,该优先展示谁?竞价排行吗(看来又是收入来源哦)?【我觉得,可以把直达号做成icon的形式,而不是链接,那样一行可以排好几个,省空间也更直观】 C.网页推广链接、手机助手推广链接、直达号、团购等等,加起来都3-6条链接了,那移动搜索的首屏都成广告了,用户还乐不乐意?高转化:应该是指模糊搜索的需求转化率更高。这也是PC端关键词广告定位精准、效果明显的原因。强留存:这有意淫的嫌疑。百度希望用户收藏这些直达号,就像关注公众号一样,以后商家就可以时不时推送消息了,并且收集用户的消费数据,提供个性化营销。但是,如果营销信息太多,用户愿意收藏吗?营销信息限制得太死,又会像微信公众号一样存在感低。易开通:应该也是与微信的第二大区别。有模板、有组件工厂,所见即所得的拖放方式。听起来确实很方便,不过没用过,不清楚。二、我眼中的直达号1. 功能上碾压微信公众号: 相比公众号,直达号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并且,最关键的是,模糊搜索导流带来的新客户和易开通,这是公众号根本无法比拟的。 有人会说,微信的用户量大啊,百度手机客户端哪比得上。之前说了,直达号是几乎所有浏览器都可以用的,你应该比的是:微信的用户量和使用百度搜索的用户量。其次,微信能模糊搜索?能语义判断?营销的精准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再次,百度手机客户端的装机量一点也不低啊!2. 百度的野心很大,直达号想做的是O2O平台 在PC时代,百度连接了人和信息,在移动时代,百度想连接的是人和服务。这个过渡其实很自然。 在PC,其实百度也连接了人和服务,只不过是网页服务。比如,你搜索“海贼王”,你很可能是想看TV动画或者连载漫画,然后百度框计算就把搜狐视频、爱漫画的链接给到你,并且允许你直接选集。你搜“天气”,百度就根据你的IP地址给出当地的天气情预报,即搜即所得。 在移动端,百度也想依靠搜索重复同样的逻辑。你搜美发,给你提供对应的发型屋。所以,直达号绝对不是百度YY出来的需求,这是可行的模式。 百度希望广大商家自己建立直达号,而百度搜索则成为连接人和线下服务的桥梁。未来的商业模式,如无意外,也会是竞价排名,这也是PC时代的逻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第一,难以向三线及以下城市拓展;难以保证每个直达号有良好的体验;第二,更完善的功能需要借助百度搜索客户端,但这个客户端的覆盖率怎么保证?交互逻辑、用户体验又怎么优化?第三,直达号目标是覆盖所有的线下服务,包括餐饮、生活服务、电影、娱乐、医疗等等。这种大而全的东西在面对更加专业垂直的APP时,是否有优势?比如用直达号使用电影订票选座的体验比较好呢?还是用猫眼电影的体验比较好?3. 服务冲突了怎么办? 目前在手机百度搜索“敢死队3”,会出现糯米团购的直达号,支持选座等等。但如果哪天某家影院推出了自家的直达号,比如万达,那搜索“敢死队3”的时候,是优先展示糯米的直达号,还是万达的?如果有多家影院呢? 同样的,如果你搜索“附近的酒店”,那究竟是展示7天的直达号,还是去哪儿的直达号,还是别的酒店的直达号呢?4. 目前的体验不佳 功能上也许可以媲美native app了,但体验上,并不如。也许一年后能得到改善。

    三、美团才是真正的对手 长期来看,直达号的竞争对手不是微信公众号,而是美团。 如果你以为美团只是一个简单的团购APP,那你就too simple了。目前,团购已经开始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团购可以免预约并且不限制使用时间,这不就是用户在线上完成了支付,去到线下直接享受服务吗? 再具体地说:你在手机百度搜索“敢死队3”,直达号可以直达选座订票;但是你在美团的猫眼电影也可以完成选座订票,价格可能更便宜;你在手机百度搜索“海底捞”,直达号可以帮你预订座位;但是你在美团,同样可以实现预订座位;你在手机百度搜索“7天”,7天的直达号(假如有的话)可以让你订房位;但是在美团,你也可以这么做; 美团现在涉及的O2O领域有:餐饮、电影、酒店、生活服务(含婚庆、鲜花等)、丽人、旅游、外卖等等等。假如,假如啊,美团也开发了商家服务号,允许商家自定义自己的商铺页,支持商家与用户直接交互,那么,不就是另一种服务号/直达号形式吗? 左图是目前在美团客户端中的“商家tab”,右图是商家详情页,假如右图变成h5形式,或者说以别的方式实现了与用户的交互呢? 左图是目前在美团客户端中的“商家tab”,右图是商家详情页,假如右图变成h5形式,或者说以别的方式实现了与用户的交互呢? 美团目前确实没有沉淀商家和用户,但未来一定会这么做的。 假设美团这么做了,美团相比百度直达号有什么优势呢? A.更明确的需求。用户搜“火锅”,百度还得猜究竟是想吃火锅,还是想查网页资料,但在美团,这个需求就非常地明确。 B.强大的地推团队。百度指望各大商家自觉建立自己的直达号,美团则可以主动邀请,甚至帮你建好整个系统。配合地推团队,要覆盖到三四线城市不是问题。 C.更统一的体验。前面也说了直达号是商家自建自的,那体验肯定会不尽相同,但美团可以通过做好垂直领域,提供统一的体验,比如目前很不错的酒店、猫眼电影。 那美团有什么劣势?数据分析能力、支付能力(目前没有自己的支付工具)、自然语义分析等等都是劣势。 再大胆地假设,未来美团会拓展到O2O的方方面面,比如58同城的租房,比如牙医等医疗服务,比如文化活动等等。 上面的事情,是微信公众号能做的吗?但那是百度直达号和美团都能做和想做的,所以,我说直达号的对手不是公众号,而是未来的美团。 大众点评CEO张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可以拆解成“人、商品、信息、服务”四个元素,每个元素连接点都是巨头的机会,其中百度连接人和信息,阿里连接人和商品,腾讯连接人和人,大众点评则连接人和服务。 可惜的是,连接人和服务的不会是大众点评,而是美团了,美团已经占得先机,“一超两强”格局为团购盖棺定论。我大胆地认为,美团在5年后会成为与BAT并列的巨头,成为O2O平台。5年后请来打我脸。

  4. 又有多少传统企业或小公司能做出H5版的网站呢,所以轻应用的模版来了,一整套服务。说道:

    一、直达号想要做什么为传统服务行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功能是:方便维护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二、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基于移动搜索、@账号、地图、个性化推荐等多种方式,让顾客随时随地直达商家服务。三、和微信公众号的区别微信公众号目前多扮演消息推送、查询和内置简单的互动或者服务功能(例如中国移动的公众号)。直达号目前来看,是一个搜索、查询和指路的功能。共同点主要在功能上,比如信息查询等功能。区别点主要在方式上,微信是一对一、直达号可以是一对多关系。(微信需要关注很多公众号才能获取不同商家的信息,直达号一个搜索即可获取很多)直达号的优点我就不说了,百度发布会肯定已经说的差不多了。(百度号称有以下优势:广拉新、高转化、强留存、易开通,能有效解决商家“获取新用户、留住老用户、提升服务体验”等难题)还是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吧:1、战略性盲目、乱枪打鸟的感觉。直达号就是个功能性APP,这些功能完全在百度地图上做个功能拓展即可,何必另起炉灶搞一个APP?一个好的生态圈必须有大量的客户集中集群,又搞一个新APP分流用户,还不如直接在百度地图上面增加这些功能,使得客户数量不断累积,形成更大的生态圈。并且,现在功能性软件大多面临使用率低、替代性强等问题,消费者手机已经有太多此类生活性软件,客户还会选择一个新的么?为何不充分利用好目前百度地图安装率高、使用率高的优势?2、可能不能为商户带来较大好处好处肯定有,多个销售渠道、多个选择,但是预计不大。聊胜于无啊~~先看如何帮助商户维护老客户?无非是记录下客户的消费信息,帮助商家进行数据挖掘,对不同的客户分个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其实想出好的维护内容和维护方式,比这些消费数据的获取难多了。目前直达号CRM功能具体有哪些,能够提供多丰富的维护方式?没看到~再看如何吸引新客户?无非是通过搜索,发现商家,带来新客户。这点我存保留意见。如果不通过直达号,消费者是否有其他的更好途径找到心意的商家?又有多少人先有了消费目标却不知道怎么去的,这也算是直达号带来的新客户?并且这里面有很大bug,假如直达号商家多了,又要竞价排名怎么办?2、没有真正理解消费的初衷和前提所有成功的APP必须要争取到足够的用户。直达号目前看不到能争取到大量用户的基础,或者功能。消费者消费地理圈子很小的,并且有明显的集中性。有多少人会跑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消费一个通过直达号搜索来的陌生店?如果是比较近的话,口碑好的的店基本上已经口口相传,客户只需选择如何到达即可。如果是消费一家陌生的店,客户更需要的是它的菜单列表、还是其他客户对他的评价呢?所以此类搜索功能必须依托于一个平台生存,却不能独立出来生存?除非你已经有足够的用户量基础上~再看看直达号号称的个性化推荐功能。这个功能在各行业(书籍除外)效果都不甚理想,无非是你买了一条内裤,通过协同过滤算法推荐你一条内衣、或者一条更便宜的内衣如此之类。因为有限的消费次数是不足以准确预测一个人的下一步消费需求的(刚性需求除外)。个性化推荐的点击率如此低足以说明问题。总的来说,我挺喜欢百度这家公司的,但是近几年却看不到它有什么创新的力作,挺失望的。现在百度的战略让我有种广撒网的感觉,不知道哪里有大鱼,多搞搞,谁知道会不会捕到一个大的呢?这种策略很不好,成本投入太大,精力不集中,很容易错过大潮。(看看三星手机,产品系列实在是太广)还有,就是国内的企业家有点扎堆的习惯,哪里成功搞哪里。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这样一个方向:为商户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微信是用户和用户之间沟通的平台、淘宝是用户和商家之间的沟通的平台。阿里巴巴的平台群体定位太明显,中小企业批发采购。目前还有更多的群体没有被覆盖,很多金融行业、媒体行业、医药类、农业……在寻求跨行业、跨公司的合作机会,却苦于没关系、没资源、没人脉、没平台。越来越多的交叉营销产品推出已经说明需求所在。我觉得商户之间的沟通平台有戏!

    就不从生态什么的考虑了,略带阴谋论的说几个现实的问题,说错请百度的朋友轻喷:1、「@」这个符号,平常人很难在键盘第一页找到并打出来。与其打这么复杂的符号,还不如直接搜索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直接点击相应直达结果。2、为啥不把直达号对应的轻应用放在搜索结果前列呢?要知道,直达号对应的搜索词,一般都是品牌词,而品牌词的头几个推广位,是可以用来做品牌专区或者品牌推广的。都给了轻应用,那百度推广的销售团队还要不要吃饭了?举个栗子,我们看看去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的主推轻应用关键词「嘀嘀打车」,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前三条都是推广结果占了大半个屏幕,销售团队功不可没。这是就算轻应用结果在自然结果里排第一,点击率想必也高不到哪去。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轻应用结果排在所有位置的第一位呢?当然有,加个「@」符号,直接跳转,不经过结果页不就行了嘛(脑补了一下产品经理的逻辑)~3、轻应用和企业H5官网重合怎么办?看看看去年主推的「58同城」:头两条结果打开的页面完全一致,一个是官网,一个是轻应用(轻应用不就是H5网页版的官网嘛)。问题来了,如果企业官方移动站做到了和「轻应用」一样的体验,那还要轻应用干嘛?头两条结果打开的页面完全一致,一个是官网,一个是轻应用(轻应用不就是H5网页版的官网嘛)。问题来了,如果企业官方移动站做到了和「轻应用」一样的体验,那还要轻应用干嘛?换句话说,如果所有的企业官网,都做到了轻应用一致的体验,还要百度干嘛?我简直能想象到一条这样的新闻摘要:「UC、QQ浏览器、海豚浏览器宣布,只要在浏览器搜索栏中加@,就能跳到他们白名单内的对应的企业官网。」4、轻应用从来都不是小工程,百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 轻应用概念推广、建站工具、收录审核等环节上。但是轻应用推广的最大瓶颈,不是上述的工具和流程,而是切实的流量。只要轻应用不是所有结果的第一名,被推广结果排挤,那么他的流量就上不去,企业主跟着玩了一阵,发现收益甚小,就不会继续投入(还不如去买推广结果)。但是买推广结果,不投入,就导致企业的移动站始终不好看,不如APP体验好,移动搜索的用户随着移动人口红利增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始慢慢被其他体验更好的垂直APP分流。打败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对手,而是自己骨子里的基因。以百度移动的收入增长,砍掉或者弱化推广结果,似乎不太可能吧?(何况在股价高企的档口)于是妥协又妥协,想出了这个跳过搜索结果页展现的轻应用跳转方案。不过,妥协得了「商业利益」,妥协得了「用户习惯」吗?

  5. 微信生态研究者说道:

    体因为有几个原来的技术同事去了百度后,成就感和幸福感太少,说起来都是冲着铜臭在那将就日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太相信百度能出优秀的产品。“直达号”出来至今也不短时间了,没有被动看到过一条让我想进一步了解一下的诱因信息。威胁“公众号”?如果耍流氓叫威胁,比如拿枪顶,拿刀架,那我不知道百度在这事上有没有耍过流氓。如果这里的威胁指的是市场竞争,至少我并不认为“直达号”和“公众号”是同类产品,它们相互威胁不着。若要让我找一个不用“公众号”的理由,我现在还真找不出来,它能聚用户,也能积资源,能整内容,也能卖东东,有事没事还能转转朋友圈装装逼格,为什么不用?若要让我找一个用“直达号”的理由,对不起,我对它一无好感至今一如所知:我用它作甚?

    互联网1.0或2.0时代,百度的PC端搜索是当之无愧的搜索霸主。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的霸主地位受到了360搜索、微信和神马搜索的挑战和
    威胁,而百度在移动端的布局和发力明显不如阿里腾讯和360。从近年来的种种动作可以看到百度对于移动端是势在必得的,收购91自不必说,旗下各类APP也是遍地开花雨后春笋般的上马。百度的轻应用其早已存在,这次以直达号的概念重新推出,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新瓶装旧酒。轻应用目前常见于各类手机浏览器,它和APP或者WAP站、触屏站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不需要输入网址,不需要去应用市场或者搜索引擎里面搜
    索然后再下载安装,打开即可使用。比如用户只是临时想看下天气然后顺便再团购张电影票、预定个火锅店的包间,而此时wifi信号又不好或者没有wifi,
    各位脑补下该怎么去操作呢?搜索->筛选->下载->安装->使用,整个流程太长,中间步骤容易流失掉用户,而轻应用呢?在移动
    端的入口功能更明显,连接更快速更直接,缩短了到达路径。前期我们做了2款APP产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优学5000年(大小都在8M以内),其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在CCTV播出,用户
    在观看电视过程中会希望同步参与书写,这个时候我们提供了在线体验版(可以看做是轻应用),用户无需下载安装APP,3秒即可进入APP参与同步书写。另
    外我们在APP里的多个界面加入了分享,用户可以把应用分享到朋友圈和QQ空间,他的好友看到后也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在线体验版。如果这2个使用场景里面进
    入的不是在线体验版(轻应用)而是APP下载,估计参与人数会少很多很多。轻应用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轻,但相对于微信服务号的交互或许要直接很多。微信服务号的很多功能你需要在菜单里面逐个去找,不像轻应用那样直给。
    轻应用以前的入口比较深,需要用户在搜索结果内筛选后点击进入,现在可谓是一步直达。另外百度直达号可以接入百度的搜索框和地图,流量入口比微信服务号更直接,同时“@海底捞”的模式也比二维码或者APK更好记更易于传播。

  6. 直达号,做的好,将引领百度以后的移动发展。目测百度还是没重视,因为现在移动流量变现能力很强。说道:

    直达号优势1、强需求的成交率高,我们使用到搜索一般都是基于强需求,相比微信公众号需要先拉粉再引导成交的迂回方式比,成交率必然会高很多。而且基于百度地图的LBS推荐,也会带来更多精准用户。2、ToB的商业化属性强,和微信公众号带ToC的属性不一样,直达号一开始就是定位ToB的,商业属性强3、商家运营门槛低,通过微信公众号运作粉丝需要一定的能力,并不是所有商家都能很好把握;但是直达号没这么麻烦,用户可通过搜索框直达,而且只有需要消费时才想起,消费完了就离开,无需为养粉难题而苦恼4、语义分析,百度在PC端积累了这么多年的语义分析能力,即使模糊搜索也能很好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个是公众号的精准搜索难以做到的5、中心化流量支持,虽然大家都说未来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契约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到达这个未来还尚需时日,目前绝大部分真正能落地的模式,还是靠中心化的流量,百度给商家提供这个中心化的流量,精准匹配结果后带来的用户,至少在质量应该还是可以的直达号劣势1、无强达到、强提醒功能,虽然轻应用也有消息提醒功能,但是和公众号的强提醒功能相比,还是差很远,而且用户已经养成了看订阅号的习惯,如果用户在百度客户端上关注的几十个直达号每天Push一次,相信Ta可能会直接卸载了百度客户端吧。不过缺乏媒体属性的直达号,少了信息泛滥的骚扰,安安静静的直面商家。所以在这点上,会是一把双刃剑。2、无强交互带来的服务能力,微信有着天然的强交互能力,用户使用微信进行对话完成服务,貌似已根植在基因里,公众号也延续了此项能力,再加上服务号的多客服功能,更是加强了微信的客服能力,而百度直达号的客服能力是很差的,估计大部分还想不到百度的输入框可以对话吧,想想都有点别扭3、账号体系差,相信很少有人在使用百度的时候还登陆账号,无论是PC还是移动端。如果用户没有登陆,很难追踪他们的行为,更别谈什么CRM,多平台同步也无从谈起,这点却是微信的优势。4、支付体系落后,虽然微信支付的量还没占到国内第一名,但是通过微信红包、滴滴打车、理财通等手段,还是圈了很多用户,就算一些人没用,至少还是知道微信支付的,但是相比之下的百度钱包呢?反正我是没用过。要想做好O2O闭环,支付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一环。而且现在微信支付还在大力与硬件厂商合作,不知道百度钱包是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呢?5、移动端入口能力差,百度在PC端确实是个巨头,在移动端的百度搜索和地图客户端也号称用户量过亿和过2亿,但是这相对于一个巨头来说,并不是值得骄傲的数字。搜索客户端用户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大家还是习惯了用浏览器访问百度,而不是专门下载一个客户端;二是百度在移动端发力较晚,而且无亮点让用户必须下载客户端。虽然百度地图的用户量还可以,但是用户用来导航的机会,应该要比沟通的少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的微信,用户数和活跃度就不用契约多啰嗦了。所以,在占据用户第一入口的能力上,在用户粘性上,百度还远不及微信。6、无强关系的营销能力弱,基于强关系的微信口碑传播能力很强,特别是点对面传播的朋友圈,让人人既是受众又是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力非常强,也制造出脸萌、神经猫等神话,而百度直达号在社会化营销这一环就缺失了7、无二维码,反正手机上的微信都一直开着,顺便扫个二维码关注商家公众号,会比输入文字或地图上找商家直达号要方便,特别是线下用户和商家都习惯二维码的情况8、用户习惯,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本身的SNS属性,将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培养得很好了,但是直达号的几种使用方式,绝大多数的用户还是不知道的,包括IT业内人士,所以这个用户习惯的培养,任重道远!直达号和公众号之争,一是应用场景和粉丝之争,直达号是用户有应用场景时才会让出现,不需要时就被舍弃一旁;公众号是粉丝模式,先培养粉丝再交易;二是生态之争,单纯的说直达号和公众号的优劣,其实是片面的,还是要看两家整体的生态,谁能在自己的生态里真正给商家提高营业额,这才是王道。对商家来说,这是个多选题而不是单选题,像我们点点客就给商家提供了微信、微博、易信、支付宝服务窗的服务,也是直达号的首批合作伙伴,只要是我们平台的商户,基本都可以在全平台开花,至于哪个平台更好,因为影响因素很多,需根据商家实际情况而定对自媒体和草根大号(搬运工)来说,百度直达和支付宝服务窗一样,都是对商户B而言的,与我们这些小C无关,还是好好做微信公众号吧百度想做好直达号,必须要上下一致的高度重视起来。每年的百度世界大会都会放一个大招,去年的轻应用放出来后,百度却没有很好的重视,一年时间下来也没有太多音讯,今年给轻应用予以重新定义,并定位为给线下商家提供服务。这次有了肉饼哥的大力支持,希望下面的执行层也能真正的重视起来,想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将我上面所说的劣势加以完善,否则还是会和轻应用一样。

  7. 魏武挥:我的脑袋里没有克制两个字说道:

    去年12月28日的广州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的脑袋里没有克制两个字。我只是觉得,这个事不应该做或者做不到,所以我不做。这并不是克制。

    小程序虽然叫“小”程序,但绝不是一个小小的功能或变化。

    事实上,小程序一开始的名字叫“应用号”,极有可能与苹果的有关政策冲突而改名为“小程序”。苹果依靠AppStore(应用商店)一手掌控了苹果生态内应用的分发与变现,对应用两个字是极为敏感的。

    2017年1月9日,小程序正式上线。

    而十年前的今天,iPhone发布。

    不知道是不是张小龙对乔布斯的一次致敬。

    移动互联网开始后,从工具使用上,大致上经历了两段创业波:APP创业,公号创业。

    这就是为什么乔布斯和张小龙得以封神的原因。

    乔布斯掌控了iOS生态里APP的分发与变现。

    张小龙掌控了微信生态里内容的分发与部分变现。

    比尔盖茨也是被封过神的,因为的确存在大量的“软件创业”,并依托于windows得以存在及发展壮大。但比尔盖茨并没有掌控软件的分发与变现,他只是提供了软件运行的基础环境。相较之下,还弱上一点。

    而事实上,马云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里,也是近乎神一般的存在。一直到今天,你都可以在很多机场书店里看到马云的视频,前面还有不少人驻足观看。

    马云促发的事是:电商创业。

    一个能让自己快速致富成为一方巨头的生意,可以称为Big Idea。

    而一个能让极多的人致富其中间或还能冒出来一些巨头的生意,可以称为Great Idea。

    小程序能不能成为Great Idea,承载张小龙“我的脑袋里没有克制两个字”的野心?

    任何一盘生意,在今天这个时代,非常讲究“客户留存”。

    过去,一批传统企业在卖货之时,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有些则是因为依靠代理、渠道这种第三方进行产品销售而无法获取用户资料,走到现在,头疼无比,因为他们只有销量,没有留存的用户。

    小程序是一种无法沉淀出用户的工具,它压根没有订阅机制,与APP的所谓装机量,公号的所谓粉丝完全不同。缺少这个指标,在当下的创投圈内,很难向投资人说出一个什么BP或故事。

    从用户的角度,用完即走是非常没有负担的,也是乐意的。

    但从企业角度,这真的是一场噩梦。

    很少有企业能够像谷歌那样,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搜索结果,然后离开。9成9以上的企业,还是希望用户能再待一点时间。

    所以互联网行业里,有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指标:用户时长。

    所以,要像APP创业、公号创业那样,以小程序为原点进行创业,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小程序只能作为提高某种生意效率的工具,而不是生意本身。

    马化腾曾经提出过“连接一切”,也提出过“二维码是入口”这样的话语。

    小程序是用来承担这样的使命的:将线下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种生意,用小程序,连接到线上。

    所以,小程序主要是给O2O用的,它的二维码只能用手机摄像头扫码识别。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你进入了一家饭店,扫码了饭桌上的一个二维码,得到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能够完成点餐功能,还能完成买单结算功能。用完即走,银货两讫。

    在这个场景中,你没有负担,让你就是吃顿饭就要下一个饭店APP,实在过于夸张。订阅这家饭店的公号,恐怕也是吃完就退订。

    饭店能节省很多成本,比如菜单就是一个不菲的成本,甚至可以减少一点店堂里的服务人员,因为买单结算是自助的。

    小程序就是用来解决这样的必需的但又不是高频的服务。

    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那家饭店,每餐都在那里吃,还是建议你下载它的APP算了。

    一些智能硬件制造公司也可以使用到小程序。

    比如很多空气净化器、蓝牙音箱都提供APP,让用户得以用手机来控制设备。未来可以用小程序来实现APP的功能。

    对于硬件制造商而言,APP的装机量本来就不是什么核心指标,关键是硬件的销售。

    虽然小程序原名叫应用号,但要说小程序能彻底取代今天的APP,恐怕有点理想化。

    小程序目前的容量只有1M,这是一个极小的容量,很难做出特别复杂的功能——当然,未来有可能会放大到2M、5M,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网速加快,程序容量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

    真正的原因在这里:其实中国移动用户对APP的装机并不那么热情。TalkingData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装APP的数量是:30-35个,这里还包括手机的预装应用,比如苹果的预装,就不下十个。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近十年,这样的APP装机水平说明,APP的巨岛效应已经形成。而让这些已经坐拥千万当量级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放弃APP,投向小程序的怀抱,商业上是很难想象的。

    16G的iPhone手机用户可能会尽可能地减少APP的下载和装机,但对于更多手机用户而言,弃常用APP而改用微信的小程序,习惯上的改变,也很艰难。

    机缘巧合,曾经和微信团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吃饭。

    在他看来,微信公号始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这意味着这个功能只是给一小撮人用的。

    事实的确如此,公号数量号称两千万,比起七八亿微信用户,很显然是小众群体在使用。

    微信似乎一直想让非TMT圈的人也能再供给点什么,如同朋友圈、微信红包。

    对于小程序来说,微信的野心绝对不是一小撮人在利用小程序,换句话说,小程序并不希望只有IT圈、媒体圈在使用,虽然现下第一波尝鲜者大多是这两个圈子里的。

    取代APP生态,让所有现在做APP的人都改行开发小程序,并不是微信的目标。

    小程序也不太会成为一个创业的原点,小程序创业可能性非常小(除了那些专职为企业制作小程序的公司,类似好多年前的建站公司,这个方向可能真是一个能挖到金子的所在)。

    小程序是用来提升既有商业效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已经有一盘生意,比如一个饭店,或者一个硬件制造。

    如果把这些都连接起来,那么

    你觉得它是一个Big Idea呢,还是一个Great Idea?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