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我祖”刘黎平轻松玩转《史记列传》,10万+爆文信手拈来

刘备我祖者,公众号也。运营者本姓刘,名黎平,年四十五,湖南籍,好国学,善文言文,广州日报国学版主编。每有热闻,必以古文记之,仿《史记列传》,通古今变,立一家言。世人闻之,惊其智绝,争相传颂,敬慕者十万有余。吾亦叹其奇,故趋而语之,言之妙哉,尽在斯文。

“刘备我祖”刘黎平轻松玩转《史记列传》,10万+爆文信手拈来

所谓牛人,必能他人所不能,会他人所不会,及他人所不及。“刘备我祖”之牛,不仅在于国学上的深厚造诣,能以文言文为当下热点事件立传,还在于文言文体当代《史记列传》几乎篇篇爆文,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当代版司马迁。

清博君采访了“刘备我祖”的主笔刘黎平,揭秘他深厚的“内功”怎样一步步炼成的,如何看待微信公号运营,爆火之下有着怎样的心声,对“刘备我祖”的未来有什么想法?

走近当代版司马迁,一起倾听来自牛人刘黎平的精妙分享。

“内功”修炼:一朝功成 十年蛰伏

细数他与古典文学的结缘,颇有一番历史渊源。

偶然结缘,兴趣萌生。

“刘备我祖”刘黎平轻松玩转《史记列传》,10万+爆文信手拈来

七八岁时,刘黎平偶然吟出“一群黄鸭游啊游,一只两只四五只”之类的诗句,得其父亲大力赞赏,骄傲的向周围人夸耀:我的儿子会作诗了。如此肯定对幼时的刘黎平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动力,他开始对诗词萌生了兴趣。

大约十一二岁时,刘黎平在家乡县城的书店发现一本《古代山水诗一百首》,他当时冒出一个想法:要把这些山水诗用散文的方式演绎出来。这个想法在2010年终于得以实现,彼时国学正热,他向领导建议开设国学专栏,领导慧眼识珠,欣然应允,从此得以浸润在璀璨夺目的古典文学当中。

名师提点,青春积淀。

高中时代的刘黎平,像千千万万为考大学而拼搏的莘莘学子一样,起早贪黑学习,焦头烂额背书,除了语文课上古文的学习,几乎没有时间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的第一本文言文著作《古文观止》,也只能在上厕所的时候匆匆阅览几篇。即便如此,作文成绩依旧出众,曾获作文比赛全校第二。

1991年考上师专,幸得恩师贺益德语重心长的提点:趁年轻,多读点《史记》、《孟子》等古典书籍,对你以后的发展会大有帮助。好在也不用再为应试而读,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学三年,《史记》、《孟子》、《聊斋志异》、《左传》、《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金刚经》、《无量寿经》这些史书都有通读研究,还有唐诗宋词原曲等。

十年沉寂,日积月累。

在家办公的地方

在家办公的地方

刘黎平小县城出身,大抵有些自卑。在《广州日报》做财经编辑的十年里,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状态:垂头丧气,目光呆滞,表情猥琐,一动不动。主要的工作是“咬文嚼字”,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学会了快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十年间,他还常混迹天涯,在每个夜班的晚上,更新自己历史题材的连载小说,一百七十万字,叫做《一位史前暴君的笔记》,写的是一个表面强大其实内心脆弱的英雄帝王故事,每天四千字,目前还未完结。

同时,也在写《一个1971年出生的师专生这些年的经历》,阅读量一年之内达到一百二十万,粉丝也随之聚集。“这部书今年九月份左右要出版”,刘黎平透露。在天涯社区疯狂的码字,也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文字是否会受到读者欢迎。

厚积薄发,一朝功成。

机会只垂青已经做好准备的人。在报社有了自己的专版之后,刘黎平终于可以大展拳脚,近6年时间,国学版一个月4版,累计300期,210万字。在报社风生水起的同时,他也在自己的公号上写文章。

刘黎平终于厚积薄发,唐诗宋词元曲,文学名著流行歌曲等元素皆博采入文,古为今用信手拈来,考虑现代人的阅读体验,灵活融入诸多现代元素,比如《史记舒淇冯德伦传》中“卿卿可爱之人,终得真心来爱”化自《世说新语》“亲卿爱卿,是以亲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史记林丹李宗伟》中“性刚强,难调服”来自《金刚经》“其性刚强,难调难服”。

一篇文言文写就的《史记美美传》,刘黎平开始火了。随后他又展现洪荒之力,陆续写出了《奶茶传》、《王宝强婚姻惊变记》、《马容传》等多篇10万+的文言体爆文,从此平步青云,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文言文作家。更多写作技巧:www.yangfenzi.com/tag/xiezuo

公号运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本来做这个公号,也不是为了盈利的目的,而是纯粹把他当作一个文集,这是我的初心。”刘主编坦言道。

那么,不为盈利,不做推广,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秘诀是什么呢?

关心阅读量,不刻意圈粉。

与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号不同,刘主编更坚持自己的初心。在他看来,粉丝打开率高,代表粉丝喜欢阅读你的文章,佩服你的才华,被人认可是很开心的,所以关心阅读量,会为了阅读量而“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也会关心自己的排名。刘主编提到,清博指数上有一篇名为《刘备一战成名》的榜单文章中,有段时间自己是第二十六名,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因为一方面感觉到自己已经被粉丝认可,被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被这个权威的大数据机构所认可。

他不太喜欢朋友一见面就聊“今天谁的公号被封了”、“今天圈了多少粉”、“今天小号怎样了”等等之类的话题,而喜欢讨论原创内容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对阅读量的关注,让他更加有动力坚持和提高自己的创作吧。

差异性原创,致力圈硬粉。

“刘备我祖”刘黎平轻松玩转《史记列传》,10万+爆文信手拈来

有些公众号有粉丝数三四十万,但阅读量经常过万都很难。但“刘备我祖”粉丝量十一万多,却有多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阅读量最低也是两万以上。比如一条不太讨好的《史记张自忠传》,阅读量也有两万八千多了,文章打开率可见一斑。

“只因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靠的是什么?显著的差异性。在一千多万微信公号中,刘黎平是唯一靠写古文突破重围的人,辨识度比较高,其他公号不太可能写出这种类型的,即使写,其文章风格个性水平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刘备我祖”粉丝的忠实度和黏性来自于这种非同寻常的辨识度。

刘主编就是凭着自己横溢的才华、始终坚持初心和差异性原创的内容,聚集了一大批同样爱好国学、崇拜中华文化的粉丝,打破了自媒体“微信公号打开率低”、“红利期已过”的传言,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家人支持,温暖港湾。

刘主编的背后有两位默默无闻的女人,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母亲。写的文章被全国这么多人认可,他的妻子和母亲都觉得很骄傲,同时也增加了部分收入“虽然比一个亿差好远”,刘主编调侃道。(好爸爸是怎么做的)

为了更好的支持他,妻子和母亲分担了全部的家务活,任劳任怨。家人的支持是最温暖的力量,当代版的《史记列传》也融入了浓浓的亲情呀。

名利不拒不求 荣耀奋斗共生

太史公司马迁辛苦数十载,通古今之变,一部《史记列传》,终成一家之言。刘主编也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如今当代版《史记列传》爆火,他对于名利和荣耀又是怎么想的呢?

前路久远,美名长传。

当清博君问道“将来是否会考虑全职做公号”时,刘主编随即否定,“至少暂时还没有”。微信公众号只是一种载体,前途尚未可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即使不做公号了,自己的名字还是能够在社会上延续下去。更多刘黎平文章:www.yangfenzi.com/tag/liuliping

对名利不追求,也不排斥。只默无闻的赚钱不出名,没意思;只大红大紫的出名不赚钱,太憋屈,让大家在对你才华的佩服和互动当众产生经济效益,名利双收才是最令人开心的。

风光在前,奋斗在后。

“很感谢领导对我的赏识和厚爱”,刘黎平由衷的说到。他现在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时间相对比较宽裕,可以在家里写,还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同事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他目前只负责国学版的写作,把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用现代的文章、现代城市人的眼光解构出来,每周一版。

每一位成功人士,不为人知的背后都有一部艰苦奋斗的血泪史。刘黎平曾经也是一枚很苦逼的小编,每天下午三点上班,晚上十二点下班。他有一种天生的忧虑和焦躁感,当大家进入香甜梦想的时候,他在论坛上码字,执着的为了检验自己的文字而辛勤耕耘。有了公号以后,还能做到工作和更新公号两不误。

“刘备我祖”刘黎平轻松玩转《史记列传》,10万+爆文信手拈来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生活中的刘黎平温和有礼,颇有儒家风范。在家庭中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总是轻声细语的对妻子说话,耐心解答孩子哪怕十分幼稚的问题。在自己的事业上,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结成文集,立一家之言”的初衷。

没有请助手,他通常是看到新闻马上搜集资料,再用文言文的方式写作,然后自己排版、预览,有时还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发布广告推广,细细琐琐,亲力亲为。

比如中国女排霸气夺冠之后,需要两三个小时写完,还要做软文推广的文章,最后在紧锣密鼓的节奏下,比赛结束了四五个小时之后才推出来。有人都是比赛刚一结束,就推出来了。

《史记·美美传》破10万+时,商业推广的性质必不可少。有广告主找刘黎平,他会接,但会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不让读者反感才是王道正道,这是他的底线。

“刘备我祖”目前商业价值节节攀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甚至开始冷静思考,自己有没有被热度冲昏头脑降低质量?是不是在被广告商“牵着鼻子走”?要不要减少发文频率多“锻炼”?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初心,才能到达更远的远方吧。”刘黎平说。

【文/清博指数(微信号:indexmedi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咪蒙: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

➤ 朱振鑫:卖方研究员如何写一篇性感的微信文章

➤ 清华沈阳:未来媒体大趋势——“无人机+”将渗透全行业

➤ 曹林:从王宝强马蓉、宋喆杨慧出轨离婚舆情看新闻发布和引导技巧

➤ 咪蒙、六神磊磊、徐妍、胡辛束、王左中右……他们怎么找选题?

➤ 观数智库创始人涂子沛:把企业家写进小学课本,鼓励用数据创新

您可能还喜欢…

9 Responses

  1. 一只研究人类营销管理的咩说道:

    新媒体”、“内容创业”这些词,从2015年开始火起来。所谓的“新媒体”会议,舞台上眉飞色舞讲的主题,大多数是微信公众号;所谓的“内容创业”,这两年产生影响力的,也绝大多数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咪蒙、PAPI、黎贝卡、石榴婆、罗辑思维、六神磊磊…………

     

    很少有公开会议,仅以“公众号”的名义来召集;很少有人知道,微信公众号创业者这个名称的存在,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个群体的热情、理想和追求。2014年,市场对这个群体知之甚少,不以为意,2015年,对这个群体更多的是冷眼和看衰,2016年,对这个群体更多的是愕然和疑惑。

    ︿

    如何读懂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已经占据了80%移动端媒体内容,公关费用、广告费用向微信公众号倾斜,公众号电商已经涌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国外的社交媒体都在仿造微信公众号媒体形态,但媒体学界既没有专门的研究,媒体业界也没有认真的对待。

     

    营销、公关、广告等与媒体业息息相关的行业,对微信公众号的态度如雾里看花,投资界对微信公众号的态度如水中望月,企业界如同当年争做网站、做APP一样,跟风做公众号,甚至还成立专门的新媒体部门,从事公众号内容创作,却绝大多数不得要领,不免东施效颦。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而我对此却不以为怪,因为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迥异于所有已知的媒体规律,迥异于所有已知的营销模式,它太新太快,一直以超常规、超速度的形态成长,且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自我完善、自我修补、自我成长,连它的母体——微信,也没有预料到它发展轨迹。只是跟随其后,不断做出规范和修补。

     

    微信与微信公众平台,如同天地与万物,“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微信创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媒体生态,却从不以此沾沾自喜,官方也几乎从不做任何解读,不公布什么具体数据,不搞什么排行榜价值观,不会因为你是个千万大号百万阅读而表彰你,也不会因为你只有几个阅读数或从不更新内容而取缔你;不会因为你是国家媒体或者权贵出身就照顾你,不会因为你是自媒体或一穷二白就歧视你——终于构造出微信所期望的“天地无言百物生长”的自然自在、生机勃勃的媒体生态森林。

     

    我一直认为,做好公众号媒体,要读好几本书:《失控》、《道德经》、《平凡的世界》和《大江东去》。《失控》能帮助大家理解微信的产品,《道德经》能帮助大家理解微信的生态,后两本则能帮助大家理解公众号创业者这一群人。

     

    前两本是社科类书籍,难读一点,后两本是小说,好读,《平凡的世界》更多描写农村青年,《大江东去》更多描写城市青年,读到里面的洪荒与力量,就读好了,就可以和公众号创业者这一群人打交道了。

     

    假如你们连小说都读不进去,那么,听一下这首歌,《美丽世界的孤儿》,起码也能够在卡拉OK,和这帮兄弟产生一些共鸣。

     

    ︿

    从7个方面解读公众号

     

    三年来,我一直在公众号媒体的第一线实践,同时也从观察者的角度不断认知,以下不揣冒昧,和大家说说关于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和感言。

     

    ① 公众号媒体的本质;

    ② 公众号产权不明晰;

    ③ 国家媒体内容政策;

    ④ 公众号的用户问题;

    ⑤ 公众号的商业前景;

    ⑥ 公众号的生命周期;

    ⑦ 公众号的团队问题。

     

    关于公众号媒体的本质问题:

     

    ① 从产品分析: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以来,一直在优化迭代,从原创保护到原创标识开放,从音乐插件到视频插件,从评论开放到后台编辑,不到四年的时间,一直在变,变得越来越好。

     

    如同印刷技术、电波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革新带动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繁荣一样,微信从技术底层不断解决新的媒体的技术基础,同时不断赋予公众号作为媒体的产品功能和属性。在底层和应用两个方面,创造并且持续创新着公众号这一革命性媒体产品。

     

    今天,全世界都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facebook、kik……相信张小龙、相信微信,他们正在创造移动互联网全世界的新生活方式,以及最好的媒体产品。

     

    ② 从成本分析:过往一切媒体,都存在巨大的成本问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巨大的投入,才可能盈利。平面媒体一般要3~5年的亏损期,电视、PC都不会少于这个年份,至于APP,更是遥遥无期。

     

    公众号诞生后,以营销号为代表的公众号类型通常1年内实现盈利,而优质原创内容公众号、地域号,通常在2年内即可实现盈利。2015年底开始,头部原创大号的盈利能力,已经十分惊人。

     

    究其原因,不是运营问题,而是成本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产品和技术底层,公众号的运营成本低廉,相比于以往的平面、电视、PC和APP,可以说微不足道;基于微信庞大的活跃用户基数,公众号的用户获取方式相对便捷,成本相对低廉,相比APP用户成本微不足道,活跃度却远超APP用户。

     

    本质上,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创新,如同印刷、电波和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繁荣一样,微信公众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因为其革命性创新和发展高速度而质疑其价值,而因此摇摆不定的人,不是保守,而是愚懦。

     

    纽约时报不久前发布了一个名为《微信正在改变世界科技》的视频,表达了西方人对微信的理解、尊敬和恐惧。大家可以去看看。

     

    关于公众号产权不明晰的问题:

     

    公众号的所有权归微信所有。在中国,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并不妨碍房地产的繁荣发展。买了房子的人不会担心70年后的问题,担心的往往是没买房子的。拥有公众号的人不会担心这个问题,担心的往往是没有公众号的人。

     

    但公众号产权设置目前确实有瑕疵,比如公众号不能转变认证主体,也就意味着投资商只能投资认证主体——公司,而不能直接投资公众号,对于多号运营的公司,或者主体有瑕疵的公司,资本的进入都会是一个障碍。如何厘定公众号产权,相信随着公众号媒体的发展,会逐步妥善解决。

     

    关于国家媒体内容政策:

     

    在体制之内,这个问题你懂的。如果大家还在台面上正儿八经讨论这个问题,那是在彼此伤害彼此的智商和情商。

    关于公众号的用户问题:

     

    大家所疑虑的,无外乎公众号的用户,都是微信(腾讯)的,不安全。可iOS上的用户,不都是苹果的吗?安卓上的用户,不都是谷歌的吗?微信会封号,苹果就不会下架APP?

     

    现在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8亿,占据了移动互联网80%的流量,不做公众号,去哪里拿用户?资本问这个问题,我倒可以理解,毕竟人家有很多鸡蛋,可能还有很多下蛋的母鸡,考虑多几个篮子实属正常;但一些从业者或者准从业者纠缠这个问题让人很无语:你就那两个蛋,可能还没有,就先考虑蛋的问题吧。

    关于公众号的商业前景:

     

    佛家有个著名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行外人看公众号,第一眼看过去那么简单一款产品,有什么价值?然后就给了公众号一个背影,却不曾想是给了新时代一个背影。我看公众号,第一眼也是如此,好在没有转身离去,而是迎头赶上,尽管未免撞得鼻青脸肿,脚步踉踉跄跄,却由此而悟到了这三重境界:

     

    ① 三年多前第一次接触订阅号,我是蒙圈的:每天1次推送,8条图文,15个子菜单,这么个简而又简的媒体产品,又折叠在那么深的微信界面,能干什么?怎么赚钱?

     

    我在传统媒体年代的创业,能够赚到钱,但很难触达内容。PC年代和APP年代的创业,乏善可陈,败多胜少,因为个人的精力、公司的物力财力人力,都大量耗费在不擅长的技术和产品上,而在擅长的内容和传播领域却难以发力。互联网的创业经历让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就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② 经过大半年的试错,发现订阅号很不简单:

     

    • 在内容上,它融合了平面、视频和互联网的媒体内容及形式,像我们的科技大号【科技每日推送】,每天推送内容包括漫画、视频、图文,每周会发布一款技术开发工具;

     

    • 在传播上,它通过“阅读原文”、二维码、菜单栏等外链方式,可以广泛覆盖到朋友圈,也可以到达你希望内容传播到的地方(除淘宝、appstore外);

     

    • 在产品上,它可以和服务号、企业号以及未来的应用号打通,从而形成服务闭环;在工具上,它可以连接到卡券、支付(跳转服务号实现,未来会开放订阅号支付)等商业功能。

     

    ③ 现在订阅号依然是1次推送,8条图文,15个子菜单。可在我眼里,它是个无所不能、无所不达的连接器。它的后方,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广告、电商、O2O、内容版权是可见的四种商业收入。2016年火爆的是广告收入,正在崛起的是电商收入,未来两年内O2O和版权收入也会陆续引发。

     

    关于公众号的生命周期:

     

    智能手机行业的寿命有多长,微信的寿命就有多长;微信的寿命有多长,公众号的寿命就有多长。移动互联网是人类生活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智能手机创造了移动互联网,而微信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生活。智能手机死,微信才有可能死。退一万步说,微信死,内容却能永生,只是它的名字可能不再叫公众号而已。

     

    友情提醒:做公众号是一个很累很累的活,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多关注自己身体健康,少关注公众号生命周期;思想单纯点,健康多一点。

     

    关于公众号的团队问题:

     

    公众号的运营团队都不大。以单一原创大号来说,二、三十号人已经是大团队。而做得好的个人号、亲子号和原创号,很多都是夫妻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再次推荐阿耐的三卷本《大江东去》,特别是80、90后们,要去了解这一段历史,对做公众号有巨大的帮助)。

     

    中国三十多年来波澜壮阔的经济大潮,正是由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灰头土脸的勇者,掀起了第一朵浪花,其中一批人成为今日中国商业的中流砥柱。今天的公众号创业者,都是这个新时代的勇者。

     

    ︿

    致敬公众号,以及创业者们

    两年来,我拜访过许多公众号创业者,他们大多出身草根,却在短短两三年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们从心底里崇拜张小龙,珍惜微信创造的这一片难能可贵、相对公平的创业环境,他们胼手胝足、勤奋吃苦的精神,他们精明的头脑和超强的执行力,他们的抱负和道德感,他们对现状的焦虑,以及对这种焦虑的深刻反思和勇于交流,都大大超出了我对80后、90后的固有认识。

     

    如果你是从业者,感受不到这个行业的激情,证明你还没有真正投入;如果你是投资者,感受不到这个行业的努力,证明你还没有真正了解。

     

    许多公众号运营团队还非常年轻,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一大批不断盈利又能居安思危、懂得感恩又不惮于交流、勤奋而又执着的创业者,让我看到二十年来传媒行业所不见的朝气与生机。我也庆幸自己人到中年,还能触摸到新时代的强劲脉搏,与年轻人毫无障碍地交流和进步。

     

    今天,尽管有些高估值的公众号投资案例出现,但资本对公众号还是相对保守。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个尚在襁褓中的朝阳产业,这是个能够实现自身造血的健康产业,这是一个摆脱了传统媒体依附和屈膝的自尊产业,这是个远离了互联网“喧嚣与骚动”泡沫的理性产业,这是一个“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实干产业,这是个拥有共同目标,一群人在走,可以走得很远很远的产业。

     

    这个产业的名字叫做:公众号媒体。它将与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PC+APP)一起,成为当下和未来的三大内容媒体产业。

     

    它发轫、壮大于微信公众平台,并且必将影响、扩大到国内外的其他互联网平台,必将影响、改变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更是革命性的媒体创新技术。

     

    谢谢你!微信,让我在从事传媒行业二十多年后,第一次找到了从事媒体工作的自尊和乐趣,找到自信和激情。

     

    ① 细分化的生活逐步养成

    比如现在人们买衣服、买酒、家具、装修、母婴奶粉或者其他的生活服务,都会选择专门网站、门店、或者APP,而那些“包罗万象”的购物网站、超市百货、平台类APP则人流量或用户逐步减少。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要顺应人们细分化的生活节奏,要做到的就是你这个公众号就是精准服务这部分人群的,切勿“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情况发生。

    很多想建立平台类公众号的人,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想把盘子做的足够大,可以承载各种需要与服务,一味的想把用户或者粉丝量做的足够大;认为垂直类的公众号比较难“包罗”各种用户群体。但是往往这样一个“通病”,让很多公众号做的不伦不类,不仅没有实现用户“包罗万象”的增长,反而最后落个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目前阶段,我认为微信公众号用户不在多,而在精(活跃)。据统计,垂直类的公众号粉丝活跃比例远大于平台类微信公众号。也就是说只要你把垂直公众号做到精细化运营,也能出现“四两拨千斤”的动能。

    ②微信公众号的“琳琅满目”造就选择疲劳

    就拿我来说,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不下20个,但是其实我每天能打开看的就2-3个。因为我没有这么多碎片化的时间去看所有的公众号,所以我只能选择我最迫切需求的公众号看。相信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的经历吧。所以有限的碎片化时间需要的是精细化的需求,垂直类的公众号更能直接给到用户想要获取的信息和服务。

    2、种子用户是微信公众号成败的关键

    很多人应该懂“种子用户”的概念吧。新建立的公众号,一定要想办法积累种子用户。特别对于垂直类公众号来说,种子用户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雷华在运营推广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把用户数(粉丝)划几个阶段性目标。5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

    其中,前500为“钻石种子用户”,说实话,这500个铁杆用户真的很难积累到。很多急功近利的人会通过互粉的方式来实现这个阶段的目标,但是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互粉得来的用户,98%以上都是僵尸粉,这样做毫无意义。为了得到这500个钻石种子用户,雷华做了两件事:

    ①点对点加行业内人士QQ或者微信号,通过一定的交流判断对方是否可以成为这个公众号的铁杆用户,如果交流的不错,而且对方看好这个行业,找准时机把公众号名片发给对方,让其关注一下。曾经自己也统计了一下数据,这样做的关注成功率在30%-50%之间。

    ②成为某个行业内人会关注媒体的专栏作家(这里也是门槛,首先你得有一定的积累),原创了一些关于行内的资讯和干货,不定期的发表在该媒体上面,这样大家在看到你原创的资讯和干货的时候,就会注意到你的公众号信息,引发很多人会主动关注,通过搜索去关注你公众号的人,一般来说都是钻石用户了。雷华只用了3天时间,就积累了这500个钻石种子用户。有了这500个钻石用户之后,你会发现你的公众号的资讯新闻阅读量上升了,转发量也有起色了,每天的文章也能带来一些自然增加量。

    其次,500-1000这个区间的用户,雷华把它定性为“黄金种子用户”,这个阶段的用户,会在行业内的QQ群、微信群、百度贴吧、豆瓣、知乎、微博等去获得,这个操作动作是连续性的,不断的发帖,不断的和人聊天交流,当然公众号日常的信息选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的公众号粉丝突破1000了。

    再次,1000-5000这个区间的用户,雷华把它定性为“白银种子用户”,要达到5000这个阶段,日常的原创发布、点对点加、内容覆盖各大媒体还是没有办法满足增长的需求。而且这个阶段是逐步树立行业权威的阶段,也就是说垂直公众号能否在行内树立标杆,在这些精准用户群体中能否树立权威至关重要。这个阶段做了一件目的很明确的事情,那就是把“笔头”的方向对准行业内那些知名的企业,实时关注他们的动态、他们的布局和动向,只要有风吹草动,在公众号上的信息都会及时的出现,这样坚持了大概两个月,这个垂直公众号就在行业内有遍地开花的成效了。

    最后,当你的垂直公众号粉丝到达10000的时候,你会发现,同等粉丝情况下,活跃的粉丝远远比平台类公众号多出20%-40%。此时每日的自然增长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对于粉丝过了1万之后,该如何调整运营推广策略,我会在下面几个点说明。

    3、公众号与微信群、QQ群绑定至关重要

    当运营的垂直公众号在行业内知名度不断提升、粉丝数和阅读数不断增加的时候,雷华做了两件事:

    ①建立对应名字的微信群;

    ②建立对应名字的QQ群。

    之所以建立这两个辅助,是在推广的过程中发现,垂直类行业公众号,大家都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发表意见、与人交流的区域。特别是对于处于兴起的行业,很多人和企业都在探索期,这个期间,经验和想法的交流很重要,曾经也想过在公众号上直接开放社交的板块,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花费很多时间去开放效果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索性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特别是QQ群的建立,让很多上班族有了能发言的地方。起初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导入了部分用户,另外通过把圈内的好友加入。现在证明这样做是对的,现在群里的单日发言量都突破1000,都是交流与探讨,而且每天都有很多用户加入。另外,日常的公众号不错的内容也会分享到QQ群和微信群,也可以增加不少阅读量。公众号碎片化阅读+QQ群上班时间交流,两者一起结核,使公众号的品牌深入人心了。

    4、“爆发点”是公众号树立行业权威的动力

    对于公众号如何树立行业权威,雷华的经验是偶尔给行业惊喜。当然,要想到一个好的“爆发点”并不容易,因为有些惊喜是可遇不可求的。很多人或许会去准备很多奖品做活动、抽奖等等来实现转发关注。但是毕竟这也是涉及到成本的,而且类似的奖品活动市面上比比皆是,根本就毫无新意。当然也有一些大神文案写手,写出一些非常精辟的文章来达到引爆的目的,但是引爆的是粉丝数,并非是行业权威。那到底如何不花1分钱,也能找到一个树立行业权威“引爆点”呢?

    通过观察,发现行业人士的对比传播对于树立权威很有作用。所谓的对比传播就是:公众号做为组织者,找一些行业人士做对比,大众作为裁判。为此雷华做了一期“移动医疗最具魅力CEO大比拼”的线上策划案。上线当天,参与人数突破1万人,比拼持续了3天,结束那天累计参与人数接近4万人次。一场几乎零成本的比拼策划为何会引来这么多人参与呢?

    后来总结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行业内迫切需要标杆企业;

    ②CEO文化代表的是企业魅力与实力;

    ③人与人之间的不服输。公司员工看到自己的老板在比拼,基本都会去投票,甚至拉上身边的亲戚朋友去投票。虽然这次活动引来的粉丝数不多,但是这个树立权威的引爆点,顿时在行业内家喻户晓了。

    5、如何构建公众号的“G点”是高潮的基础

    所谓公众号的“G点”,指的就是公众号的兴奋点、吸引点、亮点。前期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进来之后,如何留存和拉新,变得尤为重要。留存,就是要想办法稳住目前已有的粉丝;拉新,就是如何突破增长的瓶颈。

    为了构建这个“G”点,大胆的尝试了走采访路线,通过电话、微信、QQ等形式采访了一些行业内的项目、人物、公司等。之所以会选择采访这条线,是对行业内用户需求更深层次的挖掘。

    ①一些新兴的项目刚好需要有人问津;

    ②行业内的人都喜欢看成功人物的经验分享;

    ③一些大型公司或者黑马公司的成功模式探索。通过采访的形式挖掘深层次的干货、经验、运营成功模式、项目潜力等。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因为从统计数据表面,这类的文章阅读和转发数据比日常文章翻一倍。

    这篇文章的写得很深并且有很好的实操性,不过工作量是很大的,懒人不适合,没有操作公众号的朋友也会觉得帮助不大,没关系,这篇文章是给懂行的人看的,大家可以把他转发给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

    微信公众号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个人化,映射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每个人的微信多少都会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号。

    我以前只要发现不错的公众号都会关注,带着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心情,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搜一些公众号,从中筛选一些出来,在我整理公众号之前,我所关注的公众号近200个。

    后来发现,我压根没那么多时间一个个看那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有些公众号并不注重原创,到处复制黏贴发送,有些公众号发布的主题越来越偏离我的喜好,大部分却根本来不及看到底发了些什么,连看个标题判断是否该阅读的心情都没有。

    我有些强迫症,出现未读和前面的数字,我一定得消除,但不看就消除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学习和获得信息的机会,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着未读数量越来越多,我终于忍不住了。

    思考了一段时间,我决定整理我关注的所有公众号,“忍痛割爱”,把没时间看或不是很重要的公众号一律取消关注。

    我先对我关注的公众号进行了分类。

    自我提升类。这一类是我比较认真看的公众号,都是先关注一个公众号,然后这个公众号推荐了另一个,我观察一段时间,发现不错就继续关注,就这样慢慢有了近10个自我提升类主题的公众号。其中跟时间管理,写作,语言学习,理财等主题的偏多。这部分公众号我几乎都会认真看,当然有些主题我可能没兴趣,我会略过,如理财类公众号有时候发布P2P相关的内容,我就不看,但基金相关的,我就会看。

    画画和摄影类。这是我感兴趣的类型,关注相关公众号超过20个,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些推送并不适合我的基础水平,所以只留下我的水平能理解并做到的公众号,其他的一律取消关注。

    时尚类。相关的公众号我也有近10个,但后来发现其中有些推送也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不够有意思,所以只留下4个比较有趣和权威的,其他一律删。

    美食类。以前有介绍菜谱的都会关注,后来发现很多菜谱我根本不可能做,就挑选几个健康食谱和健身有关的公众号,其他的一律删,最近发现一个另类的美食公众号,介绍简单操作的高大上美食的同时,会介绍米其林级别餐厅的食物,特意有意思,而且一周推送一次,少而精,我的新宠。

    健康类。因为工作需求,我关注了不少医疗和养生有关的公众号,我从中选出注重原创,主题做到不虚张声势几个公众号,其他的一律取消关注。留下的公众号我只需通过标题和扫几眼文章即可,有灵感的部分记在本子上,看完删掉公众号推送记录。

    以上就是我关注的几种公众号类型,通过整理,筛选,原本近200个公众号只剩下50多个,其中只有一半是每日推送,一半是一周一到三次进行推送,所以我可以通过等车,排队,上卫生间,坐车,午休和睡前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

    而且我看完内容就删掉,如果有我很喜欢,让我想再细读或想记下来的文章,我会转发给自己的微信,再把公众号推送删掉,那样简单明了,可以知道还有多少公众号没看。

    以前喜欢的文章我都会收藏,后来发现收藏的文章都会被我遗忘,就养成转发给自己的微信的习惯。我会定期查看发给自己的内容,并进行清理。

    上周一个闺蜜发一篇文章鼓励我,那个文章刚好是一个我关注的自我提升类公众号前天发的文章,我已经看过。我高兴的是,那个公众号是我在上次见面时给她推荐的,她真的有认真看,并说那个公众号确实很值得看。

    正是因为那个公众号,接近月光族的我在4个月内慢慢变成一个月能存1000多元的好孩子,相信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多,同时理财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经济类书籍完全没兴趣的我乖乖自己找相关书籍看,还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想过段时间找时间专门研究基金,这在以前完全不可能。好的公众号就会有这种正面的效果,前提是你得认真看,有给自己留出那个时间。

    我给闺蜜又推荐了几个我必须喜欢的几个自我提升类公众号,她也决定回去好好整理自己关注的公众号,这也让我想起写一篇怎么利用公众号方面的文章。

    我关注的几个时间管理方面的公众号,通过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自我提升,改变态度的重要性,这也导致我最近在工作中慢慢从被动的状态转到主动的状态,被分配了什么工作首先去想通过这个我能学到什么,会试着做以前没做过的,态度转换了,再累都觉得有意思。现在还是进步阶段,期待几个月后的效果。

    我当然不会只留着现在关注的公众号,不去关注新的公众号。随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知识面的改变,想去了解的内容也会不同。像我放弃太专业的画画和摄影公众号,只留下基础的,是为了对应自己的状态,等自己有提升了,能吸收那些推送,会选择更搞一个级别的公众号,放下以前的。

    我觉得要选择关注一个公众号,要观察几个方面。

    1.查看历史推送内容的主题,推送频率,看主题是否引起自己的兴趣,是否适合自己的状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关注一段时间,觉得真的有所帮助,就保留。如果推送频率过少,也该考虑此公众号是不是三分钟热度。

    2.查看文章的阅读量,这也是判断此公众号的人气的一个标准,阅读量越多,说明这个公众号确实有值得关注的地方,可以列入观察范围。

    3.查看原创率,既文章最上面左侧有没有“原创”的标志,如果有,表明这个公众号质量不错。当然,有些刚开通不久,粉丝量不多的公众号暂时没有申请“原创”的资格,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

    4.你关注的公众号是否能让你阅读的欲望,是否给你带来一些进步或快乐,如果没有,那就没有关注的必要。

    如果你没有通过公众号得到自我提升的欲望,也没有强迫症,不在乎那么多推送占领你的页面,那你可以忽略这一篇。

    以上是我关注公众号的标准,仅供参考。

    我一般每天都会通过零碎的时间看完兴趣类、工作相关、时尚和美食类的公众号,再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完整时间去读自我提升类公众号。如果当天看不完,我会在周末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一周没看完的公众号都看完。所以每周日下午,我的公众号页面是清空状态。

  2. 暴走漫画创始人说道:

    昨天清早起床,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中有好友在转载一则关于哥本哈根自由城的文章。因为我也曾写过这个主题,所以就饶有兴致地点开浏览。这一看才发现,我的文章可能被抄袭了,抄袭我的还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大V”公众号,晓松奇谈。

    晓松奇谈公众号这篇文章的内容无论是文字还是配图,都与我的文章及其相似,有些甚至照抄原话,下面是我截图出的一些内容比对。

    如上图,我原文中的原话是“曾在自由城一处自制建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而公众号的小编机智地把措辞改成“曾有人在一处自制建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这句话我还可以勉强把它当做引用,那下面的那一段一模一样的抒情又要怎么解释?

    这篇文章几乎是在缩写我的文章,比如上述这一处对于自由城内音乐表演的描述,就是一段没有丝毫改动的照搬。如果说,晓松奇谈的小编也刚好想要写相同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连举的例子都一模一样?稍作一点功课就会发现,在自由城内表演过的艺术家除了鲍勃迪伦、blur和绿日之外还有很多,比如Alanis Morissette和土生土长的Christiania人Lukas Graham,这不是抄袭的话为什么连例子也要和我用一样的?

    像这样照搬照抄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随手截的这几张图
    晓松奇谈公众号这篇文章几乎所有内容都来自复制粘贴我的文章,或者缩写我的文章。只有一小部分关于“土地赎买”的内容不是出自我的文章,起初我还觉得公众号小编至少自己还写了点内容,但细看我才发现这段内容也是抄袭了我文末reference中唯一一篇中文文献《欧宁(2014).现存最久的乌托邦:国中之国,迷幻之城 .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2014年11月5日》
    至于为什么小编只抄袭了reference中唯一的中文文献,而其他英文文献都没有被抄袭,我想可能是受限于小编的英文水平或者他即便抄袭都不想认真抄袭。

    在发现公众号的抄袭行为后,我立即联系了公众号的小编,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我的预料。公众号小编对抄袭行为并不以为然,反而告诉我他已经在文末声明了部分“资料”和照片来自网络。
    晓松奇谈公众号的小编的三观和版权意识真的让我咋舌!原来只要加上一句“资料来源于网络”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抄袭了!我见过很多抄袭和无授权转载,但晓松奇谈公众号的抄袭是最让我恶心的,也配得上“无耻”这个词!

    沟通过程中,晓松奇谈公众号的小编始终没有道歉也没有承认抄袭行为,更不用提删帖和补偿了。最终小编只决定可以在文末加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知乎一只北欧狗的文章”,而“原创文章”的作者依然是“奇谈君”。 公众号抄袭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 大概就是这样吧。

    丹麦有个脱离政府和欧盟的城市,这里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天堂 – 一群旅行体验师 – 知乎专栏

    此篇文章我只授权了知乎日报和Klook旅行转载。如今晓松奇谈公众号的抄袭文章已经在两天之内达到了近两万次的点击量,这无疑也对知乎日报和Klook旅行造成了损失,我感到十分遗憾。 @知乎小管家@Mingo鸣哥@体验狮Ethan

    几天前我看了晓松奇谈关于北欧的节目。这期节目本身我很喜欢,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至少十分有趣,也起到了传播知识的效果。但没想到配套的公众号推送却出现这种抄袭行为,真的让我失望。高晓松本人也曾在他的节目和采访中多次提到对中国音乐版权制度不完善的无奈与对盗版行为的厌恶。如今他的团队中却有人堂而皇之地抄袭,不知道高晓松本人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我只是一个求职中的普通的应届毕业生,也是个不怎么活跃的“知乎小透明”,面对的却是数百万人关注的中国最受欢迎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我知道这种维权和申诉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我必须发声,因为保持沉默只会让无耻的人更加肆无忌惮。
    编辑于 2016-08-01 23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474
    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王梦雨啤酒话题优秀回答者 无酒不欢,无肉也不欢。
    3474 人赞同
    看到最高票的几个都是在讲某@小时同学 的故事,我也差点就跟着义愤填膺跟着点赞了……说差点的原因是我这人有个不好的习惯,每次看到有人声讨抄袭就喜欢先查查这个人自己干不干净。话说,有意思的是我曾经4次发现,发回答声讨自己被抄袭的人,结果自己当年也是靠抄袭起家的……

    此时我的内心往往是……(可自行脑补)

    这次不巧就是4次之1:小时同学,我依然觉得被抄袭肯定是不愉快的事。不过在看你微博的时候,好像一不小心发现好玩的东西了呢。

    这是你微博

    有人说看到你微博在某医院微博下面留言说对方抄袭,就是这条对吧。换言之你也默认这个是你对吧。

    那你能否能否解释下这条半年前特别火的微博?

    看不清可点这里:@时汇楷-小时同学 妈蛋,我们家的原创就是… 来自三生声乐社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我们的小时同学跟某公众号要原创歌曲授权,对方告知不给之后,小时同学直接告诉对方我就用了怎么的,你们那点粉丝,请自重,没有话语权的。

    恩,我们今天义愤填膺说别人抄袭他不要脸的小时同学,就在一年前,还拿了某家原创音乐自己抄袭使用。恩,感觉你的回复和这家抄袭你的回复你的原话特别的像呢。在你抄袭别人并告诉被抄袭的要自重的那一天,有没有想到自己也有被抄袭并被告知请自重的那一天?

    啊,还有,我觉得我这个回答完全没有跑题,一个有几千粉丝的微博账号,怎么也能算是「公众号」了,特别是能在某人自己就是抄袭的,还能义正言辞告诉被抄袭的账号要自重。特别是还能转身一变跑过来义正辞严大说特说抄袭是多么无耻的一件事,这才是比现有所有答案无耻更无耻的事。

    今天被一场激烈的反转大戏刷了屏,围观之后感觉被刷新了下限,非常感慨,所以总结一下。这台戏的主角时先生(知乎主页:永远对你友好的汪)真的非常小人嘴脸,满嘴谎话,双面人格,当面装出讨好乞怜的样子,背后却通过抹黑别人想洗白自己。

    起因是在 公众号抄袭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 – 调查类问题下面,大伙纷纷来曝光无耻抄袭的公众号,有几个回答提到时先生被抄袭,时先生本人也开了回答说抄袭的如何不要脸,然后反转出现了,公众号抄袭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 – 王梦雨的回答,提到时先生去年还在抄袭别人,而且抄袭的态度非常嚣张,直接告诉对方“我就用了怎么的,你们那点粉丝,请自重,没有话语权”。

    然后时先生迅速把自己的知乎主页简介修改成宣布退出知乎和道歉的内容,速度之快,态度之诚恳,又认错又反省的,简直让人以为这出戏就此落幕,一个好人又浴火重生了。
    再见信:2014年夏,我无恶不作,犯了多项罪名,我的错,我没有理由能解释:我处处不署名,还是个网络暴民。网友将我人肉,打爆了我校教务处电话,找到了我家地址。后来我道歉求饶和解。之后我吸取教训,从良至今,做一个善良温柔的人,认识了很多更加善良可爱的人,谢谢你们让我很开心。2015年9月,黄和声等人再次翻出我的旧账,搞个大新闻,把我批判一番。我感到在网络上改正错误是没有用的,他们说“不能让他重新做人”。所以今天我全平台再次道歉,并退出所有网络平台。再见信和联系方式:再见信 – 长微博

    另外他把自己的回答也修改成了类似的道歉信的内容——公众号抄袭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 – 知乎用户的回答。在这封看起来非常“诚恳”的道歉信中,他用一向擅长的“诚恳”态度说:
    之后到现在我从良已经8个月了,一直做一个温柔善良可爱的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骂人,写原创文章。我希望从自己做起,改掉错误。
    他把答案改成道歉信的时间是12点33分。

    说真的,如果不是紧接着13点17分 @王梦雨 扒出时先生在装可怜退出的同时用小号对他猛泼脏水,我几乎都要相信这个时先生是真的改过自新了、此次事件只是为旧账买单,几乎要感慨造化弄人。

    当看到王梦雨13:17那篇专栏的内容「公众号抄袭可以无耻到什么地步」续2.0 – 杂七杂八 – 知乎专栏,时先生的一个小号伪装成一个女健身教练的身份,污蔑王梦雨“当年曾经在人人跟她要微信号不成,于是用一堆小号找人骂她妓女,让她当时只能哭了好几天”,这种下作的言词,再回头看看时先生道歉信里说自己现在“温柔善良可爱”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从自己做起改掉错误”,是不是觉得谄媚造作得过分。通常来说被扒皮的一方,悄无声息消失的有,死扛着不认错找人洗白的有,气急败坏骂人的也有,但是像时先生这样一面对围观群众谄媚示弱,一面在背后搞反扑洗白,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活的。是我见得少呀,来知乎就是长见识。这是多大的事儿啊至于耍这样手段。相比之下气急败坏骂人的顿时显得可爱了,起码不阴森。

    另外 @kun yu 也开了答案,贴出了以前跟时先生的对话——公众号抄袭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可以看到,时先生过去应对被扒皮的方式跟现在如出一辙,非常娴熟,用一些过度讨好的、乞怜的词汇,忙不迭地认错反省说自己会消失,来达成他自以为的“和解”,瞒过这一桩,再继续干下一桩(想想前面对弱小的抓不到他把柄的人,时先生是很会直接耍无赖的,而他说不定还觉得自己萌萌的)。

    时先生的双面人格切换已经很流利了,有一套完整的方案来应对外界的质疑,他好像有一个词库,面对危机的时候会自然流畅地哗啦生成一连串善意的、真诚的、令人同情的句子,替他挡挡子弹,本人则躲在背后继续使坏,实在是一个野生的、求生意识强烈到不择手段的人。这种程度的“强烈”,我个人觉得,是非常好斗、好胜、或者走入绝境的人才会有的那种情绪。

    他现在把自己的用户名改成了“永远对你友好的汪”,看起来亲切随和,隐含着一种低到尘埃里的姿态,多么熟悉的套路。

    我个人觉得,既然他在这件事上挣扎求生得这么剧烈,是不会就这么甘心放弃的,现在说退出,犹如他之前也说过会退出消失一样,都是词库自动生成的安抚围观群众情绪的句子而已,他要回来很简单,换个名字换个身份的事儿。我理解这是市场无能为力的地方,要筛选要淘汰只能等发生之后再去甄别,而且他总有他的受众。

    PS:我当然反对抄袭,只是本次事情到最后已经是人间喜剧,跟抄袭没有关系了。今天实在很感慨,知乎真是一处人间剧场。

    一个抄袭的公众号。就这样大言不惭的对我说 不要骗人,生财有道。(我从头到尾,没有跟他提过一个钱字。我只是告诉他他侵权了)

    我其实一点都不想给这个傻逼打马赛克。但是我知道不管别人怎么傻逼。我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写了一个高票答案也是我最初没有想到的。短暂的开心过后就一直被侵权,抄袭所困扰。在这个过程中见证了很多奇葩的人。不是没有为这些破事这种烂人掉过眼泪,但是也真的不想向这样恶心的人妥协。

    有公众号在我找上门后对我说:“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你就不能大气一点吗”有 公众号说:“看到自己的东西被抄袭,是对你作品的肯定,你应该开心呀” 还有公众号说:“能写的人,长的都很一般,身材还有缺陷”

    我原文的开头有一句: 说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有的公众号改成 :说几个让小编印象深刻的细节。呵呵。还要伪造出是原创的感觉。 还有公众号改成:一起来分享那些让网友印象深刻的细节。呵呵。一句“网友”就把我打发了。

    我一直都想做一个 怀揣着温柔心,带着善意看世界的女孩。

    很可惜。世界不全是用善意回馈我

    我朋友甚至对我说,王尼玛很不容易就让他拿去吧。。 对方是有两千人团队的公司,并且深知互联网运作之道,靠这个吃饭的老油条好吗?
    当时我就很无奈
    特别是今天看到自己的time line推送了他的回答
    他这样写着自己
    说我是个死胖子,说我声音难听,说暴走大事件难看死了,说我们只会用一些老梗,请一些过气的明星,玩的全是别人玩剩下的。一开始我很沮丧,毕竟我也是个人,虽然胖了点,但还是有感觉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也有很强自尊心。但是我总归熬过去了,熬到了现在,带着暴走团队的两千名员工,一直在前进。我们从一开始做一些低俗的新闻和段子,发展到了现在跟进最新的热点新闻话题,我们一直努力的传播正能量,一直在努力的尝试着引导一些令人进步劝人向善的舆论。

    而重点是,我们整个团队,从来没有因为那些鄙夷的话,就停止了进步。
    在网络上,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些铺天盖地的正能量好评,但其实很多肮脏下流的话,人身攻击的人都是在暗地里不经意间就反馈到我们身上的。
    唐马儒张全蛋赵铁柱甚至是敖敖,在各社交渠道辱骂他们的,泼他们脏水的,动不动诅咒他们的,非常之多。有人说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但有些话,真的不是批评。大家想一想,连星爷都有人讽,连苍老师波老师都有人骂,像我们这种做娱乐网络综艺节目的小透明,收到的诋毁和侮辱,指名道姓说我们做的东西都是垃圾的人,甚至说出更加肮脏言论的人,真是数都数不过来。
    试着想一想,我上面说的这些人包括我,如果一直在意着这些评论,因为这些评论而对喜欢我们的人冷落,因为这些评论而怀疑自己,甚至做出来东西越来越差,岂不是正应了那句话?把世界拱手让给了,我们一直所讨厌的那些人。

    群众和网民们总以为公众人物就该无条件的承受一些非议侮辱甚至是羞骂,但我请各位在侮辱谩骂的时候先把在电视上,电影上,综艺节目里,娱乐节目里,网络社区中的公众人物,当成人来看。因为我们也有心。

    如何评价王尼玛?

    我是一个普通的,有自尊心的,有时候还很感性的,一不小心得到很多人喜爱的死胖子,我的梦想是,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暴走大事件,而变得有一丁点不同。

    我爱你们。
    所以拿着别人的回答二次加工东拼西凑就是想法思考?并且故意选择一些没有头的照片,哎呀,肖像权什么的,你混了这么久互联网怎么会不懂。

    你知道过了三个月让我还这么生气的就是这句把世界拱手让给了,我们一直所讨厌的那些人!
    这是大型不要脸!!!!!!!!!!
    麻烦请打钱!!!!!!!!!!
    麻烦请打钱!!!!!!!!!!
    你有本事去抄袭,你有本事给钱啊,别装你不知道,我知道你可以看到。打钱啊!打钱啊!打钱啊!打钱打钱啊啊啊啊啊啊!!!!!

    无数人告诉我我写这些完全没有用,根本没人鸟。大家根本不会看。但是我真心不在意,像我这些的小人物在现实过着很普通的生活,偶尔有几个输出,得到大家喜欢,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并不是拿去给什么自媒体养你的梦想。
    我不想把这个社会交给这样投机取巧的人。

    我是一个傲娇的,有情怀的,有时候还很性感的,一不小心得到很多人喜爱的死胖子,我的梦想是,希望我的产出获得尊重和回报。

  3. 交互设计师说道:

    在产品早期,一方面为让用户更好的认知;另一方面公众账号过多导致的骚扰在初期并不明显;所以先放养后管理的基本策略被贯穿其中。

    但问题是放养期间的强提醒策略,让很多公众账号误以为高达到,高打开,高互动是自身质量和价值的体现,享受惯了政策带来的利好影响而无视自身给用户的真正价值。于是在5.0到来时某些自媒体人一阵阵的鬼哭狼嚎,哀叹大佬无情,呼唤公平,感慨市场环境恶劣云云……全然不顾用户和平台的感受。话说贱人就是矫情!!!

    曾经极度忍受不了一打开微信就是一片红泡,于是不得不取消一部分关注。被折叠后的好处就是,一方面我感兴趣的都可以相对随意的扔进关注,不用太担心骚扰问题;另一方面我养成了定期扫一遍我最喜欢的几个优质账号的内容。而以往为了消除气泡,一个个的点开,之后没有新的提醒淹没,导致错过不少内容。

    所以各个公众账号应该反思,新版折叠后,数据的下降不过是向自身价值的正常回归,努力提升自身价值比怨天尤人要强得多。

    回到问题中来,我觉得将有不少垃圾扯淡内容质量不高的自媒体品牌成为先烈,即使想方设法吸引用户关注,最终也会彻底沉寂在聚合页底部,永远不被人想起。这部分账号会逐渐转移阵地尝试开辟新的“放养乐土”,这种蝗虫迁徙对平台是好事。另一方面对优质的公众账号会更加有利,因为他们吸引到的,是带着对其品牌的期待,愿意主动打开聚合页,点开内容的忠实用户。订阅号里的环境会更加纯粹和清净,这对于平台、用户和优质的自媒体人而言,是多赢。

    按微信自己的定位,公众账号分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订阅号是媒体属性;服务号是自服务属性;企业号是企业内社交轻OA及远期的可能出现的企业间的社交属性。除了朋友圈广告,朋友圈剩下的是去中心化的社交模式。朋友圈也可以有中心,为什么不能将订阅号的媒体属性发挥出来?自己选择订阅号发布在朋友圈,基于订阅号发布的图文/多图文直接在朋友圈评论和互动。

    人际关系网络能形成一种朋友圈,热点关注与兴趣也能形成一种朋友圈,在这一点上,用户的需求并不统一。除了现有关系网络的朋友圈,还有很多不同关系网络形成的移动社交产品,微信不做,别人也会做。等到细分垂直的移动社交出来以后,微信就失去这部分用户了。比如,做职场人脉社交的现在有好几家,就不举例了,因为有一种用户的潜在需求是不愿意生活与工作混杂。微信需要关注细分需求,而不是一把抓。让订阅号可选发布到朋友圈并评论互动,来激活基于热点关注和兴趣的关系网络。

    为了保持朋友圈的清洁,可以选择看到哪些人的朋友圈;订阅号同理,可以自己选择订阅哪些媒体号发布到朋友圈,让订阅号发布的图文或多图文以“特别关注”的形式显示在朋友圈,也是很方便的,因为订阅号折叠造成媒体信息的到达和查阅的不方便,这是一个体验的痛点。用户可以自己控制朋友圈的清洁度。

    比如互联网从业者, 朋友圈显示同事,同行,朋友,还有发布互联网新闻和互联网创业的两个媒体的订阅号,这样很舒服,不用跑去在折叠文件夹里去翻低频和高频关注混杂的订阅号。

    总结一下,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强势社交产品。任何一款产品不可能覆盖所有类型的用户,一定会有较大一支的需求被潜在竞争对手重视,并生产出垂直领域的移动社交产品。微信不可能靠满足统一的需求去做到大而全而快而精准,细分的需求一旦被别的产品满足,叛逃就很容易出现。产品内已有的资源,不要浪费了,不优化利用就等于负担。
    腾讯的霸权主义让他越来越像曾经的微软和如今的苹果。就这次的升级而言,原本属于用户自身的选择权变相地被腾讯的折叠方式集中打包了。烂公众账号更容易被掩藏在一大堆折叠起来的专栏中间,通过宣传手段拥有一定订阅量但内容毫无价值的帐号将会越来越多,最后向新浪微博的僵尸粉模式靠拢。
    对腾讯来说,这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企业级用户而采取的手段,毕竟不是每个公共帐号都能在内容方面做得足够出色从而吸引到订阅量,考虑到微信用户群极高的黏着度与个人属性,在原有的模式下缺乏吸引力的帐号很快会被用户删除。而现在,那些较差的和不那么符合微信用户属性的公共账号,至少将会获得一些订阅量和生存空间。
    从腾讯的商业角度来说,这个改进无疑会是成功的,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个变动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很糟糕。

    在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彥宏这样说: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每一个产业现在都面临互联网的冲击。如果对这个现象进行延展,移动互联网正史无前例地对各个领域进行着“大渗透”。淘汰,或者改造,或者重构,以及颠覆正在发生。
    我们所有的消费者行为和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作为传统产业的你如果不能及时的反应过来,用不了多久,你的用户将会和你再难相见。而我想说是在这个改变与重构中,传统产业的商家们应当理性的做分析和判断,每个行业的重构与改变都有自身的特点,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已,你唯一可能缺少的是懂互联网产品及运营方式。如果你弄懂这些,结合自已的业务及管理模式,你才是行业里真正的专家。
    这个观点我想结合微信的4.5(包含以下版本)和将要上线的5.0来说说。
    微信4.5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是个三米跳台。
    星跳跃里,三米的跳台陈光标肛门就进水了。。。。为什么?因为不专业,因为对事物是陌生的,因为盲目。
    中国的社会是躁动的,企业也是躁动的。自微信发展至今,因为腾讯的市场推动与尝试。把O2O搅成了一锅热腾腾的“烫心錘”。吃到嘴里热呼呼,到了肚子里烫死人。当然这不是腾讯所希望的,但市场总有一些中国式跟风者。这群人太可怕,他们绝对是抢钱能手。用“抢劫犯”形容不为过。暴光下抢劫成绩:全国性的微信代运营团队有30多支,年营收在千万量级的超过3支,有团队甚至宣称至少为1亿。一支年收入千万量级的全国性团队的真实收费标准:每月收费从9800元到49800元。另外还有大量做微信运营培训的公司,有的甚至公司和网络之前从没有一毛钱关系。一场培训小到几百大到上千每人。教什么呢,网上搜集一些案例,满口涶液横飞。自已从没运营成功过一个案例,甚至对技术,产品完全无知。但他们有演讲能力,他们了解传统业主的心理,有的原本就是做传统企业咨询的公司,他们利用腾讯造的势,把座下对网络无知的商家忽悠的热血沸腾。仿佛微信里全是钱,等你来捡。。。。。。

    这就是一群在躁动体制下的抢劫犯。利用市场的躁动,打劫无知少女式的商家。
    首先解析下为什么有上述的义愤之辞。从三个方面讲吧。一微信4.5的大部分成功案例都是微信做尝试市场炒作的起来的。微信给了一些商家特权做一些市场尝试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自以为是专家的人当中不乏媒体人,把特权给抛去,放大了微信的作用。而这些人的言论正是被上述人群利用的基点。这个很容易证明,试问除了那些在和微信做尝试中合作过的商家,你在身边发现过几例成功的案例。当然笔者是知道一些有成效的案例的,但这样的团队一定是:传统行业懂互联网的人或是互联网里做行业多年的团队。他们首先一定是懂业务然后了解互联网产品与运营。只有这样他才能明白下一方面。二:微信还没有完成O2O闭环。这个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有说明:无论是前台精确用户通路,还是后台服务流程微信的对接都没有打通。这需要懂互联网的专业团队去运营。不是上几堂课可以解决的。三:那些代运营的团队利用的是公众号的自媒体特性,这是他们的宣传出口:和新浪微博对比微信的优势在哪儿。神马微信粉丝忠诚度更高,微信更加精准,信息达到率更高等。把企业账号拿过来,利用工具一顿加粉。然后告诉企业运营成功,下个月收费涨到一万。。。。。。。节操碎一地啊。
    三米跳台的微信4.5没有让O2O落地。成就了一帮钻营之辈。于是腾讯站出来发话了:“微信不是营销工具。微信公众账号的三大核心功能是互动沟通、用户管理和服务定制。”昨天下午,在“微信公众平台精品化战略”媒体沟通会上,腾讯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表示,他提醒微信公众账号运营者不要把微信当作营销渠道。(这个营销可以理解为推销的意思。和我下文的营销不是同一个意思。)
    如此基本给微信定了性。也符合我上篇文章对微信的定义,微信企业公众号的本质就是会员营销:一定要和线下的会员区别开来就叫微会员营销。但此微并不真的微。因为社交及CRM属性,微信的会员营销比任何一种线下的会员体系的粘性和运营都要干货的多。这绝对是有会员营销方式以来最牛叉的一种会员营销。我们试想一下,当作为商家的你可以针对你的会员做层级及不同属性的CRM细分,然后针对属性做不同的客户维护与管理,同时因为微信的时时在线沟通的强社交性,即时的处理疑义和提供服务,可以说只要运营流程合理,客户只要进来就跑不脱最终消费,甚至成为终身客户的命运。
    微信4.5大多数商家或是因为盲目,或是被忽悠走偏了。5.0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微信5.0相对传统产业来说是个十米跳台

    我得到的确切消息是5.0将于6月15正式上线。
    微信 5.0 的每一个功能都开始演变为入口。就微信本身而言,已经不是平台级的产品了,而是黑洞级的产品,正在一步步吞噬其他平台。当然这是溢美之词。要到这一步不是一天之功。但5.0剧透的功能确认让人看到了某种可能。我只从企业公众号来说,依然分三个方面吧。
    一:推销功能被弱化。5.0把公众号分为自媒体和企业号两个部分,做了二级导航。信息只做一次提醒。

    从用户的角度,这种功能做法可以让用户不被打扰,有目的的选择信息。对企业来说公众号的信息一定是高价值信息,对应的应是高价值服务。
    二:强化“扫一扫“所有功能变入口。

    入口是运营的根本,多入口代表多种对接方式,对新技术和新模式要有基本的了解。技术和产品特性才能发挥本质的作用。这时第三方平台的作用将被显现。在前期微信的对接一定是平台,它很难把这个价值拉伸到每个各体商家,所以选择平台对接是发展的基础,如果微信想要大发展,个体商家的对接一定是未来方向。这也受商家的现阶段的信息发展状况决定的。所以5.0前期商家最好和第三方平台对接。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接微信5.0。
    三:这块没有图示剧透,但一定会有:关于微信对公众号轻量APP式的开放和后台CRM对接。
    既然微信自已站出来强调微信的本质价值,那么对于这种价值一定会在平台上有所体现。企业公众号如何发互动沟通、用户管理和服务定制,第三方APP开放式做法一定会出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这些价值不断放大。
    由于对公众号的开发需求上升,后台管理功能对接升级,现在的忽悠公司基本可以回家洗洗睡了。这需要一定的开发能力和对传统业务个性化的定制的产品能力。
    对商家们我的建议是要么像布丁,汉庭一样,把移动营销纳入到管理框架内,吸纳互联网人才对其业务体系进行改造和梳理。要不和对自已行业了解的互联网团队合作,走进这个技术改变未来的时代。
    综上所述,微信5.0对于个体商家是一个十米跳台,星跳台上一些业余的选手越来越专业,一是他们敢跳,二是他们的教练很专业。这么高的跳台如果遇到业余专家会让你很受伤。5.0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4. 牛老诗说道:

    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新媒体小编在诉苦,微信公众号的红利已经结束,现在增粉真的是越来越难了,文章的打开率也在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最近腾讯公布的财报显示,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8亿,数据显示人们在微信上所花费的总时间仍在不断增长。

    红利消失了吗?

    在外界普遍唱衰公众号红利消失的时候,我也开了一个公众号运营控,通过写十多篇运营干货,没用其他资源推广,也能幸运地吸引了四万多粉丝关注。

    我有个朋友,叫剽悍一只猫,原先是个在山城重庆的英语老师,去年12月27日开始写公众号,8个月时间通过写作,现在已经有44万粉丝关注,并且增速依然很快。

    凤姐上个月刚开通的公众号,在新榜上的预估粉丝已经22万了;

    张召忠今年开通微信局座召忠,一周时间粉丝破十万,现在逼近百万;

    有书公众号,这半年转型调整,增长了七百万粉丝;

    这样来看,红利似乎还有啊?快速增粉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啊?

    运营增粉的道与术

    在搞清楚到底是否有红利的时候,我们先要搞明白公众号运营的本质和逻辑,才在公众号的运营上不会走偏。

    在分享关于运营的课程中,总会有部分急功近利的学员会说,「老师,不要跟我讲我这些大道理,就直接告诉我怎么能够涨粉几万,告诉我这些具体方法就行了。」

    脱离了本质谈增粉的方法,大多都只会停留在表面上,甚至误导了人走捷径去追求一些不靠谱的方法。

    所谓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在这个信息逐渐透明的时代,要想要通过网络获得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方法」进行快速增粉是不太可能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简单有有效的方法,用户看得到、其他竞争对手也看得到,一定会在圈内很快进行传播和复制,一旦传播和复制开来就会被泛滥,一泛滥用户就会抵制和免疫,这个方法的效果就会变得很差。

    2.jpg
    所以不断地追寻那些「效果好易复制」的方法,本身就是个没有终点的歧途。

    公众号的本质与逻辑

    那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真正有效地持续增粉呢?

    这就需要更好地理解公众号的本质逻辑了,这里将分别从运营者、微信官方、用户三个角度来理解。

    从做运营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获取用户,而微信是国内月活最高的一款产品,所以要是有一个入口能够把微信的活跃用户变成自己的用户就好了,这个入口是什么呢?

    这个入口最主要就是公众号了,是一个很低门槛就能共享到微信活跃用户的方式。

    3.jpg
    当然,广点通广告也算是一个入口,不过那就是直接按照点击进行付费,也是个直接粗暴的方法。

    不过更多企业更愿意先运营公众号,一方面是公众号的入门门槛较低,不需要钱就能开通,另一方面,是公众号是可持续给用户推送消息的,不像广点通广告,用户点完一次钱就扣了,也就没有了后续。

    微信为什么要有公众号呢?

    从微信的角度来说,他肯定不会白给你提供这种公众号这种免费的入口,也是希望你能够对微信有所贡献。

    微信之所以会开放公众号这个入口,是希望能够完善微信内部的内容和服务生态,让微信的用户在微信应用内部就能够完成信息获取、资讯、消费、娱乐、社交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这些是微信自己一家公司无力做好的。

    所以微信提供了这样的入口,让运营者可以通过提供好内容或好服务,吸引到一些微信的活跃用户,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明白,做好公众号最重点的原则就是,我们所运营的公众号需要能够提供「好内容」或者「好服务」,如果两者都没有就想有大量粉丝,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为什么关注你

    有人也许会问,「这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啊,知道有什么用呢?」

    有时候真理就是简单而朴素的,不过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很多人在寻找增粉方法的时候,就是完全脱离了这个简单的原则 ,只想着有什么快速增粉的方法,却没有去想想自己的公众号到底给用户提供了什么。

    一个好的增粉方法,是和公众号的定位、价值紧密相关的。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的时间、注意力是稀缺的,要关注一个公众号一定需要一个理由的。

    搞明白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些这样的公众号,你想想看你会关注吗?

    •有篇文章里,作者絮絮叨叨流水账式的记了自己的一天,请问你会关注吗?

    •有的公众号没听过,阅读量也一般,文章全部是转载来的,请问你会关注吗?

    •一个公众号叫某某面膜,发到群里,先不管内容写的好不好,请问你会关注吗?

    •有人在群里发了一个链接,打开就是介绍公司的产品,请问这个公众号你会关注吗?

    •还有号称“震惊”,“惊呆了”,说里面都是干货,但点开其实内容很水,请问你会关注吗?

    是不是很熟悉?因为这可能就是你在群里经常看到一些文章链接,也有可能这就是你公众号的样子。

    换位思考,如果发的那篇文章不是你写的,不是你公司的号,而是在群里别人发的一个链接,你会点开吗?你会认真看吗?你会转发到朋友圈吗?你会推荐朋友关注吗?

    如果你都不会,你为什么要让其他用户关注呢?

    所以,你应该持续地问天问大地,哪怕问问宿命,都要搞懂这样一个问题:

    「用户凭什么要关注你呢?」

    你的公众号有什么值得他关注的地方吗?你的公众号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价值呢?什么样的理由让他能够关注你的公众号呢?

    这些问题应该持续不断、反复问自己。回答好这个问题,是运营好一个公众号的基础和开端。

    用户喜欢的内容

    我在公众号后台常常收到是另一种提问:「老师,我有一个某某产品,我应该用微信怎么推广呢?」

    离开产品和用户需求问怎么推广,这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方式,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问:

    「你的公众号满足了用户怎么样的需求?」

    举个例子,比如公司有个净水器要推广,你不要一上来就问怎么让大家关注你这个XX净水器的公众号,而是问你自己净水器面向的用户人群是谁,这个用户群的人喜欢关注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哪些是和净水器是相关的,你的净水器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是和其他产品与众不同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怎样嵌入到用户喜欢的内容中,以上这些问题都比直接问「我怎样用微信推广产品」要好得多。

    思路其实是:

    找到目标用户是谁

    目标用户喜欢什么

    产品特性是什么

    用户喜欢内容和产品特性结合

    做产品的公众号不见得每天都要聊产品的各项性能,只要是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同时这些内容又能和产品找到一定的结合点,就像做得很好的杜蕾斯也不是每天都在讲套套的材质、性能、厚度。

    这时有的人,可能会问了「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呢?」,这个问题在这里并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因为不同的用户群喜欢的内容完全不同,就像我喜欢看的微信内容和我爸妈喜欢看的也完全不同。

    要搞清楚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必须要自己深入地去了解用户,思考和研究到底什么是用户喜欢的好内容。

    所以很多做得很成功的自媒体,作者本身就是那个领域的钻研者、热爱者,这种对于写作领域本身的熟知与热爱,促成了他们能够把公众号做得更好,比如罗振宇本身就是个爱读书的知识分子,吴晓波本身就是个在财经领域20年的作家,谷大白话本身就是个热爱脱口秀的英语老师。

    我恰好是个喜欢研究和思考运营的人,又是个没有人带、自己野蛮成长的屌丝运营,所以深知运营成长道路上的痛苦,加上也是个学习爱好者,知道什么样内容是真正有助成长的。虽然不见得我写的东西就都是非常优质的内容,但我至少选题上更贴合了目标用户,也知道用怎样的内容能够对读者真正有用。

    如果你运营的公众号不是你熟知的领域,那就不得不深入花时间研究用户喜欢什么,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解决需求的服务号

    除了通过「好内容」吸引关注的订阅号,提供解决痛点的服务号,也同样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粉丝。

    提供服务的意思,就是只这个服务号,能够更方面地解决用户在生活中的一些痛点,比如三千万关注的招商银行,很早期就全力开发了银行卡的消费通知、余额查询等用户的刚需;两千万粉丝的微信路况,也是提供了一些定制路况等服务; 英雄小助手,主要就一个功能,可以查询LOL的分数、等级, 口碑传播几百万粉丝。

    服务号就是一个轻量级的「产品」,本质上还是围绕着解决用户需求出发的。

    所以你的服务号,会提供什么样独特的服务产品呢?解决了什么痛点呢?

    5.jpg
    到底有没有红利?

    说了那么多,现在做微信公众号到底还有没有红利?

    人们常说早期的微博、微信红利,是指这个平台用户数在高速发展,而早期进入的运营者更容易成长起来,得到很多粉丝的关注,就像微博早期很多的段子大号,都是非常早期就开始做的。

    虽然现在自媒体平台的用户数还在不断增长,但入局的运营者也越来越多。在微信这四年时间里,产生了2000多万个公众号,能够分到每个公众号的用户注意力越来越稀缺,所以现在要做好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难,那种靠早期低门槛地进入获得很多关注的「红利」,现在确实已经没有了。

    会不会有其他的「红利」存在呢?

    我认为是有的,比起四年前,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反而更适合依托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业,比如移动用户基数增多、原创保护意识与机制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完备、用户付费意愿增强、内容变现渠道增多等,都是有利于内容创业者投入做的有利因素。

    甚至,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已经有了大量的公众号,反而能够成为一个新「红利」。

    以我个人的公众号为例,我的公众号建立时间非常晚,而且写的文章也不多,但是看起来增长还不错,是什么原因呢?

    目前公众号非常多,但是优质的原创内容非常少,加上现在微信环境里对于原创内容保护,已经不能随意地转载和抄袭。

    优质原创作者能够要求转载者署名出处,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出来,能够被十几个公众号所转载,即使自己的粉丝不多,也能在很短时间里在全网拥有几万几十万的阅读量,从而吸引用户获得更快速的增长,我认为这是在早期所没有的红利。

    我的公众号文章发出来之后,每篇文章都会得到很多公众号的转载,这也是我的公众号起步虽晚依然能够快速涨粉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觉得做微信公众号不仅还有红利,而且红利还很大,不过要拿到这些红利的门槛变得高了很多,这样其实是筛掉了那些能力不够强的人,反而使优秀的人更容易做成功。

    对于没有能力写优质原创、服务号产品也打磨不出来的小编怎么办?

    答案是很残酷的,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好新媒体运营,只有少数公众号能够做起来。

    要做好就要踏实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踏实地深入了解用户,踏实地帮用户解决需求。

    结语

    脱离贡献价值还想获得大量好处,这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

    一直想走捷径的人和公司,路只会越走越偏,越走越窄。

    一个好的公众号名称如同企业品牌一样,可以最大化降低企业或产品的传播成本,但取微信公众号名称,不同于定企业品牌名称,后者更强调规范性的商业化,而前者更接地气,尤其是针对初创型的公司。”

    品牌的调性与公众号的个性

    一个品牌从最开始产生到出现在世人当中,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字数到名称,从名称到调性,体现的是一个创始人的智慧与格局。相反,微信公众号作为企业的传播、服务渠道,不同于品牌建立的专业商业化操作,更多体现的企业当下的活力,可以严肃也可以幽默,可以是商标名,也可以是创始人自己的名字。不过,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企业的格局与定位,虽然有时一个公众号名字往往是异想天开、一时兴起,并没有太多规矩科可言,但其中是有规律可循。

    回想起自己上次在一个团体当中做自我介绍时的场景,那时自己也还在企业上班,20多个人先后做自我介绍。流程走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人,而且当时自己也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也是事后才熟悉,只是印象很深。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20多个人按照U型座位排座,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个人情况。大家的名字也都五花八门,为什么自己只对其中两个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而且装扮很到位,一看就是篮球热爱者。另外一个人,其实原因很简单,她开口说的是韩语,自然也就记住了。而这两个人至今也是自己很好的朋友。

    但如果说这二十个人,代表着二十个公众号,那意味着,我只对两个公众号产生了兴趣,而且还没有记住他们的名称。给品牌取名是个大学问,需要慎重,而且必要情况下做一下调研,俗话讲“名字取得好,公司上市早”。而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给公众号取名同样如此,它同品牌取名既有通性也有区别。

    今天就好好扯扯公众号取名这个事情吧。

    关于企业品牌取名的思考

    任何商业取名,都有一个刚性需求,即降低传播成本。降低成本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降低认知成本,就是要让别人能一眼看懂;另外一个是降低传播成本,就是看一眼就能记住,而且便于介绍给别人,方便二次传播。

    品牌取名往往有很强的传播属性,总是希望让人一看就能记住这个品牌。如小米、锤子、土豆、康师傅、豌豆荚、苹果、联想等,而这些品牌也都是通俗名称的典范。而具体到品牌下面的产品,如小米手机,锤子手机、土豆视频、康师傅牛肉面,让人一看就懂,品牌的认知成本也就下来了,客户很容易进行二次传播。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仅从品牌名来看,小米、锤子、联想等品牌,也都没有解决一个相关性的问题,例如小米手机,其仅仅是小米旗下的一个产品,并不能完全代表小米公司,虽然一方面简单的取名可以让企业在未来有更多的更能性,但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说到小米,可能他会问,“小米是什么?能吃吗?”

    因此,在如今一个万众创业的时代,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往往具有很强的垂直性,既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你,也能清楚的知道你是卖什么的,牛X的名字,如农夫山泉(卖水的)、宝马(卖车的)、雅诗兰黛(化妆品)、鲜橙多(果汁饮料)通俗易懂,容易记住,而且有很强的行业属性。不过这样好的品牌名称实在太少,可遇不可求。

    企业微信公众号取名的误区

    首先企业必须要清楚的一个事实是,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及ID一旦确定就没法更改,微信对企业微信号名称的认证也越来越谨慎越严格,而名字又对公众号以后的自然流量增长以及用户心目中产品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出名要趁早”,企业微信号的名称也是如此,如今好的微信公众号名字,也越来越少。

    当一个公司还在成长期,社会知名程度不高时,往往公众号名称与企业名称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例如如今很火的暴走漫画、papi酱、罗辑思维等公众号,他们在最开始时往往没有很直接的企业名称植入,更多的是采用个人影响力或兴趣点作为主切入点。

    因此许多企业,在刚开始做公众号时,往往直接将公司名称作为公众号名称,是存在一定误区的,用户往往也很容易拒绝这一类的公众号,平台新用户的获取成本往往更高。

    企业微信公众号取名实例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现在一个初创公司(非自媒体内容创业方向),公司目前核心业务是做智能手环的,现在他们想要做一个公众号,现在他们有几种名字选择,

    一是截取公司缩写+手环;

    二是只截取公司缩写;

    三是只写“智能手环”;

    我们来分别分析这三个名字:

    首先说第三个,智能手环,从名字上看,这个名字就属于整合智能手环行业知识的自媒体类,对品牌的宣传和传播,在短时间内其实起不到太大作用,很容易让用户产生错觉,品牌植入明显不够深入。而且这种名字很早就被别人容易想到,无疑很早就被行业人注册。

    第二个名字,如果用户在朋友圈看到此公众号所发的文章,其实是无法第一时间通过这个公众号名称,知晓这个公众号的类型、定位的,即大大增加了用户的认知成本,而且往往这一类名称由很强的营销性质,用户很容易在潜意识中就排斥这一类公众号。除非是本身公司就已经很成功,品牌的社会渗透足够强。否则用户潜意识内是很不愿意对此公众号进行二次传播。

    最后来看第一个名字,既有公司品牌露出,同时也能很快让用户知道此公众号的定位。这也是如今许多公司都采取的模式。例如小米,小米的微信矩阵包含了,小米手机、小米手环、小米电视、小米平板、小米售后、小米公司等一系列“小米+”的号。尽管这样做用户会相对比较分散,不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化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你需要什么就到相应的号去寻找就可以了。用户体验无疑更好,不用在一个公众号里面到处去找。

    因此,针对一个非自媒体类的企业来讲,在为公众号取名时,采取“核心品牌名或公司名缩写+产品”的微信号名称,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理想也是一种稳妥的定名方式。

    企业微信公众号取名的格局思考

    但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在为公众号取名时,很容易一下子就把企业定位给定死。如果自身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可能会涉及多个领域,那么之前所定的“核心品牌名或公司名缩写+产品”的微信公众号,可能就没办法来用到新的业务上。

    举个例子,一个演出公司,刚开始只是做演艺行业,但在未来公司发展壮大之后,也有可能会涉及电子商务、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行业,如果用最开始的名字,可能一下子就把企业定位给定死了。

    因此这种个情况下,在最初企业做公众号时,取一个“核心品牌名或公司名缩写+文化圈”等类似的泛名字,肯定要比取一个“核心品牌名或公司名缩写+演艺”要好得多,未来的风险和转型成本也更低。

    你也许会说未来可以再申请多个公众号(一个企业可以最多申请认证50个公众号),但这种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你又需要从头开始经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向小米那样,建立如此庞大的微信矩阵,有如此多的微信运营团队来维护。

    因此企业在最开始定微信公众号名称,需要慎重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格局与计划。

    这里顺便要说一句的是,一个公众号的名称,最好是在3到6个字,太短无法清晰表达内容,太多不容易二次传播。在最新一期的《新榜》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上,入选的公众号名称,5个字以内的公众号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公众号名称,同时也能够同企业商标有机融合在一起,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存在他人微信公众号与企业商标类别、名称重名的情况,微信也是支持上诉拿回公众号的。

    关于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取名

    客观讲,从一开始一个公众号本身就定位做自媒体方向的话,那么在名字方面其实是没有太严格的讲究,只要足够个性而且没有已经存在的同号IP,能够清晰展示出团队或个人的调性,同时在一定层面上能够说明出账号本身的内容定位(甚至这点可以不要),就已经足够。

    例如papi酱、大象公会等,光从名字上看,我们无法清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而稍微更好一点的公众号名字,如暴走漫画、关爱八卦成长协会,既足够体现个性,同时也能清晰地表达自身定位,无疑更方便二次传播。但不过名字如何,做自媒体拼的就是持续产生价值内容的能力。

    而像罗辑思维等以谐音取名的公众号,用户在第一次输入时也经常会出现打错字的情况,写成逻辑思维。这种取名,可能在行业人来看会影响传播,但在如今偏好猎奇的互联网时代,这些丝毫都不影响一个公众号的长期建设和运营,反而会让用户有一种亲切感,增加打开的欲望,想了解这号究竟是干什么的。还是回到之前的那句话,内容才是关键!

    另外,做自媒体往往也有很强的个人属性,如篮球大号杨毅侃球,商业人物吴晓波、雷军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已经是足够大的IP,自然无需在名字上耗费太多精力。

    同时,许多草根自媒体也是如此,大都也是采用自己的名字或昵称,甚至还加一大句话,例如“张佳伟写字的地方”,做自媒体绝不是依靠IP来推平台推号,而是靠内容来养大IP。许多新的自媒体人,都弄错了这样一个逻辑,前期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取名上,很不值得。

    这里也套用《武林外传》里面秀才的一句话,“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关键是你的人、你的内容能否真正持续为用户带来价值。

    如果要给一个公众号打分,名字最多可能只占到两成,名称绝不是一个公众号最核心的部分。最关键也是最本质的,还是对这个号的用心运营,运营起来了,即使再差的名字,都可以是一个100分的公众号。例如“咪蒙”、“电梯”、“她刊”、“一条”等微信公众号,光从名字上看,没什么可值得关注的点,定位不明确,名字也生疏,可他们依然有自己广大的用户群体。而这恰恰也是做微信公众号、做自媒体最大的魅力所在。

  5. 硅谷堂说道:

    2016年7月20日开始决定写作,开通公众号至今,总共58天,共写文章52篇。一个半月顺利拿到原创,之后10天又顺利拿到打赏功能。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公众号经营的文章,也特意订阅了有号以后、脑洞经营等为自媒体经营者提供经营经验的公众号,根据个人学到的知识经验和个人运营感悟,发觉有些方法,对别人是套路,对你很可能是弯路!

    比如——公众号要日更,日更才能持续引起读者的关注!

    比如——写文章要咬牙坚持,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写!

    比如——公众号要固定时间推送,容易养成阅读习惯!

    比如——公众号文章要多平台发布,增加曝光率!

    上述方法没错,“小马要过河,不知道水深浅,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小马要先和老牛、松鼠比比个头,才能心中有数。很多方法或者建议,同样如此,要先清楚自己的情况,才能正确的听取!

    第一:日更文,弄不好就舍本逐末了!
    经营过个人公众号的人都知道,要原创,要日更,但日更原创文章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做了的人都知道。

    在我经营公众号确保日更的这段时间,从写作、排版、配图、校对、发送,从头到尾一个人做下来平均要4个小时,这还是文章主题明确、写作顺畅无太多中断的情况下。

    多数个人公众号经营者都有本职工作,那么一天班上下来,再每天投入4-5个小时的公众号经营时间,显然没有太多时间去充电。没有持续的充电,便难以确保持续的放电。

    在如雨后春笋般每天冒出很多新的公众号的同时,也在有大量的公众号被迫放弃,主要原因就是靠自己那点生活经历、所见所闻为主的素材总会用光、枯竭,没有给自己足够时间去读书、去充电,没有精力大量去储备素材,最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凑合着写的又无法GET到粉丝的点,吸粉难,留住粉更难,眼看着粉丝一点点流失,最终失去信心,只有“关门大吉”。

    那些鼓励去日更文的,几乎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团队、仅靠个人当多面手,奉劝大多数人还是打消日更文的念头,在粉丝有如此多选择的时代,内容好才是王道,才能够引起关注,没有人会因为你日更的勤劳选择关注你,除非你的质量能打动他。以牺牲质量为成本的坚持日更,除了能感动自己之外,感动不了读者,显然是在做无用功,劳心费力,然并卵!

    总之:与转载相比,原创必胜,与数量相比,质量必胜!

    第二:写什么比坚持写更重要!
    选择“独乐乐”还是选择“众乐乐”?选择不同写作套路也不同!

    如果把个人公众号主要当成个人写作空间,抒发生活感悟、充实自己的人生,那无可厚非,而且日更最好不过,就像每天写日记,“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记录自己的收获,人生会活得更明白!

    但如果想要拥有粉丝(读者),要写什么、怎么写,就不再像日记那般随意、想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怎么写。

    面对粉丝的写作、想要拥有更多粉丝的写作,必定要舍弃“自嗨”的快感,很多时候,你觉得能打动人的、让你有感悟的,因为经历不同,读者很可能毫无感觉。如果某一次,当你完成一篇大作,越读心潮却澎湃、以为一篇10W+的大作已经横空出世的时候,放到公众号上,浏览量却“门可罗雀”、何其惨淡,这多半是只顾着“自嗨”而冷落读者感受了。

    在公开平台上写作,想要拥有高的关注度和阅读量,在写作时,一定要从自我中跳出来,要想粉丝所想、关心读者所关心的话题和内容,然后再去选题、构思,同时文锋也要符合公众号文章快读的习惯,即节奏明快、句式简洁,读起来要通俗、流畅!

    个人公众号最先一批的粉丝往往是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居多,这些粉丝是你公众号推广的第一批推手。亲朋好友等人关注你,只会在一定意义上提升阅读量,却不等同于转发量!朋友圈是一个很私人化也很个性化的空间,一个人转发分享的内容往往会代表着他的品味和格局,因此,即便是你的亲朋好友,也无法做到不顾及你文章的可推广性去随意转发和分享!

    想要吸引更多的粉丝,必须要写出对他人有价值、值得大家转发的文章。因此,在写作中,要把粉丝阅读你文章时的愉悦感、舒适度以及能否吸收到养分作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推广价值,从而引起转发,带来更多的粉丝,拥有更多的读者。

    第三:与确保固定时间推送相比,不如去确保公众号的定位!
    有人说,公众号不仅要保证日更,更要保证每天固定时段推送,给读者养成阅读习惯。我个人认为,对于个人公众号经营来说,与其死扣时间节点,不如好好研究公众号的定位。

    养成阅读习惯的前提是粉丝喜欢读你的文章,喜欢你的内容,当然喜欢你的某一篇文章仅仅能带来阅读量,他必须是喜欢你公众号里的这一类内容,才会带来持续的关注!

    做公众号近两个月,我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关注很多公众号和定期取关很多公众号。我们不仅是某一个公众号的经营者,更是某几个或很多个公众号的订阅者,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反推读者的行为。我选择订阅某个公众号,多半是因为我看到了一篇触动到我的好文章,然后选择关注它,时间久了,个人订阅的公众号越来越多,又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和干扰,所以会定期选择清理和取关一些公众号。

    取关的标准是什么呢?看着定位不清晰、特点不突出,不知道自己能够获取到哪类信息的公众号,往往是我最先取关的一批;其次就是定位清晰、但所推送的内容对个人意义不大、或不太感兴趣的公众号,对于这类同样也会取关。

    第二类取关的粉丝,往往无法避免,毕竟任何公众号都无法做出老少皆宜、人见人爱的内容,但第一类,却可以通过深度思考、精准定位来避免粉丝流失。

    对于一个人撑起一个公众号的大神们,定位方面一定要从自己擅长的方向入手,比如,你是一个善于自我管理的人,便可以定位为教人如何高效的自我管理类型的公众号,如果您是一个对生活感悟很深、胸怀宽广、处事豁达之人,便可定义为生活处事态度类公众号,等等……我个人(沧海一只猫)属于大女子主义者,注重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所以,我公众号的定位就是帮助女性更好的生活、成长。而且在公众号后台图文数据分析中,我发现,凡是与公众号定位匹配度高的文章,阅读量、转发量和点赞率都会比较理想。

    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海涛评论——更新时间和推送时间都毫无规律可言,但公众号定位十分清晰,每篇文章都以当下大事、新闻热点的评议为主,凡是时下出现重大事件,粉丝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期待海涛评论快点更文,在快读如此盛行的今天,虽然海涛评论文章普遍很长,依然不影响大家通篇读完、转发以及点赞!我想,这样的公众号,值得每一位经营公众号的个人去好好学习和研究!!!

    第四:不要单纯追求文章曝光率,推送不当适得其反!
    个人现在的写作平台除了微信公众号、还有简书和头条。

    同一篇文章,经常出现在简书推送到首页,阅读量几千,到公众号和头条阅读量却寥寥无几,或是一篇文章在公众号被大量转发,在简书和头条却平平淡淡的现象。

    从个人近段时间发文进行总结,发觉在简书平台上个人发布的干货类文阅读量一般会比较好,头条则注重内容的新、奇,而公众号则更喜欢情感、生活态度、心灵成长类文章(这点是与个人公号定位有关)。

    偶尔一篇干货类文章,发到个人公众号,经常会从平均几百的点击率瞬间滑倒几十。

    仔细分析,因为个人公众号定位为帮助女性成长类,选择关注我的粉丝,往往是期待吸收到婚姻、情感、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容,而与这类题材差距太大的文章,往往会与粉丝关注你的初衷相悖,连续一篇还好,如果连续发布几篇与粉丝期待的内容无关,则会大量掉粉!

    所以,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多平台推送,曝光率不代表粉丝转化率,有时选择不对的平台去曝光,非但不会引起关注,还会引来反感,得不偿失!!!

    比如本文,我只会在简书平台上发送,公众号和头条就不考虑了!

    什么是微信公众号的“号外导流”?笔者给它的定义是:通过搜索引擎,网站,App,社区等其他产品向用户推荐公众号的过程,称作微信公众号的号外导流。

    为什么说微信公众号运营绝不能忽略号外导流?因为几千粉丝做到几十万传播的文章是需要实力与运气的,对于大部分公众号运营人员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当你煞费苦心写了一篇文章后,由于自己目前公众号的粉丝数与传播能力有限,在没有站外倒流的情况下,这篇文章很可能给他人做了嫁衣。

    当你的文章被一些大的网站,公众号转载后,你的粉丝增加数量可能极为有限,因为转载你文章的人大部分都不会注明文章的出处,而新开的微信公众号又很难申请原创保护。即使你开通原创保护作用也不大,你的竞争对手可以在网站,社区等其他渠道发布你的文章,而不微信公众号中推荐,用户还是很难获知作者的信息。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号外导流的渠道,让更多的用户通过各种渠道在网上找到你的文章,从而关注你的微信公众号,这才能使文章的价值最大化。一个微信公众号能不能做起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容质量的高低,二是内容的价值能否被充分挖掘。

    一.号外导流的重点是搜索引擎

    在众多号外导流的渠道之中,搜索引擎是最容易搞定的一个,也是最有效的一个。

    首先说下百度等搜索引擎收录微信公众号内容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百度不收录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其实搜索引擎是收录了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的,这里我们看下截图:

    但仔细研究几个公众号,你会发现百度在PC端对公众号文章的收录是没有规律。有些公众号大部分文章被收录,有些公众号只收录少数1,2篇,还有更多公众号一篇都未收录。并且,百度暂时未建立系统的权重和排名,一个标题你去搜索,基本上在PC端都是网站,很少出现微信公众号的链接。基于目前这种情况,想靠百度收录微信公众号文章导流是不可行的。

    其次,为什么说搜索引擎是最有效的一个?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22亿,使用率为80.5%,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3257万人,增长率为6.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4.29亿,使用率达77.1%,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6411万人,增长率为17.6% 。可以说搜索引擎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2014年搜索引擎使用率

    各搜索引擎渗透率
    二.搜索引擎导流的两种方式

    为什么说搜索引擎是最容易搞定的一个?因为你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第三方平台入住申请,就可以让你的文章显示在搜索引擎之中,这是不是很容易操作?

    通常我们可以采用自己建站或者加入第三方平台的方式,来让搜索引擎收录你的文章。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自己建立网站的优缺点:

    需要同时维护网站与公众号。

    需要有详细的规划,设计栏目,修改网站主题/样式等

    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服务器,带宽等资源

    新站搜索引擎权重低,需要时间成长,初期搜索引擎可能不收录

    无平台依赖性低,可以建设自己的详细的用户体系

    第三方平台的优缺点:

    方便快捷

    人力/时间/金钱成本低

    对平台依赖性强

    容易获得较高的权重,初期效果更佳

    部分行业相关平台可能会间接培养竞争对手

    到底是选择自己建站,还是选择第三方平台,这要基于我们创建微信公众号的目的出发,如果你想通过公众号去创业,那么你一定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平台,同时选择一些第三方平台宣传你的公众号,这样如果今后你因为营销过度等原因被微信封杀,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并且拥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如果你只是想趁微信这几年火热的时候建立一个自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与行业内的人交流,那建议你还是选择第三方平台。

    然而又有哪些平台可以用来收录我们的公众号给搜索引擎提供内容呢?一方面如果文章质量比较好,原创内容比较多,我们可以尝试申请新闻App的订阅,另一方面如果微信内容以转载为主,可以申请一些微信公众号的收录平台,进行收录。

    此外,还有一个思路就是依靠权重比较高的网站开博客来做这件事,比如豆瓣日记,新浪博客,天涯博客等,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自媒体,目前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相对少一些。

    微信搜索引擎收录渠道
    由于微信公众收录平台众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找了一个网友收集的微信公众号导航与内容收录网站大全放在文章末尾。

    三.紧密结合行业上下游,做内容合作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与行业相关的网站,社区,App建立内容合作来推广自己的公众号,由于不同行业可能千差万别,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的说了。这里我们只提一点:由于同类产品可能会与你存在竞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行业上下游来推广我们的,比如我是做云计算的,我去找其他云计算厂商合作可能比较困难,虽然我们的目标用户群体一致,但人家肯定不会轻易与你合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找些技术社区合作。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内容合作的例子,亚马逊在CSDN社区开设了自己的官方博客与专区。一方面CSDN社区通过亚马逊赚足了人气(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在全球享有盛誉,关注度很高),另一方面亚马逊通过CSDN社区的流量在大陆与用户近距离接触,宣传了自己的产品。

    树挪死,人挪活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错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我朋友近期想做微信公众号,去知乎上溜达一圈发现评论最高,点赞最高的帖子大都是2014年和2015年年初的旧帖,而那个时候正是微信公众号“风吹起来”的当口,怎么做都容易涨粉。

    可是现在呢,平均每8个人就有一个公众号(或许现在数字变成7了),换算下就是1.6亿的公众号,日新增公众号在8000个左右,也就是说每小时333个公众号注册成功,每一分钟就是5个公众号。

    看了这个数目,我朋友立马就崩溃了,连连感叹“唉,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你说我现在做微信公众号还有戏不?如果做,该怎么做?”

    那么对于我朋友的这个问题,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01

    做微信公众号通常是两个群体,一个是公司企业行为,这个我不再在行,而且我相信如果是企业行为的话,他们必然会砸重金去购买第三方合作服务,压根犯不着像我朋友这般头疼。

    另一个就是简单了,随时随地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搞定的“个人微信号”(以下提及公众号的地方特指个人运营性质的公众号)。

    通常情况下,没有人做公众号单纯为了“情怀”两个字,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安放情怀”方式太多了,微博头条文章、今日头条、豆瓣日志、知乎专栏、天涯长帖等等开放式平台都可以,而且传播力度更广,相对于这个有点封闭的微信公众号而言,反而性价比不高。

    02

    做公众号为了什么?

    直白点说就是“变现”,委婉点说就是“个人创作能力转化成商业价值”。

    君不见薛之谦和咪蒙,一个雄霸微博段子界(薛之谦微博粉丝900万+),一个雌霸微信公众号(咪蒙微信公众号粉丝250万+),据坊间流传,这两人做微博微信商业产品推广,月收入都是300-400万,这就是平台粉丝量群体激增后的“变现”的结果。

    当然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对于大多数的朋友们,包括我和我朋友在内,所要考虑的首先是能够快速把公众号后台的粉丝量做大,然后再进一步深挖商业价值。没有庞大粉丝基础的公众号,几乎没有变现的可能性。

    03

    如何才能把粉丝做大?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闭环,最开始起步只有自己看到,所以第一步要先想办法撕开口子,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公众号。该怎么办?

    1、先做大自己的朋友圈。

    每个人的微信私人号最高可以添加5000人,正常情况我们的微信也能够保持1000左右的熟人量,这时候就要先把公众号上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请关系不错的朋友继续转发。

    假设每个人的朋友圈人数都保持在1000左右,那么只要有20个朋友愿意转发,就意味着这篇文章最低有1000左右,最高会有1万多的曝光量,这时候再去看微信公众号的后台,会发现开始有新增粉丝了。

    只要有新粉丝涌入,就意味着这个闭环被打破了,口子已经撕开。

    但朋友圈的能量是有限的,请求次数一多就行不通,所以这时候就要从公众号新增的那些粉丝群体中下功夫。

    2、保证文章质量和更新速度,提高文章的点击率和后台的转发率。

    公众号最终能够做大做长久,最核心的部分是“内容”。现在早不是过往“文摘号”的天下,再也不可能依靠到处抄袭搬运“知乎专栏”或者“豆瓣热文”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就能呼啦啦涨粉丝。

    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要么是自己原创,要么是去全网搜罗好文章请求作者授权。

    先说简单的请求原创作者授权模式。这个方式看起来容易好操作,但是我们必须得问问自己,为什么一个作者要把自己好文章授权给一个粉丝只有几百人的平台呢?现在的原创作者都很清楚,如果写出了一篇好文章后只会向粉丝量更大、扩散群体更广的大平台投稿,或者在授权白名单上只会向同量级或者稍高量级的平台开放。

    那么只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长久:原创。

    公众号“原创”标识很重要,一旦拿到这个标识后,别的平台请求转载就需要你来开通白名单,可以选择“单钩”,这样文章在其他平台转载后,文末会自动链接到你的公众号平台,如果文章质地的确好,其他平台的粉丝会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你自己的平台上,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或者更多,我见过一天倒过去4000粉丝的记录。

    其次,从当前的微信公众号发展来看,原创才能体现出“差异”,“差异”才能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否则粉丝完全可以在其他平台看到的文章,为何要到你的平台看。

    知道为什么和菜头、李叫兽、雾满拦江不可替代吗?因为他们都是持久的原创写手,也永远都有自己的风格。关于如果写原创文章这个话题未来找机会我好好写写,今天没有篇幅了。

    04

    如何扩大影响力,持续增加粉丝?

    1、所谓持续是保证频率和节奏。

    不要出现“要么每两周就更新一篇,要么一周就更新七篇”的情况。公众号太多,同质的也很多,所以粉丝的黏性是很低了,往往他们发现你的平台不更新了,就会转移去其他平台看文章,时间久了,要么就忘记了你的公众号,要么就直接取消关注。

    所以原创号而言,保持每周3篇是不错的节奏,文章可长可短,看个人写作风格。

    2、在能力范围下,写接近热点的文章,这就是借势。

    这个热点不是指任何热点,主要是看你公众号性质。比如你专门聊八卦的,那么就观察八卦圈中有什么热点;比如你专门写影视,那么就看近期最热门的电影是什么。跟踪热点并且评价热点,是最快捷的一种借势上位的方法。

    除非你对自己文章质量有信心,对粉丝粘性有信心,可以不写热点,只写自己的兴趣点,那也OK。

    3、在微信公众号完成一篇文章后,广泛在其他平台同步更新。

    在现阶段自媒体时代,一个人不仅仅需要拥有公众号,还要在今日头条、豆瓣、知乎、微博、雪球、简书、天涯等各类社交平台上开发帐号,一篇文章写完后在所有平台上同步发。为了可以更好的引流到微信公众号上(为嘛引流到公众号呢,因为一旦进入变现阶段,公众号的报价最高嘛)。

    在其他平台发文后,记得在文末加上作者简介,并且附赠一个二维码,类似于某某某是某某达人,微信公众号是某某某,欢迎关注,第一时间发送最新文章,具体内容自己编。只要这些平台的文章有人看到了,就成为潜在新增粉丝。

    4、同量级公众号朋友互推。

    大多数人最先尝试互推就是拿头条做,阅读量差不多的朋友之间分享文章,白名单授权做单钩,然后第二天会发现有很多的新增粉丝流入。

    但头条做多了会有坏处,因为粉丝期待的是原作者的文章,而不是希望作者本人到处找别人的文章来分享。所以这个头条互推的次数和频率要做好,一个月2-3次足够了。

    当然,还有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次条推”,虽然效果会打个折扣,但是对于粉丝而言,这种方式比较厚道。

    05

    以上是常规的增粉方式,当然真正大规模涨粉是无法依靠常规模式的,需要依靠两个核心武器。

    1、写出篇爆款文章。

    当年让咪蒙一炮走红的就是爆款文章,虽然我自己没有看,但当时朋友圈耍屏的记忆依然还在,几乎造成了打开手机都能够看到那个耸动的标题。据说当时那篇文章就有百万的阅读量,一夜之间带来了几十万的粉丝。

    回到正常领域,一个拥有5万粉丝量的号只要写出点击率在2-3万的文章,光文章的传播就能带来1000左右的新增粉丝。

    真正的效应还在后面。

    好文章会带来百万量级公众号的授权转发,哪怕是白名单双勾,只要注明出处和作者,基本上一个百万的号可以带来800-1000左右的粉丝。此外百万大号的传播会最大化扩散你公众号品牌,后续会跟进无数的20-30万的小量级的公众号,前来找你要授权。一旦上了这个规模,那一周的后台粉丝涌入量会非常可观。

    几乎所有公众号粉丝增长的三级跳都是依靠爆款文章完成的。

    2、广泛参加线上活动。

    如果运营公众号的你拥有很多职场上的技能,无论是时间管理、演讲,做PPT,或者类似我的理财,只要有一技之长并且表达能力OK,那么就可以连个线上各路平台做分享。

    线上活动门槛底,几乎人人都可以做。要么自己借助千聊和朝夕日历搭一个分享平台,做好报名文案,然后在自己平台和私交不错的朋友平台推广,只要报名人数超过2000,就能代入粉丝几百人。

    亦或者可以在那些做微课做的不错的平台去分享你的知识,那些平台的好处是拥有很庞大的粉丝群体,只要你可以在他们平台做出一次漂亮的分享会,那么后台涌入的粉丝轻松过千。

    06

    考虑到篇幅,进入收尾阶段。

    回到朋友的话题,其实任何时候开始做公众号这个事情都不算晚,因为今天已经是2016年4月25日,再怎么遗憾后悔都不可能回到2014年4月25日嘛。

    所以想做,就立刻开始做。

    想清楚公众号的定位,内容的风格,以及更新的频率和次数。先用2-3个月坚持每周更新文章,依靠朋友圈慢慢撕开文章传播的口子,缓慢增加粉丝的同时,提高文章的质量。持续更新并且寻觅网络上同量级、风格相似的号,跟它们的运营者搞好关系,未来可以做互推。

    累积一定的写作经验后,尝试写热点、爆款文章,对接线上分享做活动,网络多渠道发布。只要愿意多写多想多尝试,基本上最后的结果都不会太差。

    我一贯的态度,树挪死,人挪活嘛!

    最后,借我好朋友万方中(微信号:方独)的一段话来宣传下运营公众号的正能量吧:

    开公众号给我(此处指代万老师)最大的收获是:在中国现有的格局下,不靠关系、不靠跪舔、不靠加班熬夜、不靠投机取巧,也有体面地活着的可能性。

  6. 糊涂熊说道:

    很多企业主朋友经常问我,是不是微信公众号红利期过了,怎么现在增粉特别难,而且精准度很低,偶尔花花钱做做活动也只能有那么一会儿的快感。

    我觉得微信公众号广义的红利期的确已过,很多无特点无辨识度的公众号很难吸引到大量的粉丝,更别说企业随便雇几个人去经营的号了,但是针对企业群体来讲,现在认真去做还不算迟,通过多年的观察来看,多数企业的微信公众号都经营的很失败,属于刚刚入门阶段,什么时候360行的新媒体百花齐放,那才是红利期真正的意义上的错过,所以木子认为各行各业的企业经营自媒体,例如微信公众号还是有很多机会。

    那么为什么企业经营的微信公众号多数是失败的,先要从微信公众号里的从业人士聊起。

    新媒体运营的主要群体是哪些人?

    1、自媒体达人们,最擅长包装、推广、营销各领域达人,互联网时代只要出现一个火热的平台就必然有这些达人,他们做微信公众号的目的做最大化的粉丝数、尽可能高的阅读量、争取成为各个领域的领袖品牌,获得更多的利益,Ta们对互联网的敏锐度极高,对如何通过打造互联网自媒体品牌也很有经验,而且还能够抓到用户的需求,所以很多新媒体平台都可以见到Ta们的身影。

    从当时的博客时代到SNS时代,再到后来的微博时代,这批达人都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一路走向了自媒体时代,观察部分微信公众大号,发现很多都是当初的微博大咖引流至公众号或是通过人人网等sns平台引流至微信公号,还有通过新浪博客、QQ空间、豆瓣等地方引流过来的。

    此类人群的方向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海量的用户群体基数,然后通过对用户的分析满满衍生出一系列的盈利方向,例如产品、服务,因为TA们知道拥有了足够的用户基数,才能做到最大的利益化,而一般的企业方向多是已经拥有自己的资源,例如产品、服务等,但是不会利用第三方平台、自己已经有的资源,所以造就了很多失败的案例。

    2、其次是站长、营销圈子达人,当初各类网站百花齐放,木子也是其中之一,每天的话题就是域名、网站程序、软件、流量、pr、br、seo、cps、cpc、cpm、网络营销、网络推广、友情链接、网赚等等话题,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很多站长营销圈子的朋友也都加入到新媒体的战队之中,站长圈不在红火之后,有转战营销网赚圈子的,有加入电商的,也有加入新媒体行列的,外行人的都认为pc端时代是四大门户的时代,其实多数的流量掌握在互联网的草根站长手里,外行人都以为做电商只有电子产品、食品、日常消费品的时候,其实营销圈子那些拿不出手的暴力产品才是最赚钱的,所以这群同样敏锐的人群必定也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一股力量。

    3、然后就是大学生了,年轻人本身对互联网领域就有足够的敏锐度,如果在我大学时代就有自媒体,相信我也会投身其中,不亦乐乎。凭着兴趣去做一件事的人群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不在乎金钱、不在乎时间,仅仅凭着满腔热情说做就做,当然多数还是处于经验不足的状态,基本操作没问题,但是想做好做大一件事,还需火候。

    4、最后就是这个行业里的办公室群体了,例如小编、运营等,被企业雇佣后运营一些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这部分人群多数是科班出身,或者之前纸媒转行过来的人群,基本的功底是有的,对新媒体稍有一些了解后,就可以马上上岗,但是弱势是科班出身很容易被思维固化,很难创新,而新媒体拼的就是创意,从而达到更高的辨识度,这样才更容易被粉丝们记住。

    还有一点就是企业都是业绩考核为主,工作时间也是固定的,如果说以上1、2两类可以大半夜的起来写文章、找素材、做推广,那么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讲就不太现实,毕竟精力有限,上班8个钟的时间给公司的,其它时间是自己的,这里分两种群体,一种是年龄偏大为求稳定工作的,有家庭有孩子了,不可能和单身的时间相提并论,还有一种是刚毕业出来找工作的,人生茫然还未有长期的规划,全身心投入到企业里也是不太可能。

    总结:

    前两类人群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是很拼的,因为收益和自己的努力直接挂钩,想做大做强必须靠自己,所以他们的优势就是,一切从用(fen)户(si)出发,前几年不是特别流行用户体验吗?他们绝对是注重这一块,用户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第三类虽然很热忱,但是兴趣为第一,实战经验方面能还不够火候,虽然冲劲很大,但比较容易放弃。

    如果说第一类就是用户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一切从用户角度出发,而第四类则是有一点倾向于,老板领导希望我们看到什么,我们就发什么给用户,虽然会通过用户角度需求去考虑,但也绝不能忽略领导,虽然很多领导并不是很懂,只求稳不求突破,毕竟不能天天和老板对着干,正所谓明哲保身。

    了解了从业群体之后,今天重点是看看企业新媒体运营失败的原因,除了以上企业的弱势,还有哪些问题呢?

    通过多年来与各行各业的很多企业主接触与沟通中,发觉很多企业都是从看不上微信、QQ等社交工具,到看不上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再到现在盲目注册运营这样的路线,一路走下来导致很多企业错失了很多利用互联网打造企业品牌的机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虽然很多企业也开始认可了这个行业,但是多数企业主是把新媒体平台当作电商平台、广告发布平台,忽略了用户的基数问题,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发广告就能卖出去你的货或者服务?

    企业主的核心都放在了销售这里,并非会在用户的身上用心,很多企业小编的心放在了老板对文章的满意度上,所以很容易产生企业内部的自嗨营销,所以针对前两类达人来讲,两种理解和操作就完全不同,一个心在用户身上,一个心在销售身上,很容易变成典型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所以见过很多企业当初满怀信心的成立新媒体运营部门、注册账号、起名、公众号企业认证、开通支付、搭建第三方平台等等,之后不到两个月弃之。

    那么企业在重视新媒体运营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真正跟上那些达人的互联网思维做好一个微信公众号呢?

    1、起名与定位

    假如你个人要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注册一个名字,你会用什么名字?相信你不会用真名,首先你不是明星、名人此类的公众人物,所以肯定是方便大家记忆名字,或直白一点用到xx学理财、教你炒股之类通俗易懂的名字,是吗?这样就比较适合用户的传播和记忆,而且彰显个性,任何人去做这件事,相信都会搞一个这样的名字,但是遇到企业?为什么偏偏要来个公司名称呢?甚至是全名?您这是要办营业执照吗?如果红利期你可以随便什么名字都可以轻松涨粉,而过了红利期之后除了知名企业,没必要用那么长的名字。

    木子本人喜欢不按常理出牌,当然这也是通过很多优秀的达人身上学到的其中一点,这里现学现卖聊一聊微信公众号应如何起名?

    低级:通过公司名+行业起名,例如当年多数公司的名称都是顺康、康顺、美安、创伟等,那么公众号的名称就为“顺康建材”、“美安服饰”之等。

    中级:通过企业产品+特性起名,例如企业是做外贸服装,起名为“外贸尾单”,如果企业做装修,可以起名为“家庭装修设计”,如果是做进口食品,可以起名为“特价进口食品”或“进口食品专卖”等。

    高级:通过企业的潜在用户起名,如果企业销售护肤品,那么通过人群的分布来起名,例如起名“护肤宝典”,如果企业销售宝宝用品,那么可以定位人群为准妈妈或年轻妈妈人群,例如起名为“优秀宝妈”,如果再突破下思维,例如考虑到年轻妈妈的群体大概从25-35岁居多,那可以起名一个情感类的微信公众号,吸引这类年轻人订阅,作为产品潜在用户的后备群体。

    如果企业销售的是优质厨具,如果按照低级或中级的方法起名,很难吸引到精准的用户群体,xx厨具?是不是不太好听,除非你们已经是双立人这样的知名品牌,否则很难让用户在1000多万公众号里订阅你,所以尝试运用高级方式起一个“学煮饭”的名字,相信会吸引那些喜欢烹饪美食的潜在客户,再突破下思维,假如企业销售的锅具主要是蛋糕烘培类厨具,那么是否可以运营一个90后爱情类的公众号呢?

    如果企业是微整容医院,那么按照高级方式多运营几个年轻女性为主的情感、婚姻话题的公众号,如果是销售乐器之类的企业,通过高级方式是否可以运营几个音乐相关的公众号?不论用什么方式,活学活用才是硬道理,木子相信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适合就是最好了。

    如果说这是互联网思维可能太牵强了,只需要经常打破传统思维多点创意才可能做好最基础的工作,和很多传统企业主朋友聊天发觉多数都是“一根筋”,他们在传统行业也许都很出色,但是针对互联网中的群体却毫无办法,其实需要足够的准备时间再去操作,这个以后会写到,这里仅需企业了解不是起个好名字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名字依然也很重要,特别对于长期来讲。

    2、把微信公众平台当作贴广告的地方

    我认识的一位企业主,当年PC时代就会雇几个人在各分类信息网站发小广告,每天发布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平台,除了分类信息,很多企业主也是去各种本地论坛发广告,当时真有用,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些广告就不再有效果了,然后会转向微信公众号,但是多数会把微信公众号就当作一个广告发布平台,每日推送的内容就是广告,一段时间后发觉没用自然也就放弃了。

    例如很多汽车4S店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是重复发同样的头条广告,xxx降价了、优惠xxx元之类的,没几天本来就没几百个粉丝的订阅号,订阅用户更加少了。当你看看那些做的不错的汽车类公众号,每天发的内容是什么?每天推送有营养的相关知识,偶尔会推一些广告软文进去,效果那是比硬来要好很多。

    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都是以内容质量为先,pc时代,你可以在博客、qq空间、分类信息发布你的广告,反正只要不违法都能保留,但是新媒体时代绝对要换个思路开始了。

    3、把微信公众平台当作自嗨的地方

    我为什么一直都特别推崇大家学习草根达人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始终围绕着自己的用户思考问题,我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文章?我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我的用户到底喜欢晚上推送还是早上推送?一切都是以粉丝为中心,而多数企业注册微信公众号是以自我为中心,例如小编发一篇文章,都会想这篇文章能不能让老板满意?不满意的话我这个月的奖金就玩完了…或者会不断的推送公司的产品、服务等广告内容,然后希望所有员工转发甚至希望用户能自觉转发?换位思考,你自己主动的转发广告是什么时候?当时为什么会转发呢?

    我猜也许是你帮朋友转发而已,其它可能是你自己经营的产品,再或者你购买过的某产品真心好用然后分享给朋友,所以通过换位思考再确定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应该发布什么内容。

    销售的书籍经常写到:你真正喜欢爱上自己的商品,才可能推销给别人,换成微信公众号也是一样的道理,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公众号,你推给谁看呢?有一次和一位企业主聊天,他说帮我看看我们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有什么建议,我看了不到一眼,就问他,您有没有看过每篇推送的文章?他说,没时间看啊,只转发。

    那么,如何让企业的微信公众号不要成为自嗨的场地呢?

    从小编角度来看,小编应从0开始了解到企业的文化、产品以及用户群体,例如你是一家提供家庭装修服务的企业,那么要了解这个行业,了解装修的最新风格,多花点心思了解用户想看哪方面的文章、知识,就给他们,每次推送的文章里不但要自己喜欢,还应该让同事、用户都喜欢,并形成自动的阅读和转发,而非依靠红包、内部动员提高阅读量和转发量。

    从企业主的角度来看,您需要下放一些权力,让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这样才能做到从用户角度出发,如果连微信公众号都要插手,那我想您的企业也大不到哪里去,企业主是决策者,是统领大局,给予大家方向的领导人,合作与引领方向、给大家信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新媒体就交给年轻人去折腾吧。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了创业的标配,就像产品、销售、财务等领域,创业者要是不知道一些关于公众号的知识,在你们家小编面前就无法瞎BB指点江山抽人家,并且很可能会形成木桶理论的短板,像真男人那样,你肯定不希望自己身上的东西太短是吧。

    公众号早就突破了上千万了,如果你还想在大众领域靠公众号创业,那和现在再做个打车软件一样是没戏的。不过在一些很细分领域,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机会的,即使你不以公众号创业为生,但你的公司肯定也会运营公众号的,所以涨些关于公众号运营的姿势,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这个“互联网创业领域最懂财会、财会领域最懂互联网”超级细分市场的公众号用户终于突破了1万了,终于有点小底气出来瞎BB我对公众号运营的理解了,一家之言,欢迎向我“呸”吐口水!

    简单的说,公众号运营就这三板斧:定位、内容和流量

    一 .定位
    定位是公众号运营的起点,如果你的定位不明,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有哪些特征,要给目标用户提供什么价值诉求,那么你肯定会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shit了。

    比如像我的公众号,一开始我就很明确,我要把自己的创业心得写出来,面向的是想创业、初次创业的人群,同时附带着成熟创业者、财务从业者以及和投资圈、孵化器工作人员,所以早期定位为“连续创业者的干货笔记”。

    可是我的好友行动派琦琦大漂亮某一天给我建议,现在写创业的公众号太多了,你得再聚焦一些,于是我重新定位为“互联网创业界最懂财会、财会界最懂互联网创业,上述领域肯定是最帅的”!

    在定位明确之后,就要做一系列的事了:

    1、名称

    一定要取个简短、有力,让人容易记忆的名称,比如“一条”、“二更”、“行动派”、“笔记侠”等都是非常简短有力的,千万别搞逼格,取同音独特的名称,比如“罗辑思维”的“罗”字,每次为了强调“罗”是姓罗的罗,不懂要浪费多少口舌,罗胖自己也承认,用这个“罗”字是最大的失误。

    说到这,看官肯定会呸我的“私”想家了,的确,我在做公众号之时是一时性起,没有好好的规划,这是我最大的失误,每次我口头传播时,都要这样费口舌:“私想家老非,私是私人的私,非是非常帅的非”。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取“扫黄打非”作为我的公众号名称!还用解释吗?

    2、微信号

    早期公众号的名称可以和别人的重复(现在不行了),但是微信号却是唯一的,所以你的微信号也一定要简短好记,我在这方面又傻逼了一次,用了一个非常高逼格的“Thinkerinside”,我估计90%的用户都记不住,同时,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可能会用“sxj”,当然我知道3字母的基本没有机会了,那还可以考虑“sxj007”之类的咯。

    3、LOGO

    如果你是公司的号,那肯定用公司的logo啦,如果是个人号,一般有两种方式,如果你帅的掉渣,就用个人头像咯,要不然就直接用文字或者其他你觉得酷的图形了。

    4、自我介绍

    同样也是越短越好的地方,让人一目了然知道你丫是做嘛的!

    二 、内容
    许多大号,早期由于先发优势,快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但为了急于变现,成天发有的没的广告,结果天天掉粉。我其中一个好姘头告诉我北京某个千万级的大号,由于成天发广告,每天掉粉数竟然达到了上万(当然还有增粉,不过增的远没有掉的快)。

    现在做公众号,如果你没有优质的内容,投入再多钱推广,用户订阅完都会很快取关的,所以优质的内容是公众号运营的第一天条!

    1、标题

    上面刚说到内容是公众号运营的第一天条,那么标题则是天条中的天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传统媒体时代,如果我们买一本杂志,基本都是从头到尾往后翻,通常都会先快速扫描一下开头的内容,如果觉得有兴趣会继续往下读。并且,由于是花钱买的,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是花了钱,不读完就对不起自己了。

    在新媒体时代,获取内容基本上都是免费了,特别在微信阅读时代,每天我们在公众号列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大量的文章,如果全部读完,你的24小时都不够用。那么在此情况下,你基本上都懒得打开那些文章,打开文章最大的启动便是——标题有没有吸引住你!

    所以如果你的文章取个很平淡的标题,你会发现流量基本上都上不来,除非你是很有个人魅力的大号,比如像冯大辉的“小道消息”、和蔡头的“槽边往事”、曹政的“caoz的梦呓”等号。

    关于如何取标题,太多文章都论述过了,例如“咪蒙”的《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对于标题的取法就有很深入的分析。

    2、内容

    内容本身主要应注意三点:选题、文风、字数!

    做过媒体的人都知道选题要紧跟热点,比如像王石与万科的事件,每次一有风吹草动,相关新发的文章流量都是杠杠的。如果你做的是小众群体的号,那就关系不大咯,比如像我的号基本就没有办法紧跟热点,我只能想到啥就写啥。

    文字风格也挺重要的,现在是娱乐至死的时代,如果你还像老教授做学问那样一板一眼的写作,我估计读者是没有兴趣看下去的,所以幽默在当下是越发的重要。

    就我自己来说,我会先一板一眼的把文章写完,然后再重新添油加醋的加入一些荤段子,形成“污力老非特制版”风格,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哈哈一乐觉得好玩,于是便会慢慢喜欢上我(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种“上”哦!)

    每篇文章最好能有一两句打动读者的“金句”,并且用强调的字体、颜色标识出来,读者看到很可能把这句“金句”copy下来作为转配词的。

    微信适合是快速阅读,所以文字最好在2-3千字为宜,让读者在5分钟内可以看完,如果字数太多,基本是没有耐心看到最后的。

    哎,我这篇估计要超过4k字,下面还有好料哦,请一定要读完呀,拜托拜托啦!

    3、编排

    很多初次做号的人都不懂,直接在微信的素材库里编排文章,还好我做号时有“笔记侠”的美女小编手把手的教我(哇,印象中她的手好白哦,口水)操作“秀米”、“135编辑器”等第三方编辑平台。

    编排应注意文章的框架、字号、颜色、分段等。许多人喜欢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头部放一大堆推广、前言之类的,中部内容,尾部是自己号的推广二维码,我以前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后来发现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用户没有耐心看前面那段瞎BB的介绍。字号、颜色分段等注意设计四大原则:对比、对齐、重复和亲密性就行!

    三 、流量
    我们做公众号的目标就是获取流量,定位瞄准了,内容写好了,最后便是做流量的工作了,关于流量其实我做的也不好,至今还没有10万+的文章出现,只能班门弄斧啦!

    1、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细节,觉得文章写好了就应该第一时间发布出去。从一些专业分析数据中我们知道,微信阅读高峰在早晚的9-10点,但不同目标用户群体的阅读时间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朋友林少的“十点读书”,每天固定晚上10点整发布,要不然怎么叫“十点读书”嘛,因为这个时间大家开始躺在床上慢慢静下来阅读了;基友柯洲的“笔记侠”绝大部分的文章是晚上11点前手发布的,他的读者是创业者,创业者基本上只有11点过后才有时间静下来阅读。所以我也就东施效颦,我的大部分文章是晚上9点前后发布的。

    你的文章要几点发布,要好好研究你的目标群体的微信阅读时间咯,比如是面向中小学老师的,上课时间发布肯定不适宜咯。

    2、转发动机

    微信文章阅读来源也基本配合2/8原则,80%的流量来自于朋友圈,剩下的是在公众号直接打开和其他来源,所以让更多的人转发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号文章的转发动机,可分为3种:物质驱动、友情驱动和精神驱动这三大类型,任何朋友圈和微信群的文章转发动机,都无外乎是这三种!这是本篇的金句,请copy!

    物质驱动:经常在群里看到有人发篇文章,然后放出一个红包:“一分也是爱,跪求帮转发”,领了人家的红包,就对别人有亏欠感了,于是很不情愿的转一下,这种效果其实是最差的,因为太多人用了,而且转发的基本是人家的广告,甚至很多人领了包不作声,包括我了哈!

    友情驱动:比如看到群里或者朋友圈的好友文章,虽然内容不咋地,但交情还在嘛,昨晚还在一张床上缠绵恩爱呢,那就友情转一下呗,一次两次还好,但不可能天天帮你转吧,不然别人还以为我有股份呢!

    精神驱动:就是我看了你的文章有认同感,内容打动我了,或者如果我转发了就标榜了我的价值观,这才是转发的最高境界!我们一定要追求这个层次的转发驱动。

    3、早期策略

    对于一个新号,一开始是没有粉丝的,所以第一波的用户,应该从你的好友中发展,在你发布完第一篇文章之后,建议给你的所有好友都发送一条短信。但是,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群发,还是一条一条有名有姓的单发,比如我早期行动派琦琦是这么教我做的:

    “XX您好,这是我新开的个人公众号,分享创业以来的体会和干活货,都是我自己写的,添加关注一下(打开我发的文章链接,点上面的“私想家老非”蓝字),我在后台等你哦!

    另外身边有创业的朋友,也帮我推送给他,创业不易,我走过的坑也可以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分享是福,感谢了[抱拳][抱拳]”

    当然这种方法每个好友只能应用一次,你可以分次请不同的人转发,因为朋友圈是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A和B是都是你朋友,第一篇你请A转发了,B也能看到,就没有必要同时请B也转,等下一篇再请B转,这样A也能看到了。

    此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时,一定要把文章内容的“金句”提练出来,作为你转发的文字说明,自己家的转发都不吹一下牛逼,朋友看到还会以为是你在帮别人卖狗皮膏药呢。

    尽量多加一些目标用户的微信群,然后有重要文章时,每个群都转发一下,别忘了配转发词哦,一方面是让群友们知道文章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方便人家转发配词。

    4、路人转粉

    文章让更多人看到之后,下一步要做的便是让更多的人订阅你的号,留下来产生链接,你的下一次发布就能让更多人的接收到你的文章,为什么那些大号的文章不管好不好都能瞬间破10万+呢?因为人家的用户基数大啊,如果你有百万级的用户,那10%的用户打开阅读即使不要转发也很轻松的破10万+呢。

    以下是我使用的路人转粉策略6大招:

    (1)、钓鱼执法

    经常看我的文章的官人们会发现,我很多文章的最后都有个“one more thing”环节,比如看完本文章,如果想知道老非平时喜欢看哪些公众号,本篇请回复“34”!

    恩,如果是还没有订阅的用户,你要回复的前提就是要先订阅我呀,嘿嘿,这就是钓鱼执法了。

    (2)、大号转载

    如果你的原创文章质量好的话,很多大号都会找你转载的,我的许多文章被大号转载时的阅读量比自己的阅读量还大(比如《创业路上的那些坑(一)公司注册》这篇就被转载1千次以上),因为人家基数大呀。

    一定要要求大号转载的时候,标明出处二维码,或者你已经有原创认证了,在白名单里保留来源,这样的话,大号的读者看到感兴趣的文章,说不定就转粉过来了哦。

    (3)、同道互推

    找到你目标群体同类型的、粉丝数据大概能门当户对的公众号,以图片、文字形式相互吹捧一下,当然最好是能高度植入的软文作为手段,效果更好了。

    比如,我上次与羊驼先生联合创始人刘传帅锅的“千古刘传”互推,他就帮我转了500+的粉丝,当然我的粉丝群体没有他大,所以这次是我吃了他家的豆腐了,嘿嘿。

    (4)、社群面基

    这年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小特长,你要不承认的话,你就承认你的头发或者那活儿也不长了哈。所以尽量参与一些线上、线下的社群分享活动,记得在活前、活中、活后潜移默化的植入你的二维码,并诱导订阅哦。

    (5)、平台偷量

    在今日头条、腾讯OM、知乎、豆瓣等各类平台都开通账户,同步发布你的文章,当然在文章中植入你的微信公众号名称哦,有些用户看到会主动订阅的。

    当然,具体做法上不能太过分,你也是利用了别人的平台,比如在今日头条放微信二维码人家是不会让你发布的。

    (6)、媒体吹捧

    如果你是原创号,能在其他媒体上成立专栏,或者由他们自己发布,也是路人转粉的手段,比如我的一些文章在创业邦、36氪、猎云网等发布之类,许多读者看到文章出处都主动订阅了我的号哦。

    ■  ■  ■
    公众号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用户的时间基本已经被抢占光了,所以公众号大家抢的是存量阅读时间,这年头,转载的大号吸粉压力越来越大,总体的用户、阅读趋势都在下降,下降的空间都被原创号抢占了。因此,你想吸引更多的粉丝,一定要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来吸引存量用户,新做大号转载的路子你就不要想了。

    做原创是一件很苦逼的事,如果你自己不是现成大IP,只能勤来补拙了,因为你一开始没有名气,不能像雕爷那样,即使N月不发文,但一发的流量都是杠杠的。

    公众号的运营问题这事我也请教过几百万粉丝的“十点林少”等各界大佬,但他们给我的答案都是:首先、其次、然后、最后、还有……等措词,他们说的都没错,只是不适合当下的发展情况了哦,所以我就打算以我自己为例来写一篇了。

    做细分市场的公众号,10万+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但你发了一篇10万+的文章,你的粉丝粉能从几千涨到几万,那感觉就是一夜暴富,然后一段时间内你也将开始走向天天向下掉粉的历程。

    好了,以上便是我对公众号运营的基本框架,请会计从业者、投鸡人、产品狗、代理记账人员千万别取关呀,我的每篇文章不可能都满足您的欲望是不。

    One more thing,订阅我的公众号私想家老非,回复数字"34",告诉您我所关注的一些公众号,另外,下周我会发布关于不打扰的营销的见解!
    在微信公众号的官网有这样的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给人的感受是无论你多么渺小,只要在微信这个自媒体平台上你都会有自己的品牌。这个也许是微信公众号上线的初衷,然而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个看起来是个非常美好的事情,现在看来似乎都不那么美好了,就像曾经的腾讯微博一样“与其仰望别处,不如在这里并肩”一样,腾讯微博的暂停运营,让用户连“并肩”的机会都没有了。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上线,经过3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初衷也许已经没有了,因为已经达到了“再小的个体,你也别想拥有自己的品牌。”

    个人微信公众号被打压

    说起再小的个体,似乎没有比人这个个体再小的了。先是认证这块,个人不能认证,个人不能认证,就无法享受微信公众号的很多插件服务,比如客服功能,卡券功能,客服功能等功能,同时不仅这些功能不能使用,在功能接口上的很多功能如带参数的二维码生成、素材管理等几十项也会受到限制。这些从插件服务到接口服务,足够把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发展上面逼到了绝路,没有这些优秀的功能,个人公众号也只能望“认证的公众号”兴叹。

    除了在插件和功能服务,制造和认证的企业号不平等之外,微信公众号还在排名上对个人号进行打压。大家都知道,在公众号同名的情况下,认证的微信号排名是低于非认证的公众号的,没有公司实体的个人,要想排名靠前,几乎是没有机会了。这个降低个人微信公众号排名的政策,使得很多个人公众号运营者不得不用别人的公司认证,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公众号被企业非法占有甚至之前用派派店认证的,都不得不重新换号。很多个人公众号运营者认证公众号的原因就是为了在用户的搜索结果页上有个好的排名,进而获得更多的关注,然而这个梦想或许再也实现不了,因为现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认证通道早已经关闭,再也没有认证的机会。

    个人公众号品牌遭山寨

    今天下午忽然收到一份微信公众号软文发布的报价表,打开一看,很多同名的公众号,发稿费用很高,仔细一查,发现原来认证的公众号是个假号。比如我看到的“互联网的那点事”,发稿报价5000,却不是真正的互联网的那点事,真正的互联网那点事没有认证,假的号已经认证了,而且排名靠前,同样搜索“移动互联网”也是认证的号排前,非认证的号靠后。这种借用公司名义山寨个人公众号的品牌进行认证,接着刷一些假阅读量和粉丝,开始大把大把的赚钱,甚至一些企业账户也无法避免,比如下午刚看到的一个品牌,“创业邦”原来是山寨的。

    干这种事的,在业内有一个自媒体联盟非常在行,专门山寨各种企业和个人的微信公众号,然后用公司资料认证后,争取排名靠前的机会,大把大把的赚钱,而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辛辛苦苦的做大,最后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种只要认证就能就是排名靠前的算法,和百度的假药广告排名甚至没有什么区别,我在想,如果注册个假药公众号,用企业资料进行认证后,是不是也可以行骗?

    微信公众号平台政策更亲“企业”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展,通过查看微信系统公告,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整体策略开始倾斜向企业,比如看微信最近半年甚至一年内推出的功能来看,微信会员卡功能,新版客服功能,微信内置浏览器全面升级等策略,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微信的认证企业,包括微信推出的服务号,企业号,都是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企业的好处就是能通过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虽然腾讯已经通过微信游戏和广告在2016年的第一季度赚了将近250亿,但是微信对个人取现收费的推出,可以看出,腾讯集团并不满足于现状,其希望微信能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这个使得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更加倾向能为腾讯集团带来价值的企业用户。

    而对个人公众号来说,微信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赞赏和广告的机会,其他方面似乎为腾讯的财报上带来不了任何多余的数字表现。

    所以说,个人公众号除了品牌方面的缺失,流量方面也没有过多的发展机会,在没有流量和品牌的双重境地,个人公众号的发展似乎前途迷茫。回头再看看“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也许是张小龙的情怀,但是不是腾讯的情怀,情怀都是美好的,现实都是残酷的。

  7. 小亮先生说道:

    前讲到,目前整体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是持续走低的,那么现在微信公众开创业还可行吗?尤其是目前讨论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多,我想很多的创业者认为微信公众号已经走不起来了,或者说觉得自己做晚了,其实不然,小云微今天就和各位分析一下:微信公众号投资创业现在还可行吗?

    很多人认为不行,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1,微信公众号的规章制度完善而且严格,营销手段被限制,粉丝量上不去。

    2,微信公众号的广告主竞争太过于激烈,粉丝获得成本太高。

    3,微信公众号的行为有些不是很清晰,这让运营者望而生畏。

    4,微信公众号的流量跑了,现在看的都是网红和直播,从原先的10%下降到现在的5%。

    5,微信官方对广告对内容的要求有点高,广告散不开。

    6,微信公众号派单的单价越来越低,来钱慢了。

    7,微信公众号的整体竞争太大,公众号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没有空白的。

    8,微信公众号对于内容的要求很高,组建团队难而且需要时间。

    以上说的是微信公众号一些不被看好的原因,如果还有,请留言给我。

    内容难、盈利慢、粉丝获取难、竞争压力大这些原因都导致微信公众号不被看好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都在寻找新的平台来做,基本上都是跟着流量走,也就是直播,但是直播的门槛要比微信公众号不知道高多少,而且平台也似乎极为不稳定,风险很大。

    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型平台的用户比微信用户更有价值,你可以看看自己和同事的手机耗电量,有一多半都是微信的,所以我不认为你去做其他平台了就能比做微信好很多,微信就现在而言绝对会比其他的平台更稳定,起码5年之内还会是移动端的老大。

    现在出现的很多平台很可能下半年就消失了,这是实话,互联网变化太快了,互联网产品的死亡周期越来越快了。做不到前三的基本都会面临死亡,做不到第一的很难熬过2年。

    这就是互联网,所以平台的选择非常非常重要,我认为想做成大的用户和品牌价值还是必须把核心的战场留在微信。而战场需要自己的公众号有好的平台去开发,类似云微客这样的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的兴起,着实给现在的微信创业者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下面我来说说我对微信公众号前景的一些看法:

    1,错过了粉丝获得容易的时间其实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反而对于想做垂直领域的人是一件好事,因为门槛高了,对手就会变少了。如果大家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近几个月还是有很多小领域的公众号突然冒出来,突然火起来,迅速在某个小领域做得第一,所以各位不要纠结。

    2,以前我们做的都是公众号的吸粉,现在公众号讲求的是规范化,系统的运营。其实一个小领域你能做到10万粉丝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也能够成为这个小领域的老大了,垂直领域的这10万粉个粉丝的价值是不会比一些泛流量公众号的百万粉丝差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要投资公众号你必须要快速的占领这些小领域,成本贵一点点没事的,后续的价值是巨大的。因为在移动端你能连接整个行业的人,你就是这个领域的老大了。

    3,对于刚刚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朋友我不建议直接从公众号去做推广或者裂变,但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必须是引导到微信公众号和个人号的。刚刚开始做推广的我建议要么研究做朋友圈的裂变或者做一些其他平台的流量。因为微信的流量成本实在太贵了,现在很多的平台流量成本还是很便宜的。

    我提出一个新的微信矩形做用户运营和转化:

    公众号做品牌树立和深度内容的转化。

    个人号朋友圈做持续品牌曝光和转化。

    微信群做核心用户维护,弱关系用户提升和转化。

    如果用户比较多还可以通过微信把用户也导入到QQ做QQ空间的运营。这些渠道如果你运营得好,也会带来很多免费的高质量用户的。其实单单依靠公众号去做转化是非常吃力的,特别是很多的公众号阅读跟不上,这个时候借助个人号朋友圈和微信群去一起运营,转化率肯定是比单单公众号高好几倍的。

    多平台多场景的转化真的是可以大大提高转化率,并且内容和品牌的曝光率比单单运营公众号高好几倍。当用户不管打开什么场景都能看到你的品牌,也能缩短转化的时间和减少单对单沟通的运营成本。

    所以我觉得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投资和创业还是非常好的选择,也是目前用来做用户群体连接和沉淀最有价值的平台,转化率更不用说了。微信端不管你做什么项目的,我觉得你一定一定要把粉丝沉淀到个人号里面去,并且派人专门去维护,这个价值是巨大的。

    很多人在做微信运营其实不是因为项目或者资金问题,微信运营比较公平的就是不管你有钱没钱都有机会去获取到微信的资源。微信的资源也都是开放的,他们的流量和用户也是给我们运营者的。绝大部分在微信没有做成功的人是因为没有把某个东西做到极致。如果某个东西你能做到极致在微信是裂变得很快的,不用2个月你可能就是一个超级大咖了。所以不需要你懂太多,也不需要你非常有钱,也不需要你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做了很久也没有取得成绩完全是因为自身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现在的创业环境不好,也不是因为微信不好做了。可以说现在是草根创业最好的时代,因为在网络上面创业不需要大家拼爹,也不需要你有很厚的本钱。简简单单去研究某一个需求某一个细节,快速的做出效果就能带来很大的价值或者收益。

    发现写得有点长了,最后3句话:

    1,微信公众号我认为是目前做用户最有价值的平台,特别是用来连接和沉淀高质量的用户。配合个人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做深度的用户运营,要把一个小领域做起来不是一件多难的事。

    2,如果你发现你创业很久了还没有什么成绩,你可以细细的回想下自己是不是输在懒,是不是输在花在核心技术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多。如果你是真正做事的人请少点抱怨,少点懒惰,也不要轻浮,踏踏实实的去往某个需求某个细节上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你就连好成绩不远了。不然就算你再有能力也很难做出什么牛逼的事情来。

    3,同时学会团队操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懂得融入团队,你的价值就会被无限的放大,不懂融入团队的人始终还是只能做小事。

       产品经理你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真正的意思是作为产品经理你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能反思自己,独立思考,知识梳理的地方,留下在那时那刻你的所思所想,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竞争力与产品能力。

         腾讯11月份发布数据显示,微信用户量达到6.5个亿,超越QQ,那作为产品经理又有谁没有微信呢?这是一个怎样的用户群体?

         回归正题,接下来从以下几点跟大家分享下为什么产品经理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

    1、养成写作习惯
         作为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养成写作习惯估计你都能说出来一堆,“产品经理要经常思考”“习作有助于自己理清楚思路”“提升自己语言整理能力”等等。可能大家会说,为什么我养成写作习惯一定要用到公众号呢?

         人身上都是有惰性的,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就是他们有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人的劣根。用我自己亲身经历举例来说吧:本人产品幼汪一条,我也经常跟自己说,恩,我要开始写一些自己的产品思路总结了,产品经理必须要经常地思考!但是!当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有千万种理由告诉自己,今天有别的事情,过两天再说啦~就这样习惯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你需要个推动力,推动你前进。你写作的文章发在公众号上会赢得关注,会获得同行的认可,这就像对我们努力地馈赠。小小的成就感会促使更加努力地写作、思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

    2、见文如见人,提升自己影响力与价值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一起不复返了,就算是好酒不努力的叫卖照样是门庭冷落,互联网圈子其实并不大,圈内的产品汪大多也都混迹在相同的平台上,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产品100、36Kr等等,能数的出来的平台手指加上脚指应该也就能数的过来了,在圈子里别人会通过你的文字了解到你是什么样的人,严谨or活泼,思维方式是否清晰,思考够不够有深度等等。从而大体上知道你是怎样的产品经理,差劲or合格or优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实干永远比嘴炮来的可信,如果哪天你去一家公司面试,夸夸其谈不如拿出你的公众号告诉他,我已经在做了,我不只是说说,我已经形成了个人知识体系,我是一个不断思考进取的产品经理,也许哪天因为你的个人影响力从而让你获得一份更棒的工作。

    3、公众号也是你的一个产品
         难道一个公众号不是一个你的产品么?同样一个公众号也需要所有的产品流程和互联网人员配置UI、产品、内容运营、市场都不可或缺,只不过这些都由你一个人完成。作为产品经理要熟悉所有岗位的工作,你不用精通,但是你不能一点都不懂,来做一个公众号这不就是一个很好地学习了解机会么?

         类比产品流程,一个公众号也需要经历的流程如下:

         l  明确目标群体:一个公众号要明确自己的产品到底面向的什么样的群体,比如你的目标群体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又分为:-1岁还未入门的,0-1岁产品助理,2-5岁产品经理,5-10年高级产品经理/产品总监,你处在什么层次你目标群体又定位那个层次?群体要细化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才更能引起共鸣形成互动。                                      (产品经理工作)

         l  竞品分析:产品竞品分析是指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得出有利于自身的竞争策略,但这里公众号竞品分析更注重的是内容。发现几个产品经理的公众号,看看他们的推文,目录,更新频率,阅读量等等而确定什么样的文章更被关注,也许通过这一番操作你还能发现一些很好的公众号与文章,发现一些你没发现的产品设计问题从而为后期运营提供研究内容与解决问题思路。               (产品经理工作)

         l  明确需求与优先级确定:在公众号中需求就是内容方向,在开始做公众号前的确需要首先明确我自己要写些什么,分为哪些模块,哪些模块内容先开始哪些后开始,这样不至于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东西杂乱无章,没东西可写。              (产品经理工作)

         l  UI设计:公众号要有自己的固有风格,这有助于帮助关注者形成阅读视觉习惯,这块的工作对我们产品经理的来说的确有些难度,需要准备头像、文章头部引导关注图、文章末尾引导长按关注图,文章视觉配色,文章各种标题字号大小等等,制作头像各种关注图需要PS操作能力。本人设计方面的确欠缺,头像,两张关注图与整体配色都是请一个朋友帮忙做的,在这谢过这位朋友啦~        (UI设计师工作)

         l  内容运营:公众号重在运营与文章的输出,所以这块也是最大并且持久的一块工作,内容运营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好些人也没接触过,没办法只能学,内容发布最好确定一个固定的频率固定的时间,比如说每天晚上8点更新,有助于提高用户粘性,使用户形成阅读习惯,公众号要确定内容来源,是只发送原创内容还是转发他人文章还是既发原创文章与转发他人文章,这涉及到微信的原创认证,微信原创认证内容会在下面详细介绍。                      (内容运营工作)

         l  市场推广:公众号的关注不是凭空产生的,除了运营外还需要足够的推广,这块也对于产品汪比较陌生需要下些功夫学习。要善于使用社交软件进行推广,切记一定要记住初心,不要浮躁,有时候你把该做的做好了那该来的也就来了。        (推广工作)

    4、保护个人原创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推出了一个内测的原创声明功能,主要针对那些坚持写原创的微信公众号,鼓励更多的自媒体加入原创行列,杜绝复制黏贴、抄袭的微信公众号,维护原创作者的权益。目前该功能并未向外开通,微信官方会根据部分原创的微信公众号进行随机邀请。申请成功之后,所发送的推文只要发布前标记了原创,将会在文章题目的下方有一个原创的标记,任何公众号未经允许不准随意转载或者抄袭,否则将会被屏蔽。

         目前该功能还处在公测阶段但是不难看出微信维护原创权益的决心,申请原创认证还是有颇为严苛的要求的,要求如下:

         1、必须是订阅号。个人和企业类型均可以申请,企业类型要有微信认证。

         2、公众号注册和运营时间在1年以上,有持续和长期的运营规划。

         3、公众号文章的原创度超过80%,最近一个月发表的原创文章数量达到4篇。

         4、公众号运营没有相关的违规记录。(如抄袭、侵权、诱导分享、欺诈等违规行为)

         5、个人或者企业对于公众号文章的原创性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创保护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快餐时代,大家凡是都图快,沉下心写作是值得保护的,这也许可以慢慢解决“我的是我的”这个尴尬问题,有了这层保护微信发文会更加放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参与感》等等一些书不都是日常编写整理成书的么,也许哪天你写的东西整理发布了呢?

    5、帮助个人知识体系整理
         在产品知识学习中你是先看到了森林再看了树木还是先看到了一颗颗的树木从而形成了森林呢?我想大家往往都是后者,通过一篇的文字、一个知乎回答碎片话的接收这知识,但是有时候会发现,我感觉自己懂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用不上,那是因为你的知识体系没有连通,他们还都只是你一个个碎片的知识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往往简化了推理过程不够严谨全面。

         这时候你需要整理下自己的知识了,恰恰公众号可以帮助你!首先你要将已经知道的碎片梳理一遍,将碎片进行分类,发现其中的联系,将你的知识形成系列,再将这些碎片加上自己个人的感悟写成文章发出来,这时候才是你真真正正的把他吃到了肚子里,一次梳理后在接下来获取到碎片知识后只需按照分类将他跟你现有的体系串在一起就好了!

    6、记录个人成长过程

    看着自己一步步从产品幼汪到产品汪到老产品汪,眼界从单一、稚嫩到系统全面难道不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么?

    4月20日,微信进行了一次版本升级。其中推出的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功能,就是公众号可以“置顶”了。

    讨论这一变化的意义,就需要了解公众号所处的背景故事以及揣测微信团队的用意何在。

    首先,你要明白,这次新增公众号“置顶”功能,是极少有的、不是直接针对增加微信用户或提高微信使用频率的功能更新。

    回想一下微信的功能及历次重要的更新,扫一扫、摇一摇、朋友圈、小视频、群聊、附近的人、微信钱包以及收付款,甚至是“打飞机”等小游戏和红包照片这种仅供短时猎奇的小功能,无不是直接针对“微信”这一APP的用户体验,提升微信的下载量和使用率。

    而公众号“置顶”,相比之下却显得有些“另类”:你很难想象,因为有这个功能,你使用微信的频率会增加;如果没有这个功能,会影响你使用微信。

    那么微信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微信定位的复杂性。

    微信,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主要功能是取代短信甚至一部分通话功能。可是公众号,却越来越演变成一个自媒体平台。(当然除了这两个定位,其他定位也有,但不是今天的重点。这更增加了微信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微博,就主要是自媒体平台,极少有人用微博来进行日常联络;而QQ,则主要是即时通讯工具,QQ空间再炫,也难以进入主流自媒体平台之列。

    即时通讯,主要针对熟人社交(把妹网聊,也是为了从生变熟);

    自媒体平台,主要针对陌生人社交。

    微信至少是合二为一的。其他定位暂且不表。

    微信起步之初,为了不影响用户体验,在替代短信的功能方面着力,使得微信界面看起来更像一个短信列表,所以把公众号都“折叠”了起来,归入“二级菜单”。这样的好处在于,打开微信界面后不会满眼乱七八糟的资讯啦、鸡汤啦、评论啦、小说啦,甚至是什么出大事啦!中央1号机密啦!不看这辈子后悔啦!听一节课胜过读十年书啦!三秒之内转发就显灵啦!不转就死全家啦!……

    用户也确实在短时间内适应并接受了微信的这一设计——公众号似乎并不重要,折叠起来蛮整洁的。

    但是从2015年开始,微信公众号的注册数量开始爆发。尤其是在鼓励原创的“原创标识”和“赞赏功能”开通后,越来越多的优质原创内容加入进来。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不但是信息资讯爆炸了,原创的鸡汤、评论、小说等等也爆炸了。由此,“作家”的称谓也悄然沦为“写手”“段子手”——职业化的东西被普遍化了——看起来,词语的进化演变也是有道理的,虽然这并不是公众号一家的功劳。

    公众号注册数的急剧增加,标志的是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要发声、原创。但是,在自媒体兴起的这一段时间内,公众号在用户感官上有什么改变呢?几乎没有——虽然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但是进去之后只看到一大片带着数字的红色小点。

    点击率极差的订阅号列表
    与此同时,其他的自媒体平台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请原谅我小学作文用多了这一句)。比如:简书、头条号、百度百家等等,甚至老牌的知乎、豆瓣也兼有这样的功能。而瀚哥听说很多人已经把创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其他平台,而不再依赖于微信公众号——因为直接从公众号里进入的几率太低,直接影响点击率。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一个信息在微信上传播的效率排序:

    1、朋友圈

    2、微信群

    3、公众号

    公众号的直接传播效率是最低的。

    这也是为什么标题党风靡,强制转发盛行(比如转发才能看到内容),一篇文章只有在朋友圈被转发数万次,才能获得10万+点击的奥秘。同时也是为什么有朋友经常劝我说,哪怕文章质量不是很高,也一定要坚持每天都发,这样的话,才能每天有机会“冲到顶端”,让关注者有机会“还记得曾经关注过你的号”,点进去的几率才更大。

    而一些“网红”(暂时没有找到别的词),例如丹妈、年糕妈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靠公众号,全凭个人微信,只要申请加好友就给通过,然后通过每天发布朋友圈来赚取相当不错的点击量。

    发广告和做微商的人,更是最善用2招:

    1、疯狂加好友,刷朋友圈;

    2、诚信换群!互相拉群!群里继续刷广告!

    只有那些钱多店大的,才会选择走“流量主”,但点击率却是最低的。

    所以有人在网上惊呼:公众号已死!

    顺便说一句,瀚哥是不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保证数量的。我要做到:不看我的文章是你的遗憾,你的世界就缺少一种视角。而且,瀚哥本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依赖卖字赚钱。所以,希望瀚哥每天都发文章的朋友们,只能对你们说声对不起了,也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

    回归正题,即时通讯独霸天下的局面不想丢,自媒体平台的功能还想要发展得好,怎么办呢?

    置顶,就是第一步。

    但这是微信把问题推给用户的一种办法:你关注了那么多公众号,又都不想取消关注,那你只能自己筛选优质内容了。我给你提供这个功能,你自己看着办。如果你置顶了几十个公众号,那么这个功能的意义立马丧失。

    这个功能的实际效果,显然没有微信团队想象的那么好。瀚哥猜测,接下来,针对公众号,微信团队还会继续出招。目的还是只有一个,在保持即时通讯界面相对整洁的前提下,想尽一切办法挽留优质原创公众号,遏制微信自媒体平台影响力下滑的态势。

    但是可能公众号置顶这一做法,和自媒体本身的存在规律正好相反——置顶会让少数公众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张,“小号”更难“出头”,而自媒体平台却是希望注册的人尽量多,每个人都有机会才好,本质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鉴于置顶功能和自媒体特性的这一矛盾,越来越多的“小号”会投奔其他平台——比如简书,会给每个创作者以平等的机会——是肯定是事。

    置顶功能救不了公众号,却还帮了倒忙。但微信不会善罢甘休的。

    在这里瀚哥大胆预测,微信的主界面将会有明显变化,比如开辟独立的自媒体(公众号)菜单,因为现在微信底部的4个菜单还留有空间,不至于拥挤(很多安卓手机的主页面下方都默认5个菜单或APP)。或者比如在朋友圈大菜单内部,再在页面顶部拆分2个子菜单,一个是原来的朋友圈(默认),另一个是公众号。其他的设计可能也有,你有兴趣来猜一猜吗?

    公众号下一步的改进,将会、也应该是持续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

    1、查看历史文章很不方便,优秀的历史文章容易被埋没;

    2、多媒体引用的平台限制、不开放,导致很多资源难以在公众号中直接看到;

    3、外接盗链广告泛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等等等等。

    你对公众号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试着在评论区说说看吧!其实,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你的创业决策能力,你觉得呢?

    1. 我的分析
    1.1 报告对于点点客的价值
    点点客主要是为商家提供一个基于微信的销售平台,并提供多种线上营销方式为商家吸引大量粉丝,从而帮助商家以传统方式所不能及的速度以及更低的成本增加销量。
    这份报告主要从微信公众号使用行为和微信公众号购物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撰写,因此,本节也从这两个方面概括报告对于点点客的价值所在。

    微信公众号使用行为
    艾瑞通过调查发现,微信用户最喜欢在工作间隙/休息时间浏览微信公众号,同时平均每天浏览公众号的时间为25.6分钟,平均每天访问1.5次
    信息价值:一般来讲,工作间隙/休息时间都不会太长,同时由平均浏览时间26分钟不到以及访问频次来看,用户并不会花一大块连续的时间在公众号上,因此,公众号如何设计才能瞬间吸引用户的眼球是关键所在。这对于点点客销售平台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通过查看点点客对于20个行业所开发的销售平台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简洁大方、重点突出——非常适合用户习惯。
    微信公众号购物行为
    艾瑞咨询通过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号购物主力为80后男性以及他们的兴趣所在
    信息价值:了解到这项信息后,点点客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商家进行广告投放,以实现最大化收益。
    报告当中展示了微信用户最常购买的几种商品
    信息价值:点点客作为一个平台提供者,他所要服务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那么哪些行业才是他们的重点?或许通过“用户最常购买的几种商品”这一信息可以让点点客专注于对这些产品提供商的服务,包括平台开发、营销方式创新等。
    对于在微信购物中最常购买的几种产品,报告分别展示了客户最喜欢的促销方式
    信息价值:点点客可以利用这些促销偏好信息针对性的向不同的店铺推荐促销方式,为店铺获取最大利润。同时,让店家更加依赖于点点客所提供的平台。
    未解:以上分析皆是分点阐述,那么微信公众号使用行为以及购物行为的综合信息能够带给点点客什么价值呢?
    1.2 我对数据结果的思考
    80后男性成为公众号购物主力

    思考:对于艾瑞网的这个数据分析结果,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群80后男性的生活并没有图片中所表现的那么惬意。相反,他们应该是活的较有压力的一群人。年龄34岁,正是成家立业、抚养孩子的阶段,而他们的工资,如艾瑞调查的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在6200,这对于生活在东部沿海以及中南部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他们来说,基本只能勉强活下去。他们工作节奏快,基本没有多少时间花在生活方面。
    微信公众号购物的出现,刚好适应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可以在休息时间看看微信,了解朋友动态。同时,也正好可以在微信这个平台上买一些生活所需的物品。这免去了他们逛商场超市所需要的连续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在报告中的后续结论当中——工间休息时浏览公众号的集中时段以及关注度最高的6类公众号是资讯、生活、优惠信息、旅游、品牌、娱乐——也应证了我的分析。

    97.4%的用户取消过公众号,主要原因集中在内容不实用、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专业性不够;在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内容实用、有观点”是公众号运营重点

    思考:微信作为主要的社交平台,它不大可能作为一个专业性质很强的学习平台,因为没有多少人会花大把时间在微信上学习。而用户取消关注公众号的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号的内容质量问题,殊不知,用户自己就没有花多少时间在公众号上。由艾瑞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是在工作休息时间浏览公众号,那么在这段时间基本就是用来休息娱乐的,用户何必期望自己能够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专业的内容。就算有一个公众号,它非常专业,那么你又能够花多少时间阅读它的文章?

    小结:艾瑞有专业人士对数据进行分析,但前提是有数据!看来,数据确实能赚钱。
    2. 经验学习
    (P3~P4)点点客希望艾瑞能够帮他解决5个问题,艾瑞的分析人员经过归纳、拓展之后将问题转化为数据需求并进行分类研究,这种转化能力无疑是我们初学者必须学习借鉴的。
    (P5)在这一节的定量问卷调研当中,分析师把“论证目标用户微信公众号使用行为习惯及偏好”作为研究目的之一,在此分析师的目的何在?为什么需要进行论证?难道是为了弥补二手数据的不足?
    (P19)在这节当中,分析员将浏览时段划分为:早上起床、上班路上、午饭时间、工作间隙、下班路上、晚饭后、睡前,这一划分可以让分析员更好的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如果将浏览时段按具体时间划分,那么就缺少了这种生活信息。因为,我们并不会知道用户在某个时间点他到底是在干嘛。
    (P33~P40)艾瑞对最常购买的几种产品分别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出了某一类产品(如图酒水饮料零食)它的用户画像以及促销偏好。这些信息对于点点客来说价值巨大。艾瑞的分析人员能够进行这一分析肯定熟悉了点点客的产品以及服务,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3. 不足之处
    (P9)在这一节,报告引用了腾讯发布的数据:根据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Q3微信活跃用户达到6.5亿
    不足:报告并没有对“活跃用户”的定义进行说明,让读者充满遐想。
    (P9)在这一节的最后,分析员得出结论:根据2015年艾瑞咨询调查显示,在微信公众号上购买过产品的用户占比接近7成,未来微信公众号购物市场空间巨大
    不足:艾瑞分析员根据“微信公众号上购买过产品的用户占比接近7成”就得出“未来微信公众号购物市场空间巨大”的结论,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P11 & P17)数据显示,94.5%的用户通过商家推广关注公众号,关注途径主要是商家优惠活动、官网推荐、获取商家会员资格、商家宣传
    不足:了解到这个信息之后,点点客或许会大力推荐商家自己推广来吸引用户,但是从用户的关注途径来看,除了官网推荐之外,其余几种途径对用户并没有很大的粘性。艾瑞分析员并没有对这几种关注途径研究它们对用户的粘性。
    (P27)数据显示,购物人群当中大部分为80后男性,且73%为大学本科及以上
    不足:在P28中,数据显示,公众号购物用户学历当中,有21.9%为大专,64.8%为本科,而本科以上只有8.2%,为什么分析员在刻画公众号购物画像时将用户学历描绘为:73%为大学本科及以上,他们为什么忽略占比仅次于本科的大专用户?

  8. 成为夏目说道:

    警告 刷屏的骗子很多 所有010的电话和400的都是假的。微信有问题请在应用内的官方服务号与微信联系。如果见到了举报举手之劳。

    拿支付宝转账找腾讯客服投诉不会管你,找支付宝投诉也不会管你,报警连立案金额都达不到。
    另外微信支付客服是95017,支付宝95188 那些什么固话或者400基本都是诈骗电话。不过太多举报也会迟,各位自己注意。

    微店什么的接入微信支付还好,你这种完全是无担保的先款后货 微信上怎么用支付宝?怎么能无担保直接打钱到对方的支付宝?买的时候不想么?

    警告 不要相信任何电话 题主的情况腾讯客服是不管的。

    “微商”的经营者大多依靠熟人之间的信任,缺乏像正规购物网站的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维权很难。所以建议不要购买,如果已经被骗,以下是微信官方的指引:
    举报好友
    登录微信后,请点击通讯录=》选择需要举报的人进入详细资料页面=》点击右上角的“…”键=》预报=》选择投诉的类型,进行举报即可。(一定要勾选“聊天记录”,上传“图片证据”)

    官方客服
    如有因微信支付造成损失,可拨打0755—86010333。
    报案指引
    根据法律规定,刑事案件必须由公安机关来进行案件侦查。若您遭受了财产损失,请马上向警方报案。
    请先进行报案准备。下载报案模板
    记录案件细节
    向警方详细描述案发经过
    案发时间·案发地点· 诈骗QQ号· 受骗QQ号· 诈骗借口· 损失金额
    收集案件证据便于警方调查取证惩治坏人
    报案人身份证· 交易单据记录· 汇款银行账号· 坏人银行账号· 聊天记录· 通话记录

    怀疑自己被骗,对方是今年二月跟团去日本旅游的地陪,当时加微信是为了有事能联系上,他朋友圈里都是各种代购(当时的领队朋友圈也是代购),所以觉得找他代购应该是安全保险的,9月1号找他代购水素水杯子,微信转账2800,他当时说过两天路过邮局给我寄,结果一直拖到9月8才说寄出,问他要快递单也没给,然后一直18号都没收到东西问他要快递单他说在行李里,下了团给我,接着再找就没回复了。。。。我真是没法相信一个有正常工作的导游会骗钱,但是不是骗子又没法解释为啥连快递单都没有。。。我该怎么办?这个能报警吗?

    投诉啊,卖家持续更新产品,证明他还在用这个微信,一个正常的微信卖家的微信号好友在几千个吧。要是我肯定不会骗人。我微信号4500个好友卖8000都值,你投诉成功后正经卖家会找你协商的,没有的话就是职业骗子喽。
    不认识的微商你也敢光顾啊。。真是的。。
    还是学生不知道人心险恶吧,学着点吧,不要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和守信的。

    在这个道德沦丧的时代,面对面的人都不能相信,白纸黑字的合同签完都能赖账不算数,法院作出的判决都赖着不执行,居然有人相信网上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就敢没看见东西就给他打钱?

    下回你就长记性了。

    这个好像跟腾讯关系不大吧,你是用的支付宝转账支付(1.首先腾讯没有与该事产生纠纷,只能说通过微信您被用户欺骗了,2.可以向支付宝咨询相关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所谓的微商离死不远了

    就算8000给你立案又如何?
    消法不保护你这种消费行为,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警察,你说呢?忘记这件事情吧。
    消费者需要团结起来,有组织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权益。

    不到立案标准,而且追查困难、成本高,得不偿失。

    我两年前在某球网上预言过P2P网贷平台跑路的命运,其实依据就是信用,尤其是作为法律专业人士,我主要考虑如果出问题能不能无障碍维权的问题,网贷和微商,最大的问题就是信用度太低,作为中国人面对面的维权都很难保障,你又如何确定靠一根网线联系的网贷微商如何能保证你的资金安全和产品质量?
    专业法律人士警告你:任何口头承诺都是放屁!就算写到纸上大多数也等同于放屁!银行淘宝之所以可以放心就是有强大的信用作保障。偶尔出现的资金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无障碍解决,甚至不用通过法律途径。而网贷微商即便通过法律途径也很难解决,高息、便宜的背后是信用成本等于零……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在当今中国,遇到侵权甚至犯罪事件时,指望通过程序正义来寻求解决之道,往往是做不到的。明明入住的已经是正规酒店,明明已经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手段,可是还是只能凭借运气才得以逃脱魔爪,第一时间报警都不被搭理!设想一下你自己或者你的女朋友、妈妈、女儿遇到如此遭遇,这将是多么无助的一件事!

    然而和颐酒店遇害事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因为“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警方“高度重视”,“成立专案组全力展开工作”,于是在外地警方“大力配合下”,已将涉案男子抓获。所有真正解决了的问题,都是通过舆论的力量把事情推到了一个官方不得不给个说法的地步。这是我目前所知的唯一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尽管并不总是有效。尤其是需要通过立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唯一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利用舆论压力让人大代表们开始重视这个意见。

    然而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他们并没有那么好的文笔和那么有传播力的朋友,他们往往面对侵犯甚至犯罪无处求助。还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面对强大的传统社会舆论孤立无援,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媒体为他们发声。

    因此,我决定建立一个专门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公众号,动员我所能够动员的全部力量获得影响力,利用扩大舆论的手段帮助这些人。我们要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他们并不孤独,要让有关部门感受到压力,要让作恶的人受到惩罚!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
    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
    你引以为豪的成就在别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
    你撕心裂肺的伤心别人也并不能代替你承受。
    不管好坏,不管给多少人看,不管发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人生,对别人来说,最多不过是一段小插曲。
    我的日子最终还是要我自己过得,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更何况,我过得并不好。

    我现在发朋友圈都是专门给爸妈看的,和你们很多回答刚好相反吧。我不习惯每天都给爸妈打电话讲今天发生了什么,但是爸妈又很想知道,他们努力的学习,用微信用微博一开始的目的也是关注我,我老爹甚至当年为了我申请了人人账号只关注了我一个人。当我突然发现的时候,感觉非常愧疚,因为我的不善交流,我的父母花费如此多的心血来了解我的生活。我相信很多人的父母也都是这样的,不然你以为常年不玩手机的爸妈为什么突然对微信感兴趣了?解决方案:多给父母打电话唠家常,说说你过得咋样。或者多发一些让他们了解你生活状态的朋友圈。

    同理,朋友圈的存在对于我们的边缘友谊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关系很好的闺蜜现在异地了,我经常专门去翻翻她的朋友圈这样下次跟她电话聊天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最近去看了什么电影,刚好也喜欢我喜欢的哪种美食,避免了不在身边无话题可说的尴尬。而对于你在意的这些人,你清楚的知道你去看是因为你关心她你想了解她,而不会认为她在装些啥或者发什么就是她缺什么秀的都是她渴望的balabala这些意淫的废话。

    至于那些不熟悉的朋友,看你的朋友圈觉得你装比也好,孤独也好,清高也好,其实并不重要。他们就算你不发朋友圈,只是看你今天穿了一件衣服也一样能意淫出无数种说法,穿得不好就是男朋友不好,穿得好就是为了逼格倾家荡产。对于这部分人,你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讨好他们,那么何必在意他们在想些什么,何必在意他们的看法呢?

    说的好像我对朋友圈很满意一样(哭笑不得),朋友圈有他的优点,但并不是没有缺点,只是我清楚的划分了软件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我知道刷朋友圈的大多都是等公交无聊了看看新鲜事的时刻,所以我不会指望有人愿意在这渴望休息的时间来看我的影评或者书评从而和我交流一番,即使获得交流才是我发书评的初衷。我知道渴望休息的人不想关注我画画取得了哪些进步(何况我的朋友圈基本都是工科,更不可能给我什么指导),所以也不会告诉我哪里有进步而哪里需要改动。而微信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增加家人朋友的联系,做到这点就好,不要要求太高。
    所以,我用朋友圈发生活小事和记录一朵茉莉花的花期;我用豆瓣记录书评影评和朋友畅聊人生与人性;我用轻想连载纪录我的学画画历程,获得鼓励和点拨;我用微博寻找我爱的插画师并加以学习。

    不奢求正准备休闲的人们满足你所有的要求,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理解和包容。认准不同圈子不同的能力,才能稳准狠的获得你想要的反馈,不要在忙碌的工科生中放绘画休闲真美好,也不要在胖子中说健身很轻松,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关爱。

    当然最重要的是希望看文的你也能拥有同理心,明白:想要坚持所以渴望得到大家的鼓励并不羞耻;加班一个月好不容易出去浪想要纪录这一刻也不奇葩;刚刚爱情长跑结束终于领证想要全世界知道的初衷也并不是虐狗。没有必要一副受气包的样子永远觉得别人都在欺负你,觉得别人看起来过得比你好都是在装逼。装逼的人是不少,但是分析他们到底如何装逼真的对你有任何帮助么?盯着别人的缺点看你只能学到缺点,而关注别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你更加优秀。

    想看的就看,不想看屏蔽,想发什么就发,天生内向不想发就不发,开心就好,没必要像侦探一样心累,这才是娱乐社交的本来目的。

    需要忙的事情越来越多。

    逛网络的时间少了,所以转发不了好东西。
    没时间去体验新生活,能装得逼也不多了。

    要是只有一个人忙,我偶然还能发个朋友圈吐槽一下自己忙。
    然而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忙。跟我一起长大的他们全都很忙。

    看看那些熟悉的人都忙成了狗有事没事都很少在朋友圈吐槽了。
    我一个人发朋友圈干嘛呢。
    又没有人点赞评论知道我很牛逼我很漂亮。

    所以啊

    “有没有空 一起吃个饭聊聊”
    “好啊 择日不如撞日 今天吧”

    以前的我是花了一晚上看了几十个人的小故事
    现在的我是花了一晚上听一个人聊了十几个事

    他从来没有在朋友圈发过这十几件事
    我也不再在票圈告诉别人我们聊了事

    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

    真忙

    开始长大

    发现没什么可说

    感觉到了自己能装的逼都弱

    以及,越来越觉得花了半小时一小时编辑出来的微信朋友圈,那十几二十几个点赞,真的越来越不如在线下和一个人你来我往、自由畅谈来得酣畅淋漓。

    言而总之,差不多到了一个点,不再在朋友圈里创造生活,而在生活里拥有自己的朋友圈了。

    那时候,我们玩空间、校内、朋友圈,每天都会发自己的状态,希望别人关注自己,我们希望存在别人的生活中。
    但往往,我们发那些状态,只是为了某一个人,我们觉得直接聊天太突兀,那就只好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希望她(他)(它?)看的时候,能想到自己,如果能在自己的状态下评论一句,那就更好了,有时对方的一个评论,能让自己兴奋好久。
    那是一段苦涩的青春,内心对爱充满无限向往,但又不知如何表达,怕被拒绝,更怕形同陌路,我们之间最近的交集就是那个社交网络,我写的文字,发的照片,你能看到,但我不确定你是否真的知道那是为你而写。
    直到后来,你有了另一半,社交网络不再为你而写,也很少发状态,直到我也有了另一半,因为要陪身边人,更少发状态,久而久之,我的首页已经荒芜,上一次发状态的时间还是一年前。
    空间早已不用,校内早已远离,就连朋友圈也很久未打开,并已设置新消息不再提醒。
    我想,我是不会再对朋友圈抱有当初那么大的热情了,人岁未老,初心已泯。
    毕竟知乎这么好玩,占用了我大多数时间,陪女票的时间都不够,哪有空再去玩什么朋友圈呢

    刚有朋友圈那阵
    11年?12年?还是13年?
    不记得了
    反正那个时候的我似乎还是个有点矫情的文艺女青年
    从QQ空间到校内网到微博再到朋友圈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微博
    因为微博除了闺蜜以外并无其他相关好友
    我可以随意吐槽
    朋友圈之所以称为朋友圈
    我想就是因为你发的每一条
    能看到的都是你的朋友吧

    跑题了跑题了
    言归正传
    单身的时候我特别爱发朋友圈
    而且特别喜欢配上精心修过图的自拍照
    然后有一堆同学同事点赞
    尤其是有人夸我好看的时候
    我的内心是及其满足的
    并不在意大家的称赞是否真心
    也不在意大家是否在意我的文字中说了什么

    当时为了给前男友制造一种我未发朋友圈又未屏蔽他的假象
    我开始给我的好友分了好多组
    有同事 有同学 甚至还细分了大学同学和中学同学
    每天靠点赞与留言获得内心的满足

    然后就遇见了现在的男朋友
    然后我把我想发朋友圈说的话都说给了他
    然后就没必要再发朋友圈说给大家听了

    没有屏蔽任何人,所以不会发朋友圈。
    朋友圈里的熟人社交让我惶恐,不想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也不希望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虚假的形象,那样既不真诚,也没有安全感。
    但我会经常打开朋友圈看看别人的状态,在下面点赞或是评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都生活得有声有色,我就会觉得开心。
    喜欢发微博和LOFTER,LOFTER是日记本一般的存在,情话痴话和负能量全部写在那里,刚好也没人关注我,这样就不会把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别人了,没有负罪感。
    微博呢,就是追星日常和生活日常,因为微博上的人都不是很熟,而且微博消息实在太过纷杂,所以每一条微博都不用担心被人记住,万一记住了也会轻易忘记。这样最好了,就像是独自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不认识任何一个人,却觉得每一个人都面目和善,迎面而来又擦肩而过。

  9. 苏小西说道:

    我们回顾一下公众号推出以来的发展变化。在12年左右公众号刚刚出来的时候,推送是可以直接出现在第一屏幕的,和聊天对话框的优先级是一样的。后续公众号逐渐增多,于是在13年,微信把公众号折叠到一个叫“订阅号”的分类页面下。

    原因也许有很多,比如公众号数量的增加、用户订阅关注数增多,而每个号的推送时间不一致,可能对用户体验有不好的影响。所以也许微信团队出于全局的考虑,做了折叠的选择。这个决策路径在新浪微博的私信推送也重演过一次。以前的微博私信是可以直接推送到用户私信的,打开率高,后期也折叠了。

    再往下发展,公众号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订阅号折叠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开设了公众号。有的持续做了下来,有的大火,有的安静地躺在时间线不再更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了一下2014年我刚刚开始开设公众号的时候,同期也开设了的公众号,而且那个时候我还推荐过的一些朋友的号,已经是两年多没有更新了。我觉得我能走下来,还是很幸运的。

    尽管有的号已经消逝了,但是从整体上,我们的关注列表可能是越来越多的。后期尽管有了原创功能、有了赞赏评论,可能从行为上看,我们会持续点开的公众号越来越少了。

    所以很普遍的一个场景是,打开你的订阅号,里面一排红色的数字,偶尔几个你才会打开。你可以留言评论一下看你现在的阅读情况,以及平均一个号的未读数量。像我个人而言,我现在很少会主动打开公众号,除非是极个别人物的公众号,而且写的不是软文,我才会点开。

    我也许不代表典型用户,但是我们看微信的行为设计。在订阅号里面加入了置顶功能,于是你可以把一个公众号始终保持在最上方位置。这里有个背景,就是公众号的排序是根据时间来的,也就是如果你是早上推送,如果用户关注了许多公众号,那么你到了晚上要排到最下方了。

    另外一个方面,现在公众号推出几年了,如果一个像我的ScalersTalk公众号,沉淀了大量的信息,比如有许多小组的介绍,往期日志,如果你要加入可能还要翻出来查看。提供一个数据,我的一篇普通文章,当日推送的阅读量大概在3,000左右,但是当日后台的所有页面阅读量能达到2万甚至更多。所以有大量的阅读行为,并不是在读当日的推送。

    那么鉴于订阅号下的公众号诸多,于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找到并且打开公众号的问题,会成为一个痛点。

    腾讯是一家注重数据的公司,我相信这一点的决策背后,会有比我上述文字更全面的逻辑分析。因为把公众号置顶也会有一个风险,就是营销号可以操纵用户置顶自己的号,就像最开始在各种文章页面诱导用户关注一样。

    微信曾经花了大力气整治诱导分享的行为,而置顶其实也很容易被诱导。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如果置顶的太多了,其实就反而没有作用了,因为置顶的号太多以后你也许更不好找了。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一是置顶有没有数目限制,二是置顶后的排序规则是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优先级管理的话题。

    我们工作生活中会有待办,通常会有很多项,所以你要一个一个做。但是人的资源精力有限,所以通常会有一些“优先级”处理。其实我们的优先级是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系的,我们会通过价值观对重要程度做排序,然后优先处理我们自认为重要的。所以很多人不能早起不能持续,我认为如果要有持续稳定的改变,自己的价值体系需要更新,因为既然你觉得睡懒觉爽,那么本质上你还是相信,被窝能给你一个更想要的生活,虽然口头上你说要进步,这就是我说的言行不一致的“成长婊”。

    但是“优先级”的事项不要太多。因为做事总要有个主次分明。如果你把所有的事项都变成“置顶”,那置顶就不值钱,通货膨胀了,你仍然无法区分。所以你还得再发明一个“优优先级”什么的分类,但是这样下去就没完了,你已经没有底线了。

    所以我觉得,对于优先级来说,最好不要超过三个。三是一个经验值,但是我更强烈建议,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持续行动的人,只设置一个优先级,先重点拿下一个事项,持续地做好,其实已经可以了。等你真正做好一个而且做的稳定,再往后加载,会清朗许多。

    公众号也同理,你不用置顶那么多,把我的ScalersTalk公众号置顶就可以了。我相信我的持续行动,值得你那么做 。

    置顶方法很简单,就在公众号信息页面,点开置顶公众号就可以。如果没有看到这个选项,升级微信就行。么么哒!

    附:放一下操作步骤,很简单

    1.打开公众号,点右上角
    2.打开“置顶公众号选项”。如果没有这个选项,升级你的微信。
    在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圈子里,十篇文章有九篇教人如何涨粉,这已然成为常态,而少有涉及到粉丝取关方面的思考。因为在大多数运营者眼里,几个粉丝的流失太过正常,和增加的几百上千个粉丝量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当然,每天少数几个粉丝取关确实是正常的,特别是在文章推送或者微信活动之后,会出现较平常多的掉粉现象。正常的粉丝取关可以起到甄别非目标受众,为微信公众号沉淀优质粉丝的良好作用。

    然而,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公众号来说,当看到自己的粉丝好不容易涨了三十个,却掉了十五个,相当痛心的一件事不是吗?你仍然紧盯着如何如何快速涨粉,关注着又新增了多少多少个,唯独忽视了取关的那部分;或者看到了,然后惋惜一下,就再没有然后了。第二次、第三次,以致每一次,掉的粉丝快赶上增的粉丝了,还能无动于衷吗?

    草莓君认为,公众号无论大小,粉丝无论多少,当每天持续不断有较多粉丝流失时,该停下来,认真找找原因:为什么粉丝会取关?怎样减少粉丝的再取关?

    >>>>从粉丝关注解读粉丝取关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会关注一个公众号?无非是因为它对于关注者来说,有价值。这种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对受众有某种知识方面的教导(如:运营干货、化妆技巧);可能为受众提供了即时资讯(如:早间新闻、一天热点);也可能给受众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如:笑话、情感读物);当然这只是内容方面的价值。

    还有一些公众号,通过二次开发,作为为受众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工具而存在,比如订票类公众号。往往,这种带有实质性服务的公众号,粉丝粘性会更高,因为关注的用户确实并且持续需要这样的服务。

    由此就可以推断出:取消关注一个公众号,往往是因为它所提供的价值不能满足需要,对于关注者而言,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我为什么要留着一个对我毫无用处的东西呢?果断取关就在一瞬间。

    好比,“活动盒子”公众号的定位是为广大运营人员提供运营干货、营销技巧,粉丝关注之后却想要知道如何做具体的抽奖活动,两个目的出现了分歧,公众号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来满足粉丝的要求,粉丝得不到她想要的,最终也就取消了关注。

    >>>>从公众号的内容了解粉丝取关的基本原因

    1、推送的内容和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有过大的出入,主题混乱,不按常理出牌。一个美食公众号整天教你怎样化妆,做运营干货的老发心灵鸡汤,这得多突兀啊。完全就是怎么任性怎么来,粉丝本来就是冲着能提供如定位所说的价值而关注的,内容一旦脱离了定位,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对广大粉丝来说,现在不取关更待何时呢?因此,不要轻易改变公众号的定位,推送不相关的内容。

    2、推送的内容质量低、伪原创乃至同质化严重。据统计,2016年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超千万,每天推送的消息多达70万条,再加上公众号之外的网络平台,受众每天接收的信息不计其数,有太多的途径可以选择。

    当所关注的公众号长期推送一些东拼西凑的伪原创文章,或者直接转载一些被转烂了的文章,又或者老写一些流水账式的文章,毫无亮点可言。最终会让粉丝觉得,这就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公众号,没有实质的内容引起自己的兴趣和共鸣,自然选择了取关,再选个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同类型公众号进行关注。

    图片来源:企鹅智酷
    3、微信公众号长时间不推送,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号”。公众号又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订阅号每天都可以推送一次,而服务号只能每个月推送四次。但不管是什么号,如果粉丝长时间等不到内容更新,每次点开都只有N久前的消息,活跃度低的可怜,也就被当成一个“弃号”取关。

    因此,对于推送的一些建议,盒子君认为:服务号应该每个星期推送一次,每个月四个星期,正好用完四次推送。订阅号的话,要按照每个号的性质和定位来决定推送的周期,像某些新闻、资讯、每日定点更新类的必须一天推送一次;而其它的如果不是每天推送,最好也要定好隔几天推送一次或者一个星期推送几次。目的就是在粉丝面前刷存在感,增加活跃度。

    4、内容排版混乱,阅读体验太差。想象一下,读一篇文章,图片忽大忽小,忽左忽右;文字不分段,全堆在一起;这里明明用的是宋体,那里又变成了黑体;该表明小标题的地方又没有标出来;错别字还一揪一大堆。几千字的文章用手机阅读本来就够呛,又各种排版混乱,还能好好读下去吗?

    如果说是赶时间推送,几次的失误就算了,次次都是这样,再好的文章,印象分也被磨灭了。忍无可忍之时就是取关之日。所以,请多花点时间,认真做好排版,让受众看的舒服。

    5、推送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广告营销性质。如果你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准,请不要轻易给自己的文章插入广告。不要把粉丝当傻瓜,也不要妄想着你的粉丝会为你的广告买单,目的和利益性太过明显只会让粉丝觉得烦,久而久之也就取关了。当然,如果你能达到“王左中右”公众号中,文章广告插入的炉火纯青程度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从细节方面分析粉丝取关的可能原因

    粉丝留言处理不当,引起不满甚至反感。有些公众号显得过于高冷,极少回复粉丝留言,或者回复的官方敷衍,这都不利于增强粉丝粘性。

    通常粉丝留言说明对文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不管好坏,都是一种反馈。作为公众号的运营人员,应该及时处理好粉丝留言,特别是提出了某些疑问等待回答的,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答复,让粉丝感觉得到了该有的重视。另外,如果粉丝表达了自己的反对观点,应该表示理解,不能用过激的语言进行争辩,作为一个公众号,必须展现出大度。

    另外,粉丝互动不够、文章推送时间没选好也会影响到粉丝取消关注的情况。

    总而言之,如果微信公众号粉丝出现较为异常的取关情况,可以从以上几大方面入手分析挖掘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防止粉丝再流失。但并不是所有的粉丝取关都是不好的,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这件事。

    1、首先要为腾讯以及微信团队对微信订阅号反作弊行为点赞。

    2、有的人在揣测腾讯和微信的目的。我觉得原则应该是只问对错,不问目的。揣测目的都是阴谋论,哪怕你的逻辑看起来很成立,但作弊的事实是否是真的是这件事唯一的关键。

    3、腾讯科技的那篇《刷量工具崩溃后,这些微信自媒体大V被扒下底裤》很解气,但不够严谨。不严谨主要是罗列的那几个自媒体的阅读量数据对比。

    4、用前后两天单篇的阅读量做对比不够严谨,毕竟单篇阅读量存在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有失偏颇;用几个自媒体大V“示众”会给人错觉是不是只有这几个大V作弊,而其他的没作弊,有失公允。这里我不讨论谁是否被误伤了,我也不知道。

    5、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过几天,汇总更多的数据对比,并展示更多典型自媒体大V作弊的清单。这样会显得更客观、公正以及准确。微信派《微信团队关于公众号“刷量”的回应》更恰当,只是表明一种态度。

    6、以前知道有刷量作弊的现象,今天才知道这玩意淘宝上也有卖的。不知道淘宝对这类作弊的服务是不是有管制还是管不过来?我觉得应该管管,巨头都应该一起净化一下互联网的环境。对不起,让阿里躺枪了。

    7、大概来说刷量作弊是三种情况,一种是自媒体自己刷,为了自己的知名度和人民币;一种是企业公关人员或公关公司的给自媒体刷,为了自己的KPI和老板;一种是公关人员和自媒体一起刷,为了双方绑定的利益。虽然初衷和方式不同,但是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骗人骗己。糊弄老板、糊弄客户、糊弄自己,得到的都是短期利益,终究还是要还回来的。

    8、看到了几个被“公示”的自媒体大V的“危机公关”的回应,回应的水平都一般,基本套路就是标榜自己,我没作假。反正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你到底作假没有,说服力不强。危机这事,旁边看热闹当参谋好办,真轮到自己头上都不好办啊。

    9、心疼那些被蒙骗的老板和公司的钱,以后都长点儿心吧。说白了,那些自媒体大V即便不作假,也不值得给他们扔那么多钱,对你们公司的品牌、业务压根没你想象的那么大的帮助。更别说作弊刷量的效果了。所以呢,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就这事而言,内部反腐也是需要的,您自己瞧着定。

    10、借用今天在某群里看到的评论“数据不骗人,骗人的是数据”。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和自媒体大V们差着十万+的距离,今天才知道自媒体大V门和我还差个一两千的距离呢。恩,这是今天最主要的观后感,哈哈,但我不接活儿。
    发布于 2016-09-30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申请转载
    嘉木 如今,无趣反倒成了美德
    收录于 编辑推荐 •230 人赞同
    先说几个不一定严谨的结论类观点:

    1、微信公众号数据作弊爆出问题,只是微信公众号广告生态的一个危机起始点,接下来的影响链条应该是没有刷数据的草根大号→自刷自嗨的各种企业营销微信(就是那种一个楼盘都要开个微信号那种)→没有刷数据的各种所谓优质鸡汤类账号→整个微信公众号生态趋向沉没→这一轮所谓的新媒体循环周期完成,时间不太好估计,但至少已经到了波峰或者下行期。

    2、我觉得这才是微信为什么要推出小程序的原因,用服务属性代替媒体属性连接用户,不然,用户的厌弃迟早波及微信本身 : )

    3、选择此时出手,是因为经过一年小心翼翼的试探,微信平台本身也要开始大规模收割利润了。

    具体分析:

    微信的广告生态周期循环周期眼熟么?

    对啊,曾经的都市报不就是这样么。

    先来看下两者的共同点

    ①爆发期的巨大流量带来的巨大营收。

    都市报是在2000年前后开始爆发的,第一波享受红利的是那些传统意义上党八股写得一般、政治觉悟一般,却点子奇多的都市报体裁的记者。微信上升期间,则是那些原本埋没在各行各业却网感奇好的作者勇夺先声,享受了一波红利,六神磊磊,深夜发媸,胡辛束这些人都算,恩,还有众多的草根大号。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无论都市报的读者还是微信用户,都是净增加流量,前者是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后者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快速增长的移动端用户。

    不是所有的才华都有机会展露人前,真有才华也好,嗅觉灵敏也好,作为率先吃螃蟹的人,他们能够抓住机会,这是他们该得的。

    重要的是,微信的生态繁荣也需要他们。2013年 4 月,市面上有个广为传播的传闻,即微信公众出现负增长,当年7月微信公众号就开始显示阅读数,9月调整策略,阅读数量超过10万时,显示为10万+。数据驱动之下,市场有种白进红出的厮杀感,但造出的繁荣热闹,整个生态应该都是受益的。

    ②内容的可取代性太强

    绝大多数都市报赖以立足的是家长里短,各种猎奇扒皮,微信上则是养生、鸡汤和情绪,说碎片化也好,标题党也好,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可取代性太强,体现在都市报,就是对记者的要求其实很低,文通字顺,会用固定的套路写出固定的报道就行了;体现在微信公众号,就是各种营销号的套路非常明显,还催生了相关的培训班。

    可取代性强,却能撬动巨大的利益,这是生态必然会恶化的原因。

    那么,这个可取代性是可以改变的吗?不可以。

    两者巨大的流量都来自大众,大众化的阅读基本要求是什么?量大;浅薄;碎片化。都市报也好,微信公众号也好,都是这种内在需求催生出来的产物,是埋在两者出生基因中的属性,不以意志和道德为转移。

    ③消耗平台流量的广告模式

    在媒体行业待过的人都知道,都市报的发行永远是谜,虽然各家报纸都会号称自己发行了多少多少万份,但是……微信公众号倒是有明明白白的截图,不过,刷量出来了。

    但即使知道有假,这个产业依然有繁荣的基础,在上升期间,只要有新的流量涌入,无论几分作假,在整体大盘上,对微信和广告主都是有利的。

    微信公众号的广告产业规模来自广告,那种批量运营大号的自媒体媒体,而非实实在在码字的咪蒙和胡辛束们,他们毕竟,其实,只占微小的一部分。这种广告涉及到甲方、乙方,以及参与制作的各方,是漫长的产业链。只要有产业链条的地方,必然出现可钻空子的灰色地带,自古如此,长将如此。

    一开始,这种硬广消耗的其实是平台增长本身带来的流量,所以有卖出价值,但是一旦平台到顶峰了甚至下降了,平台的量拉够了,是不会允许自己被纯消耗的,就会开始出重拳打击。所以,腾讯官方也表示了,以后会越来越频繁封杀刷量工具。必然的。

    (分享一个有趣的数据,这是『广点通』(蓝线)和『朋友圈广告』(绿线)两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广点通就是腾讯方统管各种广告的平台,广点通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在2015年1月第三周,当时微信第一次推出了微信朋友圈广告,第二个高峰出现在2015年7月,但朋友圈广告关键词只有微小波动,因为造成这次数据波动的,是QQ公众号开始内测。

    『广点通』和『朋友圈广告』这两个关键词反应的主要分别是制作广告和投放广告,也就是乙方和甲方的活跃指数,两者波动前后差距一周左右,说明具体到这个产业链条中,乙方的商业嗅觉远比甲方灵敏)

    除了硬广,另外一个问题是,软广呢(就是那种博得满堂喝彩的脑洞创意广告)?

    都市报曾经有各种各样的专刊,房产、财经、汽车、旅游等等,其中很多是有干货的,但平台本身的流量下去了,再有干货也是没有卵用的(何况还被广告稀释得要找很久很久。)这是微信公众号上花式打广告的大V们前车之鉴,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大v的用户粘性更强。但是不要忘了,只要是打广告,本身就是在提供背书,本质上是消耗而非增益。

    所以,其实微信公众号的广告生态简直就是曾经的都市报广告生态的完整翻版。

    只是风水轮流转了一圈而已。

    正如另一位答主所说,微信这种做法其实是在自保,但微信的媒体属性不可能永葆自身无虞。

    都市报至少还培养出了一批内容生产的人才,微信公众号的头部则全是在消耗传统内容生产行业的人才积累,其机制本身里面,并没有人才培养的部分。本质上,微信也是借了传统媒体衰落后,流散的人才红利。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所以微信开始做小程序,在我理解里,与公众号相比,小程序是服务属性的。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观点,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里,与用户的连接力度,工具小于资讯小于服务小于平台,赞同这个观点。

    所以,微信的主要属性已经称得上一个平台了,那么,附加属性从资讯升级到服务也是理所当然。

    微信选择这个点清理生态,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经过一年小心翼翼的试探,微信平台本身也要开始大规模收割利润了。

    2015年4月底,腾讯公司宣布将广点通和微信广告中心合并,成立社交与效果广告部,旗下的社交广告的业务将统一至该部门,该部门的收入体现在财报中就是效果广告,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共同构成了腾讯财报中的网络广告。(品牌广告主要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和腾讯视频)

    我之前很喜欢更新朋友圈,大多是奇发异想,有时候会是感慨。
    偶尔翻过去,还觉得曾经的某天我竟然有这样一个事一个想法。蛮奇妙的感觉。

    后来我开了公众号,写文字。
    有个来自我喜欢的城市的一个姐姐,在我后台回复了17次消息后,我发现并加了她好友。
    她跟我分享生活,那个城市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有一天她和我说,从你的朋友圈看得出来,你太自我了,这是不对的,你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巴拉巴拉。
    我最反感这个,我承认我自我我三观不正,我的价值观是我只要不影响你的利益就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所以我拒绝他的建议。

    她说姑娘你太让我失望了,以后别联系了。然后拉黑我了。
    引发了我 一系列的情绪反应。
    我特么没让你喜欢啊。
    我没让你对我抱期望啊。
    你知不知道你的喜欢让我压力很大很难做人啊。

    恩,别人夸我的第一反应我是尴尬不知所措,而不是说谢谢,这个我也很费解,据说是不自信导致的。

    所以我后来基本朋友圈一两个月一次,我最烦别人了解我,我自己活的挺自在乐意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