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如何才不至于虚度一生?应该持续学习、尽可能的帮助别人

问:在现在的这样一个国情下,做技术的年轻人,到底应该怎么做,走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不至于虚度一生,到老的时候不会后悔?

答:我小的时候,有一本书很流行,这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有一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注意上面是分号,因为这句名言还没完,下半句是这样的:

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技术人如何才不至于虚度一生?应该持续学习、尽可能的帮助别人

我引用这句话是要说什么呢?是要鼓励你去做主人公做的事情?很明显下半句说的事情已经不需要我们了,留给八千万党员去做即可。但是上半句呢?现在来看也未必那么正确。人的一生怎样度过,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更多技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jishu

一个技术人究竟怎么才能不虚度一生?

既然你能这么问,说明你是想一生做一个技术人。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个好事情。

我们身处一个大时代,风云变幻,但我们每个人其实又都微不足道。可以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最后都还是普通人,做的事情也可能一辈子都是普通的事情,必须要说,普通的事情和普通人也可以改变社会。怎么能做一辈子普通事情又让自己觉得不虚度一生呢?更多人生经验:www.yangfenzi.com/tag/rensheng

我们应该尝试去做对这个社会有正向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去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糟,这是普世价值。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技术人,具备给 GFW 做事情的能力,具备做流氓软件的能力,也具备去做医疗工具的能力,前两者可能获益更大,但是后者对社会无疑更有价值。我们可以去尝试做后者。至少,后者对这个社会更有价值一点。这么说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知道,但是选择之前,可以多想一下。

我们应该尝试更有效率一些,做一些高效的事情。人的一生很短暂,如果每天沉浸在文山会海,深陷繁文缛节,即使有再大的能力又能做多少事情?如果你想创造更大的价值,要么用更有效的方式,要么投入更大的资源,可惜,大多数人的力量都很有限,那我们就更高效一点。我们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年纪轻轻就有一种养老心态的人。

我们应该持续学习。看一下我们的父辈,想一下他们那个年代追求的事情,那时候的一份好工作是什么样子,所谓的铁饭碗是什么样子,现在呢?整个社会在剧烈变化。看看那些下岗工人,至少我是不胜惶恐。曾经他们也是技术人。如果丧失了学习的能力,很快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包括现在削减了脑袋想进入体制的年轻人,谁知道 20 年后体制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是你,到时候能怎么办?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帮助一下别人。尽我们的能力,去看看能否帮助一些人,就当是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自己的人。帮助别人做更有效的事情,也是一种正向价值。不要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花费时间,评价或是臧否一个人会让你得到一点存在感,但不会带来任何价值。

怎么样才能不虚度一生,能做到以上几个「应该」做的,我个人认为就够了,当然,我只是建议,也只能是建议。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最后,上面提到的那本书,不值得再去看。

【文/冯大辉 (小道消息 微信号:WebNotes)】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科技如何变革农业?你需要了解的15个技术

➤ 关于冯大辉从丁香园离职的一些思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技术大牛?

➤ 《卫报》: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算法对穷人有歧视

➤ 比尔-盖茨:技术不能拯救世界  这些技术在2030年都将变成现实

➤ 一万字读懂人类技术史:技术和科学是不同的源流

➤ 池建强:技术领导的七种武器 冷静、信任、善用人才、团队作战

➤ 给成功青年们的劝戒信:尽量低调、学会忍耐闭嘴、不冒犯别人

➤ 百度李彦宏:做O2O只靠砸钱肯定没戏,技术才是更加长久竞争力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fenng说道:

    《技术之外》

    曾经在微博上收到过这样的反馈:「以前关注你微博是因为你写技术趋势发架构信息什么的,现在就是一些评论和小道消息,不如以前好了。」

    其实整天写那些技术信息也挺没劲,你说我也还像一些技术达人那样今天发个 Facebook 架构图,明天贴个 Twitter 架构长微博,都是别人嚼剩下的馍,有什么意思? 五六年前确实挺流行这些,那会儿没几个人愿意出来分享网站架构啥的,很多公司其实也做的不错,但都藏着掖着,怕被别人学去,于是我就到处收集这些素材,弄个解读或是分析什么的,一时还挺受欢迎,后来写多了我自己发现,继续走这个路数就都是做重复的事情了。

    再说我也有一颗进步的心呐,就不能关注一点别的? 产品重要不? 推广重不重要? 这也都需要有人做。团队需要什么,我就研究学习一下,有些看似没啥技术含量被技术牛人所不齿的事情,做起来,很有乐趣,价值也很大。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不能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信息技术这行里的任何一个事情,即使大多数人觉得再没「技术含量」,但如果有人钻得极深极透,都可以挟之以自重,秒杀一大堆人,还能赚「大钱」,让人羡慕嫉妒恨外加各种不服。举个例子,你比如 Word 排版、PPT 制作、SEO 什么的,培训行业也是,最赚钱的那些培训,都是我们看不上的事情。

    以前我对出版很感兴趣,甚至一度有计划去做个出版人啥的,后来有一次和一位资深业者聊天,他说,我给你看一个表格,是某地新华书店的技术图书的销售数据,我带着好奇心一看,销量最好的并不是那些高深的编程思想啊什么的,心里拔凉的,卖的最火的都是 Office 教材,什么 Excel 速成,Word 七日通之类的。在当时我的眼里,这些都是垃圾书,你就是让我捏着鼻子也编不了这些书,但没办法,这个行业就这类图书火,有需求,有市场。

    职场里也是这样,一些常用的技能,如果你能做到比绝大多数人都好,这也是价值。比如说同样几个员工,但其中有一个如果是 PPT 达人,公司土包子经理每次作 PPT 的时候都来找他/她,久而久之,公司必然能够认可这份能力的价值并且给予回报。

    更为极端一点的是这行业的培训圈儿,培训公司,动不动年营业额几千万呢。更别说那些其他行业的培训大师了,都是按人头收费的,体育场授课,三弦理论啥的,吓死人,平均一个人培训一次几万块,讲的呢其实也都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常识。以前我还听说有培训公司给一些外贸企业老板讲 SEO 的,一场培训最低几千块,我还第一次听说这玩意儿能这么培训。虽然心里很不屑,但也觉得这事儿让我去做,还真做不来。

    在《寻路中国》和《打工女孩》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一部奇书《方与圆》,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出门打工一族中间非常的流行,销量高达几百万册,算是一本隐形的本土畅销书。该书作者自称,他的做法就是从国外经典励志作品拿概念,然后改造成目标读者,进城打工一族,能看懂的文字。也没啥技术含量。

    从信息技术行业说啊说的,这都快说到文化产业了,我想强调一下,虽然做技术的把一些普通的东西钻透有价值,但是文化上的事儿还是算了,比如说,不管你怎么破译《红楼梦》密码,再怎么考证,也就是一本古典小说而已,所谓「红学」大师之流,才真是狗屁不值。

    补充几句题外话:

    任何一门学问或技术,只要钻进去学几年,就可以超过不少人。有人就以为有了可以轻视别人的资本,自以为高维打低维。也有人早就跳出这个窠臼,不想成为王小波笔下那个只会缝扣子的傻大姐。

    会缝扣子的傻大姐当然可以嘲笑不会缝扣子的人。但以我之见,傻大姐扣子也未必缝的有多好。

    按:旧文。原文发布于 2013 年 7 月。

  2. 做一个有趣的人说道:

    “二十岁,年少幼稚。三十岁,莽撞奔波,生儿育女。四十岁,心有压力,工作忙碌。五十岁,老态毕露,身心衰竭。六十岁,七十岁,一些人开始离世。很多人的一生貌似忙忙碌碌,却又好像从未曾真正活过。”无法否认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只不过,如果在这过程里,你有幸能以兴趣为职业而奔波,有幸能与所爱之人结为连理,那生活还好过的多。

    倒推二十岁之前,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天朝模板化的教育体制:制造一批又一批的考试能手,模子都是一样的。我们一直在不断通过考试,却唯独没有考过关于了解自己的题目。从未真正自我了解,不能判断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擅长的领域、性格的缺陷等等一切,更妄谈心有计划、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

    考了一路,终于在差不多十八岁成人的时节,我们进入了大学,头一次远离父母有了一份自由。自由地逃课,自由地不再在乎成绩,自由地恋爱。因为没有了约束,我们总有种自由独立的错觉。
    胡适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不要争取自由,外在自由而内在不独立,依旧是为奴。你们要先争取独立,没有独立给你自由也是没有用的。一个精神独立的人应当是什么样呢?或许是,不倚靠也不为任何人所动摇地,清醒知道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不随大流亦不盲从,更不会因为别人不再指令给自己目标而迷茫。

    大学四年不是来给你享受青春的。你可以把它过的精彩绝伦,正如同奔赴目的地的同时你可以沿途欣赏风景拍照留念。但如果只知道瞎逛悠,日后将必定加倍受苦,因为社会远比你想象的残酷的多。而目的地在哪里,只有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有想作为职业的兴趣,那么看看这份职业的发展前景,因为并非所有兴趣爱好都适合作为职业。如果现专业不满意,那就想办法换专业或者尝试培养兴趣,勿荒废时日,人该有一技之长。

    ·如果你有很多爱好,那么建议集中发展其中一到两项。勿事事均沾,事事不精。

    ·阅读或旅行,并且持续的学习,成为独立思考的人,了解自己想要的人生并为之制定计划,建议分阶段制定。时间是相对的,你慢,它就快。四年之后同被抛入社会,想想自己那时的模样。

    ·多接触优秀的人,你会发觉他们真的越优秀越努力。

    四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有父母供养又有学可读,可以说是人生最能集中精力成长自己的时段。要知道一旦踏入工作,生存压力便会成为生活重心。事实上,你走的每一步都在成就你,每一场虚度也都由你自己负责。没有谁的成就或不同寻常是不需要付出青春努力的。

    这不是一个好的answer,这是一个question。

    我现在读研二,985名校,正值各种拼命找暑期实习(不知是不是多余的科普:暑期实习的意思是一些名企会在暑期招收实习生以作校招储备,换句话就是你找个好好的暑期实习,干得好了就能留下来,算是对九十月份要开始的校招准备一条后路),结果简历各种石沉大海。原因无他,简历太轻太烂。再往本科期间追究下,就是天天呆在寝室造成的后果。
    本科也是个211,不算差,但是我一进大学就中二帝上身,各种看不惯学院看不惯这看不惯那,于是,不去上课,上课也是玩手机,天天呆在寝室上网,那两年真是把能刷的东西都刷过来了,猫扑天涯豆瓣人人微博,美剧日剧韩剧台剧动漫。那时候觉得上大学真是没用啊,其实根本就是自己没有做过努力。当然这也有交友不慎的原因,好在后来交了个好朋友,说服我一起考研,我才感觉获得了新生。但是积重难返,虚度大学宝贵的四年,是我最后悔莫及的事情。

    题主还大一,是我梦寐以求能回去的时间点。以下我给题主一点自己的建议。

    短期的:快暑假了,找份专业相关的实习,千万不要打一暑假游戏,千万不要打一暑假游戏,千万不要打一暑假游戏。实习,不要看重薪酬,看重能否学到东西能否锻炼能力。
    长期的: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要随波逐流。因为你身边的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或者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告诉你而已。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多看看,知乎是个很好的学习场所,话题广场“职业发展”在第一个,完全可以看看各行各业是什么样的,先找点自己可能感兴趣、自己的能力比较符合的职业方向,进行一些职业规划(请教前辈事半功倍),然后找实习,找实习,找实习。或许会有人跟你讲,学生就该好好享受学生的时光,好好上课看书考试。但我告诉你,当个好学生,不一定就能找份好工作。你或许现在觉得职业规划离你很远,但是相信我,时间,蹉跎起来是很快的。等你到了大四一开学校招,发现自己的简历根本拿不出手的时候,那种焦虑和绝望,希望你永远不要体会。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建议:学点技能,可以自学可以进社团学可以报培训班学,首推计算机;有价值的课要上,没价值的课不上也罢,千万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坐在教室里玩手机睡觉;能出去玩就出去看看,大学生穷游活动很多,多参加;和学姐学长多联系,他们能给你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帮助(比如最近我推荐一个学妹去中石化实习,虽然最后她因为个人原因没法去,但是从学姐的角度看,我也只会推荐跟我比较熟的后辈)。

    暂时这么多,真是边写边心酸,当年我要有这觉悟,千金难买早知道啊~

    没想到获得这么多的认可,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大家。PS混知乎的大学生比我想象的多啊:-D
    应评论里的问题补充一些:
    怎么找实习? 这个不用我手把手教吧,关注各类实习招聘信息,联系前辈联系家人联系你能用到的人脉来帮助你,求职的路很容易让人挫败,如果不靠人脉关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大一就找实习有必要? 之前没有说明,我是文科生,彻头彻尾的那种,从本科到研究生学的都是新闻,我们这个行业就是熟能生巧,所以实习是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评论里很多是理工科的,事实上,理工科就业比文科乐观很多,不过我没有去详细了解过,但是有个建议我三番五次提及,就是跟前辈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本专业的直系前辈,你可以避开很多他们走过的弯路。
    想考研的需不需要实习? 这就看你考研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刷个学历以后还是正常找工作,那就回到最初的目的,所以还是要实习,但到了准备考研阶段就要心无旁骛。如果考研是为了以后读博留校任教,那还是勤勤恳恳学习知识搞研究发论文为上。
    请问什么样的实践或者说实习经历才可以有些分量呢? 这个问题很大,但我认为就一个标准,看你拿不拿得出手。就是在向别人讲述这段实习经历的时候,可以发自内心自豪地谈论自己的收获,比如参与的项目、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过程、给你很大帮助的领导等等。如果你想起这段实习,发现乏善可陈,那就是失败的。

    这是我学软件工程的男票(如今是枚程序猿)分享的经验:我们专业就靠经历做过哪些项目,计算机专业硕士和三年一线代码狗竞争也是要靠在学校做的项目而不是学历,一般来说公司里的项目含金量都比学校高,因为大家对学校的印象就是相对宽松可以混混的,但公司要盈利要赚钱是很严肃的。除非你学校的本专业很叼项目很实在本身能力很强,不然的话更应该去实习。以上是相对于求职方面。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实习比学校更有价值,可以全面提升你的时间观念,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业文化未来规划。。。

    自己的总结是,尽快想好自己毕业后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要贪心,如果想不明白自己找一张纸把自己想要的都写下来,然后一个个排除,直到剩下最后一个。
    如果想要进500强,拿好OFFER的话,就努力当学霸,多和老师打交道,看有什么项目可以去做(哪怕是自己感觉再烂的老师,人家能混到今天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地方)。另外如果觉得学校的课程很水,别把希望寄托在大二,大三能在课程上学到什么,多去图书馆,多去尝试自己想拓展的方向(深度优先于广度),图书馆比最好的老师都要牛逼。另外早点(最好从大二开始)去看招聘信息,看看牛逼的企业对人都有什么要求,当然有已经毕业的牛逼师兄的话,问他们会比较好,也有一些HR是什么的都不懂就瞎写要求的(HR瞎写这个,仅仅针对IT专业)。努力去往他们的标准去靠。
    如果想出国或是考研的话,先跟家里人商量好,了解父母的意愿,了解到家里对你的支持能到什么程度(这个很重要,如果面对着考试的压力的同时还有考虑家里人的情绪和态度,最后会很大压力,甚至崩溃)。解决了家里的问题的话就自己努力泡图书馆,上补习班咯。这个过程越早开始越好。
    如果想环游世界或者其他什么想法的话……抱歉,我也想。

    上面那段说的是做法,下面说说环境和心理
    如果题主身边的同学和你一样迷茫或者觉得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天天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那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合群,不要合群,不要合群(重要的东西要说三遍!)
    那么多大学生出来之后后悔自己的大学四年,还选择合群的话,那就以后也合群地后悔咯。这里的不要合群不是说生活中冷眼相对,搞好宿舍关系还是很重要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题不要把时间用在和大部分人一样吃喝玩乐上面,偶尔的舍友或者团体聚会可以去,但是别浪费时间跟大家一起打游戏(游戏专业或者想当游戏策划的忽略我这句),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应该做的参照上文……)。哪怕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尝试去图书馆呆一天,看看帅哥美女也是好的。因为如果你真在图书馆呆一天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牛人,从早上最早到图书馆开灯,晚上最后被保安赶出图书馆,天天如此,长达数年。关键是,人家本来已经很牛了,还要这么努力(原话是:人家本来已经比我牛了,还要比我努力,引用自哪里的我忘了,先抱个歉),这样或许题主就会发现,大学也很大,大在人与人的差距;这样题主就会发现,大学四年后,有些人飞黄腾达,有些人继续碌碌终生不是真的命中注定的。
    最后,还想说一句的是,大学四年,可能是人生一生中自由度最大的一段时间,如果你有理想,有梦想,那就趁这段时间赶紧去做,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

    还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一个优秀毕业生就跑来给我们演讲说大学规划一堆噼里啪啦,有的没的,老调重弹的内容很多,很多都忘了,不过还记得一句话“将来你求职的简历,不是你求职的时候才写的,是你大一的时候就要开始写的”
    今天去面试了两间公司,第一间是创业公司,让我先做一份题,基本上10道有5道是完全写不出东西的,剩下的一道听过类似理论蒙了点东西进去,一道懂一半不懂一半,最后的3道,有两道是问很基础的东西,例如:传值,引用和传地址的区别,如何修改session的生命周期。最后一道问为什么想入职公司……后面写完我能写的题目后,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把那份答卷交出去了。这里想说,大家在学校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向商业项目靠齐。例如今天我的那份问卷里问:如何提高网页的加载速度,如何防止SQL的注入,服务器访问压力巨大的时候如何优化,SQL语句如何优化等。这些问题我在学校自己瞎搞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觉得东西能正常运行,实现所有功能就很好了……所以那几道题我都没答出来,除了问SQL语句怎么优化那道,能答一点出来的原因是我之前实习的时候做过这个事……

    第二间公司,个人判断是一间做外包业务的(就是接单来做的那种公司),拿了我的简历看了看(我的简历很空……之前有知友友问我,为什么说大一的那些东西不重要,因为那些东西并不足以让我写进简历里,又或是写进去了也不足以在和其他求职的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后让我自我介绍。一个技术问题都没问我……就问毕业没,住哪,期待薪资等等……
    回去之后我跟我的同学说他们一个技术问题都没问我的时候,我同学的结论是:他们一看你的简历就知道你的技术到什么程度了,所以根本不需要问你技术问题。
    我的简历很空,我觉得我同学说得对。

  3. 楚中天说道:

    1. 架构师

    如果你对技术比较痴迷的,单纯的想往技术方向发展,那么架构师是你努力的方向。这个过程一般是初级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 -> 架构师。

    之前架构师一直都是后端开发的角色,架构师是纯技术领域的,需要对框架设计、服务器、数据库、并发、存储、性能等有很深的理解,这是需要很深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然而移动端这两年的火爆,也让移动端架构师的角色更加重视起来,现在移动端同样需要架构师,移动架构师不只是你在 Android 或者 iOS 领域的技术过硬就够了,当然这些可能是主要的,但是后端方面的技术同样需要了解,移动架构师需要关注框架的设计、与服务端的通信、网络优化、为了应对复杂的业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等。

    所以如果你只对技术感兴趣,而且准备走技术路线,那么不妨往架构师方向发展。

    2. 技术总监

    很多人认为 CTO 的职责是偏向技术的,然而我认为 CTO 是偏向管理的。我们见过很多技术人转管理的,一般的发展路径就是项目主管 -> 项目经理 -> 技术总监,CTO 的职责是偏业务、偏管理的,主要职责有团队管理、开发流程、公司战略、业务增长以及各类技术疑难问题的解决,而且很多 CTO 都是一些公司的合伙人,所以 CTO 不只是纯管理,还有技术相关,应该说 CTO 是技术 + 管理类型的,但是管理的比重偏大。

    所以如果不想单纯的走技术路线,想转管理岗的不妨往 CTO 的方向一步步来。

    3. 产品经理

    如果你不想走技术路线,而且对管理也没多大兴趣,那么不妨考虑转到产品经理。技术人应该不少跟产品经理打交道,但是总是恨产品经理那需求的频繁更改,天马星空的想法等,所以有不少技术人转行做了产品经理。

    技术人转岗产品经理有很大优势,比如因为懂技术,自己提的需求会很清楚能不能实现,而且技术人大多对数据比较敏感,所以很多需求会以数据来说话,这个方向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神一般存在的微信产品总监「张小龙」。但是技术人做产品经理也有软肋的,比如会经常以技术思维来思考产品,这个缺点如果不克服会有很多阻力。

    所以,对产品感兴趣的技术人不妨转岗产品经理,进而往产品总监的方向发展,而且这个方向比较适合女生,尤其是做开发的女生不妨重点关注下这个方向。

    4. 增长黑客

    Hack Growth 这个概念是近两年才火的,最初是来源于 Facebook ,FB 设有专门的 Hack Growth 团队,在 FB 的前期增长中,Hack Growth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 Hack Growth 就是指用技术的手段,用最小的成本,以数据、技术去驱动用户和产品的增长。

    举个例子,你在卸载了某个 app 的两个月之后突然收到了一封用户的挽留邮件,这就是一种黑客增长手段,只不过现在这种方法太普遍了,以至于烂大街的这种方法没什么作用了,但是这个方向依然是比较火的一个方向,很多创新的玩法往往能拯救公司于水火,因为要知道,对一家发展中的公司来说,增长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个方向需要你懂技术,对数据敏感,最好懂点市场,懂点营销,如果再了解你的用户,那你非常适合往这个方向发展,某种意义上他跟 CTO 有点像,但是他只专注于增长这一块,在一些资源缺乏的公司,有很多是 CTO 兼职做这个的。

    5. 总结

    除了以上方向可能还有往运营甚至市场转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以上几个方向,分别对应着技术、管理、产品、增长几个方向,在你工作 3 年以后,你应该花点时间思考下,想想自己对什么是真正的感兴趣,什么方向才真正的适合自己,进而给自己定位,然后朝着自己定位的方向去学习,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职业生涯的中期不至于迷茫,不至于觉得心里没底

  4. 李攀说道: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丛书
    《大型网站系统与Java中间件实践》(曾宪杰)【摘要 书评 试读】
    主要貌似基本都在这里,阿里内部汇总的一套技术书籍
    技术丛书里面我看过的是深入分析javaweb那本,作者很牛逼,是优化淘宝detail页面的,对javaweb和http都专研的很深入,而且一直一线干活,推荐一读
    中间件实践那本的作者是原先中间件团队的老大,现在貌似去了蘑菇街了,可以完整了解淘宝的中间件,不过写的稍微泛不够深入,主要是大的方案细节技术牵涉少,毕竟是老大不是一线,能理解,看看还是不错的,对java中间件类别和方案有整体的认识,其他公司的也无外乎那
    淘宝技术那十年就算了。

    所有互联网公司,包括创业公司,都有不少技术牛人,这些技术牛人的技术栈深度广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实现不了的需求,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很出众的人才。
    直接点,技术牛人如何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蜕变为合格的技术管理呢
    也许大家会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大部分技术牛人根本不屑去做管理,他们认为管理那些琐事浪费时间而没有意义,管理职位是一个无法体现他们价值的职位,他们只想在技术上钻得更深更广。
    实际上,技术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位,技术管理融入在技术研发的每一个阶段,例如,任何团队协作都涉及到任务分工,任何技术团队都涉及到代码规范、合并和管理,这些点滴,都需要有由技术人员而不是项目经理来管理。所以,即时不愿意做管理的技术人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个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实习期
    还在学校学习,之前从未涉及过真实工程或项目,实习期间通过阅读项目代码,修复bug等开始积累经验,每天都会觉得自己收获很大,时间不够;
    应届毕业
    经验不多,参考项目其他模块代码后,能独立完成小功能需求,能胜任小模块开发,也能维护项目代;
    工作2-5年
    能胜任任何功能模块开发,并开始做模块设计和系统设计,设计的东西自己能用,做得好也许还能给别人;
    工作5年以上
    负责整个项目的架构设计,实现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模块。

    前三个阶段的思维方式都是考虑自己怎么做,怎么实现功能,怎么完成任务。到第四个阶段,就会开始涉及到管理相关的工作,因为,首先,你的东西再也不是你一个人用的,你需要跟别人讲解和沟通;其次,你的架构和核心模块出来以后,你需要把剩下的任务合理分配给合适的成员来开发。

    我认为,从技术岗位转型为管理岗位,更多的不是能力的变化,而是思维方式和心态的改变。技术管理者是管理者的一类,管理者三大核心职责如下:

    确立团队的目标。
    不论项目大小,一定要有目标,有目标才能让所有人明确方向,知道每天工作的意义在哪儿,工作是不是朝着团队的目标在一步步靠近。 纯技术人员的执行者思维应该切换为宏观思维,因为现在个人的成功已经不叫成功,团队成功才是成功,如何让团队产出高的绩效才是你应该思考的问题。

    离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还缺哪些资源。
    这点主要涉及到统筹规划能力。在项目初期,你就需要非常清楚明确地知道目前团队的能力以及你能调配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后期不会因为资源不足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我们如何朝着目标迈进。
    这一点穿插在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也是我这两年在聚会玩的团队管理中看到和亲身体会最深的,它囊括了技术管理的方方面面。

    如果某件事一个人做需要m个工时来完成,那么n(n>1)个人来做,理论所需工时是m/n,但是实际的时间一定比这个多,结果是(m/n)*α(α>1),α就是协作成本。技术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尽量降低协作成本,包括以下方面:

    任务分配
    之前你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得很好,现在怎么保证团队一群人把它做好?任务分配包括如何把任务合理地分配给适合的人,能达到最好的结果,即人的价值得以体现,产出质量也高。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任务的了解要全面深入,对团队每个人的能力了解也要准确。
    全局观
    技术人员工作时都需要专注,反过来,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防止过度专注。多去了解项目各方面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对项目和团队的任何细节了如指掌,出现任何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能迅速定位和分析解决,不会因为专注于技术细节而失去对全局控制。
    沟通能力
    以前每天和机器沟通,现在切换为和人沟通。以前的桀骜不驯和不屑是因为技术能力强,现在应该切换为更耐心,更注意语气和用词的沟通。另外,更多的去主动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沟通技巧来解决问题。
    协调调度能力
    项目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期的技术问题导致项目被block,如果问题已经持续未被解决,这时需要及时调度有能力的人来参与解决,防止项目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当多个功能或者项目并行进行时,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可能需要不断地根据项目进展来动态调整各项目优先级来保证整体的进度。优先级调度和调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记住一点,我们永远只做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最高优先级事情完成以后,优先级第二的事情自然会升级为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还需要和产品等相关部门进行一次优先级动态调整或者评估。这也涉及到项目管理的负反馈,让每一个阶段的结果反馈给新的阶段,保证最后的结果更接近我们的目标。
    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是每个团队都头疼的事情,直接体现在项目进度上。时间管理看起来很难,实际很简单。每个任务拆分一定要足够细可量化,2天以上的任务都是不合理的。而且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每一个量化好的时间节点或里程碑,保证每个节点的质量和时间点无误是保证最终结果的最好方式,出现任何一处delay都需要强制想办法及时补救,避免积少成多,这样才能防止项目最后出现不可能预期的延期。
    放权和培养
    亲自去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做代码审核看代码哪些地方存在不规范,和测试人员讨论具体的测试用例是否合理,这些工作现在需要做,但是,它们已经不再是你关注的重点,你应该更多的放权让其他人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需事事亲为,在这基础上,你应该更加注重对成员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能力是我对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让成员快速进步和成长,独当一面。
    倾听
    不管以前技术多牛,多恃才放旷和桀骜不驯,作为管理者,需要背负团队的使命和绩效,所以应该在任何时候主动听取团队核心成员的意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一定要做到多维度听取,然后再分析和做决定。

    能做到并实践好上面这些点,恭喜你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

  5. 圆圆渊说道:

    记得我刚考上大学那会儿,经常被各路人马说教。

    他们有的是亲戚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同学,他们说你得入党啊,你得考研啊,你得找个女朋友啊,你得QWER引燃一套带走啊。可是我高三毕业的时候连团员都不是,我英语奇差,我长得也磕碜,我不会玩盖伦。不过他们依然给我画了好多大饼,有原味的,奶油味的,孜然味的,可是没有臭豆腐味的,所以我都一律差评不吃负分滚粗。

    记得刚报到那会儿,我身后跟着我爸不停地说教。

    他跟我说,儿子你要考研,考博,别怂,这学校我熟,我战友你王叔他朋友的同学在这学校当老师,据说还是个院长,以后你有什么事啊,就找…
    我打了个哈欠说,找你,还是找王叔,还是找王叔他朋友,还是找他朋友的同学?爸我有点乱。
    找谁都行。我爸信心满满,仿佛刚跟校长拜完把子。
    那能先给我安排个四人寝吗,我指着寝室登记处的人群说。
    天太热了,我先去买两瓶水,你先排着队,注意点行李啊。
    后来我如愿进了6人寝。

    平时的时候真的经常被说教,耳提面命。

    他们说,大学期间,你要读100本书,你要旅游10个城市,你要当班委,你要争取入党,你要加入学生会,你要当部长。我一哥们儿猥琐一笑,说他要当处长,我说你当什么处长,你以为当了处长就能破处了啊?一边撸去。
    后来我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学生会,卧槽你还别说,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你要是不信,你进了学生会就知道在学生会里的勾心斗角可以拍成一部甄嬛传,虽然争斗方式幼稚,但是用心一样歹毒啊。嗯其实学生会的经历还是有收获的,至少让我明白,我以为我自己是一条困在浅水的龙,其实我是一只潜水的王八,我以为他是个王八,他其实是个部长。

    放假的时候经常被说教,清新又文艺。

    他们说你得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啊,你得去云南,青海,西藏,内蒙古,东莞啊。什么你一个都没去过?那你的人生不完整,你没有JB。我听罢吓了一跳,立马解开裤腰带瞅了瞅然后长吁一口气。
    我问他,旅行不就是闲得蛋疼瞎溜达放松一下吗,难道还有特别的意义?
    庸俗,只有旅行的时候,你的身体和灵魂才是同步的。有一种人生状态叫在路上,你懂吗?
    我抠了一下脚,还没来得及开口。
    你不懂,他接着说,你去过云南吗,看过那的花海吗,知道洱海吗,知道双廊吗?我洱海与你相遇,在双廊和你擦肩,你走左边,我走右边。
    我说嘿你是不是读过唐大夫,还有云南我去过,我就记得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
    庸俗,他对我嗤之以鼻,你去过西藏吗,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知道藏传佛教吗,知道布达拉宫吗,知道班禅达赖吗。去到那里,仿佛灵魂都得到了净化。
    我说达赖我知道啊,那老小子现在还被禁止入境呢。
    庸俗,你去过内蒙古吗,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
    我说你等等,这些地儿你都去过?可以啊。
    没有,但我总会去的,而且和你不同,你太俗,根本不懂旅行的意义。说罢,他心满意足的走了。留下我一人独自抠脚。
    —————————————————————————–
    嘿,我啰嗦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我刚入大学时也迷茫也踌躇,然而就如同那句话说的一样:
    听了许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成了现在这个德性。
    如果真的要我给你一些建议的话,我的建议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群居久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真的会慢慢被磨灭。

    每个人已经过去的人被问起青春 总是会觉得 这个遗憾那个遗憾
    于是就和那些刚刚经历的人说 我告诉你一本秘籍 你按我说的去做 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就能够走上一条顺顺利利辉煌的道路
    实际上呢? 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于是你什么都想抓 觉得过来人说的经验什么都对
    他们的遗憾你看来也觉得 真的好遗憾哦 一定不能重蹈他们覆辙
    实际上呢? 你不可能体验完所有的人生 所谓的遗憾 是在努力争取的道路上留下的 没有努力过 那样的东西不能叫做遗憾 抱憾终身可是一个非常绝望的境界
    实际上呢? 你该试着有选择的筛选别人带来的建议 可以体验 可以慢慢地做决定

    青春本该热血 当然是要热血一回才值得
    不要想着自己不会犯错 恰恰相反 青春的时候是自己犯错最多 摔跟头最多 吃苦头最多的时光
    因为年轻 没有经验 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 才会天真无知不怕虎
    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 这叫混日子 不叫青春 蟹蟹

    首先你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 要把原地踏步和成长割裂开来
    看动画是娱乐 看电影是娱乐 玩游戏是娱乐 出去喝酒吹牛是娱乐 班级组队出去玩是娱乐
    运动是娱乐 等等
    你看得出哪些是在原地踏步 哪些能够一点点积累让你有所成长吗
    神庙逃亡 你玩一回 下回重头开始 这叫原地踏步 你学会的东西不能影响以后的你
    你学画画 一开始只会画简单的绘画 慢慢地积累 会变成大触 画出令人惊叹的东西 这叫做积累
    多做能让你有所积累的事 少做原地踏步的事 等一段时间过后你回头看 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强大了不少
    多做能让你觉得自豪骄傲的事 少做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自己在干嘛的事 你会更加珍惜你所消耗过的时光

    一个老掉牙的词:责任感。
    如果你不能意识到 你做的任何事都是要对自己负责的 你就永远不可能独立
    如果你总是犯了错 事情出了问题 就责怪他人责怪环境就是不责怪自己 把责任往外推
    那永远也长不大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明白:
    你所做下的所有决定 和任何人无关 你要对你做的事情产生的后果负所有的责任
    这句话说得轻巧 实际上执行的时候你去试试 困难重重
    我考研那会儿 太多次我和爸妈打电话的时候就崩溃了
    他们怎么安慰我都无济于事 最后我想明白了 考研是我自己做的决定 和他们没关系 我不能让他们来承担我不努力的后果
    最后都是坐在黑漆漆的校道上不断的告诉自己 我要对自己做的责任负全责 淘汰制就是这样 成王败寇 没什么好抱怨的 即使后面找不到工作 也怪不了任何人 也没有任何人要为我的失败负责 失败就是失败 失败了就要承担最严重的后果 天无绝人之路 再惨也要承受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谈独立
    你明白你自己做决定所要承受的沉重感 你才会小心翼翼的前行 你才会无比珍惜你艰难做下决定带来的机会成本
    你能实现多少的价值 能把事情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也是和你的责任感息息相关
    过去想不明白不要紧 种一棵树 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 现在明白了 为时也不晚

    B
    然后 价值观独立
    经历太少没法判断没关系 多做多看多学
    看到奇葩不爽 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 不要带着双重标准
    你不喜欢随波逐流 不喜欢参与别人的喜好 那你就得要有你自己的喜好 自己的价值观
    然后往你觉得好的地方去努力
    喜欢看书你就去图书馆 喜欢运动你就去球场 世界很大 只要努力的想做什么 世界都会回应你
    没有价值观的人 最容易随波逐流 因为他不知道要什么 于是别人叫一下 就好啊好啊
    即使自己很不情愿 但是好像自己没什么可做的 于是想做点什么让自己觉得不那么空虚

    但是 所有你觉得不情愿去做的事情 和你浪费一整天去睡觉没什么区别
    不 睡觉你好歹还能好好的恢复身体 我每天还想多睡几个小时呢
    不情愿去做还去做的事情 真的是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 真是暴殄天物 可能你没感觉到 时间这种东西也是稀缺资源 非常有限的 过了就没了

    让你价值观独立最好的方式 就是去做一件你想做的事
    不管听起来好像有多么疯狂 当然刑法里面的事情不要涉足了
    比如骑行青海湖 比如当个学霸 比如参加个你害怕的演讲比赛
    做你害怕的事 你会觉得 不过如此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 是我自己编的:
    你想做的事情 都是一颗颗种子 如果你不断的去努力给它浇水施肥 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想法只是想法 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你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问题 你不断克服 咬牙坚持下去 最终到达终点的时候 即使累瘫在地上 你也会觉得 这世界真是美好啊
    每次骑车爬山 在那种脚沉重的没法继续的时候 我都会让自己在坚持一点点 一点点就好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 但是坚持了一点点就是突破了自己了
    真的到了山顶 大口喘气 汗流浃背 大口喝水 被人夸 小伙子骑这车也能爬得上来 厉害啊
    的时候 都觉得特别特别的开心 山顶的风吹得很舒服 山顶的风景特别的美 山顶的人都好可爱啊
    每次爬完山都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觉得好像做成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似的 过后的几天都会特别开心
    当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有价值的时候 你才会发自内心的为自己感到开心 品尝自己努力付出得来的果实 是世界上最甜美的东西

  6. 斯年说道:

    开发主管如果按职业发展来说可分为三种:
    1.开发—小team开发主管—大team开发主管—业务线经理。team的大小不是按人数分,是按职能来说。小主管是一个大开发团队的一部分模块的主管,大主管是负责一个业务的所有开发。我见过好多个走这种路线的开发,他们的共同点是除了技术能力本身很强之外,都善于沟通和管理各种事情,并且学习产品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能力很强。走这种发展路线的开发同学,即使是在做最基础的码农阶段,就能站在产品的角度来思考,推动双方找到共赢的点,而不仅是用很漂亮的架构完成产品需求。
    2.开发—小team开发主管—大team开发主管。纯走专业路径的开发,也有很多。共同点是技术很强很强,当然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只是产品或者其他专业学习能力有限,兴趣也不大。
    3.开发—小team开发主管。小主管的位置上,有的人会干好多年,有的人很快就跨过去了。停留于此原因很多,比如公司业务发展达到瓶颈,没能提供上升空间;或者自身能力有限;或者自身能力较好但没有展现出很有能力的潜质。
    以上不管是哪一种,从外部合作的角度看,都希望一个基层技术管理者能做到:
    1.能很好地管理内部同学的工作排期。这是最最最基础的要求,但想做好也并非易事。作为开发主管输出自己团队的排期,既能满足需求方的要求,也能工作量适中,且任务分配还有助于团队内成员的成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时候开发做一个模块时间长了自然想做有挑战的,但换岗肯定会影响整体产出。
    2.能把控内部同学的投入产出比。有的开发主管比较放权,对下属的工作细节过问较少,因此会出现团队产出效率低被吐槽的情况。当有外部同学质疑某个小开发的工作效率时,主管能帮他解释清楚工作量大的原因,或者帮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事情。
    3.能处理好和产品的配合关系。当出现矛盾时,站在自己和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这点也很不容易做到,如果需求方很不靠谱,或者其他影响因素,会导致一个想做事的开发主管很难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4.团队内部做技术积累。这点大多数技术团队都会做。
    5.对外树立技术专业性的形象。这不是说让开发主管去吹牛,而是说输出自身和团队的价值。实事求是就好。
    6.最重要的,深入学习技术,在专业度上让下属无可挑剔。
    7.附加分:学习其他专业领域技能,以备将来只需。我觉得大陆家族式管理风格、日式企业管理风格和美式企业管理风格各不相同。
    大陆家族式的风格是这样,领导层需要欺下媚上,威权能加速协作效率,领导的小房间是必须的。
    日式企业管理风格就是富士康那种,上司可以掌下属的嘴,等级森严;
    美式的管理风格就是,桌子是大台面,领导和下属在一起工作,公司有大餐桌,午餐时在一起聊天,小房间不是必须的。

    我倾向于这种氛围:公平和公正是必须的,和下属保持距离不是必须的。需要的是,把生活和工作分开,对事不对人,不要让同事产生错觉,比如这种错觉,我今天和你一起喝酒一起打球,你就可以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打马虎。

    多年以前,我经历期货纸上富贵又爆仓后的迷惘,那时候我在北京读大一,被断了生活费。在外面兼职,每天入夜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回学校。周末躺在床上,在寝室沸反盈天的游戏声中,写下这样一条说说。

    那个时候的自己,并不知道交易于我人生的意义,我要走的路,会经受怎样的孤独和非议。

    2012年没有方向。
    直到年末一个顶尖的短线高手对我说,要了解河流的走向,必先精通河床的结构,K线结构也是一样。
    我见过他惊为天人的操盘手法,遂潜心学习艾略特波浪和缠论。
    说起来学习技术的途中,切线,波浪理论中对浪的级别解剖,缠论的背驰和线段破坏,主控的N字和末升末跌高低,理念基本可以共通。
    这要求交易者足够的勤奋和悟性,在日积月累的泡盘中熟悉K线。

    2013年的交易已经能够明确剖析震荡和趋势,看得懂结构以及能预测后市走势。不断研究林林总总的指标,希望能够共振增加胜率。然并卵,账户处大起落状态,虽基本能打平但交易还是陷入了瓶颈。
    那时候我又跌入了迷茫,过去一年来的所有努力像是一拳打在松软棉花里的无力。
    期货比其他行业更残酷的地方在于,你付出十倍不一定有一倍回报,因为它没有一个对错的标准,甚至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千人千剑,只有账户的盈亏能告诉你答案。而你又必须专注于交易本身,对盈亏麻木而心静无欲。能到这境界的,都是已经财务自由的,但期货人有几个不在追求财务自由的路上呢?
    这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破除心态坏节奏乱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更强大。要比强者更强,这是我一路走来坚守的信念。
    而当时我在已经无退路的高压里,问自己是不是技术分析失灵了,还是在有的行情里适应,在有的行情里不适用?

    后来我的经历,回答我以否。
    也是后来才深切明白,技术绝非一两条趋势线,一两个支撑阻力的突破所能概括,窥其内核犹如取经之路。
    跳过2014年,毕竟一个职业操盘手要靠成绩说话。

    这是2015年股指的交易曲线,且在保持稳步无回撤状态。
    2014年我的任务在测试交易系统,并过了执行关,这是我不稳定盈利的第一年。

    2015年我的工作。

    要问我真正的技术分析是什么。
    对我而言,技术就是顺应大概率的持续游戏,追求稳健的有知者无畏,其内核在K线厮杀的表象下资金的算计和博弈。
    在缺乏流动性的商品期货上,机构会研究散户挂单分布,对手盘的筹码,对锁防守与进攻的爆量与加速配合。典型在白糖和鸡蛋的主力,利用缠论三买的跟风盘交付抛单导致瞬间断头。股指期货的区间突破关口有大量散户对手盘挂单,追涨杀跌者皆被屠戮。
    要想稳定盈利,精通结构形态是基本功。且不说构建系统的意识和执行的统一性和纪律性,会先淘汰绝大部分的人。K线背后的资金博弈动能的释放,精准的读盘能力才是进阶顶尖技术高手的关键。
    剩下的多败在性格偏好上,贪嗔痴疑慢,每一个都是一道坎,涉及格局和眼界的修炼。交易之功,皆在交易之外。

  7. 何子垠说道:

    K线什么的,只不过是将数据可视化了,如果没有日本米市的商人发明这些东西,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技术分析概念,也有可能技术分析的概念又是另外一幅模样,也许我们看到的市场价格数据是个饼状图,也许是个热力图,这都不好说。但我认为,真正的技术分析就是“分形学+统计学”的混合体。
    比如,某年某月走出了头肩顶的形态,这就是分形学,这个形态下,百分之60的概率会大涨,这就是统计学。
    再比如,某一天均线走出了金叉的姿态,均线分析就属于统计学的概念。从均线衍生出的各类技术指标,都逃不掉这一范畴。
    再比如,某A浪之后,B浪正在形成,分浪就属于分形学的概念,而且数浪的行为千人千面,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可能不一样,但一定要明白每一个浪与浪的形态间的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分析,都是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的过程:技术分析更着重标的物直接显示出来的数据,如价格,成交量等;基本分析更着重标的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数据,如财报、经济指标等。但最核心的还是利用统计学的知识挖掘将来价格走势方向的概率。

    谈技术分析之前先谈一个问题叫有效市场的问题,因为市场不可能绝对有效,所以技术分析不是绝对正确。
    第二个要谈的问题是交易本身。对于交易者而言,无论进行怎样的操作,买或者卖,都会在市场留下痕迹,这个痕迹是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是量,一个是价!量和价的基本关系决定了未来的价格走势。我更情愿把交易看成一场站队的游戏,尽量站在胜率大的那一边。很显然,决定你是否能赚钱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队友。
    第三个要谈的是指标。指标是寻找队友的方式,用同一个指标同一种交易方式的是队友。指标是编译过的价和量,用更简单的方式去找队友,当然,找错的概率也大大的增加了,因为简单了,所以猪队友就会多起来。
    第四个要谈的是人性。人性会变化么?不会!千百年来就是如此,为什么黄金分割很重要?因为人性!为什么1浪上升之后总有2浪调整?因为人性!正是因为人性没有变过,所以有人总结了人性。
    总结一下,技术分析的精髓在于察觉这个市场的动向,找到一个好队友。

    技术分析应该是这样:

    if (条件1=1) then (处理1);
    else if(条件2=1) then (处理2) ;
    else if(条件3=1) then (处理3) ;
    else if(条件4=1) then (处理4) ;
    end

    不是这样:
    because ( 我希望 ) so (结果1);
    because ( 条件1,条件2,条件3…条件n) so (结果1)

    人人都知道一个词,叫做市场合力。那么市场合力是怎么形成的?这些人是怎么不约而同的就去做这只股呢?心灵感应?神仙算命?

    当然都不是。

    大家所依靠的,是盘口语言。大家都在使用同一套盘口语言,这才当一个信号发出后,大家知道你打算干什么。那跟不跟着你做,也会有人回应。得到反馈信号,说定了大家一起干,于是合力形成。

    而盘口语言最直接的表达就是K线图,所以摸清K线组合表达的意义,就是技术分析。

    比如我4月27日尾盘买入的电光科技,当时我对这只股的评价是,图形简直完美。后来的走势大家可以去看看。

    我知道又有神经病要出来说我胡扯了,不过在电光科技拉升前,我明确在微博上说我持有这只股票,如果那天有人看到跟进的话,四天,到昨天封板差不多有20多个点的利润。我用不着胡扯。

    不过我没有拿到昨天。跑早了,虽然大方向上判断准确,但细节没把握好。因为当时分时走势我认为可能是个继续调整,因为调整下来图形也没坏。而我不愿意浪费时间,所以想先走,然后再进,没想到就没机会了。

    这也是我不喜欢抄底的一个原因。在我看来,做当天的涨停板是最容易的,抄底是最难的。具体原因就不说了,因为和问题无关。

    所以,技术分析就是看懂每一个K线组合所代表的意义,解读主力意图。我以前的答案说庄家都是艺术家,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有任何一种技术是有效的,或者说有用的,必然不会像你说的长期存在,它必然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使用而无效。
    技术指标只有一个作用,告诉你过去和现在,和未来如何,没有关系。
    看6124的下跌和今日的下跌,同样的图形开始,怎么分析?
    有效的,师傅告诉我盘感,我也说,盘感,感受到指标下资金的流动,量价,最简单的盘感。短线选手的生命。盘感就是你看着那个资金或者几个资金进去了几天了,大盘还好,你也进去了,对着交易软件说,你妹的,谁先动手冲一单,我保证不砸,然后看着一会一个冲单。拉升到目标后,果断离场,因为有仓位代表着危险,短线高频的精髓。技术唯一的好处,就是大致能看出一旦失手,对方成本大致位置,砍仓要比那个位置高。
    昨天一点半,在一个小群里说了十来次,我的盘感很不好,很不好,要出事,大多人说没关系,我更确信了很不好,看看拉的都什么票,裤衩都跌没了的有色,煤炭,之前的装备制造等新版块偃旗息鼓。然后两波跳两波抄底盘。周一就这两波抄底盘能把大盘扭了么?我是不信。

    技术分析,通过各类工具描述市场运行情况并加以分析,对后市做出预判,制定多套策略,就这些。

    技术分析不止限于图表,对市场内外的任何信息都适用,这是个概率统计分析工作。

    图是被做出来的吗?是。只是做图的,不是一个人或某一个小团体,而是市场所有参与主体。虽然表现为主力庄家控盘,但,总是有对手盘存在的,一巴掌拍不响。别人不捧场,你怎么唱戏?

    可以随便做图吗?不可以。IF跌停板上收三万手多单,为什么在这个位置上收,前一天行吗?后一天行吗?这都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没什么卵用”怎么解释?这里有两种心态:第一,通过技术分析做出的预判不一定准确,所以然并卵;第二,认为自己能够做图,或者自己在能够做图的圈子里,暗自窃喜自己掌握了不对称信息,并嘲讽没有完全掌握信息的人在做然并卵的“蠢事”。

    真正然并卵的,是这两种心态而已……

    说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本质相同的原因,是因为两者所用的工具基本相同,只是分析的项目不同。但所有的项目,都是标的自身反映的特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基本面和技术分析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出现偏差,只能说使用者做了错误的分析。

    所以,无论你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分析+预测。

    如果你认为这种分析模式然并卵(从模式上说,基本面和技术面是一样的)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只能靠这种然并卵的方法去获利,无论你是个普通交易者,还是身处能获取非对称性信息的圈子中的交易者。否则,最好退出市场……

  8. 寻找生活平衡乐趣说道:

    日本证券分析者协会理事林康史所著的《技术分析精解》。尽管相比美国华尔街大牛们的著作,貌似发明了蜡烛图的日本人写的书读者不是很多,但这本书详尽记录了技术分析的来龙去脉,各种主要流派,并从统计学、行为科学、有效性等等不同角度去解释技术分析,有意将技术分析作为自己主要分析手段的人,可以一读。

    回到这个问题,只要翻翻该书第一章《什么叫做技术分析》,就能得出答案。

    "所谓技术分析,一般是指以过去的价格、时间、成交量等来分析、预测行情。技术分析具有不用考虑行情因果关系的特征。“

    所以你拿这个定义去套,就能得出什么是真的技术分析,什么不是:分析对象上,不是以价格、时间、成交量等为依据的不能称之为技术分析;分析目的上,它是面向未来而非过去,因此不是以应对市场将来状况,而是以解释市场过去成因为目的的,通俗点说,不是回答”怎么做“,而是回答”为什么“的,也不能称之为技术分析。

    只要符合定义的,尽管使用方法有简单有复杂,周期有长有短,效果有好有坏,偏好上你是一个趋势分析者也好,或者是一个波动分析者也罢,但说到底大家都是技术分析者,在市场中相爱相杀已经够了,没必要再在口头上争个你死我活,毕竟盘有”两不做“:第一、盘不是为别人做的;第二、盘不是拿嘴做的。

    技术分析就只是技术分析本身,它的主要功能是用各项技术指标清晰明了的分析、界定市场当下的状态。(如果你对行情状态不能当下立判,证明你对技术指标的定义还不完善。)他的主要功能不是预测,也不是有效决策。

    而技术指标也只是指标。什么是指标?用数据来衡量诸如大小等特征的标准嘛。比如营业额、客流量、温度、湿度等等等等,都是指标,我们就是被各种指标包围的。技术指标也是指标,没什么特殊的。

    所有关于技术分析有用吗?技术指标有用吗?之类的困惑都是对技术分析的基本概念、作用,有根本性的误会。什么东西有用没用,根本就不是一个好问题。就好像问耳朵有没有用?你用耳朵闻味道,吃饭,它当然没什么用,因为耳朵的作用是听声音。正确的问法应该是“···对···有没有用”或是“···怎么用”。

    那技术指标和技术分析是怎么用的?也许看看生活中我们对一般指标的用法也许会有所启发。我们以我们身体的一些最基本的指标举个例子:

    基本指标:
    年龄40岁,身高170cm、体重80kg、腰围110cm、臀围110cm。这些是最基本的指标,相当于技术指标中的高低点,收盘价,成交量、持仓量等直观指标。

    衍生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7.7,腰臀比为1:1,这些指标是通过基本指标衍生出的指标,相当于均线,macd这些指标。

    数据分析:
    BMI27.7处于下方表标准中“过重”边缘,腰臀比1:1,内脏脂肪很可能过量,年龄40岁,有相当可能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问题,这不是相当于用技术指标进行技术分析吗?均线多头排列,量能配合,可能继续向上。此人一定有三高、脂肪肝吗?未必,还要继续检查确诊。好比这波行情一定会上涨吗?不一定,以实际走势为准。

    BMI 中国标准

    分类
    BMI 范围

    偏瘦
    <= 18.4

    正常
    18.5 ~ 23.9

    过重
    24.0 ~ 27.9

    肥胖
    >= 28.0

    决策、行动:
    不一定有三高、脂肪肝,我能根据分析做出明智决策吗?当然,可以开始健康饮食、多运动了,因为指标已经说明了超重问题,而超重使得上述问题出现的概率大幅上升。而你根据技术分析做出的决策与这类似。

    这样再看技术指标和技术分析简单明了不是吗?这就是技术指标和技术分析的用处、用法不是吗?

    另外你不觉得很神奇么?我们根本没见过这个微胖的中年人,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知道他的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不知道他的工作、收入,我们只根据几个简单的最明显不过的数据,得出了大概率正确的推断,并给出他明智的行动建议。

    这就是技术分析对不对?这像不像技术分析在期货股票市场中做的事情?我们不知道PP是什么,上游是什么,怎么来的。我们不知道股票的实际情况,公司干嘛的,市盈率如何,我们只关注其当下的价格及在历史价格中的位置,成交量,波动方向等几个最基本的指标,界定出价格在市场中当下的状态,推断出当下的市场情绪,阻力等状态,做出一个相对明智的行动。

    而前面说那个中年人是谁,他的生活习惯如何,他的工作状况如何,压力人生观怎样,他以后会如何,会不会又三高等等,这些都是基本面分析要去做的事情。其本面分析倾向于去搞清具象的对象的方方面面,然后得出一个尽量严谨的从逻辑上推理出来的结论。这个不是本文重点,以后再写文章讨论。

    技术分析则倾向于根据目标来设定出一些指标,用这些指标清晰快速的界定出对象当下的情况、状态。再根据这一状态的历史表现概率来做决策依据。
    基本面的关键词是推理、逻辑。技术则是界定。

    而决策和应对则又是另一件事,可能也就是大家喜欢说的系统。能不能最终赚钱实际上是取决于这部分的能力,而不是基本面或技术分析。这个也不是本文重点,以后再写文章讨论。

    有人说技术指标没用,不准。这还是没把简单的概念搞清楚。

    是你总把它当预测工具,他怎么又用?比如血压,高压正常为100-140,你一年前高压160,经一年减肥运动,现在高压120。那是血压这个指标没用、不准吗?他只是个客观的衡量标准而已,变的是你,是你的血压。它只能界定你的血压去年是高的,现在是正常的。它不能预测你明年血压是多少,更不能决定你是否会开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道理区间突破。突破就是突破,回来了就是突破失败了,重新震荡了,没什么准不准的,破了还是没破当下立判。猜是不是真突破,能走多远,是你主观想象意淫,是概率游戏,和技术指标、技术分析本身无关。

    技术分析从没说过自己能预测,也没说自己可以用来决策赚钱。三大假设都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了是假设,是假设了那就是如果···那么···的问题,怎么做需要另想办法。
    你还不相信我们看看发明技术分析的这些鼻祖:

    查尔斯·道:其主业是编辑、作者、记者。他自己曾表示而不管是个股或是大盘走势,都无法从走势图上预见未来。实际上虽然道创立了股票市场平均指数,但是道本人却从未利用它们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

    艾略特:虽然创建了波浪理论,但他强调,波浪理论是科学研究,但不是为了赚钱。艾略特主要靠出售咨询产品谋生。

    江恩:最后破产,死后也没啥遗产,没有赚钱交易记录,他儿子说过,他父亲主要是以卖教材来赚钱的。

    我无意贬低各位大师,他们是伟大的,发明了伟大的工具,我自己也是他们理论的受益者,但很显然,单纯的技术分析既不是预测的圣杯,也不是交易的秘钥。

    那既然技术分析只能知道当下,又不能预测未来,这东西对交易还有什么卵用,还能帮我赚钱吗?

    答案是非常有用,能帮你赚钱。如果你能如实看清当下的实相,你就能知道哪些交易是你有明显正期望的交易,长期坚持你的胜率或是整体绩效就会大幅上升。就好像在德州扑克中,你虽然不知道后面是什么牌,但你知道知己的底牌,和已经亮出来的牌,这些就是那个当下的实相,你能大概估算你的胜率及期望是多少,从而做出理智的做出对你有利的选择,这便是技术分析出当下实相的作用。

    在路人局中,你通过一些极简单的策略和资金管理,就能经常赢钱,比如说只在有大底牌时入局,你根据已表现出的当下实相交易,而不是预测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样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没事就努力做复盘练习,练什么?是意淫在这进,在那出,一路加仓我就能翻10倍吗?显然不是、不该。我们该做的是在观察不同指标的不同表现下的行情。我们该做的是在统计某一指标某种表现下,某种行情出现的概率?我们该做的是在想象、练习、总结自己如何应对这种概率和行情。

    我们在市场中真正可以依靠的东西本就不多,技术指标和技术分析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技术指标从不说谎,所有表现出来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发生的就是发生的,都摆在这里,怎么看、怎么分析、怎么做是你的问题。

    同样的牌,胜率上讲对每个人是一样的,就好像客观的技术指标。但同样的牌,有人打赢,有人打输,有人赢得多,有人赢得少。如果同样的牌你总输,不是牌的问题,也不是胜率算法错了,是你本人的水平太低了。

    交易归根结底是还你处理单子的能力,是你在不同情况下怎么处理、应对的问题,大家在技术上看到的东西客观上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如果你还是只知道纠结于技术分析准不准,有没有用,只能说你还没入流。期盼每把都王炸、四个二一手好牌,不可能,也很业余,怎么让坏牌少输,甚至不输、打赢,让好牌多赢才是职业玩家应有的态度。

    你分析预测的再准也没法帮你再市场里长期盈利,因为这只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而实际上你想要在市场里赚钱你需要起码搞清三个问题:
    1怎么看的问题。
    2当下现实情况的问题
    3怎么干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最佳的交易决策顺序。基本面分析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技术分析解决当下市场实际情况的问题,系统或你的决策体系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而想赚钱或生存,我感觉重要程度是3,2,1的顺序,就好像在一个长期将下滑的产业,当下不好的经济环境,一个会做生意的人,这个人还是可以生存赚钱的。而反过来比如曾经的互联网创业的人,向上的经济环境,多数没创出什么业,也就是没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技术分析是什么,我想我基本讲清楚了。你如果还想不通过胜率和资金管理这些系统性的方案来盈利,而是继续找圣杯预测,我给你指条明路。是这样的,这个圣杯相当于你玩德州扑克可以看穿别人的底牌,不对,是所有的牌。你有两种方法达成这种目标:1练就特异功能,比如透视眼。2作弊,出老千。想想你能在市场中做到那个?去努力吧!

    再到后来啊,感觉量价关系不足以解释盘面更多情况,于是研究盘口语言。
    慢慢的,感觉自己成熟些了,能把握主力盘口异动,很容易当日即买即赚,但是经常第二天坐过山车。
    经过研究发现是自己对于趋势没有充分的把握,于是转而研究趋势分析法。
    当自己逐渐领悟到了什么是趋势时,却发现趋势只能适应单边行情,对于震荡市毫无办法,对于顶与底很难主观性的把握,更多的是通过仓位控制来顺着趋势走。于是我又开始着力于研究K线本身和市场行为,试图通过K线信号判断趋势的变化,及时避开大幅回撤和底部跟进。
    在技术分析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这些,各种杂七杂八的分析方法都有接触过。有用几何测算的,有用数学算法验证涨幅的,还有数浪和用易经占卜的,变种的技术指标类更是数不胜数。
    研究和学习了这么久,最后感觉自己前面都是在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真正了解你的对手的基础。通过技术分析,我最终理解了技术分析者是怎么交易的,于是我就能反向利用他们,我开始理解了主力思维,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突破了,散户是怎么上当的,为什么涨停板有时候能完全封死,有时候却开开关关,看起来很不稳定。当我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能够在普通散户、技术分析者、主力之间的思维方式切换时,我看懂了市场很多东西。
    技术分析到后来,感觉到市场情绪才是主导趋势的一切力量,顶与底,支撑与压力,都在每个人的贪婪与恐惧里,也活在每一个K线里。每一根K线,都是一个故事。
    直至今日,我才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从一个入门型交易者开始转向于成熟型交易者。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交易方法。但是即便如此,在交易纪律上,我感觉自己依旧很差劲,很多时候应该能做得更好。

  9. 康钦说道:

    K线什么的,只不过是将数据可视化了,如果没有日本米市的商人发明这些东西,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技术分析概念,也有可能技术分析的概念又是另外一幅模样,也许我们看到的市场价格数据是个饼状图,也许是个热力图,这都不好说。但我认为,真正的技术分析就是“分形学+统计学”的混合体。
    比如,某年某月走出了头肩顶的形态,这就是分形学,这个形态下,百分之60的概率会大涨,这就是统计学。
    再比如,某一天均线走出了金叉的姿态,均线分析就属于统计学的概念。从均线衍生出的各类技术指标,都逃不掉这一范畴。
    再比如,某A浪之后,B浪正在形成,分浪就属于分形学的概念,而且数浪的行为千人千面,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可能不一样,但一定要明白每一个浪与浪的形态间的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无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分析,都是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的过程:技术分析更着重标的物直接显示出来的数据,如价格,成交量等;基本分析更着重标的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数据,如财报、经济指标等。但最核心的还是利用统计学的知识挖掘将来价格走势方向的概率。

    谈技术分析之前先谈一个问题叫有效市场的问题,因为市场不可能绝对有效,所以技术分析不是绝对正确。
    第二个要谈的问题是交易本身。对于交易者而言,无论进行怎样的操作,买或者卖,都会在市场留下痕迹,这个痕迹是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是量,一个是价!量和价的基本关系决定了未来的价格走势。我更情愿把交易看成一场站队的游戏,尽量站在胜率大的那一边。很显然,决定你是否能赚钱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队友。
    第三个要谈的是指标。指标是寻找队友的方式,用同一个指标同一种交易方式的是队友。指标是编译过的价和量,用更简单的方式去找队友,当然,找错的概率也大大的增加了,因为简单了,所以猪队友就会多起来。
    第四个要谈的是人性。人性会变化么?不会!千百年来就是如此,为什么黄金分割很重要?因为人性!为什么1浪上升之后总有2浪调整?因为人性!正是因为人性没有变过,所以有人总结了人性。
    总结一下,技术分析的精髓在于察觉这个市场的动向,找到一个好队友。

    如果有任何一种技术是有效的,或者说有用的,必然不会像你说的长期存在,它必然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使用而无效。
    技术指标只有一个作用,告诉你过去和现在,和未来如何,没有关系。
    看6124的下跌和今日的下跌,同样的图形开始,怎么分析?
    有效的,师傅告诉我盘感,我也说,盘感,感受到指标下资金的流动,量价,最简单的盘感。短线选手的生命。盘感就是你看着那个资金或者几个资金进去了几天了,大盘还好,你也进去了,对着交易软件说,你妹的,谁先动手冲一单,我保证不砸,然后看着一会一个冲单。拉升到目标后,果断离场,因为有仓位代表着危险,短线高频的精髓。技术唯一的好处,就是大致能看出一旦失手,对方成本大致位置,砍仓要比那个位置高。
    昨天一点半,在一个小群里说了十来次,我的盘感很不好,很不好,要出事,大多人说没关系,我更确信了很不好,看看拉的都什么票,裤衩都跌没了的有色,煤炭,之前的装备制造等新版块偃旗息鼓。然后两波跳两波抄底盘。周一就这两波抄底盘能把大盘扭了么?我是不信。

    专业的人能根据历史和目前的状态预测明天下雨还是晴天,小散你行吗?
    但是多数散户都希望自己也能预测明天的天气,享受当神的感觉。
    以为自己是神!
    以为!自己是神!
    只是以为而已!
    最好的策略是跟着央视的天气预报,虽然有时候也会预测错误,但大多数都正确!
    当然证券市场专业的“预报员”都是来赚散户的钱的,都是对手盘,所以真正赚钱的人都不会把预测结果告诉你的。
    所以——
    市场上多数预测明天的专家、大师、大神都是骗子。

    技术分析,通过各类工具描述市场运行情况并加以分析,对后市做出预判,制定多套策略,就这些。

    技术分析不止限于图表,对市场内外的任何信息都适用,这是个概率统计分析工作。

    图是被做出来的吗?是。只是做图的,不是一个人或某一个小团体,而是市场所有参与主体。虽然表现为主力庄家控盘,但,总是有对手盘存在的,一巴掌拍不响。别人不捧场,你怎么唱戏?

    可以随便做图吗?不可以。IF跌停板上收三万手多单,为什么在这个位置上收,前一天行吗?后一天行吗?这都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没什么卵用”怎么解释?这里有两种心态:第一,通过技术分析做出的预判不一定准确,所以然并卵;第二,认为自己能够做图,或者自己在能够做图的圈子里,暗自窃喜自己掌握了不对称信息,并嘲讽没有完全掌握信息的人在做然并卵的“蠢事”。

    真正然并卵的,是这两种心态而已……

    说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本质相同的原因,是因为两者所用的工具基本相同,只是分析的项目不同。但所有的项目,都是标的自身反映的特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基本面和技术分析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出现偏差,只能说使用者做了错误的分析。

    所以,无论你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分析+预测。

    如果你认为这种分析模式然并卵(从模式上说,基本面和技术面是一样的)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你只能靠这种然并卵的方法去获利,无论你是个普通交易者,还是身处能获取非对称性信息的圈子中的交易者。否则,最好退出市场……

    日本证券分析者协会理事林康史所著的《技术分析精解》。尽管相比美国华尔街大牛们的著作,貌似发明了蜡烛图的日本人写的书读者不是很多,但这本书详尽记录了技术分析的来龙去脉,各种主要流派,并从统计学、行为科学、有效性等等不同角度去解释技术分析,有意将技术分析作为自己主要分析手段的人,可以一读。

    回到这个问题,只要翻翻该书第一章《什么叫做技术分析》,就能得出答案。

    "所谓技术分析,一般是指以过去的价格、时间、成交量等来分析、预测行情。技术分析具有不用考虑行情因果关系的特征。“

    所以你拿这个定义去套,就能得出什么是真的技术分析,什么不是:分析对象上,不是以价格、时间、成交量等为依据的不能称之为技术分析;分析目的上,它是面向未来而非过去,因此不是以应对市场将来状况,而是以解释市场过去成因为目的的,通俗点说,不是回答”怎么做“,而是回答”为什么“的,也不能称之为技术分析。

    只要符合定义的,尽管使用方法有简单有复杂,周期有长有短,效果有好有坏,偏好上你是一个趋势分析者也好,或者是一个波动分析者也罢,但说到底大家都是技术分析者,在市场中相爱相杀已经够了,没必要再在口头上争个你死我活,毕竟盘有”两不做“:第一、盘不是为别人做的;第二、盘不是拿嘴做的。

  10. 刘水说道:

    入门一段时间后,发现指标这玩意不靠谱,弃之,开始研究量价关系。
    再到后来啊,感觉量价关系不足以解释盘面更多情况,于是研究盘口语言。
    慢慢的,感觉自己成熟些了,能把握主力盘口异动,很容易当日即买即赚,但是经常第二天坐过山车。
    经过研究发现是自己对于趋势没有充分的把握,于是转而研究趋势分析法。
    当自己逐渐领悟到了什么是趋势时,却发现趋势只能适应单边行情,对于震荡市毫无办法,对于顶与底很难主观性的把握,更多的是通过仓位控制来顺着趋势走。于是我又开始着力于研究K线本身和市场行为,试图通过K线信号判断趋势的变化,及时避开大幅回撤和底部跟进。
    在技术分析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这些,各种杂七杂八的分析方法都有接触过。有用几何测算的,有用数学算法验证涨幅的,还有数浪和用易经占卜的,变种的技术指标类更是数不胜数。
    研究和学习了这么久,最后感觉自己前面都是在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真正了解你的对手的基础。通过技术分析,我最终理解了技术分析者是怎么交易的,于是我就能反向利用他们,我开始理解了主力思维,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突破了,散户是怎么上当的,为什么涨停板有时候能完全封死,有时候却开开关关,看起来很不稳定。当我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能够在普通散户、技术分析者、主力之间的思维方式切换时,我看懂了市场很多东西。
    技术分析到后来,感觉到市场情绪才是主导趋势的一切力量,顶与底,支撑与压力,都在每个人的贪婪与恐惧里,也活在每一个K线里。每一根K线,都是一个故事。
    直至今日,我才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从一个入门型交易者开始转向于成熟型交易者。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交易方法。但是即便如此,在交易纪律上,我感觉自己依旧很差劲,很多时候应该能做得更好。

    时间一长,我越来越觉得技术分析这个词过于狭隘。好像技术分析就是技术指标似的。

    当A出现时,你应该选择B。现实中,多数人眼中的技术分析就仅是个A。其实,技术分析的精华在于B。

    也正是因为多数人无法正确的理解技术分析,导致即使A出现了,但依然面临不知如何办才好的情况。

    ……当A出现时你必须选择B,不然活该亏钱;当A出现时,选择B1B2还是B3,这是个艺术,这个变数极大影响到最终盈利的多少;多数时间,我都在等待A的出现,无聊啊,但又必须等待……

    某一天,你发现.:原来B和A有着很有意思的关联时,你就离赚钱之路不远了。

    投资者亏钱的原因都差不多,但赚钱的原因各有不同。

    一般的技术分析方法,或者用各种指标,或者用什么胡诌的波段、波浪,甚至江恩、神经网络等等,其前提都是从一些神秘的先验前提出发。
    例如波浪理论里的浪推动浪 5 波,调整浪3 波之类的废话,似是而非,实战中毫无用处, 特别对于个股来说, 更是没用。至于什么江恩理论,还有什么周期理论、神经网络之类的,都是把一些或然的东西当成必然,理论上头头是道,一用起来就错漏百出 (很多人因此误入歧途)

    那些支持位、阻力位,通道线、第三浪之类的玩意,只能当庄家制造骗线的好工具。
    如果真明白了本 ID 的理论,就会发现, 其他技术分析里所说的现象, 都能在本 ID 的理论中得到解释 ( 理论的极致,就是包含一切理论) ,而且还可以给出其成立的相应界限。
    例如,一个股票新上市后直接向下 5 波后反手就向上 5 波形成 V 字型,按波浪理论,就无法得到解释,而用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定理,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那些理论都是把复杂的走势给标准化成某种固定的模式, 就如同面首宣称不带套的爱不是爱一样可笑。对于庄家来说,对一般人所认识的所谓技术分析理论,早就研究得比谁都精通, 任何坐过庄的人都知道, 技术图形是用来骗人的, 越经典的图形越能骗人。
    但任何庄家,唯一逃不掉的就是本 ID 在分析中所说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本质上对于市场是“不患”的,只要是市场中的,必然在本 ID 理论 其中,庄家也不例外。就像任何的大救星,都逃不掉生老病死。

    这里必须要强调, 技术分析系统在本 ID 的 理论中只是三个独立的系统之一,最基础的是三个独立系统所依据的概率原则所保证的数学上的系统有效性。 (1 、不相关品种的比价性;2 、技术系统;3 、与心理有关的基本面)
    但技术分析系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消息的散户来说, 这是最公平、 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技术走势是完全公开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 都是第一手, 最直接的, 这里没有任何的秘密、 先后可言。
    技术分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利用这些最直接、 最公开的资料, 就可以得到一种可靠的操作依据。 单凭对技术分析的精通与资金管理的合理应用, 就完全可以长期有效地战胜市场,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 如果你希望切实参与市场之中, 这是一个最稳靠的基础。

    路终究需要自己走,道需要自己悟,这就是我近阶段的感受!

    知乎上认识个前辈,很厉害,反正我觉得比我强多了,最牛逼的战绩是不做套的情况下一周拿了安硕40%,他把他的道全部摊出来了给我看,我很努力的解读了,并且使用,就是死,凡是违背自己的交易系统一定错,他赚钱我赔钱!后来明白了,那是他的东西感悟,我成为不了第二个他,把适用于自己系统的东西拿过来!慢慢的走自己的路,会特别自在,我没有他赚钱快,但是我在不断的完善!

    我在自己的路上走的特别慢,现在甚至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一千遍一万遍自然就破了!少看别家怎么说,交易者是你自己,用心体会你的情绪,市场的情绪!

    市场从来就是各取所需,同时为各自的弱点买单!

    市场如同天气,随机,但有迹可循!比如起东风电闪雷鸣下雨概率比较大,可不可能瞬间放晴?当然,如果错了及时止损,如果对了可以一直等雨慢慢变小后再择机止盈就可以了,对当下发生的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并且对照系统坚决执行!而不是预测涨跌甚至涨多少!这就是我们技术分析系统最大的意义!

    也许出现了海啸地震暴雪这样的黑天鹅!像周一熔断,我早盘全部清空,亏损5%!目前跌幅20%!周三抄底当天盈利5%,第二次熔断直接清空,盈利2%!当走势不同于你预期的时候,手起刀落,这就是交易系统最坚实的部分!

    股市就是一个巨大的stand alone complex。目前我远离市场这么久之后,某天补番,补完攻壳机动队的第一部tv之后,再看着从6月15日之后的股灾和各方的应对,跳楼新闻,“国家队”入场救市,证监会金牌+夜半鸡叫,公安部副部长带队亲查“恶意做空”……
    是的,扩大来说,这种以某个标的作为投资物的,多方参与的,理论上无限延续的,不停的交易行为的市场,都算是stand alone complex。
    可能将来我会对这些事情有更新的看法或者观点,但目前能理解到的范围内,就是这样。
    那么说回来,真正的技术分析是什么?

    这是股灾之前的数据图,忽略掉鼠标所指的右边部分,前面不断攀岩起来的直指5178.19的股指之前是什么景象呢?首先说下下面的数据参数,macd(10,25,5),boll因为不是主指标,比较随意的设置成了33.,2。
    然后开始一点点的看。
    第一步:在年初3月份之前很长一段来回纠缠之后,大盘开始起飞,一路平缓上升,创出了一个新高,macd也打出了新高,这个时候的指数按理来说应该修正,再走一次3月份那会的走势,重新把macd拉回来0轴,才有继续新高而不出现崩盘的可能。同时要注意3月份那会的boll极端收缩,考虑到牛市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衰败迹象,市场依旧活跃,“官媒依旧还在说要控制股市”,这个时候理性的做法就是建仓等待机会,考虑到如果牛市进场早,这个时候大部分早进场人的仓位都比较高甚至已近把盈利再次投入二次建仓了,所以是一个风险和机会并存的时间,风险<机会。
    第二步:
    攀过新高峰之后股指出现的明显的调整迹象,macd开始泛绿,一个小小的n字型开始走出来。理想的情况下,这个n字会变成m,变成nmn,然后重复一次3月的走势。然而并没有,反转出的w型直接又拉出一个新高,macd后继必须是乏力的,股指涨而macd跌,背驰已现。红箭头指出的大绿柱后面每一天都是逃生的机会……
    第三步:
    大绿柱之后一共11个交易日。每天卖在这个区段的人都是这次阶段牛市的赢家,一个明显背驰之后的每一分钱都是风险>机会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股市一直都是一个有卖就有买的地方,有这么多出逃的交易量,就有这么多进场的交易量。
    第四步:可以看出,第一道蓝线部分还是有挣扎的,蓝线是前一次作死上升的价格纠缠高点,一次企稳如期而至,“还能跑!”,但不幸的是,下面的交易量……蓝线最终被以很干脆的方式一举洞穿——跳空低开,毕竟大级别背驰第一波,前面的阻力根本不构成战斗力。
    第五步:

    这次的蓝线画在三月大级别价格纠缠的地方,国家队似乎赢了?“恶意做空”的似乎也被打死了,停牌似乎也奏效了,“官媒开始说股市不能死了”。
    推演完————————————————————————————————————————
    年初开始的半年的牛市大剧演到这里,似乎也就这样了,再macd底背驰打出,boll开始收束之前,市场里的机会一直寥寥。
    上面的分析都是用的”我不知道未来“的假设做出的,截图也都省略了后半,做的是历史上的当下判断。
    其实说来说去也就用了”背驰/背离“的定义判断,boll的收束辅助判断,”中枢“(价格纠缠区间),这三板斧。附加”官媒一直都是股市明灯“的歪理邪说。

    前文中提到的stand alone complex。除非有意的,所有的交易者都是独立的,相互不联系的,拥有物理上的独立的个体,是为stand alone。交易者进入市场开始交易,开始看消息,看盘面,接受信息,逛股票群/吧/圈。一个个alone的个体被complex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盈利,做出了不同但是目的上相同的行为。这就是你键盘鼠标显示器对面所面对的东西。
    然后是技术分析,大部分的技术分析是基于数学而分析人的社会行为的。比如macd,基于非常简单的数学原理——移动平均。分析的是力量的大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次macd的飙升意味着下次飙升很可能出现没有上次那么大的幅度,这是力量上的衰弱。反映到价格上,价格不停被冲高,盈利盘越来越大,希望收割利润的人也越来越多,上冲的力量一旦出现任何犹豫,那一大堆stand alone的交易者就会complex起来,砸掉盘面,收割掉利润。于是macd就背驰掉了指数,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考虑到预判的准确性,出现背驰迹象之后就逐步减仓是非常好的操作。另说一个例子就是boll,数学上反应的是标准差。长时间的股价徘徊在一个区间内,标准差就会越来越小,boll就开始收束,然后那一大堆的stand alone们就开始躁动不安,毕竟钱是要盈利的,有的提前收割利润离场,有的在这个位置继续加仓加高风险看好后市机会。有些特别贪婪的大型stand alone们还会有货币时间价值上的压力,这会如果不收集到更多的筹码,货币时间价值就会压死他们,后手的抬升就是在浪费时间。于是boll开始收束,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上愿意出售筹码的人越来越多/少,一次可观的上升/下降就出现了。
    其他任何在市场里有效有用的指标,都是围绕着数学上的客观分析和stand alone complex在生效的,以我目前所见,我也只能得到这个结论。
    收工线————————————————————————————————————————
    可能看了这么多,各位看官要问:那你说的这么屌,有卵用么?看人家基本面分析的,突出一个稳,赚的还比你这多。这里我的另一个观点是:基本面分析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数学存在,比如”国航老总当兵出身“这种事情,就纯粹是对stand alone complex的分析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会导致中国在亚洲反击美帝战略上更近一步,这时候我该买什么股票好呢?答案是:……
    我也不知道。
    技术分析的精髓就在于,当你见识不广和对很多事情不理解的时候,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分析事情的方案,未来当你见识广博,万事无怠,甚至眼耳通天的时候,基本面的效率要高的多。毕竟技术分析2.0
    所以现在的我选择远离市场,做无聊的工作,放弃机会也放弃风险,冷眼旁观……朝闻道,夕可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