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与《濑户内海》: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

文坛就是蟹篓。传说中渔民捕捉螃蟹之后,径直放进蟹篓,都无需盖上。因为但凡有一只螃蟹想要朝着光亮处爬向生天,其它螃蟹一准能把它给挠下来。

电影《盗梦空间 Inception 》海报

电影《盗梦空间 Inception 》海报

前几天,一部中国作家的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美国科幻文学雨果奖。这几天,网上就有一堆人狂推另外一部国产科幻小说《濑户内海》。并且把两部小说拿来做对比,讨论高下。这两部小说都是短篇,作者在网上也释出了文本,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下。

科幻小说我读得比较少,原因是我觉得科幻小说的文学水准不够,远没有狂热科幻粉宣称的那样引人入胜。《北京折叠》和《濑户内海》也一样,我看完之后觉得两个故事都很糟糕。

《北京折叠》不能说是一本小说,而更像是个故事。作者插入了太多个人叙述,用直接发言的方法塑造人物,甚至是推动情节。由于小说从头到尾自带作者画外音效果,让人不胜其扰,感觉就像是面对一个民间说书艺人,听他和你讲了三十分钟故事。

《北京折叠》与《濑户内海》: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

用于网上PK《北京折叠》的《濑户内海》则是一部习作,用于向卡夫卡和王小波致敬。作者读了太多经典作品,急于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来一发。所以,随处可以见到熟悉的技巧和笔法,但故事本身变得很弱。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它就是个讽喻预言。

这两部小说的毛病在我看来都一样—作者心里先存了一个大道理,或者某种价值观,然后再找了个故事强行套在道理上面。人物和故事都不是从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显得没有多少生命力,也不能让读者产生关切,无法代入主人公所处的情景。老实说,知道《北京在折叠》的作者是一名女性作家还是让我颇为震惊的,因为里面的爱情描写干瘪生涩,和刘慈欣的情感描写同样干燥。而《濑户内海》作者无节制地炫技,也让人难以忍耐。就像是翻了一百个筋斗,最后还是从帽子里变兔子,而且只是一只普通的灰兔。

《北京折叠》与《濑户内海》: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

在《北京折叠》里,未来的北京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统治下的都市。城市被折叠为三层,分别代表顶层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阶级,最震撼人心的设定是三层人通过折叠城市的方法分享每天的24小时。除此而外,为了女儿上学而挣扎的底层父亲,为了得到爱情而冒险的中产青年男子,都像是毫无生气的木偶,按照作者的指令去完成故事。事实上,《北京折叠》在讲完三层人分享每天24小时的设定之后,就已经结束了。

《濑户内海》的故事核心是:威权社会整体性地为外部文明社会所抛弃。所以,这是一个仙侠故事:中国被法术结界所笼罩,外面世界里人其实都已经飞升天界了,留下一堆傀儡在结界外行尸走肉一样地走着,好让结界里的人看了感觉好一点。所以,这里没有故事,甚至没有道理,只有政治话术。不信的话,我可以列举两条它的近亲给你看看:

—落后就要挨打。
—再不努力,我们就会被开除地球球籍了。

《北京折叠》与《濑户内海》: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

要我说,若以想象力而论,”开除地球球籍”的说法可能更胜一筹,而且更具文学性。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北京折叠》,它里面没有任何基于人性的挣扎,和对改变现状的尝试,所以没有人物;我同样非常不喜欢《濑户内海》的讽喻,把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文明差异扩大到地球和外星科技的差异水平。两部小说里明显的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也毁败了故事的走向。如果国内科幻小说都满足于开个脑洞,讽喻一下现实,那么我不觉得这样的小说会有任何未来,只会是一小群人的自娱自乐。

《北京折叠》与《濑户内海》: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

公平地说,中国并没有本土的科幻文学土壤,也没有可以汲取营养的文学母本,除了借鉴就只能自我原生。创造原生故事的风险极大,所以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看到不那么成功的原生故事。所以,在这个阶段用谁贬损谁或者用谁褒扬谁毫无道理,每能写出来一个故事,就有前进一步的希望。

如果你有写小说的想法,不妨从科幻小说开始吧,这个领域里还有广阔天地。

从这里了解未来、创造未来

未来  基因  商业化  NFC  地球  编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科幻  白宫  OKR  物理  大脑  生命  NASA  火星  开源  MIT

AI  VR  科学家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太空  无人车  科学

【文/和菜头  微信号:槽边往事(ID:bits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刘慈欣新作首发:不能共存的节日,人类终难诞生

➤ 《北京折叠》与“寒门再难出贵子”:贫困对低社会阶层者的影响

➤ 虚拟现实 真正的科幻时代即将来临

➤ 看见未来:科幻作家阿西莫夫50年前多预言成真

➤ 《三体》作者刘慈欣:怎样才能成好的科幻作家?

➤ 专访《三体》刘慈欣:网络并未让科幻作者受益

➤ 《火星救援》:继《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之后又一科幻力作

➤ 科学家发现距地最近类地行星比邻星b,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站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hotfly说道:

    哭鸡毛啊,要撕好好撕,不要一条条回应,又不是匿名者出题让你作答。合自己观点就舔,不合自己观点就咬,这就是你,跟我家狗一模一样!科幻这条路任重道远,虽在国内已发展数载仍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受众稀少;有这样一些机会让更多人的知道这一种体裁,进而激发群众关于科幻乃至于科普的兴趣,还是有意义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原因本来中国发展科幻就有些困难,哪怕是过誉也是利大于弊,因为很多人并不具备分辨作品的能力。毕竟,我们在文学方面积淀深厚不乏奇技淫巧,在想象力方面却不免有点贫瘠和荒芜。结论下的太极端了,怎么感觉在你看来就没个好的,事实上你的审美又远远没有达到你所描述的高度,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焦虑让你一直不安,你却试图去掩饰它。废话,我又不是你爹,你觉得好我才觉得好。第一天来这里?bgm狠好听!12猴子BGM叔:看到你对攻击你的两个人回复了“河南郑州”“河南洛阳”,这算是地域歧视吗?这叫总结共性。北京折叠里面,人物的无奈是不是可以看做绝望的挣扎?无能动部分,还不如起点小说。菜头你为什么说得这么犀利!高度概括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现实,缺少从内部生长出来的故事和人物,很多作品为了一个好的idea而创作,因此其中不乏人物性格生硬,感情干瘪,剧情老套牵强的现象。前些年有科幻到底姓科还是姓幻的问题,又有人提出核心科幻的概念鼓吹科幻向科学靠拢,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掩盖当下科幻作家整体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很明显文学才是科幻的亲妈,科幻作家也是作家,然而现在的中国科幻作家逐渐把自己当成了段子手,或者说把作家都当成了说书先生。菜头说得对,中国没有科幻,这片神奇的土地只有魔幻。啥逑故事没有,还软科幻硬科幻呢,你确定一定要人性挣扎才是好小说?建议你对自己不在行的事少发评论,比如文学。在隔壁,你到这里来干嘛?用抨击热点的方法来获取流量吗?你是真的不懂第三空间的人怎么过的吗?你这个第一空间的疯子,这两部小说还没看,不发表评论,不过《三体》对人性的描写还不够深刻吗?从几艘星际战舰逃脱水滴攻击后为生存而展开的自相残杀,到后面人类数次在毁灭降临前为逃生而不择手段,还有对罗辑和圣母态度的善变,在复杂的环境和有限的机会面前,求生的本能将所谓的人性光辉击得粉碎,文明社会演变成赤裸裸的丛林社会。这本书本来就是在生存危机面前挖掘人性的,而不是在岁月静好时描写情感的,感情干涩一点也无可厚非。不深刻啊,我看的是小说,又不是哲学书。你觉得深刻,无非是书看得少,没什么奇怪的。《三體》已經深深地給我留下了陰影,看完一再看二的時候,掃了一頁實在沒有耐心看下去。拙劣的文字功底實在不敢恭維,文學不應該是這樣的!聽說《北京折疊》也是科幻小說,就根本不敢再看了!要坚持看完第一部,会看得下去的。
    和菜头不过尔尔。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取消关注。南派三叔不比大劉高明多少,怎麼沒見你說個不字?《三體》好歹有雨果獎這類靠譜的國際獎項承認,《盜墓》有啥?你們這叫互爲朋黨,而且歷史上有記錄的都完蛋了。所以,你要说大刘是通俗小说作家了?你是不是傻啊?你家人知道吗?即便强行比较,盗墓的人物也比三体鲜活10000倍,你懂根毛啊?还朋党都出来了,简直智障。不用点评我的地域,头像上写着呢。你丫就是自己文章开头没爬出篓子的螃蟹,见不得其他螃蟹朝着光亮努力。一个人得有多Low,自身得多没有价值,才会把地名挂在自己的头像上找一点存在感。说说我的不一样的看法,《北京折叠》里面老实巴交的主人公不就是为了幼女上学,从而铤而走险去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吗?这个不算挣扎吗?
    不算啊,这算是最早的扰动事件,打破他原来的生活。他找指路人的时候,对方告诉他别去,看到了第一空间的生活之后会非常难过。这算是全书开篇最重要的一句话,然而,写到后来这条线全丢了。到了第一空间,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人物反应呢?欲望呢?做了什么呢?发生什么冲突了呢?就是拿钱返回?很喜欢叔,但是对三叔说实话真的很失望。感觉三叔只是个商人。如果说是作家,编剧的话,也走不出天下霸唱的影子。以前还觉得三叔在情感和人物的塑造上强于天下霸唱,现在估计是三叔同人文看太多了吧,电影版给我的感觉现在像个小女孩拿着两个木偶在自己意淫恋爱探险故事,你只是个穿着廉价鞋子的读者。看评论,很少有人真的来讨论科幻金线,其他都是人身攻击。菜头客观地指出小说的几个评价角度,这个能力我很欣赏。可以把一个大问题解析为若干个小问题,从各个小问题去做benchmark,看到能力短板。我并不是客观,而是主观认定。审美是一件主观的事情。

  2. 九曜晶说道:

    科幻世界最后两张纸的水平,格局小到没有格局,视野狭隘到没有视野,想象贫瘠逻辑混乱。未来世界的阶级对立是一流科幻的调味品,却总被九流科幻拿来当主食,卤不要钱。北京城你说折叠就折叠?求故宫心理阴影面积。文中地面传送带的桥段有剽窃《让道路滚动不息》的嫌疑。捆人手脚的小机器人完全就是邪典版Brun E。对我国现世的城市病明嘲暗讽才是入围雨果奖的关键吧?
    圈子奖都是这德行没办法。《三体2》落选是意料之中,因为从《三体2》开始,自由民主已经开始成为人类族群生存的最大障碍,并且中国人已经开始全面拯救人类世界了,弄到最后人类族群的唯一火种是靠一支来自中国的准军事独裁政权领导的太空战舰才得以保留和发扬。我草,这还了得??刘慈欣你让民主大法和普世价值的狗脸往哪放?当今世界上日益高涨的民主已死论,伴随中国指数膨胀的恐怖国力,《三体2》要是能得40美元就能投票的民主雨果奖分销全世界,有些为了民主自由一人一票连饭都呼不上的国家一定气到不用干了这碗恒河水都会尿失禁的节奏。政治正确是关键。
    什么是一流科幻?记得14年看星际穿越的首映,全片印象最深的台词就是布兰德博士和库柏在离心机里的两句闲聊,布兰德:宇航局在饥荒初期就解散了。库柏:听说是因为你们不愿在平流层向饥饿的人群扔炸弹。布兰德:当他们意识到杀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又秘密的把我们召回来了。寥寥几句漫不经心,却道尽人类的劫难与苍凉。
    但是诺兰不会单独拍一部《平流层大轰炸》,同样刘慈欣也绝不会单独写一篇《大低谷谷纪元》。诺兰没有人文关怀吗?刘慈欣看不懂人类阶级的真相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免费无真情,还是设个9毛9的门槛比较好,起码让人体会一把便宜没好货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
    ——写的这么直白,能叫隐喻?科幻角度,折叠世界虽然比较新颖和惊异,但没有什么作用,换言之,直接写成三个隔离分区,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相比本届征文大赛首奖就更明显了)。另一个更cliche的idea,自动生产取代普通劳动力,也是强行插入,和主线情节基本没有互动。据说得了雨果奖……有点震惊……简直不能算科幻;文笔刻意、幼稚;雨果奖居心叵测,创意二流,内涵三流,故事四流,语言不入流。先说创意,有关世界分层理论很多小说提到过,不算独创,把时间概念引入,比较新颖,但没有详细介绍;其次说内涵,忍分三六九等,执政者的处理手段不同,但结果类似,区别无非是依照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多寡最终分配不同而已,北京折叠这种只提出问题揭露丑陋,但没有给出合理解决方案的小说充其量也就是个新闻通稿的隐晦版,还是比较浅显不深刻的那种;
    再说故事,一个为了孩子上学,一个为了所谓爱情,一个为了所谓政策,各种活在自己的世界,这些脸谱化的人物故事简直直白的不堪入目!最后说语言,毫不夸张的说,也就是高中生水平吧,白描不是这样写的,平淡的行文,而不是文字中的含义,尤其是描写秦天那段,味如嚼蜡,这不是历史文献,是小说啊!比白开水更淡三分的行文真是折磨人。总的来说,雨果奖获奖作品如果是这种水平,那也就是普通科幻杂志吧,可裱个大大的“俗”字挂上了。中国小资扭捏作态的借着所谓关注底层的幌子来掩盖土鳖在城市生活中五行缺“钱”的小农焦虑而煲出的廉价的浅薄的供洋大人壮阳的鸡汤,虽然是中短篇,读起来却像老太太折叠起来的裹脚布一样长。作者就像一个生活在第二空间的人,根据传闻和想象描述着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的生活,然后她自己的生活,过得也不怎么真实。国内电视剧也都这么烂。照理,中国人又拿了雨果奖应该是骄傲的,但读了之后,完全是没想法了,关于科幻这类型小说的文笔干瘪就不说了,就像网友说的,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写的都那么直白了,还能叫啥子隐喻?科幻想象力就已经剩讲阶级对立,三隔离区的架构,这格局还能再小?北京你折叠,三里屯怎么想,故宫怎么想,天坛和后海呢,不能这么粗暴的科幻。不管是什么,先把文笔练好。雨果奖只是噱头,真正经典将永世流传。反乌托邦也好,反互联网也罢,硬生生写成了校园言情也是实力体现。【因为真正厉害的不是郝景芳,而是翻译者刘宇昆。】披着科幻外衣的现实讽刺小说,连科幻世界都上不了的水准,通篇就一个城市折叠就能算是科幻了?就算是单描写社会阶级问题也只能算论坛吹水网文的水准,且试图营造宏大的画面感,但细节经不起推敲,差评。雨果奖这种“XX利益大于一切”的奖项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就在白人科幻圈里舔着脸苦撑着自己的地位。星云奖趁机崛起吧!(难……)真不错 ,果然获得雨果奖的作品就是不一样,都可以拿去参加中小学生春蕾杯作文大赛了吧要说这是在论坛上发的个帖子大家叫叫好我还能理解,入围国际大奖我就不懂了。。。。论科幻科幻在哪里?论纪实无非就是轻描淡写得讲了下贫富差距。。。黑暗森林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北京折叠》:北京是颗奥特蛋?
    前两天看完《北京折叠》,作为物理系毕业的学渣,看到这样的物理设定,本能反应是:万一考试没准备好,连熬夜K书的机会都没了。每次折叠打开后,虽说血流成河不至于,但是一定存在一些被碾碎的尸块……那个男主被夹到的腿竟然只是擦伤,这个城市得有多大的缝隙啊……而关于折叠的细节,我脑海中的想象如同我儿子手中的奥特蛋,简单、直(cu)接(bao)。
    我曾试图理解这样的小说如何获得雨果奖。是否有一种可能,全篇小说是以荒诞地手法讽刺社会现状。比如无脑的独裁者想出这样脑洞的方法,还觉得自己特别伟大。但是如果这样去写,那些因为错位带来的问题,比如尸块啊什么的应该特别去表达啊。然而,小说行文中所表现出作者真诚的对设定的虔诚表述,又实在不像是在黑色幽默。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
    因为潜意识里认为不合逻辑不可信,所以我看后并未深想。然而看过下面这篇评论之后,才发现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一些更严重的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科幻小说?看过小说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
    《北京折叠》获雨果奖就是今年科幻界最玄幻的事了,没有之一
    鉴于对雨果奖的盲目信任,看《北京折叠》之前还是挺期待的,颇想见识一下这么一部打败了包括《讣告》在内的雄作是怎样的雄奇伟峻。
    看完之后我果然是被深深震撼了,同样是不断挑战人类公知与突破职业下限,凭什么她郝景芳能得雨果奖,我大于正就不能拿艾美奖,我冬日娜就不能得普利策?这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首先,开篇作者用了大量油腻的文字描述了作为北京底层五千万贱民之一老刀同志的生活日常,并用三百四一盘的回锅肉表达了可怕的通胀和底层人民购买力的低下。然后又用主人公老刀在一天之内穿梭第三第二第一空间的冒险经历来展现作者屌炸天的神奇设定。
    北京这座城市被改造成风扇叶子一般的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每隔一段时间翻一次牌子,当然,见的不是皇上而是太阳。三个空间的人民不仅在空间上也在时间上被物理分割成三个部分,底层第三空间享用的资源最少,不仅空间最拥挤时间也最短,每48个小时只能享用8小时生命,剩下的时间都得自己爬进胶囊被催眠然后虚度时光。
    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把北京想象成一个有三个面的变形金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面翻上来晒晒太阳。
    作为读者一开始是搞不清楚这伟大的设想到底是为了啥的,读完全文以后就恍然大悟了哦,原来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与满足广大屁民的生存需要,领导一拍脑门整出的一个天才构思啊。
    这神构思真是希特勒看见都得给跪了叫作者一声老干妈啊。如此冷酷没人性法西斯到极点的独裁手法真是完全满足了西方世界对我大天朝的完美想象。
    这时我回过味儿了,难不成《三体1》得雨果也是借了有文革背景的东风?到了《三体2》,中国人罗辑开始拯救世界了,大刘开始不留情面的批判民主、圣母和娘炮了,这帮评委就萎了?
    这不对啊,这政治不正确啊,这不民主、不普世、不QZ啊,这必然是中国人的意淫。《北京折叠》反映的才是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得奖,必须得奖!
    当然,作者作为一个清华理工科女博士对于设定还是下了一番心思的。比如这座城市所有的东西都是固定的,到点了就要收拾好所有瓶瓶罐罐爬进胶囊,要不然到点了一翻,桌上的酱油瓶子砸脸上了不仅疼而且也浪费啊。至于游泳池什么的必然是有盖的,拉屎肯定也得提前拉好,要不然那场面你可以自己想象。
    而且这五千万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收拾好所有的家伙什爬进胶囊等催眠,至于什么表坏了,睡过了,心脏病发作了、生孩子血崩了之类的理由我们是不接受的,反正爬不进去你就等着摔下去当肉饼吧。
    为了解决这五千万人神同步的问题作者的解决方案也非常接地气。清理队负责当人肉闹钟,到点了就上街轰人,这基本就是现在的城管,但为了解决把这五千万人同时塞进胶囊的世界难题,这清理队最少也得有五百万人,而且把民众塞完以后还得把自己也塞进去,这战斗力比城管可爆表多了。
    然而,这个付出了巨大逻辑成本的设定其实除了给读者增加阅读障碍以外对于推进剧情并没有什么卵用,你把北京设定成三个区或者设定成三层也是一个意思。
    哦,还是有作用的,就是展现了我们的主人公老刀同志的父亲,一个参与了把北京改造成变形金刚的建筑工人,一个在我D执政纲领里属于主人公的工农领导阶层,在完成了如此宏伟吊炸天的工程以后还心甘情愿的留在北京争当一个48小时中只有8小时有资格活着的社会底层。
    这宏伟的工程能力和人民猪狗一般的生存现实让我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感!
    这作者难道没读过小学吗?不知道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啊?不知道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高度永远都是相适应的啊?部族社会的大酋长轮着棒子告诉你明天开始研发歼星舰了搁你你信啊?
    作为一个史无前例宏伟精密的高精尖工程,折叠城市一定拥有精确的运行准则和完备的异常预案吧?结果作者大人又无情的抽了读者一个嘴巴。
    原来,这城市到点了翻不翻完全是文中一个白发老人说了算。有个文件没印好居然能毫无心理负担的延迟10分钟再翻,一个数据忘在了会场翻着翻着居然还能按下暂停重新翻回来。
    你tm是不是在逗我?搞半天这么大个北京是个酱油瓶啊说翻就翻?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以下场景:
    神州某号宇宙飞船升空现场,全场万人屏息凝神盯着大屏幕,总指挥沉着冷静地下达了发射命令。倒计时开始,10,9,8,7,6,5……
    正在此时,大屏幕上蹦出了一条直管领导的QQ消息并且风骚滴抖了一下屏,
    “腻们干嘛?介黄历可说了啊,今不宜远行,停下,给老子停下。”这么大个事能不能严肃一点啊?
    当然,以上这些设定上的漏洞与硬伤其实无关大雅,与作者在经济常识上的无知与对广大普通民众人权的漠视比起来基本毛都不算。本文设定的核心与思想内核其实是高层执行人员老葛说的以下一段话:
    “人工成本往上涨,机器成本往下降,到一定时候就是机器便宜,生产力一改造,升级了,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彻底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到活儿干。”
    在作者的脑袋里,与技术升级伴生的就是人力无用化,机械自动化一定会取代人工,让这些人失去存在价值,最后为了保证这些垃圾人口的生存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当猪一样圈养起来,剥夺他们大部分的生存时间,然后让他们干一些无关紧要费效比极低的工作,保证他们最低的生存所需。
    这种对于宝贵的人力资源落后的、野蛮的、血腥的、弱智的见解居然出现在一本2016年的小说里,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这本书最科幻的地方。
    然后在本文那位把北京当酱油瓶说翻就翻的神人对于垃圾处理自动化的问题,嘴里又吐出了这么一段话:
    “事情哪是那么简单的,你这个项目要是上马了,大规模一改造,又不需要工人,现在那些劳动力怎么办,上千万垃圾工失业怎么办?”
    看看,无论是在高层决策人员白发老者还是执行人员老葛眼里,处于第三空间的这几千万产业工业都属于彻头彻尾的垃圾人口,属于负担,属于累赘,领导为了保证你们这些屁民的生存,保证你们的就业真是操碎了心啊。
    视人口为负担的庸俗人口论的临觞其实就是马尔萨斯人口论,这也是当初西方世界忽悠中国进行计划生育的主要理论武器。当初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进行过大量的工作,日本主流社会也曾经被他们忽悠瘸过。
    毕竟比起中国的地大物博,地域狭小的日本其实更有这种人口焦虑,八九十年代,日本最繁荣时期,这种人口爆炸理论也是最有市场的时候。
    当时有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日本主流社会这种恐慌,比如《dna2》里为了消灭花花公子桃生纯太派了来自未来的战士消灭这个生育了100个后代的“人渣”,比如《大逃杀》里基于人口爆炸的恐惧,出台了《未成年人限制法案》(《BR》法)来让年轻人自相残杀。
    二十年后的今天,这帮人的脸都被现实抽肿了。《一拳超人》里琦玉老师的怒吼:“少子化时代可不能让你滥杀儿童!”这难道不是抽他那些动漫前辈的脸?
    当然,信以为真并且真的进行了严格的三十年一胎化计划生育的国家也就我大天朝一家,别无分号,所以,比起当初日本人口结构恶化引起的衰退,我国的衰退必然猛烈得多。
    毕竟由于计生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以每年400万的速度下降了4年,而抚养比的恶化必然会破坏稳定的劳动关系继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这已经在我国日益昂贵的劳动力价格上体现出来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是因为稀缺或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因为人工本身比机器昂贵,这方面作者显然不具备基本的经济常识。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弱智的思想居然还这么有市场,这怎能不让西方评委欢欣鼓舞,载歌载舞啊。比起一个强大的中国,当然是一个未老先衰的中国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不只是这种思想,还有以下几种弱智言论也很有市场。腐败提升GDP论,他们认为现在经济不好是因为反腐。在他们眼里,只要广大民众油条吃一根扔一根,豆浆喝一碗倒一碗GDP立马翻番,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解决了,开工也足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怠工增加就业论,这个理论在这本奇葩小说里也有体现。请看以下这句,
    “但问题是,地都腾出来了,人都省出来了,这些人干嘛去呢。欧洲那边是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可是这样没活力你明白吗。”
    这样没活力,把人民塞进棺材里就有活力啦?欧洲那边是把一个人的活儿拆成两个人来干,作者则认为增加就业的办法居然是降低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让几台机器能干的活儿派两千万人来干,这就业就上去了……
    在全地球的人类都在为了增加劳动生产率而绞尽脑汁,为了增强本国竞争力而疲于奔命的今天,一本新时代的小说里居然出现了这样反智反人类的论点这还不够科幻吗?这简直就是科幻巨制啊。
    人口无用论、怠工就业论就是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北京未来的图景。这么一说,大清朝还没亡那会,一个人出行八个人抬,走个几公里还得换班,除了抬轿子的还得有打仪仗的,还得有喝道的,一个人出行解决一百个人的就业,还造你妹的汽车啊?再往前看,伺候几亩地都得几个壮劳力,往牛身上套个梨都属于开了黑科技,绝对保证充足就业,还搞你妹的机械化啊?
    建国初期,我国人口五亿多粗钢产量16万吨,2015年人口十三亿多粗钢产量8亿吨,仅这一项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了2000倍,这难道不是因为自动化和机械化?按作者的理论是不是我国13亿人都应该变成垃圾人口赶紧回家催眠等死降低能耗别给领导添堵啊?
    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光了,同样,石油时代的结束也必然不是因为石油用光了。在你们视人民如仇睢,以屠杀自己几亿婴儿为他人腾出生存空间并为此沾沾自喜的时候,麻烦抬起头来看一看,一个小小的太阳系就可以拓展全人类十万倍的生存空间(刘慈欣——《一个和十万个地球》)。比起大刘,瞧瞧你们丫那点出息。

  3. 又踏杨花过谢桥说道:

    这样一个“纪实不是纪实,科幻不是科幻,故事不算故事”的作品是怎么拿到雨果奖的?
    如果我们剥离它伪科幻的外衣,仅仅从一个故事的角度去看它,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那种在论坛里有的人看不过去现实的残酷,胡编一个故事发泄内心不满的即兴小说好么!这个故事除了包裹了一个科幻的大框架(有多不合理我回头再说)以外,处处都标榜自己是映射现实,抨击现实的。你就差在每个故事后面写“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了,还好意思说是映射现实?
    从一个简单的故事角度来说,本文的核心就是社会环境和世界设定而带来的冲突——层与层之间的隔绝和巨大的反差。我想说,你既然要反映现实,你最起码也得基于现实吧!你把北京分层,一遍遍来回折腾我先不吐槽有多“科幻”,可是你见到的北京是相互隔离的?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它的内部逻辑可能是分层的,可是它绝对不是隔离的!北京作为大城市,吸引穷苦人来到这里打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是隔离的!人们就算没有钱,也能去西单走走看看,能去CBD看到有钱人是怎么生活的,能去博物馆和公园与富人一起感受文化,这让他们拥有希望和梦想!你现在把各个阶层隔离开,下层人不知道上层人怎么活的,活得没有希望,自己在底层受苦受累,那他们凭什么还住在北京???你要真想写矛盾,那么多客观存在值得你写的矛盾你为啥不写?比如不同阶层人之间的相互歧视和不满,比如阶层之间人才的流通不畅和文化落差,哪个不是值得一写的矛盾冲突?
    再说折叠,它的意义在哪儿?既然北京对中下层人民是隔离的,是看不见希望的,那么他们待在保定和石家庄,最起码比生活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好得多吧?为什么还要塞那么多人在这片土地上?然后假借人口过多的名号折叠起来?你这个社会运行的逻辑的自洽性在哪儿?要是我有城市折叠这个点子,要不然我就给你一个“大家都愿意住在北京”的理由,要么我宁可写是在太空城里!
    在我眼中,合格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我允许你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和世界观,也允许你有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但是你搭建起来的社会一定要能自圆其说,这个世界的运行一定要合理自洽。而这篇文章,为了反映现实而制造矛盾,甚至不惜牺牲科幻小说最宝贵的合理性,你这不是科幻小说,你这是玄幻小说吧。我是真的想不通你是怎么拿到雨果奖的。女作者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在通州或昌平地下室租房子住的直男癌落魄知识分子,每天要在无窗的房间里呐喊130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周围唯一不喜欢这文的人 雨果奖给这种水平的文ZZ意味大于水平认同吧 一个女性作者写的女性如此暧昧脸谱化 呵呵 同理 作者对贫苦人民的理解也很暧昧脸谱 再送一个呵呵不是描写宇宙,星座和现在无法理解的未来城市结构就可以叫做科幻。加上最近读的《天年》,总体感觉国内科幻的手法以及格局比较小,并非关注现实与矛盾有什么错,对于文学和幻想作品来说,故事里的世界应该比常人所感知的世界更深厚,更立体,语言的作用在于刺激大脑钝化的想象力,而不是毫无新意地记录这些“现实”,这样的创作只能是“反映”,只是重复索然无味的现象,对于深入体验没有任何意义。又想到重读的《光明王》,真得是一部非常美的史诗。作为半个科幻迷,慕名而来,结果是感觉为中国其他许多更优秀的科幻作品感到遗憾,对“始终如一”的评委们感到遗憾,同时也为雨果奖其他入围作品感到可惜,有些作品真的更有想象力也更有文学性,然而却输给了政治正确。让我想起今年看到黑暗森林连个入围都拿不到的遗憾。什么时候我们,尤其是主流(西方)文学界,更能正视合理的精英主义的、反政治正确的、不拥护自由主义的,而且本身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内容,而非数十年如一日去关注反乌托邦内容,我觉得这时候主流的思想境界才会更丰满。当然,这可能是个奢望,因为政治正确至少到2016年8月为止,还未完全崩溃,有其现实社会指导意义,主旋律有理由去维护。
    ,我一直表达的遗憾,不只是针对科幻文学,也是对更多优秀的亚洲文学包括中国文学感到遗憾的最后,还是要祝贺郝景芳的。内容贫乏到无话可说。作者视野的狭隘一览无余,文学和语言功底缺乏得一览无余。如果说环境白描和偶尔的词藻亮点还有可取之处的话,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说是纯粹的零分。每一个试图映射现实的点都和春晚强行使用的网络用语一样尴尬。然后不要再强行使用高中经济生活名词了。作为《文艺风赏》刊文我给3星,作为『雨果奖』1星不送构思很有意思,然而全文所有女性都是柔弱的,已婚主妇、邻居女孩和养女全都需要呵护,需要人来爱,需要成为淑女,只会骗骗人,吵吵架,跳跳舞,不知道是什么道理。按理说城市都分了层,女性的面貌和价值也该多元化一些吧。我直言 得知作者以前是写新概念作文的 看了感觉 依旧是新概念作文的水平 不太懂这个雨果奖 只是觉得故事没讲好 创意也谈不上 只是把阶级界限直观化了 这样的文章 放在国内都算不上好的 也许是看的时候期望太高 看完之后失望也大,作品是作家内心的映射,这个文章看完后我只想说,拜托作者不要那么悲观。人类历史总是往前发展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起码关于人权问题,无论喷子们怎么说,它也是逐渐往前发展的。作者描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但是故事内容的确很糟糕(作者别忘了,小说最基础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才对),如果获奖作品都是这样标榜自己反映现实的黑暗,这样的获奖作品我宁可不看,因为你看到的只有黑暗。同样的母题和设定在各类文学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无论从类型小说还是从文学作品的意义上评判,都算不得是优秀作品。看到某少年评论“许多帧潮湿而又不着痕迹的瞬间如同窗外雨天”所以来观摩,其实是套在“阶级分化”这个漂亮框架里面的一个苍白单薄的故事。不着痕迹么我都觉得矫饰太过了。“如果下层阶级连被剥削的资格都已经失去呢?”这个思路还算有点意思。【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真是任重道远啊。
    没想到雨果奖已经烂到这种地步了。
    首先,从硬科幻角度来讲翻转城市很新鲜,除了新鲜一无是处。以待遇最好的第一空间为例,其中居民每48小时享受12小时阳光,12小时黑夜和24小时地下生活。与我们现在相比,任何人每48小时都可以享受24小时阳光和24小时黑夜,第一空间居民堪称难民。更别提其他空间了。从工程技术上来讲,作者以海量的资金打造的工程项目令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
    其次,从软科幻角度来讲,作者不过是把现在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问题在一个架空世界表现出来罢了。送货人的角色实际上就是现在偷渡者(难民)的角色,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从较落后的国家偷渡到较先进的国家不过是为了多挣点钱罢了。甚至在中国都可以观察到类似的事情。农村子弟出人头地,多半不是靠当兵就是靠读大学,缺少许多同龄城市子弟的多样选择余地。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或个人顶多拥有地区性或行业性的影响力,很少能够影响到全国范围。文章没有讨论更深层次的问题,其涉及问题的深度与网易新闻评论相比都处于下风。
    最后,关于失业问题作者犯了一系列错误。
    随着技术进步,很多职业都消失了,这是无可否认的。最典型的职业便是电话接线员。最早的电话都是打给电话总机,由总机的接线员问明需要呼叫的电话分机后,将双方的电话线路接到一起,以北京2000万部电话(包括手机)计算,至少需要20万以上的电话接线员负责转接电话(这里还没计算上网用户与网站之间的通讯)。可是现在,交换机就能搞定,潜在的几十万接线员下岗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照相馆的暗室工作人员。胶卷相机需要在暗室冲洗照片,现在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一大批潜在的暗室工作者又失业了。
    上海市曾经有48个渡轮码头,每天乘坐过江渡轮者数以十万计,现在都坐地铁开汽车去了。我亲戚08年去上海工作,16年才第一次乘坐渡轮。那么多的码头工人和水手不又失业了吗?
    技术进步在消灭一些工作岗位,造成失业的同时,还会制造一批新的职业。比如软件设计师在50年前几乎没有。快递员虽然脱胎于邮递员,可是随着网络贸易的发展,快递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邮递员。最早的一批高速公路收费员出现在90年代,也不过30年历史。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将逻辑推到极限,汉代中国大约6000万人,现在中国大约14亿人(当然汉代疆域比现在小),那么多出来的13亿人的生活是比汉代好还是比汉代糟糕?!
    当然技术进步的确会带来失业,受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四五十岁的就业人员。他们学习新技能力相对差,下一代往往还未长大成人,一旦失业生活很可能立刻陷入窘境。尤其是当技术进步速度太快,造成大量这种失业时,很可能导致原有的产业聚集地受到致命打击。但是仔细观察经济危机历史就会发现,单一的技术改革造成的失业从来都不是经济危机的主角,顶多算是路人甲罢了。
    美国的底特律曾经是美国人均产值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其衰落并不是某种神奇的技术淘汰了产业工人,而是来自不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抢走了底特律居民的工作。
    计划经济时代的东三省曾是共和国的长子,但是当中国与美日等主要假想敌和解,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之后,东三省军事工厂基本停摆,下岗潮迅速席卷东三省。同样造成东三省严重危机的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革新。
    综上所述:与其担心技术影响就业,不如担心经济环境变化。(当然经济环境变化有时会以技术形式表现出来,当国际油价维持100美元时,无论是页岩油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都有利可图,当油价只有40美元时,以上两种技术均乏人问津。并不是技术带来了失业,而是环境变化带来了失业,以技术形式表现罢了)
    总之:这篇文章即不懂科学,幻想也缺乏基础,是很垃圾的短篇科幻。

  4. 葫芦娃爷爷说道:

    从科学的角度,折叠能否有效地利用空间(自然科学),让人们在夜间工作能否避免滞胀(社会科学)作者都没有展开,这样我只能认为整体架构是不科学的,毕竟主流经济学也好,奥派经济学也好甚至李稻葵经济学都找不到相关的支撑。
    从幻想的角度,除了折叠基本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奇观。而且通篇围绕着一种苍白的悲剧气氛。从小说的角度,悬念基本没有,没什么张力,人物刻画连老残游记这种清朝的水平都够不上。
    当然,文中为底层人民呐喊の左派文学倾向也值得尊重,可是这和天涯猫扑上整天骂政府骂社会的帖子有什么区别吗?
    好像也有,就是那些帖子的描写更传神,更像小说。感谢作者的文章不长,没有浪费我和老刀们更多的时间。作者想讽刺的现实,确实表达到了,勇气可以值2颗星。但是就2颗星,不能再多了。全文科学设定极弱,经济解释不着边际,语言组织像是地摊上10块钱一本的言情小说,讽刺的时候夹杂着一些被迫害妄想的奇怪情绪。如果这都能拿雨果奖。郑渊洁都能拿10次,不止城市是怎么实现折叠的其实是一点理论支撑都没有的,总不能说,你想折叠它就折叠吧,丝毫没有任何解释,就丢上来一堆没有根基的描写,整个作品的世界观设定没有一点科学原理的支撑 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会文风,又俗又烂还带着股自诩清高的劲儿 3 作者显然既不知道真正的上层社会是怎么生活的,也并不真正清楚真正的中产和底层人民的现状,拿出一番自以为是的YY就觉得自己好像看透了这个世界 4 人物全都是符号,且还是浸透直男气息的符号,尤其是女性角色 5 作者应该没怎么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只读过几部网络言情小说 6 和这个比起来三体简直太赞了我以后再也不骂它和大刘了,媒体口中堂堂『清华』『物理系』的『学霸』,中学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过奖的天赋型选手,
    笔下的城市空间折叠方式竟然是暴力简陋、毫无科幻感、漏洞百出的机械式翻转??关注的点竟然是早被玩烂的老梗『阶级固化』??连最基本的文笔,都如此粗糙不堪??
    贫瘠的想象力,匮乏的物理知识,狭隘的社会学视野,粗糙的文笔,难以置信这能获得雨果奖。我越来越相信郝景芳女士确实是她口中自嘲的——『学渣』p.s. 豆瓣上打5星的都是文科生或者傻逼么?给二星因为城市能折起来这个我真想不到。我来吐槽是因为我在掌阅看到有这个书,收在《孤独深处》里,兴致勃勃的的打开看下去,虽然语言艰难晦涩,但是本着科幻精神一路求索。看到老刀回去之后给楼道里的女孩一张大钱,又去上班了。就思索着作者接下去的情节怎么发展,是不是去上班就发现下岗了,因为第一空间最后的那个意外什么的,想看看吴闻,老葛有什么方案,想知道第二空间的研究生通过什么努力去到第一空间,又会跟那白衣女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原谅我有些记不住主角的名字,因为我真的很投入在想科幻的事和情节的事)
    然后翻过去就是(二)《弦歌》。好吧,应该是第二章的开始,钢铁人以月球作为基地侵略地球,但是只针对军事基地和基地领导者,对于科学和艺术则退避三舍,所以平民们都在寻求艺术的庇护,不间断的音乐剧演出成了平民们最后的保护伞。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者都成了钢铁人的傀儡,去到被保护的地方为钢铁人做事。只有教琴的林老师和之前做天梯项目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齐跃(原谅我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说实话,挺精彩的)在做最后的抵抗,共同研究利用共振来摧毁月球的可能性。昨天就看到这儿了,然后今天白天空的时候就思考着北京折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个钢铁人入侵地球是第一部分故事发生之前还是之后,然后作者会通过一个桥梁把这两个故事连接起来。老刀在其中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会不会是狙击钢铁人的地球英雄,屌丝翻身,最后让第一,第二,第三空间的人可以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然后就是刚才,睡觉前随手刷豆瓣,刷到一篇《北京折叠,科幻只是言情的点缀》,然后我整个脸好方,因为,通过这个文章,我本来想着剧透一下又如何,我是看科幻的,人家标题最多是来剧透研究生跟白衣女的爱情故事的,我对这个爱情故事兴趣不大,毕竟这充其量只不过是阶级不同的爱恋,门不当户不对而已,现在这个自由恋爱的年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在一起不在一起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结果我潦草的读下来,发现,《弦歌》应该已经是另一个小说,而第一部分,就是《北京折叠》全篇。
    卧槽,原来真的可以啊。雨果奖哎,雨果奖啊,雨果奖呢,雨果奖哈。。。
    所以,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
    第一,折叠的可行性?这不是我能幻想的,我完全不懂。不过从我现有的理解力来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青年才俊,人中龙凤趋之若鹜。如果把城市看做一个生命,那么他不会任人宰割,他也会自救。超级城市人越来越多,要么扩建,城市越来越大,但是大到一定程度应该也会失去他之所以扩大的意义,所以另一个办法就是推高房价,提高生存成本,让能留下的留下,不能留下的骂骂咧咧的说句“大城市有什么好,回我老家去”。所以我想,折叠的那天遥不可及。
    第二,凄美爱情故事?怀才的研究生穷小白,爱上白富美。朝思暮想,却苦于不是一个阶层的,所以要努力奋斗,好有资本般配。可惜事与愿违,白富美竟已是有夫之妇,但是却丝毫不介意多一个备胎的存在。这是多么残酷的世界!加油吧,少年!
    第三,经济学原理?我想,这才是作者着重想要表达的东西。毕竟一开始老刀就是为了养女的幼儿园学费才接的这活,才引发了48小时穿越三个空间的故事。书里有句话说“就是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我不知道上头的经济学家都在研究些什么,但是作为“底层”的我,很难不知道“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诚然“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但是“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是个什么鬼。隔三差五割韭菜其实大家都理解,真没必要这么洗。没底层垫背,拿什么去消化钞票?虽然我赞成空间的分法,第一空间代表着大资产阶级,第二空间就是现在挺流行的被定义的中产阶级,第三空间就是无产阶级了。期望用空间来分隔三个阶级是一种极其愚昧的的做法。所以,就算有了那种折叠的技术,我相信这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我想作者这样把三个阶级从空间分隔开来,就可以人为的形成每个空间的乌托邦,然后三个空间代表各自的阶级来产生矛盾(如果说这是一个长篇的开头的话)。
    但是,太天真了啊!看过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吗?是的,我以为,故事能这么和谐真的是太出乎意料了,因为在故事铺排的时候,三个空间就已经乱作一团了。第一空间会分成三个阶级,第二空间会分成三个阶级,第三空间会分成三个阶级。继续折叠吗?九个空间,二十七个空间,八十一个空间,无穷尽也。
    我想我是消极了,但是关于这个话题,实在热血不起来。
    最后,谢谢作者在一个中短篇里让读者读到了科幻,爱情,经济学还有其他(比如人性:老葛从第三空间奋斗到第一空间却有些似有若无的失落,是缺乏归属感和挥不去的浓浓的乡愁;老刀为了养女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三个空间赚钱;第三空间房东的一些小伎俩和女房客阿贝的无法淑女。比如第二空间研究生们的生存百态。比如第一空间对于其他空间来说的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
    好了,吐槽戛然而止。
    不过说了这么多,我想说,不如再往下写写,《北京折叠》

  5. 暮兮云说道:

    科幻的成分确实少了些,个人认为隐喻和讽刺才是这篇短篇的重点,又一部反乌托邦式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结尾政府高层对于转换时间闹剧般的更改,竟让老刀以为这是命运之神的嘲弄,可见底层人民乃至社会的运行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穷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拖累,他们连被压榨的价值都没有。大概十年前,还在中学时,每期科幻世界必买,和同座抢着看,那时候还是何夕王靖康和三体前大刘的时代,大家还在惊叹柳公子的惊人才气,还在争论美少女夏茹写的到底算不算科幻。后来三体红了,之后又得了雨果奖,带着科幻文学又喧嚣了一阵,而我隔着大洋,也没有怎么关注这几年的新作者和新作品。直到前两天看到有中国作品又得了雨果奖,郝晋芳的北京折叠,又是个短篇,听着名字觉得很有趣味,就急急从豆瓣上找来看了看。
    第一遍读完的时候,感觉自己听了一首交响乐的前奏,我一直在等矛盾的交汇点迸发出高潮,然而并没有。最后故事戛然而止,却没有留下后续的想象空间,整本书像是一个伟大作品的铺垫。作者用三层世界”隐喻”(更像是明喻)了北京的社会阶层,讲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为了挣钱让捡来的小女孩可以上更好的幼儿园,铤而走险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间为名不当户不对的情侣送信的故事。作为一本现实小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光看着这个故事大纲,我觉得可以有无数讽刺现实的脑洞,可以巧妙的通过科幻的视角放大很多现实的荒诞。
    作者无疑也是想表现种种北京的阶层矛盾和问题的,然而每一点都表现的太切实际以至于肤浅。小说的意义在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并不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原原本本搬到纸上去,对于科幻小说更是如此。这篇小说讲了数个矛盾:住宿空间和条件,挣钱难易,无法通婚,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摆在明面上的矛盾(因此很难为读者带来进一步的思考),唯一一个亮点是时间的分配(三个世界时间分配比例是24:16:8),时间的分配暗藏了最大的不公平:它决定了有效生命的长短,决定了生活质量(有钱人有时间娱乐,穷人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了)。这点有着无限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不公平,然而作者并没有进行进一步挖掘。
    在情节方面,父亲为了女儿上学不惜犯法挣钱,白富美和穷学生之间的爱情隔阂和谎言,这两个贯穿小说的逻辑主线,本来就是比较老旧的主题,而作者并没有写出新的光彩。整片文章并没有一个特别鲜明的角色,甚至连高层社会还是男性主导女性做富太太的模式化观念。虽说科幻小说作者文笔情节人物刻画有缺陷的并不少见,但是普遍能通过或天马行空或恢弘大气的想象力弥补。一旦缺少了这种想象力,作者的写作功底缺陷马上就暴露的一览无遗。
    如果硬要说这篇小说的高潮所在,那应该是在老刀在第一世界的宴会上遇到从第三世界爬上来的老葛,安排了一段讲述第一世界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拒绝高科技机械化而大量使用第三世界人工减少失业的情节。我猜想作者是为了渲染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压迫,加上作者的经济学背景,就写出了这个情节。然而各国政府都多多少少用过此招来解决结构性失业,只能算是正常的政府调控手段。况且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展就一直在冲击传统产业,新技术的应用确实在短期内会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上升,但是长期来讲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并不是文中暗示的一旦底层人民失业整个社会结构都会颠覆。作者用的这个例子既不恰当,也不算有力。
    我读完之后有个很大的疑惑,如果住在北京需要牺牲掉自己的大半人生,为什么不要搬去其他城市?文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不过想想北京土著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离开北京,就如老刀一样,似乎也体会到了他们对北京那种微妙的情节,也许北京人读了心里也别有一番滋味。最后别人问我,我会如何表现阶级压迫,我想了想说,也许会写在底层推广第一空间的居住权彩票吧。然后我们正儿八经的构思了一个以北京户口彩票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你看,这篇文章最好的部分,都在读者的脑洞里。个人认为隐喻和讽刺才是这篇短篇的重点,又一部反乌托邦式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结尾政府高层对于转换时间闹剧般的更改,竟让老刀以为这是命运之神的嘲弄,可见底层人民乃至社会的运行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穷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拖累,他们连被压榨的价值都没有,喜欢上科幻作品还得从《海底两万里》跟火星系列说起,随着年龄一天天的成长,终于褪去所谓的学生称呼,没有学校的保护,与这个世界的进行了一次粗暴的碰撞,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也许并不是为了为这个城市提供一个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是为了唤醒更多在街边吃着炒面努力着却因为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年轻人,同样也有因某些原因突破了空间制约的人却无法带给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我们都明白,世界上的有机体都是为了两种目标,一个是长存,一个是繁衍,对于一个生物来说,繁衍是发自本能的,那么上层人士的爱情是消遣,中层人士的爱情是生活,那么下层人呢,可能就是忙于生存,现实生活的你呢,是在生活还是生存?这哪里科幻,几乎百分之八十是现实好吧~结局固化贫富差距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加了个折叠的薄壳子,可读性也就这样。阶层划分有些粗暴,但也不是没有道理。部分语句很形象生动,数据化的体验还是不错的。不妨将这部作品看成一个俄罗斯套娃。最外层是老刀穿梭于三个北京的冒险故事;第二层是冒险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所勾勒出的折叠北京的图景,即城市如何在物理被分隔、折叠,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如何被其所决定;第三层是这一图景背后关于不平等的政治学,即社会分层如何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划分与控制得到固定与强化;最内层则是基于经济学的想象:当科技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使得自动化的生产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时,如何对待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
    这个雏形是非常棒的。老实说,任何一个层次的充分想象,都可以造就一部殿堂级的作品。可惜作者或是避重就轻、或是浅尝辄止。展开太少、矛盾太少、挣扎太少,让整部作品批判的调调看似浓烈,却分量不够、余韵不足。哪怕多写一些北京是如何被折叠的、不同世界是如何在技术上被分隔的,或是强调三个世界的人更加复杂的纠葛,也会比现在看上去好得多。是因为作者于最内层的套娃中藏了一个有趣的方案。如何实现对底层多数人的有效统治?不是用暴力为后盾强化对他们的剥削,不是用消费主义填满他们的欲望,而是直接折叠他们的生命、以时间的不平等保证机会的不平等。对时间的控制是科幻的母题之一,却是超越了政治学常识的存在,因而格外刺激。为此加一星,并期待日后能看到这方面更优秀的作品。

  6. 罗宾森说道:

    第一空间享有24小时,睡觉24小时;第二空间享有16小时,睡觉32小时;第三空间享有8小时,睡觉40小时。所以睡觉变成了一件很low逼的事?这个我认同!!
    早晨躺在床上读完了电子版的《北京折叠》,当我按下手机锁屏键的第一感觉是眩晕,而且持续了有两三分钟。天旋地转,头晕眼花,甚至想要干呕。这倒不是因为我看得太投入沉迷于小说中的空间转换无法自拔,当然,也不是因为它难看到我想吐。我让自己平躺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了几次。该死的夏天啊,昨晚收拾宿舍两个多小时浑身都湿透,早晨又睡到醒不来,没来由的眩晕大概我中暑了吧。状态恢复之后我开始问自己,这篇小说,它凭什么能获得雨果奖?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雨果奖不是为了纪念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而是被誉为“科幻杂志之父”的雨果·根斯巴克。这个被视作科幻届的“诺贝尔奖”的奖项被广泛关注应该是在去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了首个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而今年刘慈欣的《三体2》参加评选却未能入围,反而“杀”出了一个郝景芳拿下了中短篇奖,自然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因此将二者对比,没有看过《三体》,我无权发言,但这两部作品一个是长篇一个是中短篇,参加竞选的也是不同的单元,我认为没有什么可比性。只就《北京折叠》这一部作品来说,我倒真是有些怀疑它得奖的缘由。
    作者为我们虚构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北京城的空间被分为了三层。不同阶层的人占据不同的空间,并且以48小时为周期,根据比例去分配他们所能享用的生存时间。过了点,空间进入休眠,大地也会翻转。三个空间很明显的代表着底层,中产和上流阶层。而主人公老刀,是来自于第三空间的垃圾站工人,为了让养女上好的幼儿园,铤而走险,在一天内穿梭于三个空间内替人送信,只要任务完成他就能拿到20万的报酬。故事的结尾,他在看过了第一空间的繁华与冷漠之后满身疲惫的回到了自己的住宅。
    物质文明泛滥,阶级制度横行,很多人把《折叠北京》归类为反乌托邦的作品。因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分裂愈加明显,所以未来的某个年月,北京,这个一线发达城市的代表,干脆就由潜在的社会分层演变成了物理上的空间分化。上流社会独霸在生存金字塔的顶端,享受最好的阳光空气,有智能机器人做得力助手,大家都是社会不同领域的精英人士,拿出来的纸币面额都是第三世界闻所未闻的一万元。中产阶级努力工作,每天做梦都是要跻身于第一空间,成为顶端的管理层人物。而以老刀为代表的底层社会,只能拥有晚上十点到造成六点这黑暗中的八小时来生存,其中六小时还要辛苦的工作。他们的生活图景就是拥挤的街道,脏兮兮的塑料凳子,三两群饿狼一样的人在低头吃炒粉。
    空间的割裂和时间的不公平分配,注定了城市中不同人的生存与命运。郝景芳的这个创意为故事搭建了一个闪闪发光非常吸引人的框架。但是越往里走,你越来越觉得自己被骗了。被这个你“寄予厚望”的设定给骗了。
    不同阶层的命运碰撞,第一空间强强联合操纵世界的阴谋,第三空间决定造反起义破坏空间转换程序,利用空间转换中的漏洞走私毒品……就凭这个框架,我在敲字的时候都能随手脑补出一些故事,但是郝景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大冒险”呢?
    老刀去送的那封信不是什么商业机密或者政府文件,而是秦天为心爱的女孩依言制作的一个玫瑰项链和一封情书。当老刀到了第三空间才了解到真相,依言早就已经结婚了,和秦天认识的那次联合国会议完全是人家全职太太当腻了去练练手的“兼职”。为了不伤小男孩的心,依言给了老刀十万块请求他保守秘密。老刀表示自己不能撒谎,怎么能帮着她骗人呢?依言说了,她不是故意隐瞒自己已婚身份的,“他见到吴闻(依言的老公)来接我,就问是不是我爸爸。我……没法回答他。你知道,那太尴尬了。”看到这我深吸了一口气。所以作家在这样一个科幻世界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拙劣的言情故事。就这一方面,与披着吸血鬼外衣谈校园恋爱的《暮光之城》(虽然这是我唯一追完的系列小说加电影)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概是为了让小说不那么浅薄,在言情故事之外。老刀身为底层社会的人,还需要见一见第一空间的冷血和现实的残酷才符合作品的社会隐喻追求。所以他遇到了从第三空间一路打拼上来的老葛,跟着他参加宴会,还偶然听到了吴闻要机械化处理垃圾的提议。
    回到酒店房间,老葛向他吐露了一些“说着有点冷”的实话,机械化生产是必然趋势,但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大量失业。怎么对付失业问题呢,就是像目前的时间分配一样,减少底层劳动力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活儿干,“塞到夜里”,这样一来,“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
    老葛的这段话算是道出了小说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社会资源和财富掌握在上流社会的手中,底层人民只能在黑暗中郁郁爬行,挣扎着生存,而他们挣来的血汗钱买来的不过是不被机器淘汰防止失业问题爆发的一点生存权利而已,辛勤的劳动变成了不自知的自娱自乐。
    如果郝景芳确实要表达的是我理解的意思,那么我认为也是可惜了读者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她完全可以把支持中心思想的故事外衣编制的更精致美观一点。而不是这样的粗糙和平扁。说句实话,相比于老刀的经历,我更愿意听听老刀的朋友彭蠡曾经四次进入第一空间贩卖私酒和烟都经历了什么,或者是老葛口中,生存在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中的秘密通道里的人的故事。对,我申请更换主角,更换主要情节。
    另外,通货膨胀真的不会影响到底层人民么?作为一个不懂经济的文科生,凭借一点常识,我认为这话说的有些天真。听说郝景芳还是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我想她对经济方面的知识储备必然比我要高好几个段位,那么这样一句话是为了文学效果?我们无从得知。
    很多科幻小说重在与创意构思,所以文笔并不是人们最执着于关心的问题。但是《折叠北京》的文笔已经被诟病多次。我猜测或许是由于早期发表时是连载,作家急于完成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忽略了行文的流畅和读者们的阅读体验。很多人反映在阅读时候感觉很凌乱,这个问题如果和刘宇坤的翻译一对比的话就会比较明显。
    贴出来几句大家感受一下。(以下原文翻译对照整合来自于豆瓣用户:燕仰)
    原文:老刀回家洗了个澡,换了衣服。白色衬衫和褐色裤子,这是他唯一一套体面衣服,衬衫袖口磨了边,他把袖子卷到胳膊肘。
    译文: Lao Dao had gone home, first to shower and then to change. He was wearing a white shirt and a pair of brown pants—the only decent clothes he owned.
    《北京折叠》在语言方面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主语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混乱。比如上面这段小说的开篇,短短几个句子里,主语部分,从老刀到衬衫到袖口再到老刀,来回跳跃了四次,相比之下,译文的只用了两个主语,「Lao Dao」和「He」,而且指代是一致的,配合破折号的解释,就显得简明流利许多。
    原文:楼下还有未结束的舞会末尾
    译文:The dance party downstairs was about to be over(楼下的舞会快要结束了)原文:他知道,秦天会沉浸距离的期冀中很长时间。
    译文:He knew that Qin Tian would be immersed in this remote hope for a long time.
    不得不佩服刘宇坤的翻译水平。作为一名美籍华裔作家,他在12年凭借《手中纸,心中爱》获得了雨果奖和星云奖这两大科幻届奖项,并且在13年凭借《物哀》再一次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奖。除了自己的创作硕果累累,他还致力于将中国的科幻作品推向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就是他翻译的,而本次郝景芳的《折叠北京》也是由他翻译并提名。英文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学作品推向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郝景芳能获奖,刘宇坤绝对功不可没。
    文笔问题中,最明显的是在于作者对于人物和背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全都太过脸谱化,生硬平淡扁平。秦天毫无印象,主人公老刀勉强合格,老葛的人物描写全都是硬伤。而第三空间的生活图景,难道就只能是一群人围在街边露天小摊上吃炒粉?这是作者对于贫穷生活的唯一印象?
    当然对于一个科幻小说,(或者我理解的科幻小说来说),《折叠北京》最大的败笔或许是在于老套。老套且俗气。
    作者的想象力很有限,都到了空间分化的年代了,(至少不是21世纪吧),主要的爱情故事依然是:大学生爱上漂亮女孩子——漂亮女孩子嫁给了有钱人——有钱人和漂亮女孩子之间没有感情——漂亮女孩子是全职太太——漂亮女孩子其实爱的是大学生 这种俗气老套到掉牙的发展线路。
    而且我怀疑郝景芳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也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感觉:第一空间的有钱人出门坐的是双轮车。双轮车是什么车呢?就是类似于我们在年代剧里经常看见的黄包车,只不过它不需要人拉,能自己走而已。除此之外,就是汽车无人驾驶,机器人当餐厅服务员,当小区保安——而已。这种想象力的水平我相信目前的初中生绝对可以达到。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折叠北京》本来就不太符合科幻小说的标准。除了那个空间与时间的设定之外,它很明显的就是一部纪实作品,把第一第二第三空间展开恢复成平面,把48小时回归成24小时,它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分层真实存在,这种两极分化式的生活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每天都在上演。有人享受着最优质的阳光雨露,有人则始终在黑暗中前行。但作者把这种显而易见的现实搬进了一个未来式的科幻的架子里,可惜未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所以与其说是科幻,我觉得倒是更接近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
    当我刚读完《折叠北京》之后,我感到一阵猛烈的眩晕。天旋地转,头晕眼花,甚至想要干呕。这倒不是因为我看得太投入沉迷于小说中的空间转换无法自拔,当然,也不是因为它难看到我想吐。我想是因为中暑,或者是我有些困惑。

    我觉得它难得,毕竟是第一个获得雨果奖的中短篇小说。(关于雨果奖的权威性是有争议的。它的评审制度确实比较宽松,虽然评审资格只限于会员,但是只要缴30-40美金就能成为会员。本文不把这个列为讨论范围。)
    我觉得它可贵,在一个两万字的短篇中要构建一个科幻的未来世界,还要在其中传达自己对一系列后现代社会问题的看法,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折叠北京》凭什么获得雨果奖?这是个问句,也是个感叹句。有人说评委会一看到自黑北京立马戳中G点,一定要颁奖。如果题目换成别的城市,它还会获奖么?不管这种言论是否有道理。我认为它能得奖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宇坤的翻译,第二点或许是她对于未来城市空间分割、时间分配的这一新颖设定。(不过听说《折叠北京》要拍成影视剧了,吓死我了,绝对不期待,不相信它能被改好,不相信它能被拍好。)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要被反复批评和探讨的。作为一个同样热爱写作的人,我不敢对它太过苛责,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字写出来的艰辛。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它依然持有主观上的不满。它是一篇好的作品,值得登上《文艺风赏》和《小说月报》,但它是否真的能代表中国科幻文学的水平呢?
    在它获奖之后,很多报道将之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最佳范本”,我看了心颤。也有很多媒体开始跟风科普郝景芳的高学历和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在此之前,我不认识她,更不了解她,所以我只能就这部作品发表一些个人化的言论。
    中国科幻文学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三体》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北京折叠》是短篇小说的一种尝试。它的得奖,也许不意味着它就获得了专业文学意义上的肯定或者群众的买账,但是,它至少做到了一件事情,告诉很多喜欢科幻文学,和一直努力在创作科幻文学的人:中国的科幻文学也可以走向世界。

  7. 隐隐的闷说道:

    这个小说是对北京生活的一个反映。文中科幻的成分不太多,也不是很新颖。虽然是科幻小说,象征着未来,但又是以现在北京生活为基础,象征着现在,两者的结合显得有些不协调,格格不入。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对北京现在生活的一个反映。三个空间,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三个空间的进出非常严格,好像跟出国一样。三个空间网络都没有了,还有花钱雇人送信!!!物流也不存在了,老葛还要老刀给带东西回家。老刀进第一空间,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脚。依岩没有嫁给自己喜欢的人,而是比自己大很多的有钱人。第一空间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第二空间是中产阶级的世界,第三空间是处理垃圾的世界。对未来的世界可换成如此的样子,我也是醉了!
    其实更像是一个对现代社会影射的纪实文学。在第一空间里为了美国总统可以推迟转换;现实中为了美国总统到访可以封路长安街。第三空间底层生活的人们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城中村的人重复着小说里的场景。披着科幻的外衣(借三层空间)来进行现实主义的批判,把阶级隔阂类似于夸大到印度种姓制度的程度,有点像现代官场小说或者故事会里的文章,带着对现代都市的绝望。所以本质上没有什么新意,略显平庸的表述下看不到一点艺术之光,雨果奖任性了。写给80后的我们这一辈人。缺乏信仰的我们在面对贫富差距,阶级固化,育儿压力,养老危机等问题上面的彷徨和无奈,塞满了这篇小说的每个角落。发现中国人的生存危机感真的是特别强,从近年来类似题材的作品受欢迎程度里可见一斑,就比如罗辑思维。这哪里叫什么科幻小说,明显就是纪实文学。能获奖的主要原因是老外就喜欢看到中国这种阶级对立的文章吧。三个空间代表三个阶级,简直不能再直白了,搞不懂雨果奖评选的标准是什么。《北京折叠》和《三体》的差距,大概有三体世界与地球这么远吧,我是不理解,明明是一个结构性造成的阶层板结问题,为何偏偏处理得跟国家通过制度人为分裂社会阶层一样,这明显是把矛盾冲突简单化了嘛。琐碎的生活细节浪费了太多的阅读时间,而且对推进情节基本没有贡献。作为短篇小说结构失衡。而且就我对作者的了解,基本上从来都不懂得在文本中制造冲突,只是一个劲平铺直叙地写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实在不符合我的审美。三星表示肯定,同时强烈表示不是我的菜。严谨的设定,详实的考据,能够冲击读者心灵的脑洞。至少我一直喜欢的科幻类作品都是拥有这些要素的。看了获奖新闻特意跑过来看的,只能说很遗憾没有找到任何我想找到的东西。说句可能会被本书的粉丝喷的话,阅读中的感觉就像中产阶级家的孩子,在命题作文里绞尽脑汁地描写从别的地方看来的社会的不公一样。作为硬派科幻爱好者,不太喜欢这种打着科幻旗子讽刺现实的作品,这种感觉硬要说的话,就像是书粉不想在评论区里看见扯政治的人一样,但你不能说扯到政治就不能算是评论了吧?作为科幻作品得奖,首先从分类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描述更深刻的现实的作品很多,这个并不深刻,又没有太多真正与科幻有关的成分。获得雨果奖,是否会让人觉得圈内对“优秀的科幻作品”门槛划分太低了呢?先看的英文版,又简单扫了扫中文版。感觉英文版比中文版的要好,没有了中文生活化的表达和一些似乎是民国味的行文方式,冷峻得多,比较适合文章整个的架构。有些设定是比较恶意和幼稚了,特别是依言的那一段,不好,明显跳出来了,而且逻辑上也有些说不通。其余的都还行,不是佳作但还是挺好的。有些地方让人想起发条女孩。平心而论,这个中篇得雨果奖有水份,翻译的功劳?世界观不错,但故事观感和文笔欠佳,网文水准,如果真的是因为政治因素选上的那就太让人失望了,愿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格局太小!脱离整个地球,唯独一个北京折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四十八小时中只有八个小时活动时间的垃圾工,拿着菲薄得工资,除非北京就是一颗悬在太空里孤独的星球,否则仍然呆在北京做一个垃圾工,你是得多热爱这个城市……人物和世界观设定等等让人感觉其实是比较城乡接合部的……不知道改编成英语后会发生怎么样的语境变化。话说这篇跟这次豆瓣阅读大赛首奖《追逐太阳的男人》的某种由于物件(空间/能源)缺乏所造成的“阶级感”设定其实是有些异曲同工感的,区别就是,后者更加漫画感觉的浪漫质感,而这篇偏于写实,北京折叠,国人的希望
    近闻雨果奖又给了中国人。网上出了免费版,赶紧拜读,看罢精神为之一振,不禁替那些批评此文的人叹息,你们真看懂了吗?阶级固化,悲剧生活,那都是表象。其实这个故事非常正能量,是我们奋斗的方向。我给你们分析下。

    一、天下大同、四夷臣服。这个不是明说的,得品。文中的北京什么作息时间表?第一空间干24小时睡24小时。这可是统治阶级啊,做决策的。如果不是天下大同、四夷臣服,那外国敌对势力趁他们被催眠的24小时入侵怎办?指望受压迫和奴役的另外俩空间去抵御外辱?底层人民也盼着睡睡老爷小姐们的床好伐!发动个政变啥的不说史上最易也差不多。所以必须全世界一个时间表,北京的第一空间睡了,那东京、莫斯科、柏林、巴黎、伦敦、华盛顿的第一空间都得睡;北京是从天亮开始新的一天,华盛顿就得从傍晚开始,还不许你不乐意。只有这样,才没有敌对势力虎视眈眈,第一空间才敢高枕无忧,不用担心在某次催眠后长睡不起。
    二、统治阶级宽厚仁爱,追求生命的平等。第一空间虽然养尊处优、收入颇丰,但他们并没有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捞好处、做手脚——那就是生命的久期。老葛和老刀,分别混迹于第一和第三空间,年纪相仿,外观相似,说明睡眠时间的差异并未影响机体老化的进度。彭蠡六十来岁的身体状态跟我们周边同等年纪的人差不多。所以可以大胆推论,文中世界人均寿命跟我们的水平差不多。而按照现在的规律,人的一生会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许多人觉得这是个巨大的浪费,但是住在第一空间的统治者们毅然觉得浪费的还不够,与二、三空间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果断把生命中的一半交给了药物催眠。如果你细心的观察到白发老人在午夜后的疲乏,就不难理解,第一空间的人也不见得都会拼着老命挺着24小时不睡觉,毕竟那样太累,不符合身份定位。如此说来,那就是连一半都活不到了,很可能只活三分之一。从能活三分之二到只活三分之一,百分之五十的牺牲,感天不?动地不?古人对统治者应有美德的期盼突然实现了!这经过了优化的时间安排,需要致敬第一空间的智商,以及作者的。
    三、一点都不悲催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醒着的时间最短,做工最多,工作环境最差,生活最艰苦,似乎很悲催。但是,你们忽略了一点,此文经雨果奖推广后,在北京公务员群体中获得了强烈共鸣!虚幻的第三空间,你们虽为底层,却享受着现实中层的待遇,还悲催吗?你们的存在佐证着贫困的消灭,揭示了两个百年宏伟目标业已实现!为什么会有八分之一人口做垃圾工?你在现实中不会找到哪个城市拿出这么高比例的人口从事这种职业。其实因为这是一项福利,是为了保障智障人士基本生存并能够有尊严的活下去的重大人文关怀。如果老刀们不是智障,怎会工作的那么辛苦?他们平均每人每个周期只需要收拾八个人的日常生活垃圾啊,工作量很大吗?也许从卫生巾上扯塑料布很费时,(这点作者肯定是有深刻的切身体会,脑补作者一边研究黑洞一边撕扯“膏药旗”的镜头),但是全城人常年来大姨妈的场景是不是有些太科幻了?白发老人的秘书不是道破了天机吗?不是没有技术,实在是舍不得这些智障们,不忍心看他们流离失所啊!如此,第三空间,你们是不是不仅不悲催,反而应该深深的感到幸福呢?

    四、根本不固化的阶级。老葛,第三空间出身,雷达玩的好,估计飞机也打得好,留在第一空间搞安保。秦天,第二空间念书,不仅博得了第一空间女子的爱情,还有机会晋级第一空间。秦天的同学,个个摩拳擦掌,对晋级第一空间信心满满。那只是一群硕士研究生哎,你现在随便找个“211”“985”的硕士研究生问问,看有几个那么自信能混入上层社会的?依言,颇有马某风范,不仅家庭事业双丰收,而且敢于打破禁忌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如有续集肯定能把秦天介绍给老公当助理。多励志的故事。能上能下,哪来的阶级固化?通道时刻为你打开,进不来只能怪你自己能力不足、努力不够!

    五、资源极大丰富。每天把三个空间翻云覆雨,这得耗费多少电能?那么多传动装置,无数高强度建材,还有为了保证土壤颗粒不会在翻转时掉落、变形而使用的特种胶水……本来建几圈围墙就能搞定的,但那样不够奢侈,不够酷炫,不够科幻!每48小时仅北京就要药物催眠8千万人!想想全国,这背后得有一个多么雄厚的化学工业和生物制药工业作为支撑!总而言之,必须以最浪费的方式实现最简单的功能。没办法,资源实在太丰富了,用不完的用。只是,有这么多资源,却还在区区空调用电上搞小动作,实在有些……不过瑕不掩瑜哈。
    六、其他盛世的细节。第三空间的手机在第一空间出现了,就只是不提供定位服务而已,根本不报警,一看就没用实名制来防范居心不良者;市中心的地下超市连个电子保安都不设置,可见治安之好、人性之善。大概第一空间的居民为了未知的原因需要在体内植入ID芯片,所以老刀在公园门口被抓的时候,安保人员扫描半天不知道这家伙是谁,可见对第三空间的居民并未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未采集指纹、容貌等特征信息。老刀自己不婚,却能领养垃圾站门口捡来的糖糖,这让现行的领养政策情何以堪?白发老头的秘书对老刀已经起了疑心,却被老葛三言两语打发,可见民风之淳朴,智商之大同!老刀有个父亲,老刀捡个孩子,老刀终身未婚,老刀对女人没想法,老刀生理有缺陷?彭蠡寡居,老葛寡居,白发老人寡居,生理缺陷很普遍?好不容易有个心理正常的秦天,却在空等欺骗他的依言,似乎他的爱情只能落个捐赠全部财产的遗言了!神奇的人口代际接续,不用计划生育,人们自发绝育,这觉悟非盛世不能有啊!
    现在再看北京折叠,是不是充满了正能量?作者领奖时居然说不希望这样的北京成为现实,多少有些让人无法理解!
    写在最后。科幻,本应该离政治最远。但是,《三体》、《北京折叠》获奖的背后,谁敢说没有政治的考量?《三体》毕竟还是以科幻为主,《北京折叠》有科幻的成分吗?把城市改造成马戏团舞台,加几个电子保安和智能购物车就算是科幻了?如果把标题改成《东京折叠》亦或是《白宫折叠》,内容不变,名字改成外国人的,还能获奖吗?

  8. 月光下私语说道:

    北京折叠写的挺好的,虽然称不上顶尖,但已经很优秀了。被圈里人黑成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水平我也写得出来,凭什么你得奖"。但得奖什么的,本来就不是只看好坏,更重要的是机缘啊。连这点都看不破,只能越写越窄吧。折叠的城市让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三个空间,三个阶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老刀将他们牵系在了一起。我想说最让人心里柔软的小女孩糖糖和父爱泛滥的老男人老刀,其实哪个做父亲的不是如此,为女儿上刀山下火海也不过尔尔。另外阶层的冷酷和固化让人感慨万千,虚化而又现实,让人对生活的意义更感缥缈,欲望、上进、阶层和幸福关联大吗?这问号直戳我心。人分三六九等,社会也有上中下层。用折叠的奇幻方式表达,反映了各种社会现实。很棒不远不近的距离,就像遥望西山或是海上的一座孤岛。该书给人太多的感触,对现实生活的隐喻和折射,让我们普通百姓对未来生活感到畏惧,也给我们当前只求安稳闲逸,没有闯劲的生活方式做出了警示牌。生活虽残酷,但路在脚下,还得勇于前进。暂住在北京的偏远地区阅读全文完毕。昨日和几位北漂聊天,就发现不同点。有几位是在找房子计划买房子的人了,不同的圈层聊不同话题的一个表现。聊到买房子的时候我半句话也插不进去。凌晨,走在空阔的大道上,观察着各位工人,修补和建设着城市。不想过于对号入座说这便是北京的一种写照。阶层处于每一个社会中,穿插在聊天话题中。收入高低的攀比,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产阶级的尴尬处境也被“第二空间”的人表现出来。贫富差距和由此产生的失望感。老刀做个第一、二空间的传声筒,以此谋生也不错。担心着无人车研究出来就会压迫到的哥。社会要发展,活在低层的总要自谋出路。我想起在伯恩茅斯遇到过的那位东欧人,他在中国餐厅打工哪怕到了一个人要做收银员、端菜的服务生和清洁工也不介意,任老板压榨。他说自己可以把钱带回罗马尼亚给家人用,在英国一小时最低工资都要高于罗马尼亚好多,同样的,也有中国人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做一些被压榨的不合理工作。好像老刀,传个话,赚几万,帮人说谎,只是为了糖糖。怎么说呢 对我们这些第三格局里面的人来说 还是真的挺让人惊醒的 以后或许各个阶级之间的固化层面更加难以跨过 我们只此努力奋斗 在各个方面享受生活 仅此而已 。时间总是最无私的,却是被最自私的人掌控着第一遍没看懂,似乎表达讽刺的是,人口的密集带来的痛处,阶级斗争一直存在,城市等级诟病从未离开过。秦天的感情虚无缥缈,依言一直活在谎言里,人性在生存面前不值得一提。或许这就是我对北京折叠第一遍的感悟吧,还得再读几遍,或许更能领悟北京折叠所带来的震撼力。看了好多天都没看完《三体》,一个小时读完了《北京折叠》。这两部雨果奖的作品风格太不一样,但都是让人读了以后,很多年过去还会刻在脑子里的好作品。

    《北京折叠》里好几次提到,去过第一空间的人是不想再回到第三空间的,看到了更干净、更有秩序的世界,便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地操蛋。不过我还是一个十分唯心主义的人,对于老葛来说,尽管他在物质上比起第一空间的人极度困窘,但他惦记着糖糖,他的心里装满了爱。他的生活里有信念,并不顾一切地要去实现那个信念。而对于那个我都记不起名字的第一世界的劈腿女来说,尽管她穿着净值、生活优越,但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勉强维持外表光鲜的生活。舍不得富太太的生活,又惦记着小鲜肉,这样的生活状态难言幸福满足。

    虽然三个空间的物质水平是严格划分的,但幸福感是不分区间的。对于老葛的父母一代来说,他们将这个城市建设起来,却没有获得城市应该的尊重,但劳动与奉献本身就是一种回馈,使他们到了晚年仍为之骄傲。

    今天回家的路上,看到有工人在清洗写字楼的大厅屋顶,他们踩在高高的脚架上面,一个人用水冲洗,一个人使劲用刷子将污垢擦除。每擦拭完一部分,他们可能需要爬下脚架,将其移动,再爬上去擦拭下一部分。水珠会落在他们脸上,灰尘也会,这样一天的劳动下来,想必他们是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只能抱着劳累想着今天又多赚了一百块睡个好觉,准备第二天的劳动。

    他们大概很难想象,这个城市里,另外一个群体的一天是睡到十二点,打开手机APP点个外卖,在等待外卖到来的过程中打开电脑看看美剧,然后为自己最近过劳肥而困扰,在微信群里向朋友抱怨办了健身卡以后一年也去不了几次。

    这两个群体的生活差异太大,我甚至会怀疑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一部分人会进化成四肢强壮头脑较小,而另一外一部分人除了按键盘的双手会更加强壮,其他肢体都会萎缩,上面顶着一个大脑袋。

    作为后面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表示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但难言幸福。长期的工作压力、物质压力与缺少运动,都使得已经很弱的体力继续下降。每天都在提醒自己,保持快乐的秘诀是多运动、早睡早起,多接近自然。而我也通过办健身卡、订制花束来尽量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健康一些,尽管早睡早起还是很难实现。有时候,我会很羡慕体力劳动者,生活简单,每天有充足的运动,能看到工作日白天的太阳,尽管薪酬低微,但他们每天都可以睡得很踏实。但一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的就医、子女的上学和养老问题,我内心也很清楚,这种劳动带来的充实感遇到真实的问题时脆弱不堪一击。

    对于个人而言,回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问题,任何一种在生活中的占比过高都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我幻想的乌托邦里,白领们也需要参与一定的社区劳动,或者需要运动打卡,与每天上班打卡一样,而体力劳动者们也有更好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工作时间,以及社区教育,让他们可以有点时间思考其他的事情,为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做更好的规划。

    然而这也就是乌托邦而已。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化,每个人都是一颗越来越标准的螺丝钉,少数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为获得财富或使得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可避免地会将下面的人用到极致。

    而我只能提醒自己,多去几次健身房,早睡早起。

  9. 十八说道:

    本人无知的伪科幻迷一枚,写些自问自答以做记录。

    1.为什么各空间物流困难,交流匮乏?

    强制睡眠隔开了彼此,时间是一道鸿沟。

    3.为什么老刀最后突然阔气了?

    难道是受第一空间的刺激,或是同乡的一句:你没有吃席的命。激发了逆反心理。

    最后让糖糖做淑女也有点突兀,在第三空间,泼辣是一种生存本能,就算反映了老刀有把她送去第一空间的渴望,但依言这个典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奶茶妹妹,“淑女”带上了一层暧昧色彩,其实,如果点明让糖糖成为有素质的人,不沾染小市民的俗气,岂不更好,今天的淑女反倒有些矫作“脱俗”。

    4.关于财富资源的分配不均

    两条原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希腊公民大会非常公平,却将苏格拉底投以死刑,素质参差不齐,分层是自然而必然的,而非仅仅平权平富即可,用教育来平衡也许有效,让我纠结的是作者的态度模糊不清,清华博士身处第一或第二空间,享受着好处,又想表现消除阶级差距,难免有些矛盾,但这篇文章也许表现的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

    5.关于人物

    其实老刀刻画的比较具体,毕竟是短篇,但看到最后,有种不过如此的失落,如果他在第一空间正式露面会怎样,想想G20峰会正讨论着人权,金融,缓解贫富差距,突然一个讨薪农民工冲进会场,又是怎样的戏剧化,理想与现实正面交锋,最后是第一阶层的自说自话。吴闻代表充满理想又有些激进的青年,但他在会场的戏份重了,他为什么能进核心领导层呢?还有可以把秦天对依言的爱化为跻身第一世界的渴望,就像盖茨比对黛西。

    6.关于人口过多

    将城市折叠是一种应对人口过多的举措,也许未来的城市会上天入地,伸缩变形,或海上荒漠,开发定居,但对应第四点,是否真的有这么多职位,难道有些人被多余了吗?战争消化人口,金融危机使得自杀率上升,难道未来会开发出对人所创造价值的评估机器,用以分配生存条件?这篇文章让我触目惊心的是依言对老刀说做半职太太一周便可挣十万,让我想起了门阀贵族制,家族为她创造清闲而高薪的职位,其实这样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垃圾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他随时可被取代,那个白发老人用这样的方式养穷,穷人的生活条件不仍是腥臭肮脏吗?世界需要的不是劳工而是技工,这样才能将穷人真正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

    7.我最天真的幻想

    既然父母必定是财产留给子女的,为防止依言这种高薪养富的情况出现,所有的孩子受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测试【并非做卷子】这个教育系统是跟随人终身的,能力评估后计算该分得的父母财产份额【剩余的用来发展教育】再竞争上职位,父母也可选择将财产用于养老,而非留给子女,无儿女的孤寡老人,可选择收养孤儿【有经济补贴,与关爱度调查】或住进养老院。

    看了那篇文章下的评论,我想豆瓣阅读将它设置为免费意思是:你都没花一分钱,就别发表些言辞激烈的评论以泄愤了。说烂文的人,别再纠结“实至名归”这个词了,期待郝静芳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证明自己,《三体2》很牛,我很喜欢,刘慈欣是中国科幻的发声人,但不要是代言人。魔幻现实主义好吗给个科幻类型的奖是怎么回事。还有,说是金融博士吧你这篇经济学小说写的也太粗糙了点???and 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我完全不想谈,术业有专攻我反正非政治专业这些东西交给某些专家好啦。作为一般的短篇,还行;作为科幻小说,算了。借科幻的外壳,内容是批判现实主义,还不够犀利老道。说句不中听的话,给人的感觉类似于看中小学生写的《我心中的未来》《二十年后的世界》,缺少科幻的本质——真正意义上的想象力,毫无前瞻性,换再多概念也白搭,就算把故事背景放在宇宙飞船上,也最多是个童话。至于得雨果奖,呵呵。对于这样一篇批判性强于科幻性的作品,除了作品本身对当下强有力的批判,也还有得奖所带来的东西方之间如何对话与想象的老话题,这个话题从1988年《红高粱》获得金熊奖开始直至今天。反感与批评获奖的核心理由简单来说就是展现非主流意识形态/非国家话语之下的中国是对西方想象的变相迎合。

    但比起又红又专的迎合论来说,更有趣的还是授奖的“选择”行为,每一次(西方对东方的)授奖都是艺术品位和意识形态的混合选择,在不断的选择中可以观察到想象的变化轨迹。如果说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民族寓言展示给西方的是充满了神秘感的前现代东方奇观,那么如今则是强权与科技之下的现代东方奇观。

    把《折叠》的原作和刘宇昆的译作Folding Beijing进行对照也很有意思,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对作品进行了最符合英文规范的改写,最后获奖的Folding Beijing与《折叠》之间也已经不能完全重合了。
    其实整篇小说最让我好奇的是每天在七环外围观六环翻转的老司机们,他们从哪里来?到哪个空间去?作为折叠空间与非折叠空间之间的联系,他们是否也是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隐喻?在中文语境中,《折叠》算不上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读它,因为此时此刻“折叠”已经在发生。

  10. 泽图说道:

    这篇作品能够获得雨果奖也是挺意外的,但是细想一下倒也释然了。欧美人就喜欢这个腔调,就像去年大刘获得雨果奖竟然是凭借三体I也是让人啼笑皆非。郝景芳的作品文笔还是不错,场景描写很细致,但是作为科幻作家却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宏大的世界观(或者叫做宇宙观),这也是她和大刘之间的差距,按理说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系的硕士不应该有这缺点啊。

    回到《北京折叠》,你说它是科幻小说吧,很牵强;说它是隐喻小说吧,却写得那么直白。出版社介绍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故事兼具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本土意识”,这句话用来评论科幻小说,那才叫一个科幻。我们国人的自卑情结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依旧很严重,我们急需国外的各种奖项来证明自己,无论是各种电影节,还是文学作品评选。从这几年注明文学奖项获奖作品情况来看,西方人有真正地阅读并了解中国作品吗,我看没有,他们只是凭借着对中国好奇又排斥的心里界定,再加上自我价值观的评价罢了。所以郝景芳获奖,我们应该恭喜,《北京折叠》是不是真有那么好,我看未必,三流的科幻小说,四流的政治讽刺小说。作者的文学素养还停留在高中生水平。名气大过内容的现象级作品,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不推荐。这种东西读起来毫无美感和收获,浪费时间。能不能“科幻的归科幻,讽喻的归讽喻”?”既没有炫酷的想象力,也没有明晰的现实洞察,语言上也毫无所长。就这样一个连“隐喻”都算不上的蹩脚比喻,就得了雨果奖?感觉《科幻世界》上随便一篇拉出来都能完爆这个获奖作品啊。an木夏
    这算科幻么?这不算。但是人物塑造的非常生动,最后那句女孩子只有安安静静甜甜一笑才会有人爱。这句话很对,可是社会不会允许。工作上没有人会觉得你是个女人应该受到优待,除非是你的关系户或者是想睡你的人。故事的设定和何夕的六道众生有点像,但硬生生地折叠如果仔细想想有点经不起推敲,北京城比地上空间更复杂的地下空间,哪是轻易能翻转的,技术内核有点站不稳。美女作家还是在写软科幻,表现雪国列车一样残酷的阶级生活。但是故事讲得有点没头没尾,可惜。也许真得看译作才能明白为什么拿奖。或许只是我浅薄,我从这书中看到的是折射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影子。底层,中层,高层。底层的人辛苦劳作但是付出与回报不尽相同,中层的人向往高层,高层的人拿中层的人当作调剂生活的一种调料。本文只是简单叙述了一个第三空间的人的一天,却在这一天里丰富的添加了在三个空间中的不同感受,有好人有坏人,有善良的有居心叵测的,人物性格丰满圆润,的确是很应该获得雨果奖的一座城市,48小时,三个折叠部分的构思相当奇特,伴随老刀的脚步,我们从三个空间走了一遍。虽然有人说能够得到雨果奖提名,是因为《北京折叠》迎合了其喜好,但其实作品本身,在科幻角度的内外,都引人深思。这哪是科幻小说啊,明明就是社会写实嘛······总的来说比较简单,我还想着会走个什么阴谋路线,结果轻轻就完了,有点失望,不往深想只看故事的话就还挺普通的。三层空间的设定挺有意思的,但就如果能有更多物理性的世界刻画就好了,现在的描写没法太和当今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剥离开。英文版和中文版读起来感觉没差太多,只不过中文里的一些隐晦被直白地翻开了,比如抖动中的光芒(笑)。翻译版第3章和依言的对话部分有一处添了老刀并没有的想法,感觉按照中文原作那句话不仅有点画蛇添足也不符合一路的人物塑造……【Shove them into the night.】稍有亮点。の缘起科幻为衣,现实为核,叙事节奏舒缓,对于阶层割裂的思考很有见地,但是科幻方面的点子并不是很新颖,文笔凝练优美,很有画面感,读的时候仿佛真的能看到夕阳西下,斜月高悬,巨大的都市折叠成为正方体。
    含蓄的经管气息蕴含其中(看到菲利普斯曲线和规模经济云云的时候倍感亲切,当然,还有至爱的园子)。对学生的塑造很真实,看到的时候感觉这不就是我身边的人麽?!可惜太短,意犹未尽~这故事高潮在哪?设定还挺有意思的然后就这么完了?表达这么个立意?的确是如文中角色所说:看了就知道了。没劲。没什么北京味儿…城乡结合部味道或许的确有点儿。硬插econ 1知识没人想看好吗不如科普下物理给想学却没有智商的我们(sci-fi的最大用处因为雨果奖提名才翻出来读的。坦白说,读完之后都犹豫要不要打上「科幻小说」的标签。阶级固化之下的无力挣扎。尽管写出的感觉是对的,但细节处完全不像是这个世纪的小说,希望是作者有意克制的「藏拙」不一样的雨果奖,不是大刘的冷静客观,作者书写了这个社会剧烈变革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挣扎和无奈,与同类题材强调阶级对立冲突不同,全文哀而不伤,更多表达的是阶级间相互的妥协,资本家、劳动人民、政客,是一物降一物的关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吧。其实作者并未彻底悲观,有人说中国相比欧美,更大程度拥有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比如已经流动成功的老葛,很大可能流动成功的秦天,未来有很大流动希望的糖糖。想起电影《苹果》。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又有人说,中国多亏房地产吸收了通货膨胀的绝大部分,所以日用品膨胀的并不算多。
    整个故事跟科幻关系不大。如果把老刀写死,我会觉得是个很有象征性的关于阶级的悲剧故事。然而故事的最后还是给了希望,是个平凡生活小人物故事。看前半段的时候有在看非喜剧版陈焕生进城的感觉。如果说这是科幻,那么点子实在太弱,没有新意;如果说这不是科幻,倒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深具现实意义。当然啦,也不必分得那么清楚,对这类题材和思考陌生的读者来说应该是部好作品,第一空间 500w人第一天6点到第二天六点,24个小时 不需要钱,工作只是玩乐;第二空间,2500万人第二天6点到晚上10点 12小时 5万一月,第三空间5000万人 晚上10点到第三天6点,12小时。垃圾工是第三空间支柱行业 1w一月,却早就可以被机器替代,但是大批人失业,处理方式:低工资,减少人空间时间,找事情给他们做。一个养女,一封情书,一分孝心穿插1 23空间故事。很像饥饿游戏生存模式,墨西哥偷渡美国生存模式。同一块土地,不同时间,不同等级。命运直抵胸膛。回想这四十八小时的全部经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晚老葛说过的话。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连看都还无法看清,命运对他就像偶尔显出形状的云朵…特来围观青年女作者入围雨果奖提名作品。构思精彩,场景细腻,然而感觉故事人物略平淡,还有结尾的男性中心思维是高端黑么?不是很懂那个——因为要给那么多人提供工作,所以选择了人工分类垃圾——这是反映了我国的某种现实吗?不懂这个部分。还有,不造为什么科技那么发达了,教育资源分布还是不能公平。十万块钱,第一空间一个星期的工资,第二空间两个月,第三空间,呵呵哒。。。。不说了毕竟早饭一百多而我十有八九到时候会进第三空间,赶紧先抓紧去吃点好的!开车的时候广播上听到北京折叠获雨果奖提名,然后就马上看了。与其说三个空间被物理上隔绝,不如说是现在社会的写实。少数人掌握这社会的大多数资源,然后再是中产阶级,然后是穷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