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分答开撕,它们背后的男人周源、姬十三还在相亲喝汤

知乎和果壳作为一对相爱相杀的CP,它们背后都有一位被网站粉丝爱戴的灵魂人物——知乎创始人周源和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两位互联网男神。

在知乎上,有一个小编觉得很神奇的问题,见下图:

在知乎的平台上问果壳姬十三的为人

究竟,是什么样的童鞋,才会在知乎的平台上问姬十三的为人,到底是组团吐槽的,还是真想知道答案的?

最近果壳网旗下的问答产品“分答”可谓是火的一塌糊涂。据“分答”产品运营团队的介绍,5月15日下午“分答”上线之后的20小时内参与者达到了十万人,并在之后的两周内,持续保持着每天十多万的增长量。

巧合的是,就在“分答”上线的前一天,在知乎举办的第三届 “盐 Club” 上,创始人周源现场发布了一款知乎的新产品——“知乎 Live”。一时间,知乎和在行必有一战的说法成为被人津津乐道的新话题。

知乎和果壳作为创建时间非常接近的网站,不仅都是知识性社区,都收到了外国大哥哥Quora的启发,自从创办以来也一起经历了变现路上的血与泪,在广大网民心里一直是一对相爱想杀的好CP。

知乎和果壳在两天内接连公布问答类的新产品,火药味杠杠的。然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分答”在“国民老公”王思聪等大V的支持下,暂时遥遥领先。眼看果壳的变现大计十分有戏,看戏群众脑海中早已YY出了无数种知乎反扑的方法。

知乎周源:一个程序猿的逆袭]

[周源:一个程序猿的逆袭]

十年前,周源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程序员。2005年春节,周源在老家路边等人,无意中买了本《IT经理世界》,但要等的人一直不来,只好一直看杂志。里面有篇报道让他印象很深,讲述了很多改变未来商业世界的技术变量,还提供了改变的逻辑,文章中提到的改变一部分是由程序员完成的。

周源第一次发现自己做编程的原来也很有力量,而自己作为程序员,那么长时间却一事无成。于是,周源决定了做一件发现了更大世界的事,他决定过年后辞掉程序员的工作,去《IT经理世界》杂志社成为了一名记者。那一年,百度刚上市,李开去了Google,周认为记者是“可以接触很多牛逼人,站在浪潮之巅看潮流翻滚的人”,他最终如愿以偿。

周源转型做了3年科技记者后,辞职进行了第一次创业, “做了一个中小企业搜索广告投放的数据分析服务公司“Meta搜索”,但这个产品没有切中痛点,没人愿意付费,我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在第一次创业“Meta搜索”失败之后,他又在2010年12月创办知识型问答社区知乎。知乎创办三个月后获得了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一年后又获得启明领投的近千万美元投资。今年,业内人士估计知乎的估值达到近2亿美金。

周源认为自己“做过媒体又做过技术又创过业”,融合了极客与文人的气质,他创造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是“不二之选”。

[果壳姬十三:做媒体的神经生物学博士]

[姬十三:做媒体的神经生物学博士]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于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是一个十足的大学霸。关于为什么网民叫“姬十三”,他的回答是因为当时的女朋友叫十三,把她的名字和自己的姓合在一起,当作第一个笔名。后来虽然分手了,但名字用习惯了,就保留了下来。

姬十三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并由此出发,在2010年11月创办果壳网。2016年3月16日,姬十三当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与知乎的周源不同,姬十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太喜欢谈自己,所以小编没有找到类似周源无意中买了本《IT经理世界》走进创业世界,这种非常“牛顿&苹果”的故事。但是,从周源201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演讲时的开场白,还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理工男:

“我是果壳网的姬十三,我当年在科大也是一个非常屌丝的男青年,当韩师兄(百分点科技运营副总裁韩志勇)在学校抱着安徽大学的美女跳舞的时候,我正在西区拿着望远镜看安大。当年我也不是一个好学生。从科大毕业之后我去了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因为我觉得如果继续在这样理工科的环境里面待下去,会妨碍我对世界多元性的认识。”

[周源:不懂赚钱的乔布斯粉丝]

作为一个程序猿出身的创业者,周源和和许多其他程序猿一样,也是乔布斯的崇拜者,在只有 27 岁的时候曾跑到乔布斯发布 Macbook Air 的现场,像成千上万的果粉一样狂热。

乔布斯之于他,类似金秀贤和他的中国粉丝。

然而这个辞掉安稳的记者工作,毅然“下海”创业的程序猿,却坦白完全不懂怎么让企业赚钱。他很坦率地说,他不想赚钱的事,也不知道怎么赚钱。

“有个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赚钱的国产互联网产品叫 QQ,有家一开始就没有想怎么赚钱的美国公司叫 Google……你不觉得不知道怎么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其实也挺可怕?”周源反问,但不等于说“不懂怎么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一定成功”……

虽然姬十三带领的果壳网,基本没有怎么为盈利发愁,但这位在很长时间内也是一个“不想赚钱”的主儿。果壳网很长时间内,好像都不怎么着急商业化。姬十三说:“我们离现金很近,想要盈利其实并不难。”

果壳网2010年创立,直到四年后MOOC学院上线,姬十三才宣布:“果壳一直在做离钱特别远的事情,今天至少离钱近了一些。”

[姬十三:公开征婚引“地震”]

2013年11月,姬十三在果壳网发表了一篇名为《》的征婚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一起寻偶标准,一时间引起无数热议,连各大网站也竞相报道:

姬十三:公开征婚引“地震”

姬十三:公开征婚引“地震”

作为一个相貌清秀、低调谦虚的互联网创客,姬十三的征婚帖简直在互联网界引起了一场地震。广大网友对于姬十三为什么要发征婚帖?是在炒作还是认真求妹子?以及女人们对于是否应该嫁给科技男等问题?纷纷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根据姬十三的说法:

“1977年11月19日生人。我全家都是娃娃脸,脸上稍有肉,肤白……所以比同龄人显小。长期号称官方80后。

……

早晨脱鞋身高170cm,净重67-68kg。自打初二以后就几乎没长过个子,这一典型的人类交配劣势在青春期漫长岁月里颇让我有些自卑。

……

不瞒你说,我注册过世纪佳缘。

不瞒你说,我网恋过交过笔友。

我也曾为爱没有原则,加过“我爱水瓶座”小组。

我也曾勉强和不够爱的人在一起,彼此蹉跎。”

这个“实诚”的理科大学霸,真的有点萌。

姬十三到底有多受欢迎?果壳网都出现了这样的“追求姬十三全攻略”:

姬十三到底有多受欢迎?果壳网都出现了这样的“追求姬十三全攻略”:

[周源:知乎不欢迎“可能的谣言”]

说完了姬十三的相亲八卦,我们还是来说点严肃的。2015年3月,曾经有一个问题在知乎上面特别火:“你为什么会从恒大集团离职?”这一简单的职场问题引来179个回答和188万次浏览,不乏对恒大集团文化以及许家印本人的批评、指责。

5天后,知乎官方账号“知乎小管家”在“知乎现在是被恒大公关了吗?”这一问题下声明:恒大集团向知乎提出侵权举报,并提供了证明相关用户的言论与事实不符的材料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保证书。

在接受《人物》的采访时,周源认为,既然那些回答有可能是谣言,那么就应该被关掉。在采访结束后,他仍以在强调,知乎不欢迎“可能的谣言”。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说,“知乎一定不能变成一个人民审判的地方。”

知乎周源、果壳姬十三合影

好了,最后送上小编能找到的唯一一张两位互联网男神的合照。你们更喜欢谁呢?

【文/DT财经】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曹政:以知识分享为幌子,从知乎到在行、到值乎、到分答
为什么知乎会成为“魏则西”、“雷洋”等事件发酵的温床?
「在行」,看起来很美——为知识付费和UGC的继续思考
默尔索:知乎”精英”社区已盛名难副,营销气渐盛
知乎: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流量究竟如何变现?社交问答网站的生与死
问答网站总体的态势,已不复当年的英姿
知乎·果壳:两枚知识型社区的生存样本解剖
从果壳网“在行”看国内分享经济的未来
魏武挥:分答的核心,是流量分配(并介绍一种发财的小路数)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知乎创始人周源详解社区管理:如何像管理城市一样管理8500万用户?说道:

    知乎已经接近8500万人,已经无法通过片儿警的方式去管理,“它就需要有原则和立法的过程,去把规矩定下来”。

    钛媒体注:作为中文互联网最为活跃的网络社区之一,知乎已经从最初的虚拟信息小镇,发展成为了一个网络大都市。在内容变为链接人与人之间介质,进而变成商品和服务的今天,知乎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也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内容聚合,很多人更为关切的是,这样一个庞大且完整的网络生态城市,到底应该如何搭建与维护。

    在钛媒体 2017 T-EDGE科技生活节上,周源发表了主题为《从社区到城市,知识分享这件事》的演讲,分享了知乎是如何运营和管理这座“人口”接近8500万虚拟大都市的观点。

    在周源看来,运营和管理虚拟社区,与管理一个城市类似。周源称,在知乎非常小的时候,知乎的管理员团队扮演的角色是小区的居委会大妈。规模增大之后,“我们就会像是片儿警”。而现在,知乎已经接近8500万用户,已经无法通过片儿警的方式去管理,“它就需要有原则和立法的过程,去把规矩定下来”。

    在制定社区规则的时候,知乎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反对偏见,也反对谣言八卦。而未来所有人,不仅仅是生活在城市里,更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之中,“通过自己擅长的知识,接触到的信息来连接一切”。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精彩观点

    以下是周源在钛媒体 2017 T-EDGE科技生活节上的演讲,经钛媒体记者整理

    知识分享的进化和知识城市的雏形

    线上社区和真实的城市会有很多不同。 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看过一本书,是美国的一位作家雅各布写的,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街道街区多样性的角度去剖析一个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非常有意思。

    从我的角度,可以把线上的社区和城市结合起来看,它非常像玩《模拟城市》。现在线上社区交流就是城市的一部分,现在所有大面积的沟通,不是面对面,都是靠线上的方式,通过跨地域、跨时间的方式去完成的。

    这个里面存在非常大的关联是什么?有两点。第一个,是线上社区,像知乎这样的社区。作为一个城市,他需要去发现可能性。可能性多出来以后,逐渐的网络化。如果一个城市无法生出可能性和网络化的话,这城市就是死气沉沉的城市。

    大概是从2005年到2016年,到今年是12年的时间,我们看到很多知识的变化。其实是发生了3个阶段的变化。从2005年,你会发现以前所有的知识要被我们吸收、使用。那阶段知识首先是变成了一个媒体,是达到可以消费的一篇一篇的文章。在那个时候,最强势的媒介就是门户,最核心要素就是流量。

    然后,从2010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随着社交网络崛起,所有的内容开始有机会变成介质。你可以通过内容的方式去认识一个人。知乎上线第一天起,就没有打通过任何社交产品的关系,比如说通讯簿、微博都没有打通过,人和人之间的相识都是通过内容连接在一起。所以,内容和知识在第二个阶段开始变成一种介质。

    大概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家谈知识付费比较多。付费的背后是什么?是从一开始的媒体变成介质,到现在变成商品,也可以变成一种服务。

    以前我们一直谈了很长时间的红利,有人谈人口的红利,在我看来业务的红利是最大的红利,手机就是最大的业务红利。在2007年,iPhone没有出来之前是那样子的,后来有了智能手机的时候就改变了。

    内容产生的连接和沉淀

    知识其实也是一样的,它有特别多的可能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去年年初,也就是2016年,DeepMind 被收购以后,谷歌在去年1月份宣布说要用 AlphaGo。在他宣布当天,就有一个用户在知乎提出一个问题,与 AlphaGo 相关。

    在去年年初1月份的时候,关于人工智能,关于象棋,这些问题都是分散的。这就像一种可能性,它一直在社区里面连接对它们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人。

    差不多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AlphaGo 在开战之前,李开复被邀请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博士,他回答了“AlphaGo 能战胜李世石吗?”。王小川说,AlphaGo 一定可以打败李世石。

    在不同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用户开始参与讨论以后,这个话题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就扩散开了。其中包含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师、学者的关注。比如说田渊栋, 他是 Facebook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唯一一个华人,他们是做深度学习算法的,那他们是如何看这个事情的。还包含了很多职业棋手的回答。

    比赛完了,2016年3月14号,这个话题已经开始出现很多跨专业用户对它进行的分析。这里有一个叫“断桥”的用户,就去分析了 AlphaGo 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用到网络舆情的监控。

    到了今年4月份,我们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统计。当初在第一个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得到了1万多个关注。到了今年4月份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衍生出几千个提问,得到了400多万个用户的浏览。在这个话题里面产生的可能性,通过社区的方式得到了很有效的沉淀。

    以前用户和用户之间是不认识的。比如说搞网络舆情的用户,他跟做人工智能的用户是互相不认识的。比如在知乎上还有很多业余棋手,大家的人际网络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最后的数据是在今年 AlphaGo 和柯洁对战的时候,这个话题获得了 500 万的 UV 用户的浏览。为什么去年一开始没有发生这种变化呢?最初整个传播和用户连接的网络还不存在,这些人还没有关联在一起。而通过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不同领域的人针对这个话题进行内容生产,新建了这个新的网络,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

    所以,到今天有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譬如 AlphaGo 和柯洁对战,作为平台我们其实什么都没有做。产生这些连接,是去年年初通过提问带来的。它产生了大量的可能性,而知乎作为网络分发渠道,这些内容最终是可以在平台上被沉淀的。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不仅是针对 AlphaGo ,每天在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都可能发生这种连接和沉淀。

    完整虚拟知识城市的雏形:多主题+多场景

    做一个总结。在去年,整个知乎我们对它的定义已经不仅是一个社区,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平台。在中国互联网,或者是在所有互联网,我们认为社区的价值是土地的价值,我们是去耕地的农民。土地可能是农业用地,也有可能是林业用地、商业用地。

    你耕耘的是类似于王府井这样的地方,最后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做高溢价的产品。整个知乎社区重新定义,让它去完成服务、咨询这样的功能,同时我们也将知乎电子书这样的平台纳入到了闭环之中。

    为什么是多主体呢?不是只能由用户进行问答。因为我们发现在真实的城市里,用户的个体和机构之间,也会有很强的关联。我们去年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了很多的机构,所以到今天知乎也有非常多的机构,它们用问答的方式参与到线上社区的讨论过程之中。

    针对多场景,你既可以写文章,也可以做Live ,或者通过咨询的方式去获得一系列付费类的服务。我相信随着这个业务红利的延伸,接下来产生的场景会越来越多。

    虚拟知识城市的管理

    假设我是一个城市的市长,我希望这个城市是繁荣发展的。繁荣发展不是先招商引资,而是把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做好。比如说卫生系统、治安系统,排水抗灾害的能力,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比较好的水平?如果这些好了,大家才会觉得,这个城市是有安全感的。就像纽约从700万的人口增加到900万的人口,是因为把犯罪分子都清理掉了,这与线上的管理非常像。

    知乎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大量的规则和能力是技术化和产品化的。比如说知乎是有两个机器人,两个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第一个机器人是知乎的”悟空”系统。

    “悟空”系统是干吗的呢?有些内容,大家可能一看就指导是在广告。他们来知乎是来发小广告的,是发黄赌毒或者刷量的小广告,这些都可以被这个“悟空”系统识别出来。到今年上半年,知乎通过”悟空”系统处理了无数用户自动发布的小广告。这是个越战越勇的机器人,当它把你这个广告模式搞定了以后,就会自主学习,如果你再出类似的东西就很难再骗过它。

    而第二个机器人,知乎“瓦力”机器人,是一个扫垃圾的机器人。他是在社区各个评论的角落作甄别,是不是有人产生垃圾评论了?如果发现了,就会把这些内容当成垃圾整理起来清理掉。这个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城市里产生很多垃圾,它会以各种方式去把这些内容处理掉,同时也对这些产生恶意行为的用户做出对应处理。

    然后,其实我们还有一个社区管理规范。社区管理规范每个月都会有变化,每个月都会增加很多新的情况,我们会把这些新的情况总结成整个社区的管理规范。

    在知乎非常小的时候,整个知乎的管理员团队特别像是小区的居委会大妈,很小。只要有用户在吵架,整个小区的人都看得到,我们就会去说,你别吵了。早期是扮演这个角色。然后,知乎大了就像是海淀区,我们就会像是片儿警。而现在,知乎已经接近8500万用户了,这个情况下是无法通过片儿警去管理的,它就需要有原则和立法的过程,去把规矩定下来。

    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制定虚拟社区规则

    我相信有不少人已经看过,有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在热剧《欢乐颂 2》,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来自应勤的观点:“想找一个处女有错吗?”这个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有2000多个回答。

    在知乎社区里面会有很多用户眼睛在监督社区发生了什么。其中有个男用户的观点是:“男人的感情观和择偶观很简单,谈恋爱选择非处女,结婚选择处女。”

    我去看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3000多的赞同。但是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有 1 万多个“发对”、“举报”和“没有帮助”,加上知乎的举报机制,被社区自动管理机制处理掉,被系统折叠起来了。

    这个处理是不是就意味着事情已经结束了?后来发现不是。用户就这个问题,又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像这种问题,以后你们管不管?你们怎么管?如果你们管不了,或者管错了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拿出来去做分析和研究。这个用户的回答不仅仅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他还是一种歧视和偏见。这样的歧视和偏见的内容在知乎上产生了,并且还在知乎上沉淀下来,那会引发更多的偏见和误解。

    所以在制定社区规则的时候,我们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反对偏见,也反对谣言八卦。后来用户说,你们这么去做会很难,还不如往后退一退,做成纯粹的平台,不要管太多。

    这是个比较难的选择题,但什么是对的,知乎就会去做。作为平台方,知乎需要把这个社区的管理体系,变成城市运转的基石和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未来:让知识连接一切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很难把未来的知乎跟城市做类比,因为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

    未来所有人,其实都不仅仅是生活在城市里,也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之中。以后就是通过自己擅长的知识,接触到的信息来连接一切。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知乎从小型的知识社区开放之后,变成中型的知识社区,这是面向广泛的知识消费者构建起知识平台的过程。这里面会诞生很多新的场景,包括有机会跟各位的合作。希望在各种可能性和想象力之中,知乎能把未来无限延展的知识城市做得越来越好。(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李程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