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辉:关于网络下载的记忆碎片

这两天快播案庭审成了网络热点。由快播这个事情,我倒是想起了关于网络下载的一些事情来,记录一些碎片。

文/冯大辉(小道消息 WebNotes

现在一般把 1997 年看做中国互联网元年。我应该在 1998 年开始接触网络(也可能 97 年底就接触一点点),开始上网,那时候穷学生一个,没钱,想法设法利用各种机会蹭网。中国的网速从一开始就是个低速网络,说是「信息高速公路」,就没快过。从 33.6K 到 56K 的拨号线路,网速慢得要死,时断时续(掉线),下载( Download )又是个强需求,因为要找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于是就有了一些软件来缓解这个问题。

最早的下载工具包括网络吸血鬼(Net Vampire)、网络蚂蚁 (NetAnts),可能还有很多,但只记得这两个产品了。前者是一款英文软件,支持断点续传,后者则是中国程序员开发的工具。网络蚂蚁出现的稍晚一点,但技术上有更多改进,更适合中国当时的网络环境,很快就火了起来。

网络蚂蚁的作者是洪以容,当时还在上海交大念书。这个人应该在中国的软件史上留下一笔,开发网络蚂蚁不算,他还积极探索了共享软件的商业模式,率先启用了广告条(Adware)来获取收入。现在看起来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当时还是引起了一番风波,有人担心广告条会窃取隐私,也有人质疑这样做的合理性,那个时候的网民说实话素质还是挺高的,能上网的都是一些教育水平蛮高的人,在网络上还能理性探讨一些事情。几年之后洪以容放弃了网络蚂蚁,据说去做金融软件工具去了,如果你好奇他赚没赚到钱,各种消息源都提到: 收入不错,肯定要比写软件要好一些。

洪以容写网络蚂蚁遇到好几件被误会的事,估计也让他烦心吧。网络蚂蚁刚推出的时候被很多人以为是老外写的工具,因为只有英文版,发现是国人作品之后,有人说他「假洋鬼子」,后面的广告风波,估计也挺伤人家自尊心的。

网络蚂蚁的界面在当时来看,很漂亮。网络上有一批人专门做软件破解,很快就有人出了补丁工具,可以去掉广告条,惭愧的是,我当时很喜欢用这些补丁工具。

当时下载的需求主要是下载各类软件工具,很少有人下载多媒体内容。有的时候在网吧也挂上一些链接抓多媒体,但用的不多。

各种下载站点也应运而生,比较有名的有华军下载站,还有高春辉做的下载站,现在这两个人也都活跃在互联网圈子,我和高春辉还成了朋友。老高最近在做 IP 库的事情,建议有需求的公司都去买一份。这就是我说的,花钱可以快速解决的事情,不用自己折腾了。

没过多久侯延堂开发的网际快车就出来了,刚出来的时候叫 JetCar,一年多后英文名改成了 FlashGet。因为产品改进快,吸收了前面多个工具的优点,网际快车很快就超过了网络蚂蚁,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人开发的最流行的工具,说是全世界都在用也不夸张。

这个工具后来在 2006 年被一家电子杂志运营商收购了,很不靠谱,后来这个工具当然是被玩死了,通过工具来分发那么大个儿的电子杂志,不知道怎么想的,脑子进水了吧。

2005 年前后是中国互联网的黑暗时代,各种流氓软件横行,恶意弹窗,乌烟瘴气的。现在的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有原罪,包括现在的各种互联网巨头。这是他们洗不清的污点,时代的烙印。

FlashGet 被收购的时候其实已经走下坡路了,因为这个时候,迅雷已经在崛起。业界传说在两者竞争的时候,「侯延堂迷恋魔兽世界,停止更新软件长达一年,市场份额被迅雷迅速占领」,不知真假,从结果上看,可能是真的。话说魔兽世界真是没少祸害人啊,但也可能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迅雷出现之前,BitTorrent (BT) 软件已经开始流行了。BitTorrent 的作者 Bram Cohen 有自闭症,却通过这样一款工具改变了信息交换的方式。

应该说,BitTorrent 和 eMule 这样的 P2P 下载工具促成了一次信息分发的革命。如果没有这些软件,这个世界会无趣很多,尽管,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技术的进步就是这样。

从 2000 年到 2005 这段时间里,国内也有很多其他类似的工具,能想起来的有天网 Maze、PP 点点通等等,能搜到很多「有趣」的内容。开发天网 Maze 的陈华后来做了酷讯,现在则是创建了唱吧。

2001 年之后的几年我热衷于泡网络论坛,技术论坛为主,也有音乐论坛。这两个地方的用户其实也都有下载需求,前者是技术书籍和各种技术资料,后者,则主要是找一些冷门的 MP3,这时候也开始用一些特定的 P2P 工具来找音乐,比如 Shareaza ,刚搜索了一下,这个工具居然现在还活着。

应该说,中国网民对色情内容的渴求是一种极强的驱动力,另一种驱动力是盗版电影,这两种需求催生了中国巨大的下载市场,产生了好几家互联网公司,迅雷如是,最近被审判的快播也是。

曾经有人对盗版肆虐忧心忡忡,认为会扼杀各种电影公司,现在看看,反倒是电影产业迎来了空前繁荣。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明白。

作为技术人员,我清楚的记得是从 2004 年夏天才开始用 BT 下载电影,已经算很晚了,主要是开始用了几次,没体会到到底好在哪里。后来忍不住挂了一堆种子,然后去睡觉了。半夜起来,听到笔记本硬盘滋滋响,凑过去一看,下载速度达到 1Mb/s ,惊呆。要知道当时的宽带只有 512Kb,我用的是小区宽带,其实是假宽带,有的时候慢的要命,网络空闲的时候跑出这个速度倒是也可以解释。然后就不可救药的喜欢上了这个工具。

通过 BT ,确实一下子看了好多电影。2004 年我住在北京人大西门,人大西门对面有个小店,里面就有卖盗版电影的,有很多好片子可以挑选,经典电影,艺术片也有(没有毛片)。要不是 BT 出现了,我可能还会买很多 DVD 光盘。

BT 出现降低了下载毛片的门槛。以后分析中国这一代人的性认知革命,应该好好说说这一段。

那么,BT 出现之前都怎么找毛片的呢?我赶上了录像带时代的尾声,仅仅留下一些记忆残存,更多有记忆的,真正有震撼的还是电脑城的光盘市场。

当时长春的几家电脑城,卖软件光盘那一层几乎每家都卖毛片,开始的时候还遮遮掩掩,要到柜台后面去挑,神秘兮兮的。等到了我毕业后,再次故地重游,发现这些商家大胆到直接把光盘封面用胶带粘起来,方便顾客挑选。我带了一位同事去逛电脑城,那位同事大呼过瘾,现在想起来,这就是业务模式的创新啊。

那是在 2001 年,盗版光盘时代的最后荣光。确切的说,是在冬天。因为璩美凤的盗版光盘已经上市,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有印象的话,我相信你是个老司机。

说起来,我并不是快播的用户,对快播没有什么情感,倒是用过很长时间的迅雷,虽然迅雷软件界面很烂,耗费系统资源,还有各种垃圾广告,但架不住下载速度快,能解决关键的需求,其他都可以忍。

无可奈何花落去,迅雷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过了这个时代,CDN 技术已经兴起,网络提速到可以直接观看在线视频的时代,迅雷就只能是一种补充了,到了今天,在我看来,迅雷已经不可避免的逐渐变成地下暗网的一部分。

迅雷没及早转身进入 CDN 业务,没蜕变成为云计算公司,都是非常可惜的,这是迅雷创始团队的失败,这家公司,本来倒是有机会成为中国的 Netflix。

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没那么差了,但大环境反而变得更差,有信息洪流,也有铸就的虚拟高墙。我说的是什么,你应该明白。

写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算是一份记录吧,以免以后都忘了一些事情。这是过去的印迹,就是那样。


题图:Cyril Rolando

附送一改编的小笑话: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川岛和津实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也是两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新华社:无论快播是否有罪,要对“狡辩的权利”鼓掌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keso怎么看:下载记忆说道:

    宽带普及了以后,下载这件事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但对任何一个有点资历的网民来说,下载曾经几乎等同于上网,我们下载软件,下载游戏,下载音乐,下载一切可以下载的东西。那时候甚至还有全站下载工具,将一个网站全部下载到本地,供离线访问。

    上世纪末,我加入了一家叫中网的互联网公司(不是网球那个中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创建并维护一个名叫“中国下载”(download.com.cn)的网站,也是在这个网站上,我开始写我的第一个网上专栏“keso乱弹”。那时候,下载软件是中国网民的刚需,在1998年7月发布的第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中国下载位列用户推荐的优秀站点排行榜第九位(第一是Yahoo,第二是网易,第五是搜狐)。后来,由于各网站针对这个排行榜的拉票、作弊十分严重,以及媒体对网站排名权威性的质疑,从2001年起,这份统计报告不再公布网站排名。

    上世纪末,下载站大多是一些个人网站,比如高春辉的个人主页、华军软件园等。1999年金山软件决心进军互联网,时任北京金山总经理雷军力邀高春辉出任刚刚创办的卓越网总经理。卓越网做了一年多软件下载之后,赶上2000年的科技股崩盘,雷军决定放弃软件下载,让卓越网转型电子商务。高春辉离开卓越网,做了另一个下载站“天下网”。天下网在2001年倒闭,转型电商的卓越网则在2004年以7500万美元被亚马逊收购,成为今天的亚马逊中国。

    对一个用33.6Kbps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网民来说,下载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任何网络资源相对于十分有限的带宽,都显得太大了,不但要下载,还要找尽可能高效的下载工具。1997年,我发现了一个叫GetRight的下载工具,它最大的优势在断点续传。当时网络质量不好,下载进程可能经常会断掉,GetRight可以在上次断掉的地方开始,而不必从头开始重新下载。

    1998年,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洪以容开发出了第一个支持多点续传的下载工具——网络蚂蚁。该软件可以将一个文件分解成多个小块同时下载,大大提高了下载效率。网络蚂蚁的竞争对手很快就出现了,这是一个叫FlashGet网际快车的下载工具,开发者名叫侯延堂。网络蚂蚁因在软件上放置了广告条而遭受广泛质疑的时候,FlashGet以简洁干净的姿态迅速脱颖而出,并在此后数年笑傲下载江湖,直到迅雷出现。

    2002年,美国杜克大学校友邹胜龙和程浩在硅谷创办公司,开发出利用P2P技术的下载工具迅雷。2004年,迅雷2.0版发布,迅速引爆市场。邹胜龙谈起迅雷对FlashGet的超越,很客气地说是由于侯延堂沉迷《魔兽世界》,搁置FlashGet开发长达一年,拱手把市场送给了迅雷。实际上,迅雷的胜出,是P2P技术对传统下载技术的胜利。在下载这件事上,网民的要求只有一个:快点,再快点。

    2002年底,我离开已经转型互联网安全的中网公司,告别了中国下载。我离开不久,运转了5年的中国下载被彻底关闭。此后,随着网络状况的不断改善,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可以访问,我不再关心下载站,也不再关心下载工具。差不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大大小小的下载站逐渐都变成了流氓站,各种威逼利诱的流氓广告,各种防不胜防的欺骗误导,不少下载站甚至直接将流氓软件、木马病毒打包在供用户下载的正规软件包里,成为流氓软件肆虐的推手和帮凶。

    好在,宽带网络也在逐渐改变着用户的行为习惯。以2005年土豆网创办为标志,一个趋势慢慢显现出来,那就是在线访问正在逐渐替代下载。正如凯文·凯利所说的,使用权逐渐变得比所有权更重要,访问,但不下载,使用,但不拥有,这成为后来的共享经济的基本逻辑。

    不过仍然有很多钱被投到了下载相关的业务,比如2006年底Google中国投资了迅雷。Google当然不是真的看好迅雷的下载业务,而是看上了迅雷手里巨大的流量,那是Google中国业务开展的第一年,迫切需要市场份额的明显提升。

    过气但好命的还有暴风影音,一个离线视频播放器。从2006年到2010年,多家VC向暴风注入上千万美元资金,那个时间段正好处在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到优酷IPO首日大涨169%这5年当中。

    2008年,投了暴风的一家VC的投资人曾跟我说,视频是一件大事,我们不想错过,但优酷、土豆们的估值实在太高了,暴风搭得上在线视频概念,估值也很低,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2010年,暴风决定将上市地点从美国改为国内,并着手拆除VIE架构,清退美元投资。那家VC旗下当时并没有人民币基金,只能选择以不到50%的回报率彻底从暴风退出,完美错过了2015年作为妖股的暴风科技。

    2015年,暴风在创业板上市,连拉29个“一字”涨停。全年124个交易日中有55个涨停,当年累计涨幅高达1950.88%。这妖股一时妖得找不到朋友。

    一个过时的业务,终究是一个过时的业务,即使在中国,即使市场上有数不清的赌徒。那个作为下载业务附属物的暴风,终究还是不受股民追捧了,据说今天的暴风早就从离线视频概念转向了VR概念,又从VR概念转向了AI概念,终于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不过在我的记忆里,暴风CEO冯鑫一直都是6年前那个元旦的样子。那天凌晨,他因干掉了暴风播放器上的部分低俗广告,而忍不住发微博表扬自己。夜太深,没几个人回应他。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