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奇:警惕互联网金融泡沫化

当前为数不少超过5%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折射出余额宝的神话将逐步被打破,深层次上揭示的是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遭遇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能否持续的问题值得反思,在此背景下,有理由担心当前高烧不退的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催生新的金融泡沫。

余额宝的神话将逐步被打破。
余额宝的神话将逐步被打破。

伴随德国在世界杯中夺冠,“足球热”宣告一个段落。但去年以来持续升温的互联网金融却方兴未艾,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余额宝”在今年7月份诞生一周年之际晒出了傲人的成绩单,其创造了超过5000亿人民币的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的货币基金,“宝粉”人数超过1亿人,实现收益118亿元。

在此期间,“余额宝”的奇迹催生众多“宝宝”并快速成长,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传统业务亟待“触网”升级,新兴事物亟待“借网”腾飞,互联网金融由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然而,余额宝尽管交出优异的年度成绩单,但却难掩业绩下滑态势,其收益率由去年高峰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的4.2%左右,业界估计未来余额宝收益率将下降到4%以下,收益率的“跌跌不休”虽然与当前宏观货币环境较为宽松有关。

但当前为数不少超过5%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折射出余额宝的神话将逐步被打破,深层次上揭示的是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遭遇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能否持续的问题值得反思,在此背景下,有理由担心当前高烧不退的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催生新的金融泡沫。

互联网金融“地基”不稳

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仍然没有准确的定义,理论上说,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领域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可能边界。纵观人类历史,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由来已久,但互联网却是现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其较早追溯到1969年美国国防部授权开发的因特网的前身ARPANET网络,距今不到半个世纪。如果考虑到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必须以个人计算机普及为前提,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真正开启互联网时代。

据此看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最多不超过20多年的历史。而对中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相对昂贵的上网费用及个人计算机中文桌面系统的不完善制约着大众参与互联网的机会,所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就更短。尽管新世纪(26.00-0.70-2.62%)以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但支撑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地基”并不扎实。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缺乏完善的抵御风险的安全的基础性平台。风险是金融的生命,金融发展的边界是由风险可控性决定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性不仅包含传统资金借贷等货币资金融通行为的安全,而且包括互联网环境的安全。

结合实际来看,互联网尽管有助于提升金融效率,但却引入了新的不安全因素,这是互联网的重大缺陷,即互联网采取标准的七层协议,但在底层数据传输中并没有考虑安全加密等风险管控手段,导致互联网应用必须开发加载安全模块,金融交易对安全的巨大要求让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财大气粗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是通过多年来构建基于公私钥非对称密码体系为基础的交叉认证体系而实现,而现在各种宝宝纷繁复杂,余额宝的风险防范背靠阿里巴巴[微博]的支撑,而其他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可能就难以顾及网络安全风险的巨额投入,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亟待构建类似商业银行的跨平台、跨业务系统的交叉认证体系等公共产品,但这种集中式平台的建立又与互联网金融“分散式、个性化”相矛盾。

因而,互联网潜在的安全缺陷可能诱发互联网金融巨大风险,漠视此种状况而盲目扩充互联网金融边界显然将提升风险。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大幅扩张的时机尚未成熟。结合目前众多的讨论来看,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有待探讨,但大数据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基础则是得到多方共识的,借助大数据才能衍生个性化服务,创造个性化需求,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尽管目前中国天天有所谓大数据的新闻,但究其本质却往往发现有名无实。大数据不同于传统的有规则、标准化等特征的数据分析处理,大数据较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淘金(Data Mining),即从杂乱无章、毫无关系、规模巨大的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这不仅要求计算机运算能力巨大,而且必须借助神经网络等智能化算法。

但目前声称的大数据却大多基于有特定采集格式的标准化数据,而且诸多企业“数据淘金”的大型模型远未建立,中小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是缺乏大数据的支撑,而是借助简单的统计分析软件增加对现有标准数据的不同角度的分析罢了,体现了当前大数据时代仍未到来,结果是云计算所创造出的巨量运算能力出现了闲置,云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

对中国来说,最简单的例子是住房联网难以推进,尽管这隐含利益群体阻碍等非技术因素,但也揭示了在更大范围、更多部门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难度。

大数据发展滞后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定位不清,不仅无助于金融的效率提升,而且可能增加相关企业经营风险。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近期出现收益率持续下降的现象,本质上在于其业务缺乏创新,即借助支付宝[微博]购买了一款由天弘基金提供的名为“增利宝”的货币基金。

然而,货币基金在线上线下都可购买,随着商业银行或者基金公司开通网络支付渠道销售货币基金,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优势就不再突出,竞争的加剧势必导致较高收益率的持续下调,如果收益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商业银行理财等高收益产品的开发可能引发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资金大规模流出,增大相关企业风险。

当前四大动力助推互联网金融“泡沫化”风险

上述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大肆扩张的基础尚未形成,前几年互联网金融低速发展也就符合常理,但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出现“井喷”现象,学界、商界、政界极为关心,甚至出现不谈互联网金融就不合时宜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缺乏“地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的大幅扩张可能伴随风险大幅上升,潜在问题是,为何当下互联网金融会出现非理性的局面?是什么因素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泡沫化”风险?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下行为互联网金融较快扩张提供资源支撑。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明显减速,多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先前源源不断流入相关产业的资金等资源释放出来,亟待进入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而互联网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余额宝”的示范作用让互联网金融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创新发展着力点,大量资源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就不足为奇。

二是多轨制金融改革为互联网金融较快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改革明显提速,但相关改革并非自上而下整体推进,而是采取多轨制模式,比如在温州设立金融实验区,在上海设立自贸区,在香港创设离岸金融市场,等等。在此情况下,相关改革并不一致,传统的利率、汇率等价格管制依然存在,但大额存款等利率开始浮动,相关金融创新并没有明确的限制,由此为互联网金融在夹缝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三是监管部门立法滞后为互联网金融粗放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互联网金融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那么互联网金融偏离健康的轨道可能性就比较低。但当前互联网金融是新事物,究竟应如何发展?怎么监管?由谁监管?等等,诸多问题并不明确,相关宏观政策部门尽管加大力度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思路,这助推了互联网金融无序扩张的现象。

四是传统部门“触网心切”倒逼互联网金融的盲目扩张。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触动了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相关部门害怕被边缘化,从而大多仓促推出各种类似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触网心切”必然引发盲目的跟风,由此助推互联网金融更快扩张。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建奇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