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心情”左右的企业软件市场

文/李智勇

  企业软件市场里,“心情”值多少钱?

企业软件的市场一共有多大我不知道,但企业软件的总市场里面很可能有一半是因为心情或者说偏好。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市场总值是1000亿,那么其中的500亿主要由部分关键人物的心情与偏好所支撑。这样一来就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个是厂商自身的分化,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供应商,一个是定制化的大行其道。这进一步导致了一个后果:企业软件的开发变成了一个力气活,利润其实没想的高。这本来也没什么,但现在这种模式自身已经处于危墙之下,处于一种历史关口,所以就有必要做一点反省。我在前一篇《企业号会是微信的滑铁卢么?》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说:单纯的去解决现场问题,进行大量定制化,最终用软件的与做软件的逼近一种双输的结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这篇里则把这事展开来谈一下。

  软件工程,定制化与心情的价值

如果不回到软件开发的原点来看看,批评定制化似乎是很幼稚的,因为各个企业都有各个企业的不同,定制化不正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结果么?这类想法本身没错,但关键是许多纯主观心情或偏好往往伪装成了需求,扩大了定制化的尺度。为把这事说清楚需要牵涉一点点软件工程,但应该不难理解。

在经典瀑布模型中为了把软件开发出来,一般来讲会牵涉到一个叫需求开发的环节,具体定义可以抛在一般,简单来讲就是弄清楚软件要到底做成什么样。这样一来开发出来的需求与最终的软件将形成一种映射,两者一体两面。而显然的在开发的早期,需求会面临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纯粹主观的,偶然的。比如客户表达能力,客户的偏好等。

第二个方面却是相对客观的,必然的。一方面客户对自己期待的产品也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客户所面对的环境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自然也就会传导到软件产品中来。

从实效的角度看,第一种来源骨子里浪费的成分很重。第二种来源则体现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定制化只基于后者,那更适合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比如:合适的插件结构),但对于第一种最好的方法是不做,因为不做骨子里没损失,但在过去的开发形态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客户看到了程序后提意见:表格要多一个列来记录XX,查询方法要使AA和BB可以自由组合等等。虽然最终结果可能是这个列实在没用,又被删掉了,而新增的查询方法也基本没人用。但其实你不太能拒绝,尤其再混合进一些职场政治的因素后,比如这是李总说的,但天知道李总为什么这么说,也许他只是想刷下存在感。但这类客户偏好天生就会被伪装成需求,客户A可能希望用Outlook风格的UI,而客户B则可能喜欢用Word风格的UI。这类偏好的特征是对软件的根本价值影响不大,但确实影响体验。这看起来是需求,但决定这类事情最终处理方法的是商业因素和政治因素(如:大客户不能得罪)。

这类事情普遍存在,于是就导致了大量的定制化。

解决这类问题远比预想的麻烦,过去几乎不可能解决,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和商业问题,它植根在生产关系的里面,比如:甲方乙方,职场层级(非现场人员有更大决定权)等。所以这事情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厂商则尝试用技术手段加大自己的灵活性,降低应对这种差异的成本。

  客户真的想为定制化买单么?

这就到达一个本质问题:客户真想为这种定制化买单么?

微观上讲甲方总是更强势一些,所以它是看不到为偏好所支出的成本的,但宏观来看,所有这类定制化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甲方的头上。当甲方削减自己的预算,减少改进时,乙方的日子也就开始难过,这就成为一种双输的结局:甲方的改进停滞,乙方生意减少。

假如说突然间世界变了,甲方可以免费使用所有标准化的功能,只为定制付费,故事又会怎样?假如所谓的定制需要价格只要原来整体的十分之一,它又会如何选择?

SaaS模式确实提供这样一种机会。借助摩尔定律(也有人说杰夫贝佐斯定律更适合)硬件成本可以被持续大幅拉低,这应该是各大巨头提供上T云盘的底气。而假如用户量达到一定程度,标准化部分的的成本就可以逼近为零,作为结果标准化功能的价钱就可以拉的极低,甚至免费。

记得上面的结论么?某一类企业软件骨子里是重复的,只是因为各种偏好而表现的不一样。一旦共通部分的成本大幅拉低,并对那些真正必须定制的部分收费,那就意味着基于SaaS的各类企业软件的价格就可以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对企业而言,解决同样的问题,成本可能只要原来的十分之一。如果这真的可以实现,那务实的企业是很难拒绝这种诱惑的。它将面临这样一种选择:要么维持原来的模式,很多东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定制;要么使用价格极为便宜的标准SaaS功能,只对必须定制部分付出额外成本。

  企业这时会如何选择?

  一个狼来了的季节

一种生产关系的崩解往往是由于另一种生产关系爆发出了远超于己的生产力,工业革命时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的经济形式就是这么败在蒸汽机手下的。但就和一种形式的死去总是会伴随着一大拨人的巨大痛苦一样,新模式的崛起也必然会伴随着大量雷同的企业软件供应商的死去。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抗力的。对传统企业软件厂商而言,这确实是一个狼来了的季节。

考虑互联网的时候总是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以本行业为根基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一个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传统行业。后一个视角是颠覆性性,应该会代表未来,这就和大航海时代,你要从大航海后的视角看待世界一样。从这个角度看传统企业软件厂商的成绩其实是包袱,它使这类厂商更容易从如何利用互联网的视角出发,试图逐步改良,但这不利于颠覆自己,所以如果这个领域里真的爆发什么革命,那它更可能来自于行业之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