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淘金圣地

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淘金圣地

本文转载自魏武挥博客扯氮集,原标题为《火烧电影》

“恐怕很难找到比电影更迷人的产业了。”美国资深娱乐产业分析师、金融经济学博士哈罗德沃格尔在他的《娱乐产业经济学——财务分析指南》一书中这样写道。沃格尔这里所指的产业显然是“娱乐业”。游戏、体育、博彩等都是娱乐业,但电影这个行当,既有高大上的艺术感,又充满着商业价值,覆盖人口极广,而且属于高风险高收益,所受的影响变量极多,无怪乎要用“迷人”二字。

中国电影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后,发展迅猛,催生了11家所谓“广播电影电视产业板块”的国内上市公司,还有博纳影业这种海外上市公司。随着供给方活力迸发,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在很多人看来是迟早的事。另外,与电影相关的衍生产业机会也很大。美日等市场的票房收入仅占总体收入的3成,而这一指标在国内超过90%,衍生产业可挖潜力多多。这里遍地黄金,一派兴兴向荣之势。

各路土豪都开始介入电影行当,有媒体报道说,2013年的资本运作此起彼伏,5月之后,接连发生10起收购案,最大金额为近160亿人民币,最小的也有1.23亿,累计超过22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13年电影业总票房的规模。

BAT入局

网络巨头终于按捺不住,开始进军电影产业。今年3月,阿里斥资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权后随即宣布,公司拟更名为阿里影业。继余额宝大红大紫之后,利用支付工具,阿里推出了三期娱乐宝来投资电影电视。一期7300万元,投向《小时代3》等,6月又推出娱乐宝二期,标的5部电影。第三期则和东方卫视的电视节目有关。

2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投资了一家洛杉矶电影制作公司,第一个项目是一部名为《悟空》的3D动画电影,预算4000万美元。近日,市场上则流传出一个消息,百度可能在7月底启动一项面向电影市场的众筹项目。

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腾讯视频宣布推出“为虎添翼”电影计划,投资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天将雄师》、《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我是女王》、《张震讲故事》等。在整个2014年,腾讯声称至少会参与出品以上五部大片,下半年也许还会推出其它项目。

“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我们的电影院、银幕数、观影人次都在快速增加。此外,我们跟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就是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有近10亿部智能手机,5亿平板电脑,还有5亿家庭电视屏幕,这些屏幕未来都将是我们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段话出自刘春宁之口,刘的上一份工作是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腾讯数字多媒体产品部总经理,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他的话,其实充分代表了巨头们进军电影业的动机。

不过,三位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开设“媒体战略管理”课程的学者们在他们的合著《被诅咒的巨头》狠狠地挖苦过媒体巨头投入电影行业,在他们的统计与研究中发现,大部分此类行为最终都归于失败——对本媒体组织的真正意义上的壮大没有任何好处。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媒体巨头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投资收购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资产减值——十余年来,位列前茅的巨型媒体集团减记了总共2000亿美元资产。而此番携更庞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来的网络巨头们,能摆脱这份诅咒吗?

流量

电影的营销环节非常重要,根据艺恩咨询的研究,在整个2013年中,电影营销费用可达28亿元,占到了当年总票房218亿的10%多。而在这部分营销预算中,单纯的硬广投放就会占到一半。今年春节档问鼎票房冠军的《大闹天宫》,总票房破10亿,广告投入达到1.4亿,大面积投向路牌广告、地铁车身和车箱广告。

而网络巨头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媒体属性。百度是中国流量第一的网站,腾讯握有门户流量排名第一的腾讯网,还握有桌面QQ,移动微信和手Q这样的社交工具。至于阿里,这两年对媒体疯狂的投入和收购,也有着它自己强大的媒体矩阵。将它们自己和它们投资的公司一起算上,BAT掌控着中国互联网的主要流量,这句话是一点不会错的。

随着中国网络人口的增长红利结束,网络巨头们也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增长迅猛的行当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每一个访问IP,网络巨头都希望能挖掘出最大的商业价值。电影业是当然之选。在过去,网络巨头要么担当帮助电影宣传的媒体角色,要么担当一些过期电影在网上播放的末端发行角色,而这一次,网络巨头们的野望是:进入产业链上端,操控整个电影业。

手上有庞大的流量,至少意味着电影的宣传营销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BAT三家的分发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一部再烂的电影,在流量充足的情况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对BAT来说那是小菜一碟的轻松活,而且有趣的是,只要人们知道且在讨论电影,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影院。这在中国过去烂片一样产生高票房的历史中可以证明。

流量优势还会成为与大牌明星演出费用谈判的筹码,巨头们有足够的其它力量去让明星变现或影响到明星,于是演出费用便可以讨价还价到极致。明星的片酬是一部电影的主要成本,这部分的节省或者产生组合优势,会大大有助于电影的利润。

宣传上的火爆,可以让电影生产商在发行事务上获得谈判优势,比如和影院之间的商务洽谈,包括分账比例、排片时间、账期结算等。一部大家都在关注和讨论的电影与一部默默无闻的电影,院线的态度显然截然不同。有院线经理在接受媒体就“什么因素影响排片”时这样回答:“卡司阵容,还有宣传。”(注:卡司阵容即演艺阵容)

流量还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电影的“按需生产”。早在2012年我参加的一次移动视频基地节目招标会上,就有一家拥有主流输入法工具的网络公司在竞标时声称,他们知道中国最热门的演艺界人士是谁。

资本

电影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生产电影就像风险投资商投资项目一样:我知道我所投入的项目只有20-30%的成功率,但只要这些成功的项目有巨大的回报,就足以覆盖我失败项目的成本。按照Gasson的研究,大多数成功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每制作十部电影也只有两部能盈利。规模小的电影生产者很难去践行这种逻辑,而如果手上资本非常强大,这个风险收益逻辑才能得以实施。

网络公司天然就和资本走得非常近,事实上它们都是被资本养大的。而这两年,成长为巨头的网络公司们,开始从投资标的转变为投资者。经年累月的项目洽谈,网络巨头们都有着娴熟的投资技巧。

不过,自己投入是一种手法,网络巨头们还带来了另外一种玩法:众筹。这种玩法切入最深的,就是阿里和它的娱乐宝。

虽然都是借助第三方支付工具,但娱乐宝的机制和余额宝其实颇为不同。余额宝其实是把普通人的钱聚拢后交给高富帅,货币基金这个高富帅和银行这个高富帅达成协议。就余额宝来说,是普通人和高富帅之间的交易。

娱乐宝却是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的交易。普通人把钱交给高富帅(电影生产方),高富帅生产完了还是要从普通人那里获取票房或其它衍生收入,以满足前一个普通人的所谓年化收益。存在这种可能,其实就是同一个普通人,自己吃自己罢了。

网络巨头们自己都不缺钱,它们还有更强的吸纳资金成为资本的本事——这可能是《被诅咒的巨头》三位作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个特征,他们笔下的媒体巨头们从来把普通人看成消费者,而没有视为投资者。

窗口

电影行当有所谓的“窗口策略”,大致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链条:本土票房、海外票房、按次收费点播、录像带DVD、收费电视、免费电视,这是一个一路延展下来的收入模式。近年来,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兴起后,链条上又多了两环。而被慢慢取代掉的,首当其冲当然是录像带DVD这种古老的物事,传统电视看来也将朝不保夕。

百度拥有爱奇艺这样的视频网站,腾讯旗下则有腾讯视频——一直有传言腾讯内部关于腾讯视频是否要仿效腾讯搜索和腾讯电商交给第三方,但马化腾坚决不同意。至于阿里,除了投资优酷以外,还一直和华数紧密合作,不仅推出了阿里盒子,还做了阿里智能TV操作系统,接入到华数的互联网电视播控平台。很显然,阿里的窗口重点在客厅。

游戏,则是电影行业的重要衍生产业,不是一个窗口。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的首席合伙人阎焱一直认为,华谊能赚的钱其实并非电影本身。

华谊放在明面上的业务次序是: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和游戏。游戏位列最末,但其实贡献很大。比如在2013年年中财报中,如果不是减持游戏公司掌趣公司套现3.78亿获投资收益2.4亿,上半年就不会出现同比大增近3倍的4.03亿利润了。今年一季度营收显示,主营业务几无盈利。—— 这一点充分说明,即便如华谊这样的明星电影业上市公司,在电影这个市场上并非强悍如斯。这对于手握流量和资本的网络巨头而言,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有媒体报道说,游戏公司完美时空做了一款《武林外传》的游戏,仅仅一个月,收入就超过了《武林外传》电视剧售卖的全部收入。

游戏业是电影业非常重大的衍生产业,电影成了游戏的宣传工具——这大有些商业意味上的莱文森所谓“补偿性媒介”。腾讯是中国游戏业的王者,而阿里,也一反马云信誓旦旦绝不做游戏的承诺,开始介入到游戏业中。前文所提及的刘春宁,自腾讯转会到阿里后,很大一部分工作职责就是打造阿里的游戏业务。

规则制定者

能够把控多个窗口及衍生产业的,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版权所有者。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主要是文字图片这类轻内容领域,重内容领域,事实上还很难说鹿死谁手。门户可以用一纸“战略合作协议”从纸媒中免费获得内容,而很少有视频网站能够以免费的方式从影视剧版权所有者那里获得内容。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能达到5个亿美金的公司估值,但视频聚合类客户端不是没人做(比如360),但从来没有那么强大过。在视频领域,规则制定者很难讲到底是渠道,还是内容。我个人的看法是,内容方可能还稍稍强大一点。

网络巨头一直做的是渠道的生意,传播的都是轻内容。涉足重内容的视频领域后,一直在为争夺内容支付高额的版权费用,而且也只是一个播出权(无论读播还是首播),衍生产业他们并没有合法性和话语权。如果一旦以资本的方式进入内容生产领域,多个窗口都向他们打开,巨额的流量,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变现,从而成为整个产业的规则制定者,而不仅仅是营销参与者、播出参与者。

政策上的一些动向,让商业领袖们意识到,这个市场去抢夺规则制定者是有必要的。国家一直在鼓励文化产业的变化,远的不说,就在6月19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 《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发布了支持电影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通知》不仅表示要对一些精品电影给予年总计1亿元的资金扶持,还要“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含数字拷贝)、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免征增值税。”《通知》中这样提到。

网络巨头不会放过这样的制度红利的大好机会,传统电影厂商们也不会。上影中影均进入了IPO预披露名单,来自沪媒市场上的传闻,东方明珠和百视通这两家均属SMG旗下的上市公司,有可能会合并,并注入东方CJ、炫动卡通等资产,最终产生一个市值逾1700亿的巨型上市公司,进行更大的电影电视运作。

电影业,经过前五年的星星之火之后,已成一片燎原之势。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钛媒体/微信/ZAKER/网易/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温飞卿说道:

    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有两个引擎,一是影院基础建设驱动,另一个是内容驱动。
    前者还要依附于后者,如果缺少内容大量的新建影院没有产品,生意自然不会好。
    影院建设者当然希望有大量的好电影排队上映,他们不怎么在乎这个电影是来自中国、香港、美国还是尼日利亚。增加内容供应肯定会大大提高影院建设的热情,观众看爽了,买票的多了,影院就会越建越多。影院建的多,大家看电影就会更便宜、更方便,观众也会多。基础观众多了起来,对于中国电影业怎么能不是好事?
    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多起来的观众会不会都是奔着好莱坞去了?国产片的观众会不会反而减少?国产电影会不会越来越艰难?
    这一连串问题,我觉得都不会发生。
    理由是,中国观众愿意看的、有市场潜力的、还能过审的说老实话,基本都是好莱坞电影。那些花样繁多的国际电影,引进了也没什么观众,冲击不会很大。举个例子,我8月初去香港——那可是个自由市场什么电影都有——去影院想要看一下有什么好电影,结果除了本港片和国产片之外有《猩球崛起》和《银河护卫队》,这两部看过了之后呢?一部伊朗的歌舞片和一部泰国电影,是的,一部伊朗电影和一部泰国电影。国产片拍的再差也轮不到他们来冲击,香港比我们多引进的也无非是这些而已。
    就说好莱坞电影的话,以2013年为例,北美票房前100名的电影占了北美本土票房的86%;2014年也差不多,截至8月中,占了87%——换句话说,剩余的585部电影,连美国人都不看更别说引进到中国了。
    咱们就说这前100部,里面有大约25部是根本过不了审的,还剩75部。
    其中很多是非常美国化,我们的观众不会愿意看的,比如《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菲洛梅娜》、《她》、《菲利普船长》、泰迪·派瑞的喜剧、《恐怖大电影》这样的恶搞剧……这些片子大约也有25部。
    剩下的50里面,我们以分账和批片的形式一共引进了37部,其中票房前20的好莱坞电影里面除了过不了审的《僵尸世界大战》、《模范家庭》、《招魂》、《身份窃贼》之外全都引进了。
    没有引进的13部片子,基本也都是考虑到不会有什么观众,比如《王牌播音员2》、《拯救班克斯先生》、《伴郎假期》、《快递员》……没有任何一部呼声很高、期望很大、能够过审的片子被忽略。而就算把这13部加上那些注定不会有多少观众的25部片引进了,就会对国产电影业产生重要冲击?我不认为。
    我们一直是一个好莱坞驱动的市场,我们市场的几次增长契机都是放开一定数量的引进名额,继而带动了观众热情,然后带动了影院建设热情,然后观众沉淀为固定消费群体,然后开始观看国产电影。但是好莱坞能帮我们的,也许到此为止了。
    从今往后,再也不会因为引进政策的开放,造成大量优质影片扩容(因为观众想看的都已经引进了)从而扩容观众。未来观众基础的再扩大除了年轻人进入消费市场之外,就只能靠中国电影自己了。也许世界各国的文艺片能够填充一部分空缺市场,但是全球经验来看,这些片子根本不足以推动一个已经高达40亿美金的市场。
    没有好莱坞电影,准确的说是没有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就不会有中国电影市场的今天。对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来说,好莱坞提供的大量的、质量稳定的产品是我们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这个引擎现在已经推到了动力的峰值,而国产引擎还没做好接班的准备。
    政策的继续放开不会冲击到中国电影业,我们自己的内容提供能力不足才会。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因为它间接反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尔东升在微博发表唱衰电影市场的言论并不完全正确,他过于极端,谁能真正预知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兴衰呢?
    中国电影产业最近几年的爆炸式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观影基数的增长以及影院模块的发展是很重要一部分。最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中国电影市场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民营电影公司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几年可谓民营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万达影业、乐视影业等一批知名电影公司品牌。
    以为这些品牌的介入,促使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题主的问题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民营电影发展以及引进国外品牌电影是否会导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瓶颈?其实早在2012年,市场已经敲响过警钟,因为影院的快速扩充,当具备一定水准的国产电影供应呈现不足时,进口影片以其稳定的内容质量,在分账片的数量适当放宽之后,迅速占有了市场中的增量部分。
    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2012年底,电影专资办出台了针对于影院以及制作环节,国产电影的支持政策,2013年,广电总局在国产电影的内容审核上,也适当调整了策略。这些办法直接促成了一批观众喜爱的电影上映,以及国产电影在2013年的高排片现象。但是正是政策和支持上的倾斜,也引发了一些对国产电影内容质量的争议,多部国产电影在2013年一直被观众口诛笔伐。这种负面的热议表面上看是增强了单部电影的知名度,实际上正在损伤国产电影整体的美誉度。最近几个月上映的电影,比如某时代,某某某期,乃至很多不知名的电影,观影评价着实令人忧伤。中国电影营销做的好的,票房高,但质量不佳。
    营销没做好的,票房低,但是质量有些去属上乘。
    举个例子,《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绣春刀》这3部武侠片合力,竟然都没能撑起票房。这不是悲哀吗?
    在投资方层面,“武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把握度低,投资风险远远大于都市题材爱情片、无厘头喜剧片,因此最近两年青春题材、怀旧题材、戏剧题材打拥堂,武侠片成了凤毛麟角,即便这样,多数武侠也是亏多赢少。
    这不悲哀吗?是武侠没落了?还是观众的口味变了?每个人心里都有武侠梦,每个人心里都希望有一部可以回忆的武侠电影,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烂片横行,观众的口味也或多或少被影响了。崇洋媚外,国外大片,听不懂,看不懂,也去支持,或许只为了拍张照发朋友圈。其实中国市场早已显得病态。

  2. 周晨说道:

    国家不幸诗家幸经济凋敝青楼兴经济大萧条时期,反而是文娱产业的繁荣期实体经济已死那个拥有财富、名声、权力,上的一切的男人资本之王在被行刑受死之前说了一句话,让全世界的人都涌向了文娱体育。
    “想要我的宝藏吗?如果想要的话,那就到 Intellectual property 去找吧,我全部都放在那里。”淘金者为之沸腾,无数人,不顾一切的抱着一本小说就冲向了资本的大海世界开始迎接“大IP时代”的来临
    经济垂死病中惊坐起,但是游动资本和热钱肯定不会闲着
    跑马圈地
    从几年前的炒房,
    到文玩,藏獒,都是投资的热点。
    现在实体经济跟着股市尔曹身与名俱灭,资本也有了新的方向
    投资个网剧,买下几本小说的产权,拉几个网红拍个青春堕胎电影,
    投资个制作组,制作个国产动漫,还能顺便蹭一下国家的扶植政策,
    组建个电竞战队,投资个直播平台,
    别管IP大小,一律先把地圈下来,
    再大一点的资本,就投资个球队,就像乐视和国安一样
    大IP时代的到来,
    敏感的资本步调一致的往文体娱乐领域涌来。我还是要说,
    去你妹的欢瑞世纪,毁了我盗墓不说,还要接着毁十年一品温如言,和如懿传去你妹的于正还要毁我的凤求凰,心疼这些小说。但总归对作者是个好事情吧,除了靠订阅和打赏,又多了一条吃饭的途径君不见印度的头牌明星沙鲁克汗片酬一千万美元,中国还差一截。君不见印度电影横扫南亚中东非洲,沙鲁克汗是世界粉丝最多的演员。中国的市场这么大,经济比印度好这么多,难道电影不该称霸东亚东南亚甚至世界么?中国人口比美国多得多,票房不超过美国,电影质量不超过美国,大师导演演员不超过美国,天理不容。再看看,英格兰才5000多万人,GDP不过2万亿,就有这样发达的英超,中国一个江苏才一支球队,就有9千万人。难道我们的收入不该超过英超吗?再印度,印度板球联赛收入超过NBA,80个国家转播,头号明星收入2000万美元。中国难道比印度差吗?中超运作这个烂样子,我都替足协丢脸。中国的体育产业,产值不成为世界第一,影响力不世界第一,不搞出一个世界第一联赛,天理不容!电影市场必然是高增长的,预计17年底中国电影票房就能超过美国,至少1000亿票房前不会有太多停滞,甚至有些行业里的人认为中国电影行业的顶端能够到300亿美元,也就是接近2000亿人民币。四五年前电影票房破亿还很罕见,但到15年破亿已经是常态,可想而知在未来几年破一亿美元也会是常态,也就是中国电影市场里,一亿元人民币以上投资将会是正常规模。过去几年中国电影的全年票房冠军基本都是总票房的5%上下,按照1000亿人民币计算,中国很有可能出现仅国内市场就有50亿人民币票房的影片。也就是即便不考虑海外市场,未来几年中国电影也能支撑好莱坞一线级别投资的影片,就这个电影市场来说,无论你布局什么都不太可能亏。再加上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让观众在多屏时代的影像娱乐,呈现出明显的分流趋势。随着4G时代的来临,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彻底告别Wifi与下载,真正迎来高清影像的随时、随地播放。那么影院观影的人群规模所能达到的极限数字该是多少?谁也无法论断。很多影音平台已经结合电影院线了。或许以后去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2018年真的是个头?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再说说欧美国家的电影市场,最近几年也开始跌落。有东西在变革,电影终会没落。但是会有新的产业出现替代电影,谁能说不是下一个电影呢?

  3. 墙外说道:

    每个产业都有生命周期 电影也不例外 从02年起 中国电影已经以超过20%增长率高速发展了近12年,哪怕这个速度回落到10%,对于从业者都是尸横遍野的结果白发魔女是我第一次觉得被坑了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简直是影响武侠的声誉, 其他两部没看过, 不作评论.
    哈哈哈哈,一个2018年就要取代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国家居然有人会问这种问题。那些电影市场已经饱和的国家,比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的电影人看见了恐怕要气死。他们恐怕做梦都想要这么新兴庞大的市场啊。
    严肃的回答这个问题。
    一,我国电影市场从人均上来说,还是小的可怜的。毕竟我国现在依然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个韩国人一年进了至少4次电影院,而去年我国才有0.45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扩大。大量以前看不上电影的人将走入电影院。
    好吧,我自己就是一个活证据,小时候我看电影不外乎就是电视放的那些还有小镇上的各路盗版碟。在大学毕业有自己收入以前从没去影院看过电影。现在一年起码十部以上。在全中国还有大量的人群都是这样,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里是没有去电影消费的习惯的,有些就是想消费都没地方。外来人群进入城市,慢慢的就会形成观影的习惯,不管是纯影迷,或简单的社交,或者情侣交往。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中都是没有的。简单的说,观众只会越来越多。未来我国一部电影的观赏人数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二,好莱坞电影增多会不会毁灭我国电影产业。上面袁冰涛的答案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其实真正所谓的大片绝大多数我们都已经引进了。再放开对我们的冲击其实也不会太大了。何况过几年我们自己的一系列大制作,植根我们自己文化背景的大片也将崛起,比如鬼吹灯,盗墓笔记什么的。
    归根结底,我们这么大市场,我中国又不是没有人才,担忧电影产业崩溃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也许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到2018年,我国电影能在国际上获得多少份额。完全市场化的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好有一比。会不会有影响呐?会。会不会玩完呐?不会。妈的,我们这些屁民都能想到的事情国家想不到,你以为国家怎么长期以来玩弄我们于股掌之间的?明知道让自己玩完,政府还要去做,这政府在你的想像中是不是缺点儿?电影进来了怎么放可是有光腚总菊的亲,别以为哗哗进来了一大波外国电影就可以随便看了,今年的各种排档保护,各种无节操下线,你居然不知道。香港影人心碎感叹那是从香港电影萧条就开始没断过。他们的衰落在于工业体系的不完善,香港电影创作的不是像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在运作,制作公司往往沦为业界大咖的附庸,技艺的传承还是来自于师徒传授。如同公司管理的人治层次,远没有达到好莱坞的工业化流程。一个成熟的体系可不该是这样。香港影人桑心叨叨了这么多年,只能跑到大陆骗钱,复兴依然看不到什么起色。他不沉痛才不应该。中国电影市场?我倒是希望它有个由盛衰落的过程【尽管有亲爹给了不死天赋,希望不大】,这样才能迫使自己改变,而不是固守一隅妄自尊大。热爱中国电影事业的人,更需要有实干的态度,别操心不该操心的事儿,做好该做的事儿。如果热爱中国电影,怕它亡了,可以赚钱投资,没钱就去琢磨写好本子。反正做点实事儿。已经注定发生的事儿,不去想办法做些什么让它向好的地方发展,学中央开研讨会可是屁用没有的。电影行业贩卖的是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之所以国外的电影有人看很多时候是因为人家的文化和电影品质更有吸引力
    观众的素质总会不断提高的 甚至提高到一个电影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的时候 电影就会退烧 这样的退烧现在已经初步呈现
    这不是中国市场的问题 事实上 因为中国发展的滞后 电影就像当初的奢侈品市场一样 在中国找到了大众热情的潮流 生活水平越高 这样的潮流越会趋于平淡 就像奢侈品和天价艺术品的退烧一样拜托你们发表豪言壮语的时候 去北京的各大影院看看 观众少到随时一张票像包场 人的娱乐热情就那么多,谁没事干成天去一部接一部看全价电影啊
    最终像欧洲一样的包月制或网络一样的会员制 会成为观影的主流消费形式,我们的眼光往回看,那里有我们自豪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辅以不同的刀工和佐料,可以是《雍正王朝》、《三国赤壁》这样的历史正剧,可以是《还珠格格》、《步步惊心》这样的历史闹剧,可以是金庸、古龙的功夫武侠,可以是聊斋、还珠的玄幻仙侠,可以是西游、封神的远古魔幻,可以是《寻龙诀》、《狼图腾》这样虽然很近、却又很传统的文化图腾。
    真正在特效上敢于追求大投入大产出,和美国大片有着相似发展方向的,也就只有中国电影了。2015年的《寻龙诀》《九层妖塔》《小门神》就特效技术上而言,已经是接近美国大片的水准了。预计2017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单片票房规模将有可能达到5-8亿美元,因此单就钱而言,将不再成为瓶颈。
    我们的创作者将有底气去想象未来。
    想象未来同样还需要社会主流的热情。

  4. 孔先生说道:

    中国电影市场在开放以后会不会崩盘,就看国家审查政策是否调整和中国电影人是否努力了。因为电影资本市场是唯利是图的,而观众是无情逐趣的。制片人 @袁冰涛 对美国电影筛选的标准(头100部;头100部里的75部;……)都是以当期的情况来分析的。可是要知道,美国人可是冲着钱去的。中国市场够大了,电影就可以为这个市场去做。那时的好莱坞,不单是美国的好莱坞,而且是中国的好莱坞了。一直看不惯国内导演、编剧或导演兼编剧,造屎喂屎的一本正经中国电影越来越强硬的给观众喂屎,你不死谁死?当第五代导演沉迷于与商业片携手共进后中国的电影艺术算是被推到了悬崖。电影艺术失纯甚至开始媚俗媚世,似乎讨好受众成了电影制作的出发点,市场经济效益成了目标和归宿。
    电影艺术又被称为技术艺术,以直接立体的视觉冲击传达给受众抽象的思维意识。具有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特征。然而在这样一个向着资本主义化和社会商业化中心急剧转移的时代,凭借着较为发达的经济,高度发达的科技,政府宽松的政策以及道德的默认等有利条件,技术终于成功喧宾夺主取代了电影艺术中艺术的主体地位,而艺术则被迫居于后方甚至流失。随之而来的是电影艺术的视觉审美,思想人格引导与社会教化等独特的社会历史功能被降到最低限度。艺术成了商业价值的延伸,市场的奴隶。
    当前我国经济仍旧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阶段还在第二阶段,收入结构已经在向橄榄型转变。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受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领导下中产阶级甚至于社会整体人群沉迷与物质享受,习惯于在电影当中获得安慰或者进行情感宣泄。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僵硬并不能使大众树立稳固的正确价值观。他们在基本的生理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囫囵地接受文化产品,但由于收到各种主客体条件限制并不能完全地挖掘出影片背后的价值,于是娱乐性为主快餐文化应运而生,价值冷漠也由此开始。
    电影制作者在面临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选择时也面对着社会主流意识的冲击,利益的诱惑由于不甘被社会抛弃通常选择后者。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第三代导演之前就有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学习的例子。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前进,如今第七代导演都已经横空出世,可学习优秀电影手法的人却寥寥无几全都醉心于国际的科技特效,一味追求画面感却缺少了电影艺术应有的对于社会的揭露反思与人性的挖掘等既定要素。电影人的自甘堕落使电影教育这一途径成为一条死路。
    但是中国电影的失纯并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卸给市场机制,这是政治,法律,宗教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电影艺术的复兴不仅是电影工作者的一己之任,更需要广大受众和其他文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拯救中国的电影艺术拯救失落的灵魂。城市化进程要持续到2030年,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大,这块蛋糕只会越来愈大,盛极必衰,会有新的观影方式彻底改变这个行业,或许是vr现在的国产电影卖的是噱头 加上国家对国产的过分保护 导致现在有点闲钱有点名气的都能来拍电影 原因就在于现在这些傻逼消费者畸形的消费观念 不在乎本身内容 只看炒作噱头 这些人看一日国产 国产就越往差走一步 人傻钱多也是国内电影伪繁荣的真相 反正我是不看的 也拦不住傻子们真正高票房的电影应该是剧本身佳 由好电影能得高回报推动电影发展 而现在好多商人找到让票房高的捷径了 就是炒作 那麽我理解为 佳片 会越来越少。。。上面是我在微博和微信上面的吐槽 复制过来 供大家参考 至于中国电影会不会灭亡 放心 这个国家最不缺的就是傻子 国产卖的本身就已经不是剧情了

  5. 泰迪说道:

    未来5年中国电影院观影人数还会大幅增加。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未来5年中国电影市场还会有长足的发展。
    利好消息显而易见——
    1、国家对盗版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养成观影习惯的人越来越多
    从《英雄》开启中国的大片时代开始,国内电影观众经过这十几年的洗礼,已经有不少培养出了电影院的观影习惯,偶尔看看电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习惯之一。按照目前的增速,2018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票房市场。
    同时,随着国家对盗版打击力度越来越大,间接上培养了人们的付费观影习惯,无论是去电影院看,还是在视频网站上看。快播CEO王欣被抓这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这也是中国打击盗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了。其实,从快播被罚巨款开始,就几乎注定了国内三四流的视频网站逐渐走向末路,至少是不能将盗版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2、类型片体系的建立,覆盖了更广的观众需求
    类型片市场的形成,细化观众群市场,迎合更广泛的观众需求,会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
    《山楂树之恋》《归来》这类文艺片能够吸引中老年观众进电影院,去看看自己当年的岁月;
    《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职记》《恋爱33天》等小妞电影,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观众;
    《小时代》这类流行青春小说改编电影,让人们见到了中学生的粉丝力量;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爸爸去哪儿》直接把观影人群拉到了小屁孩……
    …………
    据说《十万个冷笑话》也拍电影了,将来《暴走大事件》《万万没想到》也出个电影,不知道能不能开拓一个宅男类型片?
    等将来中国电影分级制作出现后,对于类型片的发展又是一个促进。
    3、资本的进入,促进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完善,促进让电影体验更好看,更有趣
    《变形金刚4》在国内票房19亿,也就是有3亿美金了。在北美,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上3亿美金,已然能够进入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历史的top50。
    中国的票房潜力必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先不说好莱坞,中国的资本已经蠢蠢欲动了,比如说阿里就投资了优酷,并且成立了大型互动娱乐公司;万达也收购了北美的院线公司,在国内也有300亿的影视基地;互联网大佬们如搜狐、乐视、百度将来也会更多地进入到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的。
    这些搅局者会用更新更潮的方式去开发电影的潜力,比如说众筹的方式去筹措电影资金,比如开发电影周边的利润等等,而这些资本让中国电影制作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预见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事——
    投资2亿美金的中国电影会出现(那些说中国电影比不上好莱坞制作的,我只能说呵呵,你有2亿美金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启用好莱坞的制作班底了);
    票房过4亿美金的电影在中国会出现(仅仅是在中国国内的票房);
    好莱坞电影公司会在中国成立分公司趋势是不可逆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只是在走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已。它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它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甚至我们电影市场的明天也许更有意思,更灿烂,更有想象力。《山楂树之恋》《归来》这类文艺片能够吸引中老年观众进电影院。。。。我原来是中老年人我国这个丰富多彩的奇葩国度,各个时代精彩故事层出不穷,只是受审批制度压制着大量创造力,今后如果慢慢放开,不知道有多少1942,1960的故事出来。一个二战,国外诞生了大量的各个角度的战争或反战电影。我们的战争,政治,斗争,派系,不知道得有多丰富,,远超过编剧的想象力,而且都是深刻的,人性的,可以国际上拿奖的好素材,以经济发展的状态,中国的电影市场只会越来越好,城市化进程无疑会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走进电影院(现在的年轻人休闲的项目实在不多,加之中国人非常喜欢两个人小聚会,电影院几乎是必选之地)。
    至于中国的电影产业应该不如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好,但是肯定也是充满机会和发展的,年轻的导演的作品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毕竟中国文化有一定特殊性,所以中国电影产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自然也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但为了经济发展,政策肯定是越来越有利市场继续发展的)。虽然很多数据表示中国电影市场还是新兴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个人觉得2020年左右应该会萎缩。第一,国产片质量得不到提高,整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因为剧本创意什么的基本都被全球电影拍完了,再拍新片大多无非是新瓶装老酒,难得出一个像人类清除计划那样创意不错的电影,再者广电坑爹的审核基本上扼杀了大部分国产片不错惊人的创意。罪魁祸首就是不设立分级制度) 第二,好莱坞电影同样面临创意枯竭,出一部像人类清除计划那种创意的也不容易,况且要能拍好也不容易(拍烂了)。看看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大片排挡期就可以知道,未来几年最火爆的市场依旧是超级英雄爆米花大片。但人们很快就会视觉疲劳乏味。或许漫威能在萎缩前完成三部策略,但DC就难说了。多数超级英雄爆米花大片不如前作卖座之时(考虑通胀),就是国内市场萎缩之时。 第三,引进片单一,基本全是好莱坞大片,而且因各种因素引进日期在网上高清资源出来之后,票房影响更大。如果广电再不尝试引进其他电影工业发达国家的优秀作品缓解美超的审美疲劳,则引进片市场也会萎缩。综上所述,2020年左右,国产片不争气,引进片单一审美疲劳,网络影院的兴起,中国电影市场将出现萎缩衰退。

  6. 白景往说道:

    那中国电影最辉煌是什么时候呢?第五代那肯定不能算了,第五代只是赶上了国际电影节的正点航班。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候是早期的上海电影,在上海被日军攻陷之前,我来逐条给题主分析一下。
    现在的审查制度导致有深度的电影难以拍出
    现在的审查制度怎么了,现在的审查制度是没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审查严的题主你知道吗?1930年11月3日,行政院公布《电影检查法》。1931年2月25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电影检查制度。然后当时最火的《火烧红莲寺》在拍了十八部之后被毙掉了,原因是“形状怪异惊世骇俗“。
    题主,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被禁了吗?
    虽然当时的电影业被限制了很多,但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我们都拍出了什么电影?《渔光曲》《马路天使》《风云儿女》都是三十年代拍出来的电影。这些电影在国际收获了票房和口碑,国民党政府的禁令并没有阻止当时中国电影业地发展。
    畸形的市场导致烂片能赚钱
    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构成。我不用给你找具体资料,现在去影院看电影的80后90后占据了绝大部分。那这批人都是什么人?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自己的品位。题主再去查一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盲率有多高。为什么那个时候中国电影的质量却那么好呢?难道不应该是因为观众素质低,所以大家都去看《小时代》了吗?所以市场也从来都不是烂片横行的主要因素。
    文艺片无市场,垃圾恐怖片泛滥却总能满载而归
    文艺片无市场倒是真的,但这不只是中国这样,欧美也这样(欧洲个别国家除外)。文艺片有市场的是日本,但是也很难挣到钱。垃圾恐怖片泛滥。我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去调查过,就直接这么说了,2014年上院线票房还不错的只有京城八十一号。每年少的可怜的恐怖片数量远远称不上泛滥吧?虽然确实很垃圾。
    按这个趋势,我觉得中国电影很可能走向灭亡
    造成上面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中国电影的基础不好,又被揠苗助长。有点类似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是因为电影工业刚起步就遭遇了日军侵华,上海被占领让民新和昆仑的多年积累付之一炬。
    至于建国后,六十年代我们拍《李双双》的时候,迈克尼克尔斯可是已经拍出了《毕业生》了呢,各种原因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懂。
    但是绝对不可能像题主说的那样走向灭亡。
    1951到1978年这段时间成为了一个文化真空期。在电影方面,除了电影学院的一些老教授还在坚持翻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电影美学理论,国内基本还停留在歌颂领导人的地步。
    电影学院从78年开始恢复招生,开始为中国地电影培育新鲜血液,可是我们已经比国外晚了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欧美包括日本的电影美学是成体系地继承和发展的,我们还在两眼一抹黑地摸索和学习。大家看黑泽明的《蜘蛛巢城》再去看陈凯歌的《无极》就明白了,同一个故事,黑泽明早拍半个世纪还远远地把陈凯歌甩出几条街。
    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演员开始尝试拍电影然后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赵薇是例外,她是导演系的研究生,而且她的那个剧组阵容确实强大地令人发指,不火没道理。)至于邓超,至于《分手大师》,呵呵。说实话他的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一度想过退学……但是这个现象很快就会消失的,不信你们等他第二部电影。
    原因就在于中国电影人缺少自我美学的积累,一个没有审美的人如何拍出好电影呢?
    特别是现在,中国电影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房地产不景气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文化产业,法规的健全开始注重对版权的保护,设备和电影技术革命使得“电影”这个领域的准入门槛变低,以后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涌入电影工业环节。而且电影的审核也在逐渐放松,我觉得娄烨的《推拿》就是一个不错的信号。
    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好的电影作品推上院线。
    按这个趋势,中国电影不仅不会灭亡,还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突破一年五百亿的产值。国产电影也会从美国电影的侵略中重新抢回半壁江山。学技术的是不用担心就业和收入的,关键就是我们这些学理论的,要么高的吓人,要么在北京房租都付不起。他这次没用DV拍已经很难的了…还有,你见过他参加公开活动的样子吗?忸忸怩怩害羞脸红,一说话还紧张结巴。就像小受一样。所以电影风格沾染他的气质很正常。好片子不一定会有 好票房,因为好片子深刻,需要人思考,但是大部分人是来电影院休息的,生活已经比较累了,还要人休息的时候思考 真的不要指望票房了。
    只希望那些大票房片子不要太烂就可以了,不要完完全全为圈钱而圈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就不是世界电影强国,谈何重生?
    没有什么毁灭或崛起的。艺术限制和泡沫经济在任何国度都会出现,我国也不例外。
    制度带来的弊端,会影响并长期压迫创作,这玩意你我早已心照不宣。
    但真没必要太悲观主义。太消极就没法抵抗了。
    从电影技术进步角度考虑也好,还是从产业链条的成长考虑,现在中国电影的势头都是向上的。现在都没有到要说毁灭的那一步。
    最受市场宠爱的,从来就不是艺术成就最好的,这不是中国特例。
    而至于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坏电影,还真没有统一的标准。
    你嫌XX片不够深度所以不好吧,人家还有人嫌你喜欢的电影太晦涩看不懂所以不好呢。不同人吃不同套罢了。你去影院是为了展望宇宙的未来反思人类的存亡,而有人就为了看明星摔个大马趴图一乐,这两者的差异也很难评价对错。
    每天都在愁怎么才能把家里的地瓜换成白米饭换换口味的人,是很难去关心分子料理的做法的。什么人都敢横插一脚拍电影,这个事在以前基本不可能,可现在大家都搓手跃跃欲试了。
    参与门槛的降低虽然带来了整体创作心态的浮躁,很多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盛行。但同时也确实是机会。
    创作群体资本的大规模膨胀,各种人和资本的涌入,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扩张是好事。可事实上电影真正作为艺术,攀爬难度真的很高,想往上走一个台阶,还是要靠真正的专业人才。
    而那些泡沫,是涨潮的助攻,潮退以后自然会消散,会被拦在这个新一级门槛外。不论我们的现状有多么糟糕,可以确定的是,在我国的电影历史上,还真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好。该来的总会来,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7. 宝木大人说道:

    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盗版对中国影视业的打击吧,什么审查啊,分级啊,垄断啊,在这面前都不是个事。

    最近关个人人就哭天喊地的骂天骂地的,但有谁仔细想过,人人啥时候推动过国产电影的发展了?只有弊端吧。人人等下载站 这几年让大量国内观众养成了 不花一分钱就看电影的习惯。整个市场中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花钱看电影。一群伸手党,更有甚者遇到字幕组更新不及时都会开骂。。。很多观众已经变的畸形了。知道人人版权方面有问题,但又不反对。这不是给广电洗地,谁都知道广电绝对不是真的为了维护版权而封人人,但人人死的真不冤。中国电影业要更进一步,版权方面一定要规范化。
    很多人又找借口说因为国内没引进才看盗版,不过国外也不可能同步不删改的引进,有心关心下日本动画在美国的待遇就懂了,机器猫等了30多年才在美国上映,很多日本动画引进美国都要经过几年的删改才能播放。在哪个国家同步引进的都只能是少极少数作品。不引进不代表看盗版就是对的。
    这方面只能喷国产影视产品质量太差,大家都不想看,国外的又没法及时进来,但反过来想,如果国外的即使进来,国产电影就更没活路了,这也是一个很矛盾的现状。另外不要想当然的看到某部电影破X亿就觉得,就觉得大家都花钱看了,电影行业景气了,可要知道隔壁韩国人均一年观影量是3-4部左右,而中国好像还不到0.5部。美国大概也有2-3部一年的人均观影量。中国整个电影市场一年将近600-1000部电影,一年也只有100多部能上映,这100多部里面也没多少能赚钱的,极少数靠着宣传和明星,导演能吸引一部分人买票,而大多数投资都是亏的不能再亏。你说面对这种市场 投资人会花大价钱去创作高质量的产品吗,敢去培养新人吗?更别提拍什么有深度的文艺片了,这风险更大了,最后会血本无归好吗。所以现在国产烂片遍地的结果,盗版影视充斥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投资人因此为了保险,要么拍低成本烂片赌一把,要么只用有名气的导演,演员,并花大价钱做宣传。这又导致演员价格水涨船高,反过来让花在电影本身上的钱更少了。
    这是一种完全看不到出路的恶性循环中国电影还是需要更多时间,版权意识都没建立起来,观众对高水准电影的需求都没培育起来,你叫市场大跃进到欧美那种成熟度怎么可能?另外不得不吐槽一点。中国电影已经毁了好吗!还走向毁灭哪。。。 还是那种还没长大就被毁的情况。有人说像历史上的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确实很对。
    本来起步就受到自身水平和审查的制约,刚有点起色就被盗版压制的毫无还手之力。
    在我看来,电影的本质就是讲故事。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故事,也就是好的剧本。而好的剧本在我看来并非是牛逼的编剧赤手空拳写出来的,更是在一个有利于编剧写剧本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这个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人对阅读的渴求。只有一个喜爱阅读的民族才能孕育出美丽独特的故事。
    这一点我本来想举英国的例子的,因为听说英国人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不过后来想起来自己没去过英国(囧),道听途说的就不瞎说了……
    而我认为这几年,我们的阅读需求在不断的提升着。这种需求也许表现在诸如网络小说或者微信鸡汤等等这些也许知友们比较不齿的读物上,但有需求总比没需求强,良好的社会风尚想要形成的话,多读书恐怕是必经之路。像知乎这种推崇“人丑就得多读书”的平台的兴起也证明阅读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提升。
    而有利于优秀的剧本出现的条件除了阅读习惯外,合理审查制度也是可能缺少的。但是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复杂的,牵扯到中国传统思想行为习惯,恐怕不是我这种门外汉能妄谈的……还有就是所谓的烂片赚钱的问题。在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下,找明星、做宣传、赚快钱,似乎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我觉得减少烂片的方法,应该是让好的电影更容易被拍摄出来并且一样赚钱。而这一点现在看来不易,但用心做电影的人多了,总会有量变导致质变的一天。走向毁灭一蹶不振是言重了。
    题主义愤填膺的心情我能理解,当我看到一些很奇怪的片子居然堂而皇之的宣传,不害臊的出现在院线时候,我觉得吊打影片主创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我自己的火气。
    要分析中国电影的现状,一定要从他的成长轨迹来看。
    1985年,卢米埃尔翻腾出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电影算是闪亮登场了。
    而当时的中国刚经历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到达高潮。
    1896年,也就是电影发明半年后,就在中国有播放记录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5年,丰泰照相馆《定军山》。
    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中国故事片开始设置,
    二十年代有条不紊的拍摄,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至少倒腾像模像样。拍拍鸳鸯蝴蝶,神怪片。
    三十年代时候,国内环境风起云涌。
    长征,华北事变,抗日打响,
    那国内电影的拍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题材多是反应社会现状。
    抗战时期,一直打到1945。
    这一段时间的电影质量其实很低的。比起之前还要倒退。
    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开始蓬勃发展。
    结果好景不常。1951年,领导人亲自批评《武训传》,开始掀起一波文艺整风。
    那大家就很难拍东西了。
    1953年,局势缓了一些,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大家一起拍拍拍。
    隔年又开始反右斗争,一路波折,紧接着文革。
    文革就更加惨不忍睹了。
    一直到四人帮粉碎,
    1976开始转折。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第五代导演就出来了。
    所以看了中国电影的成长史,你会发现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就比较不好。加上爸爸管的比较严格,人家孩子在院子里玩,你在家里关着,看小人书还被揍。诸如此类。还经历了几次童年阴影。
    那你说他现在能壮实吗。
    他只所以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是有原因的。
    除去成长历史原因,还有电影审查制度,国内环境。电影产业结构。以及国外的一些大朋友虎视眈眈。
    我懂得不大多,也只能提到这一些我个人以为的因素,具体不好意思展开。
    但是不要悲观,不要心急。
    现在观众的眼睛是越来越亮的。也越来越挑剔。除了那些投机倒把乱来的,其实还有很多人在专心做电影的。还是有很多很好的导演的。
    优秀的电影人大有人在,我觉得新一批电影人的出头之日也不远了。
    爸爸管的严,从小你只看生物书,可是你现在的生理知识其实已经可以自己写本生物书都没问题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办法总是有。
    我对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的看法,是觉得有很多乱的,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历史都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新事物一定会淘汰旧事物的。
    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当前的地位,可不只是那么一点点票房,后头涉及的产业,经济,政治,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视。
    电影的明天会更好。
    ,,,,,,,分割线,,,,,,,,,
    忍不住前来大放阙词,实在大大的不通
    手机手打,全文乱七八糟。题主蛮看吧。
    时间不多了。我去睡午觉了,下午还要继续看书,本来只想随便写写,其实也只是随便写写。
    我。爱。电。影。

  8. 郑是在下说道:

    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量化投资云计算、大数据和量化投资本身都是专业术语,然后又要讲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量化投资,这个听着是有些枯燥的。但是,想到投资理财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又想到早在1997年,量化分析驱动的“深蓝”电脑居然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些专业术语离大家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

    这些专业概念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云计算就是把很多电脑放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计算资源,大数据就是关于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各个方面体量非常庞杂的数据。以淘宝网为例,大家都知道双十一的时候,淘宝上的交易非常火爆,对于所有人所有交易记录的组合,就是一个具体的大数据。当我们想知道哪个时间段的交易最火爆的时候,数据的体量过大而无法用个人电脑进行分析,这时候计算机服务器阵列组成的云可以提供足够的运算能力,我们最终应用所谓的云计算,分析了上述数据,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论。什么是量化投资?
    什么是量化投资呢?其实,就如同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靠经验,讲究“望、闻、问、切、听”,西医靠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数据综合判断病情。量化投资无非就是用指标和公式驱动投资和交易。还是举淘宝的例子,卖家需要考虑安排今年双十一的客服配备和商品物流安排,如果卖家根据去年的经验判断,“中午的时候买家比较多”从而在中午增倍客服,并预约好物流,这就是定性投资。如果卖家使用云计算对自己去年双十一的销售大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发现“11:25至12:15,12:45—13:30”的时段交易最活跃,并因此倍增客服、预约物流,这就是量化投资。2010年我国推出了股指期货,第一次有了可以做空市场的工具,从而为设计基于算法的复杂策略提供了基础,因此2010年我们叫做对冲基金和量化投资元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四种和量化投资相关的产品蓬勃发展。第一种是做多股票、做空股指期货的阿尔法对冲型产品;第二种是利用股指期货可以日内多次买卖交易的特点,用技术分析和程序化交易股指期货,所谓的程序化CTA产品;第三种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用复杂算法高频率交易股指期货,所谓的高频交易产品;第四种是,对股指期货和其现货ETF/股票进行价差买卖操作。当然,这些高端的量化工具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和科研投入,因此主要掌握在专业机构手中。量化投资出现的意义是,科技和工程力量进入了理财行业,老百姓不仅可以选择跟大盘随波逐流的公募基金,也可以选择所谓的绝对收益理财产品。云计算时代的量化投资量化投资元年之后,很多对此感兴趣的相关专业人士都加入到量化投资策略的开发阵营中,相对于有限的资产管理机构和产品需求,人才和策略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需要出路。另外一方面,有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他们对直接购买理财产品不感兴趣,希望可以通过证券期货账户参与到自身财富管理的过程中,但他们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理自己的账户。市场需要一个策略提供者和需要租用策略模型的理财者对接的平台,使他们可以交易;理财者租用模型后,也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模型使用环境,保证策略的正常运行,这就是云计算时代的量化投资,所谓的“云交易”。微量网正是上述云交易一个具体的大众应用。

    在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代中,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甚至万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今,这些技术也开始逐渐渗透到智力博弈的巅峰行业——财富管理行业。上个世纪的科幻片中,那些笨头笨脑的机器人如同天方夜谭,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那些形象现在已经成了古董。租个机器人去投资理财,已经成为了现实,但会像最近电影上那样,出现一个和人完全一样,还具有自进化能力的“机器人”吗?当然,量化投资的思想来源终归是人,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量化投资,将投资的想象力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简化了我们的生活,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这让大家看到了科技进步的某种希望。量化投资更多是一种方法: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处理投资行为,或者说,像做研究一样做投资。
    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步:分析研究对象,建立模型加以解释,在实践中修正与应用模型。市场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玩家,张老板,刘大户,李家散户军团,量化投资就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他们的行为,看看能否发现相对稳定的关系,利用这个你的研究发现投资、赚钱。其中一个玩家叫政府,这个玩家既能定规则,又能吹黑哨,还能上场踢球,筹码特别大,只手遮天。那么是不是就不能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他的行为了呢
    没道理。这个玩家一样要被重力束缚,一样要遵循客观规律。 你一样可以可以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它的行为模式并借此获利。 无非是充分考虑这个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研究方法做些调整罢了。这组数据“《变形金刚4》在美国的专业影评网站烂番茄网上的新鲜度只剩下15%不到了,而《变形金刚2》的烂番茄新鲜度是17%”,这已经不知道被国内媒体转过多少回了。烂番茄,光看这个名字你就大概可以看出这个网站有多“专业”了。(好吧其实这只是个比喻,我并不较真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就像我不较真国内豆瓣影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变4真有那么差嘛?作为商业电影,其实很多北美电影网站观众影评分数普遍在A-这个档次,这个事实被很多国内媒体选择性忽视了。除了“专业”影评人,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变》其实还是水准之中的,根本不像某些媒体所说的“差评如潮”。要真是一无是处的烂片,票房也不会长时间高速度的增长,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恩不排除也有走眼的时候)所以就说明,你喜欢的并不是别人的糟粕,并不是捧国外的臭脚,爱看甚至觉得好,观点是和世界接轨的,至少和大部分普通人是一致的。客观来说,作为一个变迷,《变》系列用心致敬原著动画漫画的的地方很多,隐藏彩蛋也不少。但是无奈这个系列卖拷贝风格太重了,注定槽点满满。卖拷贝导演是何许人也?拍电影的套路就是那么几种,能给人很纯粹的视觉刺激,但镜头过快信息量过大,有些剧情信息其实交代了,只是你没来及思考甚至看清就过了。当然即使你发现了仔细推敲可能也觉得不合理,可马上就会被接撞而至的激烈画面所吸引住,哪还有空纠结剧情呢?所以《变》你可以事后吐槽剧情,但是至少在观影过程中不会因为剧情方面的问题给你不适的体验。美女,豪车,逛逛逛砰砰砰的爆炸,这才是票房保证,至少大众观众也是喜闻乐见的。就不说国外了,国内爆破个违章建筑,放个礼花鞭炮都有无数群众围观,充分说明了破坏欲其实也是人类心中隐藏的本能欲望,那我去看个精彩的大爆炸电影,更何况还是儿时经典动画和玩具在大荧幕上的转世表演(那时同期也有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可是如今国内只要有人放话要电影化真人化,基本八成人都是跪求别拍的,因为肯定是颗雷啊),我有什么觉得丢人甚至耻辱的呢?和某些电影比起来,看个变形金刚至少不会遭受异样的目光,更不至于因为他是美国的就被正常人扣上不AIGUO的帽子。我也想爱啊,但是ZUGUO啊你倒是给我一部真正能满足我实际需求的电影啊。这也说明,喜欢大场面大特效是人之常情而已,如果国产电影在技术上能达到同样水准,那无疑会有更多的人贡献票房。大家爱看只是片子本身的问题,和片子国籍无关。从电影角度来讲,可能很多人反感《变》系列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太过明显了,没内涵没档次,就一个字“俗”,而且还是国外的“大俗”,糖衣炮弹嘛。说真的,那这么来看,国内某些电影已经不只是“大俗”了,简直到了“恶俗”的地步。恩,那批判的态度倒简单了,只要去掉“MINZU”,保留“耻辱”即可。其实电影本来就是一门海纳百川,雅俗共赏,并且目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就《变》系列电影的目的来说,正如别的大神所说的,就是娱乐大众和赚钱,《变》出色的完成了这两项任务。不管在国内国外,如果票房不高那就是失败。尤其本集重点迎合中国市场,如果在中国票房再不高,那就是失败中的失败了。最后钱谁赚到了,这不是观众应该考虑的问题,谁出资源拍的谁赚天经地义,难道因为是在中国放映了就把中国市场的票房收入全都交出来吗?市场经济,谁的好观众买谁的单,明明不好,这边你提供保护那边呼吁我拥护是完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说回《变》好不与好的评判问题,欧美的影评人实际上不像国内影评人士那么高尚。国内某些豆瓣党黑某部电影往往动机单纯,只是为了展现自己丰富的电影知识和广博的电影阅历,外加强调自己的professional。而欧美部分影评人往往是处于一己私利,以口碑导向为要挟,把影评分数作为敲诈勒索、发泄个人恩怨的必备作案工具。很不幸,卖拷贝老师脾气太差为人太狂得罪人太多了。而且做为公认的奥斯卡最俗导演提名人选,黑他总没错的,墙倒众人推也是大家乐此不疲的事情。就算他导出了一部旷世奇作,那照样还是会有人惯性的黑,更何况《变》的确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呢?所以就算欧美或者国内网站评价低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喜欢并不能说明自己的智商和品味有什么问题。当年变形金刚动画片热映的时候就有无数媒体跳出来批判,说宣扬暴力,少儿不宜。甚至上升到yishixingtai问题,比如擎天柱红蓝配色代表啥,威震天变个手枪又代表啥,这绝对是ZIBEN主义在含沙射影啊!反正不管如何,只要国外的东西火了,国内总会有满腔热血的“AIGUO人士"大打民族牌。恩,我想大哥要是把头和腿漆成红色,身上最好再装饰几颗金星,就算他带领汽车人征服人类世界这么无节操的剧情过审查肯定妥妥的了。不要看gaigekaifang多少年,人民生活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爱上纲上线、爱振臂高呼却毫无作为的人在我天朝永远不缺的。所以,今天的孩子们只能看喜羊羊了,哦不对,喜羊羊前阵子听说都因为“暴力”被禁播了嘛。哦对了,还有武装机兽百变鸡受什么的。恩?你说这就是山寨的变形金刚嘛!!套路都一样啊每集就是打打打打打打多暴力啊,而且还是人家十几年前用过的题材了。大胆!变形金刚怎么能和国产原创动漫相比!我是国产我就根红苗正,至少现在小朋友们会自豪,我从小到大看的动漫都是ZUGUO出品啊!不会被扣上MINZU耻辱的帽子。另外补充一句题外话,玩变形金刚模型的人肯定都懂ZUGUO版是一个怎样的版本吧。

  9. 马一栋说道:

    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兴盛我认为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那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变形金刚4的热映,加上中国观众的热议。这就说明一方面我们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在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是理智的,保证了我们不会被外来文化入侵。所以这不是民族知耻,反而是好事。小作坊和系统性流水线作业的区别。小作坊就是大家各起炉灶,好多东西都自己从0开始,互相之间处于不合作不交流甚至于拆台互黑状态。非良性循环。好处是可以自我掌控,容易形成有风格的东西。比如当年的香港电影。坏处是经常个别失败或者洗牌会导致经验技巧技术丧失,比如改革开放市场化后原计划体制下的国内电影厂美学理念导演演员水准影片质量道具灯光特效等等全面断代丢失,小作坊总是处于开拓期,各种开荒尝试,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最后剩下还是就一穗。现在韩国电影也有类似的问题,不知道能不能转型成体系化而不是个人化,但是体系化需要大市场支持,它的影视业市场始终不够大。老米的影视业系统性流水线,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以及保障,利益和经验以及技术有分享,单一公司失败并不会导致其制作影片的技术技巧经验也跟着失去。一家公司倒了,它的人员和技术还可以获得其他公司的使用和招募。一批导演编剧演员替身特效等等水平不够或者缺失了,马上会有新的一波顶替上。以及拍什么类型什么题材的片子,都有人才有资源有票房支持(小作坊则相反,拍什么都会缺这个缺那个,而且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形成积累进入良性循环,依旧缺这却那)。以票房大荧幕体量和观众消费来说,中国和美国都属于有很大世界数一数二观影市场。相应的,投资规模也将会是是数一数二的。因为中国电影人和中国观众都越来越有钱……从技术到理念到人员设备 中国电影业或者说大陆电影业都还有很多问题 但这里面很多问题都是能花费时间解决的这不是因为我相信“中国人是有办法的”的缘故 而是因为更现实的原因:整体上优秀的电影有更强大的盈利能力中国电影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国外大片的引进,中国电影只是在更加开放的市场不得不与一些引进视觉大片竞争票房份额,随之诞生的就是一些单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烂片”,但去年的电影《钢的琴》就体现了中国电影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只要大家都对中国电影有足够的信心,而并不是单纯的批判所谓社会自由度的减退,理性对待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完全可以有美好的明天。
    并不赞同对政府的批评,本人并非五毛,但仍相信这届政有着积极的执政理念以及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基的远见,你想看到的进步的好电影,大部分都在里面。
    张艺谋的活着,放在这两年,绝对是被禁止上映的类型。
    因为这几年社会暂时处在倒退的阶段,所以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东西都在倒退。
    走三步退两步,现在正在倒车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和2001年《电影管理条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从结构层面删除掉了“电影审查”的章节,把其中的内容部分并到了第二章“电影创作、摄制”和第三章“电影发行、放映”当中。这其中我听到周围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下面这点:2001年《电影管理条例》里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电影制片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负责电影剧本投拍和电影片出厂前的审查。
    电影制片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对其准备投拍的电影剧本审查后,应当报电影审查机构备案;电影审查机构可以对报备案的电影剧本进行审查,发现有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禁止内容的,应当及时通知电影制片单位不得投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五条 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等,应当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
    参加前款规定的电影展、电影节的电影片,须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的电影片经批准后,参展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电影片临时出口手续。参加在中国境内举办的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的境外电影片经批准后,举办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临时进口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里的规定:
    第十六条 取得《电影摄制许可证》的企业、其他组织拟摄制电影的,应当将一般题材的电影剧本梗概向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备案;应当将特殊题材的电影剧本送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审查。电影剧本梗概或者电影剧本符合本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将电影的基本情况予以公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制定。第二十四条 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可以参加境外电影节(展)。送展企业、其他组织应当在境外电影节(展)举办前,将相关材料报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五条 摄制电影的企业、其他组织应当将取得的《电影公映许可证》标识置于电影的片头处。
    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参加电影节(展),不得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进行传播,不得制作为音像制品;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和之前对比,电影摄制、上映的行政审批程序得到了【纸面上的】部分精简和明确。1、比如一般题材的电影剧本只须备案,只有特殊题材的电影才需提交审查。但是具体找一下【备案】的流程,就会发现:《广电总局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
    (一)电影剧本(梗概)备案
    1.电影制片单位(包括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的各类影视文化公司,下同)摄制电影,应在拍摄前由第一出品单位将电影剧本(梗概)送工商注册登记所在地的省级广电部门备案,省级广电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作出决定并上报广电总局,待总局公布备案结果后,由省级广电部门对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单位发放《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回执单》、其他电影制片单位发放《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修改后拍摄或不同意拍摄的应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制片单位。
    2.凡剧情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涉及国家安全、外交、民族、宗教、军事、公安、司法、历史和文化名人、敏感历史事件等方面的(以下简称特殊题材),省级广电部门须将电影剧本征得省级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备案。
    3.拍摄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重大文献纪录影片、中外合作影片,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电影剧本后,按相关的管理规定报广电总局进行立项审批。
    4.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所属的电影制片单位摄制电影,将电影剧本(梗概)直接送广电总局备案或立项审批。
    5.各省级广电部门应将同意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的情况及时报广电总局,内容包括:影片名称、备案单位(联系人、电话)、编剧姓名(实名)、故事摘要(300字左右)、备案意见等。
    6.广电总局对备案情况进行汇总、审核后,于每月上旬和下旬分两次在广电总局政府网站公布全国电影剧本(梗概)的备案结果。未经备案公布或立项批准的电影剧本(梗概)不得拍摄,完成影片不予受理审查。
    所以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能说从【流程上】避免了拍到一半才接到不得投拍通知的风险。事实上是延续了“一备两审制”的规定,通过行政审查下放的方式,加大了对电影审查的力度。嗯……2、比如参加国外影展和电影节只需拿到《电影公映许可证》再提前备案就可以,而不需要再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这点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备案方式暂时没有找到,估计还是会有相应的规定。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只是在《电影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后续推出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做出来循序渐进的文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大突破和革新性的改变。结构上的改变往好了可以说是预示淡化审查的进步,往坏了可以说是偷梁换柱糊弄大众;内容上还是玩文字游戏的嫌疑比较大。
    初步按照《促进法(草案)》传达出来的信息看,电影拍摄依旧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审查力度只会逐渐加强,审查程序会变得精简并可能更加高效,期待分级制度以及合拍突破的照例可以洗洗睡了。

  10. 左诚说道:

    个稍微资深点的,艺术价值观特别正的,正义感强烈的影迷来吐槽的话,随便2、3万字我觉得不在话下。前两天刚看过一篇文章,根据豆瓣评分把除了两部超过7分以外的1-8月所有国产电影骂了个遍,文章很长,文章中蕴含的痛心疾首和深深失望感让我感同身受,题主所提到的小鲜肉霸占大小荧屏正是文章作者猛烈抨击的一个现象,但我并不完全赞同文中的观点,今天正好借着题主这个问题冒着被喷的危险来唱个反调。首先必须承认一个观点,小鲜肉霸占荧屏这个现象对国内电影产业来说肯定是弊大于利的。通过这个现象,电影成为了商人利用明星粉丝圈钱的工具,不可否认这是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亵渎,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丁点儿对于电影产业的“利”。
    1、关注度的提高。这个不用怀疑,而且这对电影产业来说绝对是正向作用。即便小鲜肉的脑残粉,我们也可以通过上文提到的文章,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关注偶像主演的电影发展到关注电影,再到关心电影,这对电影产业来说绝对是有利,因为只有更多的人真正关心电影,电影产业才能得更好的发展。
    2、资本投入提高。这也是肯定的,你看看张光北老师的吐槽就知道,请小鲜肉拍戏是个很烧钱的事。上文提到的文章中今年两部豆瓣评分超过7分的电影分别是《火锅英雄》和《路边野餐》,作为一个电影投资人,即便再热爱艺术,从结果来看,应该会更愿意选择投资《火锅英雄》,商人首先看到的都是利益。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投资《火锅英雄》这类电影赚钱的投资人,会有人愿意投资《路边野餐》这类纯艺术的电影吗?只有更多资本的引入,有才华的电影人才能有发挥的空间。不要奢望每一个宁浩都能遇到刘德华,更多的投入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特别导演这个岗位,没人会请小鲜肉来做导演吧。
    票房的虚假繁荣掩盖了很多电影产业正在发生的问题,所以很多关心电影的人都像我开头提到的文章作者一样痛心疾首,但把问题全部归咎于某些难以立刻改变的现象和制度我觉得意义不大。介绍更多的好电影,提升关注电影观众的观影水平,提供更多新鲜的电影创作想法才是真正关心电影产业的非创作者们应该做的吧。至于目前来看对于小鲜肉拍的电影,如果确实影片质量低下,完全以圈钱为目的的,还是以抵制为主吧。吐槽的话注意内容发布平台,现在这网络暴力也确实让人担忧。其实老腊肉也是从小鲜肉成长起来的,只不过现在的老腊肉在当年还是小鲜肉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名气罢了。
    其实题主想说的并不是小鲜肉的问题,而是一群根本不会演戏的小生占据荧幕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算是个问题,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是个好事,先吸引的关注人群多了才能进行优胜劣汰,但是也反映了中国市场的浮夸和浮躁的风气。
    总之,中国电影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