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大院十七年,送别过不少同事。他们之中,有的被遴选到上级法院,有的考进党政机关,有的提拔任了要职,有的下海或做了律师……聚散本寻常,亦无长亭短亭,但每每看着一个个远去的背影,心底总会泛起几声莫名的唏嘘。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回想刚进法院的那些年,机关人员流动静缓,偶有脱下制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的个例,在世人眼中往往不可思议,毕竟,这是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铁饭碗,牢牢地端住它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渐渐地,一代人在老去,一些人在离开,有的基层法院陡然间发现已有十年不曾进人了,放眼望去满座皆秋。青黄不接的后果在各环节开始显现,原本按一乡一镇设置的法庭收缩为中心法庭,有的已凑不齐一个完整的合议庭,院里符合提拔政策年龄的干部屈指可数……

近些年,随着法院日益走向社会前台,这种局面在决策层的重视下逐步得到改观。一大批法庭择地重建,院长们不再整天为工资缺额和办案经费四处奔走,一直受困于地方财力而设限的编制也获准使用……年轮更替,50后迎来退休潮,80后进入职业场,大院里每年都要补充一批新鲜血液,他们大多刚刚走出法学院,历经司考、公考层层选拔进来,并很快获得法官任命充实到办案一线,稚气尚未褪尽,法袍已然加身。

司法不是安坐论道的纸面文章,法官更是一门素养、经验和心性无一可或缺的职业,远不是拿一纸证书换一个法槌那么简单,法学院的技能训练与司法具体实践的对接,无法寄望于一蹴而就。速成的年轻法官们很快遇上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激情理想与尴尬现实的抵牾,法言法语与村言俚语的隔膜,尚未婚嫁却要调和横眉冷对的夫妻,所办案件被信访无休无止的折磨,涉世之初便要直面人心博弈的山川之险,微薄薪资与有房有车有家的梦想之间的鸿沟……更重要的是,总是欲说还休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隐痛,城外的风声雨声无时不撩拨着他们驿动的心。于是,很多人慢慢陷入了沉默,笑渐不闻声渐消。

本杰明·卡多佐说,法官“并非淡然地伫立在偏远苦寒的山巅;那些席卷其他人的伟大浪潮,不会刻意改道,从法官身旁绕行”。转型期社会施加于司法的影响宏大而深远,在改革进程中远未磨合定型的司法生态不可避免地要砥砺着年轻的心,促使他们在众声喧噪中作出冷静的回答,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在夹缝中坚韧生长。

与学养背景混杂的前辈们相比,这一代的年轻人算是专为司法熔炉量身订造,注定要成长为法治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要在现实模具的规制下和听讼决狱中尽快成熟,还要学会在公众挑剔的目光和口水中唾面自干。司法仍在负重前行,年轻的法官们注定要在纠结中成长,也在成长中纠结。

报端上不时有法官离职的新闻,不经意间,我又送别了几位年轻的同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还会送走自己。世界越大,择业的自由度越高,当年进院时或许华山一条道,如今出去的路已有万千条,走有走的原因,留有留的理由。但无论是掉头而去,还是沉默坚守,又或欲走还留,法院,始终都是他们心中一个明亮的结,又或午夜醒转的一个梦,这是一名法律人无法抑止的情结。

(作者为基层法院法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