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市场饱和,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合并只是时间问题

共享单车是继打车软件市场后又一个互联网风口,在人口众多城市就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时间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成百上千加共享单车企业,再加上资本的垂青和助力,产生了ofo小黄车、摩拜单车、永安行、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知名企业。

一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无外乎主要由市场需求和资本支持两方面决定和影响。打车软件市场经过几年发展和角逐,为了避免无谓的烧钱和恶意竞争,滴滴出行、优步(Uber)中国、嘀嘀打车这前三名企业最后合并走到了一起。

共享单车市场饱和,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合并只是时间问题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国内共享单车市场饱和,发展潜力已不大

目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供热的出现了两座大山: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而这两座大山几乎占据了90%的中国市场。更多共享单车解读:www.yangfenzi.com/tag/bicycle-sharing

2014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戴威、薛鼎、张巳丁、于信、杨品杰5位合伙人共同创立ofo共享单车,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的出行问题,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校园共享单车服务。ofo小黄车已向全球16个国家,超180座城市,投放1000万辆ofo共享单车,为超过2亿用户提供了超过40亿次的出行服务,日订单突破3200万,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校园交通代步解决方案。更多ofo小黄车解读:www.yangfenzi.com/tag/ofoso

​2015年1月,汽车科技媒体人胡玮炜、王晓峰、夏一平联合创立摩拜单车,致力于为更多人的出行带来方便,也为城市绿色出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智能解决方案。如今已经进入9个国家超过180个城市,运营着超过700万辆摩拜单车,为全球超过 2 亿用户提供着智能出行服务,日订单量超过30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共享单车运营平台和移动物联网平台。更多摩拜单车解读:www.yangfenzi.com/tag/mobike

谈及摩拜与ofo是否已经到临近合并的阶段,在腾讯2017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投资分论坛上,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及合伙人朱啸虎表示,“大城市的共享单车投放量已经过量和饱和,当两家差距不太大时,合并是比较理性的。”朱啸虎跟马化腾朋友圈一战,如何揭开ofo与摩拜单车下半场?

就如参与投资ofo的朱啸虎说的一样,共享打车市场经过这几年的竞争与发展,已经趋于饱和没有太大扩张空间。摆在所有共享单车企业面前的路已经不多了,要么倒闭,要么被吞并。

共享单车市场饱和,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合并只是时间问题

资本烧钱已乏力,急于一较高低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更替离不开资本的发展和逐利,很多初创企业最早都是一些天使投资参与,逐渐发展壮大后多多少少都绕不过互联网圈的BAT这三座大山。

  • ofo小黄车后先后获得阿里巴巴、经纬中国、金沙江、滴滴出行等的上亿投资。
  • 摩拜单车先后获得腾讯、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创新工场等的上亿投资。

从这两家企业多轮融资的投资方背景来看,正逐渐演变为阿里和腾讯的较量。经过这几年的快速扩张和相互较量,这两家企业都成长为大企业,只是双方还都没有上市。

资本是趋利的,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往往由资本左右。资本投资企业的目的无外乎想用低廉的成本赚取高额的回报,或在每轮的融资中退出套现,或推动企业上市之后占股。

共享单车市场饱和,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合并只是时间问题

在市场和利益面前,两家企业合并可能是皆大欢喜的,就如打车软件最后的结果一样,虽然说有时候对用户不太好,造成了一定的垄断,但用户已经没有太多选择权了。而至于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什么时候会合并,他们背后的资本方会在合理的时间公布。

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在各自的智能共享和无桩共享方面各有优劣势,就算他们走到一起,孰轻孰重也是各自企业实力的较量,以及合并会怎么布局更是值得期待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keso:共享单车这桩生意 打车软件大战之后ofo与摩拜的对决

➤ 我为什么不希望摩拜ofo合并?共享单车是个赚钱行业但也很烧钱

➤ LimeBike获B轮融资5000万美元,摩拜ofo小黄车在美迎强劲对手

➤ 摩拜单车、ofo、小鸣单车…由共享单车谈到公共利益的践行者

➤ ofo与蚂蚁签约过程好事多磨,接下来将接入滴滴+宣布另一笔投资

➤ 丁健对话戴雷王劲徐成光张博赵勇 交通革命从创新而来向未来而去

➤ 金沙江创投罗斌:接连投中 [ 映客 ] 与 [ OFO单车 ] 的奥秘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报道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最好骑的共享单车死掉了,小蓝做错了什么?说道:

    在共享单车这种产品高度同质化的赛道上,各家的资金实力并不是均等递减的,而是断崖式的泾渭分明。
    本文共计3376字,阅读时间5分钟。

    小蓝单车办公区 摄影 | 薛星星

    记者 | 薛星星
    编辑 | 赵力
    点击听小表妹讲新闻
    来自寻找中国创客
    00:0004:23

    今天下午,小蓝单车位于北京望京的总部空无一人,整个楼层只剩下黑屏的电脑荧幕,角落零散着放着几辆小蓝单车。一位物业管理人员说,一层人都走了,1点钟的时候就全部走完了。

    上午,小蓝单车的员工被临时通知到公司整理个人物品,有人在社交软件上发了“公司解散”的消息,供应商、媒体、用户蜂拥而至,物业的人说后来有人报了警,警察处理完了也跟着用户一起问,我的押金都退了3个月,怎么还没到?

    这似乎是继酷骑单车之后,倒下的又一家主流共享单车企业。这家由高端自行车品牌野兽骑行孵化的共享单车,从年初入局后便凭借舒适的骑行体验而俘获一众用户。但自9月份押金问题集中爆发后,便一直负面缠身。

    小蓝单车的一名技术人员说:“可能会有人整体收购我们,估计会换个牌子继续做。”

    昨天我还正常上班呢,今天就这样了

    小蓝单车并不差钱,至少在刚刚入场的时候。

    今年1月,成立仅2个月后,小蓝单车获得黑洞资本领投的4亿元A轮融资,估值10亿人民币。当时小蓝单车创始人兼CEO李刚面对媒体信心满满,他多次强调小蓝单车时市面上最好骑的共享单车,用户是会用脚投票的。

    刚到北京时,小蓝单车在望京SOHO办公,媒体采访都要约到楼下的咖啡厅里。后来,小蓝单车在望京东附近的一栋高档写字楼包下了一整层,租金不菲。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说:“这一整层都是他们的,一天2万,还欠了我们200多万。”

    李刚已经很久都没有在公司露面了。上述小蓝单车的技术人员说,公司的高层都已经多日未在公司露面。负责市场的副总裁胡宇沸上个月还能见到几次,这个月就再也没见过。今天的事情出来后,胡宇沸对媒体说,他已经离职多日了。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帖称,胡已于近日入职饿了么。

    小蓝单车的官微仍然置顶着10月20号发布的关于处理退款事宜的公告。在公告中小蓝单车承诺,用户在2017年10月30日前申请退款的押金,将在11月10日前退还完毕。

    今天,一名办公楼下抽烟的小蓝单车工作人员愤愤地说,本来想着今天上午走的时候把押金给退了,结果发现退款通道已经关闭了,“就是即便账户上有钱,你想退也退不了。”

    有媒体报道称,小蓝单车拖欠供应商的资金有2亿人民币之多,涉及70余家供应商。在二手拍卖平台上,一名小蓝单车的用户叫价150元出卖扛回家的小蓝单车。某职场社交软件上,小蓝单车的员工匿名发帖,大骂小蓝单车拖欠工资。上述小蓝单车技术人员向记者证实,现在公司仍拖欠一个半月的工资。

    小蓝单车办公楼的物业人员对前来讨要押金的用户已经驾轻就熟。一名前台小姐熟练地劝导想要前往8层讨要押金的小蓝单车用户,楼上都没人了,人已经走完了。该写字楼的前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小蓝单车的线下退款渠道。“你上去也没用,如果是退押金的话你可以到前台登记,前台会帮你联系小蓝单车的人。”

    物业对前来讨要押金的用户颇为头疼,怎么劝说楼上小蓝单车的人都已经走完了,用户依然执意要上楼看看。“我也还有200的押金也没退呢。”一名保安现身说法地说道。

    小蓝单车位于8层的办公室确实已经人去楼空,但在几个小时之前,这里仍拥挤着前来整理个人物品的小蓝单车员工、被拖欠巨额款项的供应商、讨要押金的用户及闻风而动的媒体记者。

    “下午1点的时候就全走完了,一个人也没了。”一名穿着呢子大衣的物业管理人员透着玻璃门对站在小蓝单车办公室前的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说道。

    玻璃门内,一排排的工位空无一人,电脑显示屏都关闭着,正门口挂着一辆山地自行车,显示这是一家与自行车有关的公司。

    “昨天我还正常上班呢,今天就这样了。”上述小蓝单车的技术人员怀里抱着两本书,有些不解地说。“你们用的软件后台90%的代码都是我写的。”他对前来讨要押金的用户说,“本来我们还有新版本上线,现在看来也悬了。”

    就是没钱了

    但其实说到底,小蓝单车倒下的原因也无非只有一个:没钱。

    在今年1月份拿到黑洞领投的4亿元融资之后,小蓝单车就再也没有从投资方手上拿到一分钱。

    这并不是说小蓝单车的产品不好,事实上,正如小蓝单车一贯标榜的一样,小蓝单车的车子确实很好骑。

    用户也很买账。小蓝单车从9月份陆陆续续地爆出押金难退的问题后,依然有部分忠实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对小蓝单车表示惋惜,并称“小蓝单车是骑过的所有共享单车中最好骑的一款”。

    在“好骑”这一点上,小蓝单车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李刚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的优势之一。“我们之所以做共享单车,就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车还不够好骑。”

    曾经成功创办了高端自行车品牌“野兽骑行”的自行车爱好者李刚相信,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在年初的一次采访中,他乐观地对寻找中国创客说,7月将会是一个分水岭,“所有为了速度欠下的,都将加倍奉还。”

    李刚说对了一半,7月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对于小蓝单车来说。7月之后,小蓝单车的问题被逐渐爆出,一发不可收拾。

    迟迟从投资人手里拿不到钱,也没有别的原因,钱都被行业的前两名拿到了。

    共享单车行业,堪称是创投圈投资环境的真实写照:老大老二几乎拿光了市面上的所有钱,老三老四老五分着犄角旮旯的一点钱。

    投资也是扎堆的。同一个赛道里,越是头部的玩家越容易获得投行的青睐,“百团大战”、滴滴UBER,无不揭示了这一点。

    在共享单车这种产品高度同质化的赛道上,各家的资金实力并不是均等递减的,而是断崖式的泾渭分明。

    对比单车行业的前两名摩拜和ofo,在小蓝单车苦求B轮融资未果的2017年上半年,两家分别完成了3轮融资,从投资机构里拿到钱合计超过了21亿美元。

    之所以强调拿的钱多少,在于共享单车本身并不是一个轻资产的行业。对于前期需要大量铺量的共享单车来说,手上拿到的钱直接决定了能够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

    当然,前期的租金收益是共享单车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问题在于,由于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潮汐效应”,共享单车对运营的要求极高,各地下发的共享单车新规也明文规定了共享单车企业配备的运维人员数量。

    这导致了运营成为继单车成本外共享单车企业的又一重要开支,加上前期扩张市场各家大打免费政策,使得共享单车企业唯有靠资本输血才能存活。ofo早期的投资人朱啸虎甚至放言,摩拜和ofo唯有合并才可能实现盈利。

    不归路

    在共享单车玩家中,小蓝单车一直不吝于在单车上下成本,其发布的一代产品造价就达到了1000元,二代产品bluegogo pro更进一步上探到2000元档位,几乎与摩拜一代的造价持平。

    截至目前,小蓝单车对外披露的单车投放总量为70万辆,即便全部按照1代1000元的标准来计算,总成本就已达到了7亿元人民币,而其披露的融资总额却仅有4亿元。

    这几乎注定了几乎从一开始,小蓝单车就要踏上缺钱的不归路。小蓝单车在今年上半年为了筹措资金几乎绞尽脑汁。

    首当其中的是挪用用户押金。今年2月,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曾证实,小蓝单车的用户押金一部分留存,用于客户的退款需求,而另一部分则被挪用于继续生产车辆上。

    按照小蓝单车透露的超过2000万用户数据,即便去除其中部分用户为免押金用户,按照1000万用户缴纳押金,押金99元来计算,押金总数就已超过9.9亿元。之后,小蓝单车更是将押金上调至199元。

    今年初,小蓝单车还对外推出了售价为199元的半年特权卡,用户花费199元购买后,可享受半年内的免费骑行,到期后全额退还。但在最近,小蓝单车却悄然将用户到期的半年卡升级为一年卡,使得用户无法取现。现在看来,其推出特权卡的原因之一或许就是为了补足资金方面的不足。

    李刚甚至想到了在单车上增加电子屏幕来变现。5月份,小蓝单车曾对外发布了一款bluegogo Pro2的产品,在车把上增加了一款7.9英寸的电子屏。李刚希望将pro 2上搭载的7.9寸电子屏幕变成一个广告载体,通过广告收入来获得盈利。“这将把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推向千亿元!”

    但截至目前该产品也未上线。有知情人士告诉寻找中国创客,因为技术原因,pro 2至今尚未量产。“一辆也没有生产出来,都是PS的。”

    除了单车昂贵的造价,横亘在小蓝单车面前的另一难题是一线城市激烈的竞争成本。

    在二线共享单车玩家中,小蓝单车是少数选择在一线城市同摩拜、ofo硬碰硬的企业之一。李刚的逻辑在于,我的车比你们好骑,用户在同等条件下会选择小蓝而非其他品牌。

    但李刚忽略了由之带来的两个问题:

    1、一线城市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家“烧钱”情况严重。
    2、潮汐现象在一线城市更加明显,对运维的要求更重。

    摩拜和ofo的体量显然要比小蓝大的多,车多钱也多。在前期,两家对用户几乎是完全免费,甚至还同各个品牌跨界合作进行各类优惠活动。运维方面更是如此,寻找中国创客曾于今年8月对国贸地区的共享单车运维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同一地铁站附近,摩拜及ofo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人,而小蓝单车却仅有一人负责运营。

    下午,在小蓝单车空荡荡的办公室门口,这位曾表示写出了后台90%代码的技术码农是今天最后离开公司的几位员工之一,他说,其实这两个月也有一些预感,提的方案经常会被驳回,无法实行。

    但他仍然对今天的事情感到突然。他安慰前来讨要押金的用户,后台仍会一直更新,小蓝单车还在。

    小蓝单车大多数员工都已经早早离开了,在此之前,小蓝单车已经解散了北京的市场及运营团队。一位在10月初离职的员工对寻找中国创客解释离职的原因:你懂的。

    危机爆发后,小蓝单车曾经有过一线希望,但很快破灭了。“本来和永安行都谈的差不多了,结果人家收购了Hellobike。”该离职员工说。

    本文为寻找中国创客原创,文/薛星星

  2. 朱啸虎解密:我为什么投ofo?而不是摩拜?说道:

    初橙主办的第 3 期朱啸虎见面会上,朱啸虎给众创业者们分享了 ofo 成长至今的秘史,本文根据演讲速录整理。

    朱啸虎为什么敢投 ofo?为什么不选择摩拜?ofo 跟摩拜打仗,在打什么?这个领域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创业者又需要注意什么?

    请品尝初橙独家栏目《朱啸虎 · 解密独角兽》第 3 期。

    为什么投 ofo?“能赚钱。”

    投 ofo 相对比较简单。我们的一个小伙子去北大和女朋友玩,发现了小黄车,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们主动跟 ofo 联系,问他要不要融资。他没有想到我们会联系他。

    我们之前投过饿了么和滴滴,校园里的场景很容易被证明。校园是封闭的,投错的概率非常低。

    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当时车很便宜,200 多块钱,都是机械锁,一辆车在校园里每天骑 8 到 10 次,起码 3 个月之内可以把钱赚回来。这个模式非常好。

    我们投的时候,还不知道校园市场这么大,只是假设:校园市场算下来一天是 200 万单,每单 5 毛钱也是每天 100 万收入,一年下来 2-3 亿收入,算 20%的利润率,有 4、5 千万的利润,在创业板上市还是有机会的。

    这是非常典型的投资算法。如果实在不行,就卖给滴滴。我们投了一千万,占 15%。滴滴给我们面子,一千万的本金拿回来肯定没有问题。所以说我们的算法很简单,只看校园市场,保底卖给滴滴。

    为什么是 ofo,不是摩拜?

    为什么当时选择了投 ofo,而不是摩拜?

    ofo 的商业逻辑很清楚:
    首先,不喜欢自己建厂造车,摩拜是自己有工厂造车,我们和别人合作,链接所有的车;
    第二,摩拜的车太贵,量产前,工厂一辆车要三千块钱,怎么赚钱?这个模型根本算不回本,ofo 才 2-3 百块钱一辆,差 10 倍以上,性价比非常重要(布的车可以比别人多);
    第三,任何创业者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清楚,程维就是要做出租车,戴威也是这样。投资人会希望看到你的商业逻辑在哪里。

    说实话,我们还是相对保守了一些,饿了么也是如此——想把全国的校园市场圈住之后再走出去。ofo 也是先做校园市场,校园市场做完之后,再以校园为根据地往周边扩。

    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太慢了,摩拜发展起来很快。我们比他们晚了 2 个季度,决策就晚了 1 个季度。要走出校园,很麻烦,整个供应链、组织结构都要跟上。所以我们晚了 2 个季度,这 2 个季度太关键了。如果没有晚这些时间,ofo 能拉开摩拜的距离会大很多。

    因为我们的车更便宜,他投 1 辆车,我们至少能投 5、6 辆车,同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份额比他大很多。但是晚了两个季度后再进来,拉开差距非常难。所以对市场估计要大胆一些。

    有人问我,共享单车可以用多少年,我觉得这是个不现实的假设。

    一开始摩拜说 4 年免维修,但在中国使用环境下,怎么可能 4 年免维修,后来说改成 3 年免维修也不行。

    一辆车坏了现场没有办法修,必须回厂里。单程运输成本 100 块一辆车,修一辆车来回成本 200 块钱,ofo 都可以买一辆车了,所以一个错误的假设导致了错误的运营策略。摩拜一开始假设修的车非常少,所以觉得可以长时间使用,但是事实不是这样。

    ofo 战摩拜,在打什么?

    ofo 与摩拜打仗有两个关键的节点,第一是上面说的,ofo 晚了 2 个季度进来;第二是拉滴滴进来。

    我们投 ofo 的时候和滴滴说,我认为 ofo 是滴滴的后花园,我们先投一下,如果不行你们就接盘过去。当时程维根本看不上,那时正和优步打得猛烈,他觉得自行车市场太小了,看不上,所以我们就先投进去了。

    后面摩拜起来的时候,滴滴接棒做了第二轮投资。

    我们没有想到校园市场这么大,我们打了这么久。当初投的时候,觉得全国校园市场加起来是 200 万单一天,但是现在全国光 ofo 就有 3200 万单一天,摩拜差不多也在 2000 多万单一天,加在一起有 5-6 千万单一天。

    ofo 和摩拜之战,最重要是密度。

    一开始大家以为是像滴滴一样从手机 APP 上找车,这实际上是不靠谱的。我们一直认为关键是密度,没人会走几百米去找一辆车,不可能的;而且 GPS 定位也不准,有几十米的误差。

    刚开始密度不够找车是很辛苦的,所以核心是密度,最好出去就能看到车。

    因此车一定要便宜,便宜才能布得足够密。任何一个用户出去找车的时候,最多 5 到 10 米就有一辆车,这是最好的场景。

    关键是便宜,我们策略是对的,就是晚了 2 个季度,导致后面很难拉开差距。

    在市场过饱和线之前拉开差距是最容易的,过饱和线之后再想拉开距离很难。除非对手犯致命错误,否则再想拉开差距投入成本会非常高。

    共享单车改变的未来

    现在很多人还是在骑自己的自行车,再过 3 年以后可能自行车买不到了,卖自行车的店全倒了,也没有地方修了,所有修自行车的人都去 ofo、摩拜去了。3-5 年以后没有普通自行车了,要么就是高端的越野车、山地车,普通自行车就是共享单车。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靠资本把行业迅速改变的案例。

    为什么会这么快?
    一是用户的需求确实很大,这是老百姓非常重要的需求;
    二是资本的力量非常重要,没有资本的力量不可能跑这么快。

    ofo 已经投下去 1 千多万辆自行车,至少几十个亿,摩拜差不多也有 6-7 百万辆。两者加在一起差不多有 1800 万辆车在整个街头,没有资本力量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个市场对标的是公共交通,公交汽车全国 2 亿单一天,所以可比的数字是 2 亿单,在 3-5 年之后能做到。

    到了日均有 2 亿单的时候,最终大家产品会很类似。我们的价格可能会提上去一点,摩拜的价格会降下来,最终会比较接近。廉价车和好的车都不重要,关键是什么是最合适的车。

    今天创业确实和以前很不一样。即使 5 年前,也很难想象这么快可以融到这么多钱。5 年前融几千万美金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有几亿甚至上十亿美金的融资,所以迅速改变了整个创业的打法。

    关于团队补短板、风口

    问 1:ofo 的创始团队成员基本上能力相似,经历相似,没有互补性,这种团队按照逻辑来讲是不是会有短板?

    朱啸虎:

    创业初期根本没有资格讲补短板,关键是拼长板。长板在哪里?你能不能迅速跑出来?跑出来以后才有机会补短板。比如今天的滴滴,可以派很多人把各种短板补起来。

    对于团队来讲,补短板其实一直进行。但是一开始能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公司很小没多少钱,想挖强的人根本挖不起也挖不动,那时候肯定比较现实,能有什么样的团队就先把业务跑起来。

    跑出来之后,订单很强,投资也有了,再挖人就容易很多。否则的话你怎么去挖高级管理人?他怎么敢相信你、到你这里来?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一开始不要想太多,把业务跑起来之后再多去想想。

    问 2:共享单车模式在杭州已经有五六年了,为什么到今年或者是去年才真正推向风口?

    朱啸虎:

    有桩和没桩是很重要的差别。有桩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桩可以到处停车,随便用,这是一个点的差别造成的风口。

    创业,有时候一个小的改变,本来做不起来的东西可能就做起来了。

    市场炒不出风口来,必须要符合用户需求,这样才能做起来。靠资本单方面使力是没戏的,只有合力都在一起才能迅速起来。

    问 3:共享停车的前景如何?

    朱啸虎:

    很多是伪需求,只有在核心城市、核心商圈才会出现停车难的问题,其他地方都不是问题。

    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互联网服务,要共享干什么?这个区域非常小,全国加在一起可能就几千个商圈和几千个住宅区,这个市场能有多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