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是与非:是公众人物还是娱乐明星?

前日,一娱乐周刊的微博透露,央视主持人柴静已从“柴女神”变成了“柴妈妈”,生下一女宝,与家人一起返回北京。

柴静的是与非:是公众人物还是娱乐明星?

文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柴静去年10月底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柴知然,但愿以后她不仅“知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因该消息,昨天柴静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的人物热搜榜首位,部分热议的焦点竟在于柴静美国产女,是否爱国。

整理/清和

柴静成了娱乐版的头条。

昨天,柴静在美生子的消息一经娱乐周刊曝出就惹来一众非议。

诗人潘婷昨天下午直接在微博上开炮。“我根本不会相信一个长期在体制内享受名分的央视女人,会言行一致。何谓虚伪?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当然,我不否定她的观点,我只否定她的人格。有种挺直腰板不依附体制捞钱啊?!”

当然也不乏理性的声音。有媒体快评:将这件事和她供职单位或者是否爱国联系起来。选择去哪里生孩子,多少能反映一些群体的心态,但终归是个人自由。怎样对孩子最好,每个妈妈会有自己判断。动不动拿“不爱国”的帽子扣人,是一种狭隘。

从业多年,对于38岁的柴静来说,面对这样争议的局面不算陌生。

从新闻人到央视知名记者再到“公知女神”

大学本科,柴静在长沙铁道学院学会计。进央视前,柴静在湖南主持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本地夜间广播节目,不为赚钱也没想成名,只是喜欢这个行业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往来”。三年后,柴静当上了湖南文艺广播台综艺部副主任,有专栏,出过一本书,叫《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前些年,有出版社找柴静再版这本书,被拒绝。柴静说:“看不惯那时的自己,太‘矫情’。”

柴静的是与非:是公众人物还是娱乐明星?

1999年,柴静偶然进入《东方时空》。刚进央视,柴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镜头前:她短发,双手紧紧握着话筒,对采访对象发出连环式追问。那时,她喜欢短刀相接的新闻江湖。有观众写信:“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

之后在《新闻调查》的六年,柴静从一个夜间谈话栏目主持人转变为新闻记者。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调整。在湖南卫视(微博),她的风格被定义为柔软、华丽。在央视做新闻后,她喜欢带有攻击色彩的采访。

2003年,柴静因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一战成名。她深入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08年汶川地震,柴静被派往前线,偶然碰到一家人,虽完全没底,但决定跟他们回家。山中几日,有什么拍什么,没有就不拍。拿回来的素材只是每天的日常琐事,那就是《杨柳坪七日》。播出后,观众写信:看一遍哭一遍,平实的叙述和人文的关怀打动人心。

柴静说:“从这期节目,我开始转变。那年,我三十二岁,经历过亲人去世,了解死亡,知道人都是怎么活过来的。经验告诉我:生活就像水,自己会长出来。你能做的是没有任何预设地放下,看着水流迎岸拍上。我更这种喜欢春雨绵绵的感觉,像人生一样,说服和解释,很累。”

柴静的是与非:是公众人物还是娱乐明星?

柴静矜持冷静,犀利而柔情,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谈不上漂亮,但却有着一种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知性而果敢。“在铁杆粉丝眼里,柴静是女神,在文学青年眼里,柴静是林徽因,在新闻系学生眼里,柴静是人生偶像,在饭局上老男人眼里,柴静是小妹妹,在采访对象眼里,柴静是CCTV大牌主持人……”柴静渐渐被捧成了“公知女神”。

是公众人物还是娱乐明星?

人红必然添是非。去年1月,柴静被曝出婚讯后,一场“砍柴”运动轰轰烈烈。先是木子美大曝柴静与其丈夫前情旧爱,挖八卦、探隐私的意味深厚。随后争议焦点因为闾丘露薇的一篇争议博文,从私生活转向对其“新闻素养”的讨论。双方争议的焦点就是,节目中的柴静究竟是在采访还是表演?在生活中,柴静的情史能不能曝光?

闾丘露薇认为,新闻栏目的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背后,电视记者不该去塑造镜头前的自身表现。而且记者选择的个案应能从点到面带出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她认为,关注人安全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柴静的是与非:是公众人物还是娱乐明星?

闾丘露薇之后又发表长微博澄清自己并未暗讽柴静不专业,“我的文章,谈论的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如果柴静做的不是电视新闻记者,即便被称为出镜记者,自然谈不上讽刺。而且在我看来,柴静的工作其实就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如果大家认为柴静做的就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那也谈不上暗讽,是批评。”

董路之后的檄文又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博客中,董路称柴静的唯一出路只有演,并犀利指出柴静的成功依托于央视的品牌和老男人们的饭局。“CCTV需要的是工具,一个能把节目做出影响力和收视率的工具;老男人需要的是代言,一个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某种形式更广泛传播出去的代言,于是,柴静不得不首先成为一个工具,继而还必须肩负起一个代言的责任。”

相对于“砍柴”派而存在的是“挺柴”派,周云蓬、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姚晨都表示支持柴静。资深媒体人连清川在博客上撰文为柴静辩护。“我们总是下意识地紧紧守护着我们的生活,因为这样的苦难与欢乐,恐怕是我们人生中最可珍贵的一点私货,是我们作为自然界中渺小的存在的一种证明,是我们曾经活着的一种理由。柴静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她不是娱乐明星,她也不是公权力人物。当她进入新闻这个行业的时候,她并没有认可她的私生活的暴露就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部分。”

荧幕前的克制、平静背后,柴静有一套正在实践中的采访逻辑。《看见》制片人李伦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

新闻人成为新闻本身是对其新闻工作的一种伤害。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无论柴静是否愿意或接受,她的身份已然从一名单纯的新闻人增加了一些娱乐明星的色彩。做了母亲,柴静也许需要时间来好好思考如何应对。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