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蒙尘:高校舆情分析

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复杂多变,有关高校的“不良行为”、“公信力危机”、“师德滑坡”不免高涨,高校成为各种态度、情绪与意见持续不断相互碰撞的关系场域。

  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复杂多变,有关高校的“不良行为”、“公信力危机”、“师德滑坡”不免高涨,高校成为各种态度、情绪与意见持续不断相互碰撞的关系场域,不当认知与合理诉求交织出现,且极易涌现泛道德化情绪。每一起高校舆情事件中,高校学生作为舆论的主体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信息交互过程中数量与强度的耦合带来不同程度的信息爆炸,推动局部性、个案性、偶然性的话题演变为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舆情既是监督高校的外部力量,又是体现高校公共形象的重要指标。

一、高校舆情特点

通过实时监测国内主流媒体网站、微博平台以及贴吧论坛中关于高校的热点新闻,依据新闻的转载量、搜索量以及公众热议度,对高校热点舆情事件进行筛选,选取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系统中影响力较大的典型高校舆情事件:2011年共173件,2012年162件,2013年160件。从类型、时间、地域、关涉主体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舆情事件类型分析

根据事件的具体内容,高校舆情可分为教育教学、政策法规、经费管理与使用、考试招生、师德师风、学生安全、校园管理以及其他,这8个一级类型。从总体数值来看,考试招生、学生安全以及校园管理这三类的传播源动力更大,公众对这三类舆情事件的细分话题的关注度从高到低为:学生伤亡、学生恶劣行为、人事变迁、歧视性招生、校园群体性事件。此外贪污腐败、学术造假以及教师言行过失也能引爆网友兴趣点,但舆情热度持续不长。2012年有关考试招生的舆情事件最多,如“北大清华属地扩招”,“高校录取分男女线”,“考研泄题”;2013年,学生安全和校园管理类舆情占比较大,师德师风类则相对减少,其中有关学生伤亡的重大事件在4月、5月、6月三个月内集中报道了23件,包括刑事案件、自杀、溺亡、突发事故致死。而后勤、安保、教务、宿管等引发的舆情一方面引发公众层广泛讨论,另一方面倒逼学校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高校舆情地域分布呈现整体分散特点,北京地区高校舆情最为突出,占总比的35.5%;中心城市上海以及高校数量较多的省份江苏、山东、湖北地区高校舆情事件传播得更多更广;西部地区高校舆情曝光度较低,其他各省市区域的舆情较为平缓。舆情事件的地域分布主要与各地区的高校集中度和媒体发达程度有关。2011-2013年,每年各地区舆情事件曝光度总体持平,仅在2012年北京地区的舆情事件数量比2011年和2013年高出一倍,这是由于舆情宏观传播上受到“议程设置”的影响,“考试招生”与“制度改革”在2012年受到广泛关注且集中在北京。

(三)舆情事件时间分布

从2013年高校舆情事件的时间分布走势来看,6月与10月呈现两次高峰。第一季度,舆情事件数量逐步增长,但总体曝光频率较低;第二季度,舆情事件数量增长迅速,毕业季6月达最高值,学生安全类舆情在二季度被集中报道,信息获取后公众的“再生产”加大了舆论覆盖面;三季度和四季度,舆情事件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四)舆情关涉主体分析

2013年160件典型高校舆情事件中,涉及部属重点高校的共46件,普通本科61件,专科院校53件。不同类型高校的舆情各有侧重,三类高校中部属重点高校数量最少,但舆论关注度较高,信息传播的敏感点是学术和行政管理;普通本科院校关于“贪污腐败”、“毕业就业”、“职称评审”、“科研经费”等二级分类的舆情事件较多;专科院校则集中于“学生伤亡”和“虚假招生”。

十大热点高校舆情事件中,公众持中立情绪的有“学生撞人后劫持医生”和“浙大84名研究生毕业证出错”,其他事件中公众负面情绪较重。舆情事件被报道的持续时间越长,舆论覆盖面越广,传播动力更大;涉事人身份地位越高,影响力越大,随着负面信息的补充和升级,人物会被深度解构;涉及贪腐和情色的舆情事件,舆论关注度极高,负面信息传播快。

舆情事件发生后,高校回应主要分为四类:公开道歉,制度、人事调整或管理改革,否认辟谣以及保持沉默。高校回应及时、态度诚恳、信息公开,能有效安抚情绪,规避舆情大规模传播;反之,若沉默或回应不得当,将会带来舆论井喷。

(本文系 两岸传媒 约稿精华版,作者:@武大沈阳,元宵后发布全版)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舆媒素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