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为何上央视,如何上央视

话说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鼎盛时期,央视大楼门口有两支队伍:上访反应问题、提供线索的,是老百姓的队伍;进京找记者找领导、请客送礼的,是宣传官员的队伍。

如今,前一支队伍日渐衰减,后一支队伍则依然络绎不绝,只是更加隐蔽。宣传官员上央视,往往肩负着两大任务:做正面报道、让领导露脸,或者阻挠批评报道、替领导消灾。

先说正面报道。在广东,各级政府比较务实,貌似没听说哪个县委书记将每年在央视露脸多少次、发多少条正面报道作为“考核任务”。但在我比较熟悉的浙江,很多县委宣传部门都有任务,千方百计地希望通过央视这个国家级平台来给地方政府做宣传。通常的做法包括:

1、送上去:吃透近期宣传报道的“方向”,挖掘地方政府执政的“亮点”,上下结合、拍摄节目,再通过地方卫视传送信号和素材给央视,在央视新闻中播出。

2、请下来:结合地方政府的最新业绩、重大活动的策划实施、旅游推广的项目需求等,邀请央视的相关栏目负责人、编导和摄像等,率队来地方做报道,然后在央视播出。

3、搞合作:直接跟央视的某个栏目合作,邀请该栏目组到地方制作“特别节目”,出钱赞助节目播出;或者跟某个文艺类节目合作,结合地方政府的某个重大活动开幕式、闭幕式,邀请明星大腕、来地方演出,制作特别节目。

有些地方政府,给宣传部门下达了明确的“上央视”的任务,甚至有个别省份每年进行县、市级政府上央视的新闻排行,由此给宣传部长们带来不小的考核压力。为此,送钱的送钱,送礼的送礼,想方设法地搞公关。

在这里,介绍下某县宣传部门上央视某名牌栏目的“诀窍”:1、在栏目组内部找到老乡或熟人,搞好关系,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下一阶段央视宣传报道的“重点”,然后结合“重点”,策划选题、拍摄素材,由此“上下结合”、频繁露脸;2、在地方县、市级电视台,专门准备好省级卫视、央视logo的话筒(甚至不同栏目的话筒),接到上头的“命题作文”或者“报道选题”后,立即由地方台记者进行拍摄,迅速上传素材到北京,“植入”新闻节目;3、不定期邀请央视栏目的负责人、编导等到地方走走看看,发现亮点,共同策划,找到可供报道的选题和素材。此外,还要跟央视驻地方站的记者搞好关系,提早沟通、征求意见,找到“宣传亮点”。听说,某县宣传部门特别关照某位央视“老乡”的家人,经常嘘寒问暖,由此让这位“老乡”更加“心怀感激”,随时随地地想着如何回报故乡、多做报道。

再说批评报道。央视如果对地方政府做了批评报道,宣传部门的领导获悉后,必须火速赶往北京,进行沟通、说情和“灭稿”。公关的方式,通常有这么几种:

1、找到编导、摄像,请他们吃饭、送礼,或者给钱,从而把报道压下来。

2、找到栏目组负责人,提供各种证据材料,说明报道有失准确或者公正,让报道延迟或者难产。

3、找到层级相对较高的管理者,打招呼、毙报道。或者,直接到管理部门找领导。听说,某位央视新闻中心高层曾在某地挂职、担任干部,结束挂职、回到央视后,就会经常面临当地官员的上京说情,碍于面子则多少要帮点忙。

某地方宣传官,曾向笔者说过一段遭遇。有一次,到北京找某编导说情,先说好在电视台大楼附近的饭店吃饭,结果快到点了,编导来电说:那家饭店,我们去的太多了,换一家,到某某餐馆吧。然后,双方见面,大点好酒好菜。饭毕,宣传官要结账,估摸着大概吃掉三四千。未料,账单上来一看,后头多了一个零。正纳闷着,餐馆经理细心提醒:别忘了这段饭的目的啊……于是,立即顿悟,刷卡结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