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应防止政务微博从过热走向过冷

政务微博本身具备的高效、便捷传播方式,一度将地方政府主动公开政务信息以及公众关注政府施政的热情彻底点燃,但要维持热度,单纯依靠政务微博数量的增长肯定难以为继,必须回归平台运营的本质上来。而要防止政务微博重蹈地方门户网站的覆辙,则须出台相应政策对政务微博运营进行规范。

  本报记者 童彤

  近日,一组统计数字让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政务微博重回公众视野。一份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下称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账号数量超过25万个。政务微博从爆发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政务微博账号数量的增长率,已从2011年的776%,2012年的249%下降到2013年的46%。

政务微博自出现之日起,的确在我国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迹。2009年下半年,湖南省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出炉,成为我国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紧接着,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微博云南”面世。随后,以“平安肇庆”、“平安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各地的公安微博,以及各级党政领导的微博均如雨后春笋般被一一开通。

从时间节点以及增长数量上看,政务微博的发展热度都可见一斑。从2009年下半年诞生之初到2012年,政务微博就已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各地微博问政开通情况排名与所在区域经济、政治等综合发展情况排序也大体一致,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政务微博开通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政务微博开通情况在全国居前列。

尽管如此,在较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范围,政务微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2012年到2013年,政务微博数量虽然涨幅有所下降,但还是呈现了新的增长态势。据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4家微博网站上共有政务微博客账号2587747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账号183232个,党政干部微博账号75505个。

与2012年政务微博与所在区域经济、政治等综合发展情况排序相符一致,《报告》显示,在政务微博的地区分布上,各地政务微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未改变。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一线城市政务微博客的发展较好。此外,从政务微博的行业分布来看,无论是在党政机构微博客还是党政干部微博客中,占比最高的都是公安系统。

在记者看来,正是因为政务微博自身具有的即时高效优势,才导致各地方政府乐于积极开通官方微博。而政务微博增长数量的骤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当前网络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正常反应。

一个客观事实是,随着网络传播平台种类的快速发展,微博的传播影响力正在面临削弱,一些地方政务微博也似乎进入了倦怠期,从关注数量的减少到政务发布频次的降低,无不对外传递一个信息:在政务微博增长数量骤减的背后,政务微博的运营更加值得关注,即要防止出现政务微博由诞生之初的过热快速走向过冷的结局。

早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初,各地方政府开通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热情高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普及,特别是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大幅增长,本该发挥重要政务发布作用的地方门户网站却陷入了“无人问津、更新迟缓”的尴尬境地。看似陷入恶性循环,实则是地方政府懒政思维作祟,没有尽到本该尽到的政务信息公开义务,对于公众而言,浏览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也的确难言高效和便捷。

而政务微博的诞生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政务微博本身具备的高效、便捷传播方式,一度将地方政府主动公开政务信息以及公众关注政府施政的热情彻底点燃,但要维持热度,单纯依靠政务微博数量的增长肯定难以为继,必须回归平台运营的本质上来。而要防止政务微博重蹈地方门户网站的覆辙,则须出台相应政策对政务微博运营进行规范。

首先要规范政务微博组织建设。同一部门的政务微博应该建立在同一微博门户网站上,按照当前各政府部门的自然组织结构建立微博结构,同时各部门之间添加链接,方便自己和用户从本部门向别的部门微博跨越。

其次要规范政务微博运营机制,并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方法,促使政务微博高效运行。国家有关部门可考虑出台政务微博管理条例,以此明确各部门政务微博的总负责人,明确信息发布的具体人、信息浏览、收集负责人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对于政务微博发布者,既要有明确的责任,又要有明确的惩罚措施。

总之,要防止出现政务微博由诞生之初的过热快速走向过冷的结局,就必须注重政务微博运营,使其始终坚守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的职能。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