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鲁迅文学奖会不会让鲁迅出离愤怒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近日,方方对记者确认该微博系她所发,她表示“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

  最近几年,对诗歌一窍不通的我,突然有了创作诗歌的欲望和信心。因为,前些年风靡的“梨花体”以及在2010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诗歌大奖的“羊羔体”,都大大激发了我创作诗歌的热情。而且,还产生了获奖的自信。你看,“梨花体”作者赵丽华,凭其敲回车就能写诗的才能,都当上了鲁迅文学奖诗歌组的评委;而车延高的“神作”《徐帆》,都能红遍大江南北。不好意思的是,对比之下,我瞬间有了膨胀的感觉。

  而今,鲁迅文学奖诗歌作品参赛再出奇闻。诗歌相当于打油水平,都能让湖北省作协推荐入围参赛目录。而看过诗歌的内容之后,相信许多人都能和我一样再容易找到创作诗歌的自信——“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讲习所黄埔军,众志成城。陈独秀孙逸仙,国共合作。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作品毫无思想,没有意境,仅仅是词汇的叠加,竟也是可以参赛的。再加上作家方方对于此事背后猫腻的披露,我们可以断定,“诗歌已死”的实质其实是“独立的诗歌评委已死”。

鲁迅如果在世,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鲁迅文学奖”出现的评奖猫腻,应该会再次发出“出离愤怒”的情绪表达。但是,仔细一想,也可能不会生气。因为,从“梨花体”到“羊羔体”,再到现在曝光出来的“拉关系”内幕,或许鲁迅会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评奖机制。哀,莫大于心死——愤怒和出离愤怒之后,或许就是无可愤怒。

任何一个评奖机制,其程序是否合乎正义、作品是否能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考验,从来都不是以这个评奖平台的名字来衡量。叫“鲁迅”也好,叫“茅盾”也罢,叫“莫言”也好,叫“韩寒”也罢,真正在评奖机制中发挥正能量的只有以下两样东西:一是,所谓的指导权力要受到约束,相关程序完全公开透明、合乎正义;二是,每一位评委包括作者,都有自己的铮铮风骨,都有自己的打分和写作原则,都对恶心糟糕的作品疾恶如仇,都能对带来震撼的作品说出毫不虚伪的赞美之词。

其实,无论是鲁迅文学奖,还是茅盾文学奖,都基本已经变成了“体制内的狂欢”。潜规则横行,关系户才能笑到最后。作协也好,其他协会也罢,在当下这个体制之下,只要搞评奖,从来就都不缺少为了名气而选择走歪门斜道的流氓文人。并且,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某一年的茅盾文学奖初轮的名单共十位,其中,有5位是地方作协主席的作品,另有4位是作协成员的作品。看来,要想得奖,“积极向体制靠拢”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如其不然,就只能“靠边站”。

真正有良心的作品,不会表现出趋炎附势的媚态来。现实是,鲁迅活在当下获得不了鲁迅文学奖,茅盾活在当下也获得不了茅盾文学奖。而其中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未必就能适应当下这个体制之下的种种规则。对于读者而言,则可以放宽了心去选择了,一个烂作品泛滥、公信力全无的某圈,首先可以排除在外。

载检察日报。

作者:王传涛,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