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鹏:今天,我们热爱台南

(台南风光)

今时今日才邂逅台南对我来说是一件奇妙的事,并非“相逢恨晚”四字可以说明。九十年代,我在台北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就是在没有高铁的当年,从台北到台南也不过是数小时车程,然而,四年来我不曾有过到访台南的念头。毕业后回澳门,我平均每年回台湾两次,也没想过去台南逛逛。

今年春天,我终于到访这座古城。算一算,抵达台南的一刻,距离我初次踏足台湾之时,竟有二十年之久。这二十年来,是什么阻隔着我跟台南?

【第一层忽视:美好城市的标准】

一切问题,也许要从“低估”两字说起。如果台南是一个被低估的城市,这种低估其实有两个层次:首先,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之后,对很多人来说,台北是台湾的代名词。当年,有些台湾人还会嫌台湾地区的现代化程度比不上同为四小龙的新加坡及香港地区。虽然来自澳门,但因为被笼统地称为“港澳生”,偶尔就有台湾同学跟我说:哗,香港的地铁系统真的很厉害呢!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那么多高楼大厦,漂亮极了!是的,当年台北正在建捷运,而101大楼还没有占据台北天际线。在那个时代,很多人期望台北发展成现代都会,至于台湾的二三线城市──如台南,是不被重视的。

每一个地方在人们心中都会有张“认知地图”。我不太确定当年台湾人是如何放置台南在台湾的位置的,但我记得,在台北以外,放假时台湾同学约我去玩的地方是阿里山、日月潭、澎湖、绿岛等。然而,我身边几乎没同学有兴趣去台南玩,我也似乎没听过同学赞美这古城。对于年轻人来说,当年台湾的“认知地图”一方面有努力迈向现代化的台北;另一方面则是台湾的好山好水。在大城市与自然风光之间,台南这个小巧古城经常不被看见。

直到这次到访台南,我问住在南部的旧同学为何多年来不向我推荐台南,他们有的说当年觉得台南没什么趣味,有的说当年台南缺乏城市规划,有不少问题。彷佛,在“大台北主义”的阴影下,一个现代化进度落后的古城备受忽视。台湾的脸只有两张:台北代表都会,阿里山等代表自然。

早前,我有一篇谈中国城市发展的文章被转载到一个台湾网站。文中,我引用了一个游英国的大陆游客的话──"英国除了伦敦以外都是乡下"──去讨论今天中国人对大都市的迷信。有一位台湾网友留言提出也有人认为“台湾除了台北以外都是乡下”。这句话正正说明了台南多年来被忽视的原因:一种迷信大城市的意识。

然而,时代转变,近年来无论是“慢活”的生活型态,“小而美”的审美标准,或是社会对以往只重开发不重古迹的拨乱反正,还有民间对城市历史与文化肌理的渐渐重视,都说明美好城市的标准已经改变。可以说,台南终于“媳妇熬成婆”:对内,台南市政府已懂得发展台南的优势;对外,台南以外的人已懂得欣赏这古城。

近年来,港澳吹起一片台湾风,我身边也纷纷有文化界朋友注意台南:有人说台南处处有历史,爱上它的古迹;有人说台南适合生活,嚷着要在台南买房子;有人说台南满布街坊小吃,充满庶民生活质感。在这种氛围下,我才带着我二十年来的惭愧,终于赴台南一行。

【第二层忽视:想象台湾的方式】

今天,作为台湾历史最久的古城,台南熬出头来,甚至有人把台南比作台湾的京都。然而,这古城除了提供一种古意供观光客消费,有没有让我们反思历史文化?这又牵涉到我们对台南的另一种忽视:就是如何透过台南思考台湾文化。

游台南,我意外地找到了一种想象台湾的新方式。台湾作家王浩一在香港《号外》杂志撰文时用了“复写纸”的概念谈台南,这恰恰就是我游台南时的感悟。古人用羊皮纸作纪录,并会循环使用,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把字擦掉,然后写上新的字。但是,由于旧有的字难以完全抹去,纸上会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新旧文字并存。有人就用这种特性谈文化轨迹:一种语言经历不同年代与不同文化的人使用,会变成复杂多变的体系,又例如一座古城经历沧桑,不同时代的痕迹会隐隐约约地躺卧在城市空间中,那情况就仿如一张不断被涂抹与书写的羊皮纸(Palimpsest)。

台南就是这样的一张羊皮纸。赤崁楼规模不大,却累积了不同时代的痕迹。荷兰人数百年前建的城堡,遗址仍有残留;清代在其上建的书院与庙堂,至今屹立着;日治时代,赤崁数又再被改建。安平古堡也是异曲同工,它是十七世纪荷兰人所建的堡垒,郑成功驱逐荷人后继续用作城堡,后来日本人则把它改建成海关宿舍。这些古迹正是台湾的缩影:不同时代的不同政权与文化,形塑了这个人种与文化都多元的小岛。

台南的古迹为近年流行的本土主义提供了有力说明。所谓的“本土”往往是一种由众多外来物构成的混杂物。越古老的东西,往往不是越纯正,而是越不纯;历史越久,就越可能在不同时代掺杂了不同文化的痕迹,像台南这样一个经历几许政权更迭的古城更是如此。而作为澳门人,当我看到台南的城市年轮,我亦首次发现了我跟台湾的一种微妙的联系。

以往谈两岸渊源,我们的讨论常常是“土向”的,多强调两者共享的中华文化土壤。然而,台南提醒了我,澳门跟台湾的联系可以是“水向”的:数百年前,台南跟澳门同样是最早跟大量欧洲人接触的城市。话说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纪进驻澳门,后来,荷兰人也对中国南门户虎视眈眈,进攻澳门。两军开战,荷军败阵,把阵地转到台湾南部。当年,如果葡人战败,澳门与台湾的历史都会随之改写。原来,除了中华文化土壤之外,台湾跟澳门还共享了一段世界历史──那是早期欧洲航海事业对亚洲的冲击。因此,两地的文化生成都有外向的特质。

那是澳门与台南的文化珍贵与丰富的地方。而那种混杂性,亦正正是当代文化的一大特征,我们都身处于四方文化互动交缠的时代。只是,今天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在澳门有人对外来的人与物都有抗拒情绪,而在台南亦有人对“外来力量”有所疑惧。

在海安路附近一间精致咖啡店的老板跟我说,近年兴起台南热,一些本地或来自台北的年轻人去台南改装旧房子开店,引起了一些台南人的反感。他们觉得这些新式店铺并不是台南本土文化。当然,这种担忧不是毫无根据,把旧屋翻新变成时尚店铺,有可能引起“士绅化”现象──即是把旧区原本的庶民气息变成中产口味的精致昂贵,自此租金暴涨及名店进驻,最后平民隔绝在外。然而,本身负载着多元文化的台南若是连台湾年轻人的创意都容纳不了,最后只会抹煞一个城市的生命力。

(台南夜景)

【台南热:“去你妈的台北!”】

“去他妈的台北!”电影《海角七号》的序幕,主角把吉他砸烂,口中大骂台北,并随即南下垦丁。虽然他去的不是台南,但他显然对大城市不满,要寻找另一片生活空间。台南热不是偶然的,那反映了亚洲地区走到二十一世纪对大城市的反思。然而,当爱台南的人越来越多,台南的前景却越来越值得关注:大量旅客、移居者及投资者,可能带来城市的观光化、物价与房价的的升高等等。

但在保持警觉的同时,我们却也许不必过虑:像台南这样的一个城市,本来就是在各种力量的拉据、各种文化的撞击下发展的,这正是台南最可爱的地方。这个饱历沧桑的城市,自有它生存下来的方式。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李展鹏,文化评论人、大学讲师,英国Sussex大学传媒与文化研究博士。现居于澳门,为不同报刊撰写专栏,为不同电视电台节目担任评论人,着有《在世界边缘遇见澳门》《电影的一百种表情》及《旅程瞬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