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代言Discovery《智慧中国》搜狗搜索把低调极客玩成大众范启示

刚刚过去的G20期间,除了一众政界和商界大咖的各种观点引人关注之外,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智慧中国》系列纪录片,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对,这套《智慧中国》纪录片,就是由覆盖超过160个国家、4亿5千万个家庭、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Discovery探索频道打造的。Discovery探索频道这一年多来,引起大众关注的另一个事则是让各界大佬“吃虫子”的《荒野求生》真人秀节目,连奥巴马都参与了。

但正是这帮子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家伙们,在制作《智慧中国》时却盯上了搜狗搜索,主动找搜狗搜索合作,于是,搜狗不得不“被代言”Discovery《智慧中国》。

被代言Discovery《智慧中国》搜狗搜索把低调极客玩成大众范启示

去年,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了第一部针对中国的话题纪录片《运行中国》,并选择微信作为科技公司的代表,全面讲述了微信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今年,搜狗搜索成为了Discovery探索频道选定的主角。

这部纪录片已经在9月3日播出,未来每周六播出一集。第一集“智慧出行”不仅已经在Discovery的微信上首映,也上线了腾讯视频、优酷网、乐视、爱奇艺等各大视频网站。同时,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奇纪实》栏目、拥有全国20余家卫视的探索栏目的Discovery全国联播网、Discovery东南亚频道、澳新频道和南亚频道也都会同步播出。

而据寰寰姐得到的消息来看,整个《智慧中国》三期内容会分别以“智慧前行Smart Move”、“智慧生活Smart Life”、“智慧星球Smart Planet”为主题,探讨中国式智慧。在这部纪录片中,搜狗搜索语音订咖啡、拍照购物以及互联网医疗项目都集中亮相,其间,主持人Josh Klein向全球观众全面阐释了搜狗搜索正在创造的智慧生活图景。

众所周知,搜狗搜索早已经是中国市场第二,在搜索市场大格局已定的基本格局下,这两年的搜狗搜索开始转向低调极客范儿,从去年搜狗搜索与知乎的合作就能看得出来,强调的是专业、极客特色。

这的确很符合王小川这位技术极客对搜狗的定位,也是“很搜狗”的路径。但却不成想,这么低调的极客范儿却被火眼金睛的Discovery发现了,主动邀约,走上了日趋大众化的Discovery频道,还被中央电视台播放。更多王小川言论:www.yangfenzi.com/tag/wangxiaochuan

换言之,今天的搜狗居然把低调极客玩成了大众范儿,这背后到底透着怎样的产业趋势?在技术创新成为中国国策的今天,搜狗搜索的“被代言”一事又能给产业以哪些启示?

搜索创新的思辩:科技大众化、越专业越大众

Discovery为何会主动找到搜狗搜索?事实上,这与Discovery近来的发展战略有关。

何谓Discovery?就是探索、发现。那么,高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作为Discovery这么敏感的媒体,它当下对中国的知名公司以及尖端科技分外感兴趣,而且也在探索智慧科技如何切实改变人类生活。

对于搜索业务而言,这其实是一个与今天互联网生活密不可分的领域,搜索技术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改变,这正是科技力量引领变革的方向。

而在这一领域,越是术业有专攻,才能越形成变革的突破力。

所以,当科技创新与Discovery这样的大众化探索媒体结合之后,一个更创新的辩证路径出现了:越专业才能越大众。

也可以说,正因为搜狗搜索的独特性和极客式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让Discovery看中了搜狗搜索,而再经Discovery和央视的普及,搜狗搜索的极客差异化于是被更多的认知。

比如在《智慧中国》纪录片中,搜狗搜索展现了语音订咖啡、拍照购物等功能,结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语音订咖啡背后的深度学习让人眼前一亮,而在拍照购物功能的展示中,图像识别、电商数据匹配及搜索结果排序、横向价格比较、历史价格趋势比较等都被Discovery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

可以看到,今天的搜狗搜索正在通过包括图像识别、搜索等领域中都使用最前沿的深度学习方法,以打造更智能的搜索和交互。另一方面,搜索引擎中产生的海量技术,及其不断增进的计算能力,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更多搜狗揭秘:www.yangfenzi.com/tag/sogou

片子中其实也展现了Discovery特有的视角,那就是搜索引擎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搜狗搜索给出了未来技术探索的方向——自然交互和知识计算打造更智慧的产品,即机器要能够直接知道用户想要的答案。未来不再是通过输入关键词返回十条链接,让用户去思考的形式,而是像人与人对话一样,让搜索引擎真正地懂你所想,为你解答问题,直接给你答案,或者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在Discovery《智慧中国》这套片子里,不仅有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展示,也有对搜索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这才是Discovery的魅力所在,而不负重望的是,搜狗搜索一起与Discovery探索了未来方向,那就是越专业越大众。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消费者早已经不是搜索小白,搜索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大众都能运用并参与的话题,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具有国际级制作水准的Discovery团队对科技理解的深度。

搜索为何要走向低调极客范儿?

与其它互联网技术领域不同,搜狗在输入法等其它业务方面相对高调,唯独在搜索领域开始静心下沉,表现出低调的极客范儿。

因为搜索领域太成熟了,要想突破,必须要找到独特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在这一点上,王小川的谋略是对的。

从前年开始,在差异化的内容布局策略下,搜狗搜索开始了全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相继接入腾讯微信、QQ兴趣部落、知乎平台等独有数据,在连接独有优质内容和开放合作上实现重大突破。进入2016年,搜狗搜索上线明医频道,随后又与微软必应合作发布英文搜索和学术搜索,使得搜狗搜索的结果更为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成为一个与其他搜索公司有着明显差异化定位的搜索品牌。

从用户层面来看,去年1月,搜狗搜索移动端正式上线“微信头条”功能,“不搜即得”的方式满足了用户对于微信阅读个性化的需求体验;同年9月,搜狗搜索接入数十万QQ兴趣部落的全量内容,为年轻用户群体在搜索场景服务方面增加了新的搜索体验。可以说,这些突破让搜狗搜索充分满足和吸引了中国新一代的年轻网民。

而另一方面,去年11月,搜狗搜索“结义”知乎,独家接入知乎全量优质数据。今年5月8日,搜狗针对“魏则西事件”上线了明医垂直频道。上线明医之后不到半个月,搜狗随即又宣布与微软必应合作,发布了英文搜索和学术搜索两个垂直产品。这几大快速布局则让搜狗搜索满足了对各领域专业内容有要求的高端用户。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一系列的市场差异化打法背后,还有着搜狗搜索对技术的探索——自然交互和知识计算是搜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大战略方向,这全都形成了搜狗搜索的独家特色。

更重要的是,这些静下心来所做的差异化方向一方面契合了今天用户对搜索产品的新需要,另一方面则呈现了搜狗搜索的未来黑科技特质。

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今天的搜狗搜索已经是拥有5.6亿用户的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并且一直深耕技术,在技术领域具有领先性。一贯低调而极客范儿,不喜张扬又能拿出炫酷的具有未来感的产品功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的确“很搜狗”。

总结:把低调极客玩成大众范儿凭的是产业深刻洞察

搜狗搜索这两年里的确低调,低调的同时却越发极客范儿,但却不成想得到了Discovery的青睐,成了中国科技企业创新的一张名片。

这难道只是偶然吗?不,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事实上,正是王小川以及搜狗对于搜索行业的理解、对于科技创新本质的深刻洞察,才让搜狗搜索有了这两年来的“低调极客”的选择。而这却是今天“科技创新拉动全球经济”的大方向。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但在搜索这个“相对新常态”的领域,搜狗的差异化战略让人们看到了科技深层创新的本质,这正是今年的G20所探讨的方向。

搜索是一个已经难以创新的领域,但搜狗搜索却做到了极客式的创新以及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这是对产业界最有价值的思考。而从搜狗来身来看,能有搜索领域的创新,搜狗的全面创新能力更值得关注,这也是今天中国科技公司应该有的发展方向。

【文/李瀛寰(微信号:yinghuanlee)】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王冠雄:搜狗搜索与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好奇心

➤ 搜狗CEO王小川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和时间做朋友》

➤ 王小川领先李开复半目,搜狗致敬谷歌:我看人机大战营销

王小川:要颠覆就要做百度做不了的

搜狗CEO王小川:AlphaGo的幕后与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

王小川:生死关头搜狗做出正确抉择

➤ 2015搜狗in全景·臻选礼盛放 大数据慧享in时代(高清多图)

您可能还喜欢…

8 Responses

  1. 妈妈说章鱼很好吃说道:

    从小爱看discovery、国家地理、BBC的纪录片,当时找到了奥视纪录片,几经和谐,改了域名, http://www.jlpcn.net 可以在线看,百度云、迅雷blahblahblah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途径,http://www.bilibili.tv 上有些资源,找到相应版块可以看到很多的纪录片。 如果想要看最新的话,可以上“风云直播”上看discovery直播(当时能看现在不知道)有些地方有discovery频道(上海去的时候住宾馆发现有探索频道、BBC什么的那个激动啊),数字电视频道如先锋记录、全纪实的话会放纪录片。

    爱奇艺的那个广告太长,去B站找了自己来看了看Discovery探索频道

    然后发现这玩意不是在多年以前CCTV-10频道上播放过么。
    那时候在电视上看的还觉得很有趣,尤其是特效做的很不错。
    但是看了一阵子之后觉得隐隐约约不对劲,然后我就纯粹的把这个当成科幻电影来看了。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这个就是科幻题材的纪录片。遗憾的是CCAV-10在放映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所以我估计还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在电视上看过这个节目。
    闲话不说,来看看度娘怎么说的。
    未来狂想曲_百度百科
    《未来狂想曲》是由Peter Bailey / Mike Shirra执导的科幻片,是一部以革命性的角度观看演化史的另类虚构纪录片,让观众能描绘数百万年后地球的面貌─人类届时已经离开散居在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地球只剩下难以想象的植物与动物型态。这个崭新的系列节目将预测5百万年、1亿年与2亿年后的世界,探索未来地球动植物特殊的改变。根据全球顶尖科学家现有的方法论思考模式,这些立论确凿的臆测将解释影响演化发展的环境与遗传因素。

    来来来,你告诉我什么叫做立论确凿的臆测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接下来,我简要的说说一下为什么这个片子给我感觉很诡异
    1.不解释大灭绝起因,像是加了特效的duang掉很多生物
    我知道之前有寒武纪大灭绝,你说的灭绝道理我都懂。但是你能告诉我自从恐龙时代就出现的蟑螂去哪里了?蟑螂都灭绝了?你在逗我。至少讲出理由来吧?
    2.很少介绍生产者,而且斧凿迹象明显
    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生产者就没有消费者(笑)。
    我猜测因为这部片子是以商业目的拍摄的,其中的很多动物以及行为习惯都是以“耸人听闻”和“卧槽这都可以”为出发点进行的(从畅销的结果来看也的确是这样)。换句话说,就是人为的痕迹很重。而且一般都是以“哎呀,现在有某种动物运动方式是这样的,所以将来这种动物可以进化为这样的!“为论点。因为可以这样,所以可以这样。这种感觉给我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几个民科凑在一起然后对进化论产生了微妙的误会。
    3.离谱的瞎扯

    (1)超过100多吨的陆生动物-陆龟 你能告诉我这玩意怎么繁殖,怎么进食,活动区域有多大,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拜托,恐龙的体型也无非是地震龙_百度百科的30~40吨封顶了。三只地震龙加在一起?我记得知乎专门有人论证过地球陆生动物的极限体重是多少来着,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

    (2)完全用收缩肌肉代替骨骼行走,数吨重的陆生鱿鱼。那么好了,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这么痴迷于头足纲动物?告诉我个理由这么费力的移动方式,却没有骨骼的理由?尤其是这玩意还是草食性的,这么多腱子肉你告诉我你吃素?呵呵呵呵呵,更不要说头足纲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半开放式的,供血能力还没那么好。请你告诉我怎么解决血液循环问题?肌肉多=耗能多=吃得多=需要健全的血液循环系统。更不要你是个用肌肉代替骨骼,走个路都要肌肉紧张松弛的主。一天得多少大卡啊?吃草得饿死自己吧?
    (3)两侧有荧光条的鲨鱼 解释是需要发光来协同配合进攻。 问题是协同性并不是有荧光棒就可以完成的啊。又不是歌唱会不是?沙丁鱼群是具有协同性的,但是也没看到沙丁鱼有长出荧光条来啊。而且这种较高社会化现象一般是发生在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灵长类动物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甚至可以通过对方面部的血管充血状态来判断对方情绪。那么好了,这种鲨鱼有没有社会现象呢?是不是社会动物呢?不知道,反正自带荧光棒,怎么酷炫怎么来。呵呵
    (4)槽点太多,懒得一一列举

    最后放结论
    纯粹是把最具霸主地位的人类duang到外星,然后强行duang掉很多动物,解释为灭绝,却从来不解释灭绝的原因。(片中只是说火山爆发,好了,要多大规模的爆发能造成这种规模的灭绝?有根据吗?有些不会因为区区火山爆发就灭绝的动物呢?全世界种核弹都死不掉的蟑螂呢?也duang 掉了吗?恐怕是逼格太低不给上镜了吧)所以说,哺乳动物的悲剧未来是因为导演不喜欢哺乳动物,不够猎奇,不够奇特,卖不了钱,所以就duang掉了不能吸引人眼球的动物,然后duang一些奇奇怪怪的动物上去。这样才有人买,有人看。毕竟。。我觉得这个科幻纪录片(伪记录片)还是蛮好看的。

  2. 拼颜值说道:

    荒野求生全明星 | Discovery頻道官方網站
    荒野求生全明星
    1月20日起,每週二晚間10點
    貝爾吉羅斯將帶領六位名人深入全美與全球最窮鄉僻壤之地
    體驗一場最難忘的 48小時冒險之旅
    在一小時的另類系列節目《荒野求生全明星》中,這位知名探險家兼求生者將帶領六位名人深入全美與全球最窮鄉僻壤之地,體驗一場最難忘的48小時冒險之旅。《荒野求生全明星》將從1月20日起,每週二晚間10點首播,並於每週六下午5點重播。
    每位名人將各自在獨立的單元中,與吉羅斯一對一搭檔冒險,包括演員柴克艾弗隆(【惡鄰纏身】)、演員兼導演班史提勒(【白日夢冒險王】)、演員查寧塔圖(【龍虎少年隊:童顏巨捕】)、美式足球聯盟名人堂球員迪昂桑德斯、演員湯姆阿諾(【飆風不歸路】),以及MSNBC新聞台與【今日秀】主播譚蓉霍爾。
    每位名人都要承受惡劣的荒野環境,在六處偏遠地點進行一場充滿活力與動作的自主學習冒險之旅。從在卡茨基爾山脈進行跳傘,到在猶他州的懸崖垂降,以及對抗蘇格蘭的狂風暴雨,吉羅斯與每位名人都必須挑戰自己的心靈與體能極限,才能順利完成每場旅程。
    拍照上傳拿好禮

    即日起到2/25,鎖定每週二晚上10點《荒野求生全明星》節目,看貝爾和好萊塢大咖一起挑戰求生極限,並用Discovery App拍下貝爾和明星的節目畫面或上傳至Discovery頻道臉書,加上「#荒野求生全明星」,就有機會贏得Discovery戶外帳篷、露營睡袋或是迷你汽車冷暖箱!

    片子里面流露出来并且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从韩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因为其人口众多,国土广袤,市场潜力巨大,是韩国,以及其盟友美国,完全无法比拟的。中国国力上升的势头,目前看来是无法阻挡的。一开始从黄豆讲起,说明中国的市场胃口巨大,影响辐射到了地球另外一面。然后从国庆游客量,引出人多力量大的思路。再往后从阿里上市,双十一交易量,王斌集团的升级发展,海尔的崛起和海外扩张,小米的突飞猛进,外加若有若无跟苹果和三星的比较,最后拿出韩国目前市场竞争力最强,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化妆品做结尾。充分表达了中国确实是人多,市场大,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发展自己。既然是韩国人拍给韩国人看的,那么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把这种中国特有,韩国以及其他国家都不具有的国情展示介绍给韩国人,希望能对韩国观众有所启迪。

    中国与东盟签订自贸区后,贸易额已翻番,中韩明天会如何?
    利益相关:韩国某传统行业贸易会社中国和台湾方面的职务代理,习上台后,有很多过去没有或很少与中国贸易的会社也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摸索与扩展,我这个全生的行业新人也得以趁机挂职。(期待自贸区早日落实,把我外派回国 T_T 不管网络的"民意氛围"如何,账面上的钱和人的脚不会说慌,四处无事生非为黑而黑的键盘人还是洗洗睡吧。

    《SUPER CHINA》是韩国当家电台KBS制作的商业纪录片,与日本NHK曾制作的关于中国经济和技术介绍的《中国铁道大纪行》、《激流中国系列》等系列基本属于一种类型。不同的是,个人感觉NHK系列的基调更悲情,同时带有对中国“不正当竞争”的憎恶与无可奈何的情绪。而《SUPER CHINA》整体上略轻松,同时带有一定的自我思考。
    (讲述俄国的纪录片应该是《动荡的大国》,NHK制作的,4集系列,也不错)

    NHK是以竞争者的身份去讲述中国的;而KBS是以瞻仰者的身份。
    前者是十足的大国竞争心态;后者是中等国家期望与大国逐鹿的心态。

    无论你怎么评价,首先要了解:这是商业纪录片,它的播出就是以提高收视率为目的。
    KBS显然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制作上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但是抛开与NHK的的对比,只看《SUPER CHINA》,还是可圈可点的。
    ①首先是素材选取。
    宏大叙事方面,想突出繁华,浦东陆家嘴金融绿地…

    我看了前三集,因为自己懂韩语所以就直接看的没有中文字幕版的。看着看着我发现,其实有些东西,在Kbs的描述中是过实的,有点夸张的成分。此外,他们做出来这么一个片子可能也是为了在中韩蜜月期给韩国民众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中国形象,因为在李明博政府以及之前的政府,官方总会有意无意地抹黑中国。有一次听在韩国去交换的一个朋友说,他们在做一期东亚教育的纪录片的时候,日本选在东京做调查,韩国在首尔,台湾在台北,中国则是选了河南的某个村庄。所以这怎么可能得出相对公正和客观的结论。因此,通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想要刷新韩民对中国的印象这一目的也是被考虑在内的。

    从外国的角度来看中国,角度很中肯,既体现了中国的强大,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故意无视,也没有因为是韩国制作而在里面为韩国寻找存在感。不过作为中国人来看,很多地方都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第一集13亿的力量;第二集钱的力量;第三集pax sinica(拉丁语:中式和平),中国的霸权时代;第四集大陆的力量;第五集软实力;第六集共产党的领导;第七集中国之路。吐个槽,不算剧透:第七集就是前六集的剪辑,除了觉得韩国人的归纳能力真好之外,别无感觉,不用看了。个人比较喜欢第三集,虽然夸张和推测的成分比较多,不过这种“原来中国在下好大一盘棋“的感觉还是蛮爽的
    不过出于翻译的敏感,我更关心字幕组在遇到英文采访语音和韩语字幕有冲突的时候怎么选择

    第一集:SUPER CHINA 13亿人的力量
    从纪录片的制作上,可以看出KBS很用心,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韩国本土的学者对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经济腾飞现象进行解读,制作组虽然说是利用收视费制作的,但足迹遍布几个大洲,在第一集里涉及了
    宏观方面:
    (1)海尔、优酷土豆、阿里巴巴、小米等著名企业的发展历程,
    (2)韩国济州岛旅游热潮,阿根廷大豆输往中国等现象,
    (3)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广东电子消费市场,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国在俄罗斯的销售市场的状况,
    (4)在中国节假日随处可见的“中国人太多了”的现象,
    微观方面:
    在经济腾飞下的中国富裕家庭的生活现状,民营企业家从制作相框到多条渠道开发市场的历程,义乌小商品市场里的普通销售者的感受。
    很可贵的是韩国制作方在赞扬13亿人的力量的同时,一直在反思韩国要从中借鉴什么,韩国该怎么走。

    另:
    虽然纪录片取名为SUPER CHINA,感觉在不停的鼓吹,但是你可以直接的看出中国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比如:
    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国市场还是有些封闭(一位美国专家在其中涉及到);
    13亿人可以带来人口红利,也是巨大负担;
    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很多时候就是钱多的暴发户(参见济州岛的购物热潮);
    人均收入差距相当大;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应该要有质的提升。

    这些才应该是韩国人送给我们的启发吧。

    二、第二集:
    超级中国 SUPER CHINA E02-钱的力量

    在第二集里,制作组在纪录片的尾声问道:
    中国何时才能超越美国,成为经济的主导呢?
    韩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因为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个细节说道,韩国对于国外矿产的投资,是采取尽可能的廉价方式收购,但是中国却不惜以两倍、三倍的高价收购。这种急剧膨胀的力量让韩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压力。这或许就是KBS制作本节目的原因之一吧。

    在第二集里,KBS详细介绍了中国资本急剧扩张的力量:
    从美国的葡萄酒生产地,到地中海希腊的房地产(机场、港口)投资,非洲、南美洲(例如:秘鲁)矿产,韩国的济州岛房地产开发,欧洲米兰时尚产业投资,美国的太阳能产业收购,一直到最后中国浙江中小企业由单一的与外商合作到自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资本的大量累积,尤其是外汇的积累,让中国有了大把大把花钱的实力。
    这当然引起了美国、韩国的注意,准确的说,是让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戒心。
    除了表面的光鲜亮丽之外,中国的发展,看起来就是一部亚非拉美国家的血泪史。中国的收购,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机会,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这种收购方式虽然在目前情况下,看起来是理性的,但是却隐藏着许多危机。
    中国除了大力拓展海外事业之外,还应该加大自主产业的研发,提升教育质量,拓展人力资源素质,构造品牌的力量,这样的中国才会有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不然,说句难听的,很可能就是投机倒把的掮客了。

  3. 含笑半步颠说道:

    KBS拍《超级中国》与其说是亲善中国,倒不如讲是韩方在中韩自贸区的大背景下,有意识的教育国民:认清现实,抓住机遇,合作同时提高警惕和危机感。例如片中有一集讲到三星的研发中心搬迁到陕西西安,正是韩国官方希望搭乘中国“一路一带”的顺风车,向西开拓的战略意志的表现。

    用通俗浅显的方式向普通民众传递这些信息,自上而下的达成发展方向上的共识,或说是战略意义的组织动员,窃以为,这才是国家媒体真该干的事,而不是滥情的点蜡烛,听风就是雨。

    该片精工细作,对华发展是否持肯定态度倒很难说,保留意见是一定的。在诸多方面蜻蜓点水,叙事逻辑欠严谨。例如第三集里讲中越冲突,仅仅是拍了一下被越南人烧毁的华资工厂,访问了一个当地相关女性,然后就做出中国威胁论的暗示——一面之词未免缺乏说服力。

    不过呢,Super China作为对普通民众的教育工具,它的宣传意图明确易懂,在韩创下10%的收视佳绩,也比较好的完成了任务。

    至于说这片子对中国的了解深刻与否,你若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有互联网,还可以出国看看,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应该比老外更体会其深广复杂才对,何必要听外国人怎么说?又何必介意人家观点?

    看了第一集,好像刚刚才出第二季的字幕KBS是韩国的国家电视台,类似CCTV,虽然没喉舌的那么露骨,但肯定是代表了政府的声音的,现在处于中韩蜜月期,这个纪录片是相当应景的。这个片子并非是为了赞扬中国而拍,而是在告诉韩国人,应该努力抓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崛起也是韩国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性机遇,这一点韩国人得认识是清晰而又深刻的。

    第二集是讲中国的海外投资 简而言之全世界买买买,慢慢有一些负面的内容了 比如在秘鲁买矿却不雇佣当地工人,当地政府为了讨好中方要求当地人搬走了让当地人是很不满,还有在济州岛买了太多土地,韩国人表示艾玛我大韩民国的土地都被你们买光了呀。 但总体还是有点羡慕嫉妒恨的。

    波兰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无论是谁,诅咒中国就等于诅咒自己
    格泽高滋•W.德克

    关于我们的今天和明天,经济学家们有各种各样的预测,政治家们也给了不同的构想,到底何种观点更切合实际?

    波兰著名经济学家,前副总理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在《21世纪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4月版)中,以坚实的实践经验辨析了当今流行的各种经济学理论的成色,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探索了人类正在面对的重挑战。

    作为曾经的波兰副总理和财政部长,科勒德克教授曾将通胀高居不下的波兰经济带出了困境。福山说,他“是最敏锐的国际经济观察家之一,实践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作品总是会引发关于全球政治经济的争论和探讨。”

    自由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公平竞争,这才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如果政府支持中国公司的扩张(中国政府会提供很多扶持资金,在这方面与欧盟确实有些不同),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之竞争,而不是也要依靠政府,像其他国家那样出台限制政策。很多双边谈判就是为了解开这个问题,即便谈判失败,还可以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的仲裁机制。

    产品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单边制裁更有效,单边制裁其实对发展无益,只不过是惩罚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复行动。我们现在只能期待美国方面能重新考虑这些问题,中国方面不要失了自己的风度,不要被激怒。美国在和苏联的冷战中获胜,但是对中国发动经济冷战也会取得成功吗?

    中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公司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很高,而且背后有13.5亿中国人民在背后支持,现金储备超过30亿美元。美国真的应该好好考虑考虑。

    大家最好都不要自欺欺人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影响力与地位之争在所难免,没有一项政策和策略是真正清白无辜、光明正大的,无非是给自己的行为找个合适的理由。中国会通过间谍活动获取产业情报。但是他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困难,因为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还有其他国家也会做这种事。虽然我们无法认同这种做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就是现实。

    中国并不是亚洲唯一的新兴力量。整个大陆的产值和人口规模都在急速增长,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2%,其中57.5%在中东以外地区,地缘政治是亚洲国家难以避免的问题。这里的人民创造的价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46%,比美国和欧盟加起来还多。如果不包括中东,大约占国际生产总值的38%。由于现在亚洲的人口和经济仍然呈上涨趋势,因此未来这一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产值在全球中的比例还会上升。

    大家应该知道,早在一千年前,亚洲的产值就占全球总产值的60%,直到1820年,西方世界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这种领先优势最终不复存在。1950年的时候,亚洲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20%,但是只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就翻了一倍多,也许到2030年,亚洲生产总值又能超过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

    关于这方面的预测很多,但是争辩到底哪种预测最有可能变成现实其实毫无意义。所有的预测都表明,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西方国家的相对地位正在下降。安格斯·麦迪逊致力于研究全球经济在近两千年内的增长轨迹,据他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值将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3.8%,印度占10.4%,日本占3.6%,其他亚洲国家占15.4%。

    据此推测,美国产值将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7.3%,全亚洲产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3%。

    我觉得非洲的实力被低估了,2003年非洲产值占世界生产总值3.2%,根据这些预测到2030年反而下降到了3%,苏联地区和中欧、东欧也是一样,这些地区产值占比从6.1%下降到了4.7% 。毫无疑问,亚洲是在总量上占优势,但是考虑到这一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均产值仍然不尽如人意。从这一点来看,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有位名叫安杰的网友在我的博客Truth, Errors and Lie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a Volatile World上提问:“我和我的朋友都很不理解,美国的负债比国内生产总值还高,为什么美元的价值还这么高,为什么美元会是国际货币?”

    我回答说:“安杰和他的朋友们每人想要1000美元的现金吗?或者给每人的账户存100万美金,如何?虽然美国的财政状况很差,但是很多人手里都握着美元,而且想要更多,国际交易和支付以及货币储蓄需要美元一直维持在高位。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美国的负债比国内生产总值还高’,但是美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在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蕴含着巨大潜力。美国的财富是高于负债的。

    我们不要忘了,所有的债务都有两面性。虽然美国的负债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大部分债务是美国银行、其他金融组织和美国人民持有的。只有美国国库无力偿还这些债务时,大家才会丧失对美元的信心。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有很多容易变现的投资储蓄方法,为了以防万一,可以多选几种方法,不要全部购买美元,多持几种货币。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太阳东升西落,但是这并不表示东方崛起,西方就会陷入黑暗的深渊。东西方的关系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但是希望并不会被东方边缘化,只是相对地位会降低。我们可以拍个电影,描述一个恐慌的世界,美元崩溃,大家纷纷转投中国人民币和韩元,但是不会去选择印度卢比和泰国的泰铢,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顶多算是一部科幻电影,跟真正的未来世界没什么关系。

    文化、政治、经济,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亚洲都是一个多元化的大陆。从地理学的角度也是如此,亚洲的边界西边从土耳其、以色列开始,到远东地区的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楚科奇半岛。俄罗斯有一部分属于亚洲,亚洲事务通常不太考虑这一地区。亚洲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除了中国、日本这两个国家,还有两个一体化集团,东南亚地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个集团的经济优势不是很明显,还有南亚地区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主要成员国是印度,印度是这个地区的超级大国,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军事实力,都很强。

    亚洲有七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共和国、日本、菲律宾。用不了多久越南和土耳其也会加入这个行列。世界范围内,国内产值超过全球总产值1%的经济体有20个,亚洲有八个,分别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伊朗和中国台湾地区。因此在思考亚洲的未来定位时,我们应该记住,亚洲是全世界最大的大洲,人口、文化、政治尤其是经济影响,几乎各个方面都是。

    西方真的已经这么糟糕,东方真的发展得那么好,以至于美国不得不采取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措施保住自己的地位吗?中国正在密谋借助全球化这个机会控制世界吗?亚洲统治地球的时代真的来临了吗?欧洲和大西洋文明注定要沦为曾经的辉煌了吗?我们以后是不是应该优先选择学习中文?我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开通了自己的微博http://www.weibo.com/kolodko,还在中国经济周刊上发表题为《科勒德克观察》的专栏,这样看来,我是不是一个懂得抓住时机的人呢?

    毫无疑问,中国的绝对地位,以及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正在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提升。这里的绝对地位主要指的是经济地位,中国一直是个大国,因此政治和军事地位也不容忽视。中国的发展不会停止,通过和平的手段无法扭转这种发展趋势,而其他的手段更是完全不可能。大家不应该过分纠结于自己的喜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承认这个现实。我们应该继续向前,努力站上发展的跳板,在未来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概从十年前开始,中国的地位已经开始逆转。中国不再积极发展制造业,也开始在海外布棋,投资范围从富裕国家到劳动力廉价的经济体都有覆盖。受益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缅甸。中国的海外投资和人民币升值的作用相互叠加,现在的月薪3000元约等于480美元。几年前,1美元能兑换8.2元人民币,183美元就能支付1500元的月薪。换句话说,那时候的3000元只值366美元,现在值480美元。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增加,以每年20%的速度上涨,再加上货币升值,中国的竞争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也曾经历过相似的发展过程。

    此外,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即便是美国和其他西方高度发达经济体,他们的外包和离岸业务活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外包和离岸业务活动通常会选择人工成本低的地区,这样一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成本就能相对较低。苹果16GB的平板电脑,2010年在美国的市场售价是499美元,中国劳工成本只有8美元,约占定价的1.6%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施放政治压力,禁止“向社会主义中国输出就业”,在制造商看来,无非就是这部分成本上涨五倍,只要有人付钱,没什么不可以的。这部分劳动成本会完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一台完全在美国生产的平板电脑价格现在是531美元,制造商也不用再为外包和离岸业务操心了,因为产品是在圣弗兰西斯科海湾装箱的,而不是黄海。

    这一次,中国发起挑战的目标既不是核武器,也不是走向衰退的(幸好如此)出口贸易,而是成功的商品输出,商品输出对于积累资本非常重要。中国通过开展对销贸易,提高了全世界对自己的关注度。不仅在数据统计中有所展现,在重要的国际贸易展中也会看到中国的成果,还有到不同的国家旅游你也会发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有些项目不能马上见到成果,但是,未来才是最终的,投资影响深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对方会以长期原料供应合同作为回报。特别是在非洲和拉美,拉美规模较小,还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俄国和中国对这一地区进行的投资和采矿项目,会使这一地区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在国外花了很多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比如修建学校和大学,诊所和医院。这些项目资金来自软贷款(所谓软贷款,就是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政府或国有公司的融资平台进行贷款,其贷款允许用于国家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或股本投入),很多时候会部分减免,变成了补贴。政府雇佣中国大型建筑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难怪中国会变成全球事务最重要的一员。

    如果我们找一张地图来看,就会发现,中国在西方力所不及的地方表现得尤其活跃。在殖民时期,殖民国家开发当地资源为己所用,却从来不帮助当地发展,到了新殖民主义时期,殖民者用欺骗代替合作,如今到了全球化的时代,西方国家会去边缘化这些国家,从不寻求积极合作。如果这些记忆没有烙印在那些想要获得自主经济的人民的脑海中,也许他们还想不到要与那些愿意给他们提供宝贵支持的人多多接触,多多合作。

    这种形式的合作有助于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国这么做当然也是出于这些原因,但是有人怀疑甚至直接指责中国有不良企图,想要借此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在搞政治贿赂。甚至有人指责中国正在发展21世纪的帝国主义。即便中国真的有一部分这样的目的,也无法改变他们帮助不发达经济体努力发展的事实。如果有谁觉得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会变成威胁,与其浪费时间批评中国的扩张,富裕的西方国家最好增加自己提供的援助,重新赢回自己的影响力。而且西方富裕国家可以对国际组织的操作方法、政策方向施加很大程度的影响。

    西方指责中国实施新殖民主义,其实很荒谬。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对历史的无知,中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永远不会表现出帝国主义倾向。只有17世纪中叶,那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之下,向西部扩张,使中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中国历代还出现过几次这样的扩张,只是象征意义不大。西方的欧洲水手和西班牙征服者,几百年来一直在侵占他们发现的领土,破坏当地的文明,但是中国人和他们不一样。

    在600多年前,1405—1433年期间,中国就进行了七次航海,郑和(1371—1433)最远到达了东非,但是他们并没有侵占发现的领土,也没有进行掠夺。中国人航海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力,也不是为了控制别人,是为了弘扬自己的文化,一个中世纪国家居然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15世纪的时候,中国本可以殖民侵占东南亚,但是他们并没有那么做。那些留下来的人,会被看作放弃高度文明的人,根本不配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但是西方恰恰相反,他们会选择殖民侵占,粗暴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经济体制强加给当地居民。从教育普及的角度来讲,并不是太坏,但是却亵渎了当地的宗教,有时行为极其恶劣。

    如今,在中国,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比郑和更受欢迎,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6世纪)比君主刘备(161—223)更受爱戴,这是一种巧合吗?在欧洲和美国,哥伦布比柏拉图声望更高,科尔特斯(航海探险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比伊比鸠鲁(古希腊哲学家)高。这种差异是思想和价值体系不同造成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是内向型的,而不是外向型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美国总统布什和中国主席会面时,布什说自己担心美国本土会再次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胡锦涛说自己关心的是每年要创造2500万新的就业岗位。

    如果中国这次的所谓扩张还和以往一样,就说明这个国家在通过它悠久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一个值得学习的道理:想要维持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就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部事务。中国虽然有足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但是基本上只关注如何解决国内的问题,这是有历史踪迹可循的。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维护国内和平、国家的统一和团结,这就是中国领导人提到“和谐社会”时代表的真正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觉得中国给密西西比河(美国母亲河)流域、亚马逊河(南美洲北部)流域、多瑙河(欧洲第二大河,流经欧洲多个国家)流域、尼罗河(埃及母亲河)流域、维斯瓦河(波兰,同时也是中欧和波罗的海水系第一大河流)流域、林波波河(非洲东南部河流)流域,特别是恒河(印度)、叶尼塞河(俄罗斯)流域的国家带来压力了吗?这个悠悠古国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且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不只是因为当今的贸易、金融和投资相关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压力,很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一直以来都和中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虽然不像西方和阿拉伯地区那样通过殖民征服别国,却要求弱国向自己朝贡。两千年来,中国通过贸易和特别的外交手段,向自己的邻国甚至远邦施加影响,几乎覆盖了如今的整个东盟地区。曾经,中国真的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它没有进行武力侵占或政治奴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同一时期其他文明的扩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在那一时期发展了自己的外交,而西方世界的殖民侵略完全和外交不沾边。很多国家愿意和中国开展贸易,当时很多国家确实和中国开展了贸易,中国的市场一直很有吸引力,外交使团带着谄媚的礼物到北京去巴结当权者,当时没有保护主义,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到市场进行买卖 。16世纪,欧洲人来到这片大陆时也入乡随俗,这使得中国人更加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优越的。

    这种朝贡体制持续了数个世纪,在社会意识和精神层面都留下了印记。以至于让他们觉得即便是现在,一个新的时代中,也是如此。很多政治家、外交官、投资客、投机客、企业家、商人、记者比以往更愿意向中国的当权者卑躬屈膝,曾经的世界已经改变,如今的全球化覆盖了整个世界,到处都是商机。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如今的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贡品和弓箭,也没有西方的殖民主义野心。以后的中国也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框架谈判,签订合同,做出决策。由于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成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增加,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对自己的内部事务更感兴趣,不会去想侵占外面的世界。中国也需要树立国际威信,目的是让国内的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绝对不是为了征服世界。

    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与西方世界、日本和拉丁地区、伊斯兰地区都不相同。中国人深深地为自己辉煌的历史和如今自己国家的伟大进步感到骄傲,但是他们内心的骄傲并没有转化成追求扩张的野心,不管是和平的还是军事的扩张,中国人都不感兴趣。中国肯定是想要超越美国,不仅在北京奥运会上想超过美国,在接下来的每一届比赛中都会抱着这样的期待,他们认为在伦敦奥运会没能超越美国也只是失误。但是中国绝对没有想过要入侵美国。中国改造自己唯一的航空母舰不是为了跟美国打仗,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作为泱泱大国没有航空母舰有点说不过去。

    我还要提到的一点是,中国的时间概念也和一般人不同。他们想事情不是根据小时、天、月做计划,而是一想就是几年甚至几代人、几个世纪开外的事情。

    40年前,亨利·基辛格访华,当时他问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对法国大革命有什么看法,结果周恩来居然说,现在谈结论为时尚早。18年前,我问基辛格,那场事件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他的回答和周恩来差不多。虽然如今的时间走得飞快,但是中国人比别人都有耐心,中国人的时间感和别人不同。中国的100年和其他地方的100年似乎是不一样的。即便中国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他们可能会耐心等待好几个世纪。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以中国现在的地位完全配得上这样的野心。

    我们无须担心中国文化霸权。中国菜风靡全球,但是中国的歌剧却不像中国菜这样流行。就像意大利的歌剧随着殖民流传到了厄立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虽然歌剧院建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直没有任何演出。我们愿意去听威尔第、瓦格纳、穆索尔斯基的音乐,有些人愿意去以孔子命名的大批艺术中心听中国戏曲,这些艺术中心花的都是中国纳税人的钱。

    莫言能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几乎不曾听说另一位诺奖华裔作家高行健的名字,他现在定居巴黎,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件大好事,为多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西方文学的主导地位并未受到丝毫威胁。有趣的是,韩国的Psy跳着江南风的舞蹈(在短短半年内,YouYube点击率就超过了10亿)变成了国际明星,但他只是仿照西方模式制造出的一个意外,这种流行来得快也去得快。他又不是迈克尔·杰克逊……

    这些文化中心都是外交攻势中的一部分。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163个)数量几乎和美国(169个)相当。

    对于78个国家而言,中国是他们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难怪这里发生一切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但是,我绝对不会说中国的模式可以随意复制。中国2013年出口额达到了2万亿美元,第一大市场是美国(占17.2%),然后是日本(7.4%)、韩国(4.3%)和德国(4%)。中国的进口额只有区区3亿美元,对中国出口排在第一的是日本(9.8%),接下来依次是韩国(9.2%)、美国(7.1%)、德国(5.1%)和澳大利亚(4.3%)。

    有些人不希望中国好好发展,原因简直莫名其妙: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实不过是嫉妒和愚蠢作祟罢了。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势头退去或者完全溃败,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与之前的30年比,中国的产值增速最近已经明显放缓,一方面是受西方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内部的原因。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8%,2011年增长了9.4%,2012年增长了7.8%,2013年徘徊在7.5%上下。虽然增速比之前低,但是仍然领先全球,是全球产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球经济主要靠中国和印度在拉动,印度最近四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分别是10.1%、6.8%、4.9%、6.0%,其他自主经济体在危机发生的这几年产值增长分别是5.1%、3.8%、3.3%、3.6%。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的出口远大于进口,相关文章甚至创建“中国依赖指数”。在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列表中,有135家上市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中国。如果中国经济持续走高,证劵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好,反之亦然。从2009年到2012年这四年间,中国依赖指数上涨了130%,标准普尔500中所有的公司中国依赖指数上涨都超过了50%。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中国在持续发展,经济情况可能更糟,糟糕的经济形势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即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因此,无论是谁,诅咒中国就等于诅咒自己。

    在发展经济学中,有个流行术语“硬着陆”,这是和“软着陆”相对应的一个词。软着陆指的是经济经过一段高增长之后,平稳回落到适度的增长空间,特别是经济增长过热之后最需要软着陆。硬着陆是指遇到不寻常的现实问题,导致经济急剧下滑,就像飞机大角度倾斜降落一样。经济增长不一定要下降到最低或者变成零增长,指的是跟以前的高速增长相比,增长趋势要大幅下降。

    在这一次经济危机中,很多西方国家都经历了硬着陆,导致经济受创。受这场灾难影响最大的国家,首先是美国,然后是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最近蔓延到了整个欧元区,这一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10年2%的增长水平,到2012年只增长了区区0.5%,到2013年,变成了0.3%的负增长。

    以上内容为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摘编自《21世纪政治经济学》。

  4. 高子龙说道:

    一部科普性的纪录片,通过各方面浅显的展示一下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正负影响。
    这里我真的想吐槽一下a站弹幕的弱智有点让人无法容忍,整部片子来看其实是相当亲华的,制作团队用大量篇幅展示中国的蓬勃发展而且对于tg的统治表示认可,这是国外好多纪录片都不曾提的。但是即便这样,弹幕还要说这部纪录片黑中国。

    说中国对于世界资源巨大的需求太高了原料价格,黑中国!
    说到中国企业开采当地矿山却不雇佣当地矿工造成当地就业危机,黑中国!
    你们有没有搞错,人家拍的是纪录片不是宣传片,拍点负面的东西就得招黑?
    最扯淡的是有弹幕觉得这部片拍的中国人不好看故意黑中国!
    人家又不是拍偶像剧,凭什么一定要找帅哥美女!
    我们的网民对于国外媒体的认知实在是有问题啊。不是所有国外媒体都想黑中国,也不是所有媒体对于中国都是都是一个口径的好不好,国外媒体来源各有不同不是一个娘胎生的好不好?

    我在youtube上看到好多网民看到台湾媒体报道大陆就骂,这也黑那也黑!其中一个台湾网民的评论令我印象最深刻,你们连中天都骂,还怎么和平统一台湾?
    我们连岛内最友善的媒体都骂还想团结同胞?
    我们国人对于国外媒体的认知真的需要提高一下,骂人也要分清青红皂白啊。你始终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恶意的,那你怎么指望他们对你友善呢?

    看完了第一集,觉得韩国人啊,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做中国的纪录片完全是从韩国的角度去描绘:地广,经济发展好,钱多,人傻,市场大
    一直在举例子举例子举例子,没有就一个点/例子深入的挖掘下去
    开始的阿根廷种黄豆事放了三分钟也不知所云,收的又太快
    和NHK的中国纪录片比起来(比如中国力量,中华文明之谜,世界遗产系列<苏杭,黄山等>,中国铁道大纪行,长江天地大纪行等等),简直不能看,没什么营养,和韩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类似,很浅,浮在表面。
    **********
    已经看完了前三集,还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
    就此表明一下我的立场吧:韩国这个国家是永远没有能力和中国抗衡的,所以KBS这个纪录片看看就罢了。但是日本的纪录片得看好几遍,去琢磨那个国家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怎么在思考中国。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两千年了,即便明治之后轻看中国,还是有很高水准的中国研究(现在的全球汉学研究是不可能绕开日本学界的)。去京大/东大网站上观察分析一下日本如何钻研中国的,我觉得真的可以学习到很多。
    关于明清鼎革之后日本学界对中国的看法(甚至持续至今,明清鼎革比宋元交替更加令日本震惊吧),京大文学部一些老师的文章蛮好的。
    京大平田教授从清代正音去分析有清一代民族、地域与文化流变:
    [转帖]清代鸿胪寺正音考(平田昌司)
    平田教授关于日本“中国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中关于中国(汉?满清?与西方文明相对且落后的支那?)的研究:
    平田昌司:木下犀潭学系和“中国文学史”的形成
    ***********
    日本甲午战争之前对中国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
    日文里,情报几乎等同于信息的意思,全民间谍的感觉~
    关于这个topic,南方周末有一期专门有探讨,可去南周官网搜搜看,不知道有没有po上网。
    ***********
    当然韩国也是很厉害的,不过希望以后不要这么随便把中国捧上天,又四处称呼中国为“掌柜(脏狗)”。我们都不洗澡,我们还在吃草。
    ***********
    请朝鲜族同胞谅解,我没有贬低韩国的意思。PLUS:似乎我认识的在韩朝鲜族同胞受到歧视的概率比较大。祖国随时欢迎你们回来。

    反过来思考一下。
    7集质量不错的纪录片,可以看出kbs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但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关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的纪录片?
    或许有一些短片,但仅仅是什么风土人情之类的。。。
    难道中国这么牛逼,不需要借鉴别国好的地方么?!

    以前国内电视台完全是ZF的喉舌,现在又过于商业化,天天都是一些娱乐节目,一点营养都没有!这些人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么?

    有些人可能说,哎呀,不是电视台不想拍,没有收视率根本活不了啊。。。
    我经常看韩国的kbs、sbs、mbc,人家播放的可不仅仅是电视剧、娱乐节目,而有一大半都是与社会相关的节目。他们拍的不仅深入,而且接地气又好看,很有教育意义,老百姓还非常爱看!

    《SUPER CHINA》这个纪录片我没有看到。
    提到13亿人的力量,我认为不是鼓吹,中国经济发展确实狠强大。中国23个省,四个直辖市,等于27小国的经济力量,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劲向一处使,集中力量能办大事,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办不到的。
    是的,中国具有巨大的中产阶级市场。邓小平说:“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领另一部分人富起来”。这句话已经实现。先富起来的那些人,现在已经成了中产阶级,而且在科大。
    但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没有财产的继承权。

    真是觉得韩国简直吹捧我们很到位啊。不过我却是看见了13亿人口的商机。那句话很对“中国不再是以前世界的工厂,而是世界的市场。”韩国也明白中国人有钱,如果可以卖济州岛,中国人肯定买。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是大韩民国的领土。我相信这句话很真。真的就和我们说钓鱼岛是我们的一样。(其实当时钓鱼岛一事,我倒是觉得人们真的了解钓鱼岛的历史吗,还是舆论让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新闻就斩钉截铁的说,钓鱼岛是我们的。)回到正题,纪录片是拍给韩国人看到,而且还是在KBS的平台播放。以前有些同学说你知道韩国人怎么看我们吗。我倒是没在意,只是说还好吧,中国近几年发展很好啊。我相信那些人说KBS出台的原因多少是因为政府的意思。但是归根结底这是拍给韩国大众看的。假设我是韩国大众,看到这个记录片,我的第一意识就是,中国现在很强大啊。而且近几年韩中两国市场的紧密度,相信韩国人不会对我们陌生,不是济州岛都全是中文广告嘛。还有一点,我不是个爱看时事新闻的人,以前初中记得一个愤青的语文老师花一个晚自习给我们讲国际局势,还说新闻联播是最虚无的。那时候年轻啊,把他当男神一样喜欢崇拜。现在自己读到了大学,新闻联播很重要吗,我反正从来没看过。

    这是一个完全站在韩国人立场看待一个周边大国的纪录片。他的首要收视人群是韩国商人或者说是关注国家未来的人看的。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是他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对于韩国来说这是一个巨人,而且绝对算不上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巨人。

    其实我们看看也很好的,也算是看一下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国家的。看这种东西我从来不会沾沾自喜,首先中国的财富目前来说分配是很不均衡的,最起码我不会抽中南海的烟操中南海的心。其次我一直都很害怕中国政府或者中国人夜郎自大,闷声发大财就好。

    中韩玩得这么嗨,日本看着什么滋味很值得玩味啊。

  5. 风雨骑说道:

    英国BBC有好多不错的,比如《中国人来了》《中国的崛起与动荡》《中国愚弄了世界吗》《今日中国》《全世界变化最快的地方》《中国资本主义革命》等等,这些纪录片里都充斥着“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很自相矛盾对吧?纪录片里无时无刻不表达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当然也还是有一些正常一点的,比如《美丽中国》《驾车游中国》等。

    日本NHK里有好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什么《中国的文明》《中国巨龙驰骋-非洲的巨龙》《故宫》《中国铁道大行记》《激流中国》,这个电视台很少涉及政治,一般在网上没有被和谐,很容易找到,比BBC有节操多了。里面一个劲的夸中国如何让如何让NB。

    韩国KBS今年一月出的很火的《超级中国》,还有后来出的《明见万里》。

    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运行中国》。

    最后我推荐一下我们大央视今年推出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看BBC你会觉得中国好黑暗,马上要崩溃,人民要暴乱。看NHK你会觉得中国好NB,浓浓的民族自豪感。看央视的,那就不说了吧。

    BBC自然纪录片的新作,《地球脉动》团队和大卫.爱登堡爵士再次强强联手贡献出一部神作。这种始终能超越自我的制作方永远值得敬佩。这一次把主题瞄准了自然界的各种猎捕行为,运用了大量高速摄影,在极为严苛的环境下捕捉到大量令人惊叹的生物行为。比起BBC过往作品,本系列叙事性的剪辑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加以《地心引力》配乐Steven Price加盟,本片的观赏性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本系列你可以看到如《碟中谍》阿汤哥一样般神兵天降捕获猎物的蜘蛛,可以看到潜入冰层准备突袭海豹却越走越远的路痴白极熊,可以看到猎豹、狼群、角雕等大型凶猛食肉动物在慢镜头下展现出的百分之百的力量与动态的美感。同样,你依然能看到作品中对自然环境退化的隐忧,也能看到科学家和摄制组为了生态而付出的努力。简言之,本片已成为BBC不得不看的最高作品之一,质量基本上接近三大神作,在此强烈推荐。
    另,BBC强悍雄厚的技术和摄影实力让本作每一帧画面都美不胜收:
    猎豹追捕汤氏瞪羚

    我认为最接近三大神作的作品之一,拍得极其出色。非洲大地上生命的瑰丽,壮阔,惊奇,灵动,不朽,一一呈现在镜头前。此外,大量蒙太奇,慢镜头的运用,让这部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也达到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例如,那个从沙丘底部拼命往上推粪球的屎壳郎君,一次次往上推,粪球一次次滚落,好不容易推上沙丘,一阵风吹过又把它直接吹到底部。表现得非常有趣,但笑着笑着不知不觉眼泪就出来了。。。)

    《冰冻星球》:

    算是《地球脉动》和《生命》的一条支线,讲述两极大陆的世界与“居民”们。极地世界的镜头难能可贵,摄制组捕捉到了很多平常难以观测到的动物捕食、迁徙等活动,以及壮观的冰川与雪原,还有对全球变暖趋势的忧虑。

    《蓝色星球》:

    这部纪录片的人气在国内不如以上几部那么高,但是其品质足以名列BBC前茅。本片深入海洋,对水下蔚蓝的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从起源到各方各面,再到反思,每一集主题鲜明,节奏得当,配乐非常动听,本片足以成为自然纪录片的教科书。
    BBC的自然纪录片里,有一位老人经常出现在镜头里,把身后的天地万物广袤世界娓娓道来。他就是大卫.爱登堡爵士。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多年来与BBC的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摘自百度百科)每当听到他讲述的自然世界,不像是在阐释多么深奥的科学,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辈,用发自内心的真诚,给你我介绍这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世界。

    一部优秀的讲述典型南半球岛屿生态之作。特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生态景象和人文历史。由观众最喜爱的马脸福马老师做旁白,一望无际的蓝,郁郁葱葱的绿,喷涌翻腾的红,组成了南太平洋最美的画卷。

    《加拉帕戈斯》:

    地处暖流寒流交汇处,所以这个岛上热带寒带生态并存,十分奇特。看完方才明白这个世界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得多。另一位观众最喜爱的抖森老师参与了其中一集的旁白。象龟、军舰鸟、鬣蜥,物种的起源,自然的史诗。

    《黄石公园》:作为地球上最著名的的国家公园之一,本片平实客观地记录了黄石公园的四季更迭,以及在季节的变化下生物们的生存活动:或残忍,或有礼,或勤劳,或聪颖。

    《飞越地球》:比较另类的一部,摄像机全程都在鸟背上。借由迁徙的鸟儿,展现这个世界。这里把我对它的豆瓣短评贴过来:如果你能克服镜头晃动眩晕感和密集恐惧感,那么你看到的是一部由奇妙的动物,美丽的风景,新颖的视角,尖端的技术和十足的诚意组合而成的优质纪录片。

    《企鹅群里有特务》:BBC自然纪录片中的喜剧之王,笑点十足。为了观察企鹅君们的生活作息,摄制组特地做了一个企鹅形态的机器人混进企鹅群,企鹅们跟机器人的互动十分有趣,大卫.田纳特的旁白也充满了拟人化的童趣,然而企鹅在异常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然努力地活下去并繁衍出了新的生命,让人感动之余,也肃然起敬。

    《美丽中国》:这部纪录片是BBC自然记录小组和中视传媒联合出品,中文译名美丽中国,但从内容上看显然英文原名Wild China更符合本片的内容。这是真真正正的能让我国观众见识到何为大好河山,何为地大物博的纪录片,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至今,本片无疑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与反思。

    此外,BBC还有大量关于动物、地貌的各类纪录片,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有空可以自己找感兴趣的来看。

    二、BBC宇宙篇
    上面有人提到过,BBC关于宇宙的纪录片最出名的莫过于《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生命的奇迹》三部曲了。事实上这三部质量也的确非常出色,对于宏观视角和微观叙述的把握,对于宇宙奇观的展示,对于人类渺小的感慨与太空事业的赞扬等等。此外,这三部曲还有一位人气极高的解说,布莱恩.考克斯。粒子物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高能物理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成为物理学专家之前,他是曼彻斯特一支乐队的键盘手,在乐队觉得没有成就感之后,他便投身物理学。在攻读学位期间,又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的单曲还在英国单曲榜单上打榜,并且拿到过冠单的宝座。乐队解散后,他便潜心于物理学研究,并时常在BBC的纪录片留下身影,与观众一起感受宇宙的美妙。

    《太阳系的奇迹》:
    这部纪录片着重讲的就是太阳系,从各大行星到太阳系与宇宙的联系等等。太阳系与地球算是关系最近的宇宙,但从这部纪录片来看,地球仍然是唯一的、孤独的,跟其他或诡异、或沉寂、或美丽、或恐怖的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宇宙的奇迹》:比起太阳系,这一部更加宏大,从太阳系出发,延伸到宇宙的各个位面:光速、红矮星、白巨星、脉冲星、熵。普通观众由此得以对什么是宇宙有了较为直观、清晰的概念。它不再是一个黑压压的天空,而是各种一瞬与永恒组成的不朽诗篇。

    (《生命的奇迹》更像是借宇宙之名,回归地球讲述生命奥妙的地球纪录片,个人感觉这部系列的最终章拍得不太好,就不写进来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看)

    《隐秘的世界》:其实这部纪录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宇宙纪录片,不过它讲的也正是探索宇宙的一把钥匙: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这部纪录片将视觉奇观和深刻主题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用特殊的摄影手法,捕捉到了地球上、地外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冰晶、射线、红外线、闪电、光谱、无线电波,其实,人类并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一个”拥挤“的宇宙里。

    三、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地球+宇宙)
    英国有BBC,美国就有NG和Discovery,他们的纪录片也是多如牛毛,我选一些我觉得很经典的,能算作神作或准神作的作品。

    地球篇:

    《大迁徙》(国家地理):全方位展现了地球上生物的迁徙这一行为,这部片子的摄影难度很大,需要全程跟随动物行动,也实在太美,波澜壮阔的群体迁徙,带给观众一种最直观的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感动。

    宇宙篇:

    《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探索频道):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是如此出名以至于摩根.弗里曼的讲解员身份跟他的演员身份一样的有名。。本片算是相当的科普向,摩根.弗里曼平易近人的语调和对于内容和语气的把握,让人会有驻足倾听的欲望。本片也采访了很多前沿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从一些基础理论和结论开始,到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也许娱乐性不是那么强,但内容扎实有料,深奥却不难懂,适合任何喜欢宇宙的人观看。

    《旅行到宇宙边缘》(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真正的牛逼,就是在于他们拍出了这个片子。利用哈勃望远镜的素材,用CG技术将宇宙制作出来,从地球出发,走出大气层,走过月球,走过火星,走过太阳系,走过银河系,走到宇宙的尽头,超越了时间,最后回归到那场天地洪荒的大爆炸,回归到宇宙的本源。这部片子呈现的内容,也许到人类灭绝的时候也不能亲眼所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小小的地球上那些杀戮、战争和人心诡谲,跟这个世界,完全没有关系。

    四、人体篇
    除了地球跟宇宙,我也想把探索人体的纪录片单独列出来。虽然这些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充满了社会性,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人类的生物性。

    《人体内旅行》(国家地理):最好的人体纪录片,详尽的数据让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构造。一些并非人人皆知的生理活动让人震撼。微型摄像头深入人体之后展现的人体方方面面,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科普材料。从呱呱坠地到年迈逝去,每一段时刻都值得珍惜。

    《子宫日记》(国家地理):这套纪录片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动物的,这一部则讲人体。借助精密仪器的扫描,观众能清楚看到怀孕到分娩,子宫内悄然发生的各种变化。这个小小的器官,却进行着人类这一物种最伟大的事业。不管你是否已有子女,不管你是否接受怀孕,当婴儿从母体艰难地脱出,发出在这个世界上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没有办法不为之感动。

    《人体奥秘》(BBC):从一个细胞开始讲起,到人类构造的方方面面。大量的模拟画面、丰富有趣的数据。此外本片也展现了构造不完整的特殊人群或是具有特殊构造的人群、以及一些特殊的手术案例。总之,本片的可看性和科普性非常的高,适合任何观众观看。

    《细胞的暗战》(BBC):从海报就看得出来,这部讲述人体细胞与病毒对抗活动的纪录片,犹如科幻战争片一样酷炫。各种看不见的微观战争,不停地在每个人的体内进行着。音效和配乐也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内容深入浅出,画面精彩纷呈,形式喜闻乐见,难道还有理由不看看这部纪录片吗?

    五、永不遗落的明珠,五部最好的自然纪录片(自封)
    纪录电影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有时电影能更加强烈地反映导演个人的意见,因此这五部电影不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记录,它们也是对电影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记录。

    《天地玄黄》:天地有大美
    本片是罗恩.弗里克的代表作,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即便听过无数遍对本片的溢美之词,即便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观看,看完也会被本片传达的丰富信息量所震撼。全片无任何解说词,仅仅是不断地切换着地球各处的景象,看似幻灯片一般的展览却充满了“无声胜有声”的东方式美学与哲学观。虽然本片也有人类文明的展示,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试图划掉自然与文明的分界线,创造一种“地球大同”的状态。所有事物的美都是发自于自然之态的,不加以任何修饰。况且,本片对于自然世界的记录,也能让观众收获颇多。
    天地辽阔,你我皆是沧海一粟。
    对于真正的大美,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
    人类的祭祀,是否像极了自然界群体生物的本能行为?
    人类的工业,人类的世界,如此融入这个世界,却又格格不入。

    《家园》:冷眼看看这个世界
    本片是法国著名航拍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制作的一部环保向自然纪录片。从展现这个地球的美好开始,到讲述人类文明是如何介入这个美丽的星球,进而亲手将它破坏得丑陋不堪的。全程航拍给了观众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居住的环境,不管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都让人心惊肉跳。
    题外话:本片对于工业,态度是绝对对立的。但当年我大学课上看完这部片子,听完老师的讲解,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本片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成本耗资可谓巨大,那么,不管是拍摄此片对于设备的高要求,还是员工的薪资和工作环境,造就这部反工业影片的,不也是影片所指的工业的成果?这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矛盾,不过这不在这个问题讨论的范围内,就成片质量来看,本片算是相当优秀的自然纪录片。

    《迁徙的鸟》:爱与梦飞行
    记得前几年有一期《看电影》做励志片专题,本片位列于五十大励志片第二名,一部纪录片能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让人无法不赞叹。从一个孩子看见鸟儿起飞开始,整部电影伴随着动人的吟唱,与鸟儿们一起历经万千险阻,最终达到理想之乡。对于观众,也许就是不到两个小时的观影,对于鸟儿,这是年复一年的任务,这是延续种族的使命,这是出于本能,高于本能的壮举。两只翅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旅途。这是生命的赞歌,怎能不美丽,怎能不伟大,怎能不动人?

    《微观世界》:一虫一世界。本片与《鸟的迁徙》《喜马拉雅》并称为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讲述了各类昆虫的生活景象。如果说《鸟的迁徙》是大气磅礴的史诗,本片就是精致有趣的小品级佳作。昆虫的世界颜色鲜艳亮丽,行为也丰富多彩,有些昆虫的细节形态,日常很难观察到。如果你对一对蠕动的蜗牛交媾和斑斓的毛毛虫爬行这种镜头并无生理抵触的话,这是一部相当具有观赏性的纪录片。

    《灰熊人》:死亡与永生
    之所以把本片归纳为自然类纪录片,除了电影里那些难能可贵的灰熊生活片段之外,还有导演赫尔佐格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故事的男主角蒂莫西.崔德维尔是典型的反人类文明者,被人类文明所遗弃,也痛恨人类文明。他在灰熊生存的世界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但最终命丧熊口。随即熊也被前来救援的人杀死。这样的生死循环,既带有自然逃不开人类社会染指的悲观宿命感,也有大自然的纯粹残酷性。本片没有太多的修饰与主观煽情,就是平静地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的故事,但说不清的百般滋味让人喟然。

    另外还有两部可以一看的作品,一部是《时间的风景》,有回答已经介绍了,不多说。另外一部是《尘与雪》,本片争议其实蛮大,与其说是电影,它更像是一本动态的摄影诗集。究竟能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我个人感觉无法下定论,故最终没把它算进去。

    人文篇概述
    人文篇这个概念实在太大,除了自然生物之外的都可以算是人文,因此很难对其有一个完整的分类。不过从题材来看的话,勉强还是能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1.地缘类:顾名思义就是以地理为载体介绍人类世界的题材,比如介绍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文、历史发展,包括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算是地缘类。
    2.器物类:这里改变一下器物的概念,除了工具、物件,我也把艺术作品归纳到这里来,毕竟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这类题材纪录片着重介绍某种工业成果、艺术作品(是作品而非作者,作者算在第三类)等等。
    3.人物类:很好理解,就是介绍各种人类个体处于人文世界的故事,其实上面提到过的《灰熊人》也算,只不过接下来想推荐的,比自然精神浓厚的《灰熊人》更贴近人类社会而已。但有一点想说明,这个类别不包括那些介绍一个群体的纪录片,比如《人类星球》(它们如果算人文纪录片的话应该是第一类),人物纪录片应该是着重介绍一个特定的个体。

    一、地缘类
    《列国图志》(Discovery)
    这是一套系列纪录片,共分三季播出,每一集都讲述了一个国家。讲国家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并没有从国土面积气候条件等地理要素开始讲,而是直接选取了这个国家最普通,又最不同的一些国民,通过他们的故事,来看待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河南的武校学生、京都的艺伎、米兰的时装设计师、威尼斯的小船摆渡人,巴黎的铁塔烟花师、巴西的女足队员。就是这些带上了鲜明地理烙印的普通人,造就了地球上各种鲜活的生活,他们别于你我,却又与你我一起经历生命的酸甜苦辣。

    《我们的故事》(History Channel)
    有两部,第一部是《美国:我们的故事》,第二部是《人类:我们的故事》。真.大制作,通过好莱坞电影水准的场景还原,把历史用最好理解的方式讲述出来。(第二部我还没看,看完再补上)先说说第一部,从五月花号讲到当代美国,一方面利用大量演员、道具、场景还原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来做访谈。政治经济新闻娱乐体育,你认识的不认识的美国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美国的故事。制作精良,形式独特,而且内容并不是简单地为美国歌功颂德,而是清楚地告诉你美国的文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一个人,一台设备,一次事故,往往就是社会变革的导火索。看完你可能还是不能清楚地讲出美国的国土面积,但是你能清楚地认识到何为美国精神。

    《天启:二战启示录》(法国)
    法国出品,很多国家都买过版权,比如国家地理、NHK。也感谢CCTV9普及了这部片子(不过有删减这种事大家也应该心里有底),这可能也是二战题材最好的纪录片之一了。无数珍贵的素材,大到战场猛烈的炮火,小到士兵的表情,二战的一点一滴都呈现在这部片子里。通过对胶片的修复,所有的真实影像资料都还原到了彩色,5.1立体声和川井宪次神来之笔的配乐,让本片可看性大大增加。片子并没有加入太多主观色彩,而是把战争的本来面貌展现出来,由观众来评说(不过本片里东亚战场内容的缺失是一大遗憾)。德国等轴心国势力固然作为人类公敌存在,但同盟一方也未尽然都是正义之师,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的棋盘。影片起名为启示录,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做到了启示功能的纪录片之一。

    《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NHK)
    日本萌叔中国蹭饭记。通过三万六千多公里的铁道旅行,在中国大地上走走停停,见识这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满满的治愈系,没有大城市的光怪陆离,没有上流社会的精英生活,没有宏伟建筑的壮丽不凡,有的只是掏心窝子的小温暖,走马观花的广袤山川、变换的美丽四季,以及一张又一张淳朴温和的笑脸。经常看日本影视作品的就会了解,日本人对于家庭精神的重视,对人与人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有多么的看重。在现代社会快速繁忙的高压生活中,我们应该需要跟着关口大叔一起,重拾那失去的生活本质。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NHK)
    拍摄于1985年,却依然是至今为止最棒的美食人文纪录片,没有之一。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版的《美丽中国》,那这部就是美食版的《人类星球》了。从整个地球文明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人类文明如何影响食物的发展,而食物的发展又是怎样反哺人类文明的。每一块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食物或食材,都是经过了千万年人类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地传递而来。从食物,延伸到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八十年代的纪录片,不管是制作思路、拍摄手法和立意来讲都价值无穷,它就像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学宝典,后人只要稍识皮毛,便能行走江湖;略微研究,便能出手不凡;彻底钻研,便能名留千古。

    《沸腾都市》(NHK)

    NHK在2009年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城市的纪录片。之所以叫做“沸腾都市”,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城市政治与经济的概念和观点而非国家政治。城市在高速发展之下,它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国家对这个城市设定的概念,它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地貌、天候、建筑、市民、都在不断地发展中沸腾起来。本系列共有八个城市,分别是:迪拜、伦敦、达卡、伊斯坦布尔、约翰内斯堡、新加坡、圣保罗、东京。这八个城市形态不一,但有一点,它们都承载了世界与个人的梦想与期望。纪录片无愧“沸腾”二字,看得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此外,它还有后续篇,对这些城市作了回访,观察它们的持续生存状况。

    二、器物类
    《最高档》(BBC)
    BBC于2002年首播的一套汽车相关的纪录节目,开播后即风靡全球。汽车作为人类工业的一个代表性产物的独特魅力,被本作演绎得淋漓尽致。看完方才明白何谓汽车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汽车最极限的速度,最前沿的材料,最科学的技术问题探讨,最适合百姓参考的购车指南,最养眼的名车秀,最具话题性的明星飙车,以及最文艺的汽车情怀展现。为了表现汽车世界的各方各面,节目组不惜用各种爆炸,坠落等手段毁掉一个又一个新车,加上对大品牌毫无顾忌的评价与吐槽,节目的可看性与严谨性也毋庸置疑。

  6. 张伟杰说道:

    搜狗智能输入环,1,typany的中文名字叫“泰潘尼”;2,可惜这么爆炸性的发布就被文章的新闻给淹没了,极客思维干不过娱乐八卦。

    那个预约功能也是在搞笑的。
    其实那种激光键盘都很难用,这货连投影都没有,只会比激光键盘更难用。

    看到下面有人不明白,那么我就分析一下这个所谓预约的业务流程。
    点击按钮之后,页面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空的请求,然后服务器会返回一个预约码和一个预约人数,就像上面这样.
    然后页面会把预约码存储到本地,并显示给你,然后把本地存储的预约人数加一显示。注意,这里并没有用到服务器发过来的预约人数,而是用的本地存储的人数,也就是第一次打开页面请求到的数据。
    第二次点击的时候,页面检测到本地已经存储了预约码,就不会再请求数据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预约过程中,服务器根本就没有接收到用户的任何数据,用户的判断完全是在本地进行的。
    如果手动多次请求服务器数据会怎么样呢?
    结果就像上面的图一样,服务器每次都会发过来不同的预约号码,这个号码是随机产生的,而预约人数也不太正常。
    上图的预约人数都是一样的,其实这是我特意选出来的,实际上发过来的预约人数是随机的。按理说,这么小规模的应用(3000人预约),根本用不到分布式数据库,也就根本不会产生数据不同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预约人数这个数据也是随机产生的。
    推测:服务器在接到请求之后,生成一个完全随机的预约代码和一个随时间增长的随机预约人数。整个业务流程并不涉及数据库存储。
    也就是说这就是闹着玩的。

    为了避免自己马后炮,特意打开电脑作答。
    先放结论:所谓的Typany ,就是个愚人节玩笑。欢迎 @王小川 打脸。
    其实只要你细心点就会发现,宣传视频中的漏洞还是挺多的,我试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几乎所有示范画面中的设备都已经收起了键盘,比如像这样:
    那么就官方的意思看起来,这个Typany 手环对于用户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节省了以往虚拟键盘所占据的屏幕空间 —— 但是,这意味着除非你有权限阻止系统自带键盘自动弹出,否则用户就面临着在手机键盘摆在他面前的情况下主动收起键盘然后去使用一个不知道准确率如何的手环来完成输入的纠结情境。

    很显然,「阻止自带键盘自动弹出」在iOS平台(不越狱)压根是没办法实现的,而宣传视频的示范中用到了iPhone 和iPad ,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款产品的可信度。并且即便这款产品最后被证实是真的,仅凭这一点,我也不看好它。

    二、被单手佩戴的手环,如何判断两只手的输入位置?
    我想象不出任何原理以及感应器能够实现「让戴在左手上的手环判断出我右手在干什么」。。
    三、示范画面中出现明显纰漏
    宣传视频的2分24秒左右,出现了一个正在跑步的男子在手腕上输入的画面:
    这个画面真是在卖萌呀!请问:我如何保证自己要输入的内容正好全都在自己的手腕上呢?

    那么请看当时这位「风中的男子」的输入画面:
    「nv peng you」,这是九宫格输入的候选样式吗?
    四、「利用手环解锁设备」与「开始进行输入」之间有剪辑
    2分37秒左右,视频中介绍一位正在切菜的女子用Typany 解锁iPhone :
    成功解锁:
    关键点来了:利用Typany 手环解锁,进入的是解锁前的界面,而不是直接进入输入界面。
    而下一秒,视频画面就变成了:
    宣传视频刻意忽略了「手动点击进入聊天界面」的步骤啊!
    如果现实场景中是需要用户手动点击进入聊天界面的话,那么利用手环解锁就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这不是善意卖萌,就是在恶意调戏用户智商 (╯’ – ‘)╯︵ ┻━┻
    综合以上,我得出结论:所谓的Typany 手环,就是一个愚人节玩笑。
    欢迎打脸。因为被一款如此用心、解决了重重技术难题的国产之作打脸,我会觉得…很荣幸。
    而我这么激动地分析了半天,其实只是因为,我一开始相信了。

    视频的剪辑和操作可行性上有很多「可疑」的地方,但都无法用来当做「愚人节玩笑」的硬证据。唯一可以用作硬证据的就是手指输入和设备显示的同步性。
    片中同时表现手指敲击虚拟键盘和移动设备显示输入状态的镜头不多,但在 1 分 44 秒处开始的一个镜头里,可以明显看到:
    手机上输入框中出现了一次退格。这没有在用户的操作手势上得到体现。
    用户的手势中包含一次空格。这没有在输入框中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是一次不错的策划,视频制作也相当精良,只是仍然在类似细节上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疏漏。

    Typany,老牌输入法玩家的新玩具

    Typany(读:Tai-p-ni)是一个手环,用户戴上之后便可以随时随地、悄无声息地输入文字。Typany通过蓝牙4.0连接手机、平板、智能手表、车载终端等你能想到的需要输入的设备。与过去的投影键盘不同,Typany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光学技术,而是一种“物理惯性输入”。简单地讲,Typany手环有一个传感器,通过跟踪手腕中心的位移,进而了解用户手指的动作,与搜狗云端大数据和统计算法结合,实现文字输入。
    在百度、阿里、360和小米纷纷大力进军智能硬件领域时,搜狗推出与其老本行密切配合的Typany输入法。搜狗拥有建立在搜索引擎基础上的大数据和算法能力,对此Typany这种硬件十分依赖。它必须具有强大的容错性和精准的识别率,才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在各种场景下,面向各种设备的输入。
    尽管还没见到真机,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都对这款产品激动不已,纷纷感叹搜狗依然有着它应该拥有的极客范儿和产品能力,吻合它给自己定位的“智慧公司”。在Typany视频流出半个小时内,http://Typany.com和http://Typany.cn已经被人抢注,它有机会成为一个现象级产品,它确实是中国创造。
    不过,Typany的电池续航能力、佩戴舒适性、输入准确率和容错性、能否给到用户有效的输入反馈、对用户盲打的超高要求,均是待掀开的面纱。

    搜狗重新发明输入法,再来一次?

    06年面世的搜狗输入法血洗彼时的微软标准、紫光拼音等一众1.0输入法,改变了中文用户的输入方式。百度IDL常务副院长,深度学习专家余凯将搜狗的成果总结为“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学算法的胜利”,1.0输入法则是基于预先设置好的规则算法的胜利。
    搜狗输入法基于搜索引擎掌握的海量词库,借助语义理解的技术优势实现了不断自我学习的智能输入法。在用户使用搜狗输入法过程中,它也会基于用户输入历史构建词库并调整算法。可以说其是典型的社会协同计算型的产品,也是经典的大数据应用。
    百度、腾讯、Google均已推出类似技术原理的智能输入法,不过搜狗依然十分流行。搜狗输入法在PC端依然拥有8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搜狗三级火箭战略最底层的基石。
    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此后先后进入360和美团,现任美团顾问。雷科技向其请教对搜狗Typany输入环的看法时,他只回复了“愚人节快乐,嘻嘻”,不愿多讲。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搜狗输入环的技术可行性,因为其暴露的视频里有“用两只手打字但却只需要戴一个手环”这样的明显缺陷。
    Typany输入环依然十分依赖云端的输入算法以及大数据。智能硬件几乎都需要与云端配合,软件与硬件、云与端、功能与服务,需要有机整合到一起。搜狗第一次涉足硬件,还有一个磨合过程。而从其他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做智能硬件的历史来看,这个时间不会很短。Typany更需要向世界证明的,它真正可以让用户实现更顺畅的输入。
    倘若人们真正需要并且依赖Typany,这将是搜狗再一次发明输入法,甚至改变全世界对输入、对键盘的认知。搜狗将再次成为被模仿的对象。

    移动输入法搜狗垄断地位受挑战

    移动时代,输入法迎来全新的挑战。
    手机和IPad触屏化的趋势使之脱离了物理键盘。相比PC,移动设备屏幕更小、触摸屏取代全键盘,而人们使用设备的方式也从PC端的“前倾式”变成移动端的“后仰式”或者“站立式”,用户在走路时输入,在开会时输入,在吃饭时输入,在运动时输入……完全不同的输入设备、随时随地的输入要求,均给输入法带来的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输入法也成为Android、iOS的系统内置应用,占据市场份额近20%iOS根本不允许用户使用第三方输入法,这让老牌输入法很难受。占据市场份额约80%的Andorid的输入法是被激烈争夺的对象。
    移动端,腾讯、百度和搜狗们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除了传统的基于键盘的输入法之外,讯飞、百度、苹果推出了语音输入法;百度为拓展移动输入市场在09低调收购了点讯输入法,为解决老年人输入则推出了中老年输入法;手写输入法也有一席之地;移动输入市场还有不少创业者,触宝、T9以及aeviou,一个上海交大学生发明的类swype输入法。
    搜狗自然是鸭梨山大,因为PC端的垄断地位需要重新建立。搜狗输入法凭借其过硬的品牌、产品和技术优势,艾瑞去年9月的数据显示其在第三方手机输入法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不过其他输入法玩家,尤其是拥有大量资源的几家依然虎视眈眈,对市场寸土必争。搜狗如果能发明并且掌握下一代输入法,除了可以增加现有产品黏性巩固垄断地位之外,还会掌握下一个输入时代。

    从平板到手机到可穿戴再到其他智能移动设备,输入、输出、网络和电池续航是目前还存在的四大问题。用手机处理电子文档,用Google Glass输入密码,用Gear Watch发信息时,便会感受到键盘和鼠标这一沿袭多年的输入方式的便捷。问题是,它们被移动抛弃了,很多智能设备甚至连屏幕都没有。语音输入、蓝牙键盘、投影键盘甚至意念输入均是期望可以解决输入的问题。Typany输入环另辟蹊径,与流行的手环产品结合起来,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输入想象。

  7. 两耳失聪说道:

    搜索本身形态在改变,桌面搜索的价值和比重未来会面临很多未知变量。搜狗的搜索技术积累和数据深度分析能力,与腾讯庞大用户群和产品线结合之后,带来的变化有可能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在这个问题上,极客公园不久前那一篇文章——《一场未完成的赌局》一场未完成的“赌局” 已经透露了王小川的一些未来产品的想法。

    其实,搜狗选腾讯而非360,各种竞争分析份额统计都不是关键,各种出价对比前景预测都远离核心。真相只有一个——老周拿出极大诚意寻求的是两军合力击溃百度完成惊天战役;而小川的心里渴望的却是搜狗的独立自主建制完整走向自由的土地。“他想的是一个自由,而他要给是一个传奇” 多年后,不知谁会一声叹息。

    对搜索市场格局无大影响。
    1、表面上看搜狗委身腾讯比卖给360实际收益多,不仅估值在13亿美元左右,还得到了搜搜和QQ输入法。
    2、搜狗希望推翻老二,蚕食老大,三分天下。我表示唱衰。搜索市场只会有2个玩家。搜狗放弃牵手360,已经失去了在搜索市场里的机会。虽然背靠腾讯,也意义不大。pony意在巩固防线而已,根本不会继续投入资源到搜索领域。
    3、老周最后没得到,但是也没付出,不过在这个暧昧的过程中市值是实打实翻番了。
    4、赢家是百度,robin长舒一口气。

    对于百度、360、腾讯这三个绯闻对象而言,搜狗与360的联合最有意义,因为一旦完成合体,新360搜索将很快吞噬25%左右的搜索份额,这时候百度和360的搜索之争,就成了一个体量上的竞争,搜索必然会迎来两强争霸的格局。
    搜狗+百度或者搜狗+腾讯,最大的意义在于没让360拿到搜狗的搜索份额。腾讯收搜狗,坐稳搜索市场第三把交椅,搜索份额大约10%,但是搜搜的前车之鉴决定了,腾讯+搜狗用现有的PC端布局和思路做搜索,依然敌不过百度和360。事实证明搜索导量依然倚靠导航站+浏览器,装机量排名第一和第三的QQ和搜狗输入法都无法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排名第二的360安全卫士的流量导入其实很有想象空间,只是目前尚未开发罢了,偏题不表。

    因此,我认为:两者的结合不具备可增长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个人非常看好搜狗+腾讯的移动端搜索,如果搜狗&腾讯能将搜索的发展重点放在无线端,避开360和百度的PC端之争,两年后的移动搜索市场会很有想象空间。

    综上,腾讯搜狗合体是对百度的重大利好,对360的影响未必有多么大,对搜狗和腾讯的利好情况得看小川总和Pony马的基情有多深厚了。

    这次搜索尽管有输入法在内,但是很明显,主题还是为了争夺搜索份额进行的强强联合。

    腾讯投入资源和资金,加强了搜狗的力量。但是,市场格局还是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输入法的整体份额,搜狗+qq成为了绝对的领先。但是,不等于不能被打败。

    而搜狗+搜搜,还是老样子。激活不了。 如果腾讯的资源真的能激活搜索业务,早就能激活搜搜了。 搜狗的玩法,搜搜也早就尝试过了,并没有什么不同。
    说是强强联合,但是具体到搜狗+搜搜,其实等于是弱弱联合。这样的联合成功不了。

    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1.搜索的玩家不多,要求太高,360、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看上去都是买家,但是真正会买的,也不多。
    2.以传闻最多的360为例。 360的市场份额本身就是会长期而稳定的增长。 所以,搜狗愿意卖,360未必愿意买(和上次很早搜狐想卖360想买的市场格局早就不同了。)之前我就多次重复这个观点,360不会购买搜狗了。而且后来360也早就多次明确表示不会为了市场份额去收购搜狗。因为那点份额360完全是打算自己靠实力拿,购买的话,代价大,实惠小。
    3.百度也不会买。 百度的问题是360强势进攻,冰山在不断融化。购买了搜狗甚至还不能补偿自己失去的市场份额,买来有什么用?百度未来着眼的是移动互联的入场卷。
    4.阿里巴巴有一定可能,但是,自己的资源少。而且做的都是封闭的事情,所以就算入股或者购买,也改变格局的希望不大。而且才从搜狗撤股,说明双方再次合作的机会微乎其微,你以为过家家呢?

    5.只剩下腾讯,也不是说一定会入股搜狗。 腾讯有入股或者收购搜狗的需求,因为搜搜一直以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腾讯的强悍资源对扩大搜索份额没有用。而投入反而不小。腾讯早就表示想摆脱这个负担了。这次只是一次机会。 把钱交给更会花钱的人,搜狗。
    从披露的信息看,腾讯入股搜狗,其实也是摆脱自己的巨大包袱,同时出钱出资源,搅动市场格局,意图不让360成为绝对的第2名。(但是实际于事无补)
    而搜狗也就早处于危局中了,因为原本的第二,身价都不同。现在变第3,会因为弱肉强食的原因,越来越小。这次合并搜搜,对双方也是好事情,可以提高原本的市场份额价值。 但是,计划如此,实际上呢?可以挡风挡雨,是挡不住360的犀利进攻的。

    PS:搜狗的搜索体验一直在提高,但是这样的速度无济于事。现在就算腾讯入口,其实对奇虎反而是最有利的。因为一定会打破百度的搜索冰山。360反而会更容易击败百度(的份额)。

    题外话:
    1.我一直认为弱弱联合是没有用的。
    2.好像360早就准备好了相关产品的研发,只是一直没有上线而已。
    3.我一直认为360上次被拒绝后根本就没有收购搜狗的真正打算了。 现在不过是水落石出。
    (而且多次撰写文章发表在一些科技媒体上,写明360根本不可能去收购搜狗。)

    未来搜索的格局,只会是360不断抢走百度的市场份额(还没有真正发力),其他玩家,暂时看不出有戏的样子。

    搜狗发明了“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霸占入口式三级火箭模式,说不上有多成功,但在互联网业界也算活得不错。腾讯拿下搜狗,一是为了遏制360,二也是弥补自己除了即时通讯之外再无别的大装机量的客户端入口的弱点。
    个人觉得360可能影响不大,百度的互联网入口突围之战难度又level up了……除了手机输入法和百度地图,百度的单一性比腾讯更甚,从即时通讯到空间到软件管家到杀毒到输入法到浏览器,做了一票,没一个真的很成功的。

    360推出搜索抢占份额之后,搜狗已经没多大价值了,什么都比别人小一圈,本来积累了几年的搜索也被人超过,所以基本属于可有可无。
    至于浏览器+输入+搜索,这些高度和360吻合的业务,如果被360收了或者入股,可能对PC桌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目前的情况下,除了QQ可能给搜狗在输入法和浏览器上带量以外,帮助很小,况且,腾讯会不会有这么大魄力给资源还是疑问。
    这件事最开心的应该是百度,本来三国演义中,吴蜀联盟应该是魏国最怕的,结果魏国现在安心开辟新战场,反正吴蜀还在争老二呢。

  8. Summer Clover说道:

    毕竟服务过搜狗,庆幸的是在我入职搜狗的前段时间我认识了我的两个很好的朋友,他们是很棒的设计师,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知道我以前不知道也没关注过的知识,而当时我的想法是至少公司有一些和自己能讨论设计,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共勉的同事兼好朋友,那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后来两个同事纷纷离职了,一个去了腾讯,另一个去了知乎【都是很棒的公司】,我继续留在了搜狗。
    工作很清闲,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自己东西,做自己的项目,但时间长了你会觉得太无聊了,说实话我并不推崇dribbble上那些多的数不过来的飞机稿,当然练习总比不动手强,而我恰恰是后者,我想要做一个有活力,有创新的项目,想在真实项目中得到自己的成长,而搜狗恰好属于产品迭代比较平稳也比较慢的公司,但不要紧,因为走的还是正规军的路子。

    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搜狗的程序员们都特别nice!我在搜狗结实了好几个开发哥哥,我们在私下的交情也都非常的好,在职期间也都是一起打闹聊天,要试着和他们成为朋友,抱着这个心态去相处就会发现其实程序员是很可爱的人,至少他们很简单没有城府。
    福利上该有的都有,办公环境挺好的(不要和腾讯比),公司地点在五道口也很繁华,还有就是搜狗的网速特别快,自带VPN,带你去墙外的世界装逼,而且申请权限后可以在家自己用,电脑和手机都支持(算算我现在买的VPN一年500多)这算是一个福利了~
    绩效奖金是业界良心,发的勤也很准时,工资也是提前10天发一个月的

    总而言之:如果你在外面打拼累了,或者去过很多看着不错但也很坑的公司,那搜狗相比之下还是挺好的,虽然工作不是很忙,但却有自己的时间去学习感兴趣的领域,技多不压身总不能只会做公司的一些工作项目,也很无聊的而且做来做去都一个屌样~
    希望我的一些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再次感谢我的前同事,现在的好基友 @闫界@郑英伟 ,都是大牛,需要向他们学习!!

    从工作方向上来说分几种:
    研究排序算法,提高搜索相关性(什么样的结果排前面?什么样的结果组合最好?……)
    设计搜索结果展现方式,包括各种特型、结构化等(有明确指向的需求可以直接展现最终结果吗?同类可以聚合吗?……)
    优化辅助性功能,例如摘要,飘红,sug,相关搜索,纠错等(同样排序下,怎么让用户看起来更快找到需要的信息?怎么进一步减少用户的查询成本?……)
    打击spam等行为(什么样的结果必须打击?永远是猫捉老鼠的游戏……)
    对外合作,接口,拉流量,变现等
    工作内容上包括:
    获取并研究用户日志,包括Query和点击数据等,分析用户行为
    多角度评估搜索结果质量
    和其他PM一样要做的原型设计和PRD撰写,但对技术了解的要求更高些,细节也更多。(例如当用户疑似错误输入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直接改正并在搜索中使用正确的书写?什么时候应该询问是否更改?什么时候不应该更改?这个话题就够研究很久了)

    本质上代理销售的模式就是把产品的某一个区域(也可以是行业、又或者是行业-区域的组合)的销售权交给另外一家公司负责。
    这么做的好处是:
    厂商公司(出产品的公司)降低了管理成本(渠道部门几十个人与销售团队几千人的管理差异)、销售成本(同前一条)、法律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方面,如果是产品的法律风险参见12114之类的产品)、时间成本(自己搭建几十个团队),同时还能利用当地的销售公司广泛的客户渠道来迅速扩大规模。
    基本的渠道政策是:
    渠道加盟准入的条件(对公司的要求);
    财务条件(加盟风险保证金、预付款);
    加盟年限;
    佣金条件;
    续约以及客户续费条件;
    销售任务及对应的正向或负向激励政策;
    代理商结构是扁平的还是非扁平的(是否允许大的代理商垄断区域或行业并发展下级代理);
    一般而言,不同的公司之间的渠道模式差异会很小。
    无非是在上述不同内容之间做取舍。
    第二个问题
    代理商招募
    各有各的办法了。。通过互联网告知、产品发布、通过渠道经理来拓展,相对而言这个是一个比较窄的行业,就那些人就那些公司
    具体说一点这个,大概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优质公司、普通公司和垃圾公司。
    对于优质公司(百度、google、360、12580这样的产品能稳定有销售收入的),只要把消息放出去就好了,就会有大量的代理商找上门来。接下来就是审核和商务沟通了。
    普通公司,比较重度的依赖渠道团队的能力,要能找到合适的代理商,并且推介自己的产品,让代理商相信可以“共同成长”。
    垃圾公司,严重的依赖渠道团队,基本靠忽悠~
    代理商管理
    主要是对结果的考核和对过程的管控。
    这个细节就比较琐碎了。成败的关键基本都在这里了。
    不细说了。
    还一个关键是对代理商的支持是否到位,比如培训啊、广告啊什么的。

    前几天,欧盟发布了《量子宣言》,将在2018年投入十亿欧元到量子计算领域。这会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三个科研项目之一。也将是有史以来在量子计算领域最大的投入。
    去年,中科院、阿里巴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上海政府四方合作的量子科技创新中心。
    再往前还有,IBM、Google、Microsoft、Amazon、洛克马丁等企业的研究中心。

    由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人工智能的竞争则更加火热。但前几天看到搜狗联合清华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新闻时,我还是略感震惊的。与一般的企业研究院不一样,这件事最特别的在于【大笔资金由企业投放给学术界】。

    搜狗大概是一家输入法公司吧。好吧其实还有搜索,至少抢救了知乎的站内搜索。搜索公司天生就有做人工智能的基因。Google、百度莫不如此。但搜狗的体量是远远不如G、B两家巨头的,甚至小于360。正因为如此,搜狗以其体量能做出这样的事,才让人有些惊讶。

    我不知道搜狗内部是怎样决策的。但我后来觉得可能和搜狗的CEO@王小川的技术偏好关系很大。我还记得王小川先生在人机大战中的活跃表现,在知乎和新浪直播里都旗帜鲜明地认为人工智能必胜。后来搜狗还放假纪念了阿尔法狗的历史性胜利。是真爱呀。一个技术型的CEO能显著影响一家公司的技术氛围。正因为王是一名对人工智能有如此热情的CEO又是清华校友,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能受到到搜狗的大力支持倒也不意外了。

    日本经济最蓬勃的时间里,也一批赚了钱的企业又重新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中,才带来了日本科技产业的更新和整体科研实力的腾飞。那个年代里,来自企业的资金接近全日本科研投入的一半,所以才会有中村修二和田中耕一两个公司职员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事。索尼的黑科技也是在这种氛围下出现的。现在很高兴能中国的科技公司也有反哺学术研究的意识。

    这件事对搜狗有没有利?当然有。何止利益,名利双收。名为扶持高校投资未来,利为以学生价搜罗人才。
    我觉得比搜狗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意义。

    1.钱
    1.8亿的科研投入在工业界或许不算显眼,但放在学术界的确是大手笔。(而阿里巴巴在量子计算上每年数千万的投入与其目标相比显得稍微有些单薄了。欧洲都要投10亿了。)投到学术界的这部分钱,肯定会让清华在人工智能领域再拉开大陆其他高校一个档次,对中国学术界整体也是极大的利好。算算这钱能带培养多少PhD。又多多少PhD能加个鸡腿了。国内一个PhD的“成本”一年才十万RMB左右。目瞪口呆.jpg 清华之后不出意外,也会有其他高校建立规模不等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想学人工智能的同学们现在还有足够好的机会和足够充足的位置。

    2.人才
    这部分资金会帮助搜狗清华研究院招揽回(尤其是美国各大牛校的PhD们)许多人才。刚才算了可以保养多少PhD,再想想增加多少faculty/青年科学家。我相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会回来,涌入到中国的科技浪潮之中。
    其实今年东京大学也会建立一个高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可能规模和投入会比搜狗清华研究院还大。也准备在海外招贤纳士,至少一位CMU的教授已确定加入。这就有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的意味了。
    天下人才共一石,能占一斗是一斗!

    3.数据
    这是人工智能研究比较特别的地方。一般的计算机设备和其他科学实验一起比起来太便宜了。但真实有效的大数据却千金难求。在学术研究里,数据常常会成为限制模型研究的瓶颈。而数据一般被视作除了人才以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不知道多少科研人员付出多少心血才标注出imagenet。没有imagenet也喂不出各种deep model。突然想起一个东大的同学,每天吃饭都要给食物拍照,不是为了上传到朋友圈,而是要把每天吃的食物标记好,然后上传到教授的数据集里作图像识别。心累的科研汪。

    搜狗作为一家(shu)搜(ru)索(fa)公司有过亿用户产生得大量真实有效的商业数据。我不知道会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给清华的研究院。但愿不会让人失望。

    4.产研结合
    产研结合可能是中国科技领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在国内的时候,曾经听量子信息大牛潘建伟教授谈论过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相当出色的科研成果,但是我们的产业化能力实在太弱了,别人的商品都进入市场了,我们的成果还是只能待在实验室。一直是让潘教授有点遗憾的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潘教授认为促成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很重要。

    而搜狗大概是有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扮演一个产研结合先驱的意思。人工智能是离商业离赚钱很近的行业。希望我国的产研结合能以此为契机得以改善。只有产业结合这个环节打通了,才能有更多的科研资金流回学术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资金流入学术界就消失了,那么整个社会科研投入必然会越来越少。

    搜狗至少开了一个好头,这种良性循环能不能被激发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