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APP会流行吗——“秘密”,技术浇灌出的人性恶之花

上线仅一天,“秘密APP” 就名列App Store总榜第13,社交榜第1,而这一切全靠媒体主动报道和个人自发推荐。

“秘密APP”,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匿名的朋友圈。由于匿名,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吐槽、爆料、发泄、八卦。只要申请了秘密app,手机通讯录上又有你的号码,就可以看到你发的帖子。这类帖子在“秘密APP”里会被标注为来自朋友。这种朋友关系是单向度的,也就是说,并不需要你保存某个人的电话号码,只要他保存了你的,他就能看到你发的帖子。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甲保存了乙的电话,乙保存了丙的电话,甲也能看到丙发的帖子。这种帖子,在秘密APP里会被标注为来自朋友圈。假设通讯录上平均150人,10%的人安装,那么整个朋友圈就有225人的规模。

最后一类则是热门消息,来自全国各地,会被标注上省份。

为了保证匿名性,在“秘密”的时间线上,哪怕是同一个人的消息,每条消息之间也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这就使得有心人不可能通过回溯某条信息发布者之前的帖子,来综合判断这个人的身份。

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在人类社会中,很多大概率事件,在道德中却被视为禁忌。比如婚外情、婚外性,本是大概率事件,正因为大概率,实在算不得新鲜,所以,人们对一个陌生人曝出自己出轨,不会有太大反应,做出的评判也会相对平淡、理性得多。也正因为这些事情稀松平常,虽然人都有窥探的欲望,但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寻常事”,人的这种欲望会小很多,往往连做出倾听与反馈的兴趣都没有。

但如果是一个熟人,人们窥探与倾听的欲望就会大得多。而且,由于熟悉,有共同的生活圈子、工作、同学、亲友圈子,那些在陌生人眼里平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是兴趣所在。夫妻的情感矛盾、家庭经济状况、小孩子成绩好坏、办公室的政治,永远是熟人圈子的话题。

所以,某种程度上,当一件事情出现在朋友圈子时,才能成为秘密,才会被倾听,述说也才有了价值。

不过,在实名社交中,这种述说与倾听都很困难,当话题深入,自然会戛然而止。过深的卷入另一个人的隐秘世界,虽然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熟稔,但与此同时,不管对自己还是对方,这都是危险的。隐私被人知晓的感觉会令人感到窘迫,这种窘迫感会变为对另一人的提防与躲避,进而变为另一个人的窘迫,于是,友谊岌岌可危。

而“秘密”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切。

隐秘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匿名,但是,又不能完全形同陌路,这会令人们失去兴趣。秘密提供的正是朋友圈之内的匿名。于是,倾听与窥探的欲望被激起,倾诉与发泄也有了安全感。感情的困惑、金钱的迷茫、隐秘的爱好、同事关系的摩擦、工资的多少、对老板的吐槽,都有了肆无忌惮的述说与放心的倾听的空间。

有人说,匿名好,最讨厌朋友圈秀吃、秀玩、秀加班,秀自己多阳光健康爱工作,然后老板给员工点赞,乙方给甲方点赞,那才是他妈最阴暗、最势利、最泯灭人性。所以,只要这些倾诉、发泄、窥探、好奇的阴暗欲望真切存在于人性之中,“秘密”这类的应用就一定会持续下去。放在更大层面上看,只要人性尚有恶的成分,秘密之类的应用就一定会生根发芽。

由于是通过手机通讯录来确定朋友关系,“秘密”的朋友圈子远比微信、微博来得紧密。所以,即使“秘密”也会不会如微信、微博、QQ那么频繁的被打开,但出于对自己周围世界的关切与好奇,人们却一定不会忘记再次去打开它。

在技术的保障之下,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实现了熟人之间的匿名交流,这注定会深刻冲击人际关系。

其实,“秘密”所实现的功能,在此之前,也有其他方式可以实现,比如,用一个新申请的邮箱给公司所有同事群发邮件爆料,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不过,却十分不方便。很多时候,是否方便,是否易于实现,直接的影响了人们是否试图去做某件事情。所以,“秘密”的出现,必然改变人们的匿名行为。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秘密”已经某种程度上使公司的工资保密要求形同虚设。

容易的匿名于朋友圈中,也激起了人性之恶,滋生恶意的匿名攻击。通常情况下,平时对他人的贬低性评价,即使说给一个无关的人听,也往往因为这种行为会给听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而无法说出口。现在,这种道德制约被解除了。

所以,在“秘密”的帖子以及对帖子的评论中,你会发觉人性恶的一面。我就看到一些人对另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的样貌、能力最真实、毫不留情,甚至恶意地评价。其实,较之另外一些涉及到性、道德的帖子,这些评价几乎算最温柔的了。

也许正是如此,很多人觉得“秘密”是一个让人三观全碎的恐怖地方。其实,人性有恶也有善,秘密上也有温存与善意:对亲人的怀念,北漂的艰辛、对童年恶作剧的回忆,自怨自艾地感叹、贫穷导致的哀伤,这些东西,憋在心里,的确是负能量,说出来,能得到朋友的鼓励、劝解或陪着一起回忆、哀伤、感叹,却是一种温暖的正能量。

最后,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正如人有指纹、有视网膜纹,人对文字、标点符号、表情的应用也是有一些细微特征的,所以,如果你想敲下一个秘密,那么,请注意变换一下你的语言风格。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刘远举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经济之声《财经名人堂》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

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