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轨门:社交网络“狂欢”后的哀思

嚼不烂的“文章出轨门”貌似引发了这样一种效应,男人怀疑女朋友出轨,女人怀疑男朋友出轨,男人怀疑男朋友出轨,女人怀疑女朋友出轨,群起的躁动模式催生了社交网络的狂欢,这种狂欢显得不既定的猥琐,甚至有点落井下石。

社交网络的诞生,扰乱了既定的人际关系圈,让二维的人际关系变得立体化,但这种更近的关系让人和人之间变得微妙,因为你的生活就好像有人监视,甚至无孔不入。

文章出轨门:社交网络“狂欢”后的哀思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群体是一面奇妙的哈哈镜。在群体中,众目睽睽之下所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传说之中而呈现出多种怪异的版本。”大众本身的某种臆想会附加到传播途径中,这种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就催生了流言。你不但是流言的载体还可能是流言的催生者甚至受害人,在这种有图也无真相的圈子里,真话和思考就变成了相对高贵的东西。

  大众对流言的趋之若鹜来源于这样一种事不关己的八卦心理,更多的是秉着“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原则”。但如果关系到自己生活圈子的八卦,人们总是显得小心翼翼,然后开始切切私语。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某种匿名的、将陌生人和熟人绑定到一起的社交类应用,这种应用瞬间火爆的原因大约有两个。

首先,这样一款说话不用负责任的应用确实很好的迎合了国人心理,满足了部分需求。微信和微博已经成了熟人圈和销售圈,很多想要在社交网络“说话的人”碍于各种因素,不好在圈子里发表言论,因为实名制的话是要负责任的。秘密给人带来的体验,就是随便说话,产品本身尽量不让人猜出你是谁。小到生活体会,大到名人爆料,私密到性事床事,“匿名”的定义让人更加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因为不能“对号入座”。

其次,人们对于窥探他人隐私总有一种特别的癖好,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房价摧残了大多数人的神经,人们需要找一种宣泄渠道。但是这种渠道最后会成为流言“集散地”还是“粉碎机”,最后还要看运营者的良心。

但“不以为耻”的流言似乎已经酝酿并初布形状。

曾经女人喜欢把男友最好的一面拿出去说,这来自于女性的攀比心理。现在的女人更喜欢把男友的信息曝光,然后供闺蜜把玩,就像嫖客和妓女的大反转,撇开道德层面不谈,广大男性同胞们就没有点“想法”么?如果一群男人开八女人,一定会说是丧心病狂。一群女人开八男人似乎就成了理所当然。似乎将男人摆上餐桌是“女权主义”的私有化体现,但这种非常规且涉及隐私的数据收集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留作他用?根据数据显示,类似应用大多数为90后甚至为95后,这群在互联网迅速膨胀的时代里长起来的一群人,更喜欢跟人分享自己的私密信息。由于年少,他们并不懂得这种“分享”的后果,但不能因为年少就不承担相应的后果,社会教育和舆论督导是否应该跟上?

也许社交网络注定要颠覆固有的人际关系,但“关系”本身应该是建立在平等、诚实的基础上,这种窥探他人隐私的社交狂欢近似病态,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生态似乎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