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暂停”键上的玻璃心

你会因为五分钟收不到回应就坐立不安吗?你会不停刷朋友圈希望别人给自己的照片点赞吗?你会因为发出讯息却却被别人搁置在“暂停”键上而度秒如年吗?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一篇名为《“时刻保持联系”是一种暴政》的文章中,作者亨利•阿尔弗德感慨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技术,手机、电子邮件、脸书等已经紧紧攫住了每个人的每时每刻,“如今,连我们这些没有小孩或不在国务院工作的人也似乎需要能够全天候保持联系。好像我们是随时待命的医生。”

但,抱怨归抱怨,为了能在数字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紧跟时代步伐,作者仍然不得不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其中一个,关于电子邮件:“如果超过24小时没有回复邮件,我会给发信人道歉。因为超过一天不回复,对方会以为我没兴趣、不关心或者酒精中毒。”

亨利•阿尔弗德面对电子邮件的战战兢兢,与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披露的现象,如出一辙。比如一些受访学生,在被问及发出短讯没有即刻收到回复时他们的情绪时,大多数人都表示很焦虑,甚至“很痛苦”。

一个叫茱莉亚的女生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很有画面感,尽管略显夸张,但也许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在网络人际关系中的偏执与脆弱:“我变得恼怒,即使是给别人发电子邮件,我也要那人立刻回信。我想要收信人及时回复我。有时我就像这样:‘呜,你为什么就不回我?’……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会等待着。如果一个小时左右还没有回复,我就再给他们发信息。‘你生气了么?你在么?一切都还好么?’”

看起来有些神经质对吗?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时候吧,那些上班、吃饭、乘车、看电影甚至走路都会不停看手机的“低头族”们,谁又能知道他们脸上那抹神秘的恼怒或微笑,是因为另一个谁引起的呢?解释现代人这种症候,有个现成的词:异化,但感觉仍有些过于笼统且尖刻、冷漠。

的确,数字世界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考、人际交往方式,像木心先生在《从前,那么慢,那么美》中所写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我们尚且能想象那种逝去的慢生活的浪漫,再过几十年,当我们的后代再读到这句话,也许就会很费解,邮件慢?怎么会慢呢?是断网了?

而这种颠覆,当然不仅在于效率的提高,也不仅在于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回避,如一篇文章《你被微信绑架了吗?》中所揭示的:“当微信方便了你与他人线上的即时联系的同时,也弱化了现实生活中彼此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由于人们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依赖,使得线下实际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减少”。我想更为彻底的颠覆在于,数字世界刷新了人类传统的精神生活的边界,比如孤独,比如自恋。

快捷的通讯技术自带一种承诺,即“即时性”,或者如梁文道先生所言的“共时的幻觉”,你发出一个短信、一条私信,等于你是默认对方即刻就能收到、且看到讯息,当这种即时性的特点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证实时,无形中,会降低你等待的临界点,放大你面对孤独时对时间强迫性的感知。也许在“快”的追求上,人类也会像吸毒一样上瘾,更快更多时不容易察觉,稍微慢下来,却会感知明显。

技术对效率的承诺是这般不容置疑,所以当你没有及时收到回复,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对方选择在这个时候不理你。对,即便没空,不方便,没时间,此时此刻,ta的选择是自主的,不理你。而只要没有回复,沟通没有完成,便意味着,悲催的老兄,你被搁在了“暂停”键。

提及自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个老爱趴在水边不停照自己俊美容颜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男孩,弗洛伊德对“自恋”的定义是个体对自我关注过多,以致无法与别人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这便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自恋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大狂,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面貌、打扮。

但实际上,自恋还有另一层意思,如雪莉•特克尔所说:“人们说自恋时并不是指那些爱自己的人,而是指脆弱的个性,拥有这种个性的人需要源源不断的外界支持来进行自我确认。”网络世界,那些对自己喜欢的人的微博给予评论,五分钟收不到回应就坐立不安的人,那些不停刷朋友圈希望别人给予自己美食、旅行照片点赞的人,那些发出讯息却被搁置在“暂停”键上度秒如年的玻璃心们,想必对此深有体会。

文/寇研  自由撰稿人 (来源:新华思客)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BBC跟拍了49年: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七年

如何在2天内写出20篇博文?看完你就知道了

葛剑雄:“学富五车”是为看清书本背后的世界

陈世鸿:越勤奋就越早被炒鱿鱼

技巧过剩: 提升效率还得靠行动

陈立行:现代公共生活,冲破圈子式思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