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客:清代才子袁枚的独特养生方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他享年82岁,也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他处世积极,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赋闲情逸致。洒脱乐观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其养生秘诀值得后人学习。

清代才子袁枚的独特养生方

袁枚画像

袁枚喜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辞掉官职后,在南京的小仓山筑园造林,怡情养性。晚年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最大乐趣,便说是“好花进一觞”。而在众多的花里,袁枚最喜欢的是兰花,他曾在《偶成》里写道:“幽兰花里熏三日,知觉身轻欲上升。”就是说他置身于兰花丛中,有飘飘欲仙、爽心惬意的那种感觉。他对兰花情有独钟,在养花和赏花时,也得到了兰花的熏陶,保持了如兰花一样坚定、高尚的人格魅力。这种心态是一种健康快乐的养生之道。

袁枚退隐乡间,主要忙于读书、写作,几十年中硕果累累,他流传于世的《随园诗话》《随园尺牍》《小仓山房文集》等著作,大多是在小仓山的随园中完成的,可见他平时用脑之勤。但他在脑力劳动之余,也注意活动筋骨,做到有动有静。他每天除散步、练拳、舞剑外,还喜欢侍花弄草,修剪果木,躬耕陇亩,在读书间隙不忘做点清扫书斋等事。这些活动,既可创造清洁的环境,又使他劳而不疲,疲而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袁枚在饮食中爱吃豆腐,整部《随园食单》,他说得最多的便是豆腐,有“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等。今天从科学的角度看,豆腐也是一种良好的养生食品。豆腐富含蛋白质,每天只需要吃半斤豆腐就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蛋白质。豆腐还是一道减肥食品,又具有防癌的功效,对老年人的养生更有帮助。

袁枚喜欢爬山、远游等活动。即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放弃爬山运动。64岁高龄时,他写了首《病后作》,诗云:“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他号称自己是“上山不嫌高”,怕只怕山不够高。他在另一首诗里也说,自己一生嗜好很多,许多都慢慢淡忘了,但只有几件事值得回味,其中一件就是“名山扶一杖”,意思是说,就算拄着拐杖,也要坚持爬山登高。由此看来,坚持爬山是袁玫的一项重要的养生之道。

袁枚还认为,良好的生活态度,是决定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晚年的他虽然高寿,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活泼的心态,甚至以老为喜。他说:“姆母不知丑,西施不知好,我亦将毋同,八十不知老。”姆母和西施分别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和美女,但姆母不认为自己丑,西施也没觉得自己特别漂亮,袁枚说自己就像她们一样,到了80岁也不觉得自己老了。虽然这是他的调侃,但也说出了他的心声。“八十不知老”,说的就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晚年。

(作者:光明日报  古滕客)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喜欢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也会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发扬中医药治未病:中医药产业+旅游,养生旅游走向产业新时代

➤ 秦岭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园在咸阳秦汉新城开工 方玮峰、岳亮出席

➤ 农工党主席陈竺率调研组就“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

➤ 红顶商人胡雪岩如何凭借捐款走上首富之路|他的启示及警世名言

➤ 大转型代表人物张謇:一个总能在坏局势里发现变革契机的商人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晏建怀:中国古代十大闲人,个个悠闲自在,却名扬天下说道:

    在古代,由于就业途径单一,底层进入上流社会除科举之外,通道鲜少,所以,进军科举,入仕做官,成了古人再也正确不过的人生追求。然而,也有一些性情恬淡的人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生爱好读书,寄情山水,在江河湖海间延伸个人梦想,成就生命精彩。这样的人不多,但也并不少,列举十人,或能给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感佩:

    1、陶渊明:鲁迅先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可见陶渊明的声名之高。而为“大隐”,自是世事无牵挂,悠闲自在人。他自称五柳先生,年仅四十归隐田园,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终老,堪称古代第一闲人。

    2、李白: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一生也只做过几年的官,大部分时间在游山玩水、交朋结友,同时,也到处自荐,颇有跑官之嫌。他有两个号,一曰“青莲居士”,一曰“谪仙人”,均有出世之意。他一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可以说,他是忙人中最闲的人,又是闲人中最忙的人。

    3、陆龟蒙:字鲁望,苏州人。年轻时好学,曾任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置园顾渚山下,常乘船设蓬席,任游江湖间,好读书,写诗,也好藏书,世称“甫里先生”,唐代著名隐逸诗人。

    4、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宋史》说他:“少孤,力学,不为章句。”青年时期,他浪迹天涯,闲云野鹤一般。中年后,他厌倦漂泊,回到故乡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过上了极其清苦的隐居生活。因他钟情于梅,亲昵于鹤,故得“梅妻鹤子”雅号。隐居期间,宋真宗、宋仁宗先后派人看望他,召他为官,均被婉拒。因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成为士大夫追慕的对象,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才俊多次前去讨教,故名声大振,去世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

    (图)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5、邵雍:字尧夫,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邵雍不追求功名,曾作诗《不愿吟》曰:“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唯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多次拒绝朝廷授官。他一生只做三件事,一是旅游,青年时期,他溯黄河、越汾水,考察江淮流域,游历数年;二是读书写作,著有《观物内外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等;三是隐居洛阳“安乐窝”,授徒讲学,名相富弼、司马光等退休后,筹资为邵雍建了一座庄园,庄园内小桥流水,田连阡陌。邵雍把庄园命名为“安乐窝”,从此。在此读书讲学,终老一生。

    6、徐霞客:用一辈子遍游天下的人,徐霞客要算最著名的一个。他少年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一生不入仕途,志在四方,跋山涉水,足迹所涉相当于今天二十一个省、市,“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7、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明末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三大思想家。青年时期曾反清,后隐居衡阳石船山,著书立说,耕读自娱,世称“船山先生”。他七十一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慰问,他拒绝接见,还写一联句:“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以明志。

    8、张潮:“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这是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句子,文如其人,可知他是多么的闲。张潮虽因资财而得过官,但他并未入仕,一辈子吟风弄月,闭门著书,得尽闲人之快。

    (图)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清代叶衍兰(绘)。

    9、袁枚:钱塘人,字子才,1716年生,1798年逝。1739年中进士,做过翰林院庶吉士,任过县令,1749年,年仅33岁的他,效法陶渊明,挂印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随后四十多年,吟诗作赋,醉心风月,著作等身,弟子众多,尤其女弟子众多。他曾作一对联曰:“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10、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沈复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一度以卖画为生,后卖过酒。他一辈子两大爱好,一爱读书写作,二爱妻子陈芸,其自传体散文随笔《浮生六记》,记载了他家居生活和游历见闻,尤其是与妻子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作者:晏建怀,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历史随笔集《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

  2. 揭秘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袁枚的炒作手法说道:

    袁枚称得上是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通过不断炒作,赚了大笔银子。袁枚对生意的策划步步为营,思路极为清晰。

    本文摘自:《老年生活报》2013年5月8日第6版,作者:游宇明,原题:《袁枚的“生意经”》

    到过南京的人少有不去小苍山看随园的。随园曾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私园,意境略仿西湖,却又别具一格,有“人间天堂”之美称。

    这座奢侈的园林最初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建筑的。曹寅当年在江宁做江南织造,此职油水丰厚,曹寅赚得盆肥钵满,饱暖思诗意,造了这片园林,据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以它为蓝本。曹家被抄没后,此园归继任织造隋赫德所有,改称隋园。隋赫德是个缺乏情趣的官僚,无治园之雅兴,此园渐渐破败,袁枚深知园林的价值,花了三百两银子从隋家后人手中购得,将其精心修缮,定名为“随园”。

    袁枚活了80多岁,只当了10来年的“公仆”,做的还是知县之类的小官,40岁以后几乎无正当职业,却敢花巨资购买和重建随园,其金钱从何而来?

    袁枚第一个谋利手段是选择性受贿。所谓选择性受贿,就是看人下碟,一些人的钱不收,一些人的钱坚决收下来。对普通百姓,袁枚基本上算一个好官。然而,对某些富人而言,袁枚又算是个贪官。野史记载:袁枚在江宁知县任上,因为枉断一宗富家争产官司获得巨额贿赂,这为他日后的辞官而归提供了最初的物质支撑。

    袁枚称得上是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通过不断炒作,赚了大笔银子。袁枚对生意的策划步步为营,思路极为清晰。首先,他花费许多钱重修随园,修好了并不将其圈起来供自己一家人欣赏,而是故意拆掉围墙,让游客在园里随意游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宁城里有这样一个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园子初具声名、有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他立马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极力渲染自家私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激发那些热衷口腹之欲的人的兴趣。袁枚对饮食氛围也极有研究,每有客来,他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自养的美女为之唱歌跳舞,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当随园炒热,个人知名度激剧上升,袁枚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属国琉球都有人专程来购买。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中年以后,各方人士争相请袁枚写应酬文章,袁枚来者不拒,墓志碑记、寿序谀文,只要给足银子,绝对服务三包,又大赚了一笔。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