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日本Style”的家用品

日本手工艺不仅仅是旅游纪念品,它们一直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市场上。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日本人生活的必需品。

今年夏天东京时尚家居展的主题是“欢迎来我家”。 一句看似白话的标语,极其准确地道出了家居设计的要点,那些锅碗瓢勺,花瓶烛台,就是为家而存在的。有了一个装扮精美,高质数的家,不晒不家宴,那是多么不合适。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小曲么“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家,才是每个人的主战场,而设计师则为此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不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日本设计师就爱执着于“独善其身”,只为了自己的家而努力。

勿庸置疑,日本设计有很高的识别度,就和日本人一样。但要很详细得说出来,日本人和韩国人、中国人长得哪里不同却很难。同样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但就是不一样。 那种藏在容貌以下的东西,我们管它们叫气质。日本人让日本设计,有了自己的气质,这点靠整容和模仿是怎么也学不来的。它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紧密得联系在一起。日本人住房面积小,桌子小,相应的器皿也小。这点欧洲市场上那些大尺码的餐具,再美也不适合,道理很简单,放不下呀。日本人爱吃饭团、腌渍酱菜,中川政七商店的纱布就成了主妇的心头好。那种细腻的麻,和着一双同样细腻的手,揉搓着的不仅是紫苏梅子,更是千锤百炼的岁月。

日本器物取材多为天然,竹、木、棉麻, 一幅简朴的模样。但一上手就会发现,它好在哪。一双MARUNAO的筷子可以追溯到明治40年,光木材就有数十种,每双经过十几次的打磨,它光滑平整,很好地表现出材质的纹理。这样的品牌日本有很多,去趟京都,几乎走两步就能遇到一家百年老店。主打漆器的幸三郎,清水寺下的清水烧、友禅染。日本手工艺一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活跃在市场上。它们不仅仅是旅游纪念品,更是日本人每天用的日用品。最有代表性的日本铁壶,甚至已经飘洋过海到了中国。如今但凡要摆茶席的,绝对少不了一把日本铁壶。更有资深茶人为了一把山手县的镶银壶,等上一年半载的, 到时候还得亲自去把它请回家,搞个开光仪式。

从2012年开始,东京家居展上就开辟了“Japan Style”, 集中展示各种日本手工艺产品。去年更是请日本著名的室内设计师桥本纪夕夫操刀策展。桥本大师,在展厅中央搭建了一个彩色帐篷,把展会瞬间变成一个大集市。大家就在里面逛逛,玩玩,顺便就把买卖做了。年初,日本作为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的主宾国,就把这大集市带去德国,给世界人民摆了个杂货铺。今年是“Japan Style”的第三年,品牌还是那些品牌,壶也还是那些壶,唯一改变的是展示手法。今年在每个展位上升起一个白色孔明灯一样的装置,远远看去就像夏日祭里的灯笼。日本人就是这么不断得去重复自己的文化符号,记住,消费,然后成为习惯,和一日三餐一样成为家里的必须品。

我们总在讨论创新,希望给传统手工艺以崭新的姿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二春。但这满园春色为了什么?如果是像武则天那样只是满足下虚荣心,那些牡丹真是不开也罢,反季节生长实在太辛苦。日本的石卷工房因为2011年海啸受到重大破坏,经过NGO组织的帮助逐渐恢复生产,同时还找到了许多国外设计工作室一起合作开发。但它们的木家具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格,小巧实用,只是在工艺和细节上有所改进,一眼看出,它还是“日本制作”。 通过设计生产,求的还是日本人自己的日子。日本的和纸一直被手工艺人广泛运用,做灯笼挂在寺庙、店铺的门口。在今年展会现场,一边有伏谷商店的工匠在做传统提灯,匠人一身复古着装,盘腿坐在展台中央,凝神屏气的打磨、手绘。另一侧则有五六家品牌做和纸的开发,各色吊灯、台灯一字排开,在造型上有的采用了折纸工艺,有的借用山水的意境, 它们照亮着日本人的现代日子。

自给自足的日子,给日本设计品牌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所以日本设计师哪怕不用考虑世界人民的荷包,也能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平价的器皿被日本主妇买回家煮饭侍奉家人,名家名作有怀石料理、寿司之神去消费,至于米其林什么的,爱不爱的他们真心不在意。

微信交流:蝴蝶厨房 hudiechufang

微博交流:@绿色蝴蝶

作者:郑静,家居生活专栏作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