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值多少钱?

“都教授”出场费是300万元,知识渊博的经济学家是多少?

凭借《来自星星的你》人气劲升的“都教授”金秀贤,近日亮相南京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5小时的出场费,竟然高达300万元(人民币,下同)。相对于这些娱乐明星的天价出场费,那些拥有渊博知识的专家学者,出场费又是多少呢?

我有时也会受邀到各地出席一些活动、讲座,大概也知道一些行情,在这里可以和读者分享一下。说出来可能读者可能会有些惊讶,目前在中国国内出场费最高的学者,是以敢言著称、频曝经济内幕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他每次出场费超过25万,其它著名经济学家如林毅夫、许小年和巴曙松等人,身价也是在六位数字以上。一些略有名气的专家学者,出场费大多也在1万元以上。

虽然与娱乐明星的出场费相比,专家学者的出场费算是非常低微,反映了即使数十年寒窗苦读,但知识还是不那么值钱,至少没有影视娱乐值钱。

不过,在这里我要向读者透露的是,其实在大约8年前,经济学者的出场费更低,普遍多在1万元以下,甚至仅为3、5千元。至此,读者应该很好奇,为什么在这不到10年间,他们身价竟然高涨数十倍?

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因为经济学已经成为了显学。中国股市从2006年开始持续攀升,金融机构开始频繁邀请知名经济学者出席论坛、讲座指点迷津、推荐投资方向,由于邀请机构众多,促使学者身价开始上涨;尤其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者、股民为了能够作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渴望参加经济、金融讲座,以便恶补投资相关知识,由于民众对经济学知识需求急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学者的身价。

第二,是市场希望获得权威解读。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晦涩难懂,市场往往雾里看花,较难马上领悟政府的政策思路,而那些身为政府经济智囊、了解政府决策过程及可以较准确解读国策的部分经济学者,顿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红人,出场费一涨再涨。

第三,是已经出现了产业链。随着市场对知名经济学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多少专家学者普遍清高,不大愿意亲自出面谈钱,因此应运而生了一些经济学者的经纪人、公关公司,他们将学者的演讲当作商业活动来运作,包装、谈价、营销,最后分利,导致学者出场费继续水涨船高。

第四,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对很多企业而言,知名经济学者本身就有扩大宣传的作用,可以引起媒体记者的关注和报道,企业如果能够成功邀请知名经济学者出席活动,一方面可向外界显示企业的人脉、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做广告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这促使了不少企业愿意花高价争相聘请专家。

不过,在这里我也必须告诉读者的是,经济学者中也存有良秀不齐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经济学者学术水平每况愈下,他们经常忙于用知识创造财富,那进行科研、登上讲台的精力与时间就被大大挤占,长此以往,学者的学术观点将愈来愈陈旧,非社会、学生之福;另一方面是因部分经济学者在金钱的利诱下,已成为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鲜有为公共利益发出的声音,而是选择为某些企业代言。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读者在参考专家学者意见的时候,记得加入自己判断,避免被误导而作出错误投资决策即可。

虽然,经济学者目前仍然无法与娱乐明星的出场费同日而语,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民众对知识的渴求不断上升,知识的价值就越来越高,经济学者的身价也节节上涨。也就是说,知识已经越来越值钱了。而且,经济学者卖出知识赚取金钱,民众付出钞票收穫知识,也显然无可厚非,毕竟在当今年代,“君子不必固穷”。

随着经济学者的身价步步高升,这就告诉了读者们,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读者只有掌握第一流知识和信息,甚至占领经济制高点,才能成为专家型人才,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让知识变得更值钱,甚至比娱乐影视还值钱。因此,即使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了,但读者多读几本书还是非常有益处,如果能深入书海就更好,这正如古人所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作者梁海明系香港财经评论员,著有《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