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里的中港误解:贫富表亲

  随着1997年回归中国,香港与内地交往更趋频繁。基于本地文化与内地文化差异,港人与内地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以致互不理解而产生种种矛盾;要缓解矛盾,只有多些文化沟通,增进彼此认识。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内地跟香港已渐多交流,特别是香港丰富的大众文化及中西糅合的多元文化,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地文化影响尤深:其一是打开内地视野,成为内地看世界的窗口;其二是体会香港的商业精神、注重实际和灵活,支持内地发展;第三是提升了大众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穷富亲戚 互不了解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明星、电影和小说在内地广泛传播,大众接受这些从香港来的文化,逐渐培养出两地的认同感。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香港歌手初次登上全国播映的电视节目,大受欢迎,这可以视为香港文化对内地产生影响之始。不过,两地的早期沟通仍然难免出现误解,形成偏见,情况一如两家亲戚,一家富贵,一家贫穷,彼此只着眼对方的缺失,只夸大对方不好的一面。内地人予香港人的印象多是粗鲁或呆板,像个穷亲戚;而香港人予内地人的印象则是摆阔或自负,像个富亲戚。

两地制作的影视作品,同样加深了中港两地人民的这种误解。内地的影视作品称港人为“港客”,当中不少就是摆阔或爱面子的角色;香港的影视作品则有“表叔”、“表姐”文化,喜欢安排内地人角色为港人的表亲,这类“表亲”往往是不识大体或少见世面的人。

以“表亲”形容中港两地人民的关系有其贴切之处,大家在血脉上实在也有关连,但彼此在生活习惯、说话、动作方面却又不太相似。所以,这个称呼虽令两地人民有亲切感,但也有从偏见而来的疏离感。今后若要跨过这种偏见,实有赖双方努力,愿意互相认识。

五个现象 值得留意

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多年后,经济腾飞,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继而到处旅游,特别当内地放宽来港个人游的限制后,内地人来港的数量更大幅上升。可是,当内地旅客一批接一批来港时,他们的言行举止确实有很多地方跟港人不同,亦没有顾及港人的感受,予港人印象很差。这点,内地人要反省改善,同时,也希望港人了解内地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内地人一路过来也确实不易。只要双方愿意放开心怀,从误解中看清大家,或许这些问题会更易解决。

要观察内地文化,与之沟通,其实免不了要认识内地经济和城市发展。中国近年吸引到很多国际一流在建筑师到内地工作,以北京为例,由国际建筑师设计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国家大剧院(鸟蛋)和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腿),已成为当地的地标。这些国际建筑师各有理想的设计方案,但在欧美国家多受限制,面对多重委员会的审核,时遭否决;在中国,只要领导批准,即可落实方案,这体现了内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思维。

当然,这种模式有其缺点,但亦使众多一流人才得以在内地实现梦想。现今中国国情的确非常丰富繁杂,虽然大家会看到不喜欢或不习惯之处,但亦看到未来相当多的机会和发展方向。

当然,内地开放多年,文化上也已出现一些改变,同时也又保留了某些特质。当中有五个现象值得留意:

一、中等收入者崛起——城市人的收入普遍提高,日益接受外来文化,小资情调普及城市,例如以往盛行欧美的连锁咖啡店现已遍设多个城市。

二、八九十后对文化市场影响日大——我称出生于这两个年代的人为“尿不湿(纸尿片)一代”,他们的特质体现于几方面:文化方面,他们表现自我的想像力重于社会的生活;经济方面,他们重视财富的分配重于财富的积累;社会方面,他们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重于中国的特殊问题,是以,迎合他们特质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得以大受欢迎。

三、草根舆论强势——自微博兴起,民间的资讯交流渐趋频繁。微博是跨媒体、跨代际、跨群体和跨文化的人民交流媒介,其盛行令中国社会变得扁平化、发散化。

四、国学热——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空洞化的反弹。中国的传统渐次以具体的形式“回服”,例如民间愈来愈多人提出穿汉服、诵经典和恢复传统祭祀。

五、消费观延续——内地人在计划经济年代缺乏产权观念,不为服务、知识付费,只为实体的物品付费,这观念延续至今;以文化市场的音乐为例,数码设备和网络下载普及,一般人已很少购买实体的唱片,令业界的收入难以维持。

 “新新中国” 概念渐成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一种“新新中国”认同正慢慢建立,它有别于过往一味追求富强以得到世界的认同,而是同时追求中国对自己的认同和对世界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未来的中国和世界仍须为彼此的适应而互相认识,逐渐改变。

当世界在认识中国时,认识国情在香港却为人误解是“要完全认同内地的价值观”,其实不然。只是香港与内地相连,香港若不了解内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则难以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内地要理解香港,香港也应该平心静气地认识一个更多样、更繁杂而不断改变的中国。只要双方愿意互相认识,跨越过往以偏见筑起的拦阻,就能彼此包容适应,向未来更蓬勃的方向发展。

张颐武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特邀撰稿人、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信报,中国围睹,2012年12月22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