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军:幸福的领悟

幸福成为当代中国的流行热词。从央视街头随访幸福的感受,到关于幸福的书籍纷纷上架,到学术界开始有人创立和研究幸福学,无一例外地在追问人们,幸福在哪里?

幸福的领悟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句“心灵鸡汤”式的段子:“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一语道破幸福的秘诀。的确,幸福成为当代中国的流行热词。从央视街头随访幸福的感受,到哈佛大学丹尼尔博士的幸福公开课的热播,到关于幸福的书籍纷纷上架,到学术界开始有人创立和研究幸福学,无一例外地在追问人们,幸福在哪里?

    在众多的幸福论著中,河北大学杰出女教授柴素芳博士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别具一格,尤为突出。她对于幸福涵义的界定突破了有些研究者要么只强调客观条件的满足而忽略主观体验,要么只看重主观体验而忽略客观条件(尤其是忽略需要的迫切性与合理性、手段的正当性)等局限性,她认为,幸福就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幸福源于客观(比如人的迫切需要得以实现、实现幸福的途径、手段具有道德意义等)而见之于主观(表现为人们的心理体验),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一概念界定最大的特点是认为幸福的涵义与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而成为开展幸福观教育的原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领悟幸福要把握哪些核心要素?受柴素芳教授的启发,笔者认为:

    幸福既是满足,更是体验。其实,满足也是体验的一种,体验既有满足的体验,也有不满足的体验。满足当然幸福,但不满足也是一种幸福,体验的幸福,部分实现的幸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获得收成,当然是件幸福的事,但播种和耕耘的过程难道不也是幸福吗?人生漫漫,若以什么都要满足作为幸福的标准,实在难以幸福。柴素芳教授说,幸福是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和谐统一。因此,目标实现是幸福,部分实现也是幸福,未实现但体验过了也不失为一份幸福。

    幸福既是获得,也是给予。弗洛姆说,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获得是属于个体的,给予是面向社会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个体幸福的获得要靠社会幸福的给予,而社会幸福的组成要靠全部个体的集体奉献和无私给予。 正如柴素芳教授所言:幸福是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和谐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幸福既是目标,也是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人类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幸福也是能力,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认为,在人的期待不变的情况下,能力创造性越高,可能获得的幸福感受、幸福指数会更大。有这样一个公式:幸福指数等于能力除以希望。这个公式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能力来扩大幸福指数,但前提是期望值不变。但是当能力已经达到某个确定的水平时,通过降低期望、调整心态同样可以让幸福感获得提升。

    幸福既是个体感受,更是共同价值。从主观角度看,幸福毕竟是个人美好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幸福观的反映。但也离不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同价值,共同价值来源于共同道德的坚守与弘扬,因此,一个欲壑难填的人不会幸福,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会幸福,一个心胸狭窄、悲观厌世的不会幸福。为此,个体的幸福离不开科学幸福观的指导。

    幸福既是喜悦,更是平凡。 周国平认为:对于什么是幸福,在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快乐主义”和“完善主义”两个派别。快乐主义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喜悦,就是幸福。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他们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身心快乐、精神满足,就是喜悦和幸福。人天天有喜事,当然快乐、幸福,但人的日常生活大多是平淡无奇的 ,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保持喜悦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平凡的日子、平常人、平常事、平常的快乐、平常的喜悦、平常的身心健康、平常的精神满足,才是真正的、恒久弥坚的幸福。

    人类行为的目的是创造幸福,但却总在创造幸福的途中丢掉幸福,迷失方向,海德格尔说,“人失身于无条件的生产”,人创造机器、改进技术本来是为了更加自由和幸福,但事实却反而被机器、技术所异化。出现了社会越现代、技术越发达、机器越先进,人反而却越来越不快乐、不幸福。因此,柴教授提出了“幸福需要教育”的观点,并且在大学生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要将要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幸福观教育,使人们增强认知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的确非常有必要!

    领悟幸福,不仅仅享受,更要从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开始。
(郑承军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0年哈佛大学东亚系高级研究学者,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获得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