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瞭望:官饭的学问

        饭局,在官场上一直为人所重视,吃饭在官场上也历来有学问,重点就在这个“局”而非“饭”上。过去不少人是想一探饭局的游戏规则,以期许自己能够在饭局上如鱼得水,当然更怕自己出局。然而,新风之下,这些情况在起着变化。

官员每天都要应付许多执政难题,在上下级之间穿梭,在公众权益和行政执法之间找契合点,对此,有官员表示在吃喝中得到放松和舒缓压力,但这些饭局中依然难言轻松。

在这组文章中,我们调查了新风之下的一个县一年能省多少钱,探讨了吃喝的尺度,比照了香港官员的饭局,更回溯了饭桌上的政治。我们认为,在一年多来高层强力带动下,地方“饭局”的变化非常明显,但中国官场传统的饭局文化,仍需努力才能完全“破局”。

这组文章包括:

1.八项规定后一个县省了多少钱?——以西县账簿为范本

2.香港饭局,怎么吃?

3.饭局上,怎么讲政治

  八项规定后一个县省了多少钱?——以西县账簿为范本

       过去的2013年,可以说是公权的“禁令之年”,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再到“纠四风”,规范吏治、整肃官场成为了今年各地政府的重头戏。见微知著,廉政瞭望将视角投射到一个西部县,在这特殊的一年里“帐薄”的变化,以及该县官场的生态变迁,为读者解读政府在新风之后怎么花钱,怎么省钱?本文调查对象为西县(化名),工业较发达,人口50多万,2012年GDP约为150亿元。

喝不喝茅台,刘华泽这两天一直在纠结。

“县里来了重要客人,听说对方老总就总爱这一口,但这次怕是要得罪客人了。”这名西县接待办主任在廉政瞭望记者面前‘诉苦’,“上次人家来,是好酒好菜招待着,真是为难呀。”

相比于刘华泽的暂时纠结,西县纪委常委张德更是为难:“因为没有具体的接待细则,每当干部向纪委请示时,我们甚至不能提供具体意见,只能提点原则上的要求。”

不过,西县财政局副局长王钊则很高兴,他对记者表示:“八项规定出台已有一年多,西县‘三公’经费大大减少,在2013年省下了1400多万元。”记者还了解到的大县一年“三公”节省了5000多万元。

  部门里的花钱谱系

在王钊口中的这1400万元中,“饭桌”上用的钱大幅减少。他说:全县在去年1~10月中,共接待中央、省市客人70余批,2100余人次,接待费用同比减少30%。一名公务员的公务接待费用预算,本来是一年一万元,在2013年压缩至9000元。

西县农工委,在年终全县大会上得到了县委书记的表扬。因为他们在2013年的接待费用同比减少了61.56%,排名第一。分列二、三位的,则是老干部局和档案局。

在另一头,招商局、农业局和计生局成为了三个“反面典型”。

不过这样的结果一宣布,当场就有人小声质疑:“被表扬那些单位,人来客往本来就少,这样简单排名,不公平!”

似乎是预料到会有一些质疑,县纪委书记钟立在会上作了情况说明:公务接待费用高的单位,并不意味着一定有问题。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经费使用多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和自己往年比,和兄弟区县比;需要经常下基层的单位,出差补助、公车下乡油费可能也会高一些,我们会分别对待。

但钟立话锋一转:“据我们所知,个别单位公款接待多的原因,和领导的个人喜好有关系。有的领导家住在市里,一些接待自然放到市里去了;有的领导嗜酒的毛病一直没改过来,难免不会上行下效。”

此话一出,让台下几个单位的一把手面红耳赤。

其实,在西县纪委的调查中,各单位和各乡镇中,自带食堂的比没有食堂的接待费用明显要低。去年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就因为接待费用偏高,被口头批评。有意思的是,当地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有一些“不服”:这个镇因地理位置特殊,很多组织上、政策上的示范点都在该镇,参与检查,接待学习的次数相对较多,花销也大一些。

不过县上并不同意这种“辩解”,“压缩后,再压缩。”是西县财政局局长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吐露的未来“花钱策略”:2013年全县一般性支出预算,同比削减了10%,今年将在2013年基础上再压缩10%。

 

  省下来的钱,怎么花?

钱是怎么省下来的?

对此,西县的经验是在管住一张嘴。

西县在30个乡镇设置廉政灶,不管来者何人,一起吃大锅饭。一份蒜苔炒肉,一份红烧茄子,再加一碗素汤,人均15块钱。

尽量不买高档烟酒,也省了一大笔开支。西县去年的酒水市场上,茅台等高档酒面临绝境。张德向记者透露:今年最常见的接待酒水,是最高价格为200多元一瓶的本地产白酒。

西县的另一个经验是通过花钱来省钱。

2013年,西县共采购节能产品1838万元,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63.13%。西县国资局将各单位原来较耗电的10967支T8型灯管,换成T5型节能灯管,综合节电律达到了48%。“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都是各单位自己掏啊,最开始大都不愿意,我们挨个给这些单位做做了很久工作。”西县国资局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而在外界关注的政府采购领域,从以前“只买好的贵的”向“物有所值”转变,追求 “少花钱”和“花得值”。该县财政局一名主管预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去年各单位压缩开支,在政府采购上比上一年共节约了700多万元。

此外,“腾笼换鸟”也是西县的惯用招术。

为了物尽其用,西县新设了单位固定资产的“公务舱制度”,把档案馆闲置的档案架划拨给别的单位用,把市委办空置的桌椅拨给一事业单位使用,这又为西县在账簿上省了一笔。

西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张明则给记者讲述了该局的“公车使用史”,他说:“民政局共有3辆公车,一辆年久失修,但修理费用高不划算,报废年限又没到,只能干放在车库里;一辆是技术落后的手动挡,司机开下乡踩着脚都疼。”民政局申请购买公车的条件虽已达到,但也没有被上级允许。而交通局因主要办事人员要值夜班,需要买一张便携钢丝床,这一件事由也要向纪委询问,在当下是否合适。

省下来的钱怎么花?简单来说,要用在了“刀刃”上,那怎么区分是不是“刀刃”呢?

廉政瞭望记者在西县财政局的一份文件中看到,2013年,西县节约出的财政资金主要投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西县正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社会保障工程,这是节约款项中花费最多的领域,也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民心所向;还有突发灾害援助,在一次重大泥石流灾害中,西县动用了节约的部分款项,安排给交通部门,用于救灾。

  并未“官不聊生”

县委书记带着方便面下乡,是西县人尽皆知的事,一度还登上过省级媒体。

当地一名纪委干部向记者表示:“人家大领导都能做到的,我们只是学习而已,目的是不给基层增加负担。贵州去年不就规定了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乡(镇)、村调研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

据他回忆,有一次,来了上级领导,西县某单位要留人进餐馆吃饭,被婉拒,说:“你们县米粉有特色,最出名,要不然我们就一人来一碗米粉如何?”

因没有具体的标准,让某些单位在执行中不知如何拿捏,大多是异常小心,“宁左勿右”。西县司法局在接待一次来客访察后,给县纪委报告并咨询:“让他们自己去找吃饭的地方,我们各自回家吃可妥?”

没了大吃大喝,大部分官员都表示欢迎,西县国土局的张明就对记者说,“以前自己搞接待,一个星期要参加四五次饭局,现在一个月都吃不到两次,‘三高’也降下来了。”

不过,对公务员的荷包也卡紧的话,不少人就要紧张了。

据王钊透露,西县经济较好,基层公务员一年的收入大约在四到五万元,但去年光是福利就减少了数千元。一些公务员们甚为发愁,纷纷抱怨自己沦为“中低层收入者”。此外,对公务员个体的补贴也几乎绝迹了,如县国土局取消了对本单位中层干部每月120元的通讯补贴和值班补助。

前几年,各单位还流行组织人员外出旅游,每人每次补助2000到3000元。如今,这一块基本化为了泡影。

“对于过去年底泛滥的购物卡和红包,我们正在反复盘查”,张德表示,“但还是收到两起举报,说有人在顶峰收礼。”

过去,在西县人情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吃饭、打牌和送礼,但现在这三项活动都在慢慢减少,“准确说,不如过去那样‘大张旗鼓’,要让这些完全绝迹,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张德表示。

一名西县官场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还谈到:“公车私用查的很严,用公车麻烦,心里不舒坦,我自己有私车,为了方便,我宁愿开私车。”在西县官场里,私车的购买率正在上升。但也有人对此表示:“说明干部不差钱嘛,远没有外界所说的‘官不聊生’局面。”

但对不知分寸的官员而言,意义就截然不同了。西县纪委在2013年,共查处没有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官员13人。其中,有大张旗鼓摆宴席的,有公费旅游,有吃拿卡要的。西县某镇村支部书记梁某,使用村集体资金带着家属出门旅游,事情过了3年,照样被追查。

官场的吃喝接待少了,官员们也自由闲适了不少。西县普通民众看到了往日见不到的景象:周一至周五的傍晚,西县的各部门官员,甚至有县领导,在河边陪着老婆孩子散步闲逛。

能吃和不能吃的界限

有人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吃喝绝不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它已成为一种交际手段,甚至被称为事业的“润滑剂”。那么,新风之下,官员们吃喝的尺度到底在哪儿呢?

李红是西部某县级市的城管局副局长,对于那些数不清的饭局,他和其他人一样都觉得累,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市里有名领导感叹过,吃饭不是生理的需要,是感情的需要。”李红在廉政瞭望记者面前露出一丝苦笑。

不过,奢侈浪费、大吃大喝之风却与厉行节约的宗旨格格不入,八项规定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遏制舌尖上的腐败。

当“中国式应酬”遭遇八项规定,一些官员们似乎不会吃、不敢吃了。

  请客容易送客难?

《陋室铭》中有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用在公务接待中却并不准确。上级、平级、下级,在过去都能从公务宴请中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

“最能成为座上宾的,自然是上级领导”,李红掰着指头向记者诉说,以往要过年了,四大家分管城管工作的领导,都得请到,还不能厚此薄彼。不同的宴请,规格自然不同。

此外,在李红往年参加的宴请中,和城管局平级的一些重要单位一把手也少不了。李红介绍说,市里的单位很多,城管局并不会邀请每家单位的领导,但诸如财政局等单位的一把手,一定会在受邀之列。至于下级间的宴请,早在去年春节前就全部取消,全局不再组织团年,局里各大队、科室也不再团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单位的情况与李红所在的城管局类似,下级的宴请与聚餐已绝迹。比如团年宴,没有一家单位今年有此计划。至于对平级与上级的宴请,部分则保留了下来。

在西部某县的建设局,就明确规定,部门内不组织聚餐,只有上级单位或外地单位有客人来时,才进行接待。不过该局副局长表示,中国素来讲究待客之道,外地来的客人,自然还是要接待一下。八项规定出台后,县委确定了接待工作的八字方针:热情周到、勤俭节约。“按照我的理解,对待客人,摆在第一位的还是热情周到。”

为何取消平级或上级的宴请较为困难?除了官场里“唯上”的心态,也有许多现实的困境。一名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关于接待的有些具体问题,不是县里、市里能解决的,还需要更高层面来协调。“过去年年请,现在突然取消了,有的人难免有想法,请客容易送客难啊!”

浙江温州曾出台过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细”的公务接待标准,明确公务人员在温州市内从事公务活动,确需在当地就餐的,所有人员一律吃工作餐,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

不过温州官员也表示,这项规定仅限于同城接待,对于上级单位或到温州考察学习的市外单位,并不参照这一标准执行。

“内部的事情好解决,比如各乡镇民政干部的年终大会,按过去的惯例,开会之后所有人要聚餐,从去年开始这顿饭就取消了。但外面来的客人还是要接待,像在外地流浪的人员被遣返回来,我们总要接待一下负责这项工作的外地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不过按什么标准接待,现在还没有具体说法。能否全国统一规定,凡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食宿全部由原单位报销,当地不再负责?”

  吃多少算是大吃大喝?

八项规定出台后,为人深恶痛绝的官员大吃大喝之风得到极大扭转。不过当廉政瞭望记者赴各地采访“落实八项规定情况”时,数名纪检监察系统的干部却纠正了记者的说法:“不能说是‘落实八项规定’,应当是‘落实八项规定的精神’。”

一名纪委干部解释说:“八项规定是针对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它的适用对象也是中央领导。至于各地,是要落实八项规定中体现出的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的精神。”

既然八项规定并不是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条分缕析的“硬框框”,那么在贯彻执行时,各地如何掌握标准?

姚锐是西部一名副县长,他所在的市,按照八项规定的精神,制定了九项规定,而县里又进一步细化,制定出十项规定。“总的精神都是严禁铺张浪费,但条款更具体。比如市里的规定,明确了公务接待一律不上烟酒,县里则规定接待时不得点海鲜产品。”

一名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介绍,现在公务接待中一般不会出现高档酒了。“关于什么是高档酒?市里有个文件,说的是茅台等一类名酒。这个‘等’字如何理解,上面也没明确说。我们的理解就是,凡是价格与此相近的,都属于高档酒。”

李红则拿酒打了个比方,一般局里内部吃饭,都是喝一百多块钱的酒;邀请其它局的领导,就得上三五百块的酒。至于邀请上级领导,那得看领导喜欢喝什么。“两桌人喝一瓶200多块钱的酒应该不算什么,但喝了七八瓶几十块钱的酒照样要算大吃大喝。”李红表示,“对饭局是否奢侈的定义,并不是因为酒的品牌,或者说酒的价格,这必须看饭局的档次和规模。”

华东地区一名接待办主任对廉政瞭望记者说,现在都讲吃工作餐,不搞宴请,但工作餐的标准如何掌握?究竟50元/人算工作餐还是80元/人算工作餐?“有次邻县县长来考察,关于工作餐的接待标准如何制定,我们也拿不准。最后还是区委书记决定,安排去酒店吃自助餐。据我所知,那家酒店的自助餐就是168元/人。”

姚锐向记者坦承,在整治大吃大喝现象时,确实面临着一些疑惑。“究竟吃多少钱的宴席,算是大吃大喝,目前还缺乏标准。”他介绍道,清理办公用房时就很简单,上面有规定,哪种级别的领导能拥有独立办公室,不够级别的就坚决清理。还有处级干部的办公室面积是多少,厅级干部是多少,文件上一目了然,凡是有超标的,限期清退。

四川省纪委一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了解到下级单位的许多意见,目前正在调研,力争能尽快出台操作性更强的规定细则。

一些市、县一级的纪委负责人则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的细则,既要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少搞一刀切,也要拿出让人一目了然的硬指标。“规定太细,缺乏操作性不行,但要是标准太宽泛,极有可能会有人钻空子。”

由于具体标准有待细化,便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有些行为,在某地算是违规,到了另一地,却又并未被禁止。

一名东部地区省级纪委的干部王宇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省也曾考虑出台一个细则,对婚丧喜庆的桌数进行规定。但一番调研之后又作罢。“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不一样,亲朋圈子也不同,不太适合搞一刀切。”

  官员饭桌去哪儿了?

“虽然各地纷纷出台针对大吃大喝的禁令,但有时候又不得不吃,我们只能转战第二、第三战场。”中部地区一名县委秘书长王安东表示,“吃得最多的是单位食堂,当然也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酒店,最有印象的一次,是在反贪局的审查点吃的,那里的厨师是从五星级酒店请来的,手艺不错。”

据廉政瞭望记者了解,很多单位去年干的最多一项工程建设就是翻新食堂。“餐厅外表跟大排档无异,大部分菜式是普通家常菜类型,但里面的包间有专用电梯直达,吃什么,只有参加接待的人才知道。”王安东说,“有几次在吃饭的时候,县领导都点名要他去‘关上门’”。

广东某省直机关一名中层人员赵力经营着其单位的餐厅,并很早就开始做公务接待,还带了不少政府圈子里的朋友前来就餐。如今该餐厅在政府圈子里小有名气,甚至,外省一家国企广东分公司的负责人也“慕名而来”,宴请广东当地一些在政府工作的朋友。

位于大院里头的餐厅能把外省国企吸引前来做东,这让赵力意识到相关部门对铺张浪费的敏感程度。“除了隐秘的原因,食堂怎么说都比酒店会所便宜,不容易出问题,”赵力说,“虽然他们依然是用公款结账。”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无论公款吃喝转移到哪里,采取多隐秘的形式,最终还是要拿发票报销。财政预算不够严谨细化、对假账审计不力、公务接待长期缺乏标准和监督,是造成公款吃喝屡禁不绝的根源。

一名市直部门的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许多单位的接待费用居高不下,绝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是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费用,最后全用接待费冲掉了。刹住了吃喝风,也要堵住这个大漏洞。李红也说,团年宴上发出的那些红包,最后都会统一归入接待费中报销。

某县纪委副书记介绍曾经查办过一起案件,有名局长拿着公款去行贿,最后又用餐饮发票把这笔钱报销了。一名省级纪委的党风室主任告诉记者,该省纪委曾联合财政部门,下发了规范财务制度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凡是公务接待报销,必须要单位公函与接待清单。公函由被接待单位出具,证明本单位人员确实到了当地,需要对方出面接待。接待清单上则写明宴席菜品与出席人员。

不过他也承认,在落实这项制度时,存在打折扣的现象。有些单位是接待之后,再来补办公函与接待清单。甚至还有单位,没有这些单据,一样在报销。有被查处的财务人员还显得很委屈,说:“自己在这个单位上班,一把手签字让报销的钱,自己敢顶着不报?”(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香港饭局,怎么吃?

一名高官和部分餐厅老板相熟,勉强安排一些看得上眼的饭宴,但经常要欠他人情成分,高官不想每次都打人情牌,所以不敢再问,有时唯有自己掏腰包补差价。

最近,四个饭局成为香港茶余饭后的谈资。饭局的主人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从1月6日到14日,她连续在自己的官邸宴请了60多名立法会议员,拉开了香港新年“政改饭局”的序幕。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如今在香港,似乎正在被改写成——“革命需要请客吃饭”。

自去年7月中旬香港立法会举办午宴,邀请中联办主任张晓明与立法会议员们破冰交流政改问题以来,各种“政改饭局”近来就开始在香港政坛流行起来。

也许有感于此,1月17日,港府公布新的《馈赠及公务酬酢一般指引》,再次强调公职人员在进行公务宴请时,须坚守节俭原则。

 

  请谁吃,吃什么

在香港,“政改饭局”谁来吃、吃什么、怎么吃都有一套规则或者界限。

首先,请什么人很重要。

一般说来,这类饭局邀请的对象包括持不同政见的社会各界人士,以便让受邀者在轻松无压力的情景下,交流讨论,凝聚共识。林郑月娥主持的“政改饭局”,邀请的就是不同党派议员。特首梁振英去年连办的三场“政改饭局”,受邀者范围更广,包括反对派学者、议员以及香港记者协会等等。

如果有不请自来的人,就很麻烦了。

2012年香港立法会选举时,有一方选举阵营的人在吃饭,算是个“小饭局”。中途,一名“江湖大哥”,据说是不请而来,往那一坐,被人拍到。搞到最后候选人都要专门打电话给电台解释,说跟黑社会没有关系。

在什么地方请客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这类“饭局”不会去大酒店或者会所,多是在官邸进行。林郑月娥举办四场晚宴的地点,就在其山顶白加道政务司司长官邸,梁振英的饭局则设在礼宾府。虽然“饭局”没有向媒体公开,但早有记者守候在官邸门外。

饭局的形式不定,有圆桌也有条桌,一般都要吃2个多小时,与会者一起参与讨论,有时候也有小组会议,每人一般都有足够时间表达意见。

饭局当然要吃饭,吃什么的规矩就更多了。

整体而言,主办方会精心安排,但同时也厉行简约精神。如张晓明去年7月赴立法会参加午宴时,菜式就较为简约,一汤一饭加四菜,另加两个甜品。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开席前致辞时表示,“酒微菜薄”通常是主人家的客套说话,但当天的午宴却是事实。

至于林郑月娥的“政改饭局”菜单,也是相当简单,只包括五道主菜(野菌豆腐、姜米碧绿虾仁、清蒸海斑、蕃茄烤肉排和咖喱鸡)、一汤(粉葛赤小豆鲮鱼唐排汤),都是香港常见的菜色。

  看到有鱼翅,吓得离席避嫌

为何港府的饭局如此简约?原来,香港特首、问责官员或首长级公务员每年都会摆下不少饭局,宴请社会各界阶层。为了防止浪费,港府对公务员酬酢开支一直有严格的规定,每人的开支,包括食物、饮品及小费在内,上限是午宴350港元、晚宴450港元。

除此之外,港府对公务饭局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包括公费举办的中式午宴上,尽量只点6道菜或以下,并把吃剩的饭菜包好取走,避免造成浪费。

另外,政府人员安排宴请时,需得体之余,也不应予人奢侈印象。所以,以公费安排的饭局餐单不应包括昂贵食材或濒危物种,包括不能吃鱼翅。

有问责官员向本刊记者分享时透露,有次出席朋友婚宴,来前已经问明主人家会不会鱼翅供应,对方也回答说没有,但后来对方更改菜单后没通知。当日,侍应上菜时,该官员不以为然,吃了一口后赫然看见菜上列明是鱼翅,吓得急急离席避嫌,怕给人发现而大造文章。

有负责采购的香港政府相关职员也向本刊记者表示,政府内部对宴请客人的午晚膳开支有明确指引,所以宴请内地官员和考察团时往往要“左计算右计算”。

他透露,有次在内地宴请官员,最后不但超出预算,更尴尬的是在场宾客都吃不饱。因此,不少香港官员对于中央政府较早前力推限制“奢华风气”的“八项规定”时都拍手叫好,内地官员减少豪饮豪食,而特区官员也不会在请客上“自暴其短”。

由此,不少香港官场中人都戏言,很怀念唐英年任香港政务司司长年代。原来,嗜好红酒的唐家中珍藏甚丰,当年他就常自动请缨,免费“包起”全场红酒作公务宴客。这次林郑月娥也为尽待客之道,准备了“家传秘方”的XO酱赠予各出席饭局的议员。

没获这些眷顾的部门,唯有定期留意各大超市酒价行情,碰上大减价,趁低吸纳,狂扫大批平价红、白酒,以备日后宴请之用。

  450元还是要打人情牌

香港特首、问责官员或首长级公务员每年摆下的饭局,究竟会花多少钱呢?

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透露,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局长以及首长级公务员所用的公务宴请开支只有约4000万港元,如以全港市民计算,每人只支付约5.8元!

不过这还是有不少灰色地带。

审计署去年审查2011年12月举办的国际廉政宣传短片比赛及工作坊开支时,就发现该年12月6日晚上,相关人员宴请实际开支为每人523元,超出上限。但由于时任廉政专员汤显明命令,将酒水分开结单,将开支降低到每人431元,算是蒙混过关。审计署在报告中就批评,廉署非常不诚实。

因此,香港特首梁振英履任后,宣布励行申报守则,并进一步收紧对官员收受利益的要求。

新公布的《馈赠及公务酬酢一般指引》,虽然规定公务午宴及晚宴的人均开支,分别以450元及600元为上限,较以往规定的350元和450元为多,但有关开支须包括食物和饮品支出、服务费及小费;至于在同一场合另行购买的饮食费用,亦必须计算在活动总开支内。

香港行政署回复本刊记者查询时指出,早在2011年,行政署就曾向大约30间位处于不同地区的饭店(包括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及尖沙咀等),查询一般午宴及晚宴的餐单价钱,及独立厢房设宴有否设定最低消费等相关数据作参考,亦考虑了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多年来消费物价指数的累计升幅等,决定调升宴请标准上限。

虽然,前港府公务员事务局长王永平认为,“若要在中环包房食饭,450 元或有困难”,但前香港廉政公署调查主任、民主党总干事林卓廷仍认为,午餐上限达450元是“相当豪华”,应该要节俭。

一名香港高官私下向本刊记者说,指引早前已经在内部实行,每次请客吃饭,他叫手下向中环、金钟、湾仔一带“像样”的饭店问价,对方都回答说很难安排,因为以目前物价,又要包房,一般都超过上限,不知道如何安排菜单。

有部分餐厅老板和这名高官相熟,勉强安排一些看得上眼的饭宴,但经常要欠他人情成分,高官不想每次都打人情牌,所以不敢再问,有时唯有自己掏腰包补差价。

本刊记者扮顾客向政府总部附近饭店查询,不少官员及议员光顾的中信海都酒家,八人包房午宴最低消费为5000港元,不算其他的,每位已过600港元。香格里拉酒店的夏宫中餐厅更要8000港元,还未包括贴士、酒水。

有分析指出,根据行政署内部指引,虽然已经提高午膳晚餐费上限,但目前香港社会通胀如虎,中西区更是高消费之地,高官如果要跟从指引请客,只有改到湾仔或坐港铁到远至尖沙咀一带吃饭。

这年头,在香港做官真难!

 

饭局上,怎么讲政治

官场饭局文化中的不少问题,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做出改变,真要刹住公款吃喝风气和饭局潜规则,需要治源头和抓过程,更要文火慢炖,运用疏导之法。

饭局,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不少人印象中,官员尤好饭局,十八大之后,这些饭局明显减少,但不妨碍在饭桌上,依然要讲政治。

有人归纳过,大家通过饭局可以产生决策,可以张扬势力,可以收纳或排斥,可以论资排辈或攀比高低,最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升华成细致和有效的政治工具。但官场饭局文化中的不少问题,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做出改变,真要刹住公款吃喝风气和饭局潜规则,需要治源头和抓过程,更要文火慢炖,运用疏导之法,达移风易俗之效。

 谁请客不重要,谁被请更重要

吃饭,在官场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过去,请谁吃?去不去?吃什么?这里面都大有文章。

原安徽省副省长倪发科就和商人吉立昌特别“投缘”,经常在一起吃饭。一次,倪发科应吉立昌的邀请,去吉家吃羊肉饺子。吃完饭后,倪发科顺手挑了吉立昌3块较大的玉石籽料带回家。官员老是跑到商人家里吃饭,这种官商关系自然是很不正常,如“大师”王林家就经常举办官员盛宴。

能参加一定分量的饭局,意味着一种资格。意义越是重要的饭局,自然越封闭,级别越高的人才有资格参加。在古希腊,谁要是单独吃饭,会被认为是可耻的,因为不同的餐桌决定着人群划分。

有时候,通过几次吃饭,本来不认识的人可以建立甚至加强联系,构织起一种特殊的关系网。原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爱交朋友、爱请客是出了名的。在重庆,王的东北客人不断,这些大小饭局中,就有徐明这些圈内朋友。王立军还吃出了科技,在他的一百多项专利中,包含了“循环式传菜火锅宴会桌”。据说该专利能够自动循环传菜,并能供十数人或数十人同桌方便用餐。

2005年,广东村级换届,广州市增城石滩镇麻车村的两名村主任候选人雇用20多辆中巴车,争相宴请全村9000多名村民吃饭,一吃就是10多天,花费超过百万元,结局自然是得不偿失。事后当地有人表示:“这就是不懂‘政治’,哪能这样大规模‘撒网’呢?一下子请这么多的客人,已经失去了请客的本意。”

就客人来说,更多时候,是担心别人不请你,那意味着你被这个群体冷落了。知名记者褚朝新说:出门在外搞工作,你若处处拒绝别人,连饭都不吃一顿,工作也自然常常很难开展。对方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好接触,满肚子的阴谋诡计和可怕的念头,“不然,他怎么连饭都不吃一顿”。

当然,有时候被邀请,也并不意味着全是好事。在鸿门宴里,刘邦接到项王邀请,不想去也得去,在宴席上居于下首,政治前途与身家性命悬于一线,话语权在项羽手中,自家只能设法周旋,席间剑光闪闪,也只能佯作无事;同样,刘备受到曹操邀请一起青梅煮酒,席上也是言不由衷,好不辛苦。

而现在的官员只要听到纪委请喝茶、就像听到廉政公署请喝咖啡,早就汗流浃背。自然,人们关注的也不是请客方,而是客人。

  谁点菜不重要,坐哪里才重要

法国历史学家让-马克·阿尔贝说过,饭桌上的老大不是那个吃的最多的人,而是吃的最少的,他不仅掌握着餐桌,还掌握着用餐的话语权和节奏。

一度,权力与胃口相关,食量大似乎意味着统治力强,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非常出色;而一把手则是通过吃饭,可以保持属下的对立和竞争从而维持均衡。在西方,如果哪个政治家不能喝酒,或者“吃不动”一桌丰盛好菜,就不会受选民喜欢。如前法国总统萨科奇因为不喜饮酒,被民众视作不能“平易近人”。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厨房。言下之意,国民们不过是这个大厨房里的食客。能上桌,说明你已经得到了主人认可,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考验更为严峻。

在官场饭局开席之前,总会由一个人发表祝酒词,一来体现自己的位置,二是加强和客人之间的联系。前法国总统普恩加莱有过一番高论,他认为没有祝酒词,宴会就不顺。

不得不承认,历史上发明圆桌的那个人是个天才,因为圆桌的含意是“平等”和“团结”。相传,亚瑟王的圆桌打破了12骑士的等级,每个人都看似平等了,但其实并非这样,比如亚瑟王的位置后面就撑着华盖,因为他才是NO.1。

NO.1坐的位置自然是很讲究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主位,有的地方谦虚地称为“主陪”。主位为什么要面对大厅的入口?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这儿可以观察全体,以及人员的进入,从而起到控制整场宴会的作用。其他人往往则是以这个席位为中心,按重要程度依次围聚,在整场饭局中,大家都在靠近中心,关注那个人的语言和动作传递出来的蛛丝马迹。

上世纪克里姆林宫的餐桌上,曾经展现过森严的等级,所有人的目光都要专注于斯大林,频繁祝酒后,大家起身走向领袖碰杯,权力的集中由此得到了象征体现。希特勒也经常在宴会座位的安排上煞费苦心,离自己近的该是戈培尔或戈林没有定论,全看此时需要鼓励还是制约他们。

当然,给其他人排位子,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种席位的安排是很讲究和复杂的,坐什么样的位子对应着什么样的职务、年龄、亲疏关系。当然这种排列并不固定,席间要是有人临时加入,这种脆弱的平衡就得重新被打破。

一名市政府副秘书长对廉政瞭望表示,有时候,一块桌布都有非同寻常的含义。如果有几桌客人,且难以用方位设置的办法来突出主台,就要利用主台与其他餐台的桌布色彩不同、餐具的不同来突出主台。为避免敏感的“次序高低”问题,在桌次安排上不用数字,而是通过花卉名称不同加以区别。

上述官员是北方人,他说以单位名义宴请客人有一定规矩:一般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其他可以随意。但有些地方经常会让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主陪的位置坐了一名司机,“大概他们觉得,这个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点都不重要”。

据湖南衡阳市接待处网站上一篇文章介绍,多桌宴会各餐桌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5米,主宾桌四周和主通道的距离应不少于2米,餐桌距四周墙壁应不少于1.2米。

当然,和民间请客一般由主人点菜不同,官场上的主位者往往不会亲自点菜。“负责接待的办公室主任通常会在领导来之前把菜点好,等主客到达之时凉菜必须上好,绝不能让桌子空着,这是大忌。”上述人士表示,“但现在这些规矩已经简化了不少。

  吃什么不重要,说什么才重要

钱钟书说过,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常被人们忽略的是,名画《最后的晚餐》和《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没有一个人的眼神在盯着食物。有人说,在官场,吃饭的目的并不简单,宾客们的肚子大多并不饿,有人甚至很少体验饥饿,吃饭是为了维持一种关系,或解决一个问题。

吃的简单,并不代表不尊重客人。四菜一汤是最早的国宴标准,但即使这样,有的外宾还是觉得多了,因为在外交场合,一般不能剩菜,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就“吃撑”过。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在自己新书中透露,自己参与和推动了几项礼宾改革,将国宴改为三菜一汤,不主动上白酒。

既然吃什么不重要,那么什么才是饭局中的精华所在?有人说,餐桌是一个特别的政治场域,它像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政治的角力、权势的较量皆在这里无声上演,“吃饭是最细致而有效的政治工具”。

饭桌上,官员们的话通常不少。有地方官员表示,饭桌上碰到一个北京来的官员,大家总会追着问这问那。梁文道说,爱在饭桌上聊官场轶闻,多半是为了展示自己人脉广,消息灵。但据褚朝新的认识,“这里面相当多都是酒精刺激之后的真实流露,这种真实并不等同于他认可你的价值观,万万不要因为对方拍着胸脯跟你说了几句真话就以为遇到了真爱。”

廉政瞭望记者也经历过一些官员在饭桌上“嗨了”以后,要跪下来和你拜把兄弟的场面,那种感情的流露,绝不亚于去年在餐桌上下跪的泰州官员张爱华。分清饭桌上的真话和假话,那是会吃饭的表现。

毛泽东和张澜、黄炎培、柳亚子这些民主人士在饭桌上一边小酌小饮一边共商国是,这是肝胆相照的真话,许多治国方略也是在这种谈笑风生的聚餐中酝酿而成;周瑜在群英会上大摆筵席,表面上和老同学蒋干“推心置腹”,暗地里却反过来对老同学“杀熟”,骗得曹操斩将,这就是明显的假话。

据廉政瞭望记者采访得知,饭桌上最令人反感的,是一些职务不高,却官气十足的人喜欢“即兴指示”。一名媒体人回忆,他曾在某省跟一官员吃饭,桌上除他外都是此公的下属。此公一讲话,桌上另一人就立马放下筷子拿起纸笔记录,其他官员则对此视若无睹。

  在哪儿吃不重要,最终成果才重要

据媒体报道,王岐山在广州、海南、北京等地任职时,交游士林,商界学界亦多故人。但去年的所有饭局,王岐山都一应不赴。他邀请朋友们到家里做客,开伙煮饭,既遵守了中央规定,又避免了老友生疏。

习近平在一次与领导干部交流谈心时就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官员喜欢吃吃喝喝,是很多人的固定印象。其实,一部分官员早已厌倦了应酬吃喝,很愿意回家吃。

原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用博客展示过一幅招商的宏大场景。当地干部为了不同的项目,盯着不同的客商,有时在一个饭桌上能碰到好几路招商人马。张新实戏称“成了吃饭游击队”。

好在当时这些官员们“吃”出了成果,在上海新世界大酒店的45层旋转餐厅上,同时坐着市档案局的正副局长,上海市委接待办的处长惊讶地说,我们见过全国各地那么多招商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档案局的人也出来招商。饭桌上的一个客商当即表示,一个月之内打1000万元到宿迁注册投资。

饭桌上解决问题,有时可以提高效率。1999年春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湖北看望慰问灾民。除夕夜,朱总理及家人召集随行人员吃了一顿家庭式的年夜饭,席间谈到了能否涨工资的问题,但就当时的形势恐难实行。在国家计委任职的张国宝提出增加节假日的问题。他说是否可以增加节假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休息机会,也是提高福利的一种方式。对这个问题,席间大家似乎都赞同。春节假期后,朱镕基回到北京就把此事提上议程,通过正常程序,最终得以落实。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早些年在无锡主政时,接受过人民网的一次访谈。他说:“我非常想回家吃饭,但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现在我是把回家吃饭作为一种奢侈。我们来来往往的客人比较多,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我们要尽地主之仪,我们要代表城市来欢迎他们、接待他们,通过欢迎他们、接待他们,我们介绍无锡的情况,同时我们也通过这个渠道来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相互之间理解、促进、帮助。 ”

官员并非不能在外吃饭,关键要把好尺度。当然,没人提倡官员必须天天“回家吃饭”,这不,刘志军妻子还说他天天晚上都回家吃饭,从不出去呢。

(来源:廉政瞭望  刘霄  舒炜  龙在宇 凌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