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鑫平:干部考察还需从“常”计议

记者近日从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获悉,我省“强化干部日常考核实绩评价,改进干部任职考察工作”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将成为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选优干部的重要内容。(四川日报)

干部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是了解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是选人用人的基础环节,承担着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依据的重要职责。没有干部考察的准确有效,就难以保证选人用人的科学准确,党的干部路线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就会极大地损害党的形象,甚至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古语讲:“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考察是知人的重要途径,在考察中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识别干部好坏、品格优劣、能力高低、贡献大小、人岗是否匹配,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定,以对干部任免提供前瞻性和科学性依据是考察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如果不清楚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就难以为干部的准确使用、合理培训、严明奖惩、适时轮岗等提供依据,就失去了衡量干部的标准,整个干部工作就难以做到公正和科学。然而,受主观因素的局限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的干部考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考察“失准、失实、失真”等现象。

干部考察识别难一方面是由于考察主体素质参差不齐,谈话对象有顾虑不愿讲真话等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考察形式较单一,考察过程难以“深入”。一是考察环节时间短、范围窄。目前还存在“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考察”现象。往往到了换届、提拔、调整时进行任前考察,一次考核定终身。而事实上,在短短的考察时间内不可能了解一个干部的全部情况,这种做法难免出现考察失真、用人失误。在干部考察阶段,多数是找人谈话,加之主要是了解被考察对象的工作圈子多,考察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少,整个考察过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干部了解不够全面。考察干部一般只有2—3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深入有关部门进行民主测评,找人谈话了解,又要查阅档案和有关资料,还要形成文字材料,要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干部的特点是有一定困难的。二是考察程序“神秘化”。表现在考察前严格保密、突然袭击,结果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应到人员未到,到场的人员也因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慎重考虑,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不能向组织反映实际情况。如果民主推荐准备不充分,思想发动、引导不力,与会人员推荐时就会存在盲目性,导致测评结果不够准确。

因此,加强干部日常考核,坚持平时考察与任前考察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任前考察时间短,对干部的真实情况掌握不多,谈话对象所反映的情况不够全面,从而造成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现象。日常考察要注意完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三圈”考察。工作圈考察,既注意听取上级主管领导的意见,又广泛征求下属单位的意见,必要时,开展回访考察,即在领导干部转换工作单位后,到原工作单位进行考察。通过“暗访”考察,即隐蔽考察人员的身份,采取微服私访、家访、个别走访、调查研究、参与一些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等方式,深入到干部的家庭、邻里、社交圈、工作现场、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暗访”,侧面了解干部8小时以外的情况。要坚持年度考核时考察和班子日常运行考察,了解干部一贯的作风和表现。要实行任前考察和跟踪考察相结合。对新提拔的干部,半年后进行跟踪考察,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提任后的动态变化,对不胜任干部及时进行调整。通过查阅被考察者先进事迹材料、年度工作总结,以及能够反映被考察者工作、学习情况的有关资料,获取有价值的素材,作为干部考察工作有益的补充。同时,与考察对象本人面对面交谈,听取被考察者自我总结,将考察对象的个人体会和群众的客观评价相互印证。

作者:覃鑫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