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普京改变策略了吗?

普京呼吁在得出正式调查结果之前,各国不要发表政治性声明。这一表态一改前两天将责任推倒乌克兰政府的做法,普京改变策略了吗?是的。MH17对普京来说可能是转折点,这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惨剧,地缘政治需要暂时让位于人道主义精神,否则,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俄罗斯以及普京将面临着严重的形象危机。

德国,再次扮演了低调而至关重要的角色,默克尔与普京商定允许国际调查团无障碍地进入飞机失事地点进行调查。普京与英国、荷兰、德国领导人通电话时强调不要仓促作出结论,普京试图扭转将MH17变成地缘政治博弈,就事论事地处理这次危机对俄罗斯是有好处的。

第一,MH17基本确定是遭到导弹击落,军事武器击落民航客机,这件事情本身就容易引起国际舆论的指责。越来越多的证据将矛头指向了乌克兰东部的反政府武装,美国国务卿克里最新的声明指出,导弹来自 俄罗斯。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俄制武器,那不一定将俄罗斯与这次空难联系在一起,因为乌克兰本身就从苏联继承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乌克兰”投诚”的军队也不在少数。

美国从一开始认定导弹从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域发射到现在确认导弹是俄罗斯的,普京已经无法置身事外了,而且此前发表的声明也几乎作废,他认为MH17的根子在于乌克兰政府军镇压这里的民兵组织。仔细想来,这一声明中可能暴露了”真相”:一种可能是普京事先知道是MH17为反政府武装所为,因此故意释放信息将焦点从马航转移到乌克兰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是普京未必知道俄罗斯人已经参与其中,因此在第一时间里”理直气壮”地指责乌克兰政府。从常理推断,第二种可能性也不小,因为普京不可能指挥一次导弹袭击行动,另外,俄罗斯对乌克兰反政府武装的支持也是隐秘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各种信息不透明,不对称。MH17被击落之后,反政府武装还误以为是乌克兰空军的An-26运输机。如果俄方直接大规模参与其中,想必不会犯这种错误。

第二,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指向了俄罗斯,若是俄罗斯人员参与了这次导弹打民航的行动,对普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吞并克里米亚还有历史依据,那MH17的惨剧既暴露了俄罗斯支持反政府武装的事实,同时又将俄罗斯置于了凶手的位置。如果俄罗斯还是态度强硬的话,那得罪的就不仅仅是欧美了,还将自己置于人道主义的对立面。普京必须扭转俄罗斯的国际形象,至少在这次灾难重要表现出足够的国际合作诚意和人道主义关怀。普京在与四国领导人通话的时候表达了俄罗斯与各国合作的意愿。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出来,俄罗斯很难再成为旁观者。之前反政府武装声称将黑匣子 送往莫斯科,但俄罗斯方面已经拒绝了,如果俄罗斯拿到黑匣子而拒绝国际合作调查,那只能做实俄方参与其中的怀疑。对普京来说,将MH17与乌克兰局势进行拆分才是比较明智的,就事论事地进行国际调查,若涉及到俄方人员,按照国际规则进行道歉或者赔偿,可能才是俄罗斯损失最小的方案。

第三,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欧美趋于一致,这对俄罗斯是个不小的挑战。MH17航班上有198名荷兰乘客,如果俄罗斯不愿意坦诚合作,而是遮掩 或者强硬应对,那么欧洲会进一步加大制裁力度。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就要求美国对俄罗斯进行严厉制裁,包括尤其出口,向乌克兰提供先进的武器援助。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欧美之间一直难以同步,因为欧俄关系比较紧密,欧洲依赖天然气,而德国、意大利、英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紧密。但随着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在乌克兰内战中的强硬姿态,欧洲越来越怀疑俄罗斯合作的诚意与可能。安全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优先性,如果欧洲认定俄罗斯会继续不合作,或者将天然气是为战略武器,那么欧洲就需要重新评估欧俄关系。MH17是个重要的分水岭,一方面欧盟核心国荷兰乘客遇难,另一方面欧盟与乌克兰签署了更加紧密的协议。

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还在非要害领域,比如天然气、武器出口等,MH17可能是欧美甲马制的开始。此前的制裁已经让俄罗斯受到了不少损失,如果制裁继续,普京将更加依赖亚洲,战略回旋空间也将减小,显然这不是最符合俄罗斯利益的结果。凡此种种,普京可能选择了一条迂回道路,将MH17与乌克兰内战脱钩,以国际合作调查MH17来缓解制裁的压力。

作者:孙兴杰,国际关系史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书匠,专栏作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