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冲突:不流血的“第二战场”

自7月2日本轮以色列-哈马斯加沙冲突爆发后,双方间的流血冲突已持续十多天,先后经历了几轮高潮。照哈马斯方面12日的说法,自8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发起“护刃行动”起,已有至少105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700多人受伤,而以色列国防部则在次日宣称,“护刃行动”开展5天来,哈马斯方面仅向以色列国土发射火箭弹数量,就高达809枚之多。

除了流血的战场外,另一处“不流血的战场”——舆论战场,也激战正酣,并引发广泛关注。

7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应相关各方要求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加沙紧张局势升级问题,这次紧急会议意外地成为巴以双方争夺“不流血战场制高点”的场合: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罗恩。普罗索尔在发言权突然播放了长达15秒的以色列防空警报音频,意在向与会各国代表和各国舆论表明,是哈马斯针对以色列平民目标的火箭弹袭击,让以色列民众和社会不得不整天处于恐惧气氛中,以色列是此次冲突的“受害者”,其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不仅是“正当防卫”,甚至简直可以说是“替天行道”(以色列前任驻联合国大使就曾在2012年11月表示“哈马斯是世界毒瘤、理应铲除”);巴勒斯坦驻联合国特派代表里亚德。曼苏尔则主打“悲情牌”,淡化此次冲突的起因,着重强调冲突给巴勒斯坦人造成的“痛苦和悲伤”,力图将巴勒斯坦人塑造为面对强大以色列军事机器无力自卫的弱者,并呼吁国际社会和安理会“为巴勒斯坦人止血”。

在媒体和网络上,双方及其支持者也不遗余力地向这处“不流血的战场”增兵,其“战斗爆发”甚至早在巴勒斯坦和哈马斯大打出手之前。支持哈马斯的一方不断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络平台上播放诸如疑似被犹太定居者报复杀害的巴勒斯坦16岁少年卡德尔“遇害实录”、被以色列轰炸后无家可归的加沙难民、街头民居的残垣断壁等景象,讲述诸如市长家被以色列炸弹“灭门”、妇女儿童无辜被炸死炸伤等悲惨故事,而支持以色列的一方则不厌其烦地播出哈马斯“无差别”对以色列境内目标进行火箭袭击的视频,以及3名以色列少年被发现遭绑架遇害的信息资料,讲述的故事,则变成“犹太青年婚礼被哈马斯火箭搅黄”之类。除了网络,双方的支持者还竞相向各国中立传媒投稿,一方面强调自己“真理在握”,另一方面对对方的“网络颠倒黑白”冷嘲热讽,交锋之激烈,回合之繁复,甚至比乒乒乓乓打了十多天的“流血战场”还要热闹、还要扣人心弦。

这个“不流血战场”的交锋,甚至波及到看似不相干的汉语网络平台:连日来,在新浪微博等场合,以色列官方、半官方机构的官微连篇累牍渲染以色列的“无辜受害”和“正当防卫”,驳斥巴方和亲巴方微博号的“不实之词”,打的是“阵地战”;而与之对垒的哈马斯支持者则避实就虚,打起“游击战”博眼球、争同情,如世界杯激战到半决赛,东道主巴西队被德国队以7:1“屠杀”,一个同情哈马斯的微博号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中国网民,“加沙正在发生的屠杀更残酷,但中国人却知之甚少”,希望借此激起中国网民的同情心——当然,绑架杀害3名犹太少年在先的事,在这则微博里是不会提的。《纽约时报》日前曾刊出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指责巴以双方的社交媒体和一些传闻为冲突火上浇油,双方都有人刻意渲染和扩大对方“暴行”的伤害程度,以刺激本方年轻人的报复心理,这实际上正是“不流血战争”的一种典型“战法”。

巴以这对老冤家自1948年以巴分治半途而废至今,文的武的,已折腾了半个多世纪,不论“流血战法”或“不流血战法”,双方早已驾轻就熟。在“流血战场”上经常以强凌弱的以色列,其在美国强大的院外游说集团,每每让其在“不流血战场”上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并反过来作用于“流血战场”,而在“流血战场”上一败再败的巴勒斯坦人,却也能依靠“不流血战场”上的苦苦经营,在国际舆论和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领域“反攻得手”。哈马斯控制加沙以来,这种“不流血战场”上的交锋变得更加白热化,如哈马斯方面经常强调加沙地区饱受以色列军围困之苦,图文并茂地揭露以色列海军拦截境外驶往加沙“人道主义救援船”的“罪行”,而以色列方面则不时曝光一两艘被截获的、装载有军火之类违禁品的“人道主义救援船”,意在告诉世人,所谓“人道主义”不过是补充军备的挂羊头卖狗肉而已。随着网络平台的发达,“不流血战场”也变得越来越广阔,把地球上更多人拉入了“观战”的行列。

和“流血战场”的不对称不同,在“不流血战场”上以巴基本是互有攻守的局面。在中国微博上,处于“反美大计”同情哈马斯的有之,因为“恨屋及乌”同情以色列的也不乏其人;在国际层面,因同情加沙平民而慷慨解囊、甚至亲自驾船去“人道主义”者有之,因同情以色列立场而对这种“人道主义”发出的激烈抨击之声也始终不绝于耳。

正如《时代》杂志所言,此次加沙冲突最大的特点,是迄今并无明显的大国和国际社会干预出现。出于种种原因,美国奥巴马政府对介入巴以冲突表现得越来越不热心,而在2009、2012年先后扮演调停角色的埃及(穆尔西兄弟会政府)、土耳其,如今也难以或无法胜任类似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流血战场”的僵局固然会拖得更长,“不流血战场”的纠缠也注定将愈演愈烈——不管听众爱不爱听。

作者:陶短房,专栏作家、评论人,旅居加拿大,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