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越:围观加拿大枪击案

一个星期前,温哥华市中心的耶鲁镇(Yaletown)发生了一起枪击案。枪击案的嫌犯被警察围堵并击伤的现场就在离我工作地点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科学世界(ScienceWorld)。

我目击到嫌犯和警察交火的尾声。

上午大约11点30分,我正在办公室里,突然听见同事们嘈杂的声音,临窗的同事已经在微信圈里上传了几张照片。走到窗口和同事们一起围观,发现距离公司不到10米的路边已经停了10多辆警车,一辆警车的玻璃窗明显被子弹打碎。现场还有一辆急救车,警察们正从科技馆侧门附近推着一个急救床,依稀可以看出床上的人并没有死亡。

几乎同时,网上本地报纸已经有了简讯。虽然消息不明确,但已知在耶鲁镇和科学世界两处都发生了枪击,耶鲁镇的一处是一家星巴克咖啡,简讯附加的Google地图上表明了具体地点。图片是目击者在推特上贴出的照片,科学馆的照片可以看出是一层休息区所拍。

应该是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这些照片已经在新闻网站上出现。

距此时一个星期前,加拿大东部刚刚发生一个持枪者打死三名、打伤两名皇家骑警的事件,一时人心惶惶。新闻很快更新,说耶鲁镇的一名女子死于五六发子弹射击。大家都不知道这些突发事件中是否有关联。

一名警察和嫌犯交火时正在楼下准备买咖啡的同事说,当时场面混乱,沿着海边的小路上的人们都不顾交通红绿灯向相反的方向跑,可以看见科学世界的工作人员正在阻止内部的人们往外走。枪击交火的声音像是小型的爆炸,场面犹如电影。

(警方拉起的警戒线)

【公司措施】

距枪击结束大约30分钟,人事部的一位同事已经出现在楼层,她手里拿着一个登记本,询问有谁目击了枪击过程。她当时告诉大家:这是准备为警察作证而记录名单。

很快全公司员工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简单的告诉大家几点事项:由于目前事件还不明朗,暂时不建议大家离开办公室;请不要私自和任何媒体联系或者回答任何媒体的问题,事件应该由公司统一回答;如果有目击到枪击过程的员工,请和某某联系,人事部门将组织带领目击者到警察局作证;如果有目击到枪击案并心理不适的员工,请和某某联系,公司在9楼有心理辅导服务……

公司的大门口已经被警察用黄色警戒线封住,由于害怕,我中午并没有下楼离开办公楼。据同事们说,大门口的警戒线直到下午2点多才被拆除。

同一楼层目击了整个枪击过程的同事,在午饭休息时间(也就是事件发生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被带到警察局。笔录做得很详细,加上还有10多名来自公司的同事,大家在警察局整整呆了6个小时。同事们都认为配合警察作证是他们应该尽的义务,只是质疑作证6个小时是不是的效率太低。

公司直到两天后还在办公楼内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同时,对需要继续进行辅导的同事,由公司的医疗福利支付。

【现场的人们和孩子们】

枪击的第一现场发生的地点离我家很近,每天我们都要经过那家星巴克至少两次,清晨和傍晚接送孩子。

新闻上说,被枪手击中的那个男人(最初的报道是女人)当场流了很多血。正好一名退休的外科医生在星巴克喝咖啡,并马上出手援救。他说,因为发现伤者失血过多,他并没有做人工CPR(紧急心脏起搏),而是试图止血。新闻照片上还有一名星巴克女店员在旁边帮忙。后来出台的新闻采访中还提到,当时有认识伤者的人们在身边,为昏迷的伤者鼓劲:“你是一个职业自行车手,这不算什么。”

据施以援救的外科医生说,他以为受害者不能生还了。实际上,他失去了3-4公升的血,而人体一共有5公升血液。

温哥华医院急诊室距出事地点约3公里,平时行车约需10分钟。这说明,救护车很快赶到,医院提供的急救措施也及时。受害者至今伤势严重,但不危及生命。

科学世界是温哥华孩子最喜欢的科学馆,每天都有学校组织孩子到科学馆里活动。据报道,当警察通知科技馆这个紧急情况的时候,科技馆马上派人维持秩序,规劝准备离开科技馆的人们呆在科技馆不要出门。同时要求一楼休息厅附近的人们(包括一百多名孩子)全部匍匐在地,用手抱头。

孩子们一直在科技馆呆到下午2点钟左右,直到警方确信没有其它可能的复杂情况发生,才由警察和工作人员护送这些孩子上了几辆校车。安全离开的孩子们在上校车时冲着附近的电台采访摄像头大声喊:“爸爸妈妈我很安全。”

同样,政府将为现场目击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

第一现场发生枪击时,我3多岁的女儿正在离星巴克“几米远”的地方。她的幼儿园离星巴克所在路口只有一个半街区,11点钟,她正和7个小朋友一起由老师带着向附近的一个儿童公园走。只要天气晴朗,她们每天都会由老师带着,穿着幼儿园统一的小坎肩,到海边散步。

他们听到了枪声,一起说“打雷了,打雷了。”带领的老师告诉我,我们离星巴克只有几米,因为那个路口有一个弧度,所以孩子们并没有看到发生了什么。但是老师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雷声,所以马上带领孩子们原路返回幼儿园。

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幼儿园采取了紧急措施—把幼儿园的大门紧锁,孩子们都呆在室内(他们也有很大一块室外活动场地,平时有一半时间呆在室外)并且全部拉上窗帘。同时老师把情况向总部汇报,大约到下午三点,从新闻和各种渠道确信再无危险,才把门窗打开,窗帘拉开。

也是在下午3点左右,我收到两份来自幼儿园的邮件。题目就是:我们都很安全。邮件中提到,枪击发生时,幼儿园有孩子正在附近,但老师迅速把他们带回了幼儿园,等等。

我万分感谢幼儿园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我自己在现场,都可能吓昏了头脑。同时,我知道幼儿园对地震和火警都有他们紧急处理的各种条例,包括每次出外散步或者去游乐场,老师都会背着一个急救包。平时也一般是两个老师带领3—5岁的孩子出门,这次她们是约好了在那个路口集合。

即使老师们受了惊吓,并启动了紧急措施,孩子们的情绪却未受到影响。我问女儿今天去游乐场了吗,她说:“我们上午出门,可是后来听到了打雷,我们就回幼儿园了。”

我是后怕而庆幸的。

警察并不是随时都可以掏枪

第二天的早上9点,我上班经过科学世界的门口。

科学世界依然被封锁着,约10名穿着制服的警察肩并着肩排成非常紧密的一排,每个人都低着头手中握着一个探测器。他们移动整齐,但极为缓慢,我想这就是所谓地毯式搜索吧。

不久,我们还看到,受伤的嫌犯被带回了科学世界,在门口指点一番。新闻说,他被击中了手臂、膝盖和腿部,因此他是被急救车载回来。

温哥华警察局发言人说,这是一个孤立事件,温哥华有20多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枪击事件了。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更是从来没有这么接近过枪击。因此对警察在科学世界前的从昨天就开始的地毯式搜索十分不理解,同事们说:“看吧,这是花我们纳税人的钱。”

警察们在搜索什么?我专门为此采访了一个温哥华警察局的警官。

他回答,“警察在搜索所有的弹壳。”弹壳为什么那么重要呢?需要几十个警官分组花那么多时间寻找。回答是,凡是有开火记录,警察必须保证没有滥用自己的职权,在双方子弹的数目的使用上也是一个指标。同时,弹壳也是为了法庭上作证使用。在这次枪击中,警方还要了解,枪击者从耶鲁镇向科学世界骑车逃跑的过程中有没有重新上子弹。这对掌握他的动机和心理很重要。

加拿大对警察使用枪支的规定十分严格,总的来说,警察并不是随时都可以掏枪。除了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有统一的规定,各省的警察也有各自的法案。

加拿大BC省《警用枪支使用规定》中,警察使用枪支有细致的要求。警察只有在执勤的时候才可以佩戴枪支;枪支必须是在防卫,也就是有他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使用枪支也要给与一定警告和表明身份;同时,规定要求,开火时警察局长(chiefconstable)需要在场或者授权。如果警察局长不在场,他要负责对开火进行详尽的报告,并且对枪支的使用,每年做一次总结报告……

规定中对枪支的规格速度都有极为详尽的数据,比BC省的要求是:

如果一个警察局长携带枪支或授权他或她的警察部队成员携带枪支,枪支必须是半自动手枪,其规格如下:

(1)双/单作用或双作用只触发机制;

(2)单动扳机不少于1.36公斤力;

(3)锤/撞针块安全机制;

(4)枪管的不小于76毫米和不大于127毫米的长度。

(2)除第(3)在根据该款所述枪支所使用的弹药(1)必须是0.40口径的史密斯和韦森工厂装载盒,其规格如下:

(a)空心点子弹头设计;

(b)弹头重量不小于9.523克(147粒);

(c)初速之间290米/秒—396米/秒;

这仅仅是法规中的一部分,但足以让围观群众理解为什么警方要花费那么多人力和时间来寻找所有弹壳。而且,警察使用枪械也要遵守加拿大刑事法。2013年8月,多伦多一名警察因为9枪打死了一名在公共汽车上持刀的18岁青年而被判2级谋杀。虽然,这名18岁的青年在公共汽车中持刀已经威胁到他人的安全,但公众质疑的是,这9枪是滥用了警方使用枪支的权力。

警察开枪还有四个不许,包括:除非会构成即时生命危险或会严重受伤,否则不许开枪;不许只为了让逃走的汽车停下而向汽车开枪;不许向迎面驶来的汽车开枪以截停该车;不许向行驶中的汽车或在行驶中的汽车内开枪,除非这样是为了避免自身或其他人生命受伤害。

我个人以为,对警方使用枪支如此严格的规定,甚至对过度使用枪支的警官判以2级谋杀,对警察自身来说加剧了执勤的风险。包括6月初新不伦瑞克省三名皇家骑警被杀,两名受伤的事件,也并非偶然。同时因为目睹警方出动大量人力收据证据,这种种都证明了我以前听说过的西方司法系统对证据的重视并不为虚。

温哥华是一个治安良好的城市。历经围观了一次枪击事件,对这个社会又多了一些信任。

(安全、美好是对生活的基本要求)

作者:席越,专栏作家,著有《他们的中国》《先嫁书后嫁人》。在加拿大大学毕业后一直为加拿大500强公司工作,现为加拿大某金融机构金融分析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