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昱:美国两党变脸记——旅美札记28

1930年代罗斯福领导的民主党为何抛弃最初的保守主义建党理念,转而皈依“大政府”?实乃时事变迁,所代表的选民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照国内正统政治教科书的说法,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没有根本性分歧。笼统地讲,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别代表两种政治哲学:民主党信奉自由主义,共和党信奉保守主义,两者最大分野莫过于“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保守主义者坚信政府权力扩大即意味著个人自由缩小,因此共和党人认为,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高开支、高税收等政策,均不同程度的造成或深化了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中上阶级收入减少、懒人依赖政府救济等等。相反,民主党人信奉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是个人权利受到侵犯,而是社会不平等没有得到纠正,政府权力是消除这些问题之重要手段。

但事实上,美国民主党诞生之初,一直主张小政府、有限政府,反对联邦政府扩权;而共和党则秉承联邦党、辉格党的传统,相比之下更相信积极政府的作用。两党的理念完全互换,是开始于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时期。

小罗斯福和华盛顿、林肯一道,被视为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他之所以拥有如此历史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改革了美国的价值观,是美国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也是美国福利社会的奠基人。

在罗斯福之前,美国的自由主义是消极自由主义,即政府靠边站,让个人自力更生,自我繁荣;如果个人遭遇不幸,是向教会而不是政府求助。但罗斯福认为,如果你深陷贫穷,没机会受教育,饱受另一群人的歧视,你是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的。因此,罗斯福引入了积极自由的概念,即政府积极介入,帮助个人获得自由。

这一理念集中体现在他1944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史称《第二权利法案》或《经济权利法案》。在那次演讲中,罗斯福指出,“随着我们国家面积和实力的不断加大,权利法案赋予我们的政治权利已经不能充分保障我们有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没有经济安全和经济独立,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自由。”“只为稻粱谋的人不是自由人。饥饿和失业的人会造就专制。”他响亮地说到,“迄今,这些经济真相还未被广为接受。”

罗斯福所说的经济权利,包括体面就业、受教育、医疗以及拥有住房等多项权利。这些对个人而言的经济权利,每一项其实都对应着政府的一项责任。在国情咨文结束时,罗斯福把经济保障提到一个新高度:“未来(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合法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公民提供了多少这些权利。如果美国国内没有这些或类似的经济保障,世界也不会长久太平。”

罗斯福经济权利法案的理念对美国政坛和社会影响深远,此后的肯尼迪,尤其是约翰逊总统的施政纲领,大都是为了完成罗斯福未竟的事业。迄今,美国还在为全民医疗权利而战。

罗斯福领导的民主党为何抛弃最初的建党理念,转而皈依自己一直批判的“大政府”?实乃时事变迁,所代表的选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主党之父”杰弗逊和杰克逊领导美国的时候,美国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农业集中在南方,且南方比北方更富裕。内战之后,战败的南方经济持续低迷,而北方的工业化如火如荼,美国最终靠强大的工业在19世纪末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代,城市里的工人、少数族群和穷人在挣扎度日。民主党传统的理念是政府不干预,但面对新问题,罗斯福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罗斯福新政”上来就提出“救济,改革和复苏”施政纲领,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个福利国家的体制,使政府对国民的经济保障制度化。

因应了现实的需求,罗斯福成功地在原有南方选民以及党内组织的基础上,争取到了北方的工会、蓝领工人、少数族群、城市组织,以及知识阶层自由主义人士的支持。这一选民结构的重组,让自内战之后一直是少数党的民主党翻盘,成为新时代的人民党,并保持了30多年的主政优势。罗斯福本人当选了4任美国总统。

然而,罗斯福带领民主党转向自由主义,让原来民主党的铁杆支持者、信奉保守主义的南方白人深感不满。党内分裂如此严重,以至于在1936年党内初选前,罗斯福在一次炉边谈话以及随后遍布全国的演讲中,猛烈攻击党内来自南方的保守主义领袖,阻止他们获得党内初选。他的这一行动,被评论员们广泛认为是党内清洗,他于1936年6月24日发表的首次对党内保守主义者发出警告的炉边谈话被认定是“清洗宣言”(Purge Declaration)。

在那次炉边谈话中,罗斯福清楚地指出,党内两派的根本区别就是选择大政府还是小政府。他说,信仰自由主义的人坚信,世界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政府是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工具”。而民主党内的保守主义势力则反对政府介入,他们相信,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个人努力,以及私人慈善”。

政治哲学理念的分裂,最终导致共和党人尼克松于1968年借民主党深陷越战危机上台后,南方白人集体倒戈,投入共和党的怀抱,并从此成为共和党最坚实的票仓。共和党人从冷战意识形态对峙中获益,其反对社会主义包括反对工会、反对社会福利计划的立场得到进一步强化,两党最终完成了在意识形态、以及选民基础上的彻底互换。到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选票主要来自南方白人,而且是老一辈的南方白人;与日剧增的拉美裔移民则大都成了民主党的拥趸,并扶持奥巴马轻松获胜。

自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美国两党政治也进一步渐行渐远,一方面,出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的少有情况(《旅美札记26:美国一党主政的百年传统》中有写到,自1800年美国开始出现两党制,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的200年时间里,美国的政治传统是一党连续主政数十年,期间另一政党处绝对弱势);另一方面,两党政见和理念的极端化现象日趋严重。

从我在美国游学期间的观察,与两党极化同时存在的,是既非民主党又非共和党的无党派人数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对两个政党的“极化”纲领不满意。过去二十年来,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诸如政府支出、税收、枪支管制、同性恋和堕胎等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的诸多问题上针锋相对,但不少民众立场游移,比如支持民主党提出的加强枪支管制,却在堕胎问题上更认可共和党的“生命优先”,对两党间凡事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尤其感到厌恶。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高昱,财新传媒编委,原《商务周刊》主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