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当重视“下”的问题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每年都有部分同志因身体、年龄、能力等方面的原因相继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改任协理员、调研员或其它非领导职务。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利于疏通干部的出口,有利于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有利于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的建立。由于一些地方相关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得一部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在管理使用上成为一个“盲区”,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松散现象,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闲置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同志尤其是那些因年龄因素退下来的同志,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上班变成“自由班”,十天半月难见踪影,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不能做到。有的即使坚持上班,也无事可做,成为“闲赋员”。二是干扰正常工作。有的同志虽然退了下来,但其昔日的影响尤在、余威尤存,在工作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么不服从分工,工作挑挑拣拣,出点难题;要么唯我独尊,凌驾于现班子负责人之上,俨然“太上皇”,什么事情都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宣传教育不到位。实行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改任非领导职务制度,虽然提过多年,但真正付诸实施毕竟是这几年的事情。由于一些地方不重视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许多干部对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的意义知之甚少,思想认识上的许多模糊概念未能及时消除。二是退下来同志自身方面的原因。一些同志虽然退下来了,但他们原本对组织上的决定就有诸多不满和较大抵触情绪,再加上角色的转换在心理上还远未达到新的“平衡点”,这样,这些不满、抵触情绪和失衡的心态必将掺杂到工作中去,产生较强的消极作用。也有的同志认为既然退居二线,那就是进入了“准退休状态”,长期紧绷的那根“弦”应该放松一下,好好休养休养,以适应将来的退休生活。三是单位疏于管理的原因。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某某同志辛苦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人家退下来,本就值得同情,怎么可以“落井下石”呢?自己难免也有这么一天,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有的单位领导则担心退下来的同志碍手碍脚,对他们心存戒心、敬而远之,有的甚至采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态度,使退下的同志有一种无所适从、悲观失望的感觉,致使他们不愿工作,也不想工作。还有的单位存在着碍于“面子”不敢管的现象。由于退下来的同志大多是现领导的老上级,所以,这些老部下管起老上级来总显得缩手缩脚、别别扭扭,十分拘谨,最后只能是“悉听君便”。
人事制度的改革关键是要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改任非领导职务制度是干部能上能下的具体措施。但是,如果对于退下来的同志管理不好,使用不当,必然出现出口不畅的问题,就会使使新的人事制度改革要么不很彻底、半途夭折,要么功亏一篑、功败垂成。(文/杨三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