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红包炸弹,莫让孩子沦为腐败工具

大年初二,18岁的李成(化名)从登门拜访的“叔叔”手中,领过了“这辈子最大的红包”——3000元。“叔叔”不断强调,过年了,让孩子自己买点儿好吃的。李成的父亲在江苏某政府任职,春节期间,家里迎来送往,他也跟着收到了不少红包。然而,3000元的巨额红包,他还是第一次收到。(2月3日  《新京报》)

从去年7月起,中央就连发禁令,又是禁止公款滥用,又是禁止大操大办,力争以制度框架规范约束公务行为。12月更是成为禁令发布高峰期,为春节腐败提前打上了“预防针”。在如此高压态势下,公款消费的少了,高档餐饮亲民了,连政府宿舍小区门卫都在感叹“没人来送礼都有点‘失业’了”。

尽管头上的“紧箍咒”越箍越紧,“当官不易”正逐渐成为常态,可却总还有些人,希望可以借助春节再增进某些“感情”,自作聪明地思索着该如何撬动“关系大门”。于是,在各项禁令的“栅栏”下,孩子似乎成了最好的突破口。

对“有心人”来说,这美其名曰给孩子的红包,实则却是送大人的“钱包”,借小孩之手行大人之事,孩子不懂大人却不可能不明白。更可恶的是,红包寓意着祝福,即便你已看透祝福下暗藏的黑色交易,即便有心拒绝,可人家一句“大过年的让孩子自己买点儿吃的穿的”,望着孩子期盼的眼神,你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发红包本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之一,大人借红包体现长辈对子女的关爱,孩子也因得到零花钱而欢乐开怀。可是,这“变了味”的红包,却宛如一枚红色炸弹,让送礼之人看到“希望”,让收礼家长坐卧不安,更让孩子觉得金钱来得如此容易,这么多钱也不过是零花钱。

或许从孩子手中拿走红包不是一个良好的计策,但却必须让孩子明白,大人发红包是中国的传统,是长辈对子女的祝福。所以,收红包就是一种传承,但传承的不应该只是压岁钱,更是钱背后的情感内核和文化传统:“天增岁月人增岁,长辈期盼孩子们年轻、健康、活泼”。所以,无关钱多钱少。

而对于孩子家长,切莫自以为那只是“红包”而收得心安理得,以送红包的方式“还礼”,或者给孩子讲明其中道理,留下一定数额其余存入廉政专户都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作者:龚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