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制度创新,“新”的是制度还是监督?

“广州网上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陕西高陵官员上电视晒房”、“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承诺杜绝红包”……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兴起了一波新的廉政改革尝试。(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2日)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被公开报道的17条地方改革新尝试中,廉政方面的有11条,占到六成以上。这些做法无疑是对开展干部廉洁性教育活动以来的地方干部们贯彻中央要求“行动快、决心大、态度诚”所做出的表率;但另一方面我们都知经商应诚信,公民应守法,为官当清廉,这是社会最基本的规则。故很大程度上这也让平民百姓认为这次的廉政制度创新是一次集体“作秀”,是干部们的一次集体“走过场”,是地方上为响应干部纯洁性教育而搭的一次“花架”。那如何才能让百姓打消掉廉政制度创新主要是用新的制度来接受百姓的监督而不是“作秀”、“走过场”、搭“花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摆脱嫌疑,干部要有反腐的决心,主要干部要勇于树立“标杆”形象。不论是公开“杜绝红包现象,纯洁人际关系”承诺书,还是“官员上电视晒房”,都是干部们公开立下的“军令状”,执行不好要追责,反映出带头垂范、力惩贪腐的决心。更是廉政建设制度上的一次创新。有此新举百姓能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从而让百姓知道这反腐是由上而下的一次廉洁教育活动,进而相信这些制度创新,“新”的不仅是制度还有监督方式。

二是拉近民心,增进公信。这些新制度的新主要是各级干部能呼应民意,能勇于接受群众监督。安徽宿州市领导集体公开承诺,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庄严宣告,是告诫那些意图通过走后门、送红包办事的人,这条路再也走不通了。在网友习惯于“拍砖”的舆论氛围下,这更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同时,这更是给老百姓的一种心理慰藉,让他们有“证据”可以相信我们的干部们在对人对事上都是一视同仁、平起平坐,而不是差别对待,从而改善政府部门在百姓心中公信力缺失的现象,因此廉政制度创新,“新”的是监督。

三是力避“作秀”,关键在于落实。不论是政务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严管三公经费、舆论监督还是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开放等创新举措要想不流于形式,不拘于文字,不被认为是“一阵风”,那么就要落到实处。要看创新的内容能否真正落实,接受监督的渠道能否畅通,纯洁的风气能否实现。如果只是作作秀,走过场,创新的制度也是空话,也是一纸空文;如果坚定决心,强力落实,那么欢迎更多创新。

四是完善体系,严惩腐败行为。在创新廉政制度的同时如果能加强法纪的约束、细化监督的措施、完善民意监督通道等,努力做到“坐言起行”,才能让质疑之声逐渐改观,同时也就真正实现了制度创新不仅“新”的是制度还是监督的初衷。

近年来,通过媒体公开廉政举措、公开廉政“军令状”,甚至做出廉政“检讨”廉政制度创新并不在少数,每一次信息的公开曝光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中很多都是既收获了鲜花,也遭受不少“拍砖”。这说明,反腐问题仍然是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无论其观点是左还是右,关注的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推动全社会廉政建设的“正能量”。

作者:名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