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者要绝对禁足“潜规则”

成都市民徐彬(化名)非法营运,被站前运政稽查大队执法人员挡获,就在他为2万元罚款焦急不已时,一位执法人员竟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提示他“可以去找点关系”。通过中间人交了3500元“打点费”后,他的罚款果然从2万元减少到1万元。昨日,这一离奇的罚款被有关方面查处。(四川新闻网    11月28日)

看到此条报道时,笔者不禁感叹道:果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近年来,各行各业曝出的潜规则也时常让人触目惊心,如某卫视打造的全国首个职场真人秀爆出猛料,空乘专业的女孩毕业后,到航空公司去面试,被告知要支付10万手续费才有可能上机。当被主持人问及收取费用的是航空公司还是职业中介的时候,女孩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事实上,女孩很有可能遇到了骗子。在招聘或者是考场上,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不少人打着大公司、名校的旗号去到处招摇撞骗,收取价格不菲的费用。

更为夸张的是,随着公开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部分地区不乏从“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甚至出现“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广东省某地曾出现一名“预测哥”,他发帖称,当地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宣传文化中心的两个岗位“不仅限专业,最夸张的是5年或10年的经验,而且招的工作人员两名却有完全不同的限制”,“几乎可以肯定是量身定制”。“预测哥”称,经过自己打探,招聘信息中,前者为该单位一李姓主任,后者为一卢姓本地人,他们“所有条件完全符合”。最后的结果显示,“预测哥”的预测完全正确。

行业“潜规则”现象之所以频发,是因为当中的利益链条牵涉太广,这种隐形存在并心照不宣地被认同的分赃方式,且以损人利己为目的游戏规则,其受益者是极力推行和默许它的极少数人,而受害者则是无辜被卷入此种游戏规则中还不知情的弱者,这种肮脏的地下交易,不但严重损害社会公正,而且也将使参与者素质日益下滑,特别作为有权利部门的执法者,倘若也游走于“潜规则”的灰色地带,带来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

当然,这不仅仅是涉及运输执法,还涉及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卫生、安全等多个执法领域。所以,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的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是简单地吹吹风、打打雷就罢,也不是简单将当事人调离、免职就罢,最关键的是要坚持打破其中不正当的利益链,坚决打击“蛇鼠一窝”的现象,不能让居心叵测的人挤占公共资源,也不能让“老虎”和“苍蝇”将国家资源和集体财产当成牟利工具。当然,清除“毒”瘤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这个过程总是很难、很苦、很曲折,但只有要相关部门、和大众监督的积极联动、持之以恒,相信未来的那一天并不会遥远。(雨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