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也要死在体制里”的思考

2014年“国考”昨日举行。在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152万名考生中,共有111.95万人走进考场,40余万考生弃考。即便如此,实际竞争比例仍接近59:1,为近3年最高。(《 新京报》,11月25日)

据报道,2013年“国考”报考人数150万,实际参考者111.7万,弃考人数也逾38万,弃考比例超过四分之一。2012年“国考”也有37万人弃考。按参考人数计算,2014年“国考”实际竞争比例接近59:1,仍为近3年最高,超过前两年的53:1,与2011、2010年度“最高点”59:1持平,意味着国考竞争比经历两年短暂回落后,重新回归“峰值”水平。

“国考族”中的“考霸”有肺腑之言:“死也要死在体制里”。有批评者认为这未免太偏执。但除非有比“体制”更好的饭碗,否则你难道不想“活”在体制里吗?

公务员报考“热”,带给民众更多的思考:希望“国考热”能够降降温,否则就会不断出现“范进中举”式的悲剧和“死也死在编制里”的疯狂。也有人说,公务员报考“热”成这样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他希望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业、开公司,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平公正一直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期望,“国考热”的正面效应大于它的负面效应。“国考”得到青年人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人才招聘制度的认可。不得不承认,不少青年视公务员为铁饭碗、金饭碗、红领,认为做公务员体面、稳定,而且有权。多数人把公务员当成福利高、待遇好的最优职业选择时,公务员热持续走高自然在所难免。

公务员考试的是是非非成为舆论热议焦点,甚至一些人开始反思、质疑这种“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式的选才方式。造成“国考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诚然,我国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造成了公务员考试报名基数大,人数自然多。但从当前体制看,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企业相比,存在收入稳定、社会保障水平高、工作条件优越等优势,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些是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不少大学生择业主要考虑到待遇、发展空间、专业优势等因素,也不能排除有个别年轻人在对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思想驱使下报考公务员。

“死也要死在体制里”。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相人心,又是一个深沉呼唤,呼唤加快公务员制度改革、党政机构改革以及加快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创造更大的社会空间,鼓励和容纳多元和创新人才群体。

(文/ 刘星雨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