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风看作风

        改革的文件,要坚持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文件,要突出改革的举措。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组坚持“三不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2013年11月19日:凤凰网)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是我国今后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起草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二位常委担任副组长。整个决定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不原则:一般性的举措不写;重复性的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从习总书记简洁明了的文风上的“三不原则”可以看出中央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注定要给中国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对中国历史的改变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次盛会,中央高度重视,国人十分期待,世界更是瞩目。在这种情况下,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发布的公报格外让人关注。《决定》和公报的内容将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决定》和公报的文笔必将撼动国人的行动。“一般性的举措不写”,表现出决定和公报的开拓与创新,不但体现了文字上的新意,还隐含着改革的深意;“重复性的举措不写”,展示的是《决定》和公报的干练与深邃,不但体现了改革的创新务实,还折射了决策者的信心和决心;“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显示的是决定和公报的全局性,不但包含了改革的广度,还显示了改革的深度。这样重要的一个文件由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的主要领导亲自牵头,亲自起草,亲自过问,习总书记就是想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来告诉人们改革必须要有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

        当前中国的发展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国际国内各种利益之争日益尖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国家的负重前行矛盾凸显,改革势在必行,但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改革、以什么样的作风来对待改革将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承载着十三亿人希望的国家元首来说,习总书记敏锐的洞察到这一切,只有坚持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作风,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才能顺利实现。正如会风看作风,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和最后发布的公报体现出来的新颖文风正是中央一贯务实奋进的作风的反映。

        把“一般性的举措“不写进决定,是中央推行简洁明了的办事作风的生动写照。这次全会不但是对今后中国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更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多,覆盖面广。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就必须做到十全十美。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从最基础的到最根本的都必须写进《决定》,这样的一个《决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拖沓冗长,一般人是不会读完也读不下去,不但体现不出改革的重点,还让人找不到改革的头绪。简单明了的话语,不但给人以中央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还很容易让人们找到改革的路径。

       把“重复性的举措”拒之门外,是中央纠正形式主义的具体体现。作为党和国家今后发展的 “政治路线图”,这次全会的内容必须体现它的实用性、开拓性、新颖性。而一般性举措的再写纯粹是对过去人们已经倒背如流的政策的一种重复,对人们来说就是一种态度上的敷衍,更是对人们的一种欺骗,这种文风带来的作风一定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无缥缈的作风,如果这样重要的全会通过这样的决定,就是“现实版”的形式主义。

      “纯属发展性的举措不写”,是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的反映。改革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破解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更是化解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根本举措。离开现实的问题和困难而大谈特谈今后怎么样,不敢正视现实,而遇到困难绕道走,那是形而上学的做法。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是为了解放全人类,造福全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作出的战略调整,是为了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作出的历史性变革。只有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才能让改革顺利推进,那种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做法是无法担当大任的。

        事实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正是以这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简洁明了的作风在为民服务,不管是“八项规定”,还是严禁党政机关节假日期间滥用公款吃喝;不管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发布的公报都传递着这种信号,散发着这种气息,振奋着人民的信心。(胡匆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