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橄榄油,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国外的好”,实则不然。
就在今年4月,在全球五大赛事之一的美国洛杉矶国际特级初榨橄榄油大赛上,来自中国陇南的“祥宇牌”特级初榨橄榄油,从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多个国家的369家生产者、600多份油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的银奖和铜奖。5月,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角逐最激烈的又一国际赛事上——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祥宇”又喜获金奖,中国橄榄油再次得到世界瞩目。
这是中国在国际橄榄油专业赛事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祥宇”是中国唯一参赛并获奖的品牌,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家生产的橄榄油完全达到国际顶级橄榄油标准,品质获得世界认可。
1964年,周恩来总理把油橄榄从阿尔巴尼亚引入中国,亲手在云南昆明海口林场种植了一株油橄榄树苗。
“周总理字‘翔宇’,我们为了纪念周总理引种油橄榄,在最初建厂时,就将橄榄油品牌定名‘祥宇’”,刘玉红介绍“祥宇”时总会提到这段“总理树”的故事。
律政佳人的乡亲情节
说起选择油橄榄产业,刘玉红笑着说,“大家可能觉得父母是办油橄榄加工厂的,我继承父母的产业,再自然不过,可我最初是没有想过要做这一行的,但是看父母一路走来,太辛苦了,还是想帮父母分担一些。” 更多刘玉红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iuyuhong
2005年,刘玉红从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她想过要考公务员,想过要做专业律师,想过要到大型企业做“白领”,想过自己创业……最终还是母亲说服了她。“我母亲当年带着乡亲们承包土地种油橄榄,是比较早响应政府号召的,几年下来等到了挂果,却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卖不出去。母亲舍不得让果子烂在树上,也觉得对不起一起种树的乡亲,干脆跟父亲商量自己办加工厂”。刘玉红诙谐父母当年的创业是“冲动型”,每年到了收果子的季节,老乡们送来的果子,只要合格就照单全收,而且收购价格比一般市场价格要高一些。
刘玉红最终放弃了大城市的光鲜和繁华,回到陇南、回到家乡,把热情倾注到小小的油橄榄上。“割舍不下乡亲们,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乡亲们的橄榄果没人收可怎么办?我从小听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别人眼中的轻松接班,其实是“二次创业”的涅槃
佛堂沟的橄榄树林是刘玉红小时候经常的去处,“可真是看过猪跑没吃过猪肉”,刘玉红调侃着自己最初接触这个产业的心情。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不懂种植、加工技术的她先从销售干起。兰州第一家“祥宇”橄榄油品牌店里,只要有客人进门,刘玉红都会主动介绍产品、推销产品。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她与设计公司碰了不知道多少次才有了“祥宇”的VI标识、产品系列包装,不知道改了多少次申报材料,才申请到了外观专利。
2011年11月正值油橄榄采榨季,刘玉红的父亲突然离世。还没有从失去至亲的悲伤中缓过神儿来的刘玉红,瞬间被大量公司业务撞懵了。“那时的我除了销售,生产不懂,公司整体经营也不懂。”说到此处刘玉红有些哽咽,“现在都不敢去回想当时是怎么挺过来的,不懂就学,学了还不懂就得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一路就这么跌跌撞撞趟过来了”。
当聊到“是否打过退堂鼓时”,刘玉红坚定地说“没有”。她说,武都与世界上公认的油橄榄黄金产地——地中海同处北纬33°、具有1000-2000米的相似海拔,气候、地理条件都非常适宜种植油橄榄,陇南的油橄榄产业基础已经有了,陇南的橄榄油品质已是世界顶级水平,“为什么要放弃,就是要打破以西方为主导的橄榄油市场,做中国原产的橄榄油”。
当好“领头雁”带着乡亲共同致富
2013年,刘玉红的公司提出了“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创新产业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刘玉红带着“订单农业”的产业模式走进农户,老乡们听得傻了眼。他们第一次知道了自家的油橄榄能“上网”,第一次看到了自家的油橄榄在精心“打扮”后能这么“美”。虽然乡亲们还不是很清楚什么叫订单农业,但他们认准了刘玉红,看出来跟着这个姑娘种油橄榄,没错!
现在,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的“订单农业”已覆盖了武都区14个乡镇18.6万亩的油橄榄种植区,带动种植户24520户、约12万人。通过“订单农业”模式,2016年直接支付给农户的收购款已超过1亿元,累计支付果农收购款8亿多元。
在推行“订单农业”的同时,刘玉红还面向村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出“五帮扶”举措。
✦提供良种苗木,公司从源头把关,帮助贫困户避过高接换优3年的过渡期,每年3月都会免费给每户贫困户提供良种苗木。
✦提供资金扶持,设立贫困户专项资金,每年采榨季时以每公斤高于正常收购价1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鲜果。
✦提供技术指导,公司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子,通过专业指导培训提高他们对橄榄园的管护能力,免费高接换优进行品种改良。
✦优先收购鲜果,开设贫困户收购绿色通道,每年采榨季安排专用车辆,优先收购他们的鲜果。
✦优先免费修建园区道路,由于武都区的油橄榄大部分种植在白龙江两岸的山坡河谷地带,果农必经之路多是坑坑洼洼的崎岖小路,公司每年定期拿出部分资金,优先为贫困户修建园区道路。
此外,为了提高鲜果质量,公司还出资648万购置5万个专用果筐,供农户免费使用。
通过近几年的带动,刘玉红公司的油橄榄产业已帮助建档立卡的4615户贫困户、20610人脱贫,公司累计支付给贫困户果农的收购款超过2.1亿元,贫困户每年通过种植油橄榄可实现人均增收810元。
肩负社会责任,小小油橄榄撑起公益大文章
公司经营蒸蒸日上,农户收入稳步提高,“我从来没忘记回馈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我有这个心也有这个力,没理由做不好”,不论聊到哪个话题,刘玉红的回答总是直接而实在。近年来,刘玉红以个人及公司名义积极参与抗震救灾、贫困学生资助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捐赠物资累计达到1256万元。
2013年,刘玉红在陇南一中设立了“祥宇橄榄”助学金,每年捐资10万元,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刘玉红说:“扶贫要扶智和扶志,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成为青联委员以后,刘玉红更加关注青年发展,忙碌之余,刘玉红还担任了青年创业导师,帮助创业青年解决困惑和困难。刘玉红认为,责任不是负担,要感谢政府和社会给了自己更多成就自我、成就别人的机会,要对得起青年对自己的这份信任。
不忘初心,做强中国人自己的橄榄油
如今,陇南的武都油橄榄已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诞生了国内第一个油橄榄行业中国驰名商标——祥宇,刘玉红秉持“做中国人自己的橄榄油”的初心,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携手30万陇南农民继续前行。
做强基础——建成中国第一个油橄榄生态产业园、中国第一个万亩国家级油橄榄示范基地、国家油橄榄研发工程中心产品研发基地。
接轨国际——拥有中国第一条意大利、德国原装冷榨生产线,亚洲最大的符合国际标准化的万吨储油库。
严控标准——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申请油橄榄行业发明专利。
油橄榄正成为陇南脱贫致富的“金橄榄”,让陇南30万农民“动”了起来,让陇南油橄榄产业“火”了,刘玉红带着“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和千千万万的农户一起,续写着“总理树”的故事……
【作者丨畅愉娇 袁帅 编辑|王文瑄 来源:微信号“全国青联(acyf1949)”】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甘肃陇南祥宇油橄榄董事长刘玉红: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
➤ 陇南的20张城市名片:花椒 核桃 橄榄油 乞巧节 金徽酒 中药材…
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陇南油橄榄助力脱贫攻坚系列之三
2016年7月27日上午,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梁和平主持会议,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青,陇南市副市长杨永坤,武都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肖庆康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上,陇南市副市长杨永坤,武都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肖庆康分别就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有关情况、陇南市和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发展概况作了介绍。
据悉,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将于8月1日至2日在陇南市武都区举办。此前,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将其列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冠名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
此次活动由“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油橄榄产业博览会”、“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三个紧密相关又相对独立的高端论坛及会议组成。
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是由甘肃省陇南市人民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四川省林业厅、云南省林业厅、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陇南市祥宇油橄榄有限公司、陇南市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公司等60多家从事油橄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科研院所、及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和油橄榄产业主管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行业性社会组织。
活动还邀请到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国际油橄榄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官员,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岸油橄榄主产区及“一带一路”核心国家老挝的国际嘉宾,以及国家林业总局、科技部、商务部的相关领导和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等12个省市的国内外嘉宾近200人参加。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带气候特征、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油橄榄主产区极为相似,是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被列入国际油橄榄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陇南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武都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橄榄之乡”。
陇南油橄榄栽培始于1975年,目前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共54.66万亩,2015年,年产油橄榄鲜果2.59万吨,年产初榨油3885吨,综合产值达11.85亿元。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已建成14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开发出橄榄油、系列化妆品、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等9大类、50多个产品,注册了“祥宇”、“田园品味”等商标43件,其中“祥宇”注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陇南橄榄油品质优秀,曾于2005至2008年连续四年获得中国杨陵“农高会”后稷奖及后稷特别奖;在2010年中国国际食用油及橄榄油展览会上,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七国原产地的橄榄油品质评比中,获得了轻度口味级“金奖”;2011年在中国国际食用油产业博览会上被授予“中国食用油产业突出贡献奖”。目前,陇南橄榄油已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台湾等城市建立了专门的销售网点,并开办一千多家网店进行线上销售,产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中央媒体走进陇南”
走基层集体采访活动开展以来
各路“国字号”媒体聚焦我市
截至目前已有
包括新华社、经济日报、人民网等
十几家中央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
6月6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报、《中国产经新闻》报、中国旅游报、《半月谈》杂志、人民网、新华网等18家新闻媒体共同参与,为期七天的“中央媒体走进陇南”走基层集体采访活动圆满结束。
中央新闻媒体聚焦陇南
精华新闻报道重磅集锦
大家先睹为快!
新华社
标题:《当山路连上网络和大数据——中央媒体走进甘肃陇南采访见闻》
日期:6月8日
全文(滑动以查看):
新华社兰州6月8日电 题:当山路连上网络和大数据——中央媒体走进甘肃陇南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 胡振华
陇南市8县1区均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之一。
芒种时节,细雨霏霏,草木葱茏。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0余家中央媒体的编辑记者,日前走进陇南县区、乡镇、村落,了解陇南脱贫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可喜变化,聆听百姓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脱贫攻坚首靠修路
进入陇南文县,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山。这儿的山路弯急坡陡,最高海拔4187米,可谓“百步九折萦岩峦”。
车在盘山公路上徐行,一面巉岩壁立,一面江水奔流,到达文县碧口镇何家湾村时已近傍晚。村党支部书记何发昌介绍,全村人口374户、1493人。2014年有贫困户196户、665人。截至目前,还有7户28人未脱贫。
“村里一部分人住在山上,道路没有硬化前,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灰。一到下大雨,山上的村民几天下不来。”何家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克说,以前山上的村民要把自家种的菜拿到镇里卖,凌晨就得起床准备。
近两年,村里累计硬化道路15.8公里,机动车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产业培育开始由梦想变成现实。如今,村里累计实施核桃树高接换优8000余棵,种植100余亩中药材,养殖3000多只鸡和100多箱蜜蜂,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5000多元。
抓交通就是抓发展。在文县铁楼乡石门沟村,乡长余石东告诉记者,以前交通不便,在县城一方(立方米)沙子70元,运到石门沟村口包括运费要200元,从村口再运到山上村民家,加上骡驮或人背的费用,平均为300元一方,是原料的4倍多,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目前,石门沟村硬化了村内公路,旅游产业也着重发展起来。“今年前来村里观云瀑、看石门、体验玻璃栈道的游客逐渐增多,其中玻璃栈道共接待游客0.8万余人次,门票收入14万余元,景点直接带动贫困户10户。”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班付全说。
记者从陇南市交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全市实施完成农村公路15000多公里,建成便民桥420座,解决120多万名群众出行难问题。
电商扶贫广开网路
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是陇南的优势。围绕扶贫开发,陇南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花椒、油橄榄、核桃等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2013年底,陇南市委提出在电子商务上集中突破,拓宽“互联网+”应用领域。
今年55岁的任付全是文县桥头镇一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承接文县北部山区7个乡镇13万人口的农产品、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购销等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和线下交易进行销售。
走进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公司,记者看到,晾晒场上晒有不少中药材木香,3个原料库、1个包装车间、1个粗加工生产车间摆放了核桃、花椒、纹党等农产品和中药材。任付全说,自己小时候头部受撞击,造成右眼失明。目前公司包括他有6名残疾人,还带动当地一批残疾人就业。
成县鸡峰镇长沟村山大沟深,过去农产品销路不畅。“之前的大学生村官张璇让我养殖土鸡,我不干,因为不相信通过电商能卖出去。”53岁的长沟村村民宋芝林告诉记者,张璇多次劝说与实际行动让自己很感动,贷款买了1000多只土鸡苗。半年后在网上销量很好,目前年均纯收入2万余元。
随着电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步转变观念。据陇南市电商办介绍,目前全市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800多家,带动贫困人口18万余人。
鸡峰镇镇长高峰介绍,截至2016年底,长沟村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17户60人减少到3户7人,贫困发生率由40.3%降到4.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610元。
大数据精准扶贫开拓新思路
“陇南市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建设集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应用为一体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助推精准脱贫。”在陇南市大数据中心,陇南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俊告诉记者。
陇南市将成县鸡峰镇特困片区作为试点片区,获取到该片区所有农户“三农”数据资料共计1861项指标,涵盖该区域的经济人口、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村容村貌等多项信息。
“从一幅幅反映大数据时代的‘航拍云图’中,我们清晰看到鸡峰镇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农作物布局以及草滩村的饮水、道路、通信网络、医疗、电商、乡村舞台、村民住房位置走向等诸多信息。”陇南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工程师田广旭说,通过系统综合定量识别,得出该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土壤贫瘠、产业发展薄弱等。
成县鸡峰镇村民邓金红一家年人均收入此前只有2228元,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出致贫的原因主要在于因病、缺乏技术和资金后,政府给邓金红提供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发放大病救助基金并且教给他种植烤烟的技术。经过政府帮扶,邓金红一家现已脱贫,年人均收入达到8071元。
陈俊介绍,下一步,陇南市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将依托陇南政务大数据平台,边使用边完善,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和分析准确度。
《经济日报》
标题:《我国特级初榨橄榄油首获国际金奖 油橄榄产业成甘肃陇南扶贫抓手》
版面:6月7日 08版
全文(滑动以查看):
我国特级初榨橄榄油首获国际金奖
油橄榄产业成甘肃陇南扶贫抓手
本报记者 陈发明
前不久,在国际油橄榄行业久负盛名的“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上,甘肃陇南市祥宇公司选送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在全球27个国家选送的910份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大赛金奖。祥宇公司也成为我国引种油橄榄53年以来,首次在该大赛上获得金奖的中国企业。
“经过我们两代人几十年的坚守,加上最近4年的准备,才有今年的‘拿奖到手软’。”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董事长刘玉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今年以来,祥宇特级初榨橄榄油已先后在洛杉矶国际特级初榨橄榄油大赛、第12届中国国际食用油及油橄榄展览会等各种比赛中获奖,“特级初榨橄榄油不是西方油橄榄原产地国家的专利产品,中国企业也能做高品质特级初榨橄榄油”。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政府赠送了一万多株油橄榄树苗,作为“中阿友谊树”正式引入我国,在长江流域8省区的12个引种点试种。1975年,陇南市开始引种油橄榄,在全国其他引种点未成气候的情况下,陇南通过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产业化发展、创新驱动四个阶段努力,使油橄榄产业在当地开花结果,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从此有了甘肃陇南的名字。
记者从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武都区发展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配套建成了以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为龙头的13家油橄榄加工企业,研制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橄榄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等9大类、50多个产品。
2016年,武都区鲜果产量达2.6万吨,特级初榨橄榄油产量达3800吨,综合产值达12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区油橄榄保存面积约占全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全国的93%,油橄榄鲜果产量占全国的91%,是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武都区油橄榄也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国内橄榄油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去年我国进口橄榄油4.9万吨,国产特级初榨橄榄油还不到进口的十分之一。”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马鹏飞说,国内消费者有橄榄油“进口优于国产”的传统观念,事实上根据橄榄油品质分级,特级初榨橄榄油为最高等级,进口橄榄油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果渣油也在冒充初榨橄榄油,“按500毫升规格计算,国外进口特级初榨橄榄油正品售价都在200元以上,果渣油或混合油一般只有几十元,国产特级初榨油价格在100元至130元之间,非常有竞争优势”。
为了生产出顶级品质橄榄油,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作为参与国家橄榄油标准制定的唯一企业,4年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用严于欧盟的标准,从种植到生产各环节打造国产橄榄油品牌。此次获得国际橄榄油行业最权威的“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为国产橄榄油争了一口气。
“我们的橄榄果从采摘到初榨8小时内就能完成,可以保证72小时内送达国内客户的餐桌。”刘玉红说,企业引进3条原装进口橄榄油冷榨生产线,建成国际标准化充氮隔氧、恒温避光的万吨储油库,最大限度保留了橄榄油中的活性成分,并24小时实时监控,严格控制每道工序,“2016年公司新增油橄榄鲜果单一品种压榨,生产出不同品种、不同档次、国际领先的原浆橄榄油”。
同时,油橄榄产业成为地处秦巴山贫困片区的陇南市扶贫重要抓手。马鹏飞说,目前武都区油橄榄种植涉及4.5万农户、21万多人。其中,祥宇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推行“订单农业”,建成25万亩橄榄果基地,带动2万多户农民脱贫,累计向果农支付收购款8亿多元。
“我们通过油橄榄产业将贫困户与高端消费者连接起来。”刘玉红说,在陇南日益发展壮大的油橄榄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科技日报》
标题:《穿好一根针 引起千条线》
版面:6月7日 04版
全文(滑动以查看):
穿好一根针 引起千条线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县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自古以来我国就是“郡县治天下安”。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旧动力转换问题,培育更健康、更持续的增长点,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县域创新能力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未像今天这样凸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冬梅说。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就如何推动县域创新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推广“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模式
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为此《意见》明确了“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突出了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企业家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核心作用。
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教授梅姝娥介绍,《意见》特别指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推广“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模式,提升县域人才集聚能力和创新管理服务能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出了不少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江苏省就将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选派科技镇长团,通过团队作战、协同创新,把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乡镇,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县域科技服务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村区域所副所长、研究员龙开元举例。
“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创新人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发挥乡土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梅姝娥说,这也是此次《意见》在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特别强调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县域地区对于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城镇地区。
“因此,除吸引人才外,应加大力气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同时鼓励本地人才创新创业。”龙开元说,比如在东莞市,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东莞职教城合作举办7期“模具师傅培训班”,培养了近千名模具人才;在常熟,充分利用各项人才引进计划,形成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同时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在创新资源集聚区建设“创客根据地”。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甘肃陇南市的成县,一批农民网商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特色农产品,在线下启动筹建电商产业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解决产品供应、配送等问题,并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电子商务协会,整合县域农产品资源。
“截至目前,成县共开办网店920家,电商企业22家,电商平台9个,物流快递企业40家,建成县、乡两级网货供应平台24家。”成县宣传部长周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从全国的情况看,我国县域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相对缺乏,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梅姝娥说,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县(市)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县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的举措之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意见》围绕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明确了多项具体工作。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县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此,《意见》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县(市)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作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区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
同时,要结合县域需求实际,依托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在县域开展应用示范。
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推广适用技术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全国仍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此次《意见》就把依靠“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50多岁的台自力,是甘肃陇南市成县抛沙镇广化村党总支部书记,也是成县抛沙镇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助理。
2013年,台自力流转土地100亩,筹资成立了陇南华夏广丰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加工车间一座,主要种植加工包装菊花茶饮品。
“2015年底,加工车间二线扩建,年产值130万元。如今,公司解决了广化村周边村民百余人的就业问题。”台自力对记者说。
此次《意见》就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科技扶贫行动,瞄准县域脱贫攻坚中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动员全社会科技资源投身脱贫攻坚。
“同时,《意见》强调结合贫困地区科技需求,精准施策,加强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荐创业式扶贫,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以创业扶贫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梅姝娥说。
“陇南市就把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主要措施来抓,每年安排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近三年新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200万亩,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亩以上。”陇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海军告诉记者。
目前,陇南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16个,获得国家和省名牌奖的产品36个。全市产业扶贫带贫效果明显增加,2016年农业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贡献额达到2300元以上。
《中国青年报》
标题:《甘肃陇南:山里娃拒绝高价彩礼谋发展》
版面:6月7日 07版
全文(滑动以查看):
甘肃陇南:
山里娃拒绝高价彩礼谋发展
本报记者 马富春
25岁的郭兴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山里娃,却办了一场“洋气又难忘”的婚礼。
五四青年节那天,郭兴龙在甘肃陇南山村老家叫上亲朋好友,“简单办了几桌”。随后,他和新婚妻子来到县城,参加了县上统一举行的集体婚礼。接着,小两口又前往青岛,度过了一周的考察观光之旅。
“原来只想简单办一下,没想到最后既节省又富有意义。”结束在青岛的新婚之行,郭兴龙意犹未尽。
“向高价彩礼说不”
来自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乡郭山村的郭兴龙家境贫寒,这些年他上大学,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大学毕业后,面对结婚这件大事,全家人都因经济拮据而发愁。
“村里十万八万的彩礼都很正常,彩礼数我最少。”说起自己这次的结婚过程,郭兴龙十分欣喜,而在此之前,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也经历了“重重考验”。
两年前在西安,郭兴龙和罗云云找工作时相遇,碰巧罗云云也是西和县稍峪乡人,两人聊得来,后来一直保持联系,逐渐成了男女朋友。2016年国庆节后,两人决定谈婚论嫁,将消息告知了双方家长后,却因彩礼问题而产生了不愉快。
在当地,近些年青年男女结婚彩礼高涨,10万元左右已相当普遍,看着女儿罗云云和郭兴龙感情很好,罗家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并提出要6万元的结婚彩礼。在罗家看来,6万元彩礼在当地是比较低的水平,“是对郭家的体谅,也为了年轻人以后好好过日子”。
可郭家拿不出这么多钱。郭兴龙兄弟姊妹5个,母亲又常年生病,家里只有两亩多山地,靠父亲一人经营,生活十分困难。郭兴龙上大学4年,更是花光了全家所有积蓄。为了孩子的婚事,罗家卖了家里养的20只羊,也只凑了1万多元。
“谈钱伤感情。”郭兴龙知道罗家要的不多,但自己确实无能为力,一段时间里,怕伤感情,郭兴龙和罗云云两个人都不愿提及此事。“彩礼高不等于婚姻就幸福,主要还是要人好,靠得住。”此间,看着郭兴龙为难的样子,罗云云也在积极向父母亲做工作,劝家人转变观念,少要些彩礼。
尽管再三做工作,可“家人觉得彩礼太低没面子”,效果不是很明显。郭兴龙一段时间也曾心灰意冷,看着女朋友还在坚持,他鼓足勇气依然经常到罗家去,有活儿抢着干,大事小事都帮忙,“以便让罗家人对自己有更多了解”。
从今年开春起,团陇南市委在全市广泛号召农村青年移风易俗树新风,自觉抵制高价彩礼,以实际行动减轻适龄青年的经济负担,引导农村青年婚后齐心协力发展致富奔小康。团组织的声音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农村,为广大农村青年所知晓,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罗家人的态度。基于两年多的观察,加上女儿的多方劝导,罗家最后认可了两万元的彩礼数,两个年轻人终于喜结良缘。
“没有贷款,自己家里凑钱就把婚结了,真是太好咧。”人生大事顺利完成,郭兴龙十分高兴,也内心充满感激,他心里清楚,自己结婚没贷一分钱,比村里的同龄人幸运多了。
日前,以“向高价彩礼说不”为主题,陇南市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在西和县、礼县两地举行,郭兴龙、罗云云夫妇应邀参加了共青团组织的集体婚礼。和他们一样,50对彩礼低于3万元的新婚夫妇参加了集体婚礼,每对新人和家庭还因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受到团陇南市委的表彰,并获得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一台大彩电;同时,新婚夫妇受邀前往青岛考察观光。
团组织搭鹊桥,助力精准扶贫
参加完集体婚礼后,郭兴龙和罗云云就踏上了前往青岛的列车,和他们同去的还有30多对参加集体婚礼的陇南农村新婚夫妇。礼县城关镇水口村的姚宇、贾红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姚宇和妻子是初中同学,由于家境贫寒,姚宇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奔波在北上广等地,在工地干过小工,当过酒店服务生。结婚前,他和大专毕业的女朋友在江苏昆山一家五金加工厂工作。
“来青岛更看重这边的发展机会。”姚宇夫妇第一次去青岛,他们更想了解青岛的发展成就和工作机会,听说这次新婚夫妇青岛之行专门安排了劳务对接,姚宇第一时间报了名。
在青岛期间,在团青岛市委的组织下,陇南新人在青岛拍婚纱照,游览风景名胜;同时还前往青岛规划馆了解青岛的发展成就和思路,赴海尔集团、青岛新机场项目等企业参观考察,并同青岛交运集团、中建三局青岛公司等单位进行了劳务用工对接。
姚宇对青岛交运集团温馨巴士提供的公交司机岗位很有兴趣,只因驾照级别不够,难以直接入职。“但更有价值的是,青岛之行我看到了新机会,也有很多启发。”在青岛期间,姚宇走一路想一路,在他看来,青岛电动车很发达,在老家可以发展。同时,青岛的苹果价格普遍较高,老家的苹果质优价廉,也有很大空间。
这一次,也是郭兴龙夫妇第一次前往青岛,除了新婚旅游,他们也更在意在青岛考察期间的收获。
“见到了以前从没见过的工厂车间,真是大开眼界。”在海尔集团,郭兴龙不禁对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赞叹不已;在中建三局青岛新机场项目部,罗云云没想到工人的生活保障如此贴心……郭兴龙夫妇都从事教育行业,虽然短暂的青岛之行没找到对口的岗位,但也收获满满。“见识了更多的行业、认识了一拨儿朋友,以后有机会,还会去青岛发展。”郭兴龙说。
通过青岛陇南两地青年的深入交流,大伙儿共谋发展,还碰撞出了一些新点子。青岛交运集团是一家集客运、物流、旅游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该集团团委书记崔心宁在和陇南青年交流时发现,陇南土特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正通过电商渠道打开销路。“我们有物流,还定期开展农贸大集,合作前景很广阔。”崔心宁说。
“带领农村青年新婚夫妇前往青岛,一方面是提倡旅游结婚新风尚;同时,也希望通过对青岛的深入考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有机会在青岛就业创业,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团陇南市委的潘喆说,借东西扶贫帮扶的契机,青岛市和陇南市结成了帮扶对子,两地团组织根据陇南实际需求,商议引导陇南青年抵制高价彩礼,同时积极扩展在青岛创业就业的机会,这是落实两地扶贫互助的务实之举。
人民网
标题:《璀璨陇南:西部偏远山区正“巨变”》
日期:6月8日 扶贫频道
全文(滑动以查看):
璀璨陇南:西部偏远山区正“巨变”
人民网记者 张歌
甘肃省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区,层峦叠嶂,是全国最偏远最贫穷地区之一。当地曾流传:“九山九断头,十沟九不流,早上见一面,晚上难碰头”。脱贫致富是大山深处人们的迫切心愿。近年来,陇南市已集中力量解决了80万群众的贫困问题,剩余的5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片区。
近期,记者在陇南市所辖县区采访时发现,当地在“精准灌溉”扶真贫、“并拢五指”破难题、“综合造血”强筋骨上,正在探索稳定脱贫新路径。
初夏的早晨,缕缕白云飘浮在山川之间,苍翠的树在风中摇曳,一片生机盎然。
陇南以青山为餐,绿水当酒,醉倒八方游客。来到这里,烦恼、焦虑、压力瞬间抛诸脑后,应接不暇的美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勤劳的陇南人,一大早就开始为自己的新生活忙碌起来。
互联网让山货插上“翅膀”
34岁的任波是陇南市文县中庙乡木家坝村人,是当地电商扶贫服务点的一名代购员,他也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小店,每天都很忙碌,天刚亮就来到货架前整理货品。
由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造成终身残疾,任波无法干重活,没有收入来源,成为代购员后收入不断增加。
“外面的衣服、鞋子、手电筒都能卖进我们村里,为什么不能把村里的农产品卖进城呢?”任波萌生了这个想法后,就在电商平台上创建店铺,将周边农户的农产品收购回来,然后在网店出售。几年时间,店铺从开始的零信誉到现在的四颗钻,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增收,也让城市里人享受到原生态农产品。
“电商解决了县域经济转型问题,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凝缩成网络里的咫尺之遥,互联网把生产和市场对接起来,任何人都可能是我们的客户。” 文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瑞稳表示,电子商务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日益彰显。
任波的电商服务店,服务了村民也成就了自己。任波只是一个缩影。现在,陇南全市网店总数已近万家,销售额达42亿元,其中贫困村建网店1033个,贫困户建网店455个,带动贫困人口5万多人。
陇南在实践中探索的“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电商扶贫之路,使得山区与城市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更多贫困户看到了幸福的蓝图。
党支部创新模式求共赢
从网上下单,就可以轻松领养一头小猪。小猪耳朵上有一个专属二维码,领养者通过网络可以实时监控小猪生长动态。一年后,猪出栏了,领养者可以通过快递,收到真空包装的新鲜猪肉。这种独特新颖的模式,发生在陇南市徽县火石村马鞍梁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
“我们不给猪吃化学品饲料,只给它喂玉米、大麦秸秆、小麦麸皮和青草等纯天然原料。”合作社负责人袁碧刚介绍,上午和下午,会放小猪出来溜达、晒太阳,饲养员一吹哨子,小猪就回到圈舍,“它们的生活,幸福的很”。
“这种猪肉口感很好,可以填补市场对高品质生态猪肉的需求空白。”袁碧刚告诉记者,目前“青泥黑猪”已注册商标,年底合作社的养猪规模会达到2000头,未来希望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创造更大市场效益。
徽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成介绍说:“我们的扶贫思路是:把劣势变优势、把优势变产业、把产业变产品、把产品变商品、把商品变成钱。”
徽县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电子商务+农户”的创新脱贫模式,在党的领导下,村集体控股合作社,群众参股,贫困户配股,通过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想要农村发展起来,必须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否则老百姓会是一盘散沙,政策也难推动下去,老百姓的愿望也实现不了。“党支部是一切行动的领导核心,这是最基本的。”
很多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比如发展方向问题、分红不均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社运行一段时间就可能垮掉了。这不仅会造成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而且还会加重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我们解决合作社内部管理问题,主要通过‘三合三分’的做法。”刘永成介绍说,“三合”是聚合人力、财力、项目,“三分”指的是党支部的领导权和合作社经营管理权分离,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权和合作社监督权分离,合作社资金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这既是管理办法,也是规章制度,保证合作社良性运转。”
合作社首先考虑使用贫困人员到合作社务工,贫困户在分到配股股金红利的同时还有一份务工收入,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双保险”。同时,合作社帮助贫困户代销农副产品,将贫困户的粮食收到合作社喂养黑猪,再将粪便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做农家肥,拓宽了农业生态链,降低了贫困户生产成本。
村民增收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更加支持政府工作,实现了“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共赢局面,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活水”唤醒“沉睡”资源
47岁的郭小明是陇南市西和县河坝镇村民,之前一直在家里带孩子,没有任何收入,日子过得很拮据。
现在,郭小明在镇里的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工作,年收入两万多元,“我主要做马铃薯培育和接苗工作,记录它们的生长状态。现在生活变好了,精神面貌也好了。”
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现有会员4680人,带动发展11000户农民,其中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1484人。合作社已经发展成助推精准脱贫、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窗口”。
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曾经出现过资金缺口的情况,合作社以流转土地经营权为抵押,从银行贷款350万元用于发展。
“这个金融扶贫真是惠农工程呀,如果没有这些贷款,合作社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合作社负责人郭大权如是说。
西和县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雷玉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抵押贷款帮助合作社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由“沉睡资源”向“活跃资源”转化,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解决了当前农村经营主体担保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
截至2017年4月底,西和县累计发放农村抵押贷款321笔,1.5亿元,贷款余额8988万元。截至目前,县内还没有发生一笔不良贷款。
西和县的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延伸了特色产业链条,促进了县域特色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现在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难处是缺乏科技人才,我们经常组织员工去兰州大学培训学习,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加入进来。”郭大权对高科技农业人才的渴望,就像沙漠渴望水一般迫切。
留住乡愁富裕乡民
“过去村里河水一涨就走不了路,道路泥泞,我们村很穷,原来是‘ 光棍村’,很多人娶不到媳妇。现在政府出钱让村里变美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陇南市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村民冯康宏如是说。
康县作为秦巴山特困连片地区,全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装扮了乡容、培育了乡风、留住了乡愁、开发了乡宝、富裕了乡民,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低成本、高成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棵石、不搞大拆大建”的乡村原生态保护理念,有效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乡村建设风格。
村村有亮点、处处有景观,形成县、乡、村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有效破解了过去各类规划自成体系,缺乏衔接的问题。
在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集中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有文化广场、有多功能培训室、有农家书屋、有村级卫生计生室、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有乡村记忆馆。“五通六有”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而且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乡容变化。
“我们会定期举办农村道德讲堂,主讲人员有老党员、老师、模范人物等,教育群众如何展现精神风貌,提高语言和心理素质,全力做好服务,让游客舒心。”康县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在采访中表示,要充分激发群众的道德自觉,净化村风民风,打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我在外漂泊十几年了,当过保安、服务员,一年收入两万多。2015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回老家开了一家农家乐,现在我一年收入十几万元。”长坝镇花桥村村民卯张辉说,家乡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同村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陆陆续续回家乡发展,大有“凤凰回巢”之势。
除了乡村旅游,文县碧口镇水蒿坪村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立足独特白马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秀丽的山水风光,开发山寨体验游;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处于官鹅沟风景区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孕育出的美丽生态扶贫之花,正在陇南大地上结出朵朵令人振奋的硕果。
陇南是伏羲生地、先秦故里,有白马藏人顶礼膜拜充满神秘色彩的图腾,有李白和杜甫在古道上留下的不朽诗篇,有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的豪情与悲壮,有木牛流马运粮草的千古谜团……
陇南,历史悠久、民俗独特、景色迷人,288万陇南儿女的血液中融入了代代相传的文化,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加快脱贫攻坚的进程中,陇南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稳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创新机制和模式,多措并举,让陇南发生了“巨变”。陇南人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力量和信心,迎接家乡更加璀璨的未来。
央广网
标题:《甘肃陇南:小橄榄成就大产业 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日期:6月4日 地方新闻
全文(滑动以查看):
甘肃陇南:小橄榄成就大产业 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央广网陇南6月4日消息(记者 王妍)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大片的油橄榄树如绿色地毯一般装饰着白龙江两岸,快速发展的油橄榄产业不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是成为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共享发展红利的重要“推进器”。
六月的细雨让油橄榄树愈发翠绿。油橄榄种植大户茹兴山介绍,小小的油橄榄给外纳镇稻畦村带来了奔小康的希望,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油橄榄树,市场好的时候,一亩地能赚到七八千元。“就拿我们村来说,在我的带动之下发展的这个油橄榄产业,老百姓光这一项纯收入就是三千多元钱,我自己也建成了油橄榄农民专业合作社。我自己凭这个产业上也致富了,同时把大家也带动起来了,大家也致富了。”
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棵油橄榄树在武都大地落地生根起,武都区油橄榄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截至目前已达43万亩。配套建成以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为龙头的13家油橄榄加工企业带动当地农户21万人,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路子。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董事长刘玉红介绍,这种“订单”农业经营模式,可以让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能有效保障油橄榄的标准化品质。“现在我们是通过一个村一个合作社每年给他们进行培训,如何修剪管理橄榄树,如何来采摘交售橄榄果,同时对他们有一些困难,比如技术上的、种苗上的、资金上的、收购上的,我们进行一些义务上的帮扶。”
不久前,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在全球27个国家选送的910份橄榄油样品中脱颖而出,获“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刘玉红将这一成绩归因于“高标准控制每一个环节”。她说,近些年,企业在近乎严苛的要求下不断提升品质,这才有了今天的喜人成果。“特级初榨橄榄油不是西方的专利,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和他们一样好。橄榄油这个生产原料采摘下来越新鲜压榨越好,我们现在是手工采摘,国外是机械采摘,橄榄是有生命的,掉在地上它就会影响原料的品质。如果加工的时间不能控制短的话也会影响它的口感,我们从橄榄果进入车间开始一直检测它的温度,到它的油品出来,温度都严格控制在28度以下,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严格的去控制它。”
目前中国市面上的橄榄油多半来自国外,“中国制造”所占份额不足十分之一。在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马鹏飞看来,随着大众对油橄榄产品的认知程度加深,油橄榄市场前景会更为广阔,下一步,作为一级适生区的武都将大有作为。“截至目前,全区基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2016年的鲜果产量是26000吨,鲜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1%,橄榄油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3%,我们总面积计划到2020年要发展到50万亩,实现适生区的全覆盖。”
标题:《甘肃陇南:“贷”动产业发展 破解融资难题》
日期:6月5日 地方新闻
全文(滑动以查看):
甘肃陇南:
“贷”动产业发展 破解融资难题
央广网西和6月5日消息(记者 王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大力发展金融扶贫,通过激活农村产权,变“死资产”为活资本,探索出一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之路。
陈五兔是何坝镇马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家里七口人只能靠四亩地过日子,十分清苦。2015年,西和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后,着力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陈五兔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如今,金融惠农的好政策让他每年能收入三万多元。“我把四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了,一亩地是一千块钱,用精准扶贫贷了五万块钱,入到合作社,合作社一年给我分红是一年三千块钱,我到这里作为一名职工,一个月有2000块钱收入。“
老陈所说的合作社是建在河坝镇的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郭大权介绍,2016年,合作社迎来发展机遇,但苦于资金不足。多亏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政策,郭大权带着大伙成功搭上了发展的快车。“我们贷款特别难,经过土地确权以后,我们贷款很容易。去年,我们用合作社流转的300亩土地的使用权抵押贷款,贷了350万元,我们又建了一个千万粒原原种生产线。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我就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自从2016年何坝镇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站成立以来,交易员杨艳春就开始为农户讲解政策,帮大伙和银行对接。他介绍,目前服务站共向农户发放贷款117笔,共计5292万元。同时,为了风险防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因不可抗力造成的逾期超过六个月以上无法还款的贷款,按照50%比例给予贷款本金损失补偿。好政策加上好保障,让老百姓更加放心的享受金融实惠。“西和县专门有一个贷款风险基金,二是农民买保险,我们这儿大面积种植半夏、马铃薯,马铃薯有保险,半夏也有保险,遇到天灾,我们保险公司可以赔。现在农民越来越接受,像今年我们手里的贷款非常多。”
在本月底,西和县将完成全县20个乡镇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奠定坚实基础。西和县金融办主任雷玉玺介绍这将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效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民除了土地和房屋再没有别的财产,就要通过把农村的资产放活,才能增加他的财产性收入,现在我们抵押的就是经营权,经营权入市流转变现,对农民财产增加意义很大。”
中国科技网
标题:《祥宇:做出最好橄榄油》
日期:6月6日 科报荟萃
全文(滑动以查看):
祥宇:做出最好橄榄油
中国科技网记者 马爱平
“近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2017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上,我们选送的祥宇特级初榨橄榄油荣获此次大赛金奖,这是中国引种油橄榄53年以来,首次在久负盛名的2017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上参赛并获得金奖的中国企业。”6月2日,“拿奖拿到手软”的甘肃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玉红,与参加中国记协组织“中央媒体走进陇南”的记者们分享这个喜讯。
“苛刻”中做出最好橄榄油
今年3月,祥宇牌特级初榨橄榄油在中国(首届)橄榄油品鉴评比推荐会上获得了三枚金奖;同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国际特级初榨橄榄油大赛中获得了一枚银奖、一枚铜奖,在日本的同类比赛中获得了三枚银奖,此次在纽约的同类比赛又获一枚金奖。
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刘玉红说,商标“祥宇”二字取自周总理的字“翔宇”的谐音,这是祥宇人对中国油橄榄事业奠基人周恩来总理永恒的怀念。
目前,该公司产品主要有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岷归软胶囊、原生橄榄护肤品系列、橄榄茶、橄榄菜、橄榄果、橄榄手工皂、橄榄木艺等系列产品100多种,产业链不断延伸,其中祥宇橄榄岷归软胶囊的出现填补了国内油类保健品的空白,并获得了国食健字号批文同时取得了发明专利。
“在橄榄油方面,我们只做最好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在这次2017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上,我们击败了很多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欧洲橄榄油品牌,就源于我们一直在原料、技术、采摘、制作温度、存储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刘玉红的父母创办了此公司,她继承其“衣钵”,将公司发扬光大。
为了生产出顶级品质的橄榄油,祥宇公司引进三条原装进口橄榄油冷榨生产线,日加工橄榄鲜果560吨,建成了国际标准化充氮隔氧、恒温避光的万吨储油库,有效隔绝了紫外线和空气对橄榄油的氧化,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橄榄油中的活性成分;灌装车间日灌装能力达到5万瓶;配备专业的质检团队,24小时全线实时监控,严格控制每道工序。
2016年,祥宇公司新增油橄榄鲜果单一品种压榨,生产出了不同品种、不同档次、国际领先的原浆橄榄油。
不忘初心造福一方百姓
“当初我父母创建企业时候,就是为了解决当地百姓销果难得问题,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秉承着我父母的初心,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刘玉红说。
多年来,祥宇公司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建园、合理开发、利益共享”的原则,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推行“订单农业”,公司出资648万购置5万个专用果筐,供农户免费使用,提高了鲜果质量。
目前,祥宇公司拥有上万亩的国家级油橄榄种植示范基地,并整合武都区14个乡镇油橄榄种植面积18.6万亩,涉及种植户24520户,约12万人。
“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向果农支付收购款8亿多元。其中2016榨季加工油橄榄鲜果16500多吨,支付收购款1亿多元,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刘玉红说。
“小橄榄”大有可为
2012年以来,祥宇公司为了响应政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号召,特将电子商务独立运营,先后在淘宝、天猫、京东、阿里巴巴都开设了祥宇橄榄油旗舰店,同时联合北京、深圳等地的“沱沱工社”、“中国新农人联合会”、“本来生活网”、“每日优鲜”、“众筹网”等互联网公司共同打造互联网销售模式。
2014年,占地180.86亩,总投资3.62亿元的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目前,一期工程“阳光工厂”已经建成并于2015年投入生产。
近年来,陇南市以打造“中国橄榄之城”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对企业在资金信贷、科技培训、品牌宣传、市场开拓、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小橄榄,大产业”,经过陇南市武都区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40多年的政策扶持和发展,目前,陇南市已栽植油橄榄121个品种、54.6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3.4%,橄榄鲜果和橄榄油产量均占到全国的90%以上,确定了我国油橄榄集中产区的优势地位。在陇南市现有油橄榄加工企业14家,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初榨油生产线17条。
“更好、更优、更精,做大做强中国人自己的油橄榄产业是祥宇人追求的目标和愿景。” 刘玉红说,未来,将依托技术、原料、资金、管理等优势,启动品牌升级,让油橄榄走出甘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标题:《脱贫攻坚战尤酣,“陇上江南”焕新颜——甘肃陇南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纪实》
日期:6月9日
全文(滑动以查看):
脱贫攻坚战尤酣,“陇上江南”焕新颜
甘肃陇南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纪实
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 孟德才
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从130.47万人减少到4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6.5%,这是甘肃省陇南市从2011年到2016年底脱贫攻坚交出的一份靓丽答卷。
山大沟深、层峦叠嶂,是陇南地理区位的真实写照。2011年,按照国家贫困标准,陇南全市9县区整体被纳入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陇南市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提出了“433”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着力打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品牌,趟出了一条独具陇南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如今,走马陇南大地,看扶贫巨变: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环村绕野,一座座整齐的村舍拔地而起,一家家电商服务点、一间间农家客栈相继投入运营——这一幕幕场景正是陇南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后,“陇上江南”焕发的新面貌。
“电商+”引人才回流,小山村对接大市场
在陇南,“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这句口号正在成为现实。
2014年底,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先后在9县区1365个建档立卡村中选择确定了75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工作,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6年,在全国电商扶贫论坛上,陇南市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
之前一直在兰州打工的乔美霞,听说家乡电商扶贫搞得如火如荼,厌倦了在外漂泊的她选择了回乡创业。2015年8月31日,陇南市成县镡河乡潭河村农村淘宝服务点成立,陶美霞成为了镡河乡第一个“村淘合伙人”。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帮村民代购代销,把城里东西买进来,把村里的东西卖出去。贫困户是我们村淘服务站的直接供货商,保底收购,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据乔美霞介绍,村淘服务站与150家贫困户签订了带贫协议,优先高于市场价收购他们的农产品。截止目前,已有136户脱贫。
成县镡河乡建村村民段国强是电商创业的另一个典型。2014年,曾做过搬运工、保安的段国强返乡开办了“成县农民小段”网店,2016年全年销售额达260多万,累计为贫困户、留守妇女等提供就业岗位1200人次,实现了从一个农民工到优秀网商的华丽变身。“今后打算建立一个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段国强说。
“电商扶贫将陇南藏在深山里的农产品与外界大市场对接起来。抓住了市场需求这个导向,县域经济发展就找到了转型的新引擎。” 据文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瑞稳介绍,过去陇南只有核桃、花椒、木耳等为数不多的网货,目前已开发网络适销产品1100多种,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20多个,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陇南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用好政府推动这一“有形的手”,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截止目前,全市网店总数达到近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46亿元,累计达到64.59亿元,新增就业17522人,累计达到7.18万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
美丽乡村家门口就业,留住乡愁又富乡民
走进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平整的乡村道路、鳞次栉比的房屋、从村中穿流的江水……游历其间,宛如置身江南。
今年30岁的卯张辉是花桥村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店主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喜气洋洋地招呼客人。卯张辉告诉记者,2014年以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年收入不到2万元。2015年,卯张辉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日子变得红火起来,2016年仅农家乐这一块,年收入就能达到近20万元。
“如今,我们村几乎没有人在外地打工,大家看到家乡变得这么好,都回来创业了,不仅能够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谈及未来的规划,卯张辉希望能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带动更多乡民致富。
卯张辉之所以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整个村庄的大变迁密不可分。谁曾想昔日里“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的穷山沟,如今变身为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等荣誉于一身的国家4A级景区。村庄有足够的魅力吸引游客,农家乐才能持续运转。
据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介绍,花桥村采取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化经营、贫困户参与、整体带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探索出三种有效经营模式,分别是贫困户投资旅游项目获取收益带动脱贫模式、“龙头企业+产业+贫困户”带动脱贫模式”、“支部+协会+贫困户”带动脱贫模式。
杨寿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桥村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40户均从扶贫互助社借款5000元,向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经营户投资,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500元的稳定收益。
花桥村是陇南市开展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像花桥村这样的美丽乡村,陇南还有很多,比如巧打白马人民俗文化特色牌的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主推田园风光和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的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
旅游扶贫让乡民们既留住了乡愁,又摆脱了贫困。近年来,陇南启动实施了“百村千户万床”工程,在基础条件、旅游资源较好的125个村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15年全市率先打造了9个示范村(每县一个),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
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打造富民增效的“金蛋蛋”
初夏时节,伴随着微微细雨,记者来到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见到一派忙碌的景象:一批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女工分列两旁,在熟练地分拣中药材半夏。
“半夏可是我们西和的‘金蛋蛋’,种植收益高,一亩地纯收益在一万元以上。”该合作社董事长鲁马成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个半夏种植户,2012年成立专业合作社,因为资金短缺,中途创业失败。
2015年底,西和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着力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鲁马成抓住了先机,在征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承包农户同意的前提下,以流转所得的600余亩土地经营权为抵押,获得1400万贷款,合作社得以重获生机。
“多亏了这笔贷款,不然合作社不会发展到如此规模,金融扶贫真是惠民工程。”据鲁马成介绍,合作社年产值达46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融资分红、务工创业、统购统销、电商服务等5种模式,引领和支持周边中药材种植户及120户贫困户大力发展半夏、淫羊霍等中药材产业,支持58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西和县何坝镇安峪村的何德英趁着农闲来到广鸿中药材合作社打工。“我们主要工作是分拣半夏,工作比较灵活,随时可以来,家里有事,又可以回去。”何德英告诉记者,她家中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身体不好,自己在这里打工一年可以赚上两万多。
“农民除了土地和房屋,没有什么别的财产,只有把农村固有资产放活,才能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现在我们抵押的就是土地经营权,经营权入市流转变现,对农民增加财产意义重大。”西和县金融办主任雷玉玺说。
金融扶贫成功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一批批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截止目前,陇南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3.7亿元,为全市13.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夯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中青在线
标题:《火石村:土猪产销走上e时代》
日期:6月4日
全文(滑动以查看):
火石村:土猪产销走上e时代
中青在线甘肃徽县6月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在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马鞍梁原生态养殖合作社,一头头打着“耳标”的青泥黑猪在猪圈里摇头晃脑地走来走去,天气好的时候,它们还会到树林里自由觅食“拉练”。
这些猪都将在网上销售,“耳标”就如同它们的“身份证”,作为后续溯源的依据,买家只要打开相关页面,就能实时查看最新信息,买家除可随时观察所认购的土猪的生长情况体验网上养猪外,还可亲自到合作社参观自己预购的黑猪的生长环境。
待生猪出栏后,合作社将黑猪送检,并放置追溯码,然后双方协商发货方式,如果要活猪消费者就可以直接到现场来认领;若需要线下冷链送到用户手中,合作社会负责现场宰杀,肉块分割,并分类整理,送相关部门进行检疫检验,然后通过快递发给客户。
由此,土猪的销售进入e时代。解决千百年来农业的粗放式管理、资金不足、供需失衡、产业链松散、食品安全等难题,打通了融资、生产、管理、加工、包装、销售等农牧业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农牧产品的生产源头与终端消费的直接对接,引领现代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能让养殖和销售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闭环,徽县组织部及镇党委政府还指导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组织,为销售提供高质量的货源。
与其他专业合作社不同的是,该组织的53.5万股金中,有群众入股33.5万元,还有县委组织部为火石村注入股金20万元(给14户贫困户和1户返贫家庭共配股1.5万元,村集体持股18.5万元)。
通过支部引领、村集体持股、群众参股、贫困户配股的方式,合作社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模式。
村民分享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村集体持股18.5万元,其中5万元股金产生的红利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剩余的13.5万元股金所产生的红利平均分配给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后,13.5万元股金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配股给46户非贫困户,剩余8.9万元股金产生的红利,用于返贫人员救助和村上基础设施、老幼家园建设等公益事业。
同时,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了工作机会,优先使用贫困人员到合作社务工,贫困户在分到配股股金红利的同时还有一份务工收入,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双保险”。
预计到年底,可实现50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贫困户配股资金和入股资金将产生红利1200元,集体股份产生的红利分配给贫困户5400元,两项合计贫困户户均将增加收入6600元,贫困人口人均将增加收入1546元,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成为现实。
各中央新闻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
大篇幅报道了陇南的
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
片区扶贫、产业扶贫……
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这不禁让小陇作为陇南人
满满都是自豪感和正能量
感谢媒体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监制:张红霞 责编:马智泉
编辑:袁媛远 校审:李 董
2016年,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在陇南市武都区召开,推广中国甘肃油橄榄产业;
2017年,中国西部产品交易会在陇南市武都区成功举办。
陇南被认定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祥宇公司参与中国油橄榄标准的制定;祥宇油橄榄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祥宇橄榄油多次荣获国际橄榄油比赛大奖。
如今,祥宇橄榄油拥有全国最先进的阳光工厂,不仅带领国产橄榄油走向国际舞台,更是让一颗颗挂满“金果果”的橄榄树成了“橄榄之城” —— 陇南武都乡亲们的致富树、摇钱树。
扶贫产业+勤劳致富
“黄金”也要靠产量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回报着一年来辛勤劳作的乡亲们。
每年十月开始,陇南市就会迎来橄榄鲜果收成的好时候。在武都区外纳乡稻畦村,一颗颗绿色饱满的鲜果上露水还未落,就被农户们采摘进了果筐,身后的运输车开进田间地头,将刚采摘下来的鲜果运送到加工车间。人们匆忙奔走间,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外纳乡稻畦村村书记茹兴山(左一)
作为外纳乡稻畦村的致富带头人茹兴山是1999年开始种植油橄榄树的,当时他响应政府号召,将原来种小麦、苞谷、马铃薯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了油橄榄,海拔超过1200米的山地则种上了花椒。他是全村最早种植橄榄树的农民。
刚开始种植油橄榄,村里很多人都嘲笑他,好好的小麦土豆不种,却要种这个洋玩意,是不是种地中傻了。他跟每个村民都耐心的讲解油橄榄这个树种,并且推荐大家种植,大家都避而远之。
他也没有因为村民的冷嘲热讽而怀疑自己的想法,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非要种出一片天让大家看看。他一边忍受着村名的嘲笑,一边打理着橄榄园。岁月如梭,辛勤劳动终究换来成熟的果子。
2002年,当他把采摘的果子卖出了比农作物更高的价钱,曾经嘲笑他的人都默不作声了。
外纳乡稻畦村油橄榄
在多数村民看到油橄榄的经济效益后都大面积种植橄榄树,每年橄榄果的产量也越来越多,销路也成了困难,后来听人说到祥宇,茹兴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祥宇公司。
茹兴山卖橄榄果后买的新车
令他意想不到的事,祥宇公司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不但接受了所有的橄榄果,而且还从佛堂沟挑选优良品种枝条免费提供给村民,派选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在给予了技术和品种上的支持,村民们的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种植橄榄树的队伍当中。
茹兴山家新盖的房子
茹兴山介绍,截止目前外纳乡稻畦村联合社共种植橄榄树12万亩,橄榄鲜果全部由祥宇公司收购,许多村民都在家门口挣钱。
2016年,茹兴山家的900亩油橄榄树,由祥宇公司收购,卖了60多万元。今年通过实地考察油橄榄生长情况,预估能卖到100多万元。
稻畦村油橄榄合作社
“油橄榄不打农药,采摘也比花椒省力。”在茹兴山看来,油橄榄好料理,以前种粮食,得按时浇水、除草、打药,全家人一年四季都绑在山里;如今,种了油橄榄,搭理两三人就足够,也不需要一年四季都绑在橄榄树上,只是需要在采摘的时候人多搭把手。现在除了看护好橄榄园,他就抱着两岁大的孙子,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几年,稻畦村积极配合祥宇公司前期对树种的高接换优,改良品种。收购期间,协调祥宇公司每日对鲜果加工量的调配,有序收购。
“有祥宇这么大的企业,把关严、服务好、品质高,我们不愁没销路。”茹兴山开心的说道。
能人带头+精细化管理
“橄榄达人”脱贫致富有门道
“橄榄达人”老贾
说起锦平村油橄榄的种植,就不得不提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老贾。
以前,这个村庄以种植苞谷、玉米、小麦、花椒等农作物为主,年收入水平低,很多农户都戴着贫困的帽子。
63岁的老贾是最早种植橄榄树的农民,从他开始响应政府号召之后,渐渐走向了一条“致富之路”。
老贾给村民传授种树经验
老贾是锦平村里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从他开始种植橄榄树之后,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橄榄树的种植上。
2002年全村开始大力发展油橄榄种植,全村1200多人,6个队,油橄榄种植户已达142户,1000多人。
几年之后,长大的橄榄树开始结果,老贾发现比起花椒,油橄榄更好种植,不需要打农药,采摘也比花椒省力,管控也比较方便简单。
很快,老贾发现,虽然橄榄树比起其它农作物不需要花费太大精力照看,但是,产量却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原来,是因为农户们对油橄榄种植还比较生疏,很多种植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橄榄树的挂果率不高。
祥宇公司决定免费向农户提供优良树种,进村指导稼接技术。经过专业培训之后,全村油橄榄果树种植地稼接改良达700多亩,越来越多的橄榄果成了优良品种,农户们的种植技术趋于成熟。
老贾的橄榄地
现如今的老贾已经从一个种植户成长为村里的油橄榄专家。不但能认识十几个品种的橄榄果,还经常还帮助同村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
现在他已经拥有70多亩橄榄果地,去年采收10吨果子,由祥宇公司全部收购,支付现金7万多元。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油橄榄,平均人均年收入最低可达1万多元,最高可达3万多元。
旧的土胚房
正在新建的小洋楼
以前村子里人们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土胚房,经过近几年油橄榄树的广泛种植,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度上升,很多人家都已盖了新房。
橄榄树上结出了幸福的果实,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民的眼里,橄榄树哪里是普通的树,完全是神话传说里的“摇钱树”,是带领着全村人走向了脱贫致富道路的神仙树!
高接换优+土地流转
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贺家坪建立了油橄榄园,村民切身体会到身边发生的变化。上山的泥土道路变成了宽敞的硬化马路,低矮的砖瓦房变成了明亮的小洋楼,一切都变的越来越好。
人们种植油橄榄树的热情高涨,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少,大片的果园成了全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贺家坪潘书记
村里潘书记向我们的技术人员说道:“我们这里从2003年就开始引种油橄榄树了,但由于地势较高,有些品种长势不良、挂果率低,人们的积极性也不高。”
那么如何提高果树挂果率和人们积极性呢?这道难题摆在了祥宇公司面前。
祥宇公司产业协会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实验,发现莱星、鄂植八号、科拉蒂这三个品种在此地适宜栽种,便拿出资金购买果苗,免费送给种植户,组织人员进村入户上门,手把手教农户技术……对那些还未被淘汰的老果树,则通过锯枝、插穗、缠带等各项工序进行高接换优。
公司技术人员手把手给果农教嫁接技术
潘书记说道:“祥宇公司给我们免费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给每家每户一把剪刀、一件衣服、一本油橄榄资料书,目前我们村里已有70%-80%的农户会嫁接等技术。油橄榄果的产量较往年也翻了好几番,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积极性提高了,对油橄榄树也是越来越爱护。”
贺家坪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
家乡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百姓们也成了橄榄园里的上班族。橄榄树病虫害少、种植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最具活力的“朝阳大产业”,小小果子不仅鼓起了种植户们的钱袋子,也为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拓宽了致富的路子。
龙头带动+资源整合
小小橄榄助推全村受益
“今年祥宇公司对我们立亭村的支持特别的大,去年交售了80吨,今年给我们村200个果框,每个果框能装30公斤,截至28日为止,我们村已经向祥宇公司交售果框鲜果已经达70多吨,占据我们村鲜果预计量的四分之一,而且通过今年今年实地考察我们村橄榄果的生长情况,对每个品种都进行了估量,预计产量能达到200多吨,这可以说是对我们村上的橄榄果收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作为立亭村书记,党卫东跟随着村里交果的车来到公司,排队等候,看着村里的果子全部交到公司里,才会跟着村民回家。
交售鲜果现场
立亭村算是武都区最早种植油橄榄的,八几年村里的橘园的橘子树开始老化,当时听闻政府对油橄榄进行宣传。
那时候才开始对橄榄树有所了解,后来听闻橄榄树上结的果子还可以榨油,而且这种油还可以卖钱。刚好政府免费发放油橄榄树苗,党书记决定把橘园的橘子树全部换成橄榄油。
党书记为村民宣传
说干就干,党书记带领村名将园子载满了橄榄树,并且开始经营管理。
一九九几年,区政府为了在陇南个农村普及油橄榄,对油橄榄种植户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助,派遣技术人上驻村指导,党书记以橘园带动,带领全村开始开荒种植橄榄树。
到目前为止,全村三个社有2400多亩橄榄地,每家每户都是种植油橄榄。家庭主要来源以油橄榄和花椒为主,虽然谈不上说通过油橄榄和花椒每家都能致富,但是基本能达到脱贫。
党书记和公司赵部长实地考察
祥宇公司去年是跟立亭村签订了协议书,现在村里也是公司的会员村,优先享受到公司的技术指导和优先收购。
“祥宇公司收购我们村的橄榄鲜果,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假如一个农民一年能摘4吨果子,如果祥宇公司不收这些果子,这些果子就只能烂在地里或者倒掉,这样就等于把两三万块钱扔掉,如果没有这两三万块钱的话,他仍在贫困线上挣扎。有了这两三万的话,贫困户就可以脱贫,温饱就可以解决,奔小康的生活,只要继续努力,在得几年也就可以达到了。”党书记语重心长说道。
作为一个种植户来讲,选好一个产业是脱贫的关键,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就无法就根本上脱贫困。
“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二十年间不断实践的积累。甘肃陇南,中国最佳油橄榄适生区,已经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武都区白龙江沿岸17个乡镇46家合作社167个行政村,共涉及贫困户6358户,贫困人口28610人,这不仅仅是一串数据,更企业对农户的承诺,是产业发展中的一部分, 祥宇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