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杨旭:机器人产业破局的三个关键——专注、对接和规模

“很兴奋,回去之后有很多事要做,从工业类到消费类机器人,整个产业都在进一步的探索怎么做,”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在机器人生态峰会上显然更有激情,也呈现出对未来更多的期许。

英特尔杨旭:机器人产业破局的三个关键——专注、对接和规模

7月14日,由工信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在深圳开幕。作为此次APEC活动的重要分论坛之一,主题为“携手同芯,共创未来”的机器人创新生态峰会同步举行。

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的创新区域,这里简直成了机器人大展览,从为孩子准备的萌娃机器人到美少女、酷炫跳舞机器人以及工业机器人,应有尽有,显示了深圳机器人创新产业的多元化以及蓬勃发展之势。

如何更好地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由英特尔与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平台硬蛋联合举办的机器人创新生态峰会上,杨旭和科通芯城CEO兼硬蛋科技创始人康敬伟表示,双方将联合产业伙伴从技术创新、市场加速、专业运营三个方面全力打造开放的机器人创新生态,涵盖工业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等领域。

事实上,这几年来,英特尔通过对中国双创的支持以及去年在深圳推出的英特尔空间加速器等项目,一直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但这次又特别聚焦于机器人领域,特别与硬蛋科技合作以形成独特的机器人生态。“我们不仅面上的事要做,点上的事也得要做,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的突破点。”杨旭如此说到,“机器人进入工业已经几十年了,但未来机器人一定会进入家庭。”

英特尔杨旭:机器人产业破局的三个关键——专注、对接和规模

一方面是语音识别技术、云计算的进一步成熟,已经推动机器人有了新的突破,使其更具有普及性,另一方面是随着谷歌阿尔狗围棋大战在大众层面引起的轰动效应,机器人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可以说,今天正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拐点——即将走向家庭、产业正要步入更大的繁荣。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大机遇,全行业的人都正热情高涨,杨旭认为,机器人产业破局的三个关键是专注、对接和规模。英特尔未来将着重在这三方面推动行业发展,我想,杨旭冷静而理智的判断和英特尔的做法也同样值得全行业的人思考与供鉴。

专注于技术落地,推动产业升级

“看了这么多机器人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未来要如何做。”杨旭表示,英特尔在过去一两年不断推出了3D感知技术以及识别技术,包括姿态识别、场景识别,还有对人脸进行跟踪、避免障碍物等技术,这些都是英特尔的基础技术开发,也非常超前。

但从目前机器人的进展来看,其实有很多先进技术还没有应用上,原因何在?其实就这是杨旭所说的,作为巨头公司,不仅要有基础技术的研发和推出,还要让这些前沿基础技术在某一领域去落地,如机器人产业。

英特尔的3D感知以及识别等技术加在一起它,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很好的基础开发平台,“如果把这些技术作为一个参考设计或者一个模块拿给产业界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创业者们,他们拿到以后可以把这个用在工业类、消费者类的机器人,都能用上,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底层技术跃进”。

英特尔杨旭:机器人产业破局的三个关键——专注、对接和规模

但目前来看,英特尔的超前技术还没有有效落地,还没能充分在机器人领域释放出来,“我们越来越明确英特尔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从底层的工作着手,我觉得全行业都需要这样的专注。”

杨旭的思考其实正是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一个关键点,大公司、巨头企业们已经开发了深度学习、3D智能等,但机器人产业的繁荣更多靠的是创客、创业者们,让先进技术能在机器人开发中得以应用,这需要巨头企业们有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态度。

现在,英特尔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英特尔将从核心技术突破、标准化与开源以及开放平台与参考设计三方面为机器人创新提供夯实的技术基础,比如提供英特尔端到端的芯片技术、英特尔实感技术、机器人开发套件、机器人移动平台参考设计等;大力推动机器人平台关键技术的开源发展和应用, 如基于ROS的移动开源项目、基于英特尔实感技术和Visual SLAM 的实时定位导航开源项目和场景感知应用开源项目等。

希望有更多的企业都能像英特尔一样,不仅专注于技术研发,还能专注于将技术落地于机器人产业中去。

对接:模块化发展更利于机器人创新

英特尔需要专注于技术落地,而开发者们也同样需要专注,专注于应用的开发。杨旭举了两个开发企业的例子,一个做机器人的眼睛,一个人做机器人感知技术,“各自专注,才能形成产业链的对接,这样在整个机器人产业中,每个环节的创新空间和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今天的机器人产业来说,形成更为有效的行业发展模式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模块化。展会上西安缔造者机器人有限公司推出了“木牛流马”,这就是以模块化呈现的机器人部件,让不太懂的人也能自己动手创意出一个机器人,其目标就是打造一个“个人机器人时代”。

基于英特尔实感TM技术(RealSense)开发的服务型平板机器人Inin

基于英特尔实感TM技术(RealSense)开发的服务型平板机器人Inin

虽然这家公司的理念有些超前,但却生动呈现了模块化发展的未来方向,技术部件模块化、组装套件模块化、操控软件模块化,当各个环节都很模块化之后,再加上各自的专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对接也就更加容易实现。

在这次产业峰会上,英特尔与硬蛋科技已经开始了市场加速计划:双方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5大创新展示基地,开展机器人创新产品展示与交流,形成机器人新品发布平台;定期举行机器人项目路演和推广活动,并且联合成立机器人投资联盟及基金;加强供应链支持和对接,包括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与支持、完备系统集成方案以及专家咨询和资源对接。目标为在3年时间内打造10个明星企业,支持100个明星项目。

与其它行业不同,机器人产业更加高技术,也更前沿,产业链的打造更需要有英特尔这样巨头企业和硬蛋科技这样的孵化平台来推动其发展。

规模:机器人产业的突破先要繁荣起来

从展会来看,机器人产业创新者的活力让人印象深刻,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历程,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有更多的奇思妙想,这也正是杨旭所说的“规模效应”。

“机器人融各种前沿技术于一体,作为典型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集成产业,机器人需要整个产业链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杨旭特别强调了“端到端”,与其它创业领域相比,机器人产业是最需要“终端+云端”以及全方位计算能力的协同,这时更需要产业生态的构建与推动,这样才能带动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采访中,硬蛋创始人康敬伟也强调:“创新是整个机器人产业共同的使命,此次硬蛋与英特尔的携手合作,双方可以更充分地整合优势资源和快速协作,为机器人产业生态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英特尔杨旭:机器人产业破局的三个关键——专注、对接和规模

中国以及深圳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机器人创业基地,构建一个更大的生态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原创技术在中国首先实现突破,快速市场化,并影响世界,同时也可以基于深圳的制造业基础,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行业渗透,通过它的大规模普及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便利的生活体验。

对英特尔而言,其芯片本身就是科技行业的核心发动机,而在机器人创新方面,不仅更需要英特尔的技术,同样也需要英特尔将其在中国早已经具有的本土生态协作经验和助推智能创新的价值,进一步落地于机器人领域。

英特尔一方面在务实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英特尔中国掌门人杨旭对机器人产业的突破方向和未来思考,更具有行业价值。

【文/李瀛寰(微信号:yinghuanlee)】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揭秘Elon Musk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可以改变世界的工厂

➤ 英特尔联手瑞芯微真的能双赢吗?

➤ 英特尔的挑战:PC市场萎缩 移动业务扩张艰难

➤ 机智堂:让虚拟照进现实 聊聊英特尔实感技术

➤ 英特尔多次证明:摩尔定律50岁了,但未必撑得到60

➤ 机器人操控生化人将引发尴尬谷效应?

➤ Tizen系统找到新伙伴 中兴百度等15家企业入盟

➤ 再战移动芯片,迟到者英特尔绕道平板

➤ 《星球大战》最萌机器人亮相 真材实料!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王者说道:

    从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处于起步阶段的迷茫和混乱期。每家公司都觉的自己应该发展工业机器人,抓住这波潮流,但具体到自己公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大多数公司难以抉择。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工业机器人方面的核心技术和经验,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市场需要使用机器人,所以形成了一个市场倒逼产品的情况。
    工业机器人领域硬件难度极大,因为机械臂的结构比较简单,核心部件的技术壁垒又非常高,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都属于做出来容易,做好难的产品,即便是伺服驱动器和控制器也是稳定性大于一切,这也是工业领域产品和消费级产品的本质区别。目前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厂家很少有掌握到核心制造技术的,控制器可能买KEBA,伺服可能是三洋,减速器可能是纳博,唯一自己制造的可能只有铸件了,但铸件是不赚钱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国产化关键零部件,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是不赚钱的。
    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叫系统集成。简单说就是为客户设计自动化生产方案,让机器人代替人去工作。机器人并不像手机,买了不看说明书大家都会用,而工业机器人如果没有系统集成的过程,几乎完全用不起了。所以工业机器人的创业项目最好不要聚焦在如何制造,而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方便高效的使用机器人。当然如果在关键零部件上(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减速器(RV或谐波))能够有较大的技术突破,那尽管去创业吧,产品出来了招呼我一声,我帮你找找销路。

    机器人市场很明显商用先行,民用远远落后。想想我们坐的飞机,其实那就是个飞行机器人,因为机长在起飞后基本就可以推着小车出来卖卖水果零食再回去睡个觉等待降落,其实降落他也不用做什么,软件自动调好了,那套软件可老贵了。
    1)商用
    我们太傻了。为什么要讨论家用啊?
    机器人市场广阔的、眼看就现实存在的市场在饭店、商店、工厂。大量的事情,很简单的机器人就可以解决问题,并且人们愿意掏钱解决他们现实的问题。
    电脑刚出来那会,只能做文字处理,卖给打游戏和看电影的人们?商店,是他们在用。他们需要这么个机器来处理很多事情。
    当然,机器人市场并不会简单复制电脑走过的路。如果世界辣么简单,就不真实了。
    2)家用或者说服务机器人市场在哪里?怎么破局?
    都知道家用市场大,都知道每家都买了个电脑、每个人都配了个手机,所以机器人也是?
    a. 成人用
    别想太多,别一看到成人就想到xxoo :)
    成人不是不需要机器人,但是以现有技术和成本,短时间内(比如5年,比如10年)做不到便宜、好用的成人用机器人。
    成人需要什么?
    别以为极客眼里很酷很牛逼的“机器人”在一般人眼里也很牛逼,完全不是这样。
    我反复观察、交流,发现对一个成人来说,对机器人他她只有2个问题:有什么用?多少钱?
    一般情况下他的结论是没什么用,太贵了。
    实际上成人是需要机器人的,就好像成人需要一台4000块RMB的电脑打游戏听歌看电影一样。问题是4000万美金一台的大型机可以满足这些娱乐需求时,成人可以接受吗?!
    我们注意到公司的高层一般都会配备一个秘书,用以完成不那么高级的、但是需要足够智能和灵活的任务。“下周一上午我去洛杉矶”。命令完毕,再多这个秘书就不太称职了。比如问你时间啊、舱位啊、票价可以接受多少啊,怎么住宿啊,这就太烦了。该秘书甚至把你通常需要带的文件、衣物打包好。
    我们要知道普通老百姓钱挣得并不容易,当他们掏钱时,一定是为了购买某种“很好”的东西,比如掏钱买房是为了居住,人必须得有个地住是不是?掏钱买吃的是为了生存,掏钱上医院是看病,掏钱给教育机构是为了下一代,掏钱买iphone是为了装逼心里舒服有尊严。掏很多钱买个机器人是为了干嘛?挠痒的话自己挠一下就好了,不用掏那么多钱。
    b. 一老一小
    所以,民用机器人市场就剩下一老一小。
    老是刚需,手脚不灵便,有的意识也不太清楚,这是刚需。
    小的就看教育了。

    二:机器人产品(民用):
    要想卖民用,不光整个塑料壳写点程序就行了。
    一个机器人产品如果真想卖出去,
    a. 30%是程序功能(黑不黑<跟小米5一样“黑”,那你就是黑自己了>,稳不稳<别没事就返修>,体验好不好,这3点就够藐视绝大部分傻x公司了);
    b. 再30%是设计,别以为关于塑料冷却后形状以及和铝片的切割问题不是问题,对用户来说这里有玄机;我知道工程师思维是搞不定这个的,他们对这个天生没有相应的感应器,就好比赫鲁晓夫不懂艺术一样。设计除了美观还要做到实用,经摔耐躁:)
    c. 还有30%是关于哲学与心理学的;因为你卖的是一个机器“人”。这点更玄,但是我想这世界上只有“玄”的东西才有真正的利润,其它都是辛苦钱,没什么意思。
    d. 一个靠谱的测试部门;不充分测,做硬件产品就等死吧。
    拿我们现在看起来比较好切入的儿童市场,我们来看看用户是怎么想的(别抱怨用户没有逼格、没有眼光,委屈的时候想想那些在B2B里面奋战并被老板教育“用户总是对的”的苦逼人们!):
    1)没什么用:
    “展会现场有家长表示,除了聊天,这些机器人似乎跟现在的故事机的功能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我为什么要多花那么多钱来买这么一个机器人呢?”
    提示1. 跟故事机有什么区别?
    提示2:辣么多钱
    2)产品烂:
    1) “这些机器人的语音交互实在让人有些汗颜,虽然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但是场景比较固定,对话模式也是固定的,可以反馈得语句也比较固定,语法不够流畅,没法即兴发挥。比如,简单的问候,简单的日常对话,如果是比较深入的,例如小孩子比较喜欢的动物,还得看具体的儿童机器人有没有做这方面的开发,否则根本聊不下去,有些答非所问。”
    2)“要跟机器人进行交流,几乎都要贴近机器人对着输入口说话,否则机器人很难识别”。
    3)“只是语音互动和和用手机控制动一动,语音对话根本达不到顺畅程度,大人们都无法接受更何况孩子。” 因此,现在不少儿童机器人大部分是在讲故事,打着陪伴的口号,实际上没有实用的功能”。
    4)“实际上还远不只,不具备自学习能力、难同时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口味、市场定位不清晰等等”。
    5)”“现有的儿童机器人大多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和孩子聊得来、玩得好,这偏偏是决定一个机器人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之一。”陈刚表示。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家长,记者在为孩子选择机器人时,更多地考虑机器人跟孩子之间的交互,这才是儿童机器人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不管是语音还是手势等交互方式,都很难顺畅进行,估计在最初的新鲜劲过后,最终还是沦为一个故事机。
    综上所述,要想把机器人卖给老百姓,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成本上讲,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在“一老一小”这个市场,应该是“老”最先起来。
    因为“老”对机器人的要求最低。

    三. 屌丝公司逆袭的机会?
    新的趋势来了,总有少部分人人会借风爬出来。机器人这事商业上看起来有点复杂,有人已经用“互联网模式”在玩了,比如孙正义,”硬件不挣钱,挣服务的钱“;互联网公司也瞄着,“硬件不挣钱,挣云端的钱”;大公司也在瞄着,“集成不挣钱,上游核心技术挣钱”。都没我们什么事,对不?
    其实挣不挣钱不是他们说了算,老百姓说了算。不管技术吹得多牛逼,不管概念吹得多玄乎,不管marketing吹得多高大上,给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好处,“价值”,人家才愿意打开钱包。苹果高大上不,做得好不,手表也卖得惨。
    所以小公司想逆袭,做到2点我看就可以:1是刚开始推得动,2是第一批消费者愿意帮你推荐。
    1如果做不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那就得自己好好反省了,要么是太不接地气,要么是屌丝公司就得了大公司病。2是最难做到的,但是不难为什么钱就让你挣了?一定要对着2做。

    好了,困难和机会和着力点都分析了。

    我在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工作了差不多十年之久,自动化科班出身,在ABB,安川从技术干销售到干管理,从外资干到国产,在国内机器人圈子里几乎都混个脸熟。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回答的。

    首先,坑爹的那就是“机器人”这个概念太模糊了,无论六轴,四轴,三轴,扫地的机器和胸前戴着LCD屏幕能发出人说话的人偶,消防灭火的机器蜘蛛,带着几个竹蜻蜓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无人机,乃至完全没有实体的纯聊天软件,都可以叫做机器人。上次经信委召开关于机器人行业调研会,我一看左右,与会代表居然有一多半不认识,人不认识就算了,连公司名都没听说过,因为大家根本不是同一个“机器人”,这在其他行业性研讨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可见“机器人”概念有多宽泛,大家的认知多混乱。

    当我说我是干机器人的,旁人都以为是这个:

    对,没错,这就是百度在搜索“机器人”图片的时候的第一张。

    而实际上,我干的是,这个:

    其实这个已经是很高大上的工作环境了好不好,很多时候,我们只碰到这个:

    看起来哪里像人啊!!!但是,国标就是这么定义的,这是正宗的机器人的一种,没错。

    我在这里澄清一下,我做的是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是在汽车生产线和其他生产环节的机器人的那种机器人,通常为6轴,四轴,现在也出现了7轴,双臂的机械臂,还有加上Delta,Scara。下文我采用的“机器人”一词,如无特别说明,都指我所熟悉的工业机器人。

    困难:
    先看一下整个机器人价值链
    核心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应用——维修服务
    前三个领域都是三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只有大企业能玩得转,没背景没钱的公司就算了,这是事实。后两个领域有机会。
    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又聋又哑又瞎又蠢,超级难用,目前国内外,对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使用,需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初级培训,和后续至少2个月的巩固实践,只能达到对最简单,最初级的机器人维护工作,尚不具备简单的机器人工作站设计使用的能力。机器人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几乎是单片机,汇编时代最原始的语言,而且各种使用禁忌,复杂的逻辑安全结构设计,没有大专学历经过培训都很难搞得懂。
    光搞懂了机器人,还不够。因为机器人要能工作起来,外围还需要特别设计的夹具,工装,周边设备,和周边设计通讯,协调联动。这牵涉到机械设计,电气设计,对甲方生产工艺的理解,不论哪一个都是经年累月之功,想要把机器人用好,需要多学科交叉复合,理论扎实与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我们经常说叫老法师)。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国内非常少,影响了机器人应用普及,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深高级工程师,凭借的是多年行业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对甲方工艺的理解,这是外来创业者的软肋。
    另外一个小的突破点,就是为机器人提供视觉,力传感或者细分的功能模块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往往是拿国外比较成熟的硬件模块,国内进行偏软件的实施应用(implementation),这在国内倒是有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如果技术独到,有客户认可,倒也可以活得下去,有些还有机会拿拿天使,A轮融资。

    欢迎行业内同行私信加微信交流!

    如果有关机器人的问题,可以在知乎提出然后邀请我来答,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尽我所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当然如果太高深的,那就没有办法啦。

    @板砖 我还以为是 google的大狗机器人
    答:你瞧,误解的人多吧?

    @Xi Yang
    这玩意的API没有包装好的么?
    行业也用了这么多年了,就没形成个跨平台的标准什么的?

    答:API不要说没有包装,连一些底层功能厂家都不开放给你。目前没有个标准,将来可能有标准,但目前,各个机器人企业还是各自为政。美国方面在开发通用机器人OS,拭目以待是否能带来机器人系统通用化。
    @ada qian
    楼主,请教一下医用机器人和工业用机器人在机械构型,精度控制等方面有哪些区别?谢谢!
    答:你看,话还没说完呢,由来了医用机器人。这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医用机器人也分很多很多类,有达芬奇那样做手术的,有定时送药的AGV,还有给肌肉做复健的,从结构到原理到控制上都不一样。
    @纪知林@赵诗颖@姚盛硕
    不像很多莫名其妙的“机器人”是贴金,这种设备被叫做“机器人”是国家规定的,国外ISO组织有一个ISO9283,国内有个老掉牙的GB/T 12643-2013,明确定义这种设备叫做“机器人”。
    GB 11291.2-2013 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 工业机器人的安全要求 第2部分:机器人系统与集成 国家标准(GB)-工标网

    问:回答的真专业!想问一下答主,现在软件业这么发达,机器学习也一直在进步,有没有可能把机器人的易用性作为一个创业点,让又瞎又蠢的机器人变成傻瓜照相机式的易用品?国际几大机器人厂家有做的没?这个想法有哪些缺陷?
    工业机器人难用本身就是个突破口啊,如果能得到简化可能节省大量学习成本。
    答:这的确是一个痛点,但可惜的是不太可能成为创业点,因为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接口统一化是一个“标准”问题,以前有句话,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建品牌,一流企业定标准,能影响和制定标准的都是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有钱有势有人有枪的大企业,小企业很难玩得转,最不适合创业企业,历史上像联邦快递这样逆天的上来就是要改造行业的逆天企业,但是创始人自带400万美元遗产(在70年代,这相当于现在3000万美元的购买力)岂是一般人能搞得了的。说到底,搞产品和搞服务还不一样,工业产品(尤其是生产设备)是有严格的标准,体系和配套的,你要对抗的不仅仅是竞争对手,还是整个体系。

    问:答主,求问日本机器人能否能有效应对日本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这个问题不太好说,因为要是深究起来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的。因为能不能“有效应对”这问题太复杂了,但至少日本人很清楚自己面临的挑战,前两年到日本开会的时候,安川的战略已经非常清晰。要从产业革命和医疗福利用机器人着手扩大安川领先优势。因为服务机器人的重点——人工智能不是安川擅长的领域,并且有类似本田,pepper这样的公司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去东京机器人展,虽然还是工业机器人展展区面积大头,但是外骨骼,多种种类服务机器人的比率和受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

    问:您好答主。我对工业机器人抱有很大兴趣,并且看好其发展前景。一直在关注,但也仅限于 看 的层面,对更深层的专业知识方面几乎完全空白。我经营的行业与工业毫无关联,完全属于外行,但周围有很多工业领域的朋友。
    今年想真正踏入工业领悟,针对工业机器人展开工作。
    想问一下前辈,应该从何处作为切入点进入这一行业?是通过培训学校学习操作技能?还是进入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另外是直接切入到机器人这一产品上,还是先从机器人周边的配套自动化设施进行渗透了解?
    (本人为外行,还请前辈多多指教,感激不尽 )
    答:比较建议1、从培训学校学习操作技能较好。如果能够认真学习技能,有一技之长,有实操经验,在市场上会很抢手。2、如果可能,最好直接切入到机器人产品(不过切记不要被市面上的各种“机器人”或者“机器人公司”忽悠。如果不能直接切入到产品,从配套周边自动化设施“曲线救国”也是可以的。不过后者和前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如果长期在后面行业,不跳到前者去。
    内容:这种机器人我见过,国产的做出来后,是进口价格的十分之一,即便如此,对机械加工式的流水线式企业来说也是作用巨大的,因为失误几乎没有。我认为从工业企业实际出发是国家机器人发展最好的路径,不要一下子好高骛远的做万能机器。楼主可以到洛阳与相关的下游客户多联系,感觉市场正在起步,另外市政府也大力支持机器人公司。
    答:不知道从哪里的信息得到国产是进口价格1/10,估计是哪里搞错了吧!可能是统计口径,计算方法或者其他。国内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成本比较高,质量,技术,批量都没有优势。成本差目前只有20%。所以国内企业一直做的也比较艰苦。现在靠苦积累内功,寻求市场突破。
    问: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毕业的本科生,大学所学专业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毕业后从事的是电梯销售,一直做到现在。由于大学学习时对机器人机械手这些比较感兴趣,再加上电梯行业(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有限,想要换行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继续从事销售这个方面的工作,由于女朋友的原因,目前也面临要离开工作两年半的南京去深圳找工作。
    目前问题主要是:1、工业机器人销售模式是什么样的,电梯的销售模式主要是代理商销售,厂家不直销。销售代表更偏向于销售工程师,销售过程更多是给客户提供设计上的协助,工程上的跟进,想请教一下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是否也类似这样?
    2、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岗位对技术的要求如何?我对于机械的了解仅限于大学所学知识,以及大学时参与的机械创新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自学知识,我知道这些对于目前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基本起不到太大的帮助,那么企业在招聘这个岗位的时候,对于技术的考虑大概是什么样的?
    3、对于一个跨行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在企业选择上,您有什么建议吗?我现在销售的电梯品牌是行业内排名前五的品牌,工作中感受到大公司对一个人的提升是很大的,我本人也是很想去一些知名企业,但是目前由于是跨行,自我感觉进入大公司的概率不是很大,是否也可以去一些小公司,或者大品牌的代销商公司工作?
    4、工业机器人行业对于英语的要求如何?本人英语较为一般,大学仅过了4级,但是工作后有在自学,特别是为了下个月的托业考试,更是加强了学习,不知道这个行业对英语的要求怎么样呢?
    5、作为业内人士,您对于深圳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有什么推荐吗?像来我们大学做过宣讲会的“深圳市祈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之类的国内企业,您的评价如何?
    问题较多,打扰您很不好意思,但是由于身边像您这样专业的人士实在太少,所以一股脑的都问出来,希望您能给与解答,非常感谢!!
    答:1、销售模式是直销(最终用户,做项目)和渠道(走代理商),都有。2、目前,希望销售都有一点技术底子,毕业于工科专业,自动化及机器人相关专业>电子、计算机、机械>工科专业>理工科>一般专业。不过,因为最近机器人市场的红火和机器人概念的大热,各种行业背景的同学都很想进入一线机器人企业,所以待遇和招聘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我原来abb的朋友说,有个伯克利(大牛啊)的毕业生来公司工作。3、可以去规范小公司,大品牌的大型代理商合作伙伴可以去,不要去一些打着机器人名义招摇撞骗的烂公司。4、4级够了。5、汇川很不错,祈飞我不是很熟悉,

    问:感谢答主详细的回答。我是海外控制博士在读,希望毕业后在机器人行业中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请问这是否意味着一定要去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研发”公司?国内这样的公司是不是很少?
    答:这是一个FAQ(标记成FAQ01)。这个问题在我在国内做一些会议发言的时候经常被问到。实事求是地说,国内的机器人市场情况是很残酷的,尽管在国家层面上一直在推机器人战略,但国内的机器人技术水平是相当低,人工智能,精密机械制造,控制技术,驱动技术都是国内技术的短板。我们现在在机器人产业上只相当于国外机器人企业10年前的水平。国内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的公司几乎没有,生存问题都还没有解决,那里谈得上发展?技术水平低尚在其次,行业风气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假大空的浮夸风,骗补贴骗投资的现象普遍存在。毫无疑问这个行业前途是光明的,但国内的乱象也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忧虑。作为一个博士,并且是最上游技术研发的博士,你很有可能只能去外资企业工作。这两年有一些国内企业也开始重视研发了,但是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水平的差距客观存在,要适应和克服落差是海龟们的必修课。

    问:我现在某工厂做普工,初中毕业,想学个技术,就是机器人维修调试,我该怎么做
    指条明路吧!有可能吗?尤其是学历方面。
    答:(FAQ02)这个故事我愿意好好讲讲,学历不是主要障碍。我还在ABB工作的时候,ABB有个非常大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机器人业务的总工只有中专学历,说实话,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像普通农民工(无不敬之意),你见到他,无论如何都没法把他和高级机器人工程师联系在一起,06年他已经30多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机器人,但通过勤奋和学习,在和我们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该公司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大拿”,高级技术工人,进而成为技术专家,再进而成为机器人技术公司的总工。该企业从一个机器人系统的用户,逐渐成为系统集成商,并将该机器人单元作为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很多好评。2010年该集团(上市企业)对旗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奖励,他作为子公司总工,受奖励宝马一辆。现在,他是这个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上市)的总工程师。这是我亲眼看到的,通过努力和奋斗成功的标本。我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过他的故事,所以,学历不是问题,但你确实需要非常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现场钻研琢磨,解决技术问题。
    从一开始的话,可以找一家机器人应用企业,学习技术。不过,一开始收入会低一些。或者也可以参加市面上的机器人应用培训班。那样的话要先花钱的。

    我最近拿到了一份offer,是一家做焊接机器人(应该是机器人应用领域)的荷兰公司,叫安飞陆(AWL),网址是AWL-Techniek.职位是项目经理,您能否用您的经验判断下这家公司前景如何?

    同时我还有另外一份offer,是一家奥地利的汽车电子企业,叫美乐科斯(melecs)电子制造。职位也是项目经理,负责量产阶段的项目运作。

    两家公司的offer都是年薪十五万左右,也都很有诚意。

    AWL是2014年进来的,目前发展很不错,处于扩张阶段。

    Melecs是今年进来的,目前在招聘第一批员工,预计发展也很不错。

    两家公司我全部都面试三次,最后都是总经理面试。我现在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希望您能帮我分析下AWL这家公司。

    答:人生大事,我没法给你建议,我只能说,如果是我,我打算搞汽车电子的,现在机器人焊接是很红海的市场了。

    rieno

    请问,像大狗那样专门研究复杂运动模式,运动轨迹实现的技术算不算高精尖,未来这个方向创业前景怎样?另外,像汽车主动减震等汽车领域的创新机会有哪些?

    答:那个是很高精尖的,因为仿人机器人自适应运动控制技术,尤其是这种复杂条件下的运动控制是行业顶尖,你要创业?求带啊。汽车主动减震我不熟,不好误人子弟。

    刘化
    学校学的工业机器人,全是abb的机器人。感觉对这一行一点都不了解。以后自己工作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答:看来ABB的教育团队做的是真不错嘛,到处都有人说是ABB机器人培训学习的,我的初始建议是——找实习!认真摸摸在现场工作的工业机器人。另外有兴趣的话联系我,尽我所能给你一点小建议。

    安川之类日系技术资料很不开放,尼玛花钱都买不到技术手册你诚心提高门槛吗。faunc至少随机器有几个手册。ABB之类有技术光盘随机器。沈阳新松的还没有见识过实物

  2. 韩峰涛说道:

    安川的技术资料是指哪一种?安川发货时是在包装箱里有机器人操作手册。有部分功能需要单独购买……在2015年7月的上海的机器人展和10月工业展上看到新松的工业机器人过。

    正在机器人领域创业,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大体上可以把机器人领域分为三大块: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
    寻找创业机会就是在寻找市场需求,而需求来自于存在的问题。
    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可能会说”技术不是问题“,但是在机器人领域,技术真的是问题。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不再赘述,在很多行业的应用也很成熟了。但总的来说,工业机器人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具备一定灵活性的自动化装备,较高的部署难度和成本阻碍了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因此提升机器人的易用性和灵活性,降低部署成本是该领域的主要创业方向:
    降低使用门槛:研发新的机器人示教方式,让普通人经过很少的培训就可以使用机器人开展工作。
    拖动示教,市面上人机协作机器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拖动示教也越来越熟悉。目前在业内已经有不少成熟的方案,例如UR,Rethink等,但是国内厂家还没有拿出成熟的类似产品。这种示教方式是可预见的近期内,人接协作机器人性价比最高的示教方式,如果有一个好的技术团队,可以考虑这个方向,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协作机器人另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安全特性,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拖动示教,打算做协作机器人的团队,必须要做好机器人的安全功能。
    外部示教:最近有很多使用商业的手势传感器来控制机器人的,例如Leap Mo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I2r_dWYeo,Kinec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dnMFKELAA 等。问题在于这些传感器的精度不高,短期内可能无法用于工业生产,期待高精度的升级版吧。
    语音示教:目前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命令比较简单,因此可以保证语音命令有非常高的识别率,缩短操作时间。例如http://www.smerobot.org/15_final_workshop/download/presentations/02_New_devices_and_methods_20090507.pdf
    有兴趣的同学,推荐参考一下欧洲多个厂商和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SMEs计划SMErobot™,针对机器人在中小企业的应用进行了很多项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也不少。 国内的主管部门和机构也应该组织类似的联合开发计划,推进国内机器人的发展。
    降低机器人的成本:包括降低机器人本身的成本,研发低成本机器人;还包括机器人的部署成本,即从裸机到能在生产线上正常工作。
    降低产品成本:对于SM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来讲,机器人的成本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考虑因素。很多对机器人性能要求不是非常高的场合,使用国产部件替代进口部件,结合本土化的设计,制造低成本的工业机器人整机,提供走量的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
    降低部署成本:熟悉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行业的同学应该知道,最终的企业用户部署机器人的花费大概是机器人出厂价的3~4倍。在新兴的行业,如3C,医药,食品,发掘需求,提供从整机到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降低企业用户的机器人引入成本,有很好的前景。难点在于寻找一个好的应用行业,并针对该行业的特点打造适合的机器人产品,尽早切入,争取先发优势。
    工业机器人的商业用法:谁说工业机器人只能在工厂用,如果你的艺术细菌很多,可以考虑一下使用机器人来实现非常炫酷的演示/广告效果哦。
    使用工业机器人来拍电影。Bot & Dolly的一个知名成绩就是使用工业机器人帮助拍摄了《Grav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HaadHeneM ,然后被Google收了。
    使用机器人来做展台方案。MESO Digital 用ABB IRB120为宝马做了一个非常炫酷的展台。MESO: BMW xDrive on Vimeo
    还有这个,好莱坞的Universal Studio用KUKA的重型机器人做的类似于速度与激情的展示,也很震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l6n4LOJRM
    上面的这些应用,对机器人的研发技术没什么要求,主要是使用成熟的机器人,对创意的要求非常高,严格来讲,属于”机器人+ “方向的创业

    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本质和最根本的诉求应该是服务!服务!服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能服务,就说明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机器人不是买回来看的,而是买回来为人类服务的。

    目前个人认为具备实用价值的服务机器人一是扫地机器人,二是无人机,因为这两种产品都比较好的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这两种产品目前竞争非常激烈,行业细节不是非常了解,就不细说了。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最终的方向我觉得还是人形的服务机器人,日本在人形机器人走在了前列,本田的Asimo,KAWADA的KRP系列都是业内非常有名的产品,但从功能性角度来看,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个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VZjdk5OsQ展示了在基本不用担心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人类能造出的最好的服务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软银的Pepper还是偏重于老年人的情感陪护,背后有强大的人工智能支持,但是除了说话之外,基本不具备干活的能力,网上有很多评测的文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解读,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中国的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陪护机器人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在机器人灵活性还不足的情况下,养老院这样应用场景相对单一的场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仍然有很多关键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初创公司的方向应该是专注于解决某个细分的领域,例如传感器、视觉、执行器等等。

    对于目前市场上充斥的各类做个卡通的外壳,里面放个语音搜索引擎就号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产品,不太看好,有siri,有cortana,为什么要在家里摆一个功能一样还占地方的东西?有大屏手机/iPad,为什么要用只能摆在桌子上的设备来视频聊天?
    当然如果你要做机器人类的玩具,主要面向儿童市场,那是OK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大脑,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的胳膊,二者的结合,才是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
    对这个领域不太熟悉,说一些个人的看法。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也需要非常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因此最好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会诞生在创业公司,预测一下估计会形成跟现在的搜索引擎一样的局面,有1~2个行业巨头提供基础的人工智能平台,就像婴儿一样的空白大脑,而其他的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做一些二次开发,制作出机器人版的工人、钢琴家、厨师、建筑工人、码农。。。

  3. 毫不犹豫的赌徒说道:

    没想到,做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么难。

    2012年夏天加入这个创业团队时,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了解几乎为零,3年多的时间,hanniman和团队一起成长,现在图灵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领先的创业团队之一,但过程中有不少体会,值得分享共勉。

    第一难:身边都是怀疑、甚至打压的声音
    2014年11月7日,是图灵机器人正式发布的日子,没想到,在我们的小型发布会之后,听到了更多的是怀疑:“为时过早”、“智能度有待考验”、“应用场景不够”等等。甚至直到现在,在我们已经有10万家合作伙伴和开发者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观望的声音,当然,我们确实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甚至在某轮融资过程中,本来有家投资方对我们非常感兴趣,但有一家大公司告诉他们,只要我们做的领域,他们将来都会做的,就不要投我们了。。。

    不过还好,我们没有受到太多外部影响,一直在坚持做自己的事情。更为幸运的是,团队核心成员的家属都非常理解,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们。

    第二难:服务机器人产业太难
    我们需要站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观”机器人行业:

    这张图是我们自己绘制的,3条线,分别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3个领域过去几十年的大事件节点,所以现在的服务机器人(跟工业机器人相对),其实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机器人行业的延伸,而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3个行业的渗透融合,是高度交叉、高度门槛的科技应用领域。要想做好服务机器人,只有其中某一个领域的积累和理解是远远远远不够的。

    我们自己做到这个程度,对很多领域都是保持着未知和敬畏,相信其他团队,一定也是在逐步探索。

    第三难:不仅技术有瓶颈,连产品体验设计都没人想得特别清楚
    技术角度,不论是语义理解、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还是(垂直场景的)数据积累,近几年可能还没有真正的突破性的进展,这点大家都明白;但更难的是,对于人工智能级的服务机器人产品的体验设计,大家都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虽然现在不论大小公司,都能有demo甚至量产的产品出来,但一眼看去,基本上都还是“一问一答”的简单交互模式,可以说就是之前手机上的语音助手产品套了一个机器人的外壳。如果只是这样,即使外观设计得再好,用户最终不会长期使用的。就像siri,很多人刚开始会因为新鲜感而体验,但1个月之后还在持续使用的用户非常非常少。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已经有初步的解决思路了,具体大家可看杨静老师的文章:【把机器人当人看】图灵发布具备情感和思维强化的机器人操作系统,一窥究竟。

    第四难:都觉得服务机器人是未来,但绝大多数人不会经常用
    产品体验设计难、用户使用难,这2点背后的原因,是典型用户群体/场景的定位不清晰。现在的成年人用户,已经非常习惯用手机的触屏交互,而不容易适应机器人的语音交互方式;而老年人,很多有口音问题,也非常难进行语音交互;至于小孩子,更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来,真是说出来都是泪。。

    第五难:一旦进入瓶颈期,潜在/次要问题都被暴露出来
    某个行业大佬说过一句话:创业公司需要跑得非常快,其他都可以暂时不管。真是这样,刚开始,公司发展好的时候,创业公司的氛围都很high,大家不觉得辛苦、委屈;但现实是,大多数创业公司,一定一定会进入瓶颈期,这时各种潜在问题或次要问题都会冒出来,比如加班多、薪酬不够多(还有猎头来挖人,一对比就。。)、流程制度不规范、士气不高、融资没结论等等。这时,就需要价值观、职业素养、公司凝聚力来救驾了。

    第六难:招聘时,发现几乎没人可挖
    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令人触目惊心:

    1)因为行业刚起步,所以人才非常非常少。少到什么程度?某个技术领域的全国可选人才(甚至全球),可能不到100人!是的,没看错,做这个领域的公司和学校就那么几家。而且,不仅是技术人才,连产品经理、市场宣传等职位的人才都极度匮乏。这又和第2点相关——

    2)人才培养周期长。因为需要复合型人才(多个技术领域的技能叠加,甚至还需要深入了解某个垂直行业),至少至少半年的积累,否则都没法跟业内的人开口说话(一说就错,漏洞百出)。

    第七难:团队自己都面临根本性的升级
    就像前文提到过的,我们需要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3个行业的认知整合及技能提升。不仅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需要变化,甚至思维方式、整个人,都需要变化!难度大到,就像“传统行业的人学互联网思维”一样,甚至于,可能很多做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人,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为我们也是最近才意识到的。。。

    以上,虽然归纳了七个“难”字,但实际上这不表示我们是“悲观”的,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得到了这些困难、走过了各种弯路,所以我们现在反而是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因为我们自认为正在找到一些突破点。我们判断,未来服务机器人会走进每一个家庭,而我们,有机会在行业中立足。
    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我们认为“人才是本,产品是末”,所以我们目前最迫切的希望,是能吸引到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感兴趣、聪明而主动负责的大牛小牛。不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等等职位,我们都非常欢迎。

    比如用智能手机做环境地图构建:现代智能手机的硬件配备(加速度传感器,GPS,摄像头等),应该可以做的吧;比如可用在虚拟环境(城市地图,VR等)构建,baidu,Facebook,google等应该都很感兴趣哦

    比如各类环境识别方法:如果有性能堪比人眼人脑的道路交通特征识别的算法,在自动驾驶,城市监控等领域应用前景绝对很广;如果有基于智能手环手表的传感器数据,更准确的识别人体运动姿态数据,我想小米,苹果等应该会联系你吧

    产品和市场是一家公司的外在体现,也是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产品可以做出来,但要开辟一个市场或者让客户客户就是非常有难度的,特别是,作为公司而言,需要有可持续的赚钱能力。创业首先需要有一个能赚取现金牛的产品,然后才谈得上创新。机器人怎么卖出去,实现收益是目前机器人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欢迎探讨。

    不断变快的处理器,更便宜的传感技术,大量免费开源的代码,无处不在的网络和3D打印技术的兴起等,造成了最近机器人的繁荣“春天”。这些技术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包括家庭,办公,工厂,医院等。
    抛开一些社会问题探讨,比如机器人是否应该出现在家庭等,这篇文章主要就讲述了以下几个事实:
    1 机器人会减少人类的工作机会 — 不确定
    基本上现在的的主要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都意识到使用机器人将会提高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人还是会是整个制造链中的一个环节,短时间不会完全被取代,甚至会有新的工作机会出现。
    ———
    我个人认为短时间内“机器换人”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许对很多中国的制造企业,提别是中小型企业(SME),“人机协作”也许显得更加的靠谱。即使对于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汽车领域,比如文章开头的Tesla汽车的装配线,其实还是有工人在实时的监控着产品的质量,所以并不能简单的得出结论机器人会减少人类的工作机会。

    2 制造业和物流运输必须采用机器人才能生存 — 事实
    作者在这里用了富士康(Foxcom)和伟创力(Flextronics)的例子,指出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机器人的使用逼得及其必要。
    ————-
    这里就不去给出作者给出的数据了,我个人认为在这方面,需要做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定量的计算出,目前的人力成本的上升与机器人的使用大概会在什么时间点上会产生质变。另外,也需要统计出,制造和物流中,最常见的需求或者对机器人的使用的一般偏好是什么,比如工人希望有一些什么样的功能或者什么功能的优先级应该要大一些。毕竟机器人是给人用的,现在做什么都讲个体验。我也相信这个会是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贡献。

    3 自主机器人还是太慢了 — 事实
    作者在这段只用了DARPA挑战赛的例子,来说明机器人相对于人还是太慢。
    ————
    实际上对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随着传感器的增多,比如引入视觉,力控,触觉等,对各种信息的处理与融合机器做出相应的决策,都会极大的降低机器人的速度。无人驾驶汽车是一个很正面的例子,相信不久工业机器人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取得更大的突破。
    4 机器人太贵了 — 不确定
    实际上作者也给了很多例子,包括一些创业公司( IAM Robotics, Redwood Robotics(acquired by Google), and Modbot ),都是在试图降低机器人的成本。
    ———–
    个人觉得随着机器人各种零件的进一步标准化和用量的提高,价格肯定是会不断下降的。但是可能很多创业公司忽视了一点,机器人的价格不仅仅是只你买回来一个机器人的价格,还包括安装,调试和维护。通常现在的比例是机器人的硬件成本和系统集成的成本(安装,调试)基本都是1:1了。也许未来会出现更好的方法来降低安装调试成本,
    5 机器人太难用了 — 事实
    Rethink公司的Baxter和seway机器人都试图让机器人变得好用起来,但是显然这两个在工业界都是失败的,虽然概念是不错的。虽然机器人软件比如ROS 和OPENCV在大力的让机器人借口更通用,更好分享,但是这些软件还主要停留在学术界。
    ———-
    如果说创业,可能是将来最有可能的一种方式,就是让机器人变得好用。本质上要做到会用电脑的,就应该会用机器人。最终要做到甚至可以和机器人实现自然语言的交流。这方面的创业公司现在也不少,日本,美国,德国都出现了类似创业公司。但是就我观察,他们目前还是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或者说应用需求,现在静观其变吧。
    最后说一句,对做工业机器人示教和人机协调这个创业点子感兴趣的,欢迎联系,长期看好这个方向,也一定会去做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与机器人技术之间的矛盾。
    换句话说:市场上有需求的领域,实际上相关机器人技术不成熟 你做不出来。
    而你能用机器人做的一些事情市场又不那么需求。
    赞同 @Wanli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 手机就是一个机器人,搭载了CPU和各种传感器;
    可以以写app的方式做一些app,貌似也挺有趣。
    我在实验室做割草机器人一年左右了,对服务性机器人有一些了解。
    机器人技术一个重大瓶颈在定位方面,没有成熟可靠的定位方案,这使得机器人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我以为,凭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在工业机器人这一块,一下子就做高端的5轴6轴的根本就不靠谱;企业来做的话既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也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何况一时半会见不到成果,时间也拖不起,哪个企业肯干?靠几个高校的研究室,那就更是开玩笑了;理论不联系实际,闭门造车而已。
    中国的制造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早在中央说要实现第一个“工资倍增计划”的时候我就说过,这下惨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工资倍增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会活不下去;富士康等企业之所以后来有了“机器换人”计划,也是来源于此。
    而这些企业迫切需要的“机器人”并不高端(同样可以参考富士康),只是一些简单的平面机器人,却可以把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人力解放出来。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从低端进入,循序渐进,先生存下来积累技术水平,然后慢慢向高端发展我认为才是正确方向;当然,最好是有国家支持,比如说支持补贴高校和企业联合研发等等。
    可惜,中国的制造业一直不被重视,从事的也大多是低端制造,国人惯于只要能买得到就不自己研究,所以一直没什么核心技术可言,真是让人痛心。

  4. 鹰掠无痕说道:

    "个人机器人"一定会成为未来的最大趋势!

    ☆最初人们以为计算机造价昂贵,适合在商业企业军事领域使用。

    ☆最初人们以为’个人计算机’是没有意义的存在,谁会花费精力投入其中。只可能是个有趣的玩具。

    ☆最初人们以为复杂的设计,抽象的理解,呆板的外观,让其投入批量生产被大众接受是不现实的。

    ☆最重要的是所有人以为"计算机"会保持着稳固的发展趋势,在当时材料硬件设施支的持下得到进步。

    ☆只有少数人在当时看到了未来,多数人都知道计算机时代会到来,但谁也没想到这么快!

    ☆放在那个时候,可视化图形化的屏幕,便携式的主机,可移动的鼠标,人机互动。。。你跟我开玩笑呢?

    结果。。。现在。。。你看,你跟我开玩笑说这是泡沫?

    机器人领域如今的处境,让我仿佛看到同样的场景。。
    【数据算法是内脏,界面图形是身体】->
    【程序系统是内脏,屏幕键盘是身体】->
    【人工智能做内脏,机械材料做身体】

    1946年2月->2016年3月 ,好像也不是很久,也就70年多点。。
    才70年啊,快到我们想不到。

    现在,机器人很多工业商业军事多少都有些应用了是吧。

    即便,
    ♥人们认为机器人造价昂贵,适合在商业企业军事领域使用。
    ♥人们认为’个人机器人’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谁会花费精力投入其中。只可能是个有趣的玩具,哄人开心之类。
    ♥人们认为复杂的设计,难以实现困难的功能,呆板的动作,让其投入日常生活中被大众接受是不现实的。
    ♥显然目前硬件跟不上节奏,台词对不上剧情,好像电影里的想象太遥远。

    但,你不觉得它很有前途吗?

    我猜有一天肯定会有个牛逼的人,会再次颠覆这个世界,一战成名。

    其实他们家的产品看起来不是很高大上,桌面机械臂,类似的产品有比较早的uarm,还有和dobot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众筹的7bot。产品的技术程度不是很高,主要还是舵机或者直流步进电机来控制机械臂,控制精度和工业界机器人根本无法比。但是,他们切入的市场点很好,时机也很好。去年和前年刚好是智能硬件方兴未艾的时候,再加上深圳独一无二的电子硬件产业链生态系统,成功也不是偶然。

    第二个小伙伴是makeblock的创始人,创始人也是参加校内创新比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机电杯什么的),之后诞生了idea,做金属lego,实现自由DIY的平台。makeblock切入的时机也非常好,首先它是中国第一批在Kickstarter众筹的公司,而且众筹金额也不错。另外切入的市场包括STEM教育,以及成人的hacker DIY,再加上通过maker fair什么的增加了国外的知名度。makeblock现在发展很好,每年都有近千万美元的销售额,好像也拿到了红杉中国沈南鹏的投资。发展顺风顺水。

    第三个小伙伴是做自拍无人机的零零科技,如果细讲的话,可能要花很大篇幅,但是大家应该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被零零科技的无人机刷屏吧。最近零零科技没什么动静,想必是在憋大招。

    总之,我感觉在中国机器人创业,要想成功,一定要做到一些几点

    (1)即便是瞄准中国市场,也要墙外开花,墙内香。技术level不见得要很高,但是一定要瞄准高品质的产品,用心做好产品。如果还抱着传统仿制,粗制滥造的心态来做,别的电子产品也许可以,但是机器人基本没可能。因为机器人的技术门槛相对来说很高,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就算照葫芦画瓢,也只是徒具其形。另外,国外市场的走红,有助于提高产品溢价,而溢价的提高则有助于提高研发经费,进而形成正循环,不断维持较高的品质。

    (2)要利用中国强大的整合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大疆和3D robotics的PK就是典型的例子,3D robotics被干死,不是因为技术和产品不行,主要还是输在量产的供应链上面。看看罗胖子当年在手机发布会上吐的槽,你就知道量产产业链出问题,会多么要命。深圳的产业链整合能力真的是全世界独一份,好好利用。

    (3)不要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而是瞄准市场,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努力切进去,然后做到极致。机器人技术发展没有止境,google之前烧钱早出了很酷炫的spot mini机器人,但是最终还是把boston dynamics 给出售了,为啥?还不是因为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是无底洞吗。国外和国内成功的机器人公司,比如造激光雷达的slamtec,以及DJI,哪个不是明确瞄准了某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然后退出一款killer product?好高骛远,烧钱玩基本上会死无葬身之地。

    (4)最后说一句,就算国内比较优秀的机器人公司,对比国外的同类产品,除了价格优势之外,基本还是差一个level (当然DJI除外)。所以,有心的小伙伴可以时时刻刻关注国外机器人发展的最新讯息,然后与时俱进,把同样的模式引进中国,之后通过研发反超,这条路也是可以考虑的。

  5. 王国栋说道:

    机器人这个东西,类比起来,应该是和计算机差不多的,属于能够对人类生活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产品。机器人的市场所在,在于替代人工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达到人类难以操作的精度。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不用多说了,可重复啊,可维修啊,仅仅需要电力成本啊,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于家用机器人,老龄化市场是绝对有很大潜力的。需要人类进行服务的地方,很大可能也能用机器人加以替代。
    但问题在于,首先,人们的阈值太高,希望能够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双足步行机器人,能跑能跳能思考,这要求太高,相关的技术还不成熟,还需要发展,因为让机器人能灵活的运动,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很多的算法,步态规划什么的。看看DARPA上机器人的表现就差不多能明白我们想要的,和我们能做到的之间的差距。所以距离机器人大规模走进千家万户,还有一段距离,具体要多长时间,参见库兹维尔的“奇点来临”。

    而机器人和计算机的不同在于,机器人参与到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中,这个很麻烦,导致与机器人相关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仅仅“无人机”这么一项产品,就引发了很多的问题和讨论,再加上前段时间的德国机器人杀人那事儿,就显示了风险的所在,技术上的缺陷。
    对于机器人这项技术,还是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研究比较好。

    入行机器人,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目前机器人市场除了刚需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和机器人手臂的工业/特种机器人,目前市场很好,其他的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不太明朗。Robosys归墟电子的张小盒迷你机器人就是一个很新的方向,上海的机器人公司,将动漫IP和机器人跨界结合,动漫规避了家用机器人的需求不明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机器人的创业方向,IP定制机器人。

    1.工业机器人不建议创业者贸然投入,周期长度和门槛不是一般tmt项目可比的

    2.抛开概念争论,服务机器人行业以及相关的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行业仍不成熟,门槛低,竞争激烈,市场分散。对个人创业者来说有机会,同样风险也很大,做爆款产品行,占领并保持市场份额不容易。

    3.此外,如果是业内人士,掌握实用的上游专利技术,能做到国产替代,那么应该看好。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相关很深,但是在目前技术阶段不是关键,我们要的是便宜好用安全。做的那么聪明干什么,造终结者砍人玩么?

    务机器人短时间内都是扯淡,不要把互联网的那一套玩法搞到机器人行业,不是一个玩法。
    个人观点,十年内比较有前途的可能会出现在医疗机器人和协作工业机器人。其中医疗机器人是对传统医疗行业医生的延伸。协作机器人世界上是通过人工智能 连接了工人与机器,这个领域复杂但复杂度又一定程度可以控制。目前机器人本体价格不断下降,提高机器人的操作性,降低使用难度,增强智能性是下一步必须需要的!可惜目前能够软硬结合的机器人人才还比较少,如果能把握这个机会,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百亿级别的企业了!

    插播硬广告一个:计划今年联合几个国内的机器人公司一起组织一个协作机器人线下研讨会,商讨协作机器人的智能技术前沿与机遇挑战,时间定在七月中下旬某一个周末,两天!地点还未确定!有感兴趣的或者有相关资源的可以与我联系!大家共同在这片新的领域成长进步!

    机器人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化,但凡沾点边,都说自己是做机器人的,做个电缆也说自己是机器人行业的。服务机器人不熟,仅简单聊聊工业机器人,大多数企业缺乏以下几个特征。
    一.专业性
    在国内,你去拜访工业机器人公司,提出形形色色的需求,很多公司会说都OK。这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好像他们都是全能的,究其原因,可能还是不够专业,没有自己比较突出的领域。
    二.独特性
    就目前接触过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大多更像一个集成商。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企业关键零部件都自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技术或产品没有一定的独特性,生存没问题,想发展壮大,几乎没空间。
    三.接地气(产品的合理性)
    很多公司在推出产品时,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研究。人云亦云,看谁家好抄一块,东拼西凑。同样的特征,在原产品上,因为产品品牌,应用场景等因素显的很和谐,搬到自己产品上就格格不入。比如,工业机器人的示教器,主流的有日系和欧系两大类,从外观,界面到操作方式区别很大。仔细思考下,日系的产品目标用户是专业机器人工程师,所以上面布置很多按键,便于盲操。欧系的产品目标用户是普通工程师,它希望用界面去引导你使用。差别细微,但各有所长。
    四.售价
    如果在大陆做生意,你的工业产品明显价格高过欧美日,基本是死局。除非他们没有同类产品出现,这样的东西太少了。
    合理的定价也是成败的关键。
    五.服务心态
    客户不是上帝,但甚是上帝。再小的客户都可能会采购你的产品,再大的客户也可能会将你拒之门外。

    看到这里说明也是个耐心之人,不管做什么产品做到以上几点,在市场上也必然会有一席之地。
    工业机器人领域机会:
    1.关键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
    2.专用软件:系统集成快速模拟软件,离线编程等。
    3.系统集成周边产品:视觉,力传感器,快换系统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